电视新闻真实性10篇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真实性; 新闻娱乐化

指导老师:杨铮

前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特别是电子媒介(如电视)和互动媒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打上“娱乐”的烙印。娱乐已经不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它已经渗透到大众传媒时代的每一个角落。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不仅表现在新闻节目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元素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1 内容上的娱乐化——硬新闻软化或是偏重软新闻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要求传播的内容都是务实的,有些内容并不真实,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等现象表明娱乐已成为时下电视媒体中的一种时尚。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民生新闻节目或部分硬新闻等的传播形式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使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治新闻或重大事件中,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进行娱乐化的处理,这种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实不可取。

1.2 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

1.2.1   新闻采写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山东电视台的《新聊斋》、《新闻女生组》、《新故事客栈》、《快书故事》等等,主持人用一些真实新闻加上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新闻节目使得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2.2   传媒技术的多样化

电视的视听双通道极富感染力的优势,多样化的电视符号和表现理念的更新,为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可行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现场同期声、真实电影、特技和真实再现等。它们突破了电视表现力的局限,克服了它很难表现过去时态和抽象内容的缺点,将视觉感染力发挥到极致,为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但是,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却使广大受众迷失在新闻的“本真真实”与“再现真实”之间。

1.2.3   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选择节目内容,用一种普通平民的视角去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尽可能用朴实化的语言去报道平新闻。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就是使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2 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电视新闻节目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传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3 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

3.1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在电视新闻媒介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确保电视新闻工作者从***和***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3.2 电视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电视新闻日益被娱乐化,电视新闻从业者要提高自己素质,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不仅要“他律”而且要“自律”,双管齐下把新闻娱乐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3.3 电视新闻观众进行有效的监督

     电视新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决策、参考的重大依据,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到受众的利益。所以,电视新闻观众具有监督新闻媒体及其内部成员行为的权利,实现电视媒体的良性发展。

    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娱乐化正在渐渐蚕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泯灭掉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与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上演,尽管新闻娱乐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发展需要,但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

参考文献

[1] 波兹曼. 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9-121.

[2] 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3] 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84.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2

关键词 电视新闻 真实性 对象真实 内容真实 叙事真实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新闻理论的老生常谈,而由于有画面的“证实”,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又被认为是最可信的,然则关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似乎没有探讨的必要。但反观现实,当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自编自导自报新闻“事件”;“情景再现”;夸大细节歪曲事实等等,这种种不良现象都在腐蚀着电视媒体的公信力。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没有从理论上廓清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实践环节难以理清真实和虚假、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的界线。新闻理论中对真实性的论述只是一种共性的探讨,而共性却总是寓于一定媒介传播的个性之中,并通过媒介个性得到表现和丰富,因此,针对媒介的传播个性对其新闻的真实性提出独特的理论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从媒介渊源来看,电视新闻脱胎于纪实影片,在立足现实追求真实方面一脉相承,这就使其真实性要求有了双重的规定性。本文试***从对象、内容、叙事三个层次来分析这种双重规定性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以便更具体地建构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理论,探讨相关的传播规范。

第一,对象真实,即电视新闻拍摄和报道的对象源于客观事实,不是假定意义上的真实,并且是生活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传播者人为的组织安排、导演干涉。

影视对摄录对象进行直接精确地光、声、时、空同步纪录,一方面这种纪录本身必须建立在被摄体存在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影像具体地传达了物理现实的准确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就象生活中感知的那样,容易使观众产生“眼见为实”的感觉。WwW.133229.cOM因此。这种纪录本性使电影很早就有着主体自觉,并把被摄对象是不是客观真实,拍摄主体的介入与否作为纪实影片和故事影片的分水岭。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电影纪实理论家提出的电影“照相本性论”至今仍然是纪实影片的美学基础。该理论认为:电影“是照相的延伸”,而照相跟未经改动的现实有着明显的近亲性,因此,电影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在物像及其复制品之间有一个人存在”,而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也就是说拍摄主体对于拍摄对象只有选择的权力而没有编造建构和干涉的权力,保持其客观性,真实地纪录生活现实,对于纪实影片来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对于一脉相承的电视新闻来说也是毫无疑义的。

传统新闻理论规定真实性的常见表述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臆造的,即新闻源于“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实。它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不难看出这一表述在报道对象的真实性层面只界定了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而虚置了主体。但在实践中,肩负着事实选择责任的媒体却是实际的执行主体,这就无形中将媒体这个实际主体等同于“人们”这一宽泛主体。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是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的。是“人们”改造着客观世界。于是。在主体认同错位的情况下,对于新闻媒体能不能干涉事实也就只有模棱两可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有了双重属性,成了市场中的利益主体,传统新闻理论的模糊地带造成了新闻职业伦理的空白点,给媒体以大众之名“打造事实、干涉事实”,行谋私利之实开了方便之门。近年来我国盛行的由传媒公开策划、编造、导演,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媒介行为钻的就是这个空子。新闻传播学者将这种“新闻”事件称为“传媒假事件”,意即传媒报道的事实虽然存在,但这种存在却是由传媒自己建构的,是一种暧昧的真实,并不是新闻真实性真正意义上的对象真实。

“传媒假事件”的泛滥始作俑者是都市类报纸,而电视新闻则成了最强有力的后继者。因为我国的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不是在纪实理论而是在报刊新闻理论和“形象化的***论”观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长期忽视媒介纪录本性。此外电视生动的画面天生有利于展示行动,其家用媒体和类似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利于培养观众的亲近感,本来就是“假事件”十分衷情的媒介。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传媒假事件”不仅能够低成本批量生产独家新闻,并且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记录现场画面也成为举手之劳,而在现实的偶发事件采访中这往往难以做到,于是电视新闻自愿地出卖了自己的媒介纪录本性,成为“传媒假事件”的多发地带。刻意制造报道热点已经成为一种招徕观众的手段。混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违背电视记录本性,由电视台发起或中途介入导演摆布事件的手段却并不让人陌生,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主流媒体的品牌新闻节目中。例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包装推出藏族流浪歌手;中央电视台组织并追踪报道《我的长征》;《南京零距离》定期组织进社区活动并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是由电视台建构某种事实进行报道,而不像新闻策划只是选择安排采访报道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表现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遵循新闻职业规范还是维护电视记录本性的尊严都应该对“传媒假事件”现象进行批判。因其拍摄的对象不再是“未经改动的物质现实”,纪录的意义值得怀疑;此外传媒大肆报道自己建构的事实,会遮蔽人们了解真实世界的视野,损害新闻的整体真实,最终使新闻媒介的功能与可信度受到严重的伤害。

第二、内容真实,指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等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除了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外,还要求画面真实精确,并与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相符,即摄影机与声音文字所指称的对象是一种共时空的存在。因此,在所有内容要素的真实中,时空真实是最具有电视特色的新闻真实性要求。

电视新闻报道除了现场直播和记者在场的突发新闻外,大量的新闻都是事过境迁的“过去时”报道,包括时空要素在内的新闻真实性要求其只能用采访播音等声音语言追述,而画面只能借助***表、照片、实物、空镜头等,绝不能进行事件的重演补拍。但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却成了“时髦”的手段。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到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凰大视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一些有影响的新闻节目都出现了“情景再现”的影子。

“情景再现”或称“真实再现”其实就是请当事人或其他人重演事件进行补拍,十年前在电视新闻理论的探讨中已经对“补拍”进行过批判,这两年“重出江湖”且愈演愈烈,明显是受到了电视纪录片再现手法风行的影响。对于纪录片能否重演拍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历来争论不休。我国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真实再现”是对电视语言的丰富和补充,可以使纪录片更好看,并且没有突破纪录片最后的防线——非虚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点颇受推崇。这是不是意味着电视新闻也能够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电视新闻和纪录片虽同属纪实类影片,但两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影片刚出现时就开始分野,新闻影片朝着以最快的速度报告最新鲜和值得关注的事实方向不懈努力,其意在“事实”,并讲求时效,力求简洁;而纪录片意在人文历史价值,不追求时效和简练,更注重情节。两者的目的、功能各不相同。新闻肩负着“社会雷达”的功能,因此,在电视新闻中,任何一条消息的传播,都是处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定位之中,必须遵守“新闻中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为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要求,承担了证实功能的新闻画面自然也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再现”的“非虚构”并不等同于“真实”。因为“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根据当事人复述或其他报道来组织重演再现的画面真实性有多少令人怀疑。

从哲学上来说,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三者不可分割,都是客观实在的。如果试***将人物行为、事件发展从本来的时间或空间中分离出来,那么“此在”也就不成其为“此在”了,因此,任何新闻事件都是不可再生和还原的信息资源,“情景再现”是一种历史和现实在时空上的错位。摄像机纪录的只是人们重演历史事件的过程,而不是事件本身。担任演员的人不管是不是当事人,都已经脱离了当下的时空,而进入了假定的历史的时空中,摄影机和被摄体在时空上不同步却正是故事片的摄制立场。正因为如此1994年播出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虽然把事件原汁原味搬上屏幕,拍摄手法采取新闻采访式的追踪拍摄,连演员也是真实人物自己演自己,但决不宣称自己是“新闻专题片”而称“电视连续剧”。前些年兴起的完全用再现手段重演真实事件的电视节目也正式放弃了“故事化新闻节目”“新闻演绎”的称谓,而成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电视栏目剧,这种确认正是对其时空假定性的一种承认,也还了电视新闻一个清白。纪录片在这方面已经遭遇了尴尬,现在就连主张纪录片可以再现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品味受到质疑。它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

正因为“再现”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美国三大电视网早在1989年就对各自晚间黄金时段的名牌新闻节目不用这种手段专门承诺,其中nbc新闻部还宣布所有节目均不采用“重演”方式。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规范》和《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工作守则》也都对此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看来,我们不仅要批判在电视新闻中跟风滥用“再现”手段,而且还亟待对这一手段在电视纪实类节目中的使用进行规范,划清使用和不使用这种手段的节目界限,使电视新闻工作者有明确的行为准则,观众有清晰的节目期待,从而更好地维护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第三、叙事真实。新闻是“重构事件真相”,片断的选择与组织是重构的基本方式,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产生。叙事真实指的是报道中所选片段的轻重缓急的权重性、建构报道的逻辑性应该和客观事实相符,即这种重构应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而不是在重构中歪曲了事实。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新闻虽然是经过报道者涵化的建构,但仍然是建立在主观达之客观的基础之上,是能够达到叙事真实的,认为新闻只是“符号真实”而随意建构、扭曲事实,其理论源头实质是不可知论。事实上,叙事和真实性之间本身有着连续性和形式上的共通性。“叙事不只是一种可能成功描述事件的方式;它的结构内在于事件本身之中。一种叙事性记述远非它所牵涉的事件的形式变形,而是它们的基本特征中某一种的拓展。”。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更应当循着事实的现实逻辑组织叙事,不可无视现实逻辑,更不可背离它。

其次,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强调叙事真实具有特别的意义。文字传播中,新闻虽然经过了记者编辑的涵化,但在读者而言,仍需经过读解在想象中“重构”,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而电视借助声像符号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记录报道,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眼见为实”的思维逻辑,往往使观众将“新闻”等同于“事实”,更趋向于感官直觉,往往导致叙事失实不被觉察。但是,和其他新闻叙事一样,电视新闻叙事也是一种压缩性操作,并且由于多种符号传播,重构的过程更复杂,在片段的真实和人工的组合中确实存在叙事失实的可能。新闻叙事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报道本身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受众喜好或某一利益集团的潜意识,这种迎合可能导致媒体选择事实主观,捕风捉影、牵强拼凑,扭曲事实的真相。在我国长期存在为了迎合***宣传而浓缩抽取事实、歪曲因果等现象,而随着市场化的步伐,为了迎合广告商或赞助部门,或者为了收视率迎合观众,煽情化、娱乐化新闻的叙事失实正表现得日益突出,最常见的就是拍摄和编辑时利用特写等镜头语言夸大煽情性的片段。用剪辑手段改变事实逻辑等。

在现实中事实的片段有的是主要事实片段,有的是次要甚或装饰性片段。主要事实片段事关全局,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没有它构不成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次要或装饰性事实片段则补充丰满了报道,使新闻有趣生动。如果改变这种主次结构新闻就可能扭曲失真。但装饰性事实片段在审美价值上往往会超过主要事实片段,在感官消费时代,电视为了迎合观众,有时难以抵挡夸大装饰性细节乃至掩盖主体事实的诱惑,结果导致过于追求画面煽情,强调情节和冲突,而逃避事物复杂的一面。忽略或低调处理缺乏视觉吸引力的要素,电视新闻在追求视觉刺激中成了一面“哈哈镜”。例如报道一起汽车和满载残障儿童的校车相撞的事件,事情并不严重,没有人受伤,但在救护车灯的闪烁和刺耳的警笛声中,受到惊吓睁大双眼的孩子的特写反复出现,并被安排在开头,而没有人受伤的信息放在最后一句带过,结果出色的视觉冲击让编辑把这条新闻放在了几乎是头条的位置。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3

电视新闻写作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同时,新闻写作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这两方面是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兼具的要素。笔者结合自身担任电视新闻编辑五载的经历,试论新闻写作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真实是基础,是根基;文学性是基于真实性之上的深加工。

电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众多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这是不容置疑的。离开真实,新闻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新闻写作中,个别记者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新闻、编造新闻,仅仅凭借想当然就去写作,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新闻当事人。这样的新闻报道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仍然没有任何新闻价值。

这里有一个“度”很难把握:新闻离不开与事件相关的事实,抒情只是缘事而发,并受事实约束,所以要求记者要掌握好抒情的度。新闻写作既要不违背真实性原则,又要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立场: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批判什么。这点是作为舆论喉舌的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新闻写作中,作者应同时注意这两点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新闻作品既不失真实,不违背新闻的基本规律;又令人爱看,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转瞬即逝的电视新闻作品能够令人有所回味,从中品咂出人生的哲理。

其次,新闻写作具有文学性,就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新闻作品具有文学性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需要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本事。

电视新闻写作的艺术性也体现在对于新闻事实的创新表达上。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表达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感受和认识。这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感到较难的。正如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只有对种种社会现象或事物重新思考,从“心”的角度,用“新”的角度,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新闻。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能告知人们一个事实,还能使人们在观看新闻的时候,充分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将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中。

电视新闻写作应通过增强文学性来加大其渗透力,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和引起更多共鸣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借鉴文学叙事手法,增加感情因素(有些是记者本人的,有些则是主持人的即兴发挥),在坚持事实真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感彩,将许多原本极为枯燥的新闻素材变得有血有肉,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各报的新闻记者们使尽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于文采,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4

摘要:广大电视观众期待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杜绝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一直在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围绕电视新闻事实真实、逻辑真实两个维度,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排播真实,以及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

关键词: 电视新闻;求真务实;新闻真实;事实真实;逻辑真实

电视媒体与一般媒体的共性及自身发展的个性来探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呈现出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两方面。在客观真实方面,电视新闻以事实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而在主观方面,电视新闻主要以逻辑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

        一、 事实要求真务实

电视新闻从事实发生、采访到播出,大致包括案前、案中和案后三个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本文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来源要求真务实

2010年3月13日,格鲁吉亚***府的私人媒体伊梅季电视台播出一段画面,解说称俄罗斯***队正在进攻该国首都第比利斯。节目播出后,一度引起恐慌,各急救部门收到无数电话,有人心脏病突发或晕倒。事后得知,这是以2008年8月俄格战争的画面为背景制作的假新闻。虽然电视台在播出该节目时,特意向观众介绍说这是“模拟可能出现的状况”,但观众大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提醒,结果造成格鲁吉亚全国陷入恐慌。这是假新闻真效应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更深刻反省新闻来源真实性的必要。

新闻来源不真实的情况常发生在策划环节,即利用部分虚假的事实,或者记者对事实的重新加工抢眼球。为求达到来源真实,可以通过悟、听、抓、比等多种基本手法,让新闻来源更为真实。

保证新闻源头的真实,是实现新闻真实的根本保证。而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采访真实则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关键所在。

        (二) 采访要求真务实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例子:2010年年底,金庸先生在微博上“被去世”,各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新华社黑龙江分社2010年12月13日决定,停止记者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经查,该记者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

以上两个事件都发生在近段时间里,一则是虚假新闻,一则是失实新闻。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了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电视媒体记者需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实现采访真实。

追求新闻要素真实:让新闻报道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真实可靠,完全准确,并通过新闻采访,逐项核对。

追求新闻现场真实:电视媒体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的特性,使得电视新闻在再现现场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再现现场不仅可以捕捉事件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让当事人的话语权得以有效保存,保证了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而要做到现场真实,就要求记者尽可能深入新闻现场,与当事人、受访者有效核对新闻事实。

追求新闻细节真实:近年来,新闻界流行从细节开始报道整个新闻事件,对细节的重视在电视媒体中更应值得提倡,细节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在电视媒体中,对细节的捕捉,是电视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展示新闻敏锐性、相互沟通合作的重要表现。

(三) 排播要求真务实

排播真实,是新闻从生产真实到播出真实的重要保证。做到排播的求真务实,两个环节需要保证:

串联词真实。串联词让单则新闻与其他新闻联系起来,最终形成新闻节目。串联词部分是主持人风格与栏目定位、频道定位的综合展示,有衔接作用、点评作用。尤其在点评部分,主观成份很重,常带有本台观点的色彩,要保证有的放矢。

新闻流真实。以上关于央视新闻报道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新闻流不真实事件。导致新闻流不真实的常是时效、疏忽等缘故。这点应该是相关责任人应当杜绝的。

通过这样三个过程,电视媒体通过记者以客观主体的方式介入、参与到输出,在客观层面上相对保证了新闻的求真务实。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电视新闻要在主观层面上保证求真务实,本文接下来从逻辑真实展开论述。

二、逻辑要求真务实

   (一)事理要求真务实

电视画面会说话,但电视画面也有说假话的时候。对新闻事实认识上的偏差,会表现

[1] [2] 

文章屋***编辑整理本文。

在这几个方面:

、将新闻的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地采访,通过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自身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现场镜头都经过设计和特定处理,主观意识在报道中起了很大作用。

、现象代替本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准确,做到采访真实,是客观现象的真实。客观现象的真实未必等同于主观报道的真实,对现象的报道与全局判断需要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

、局部代替全局,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还原事实的原貌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这并不等于可以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电视记者捕捉细节、捕捉现场,还原新闻现场,在主观运用上,要有适度原则。

电视媒体记者在处理报道时,面对这种主观性较强的事理真实,应当尽可能克服可能出现的偏差,多积累,要客观、全面,求真务实,不让新闻失真。

(二)技术要求真务实

郑州电视台陈玉成、汪永鹏在《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里,对电视画面和现场声响作为记录和叙述新闻事实媒介的时候,提出了电视新闻的特征:保留了事件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可以再现新闻事实的场景以及过程;遵循画面规律,如光线、构***、蒙太奇等;因为具体,所以不容易产生歧义;叙述手法的单一性,即时间坐标上的单向叙述;因为只能“剪辑”而不能概括,所用叙述时间较长;对于抽象内容难以记录和叙述。然而,正因为这一技术因素,观众会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

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处理、解说技巧改变电视新闻原本要表达的内容。二是透过技术处理改变电视新闻的表达形式。在画面上,则通过光线、长镜头、合成等方式,改变视觉效果,塑造各种不同的现场情境。电视新闻记者在使用技术制作电视新闻,应当尊重新闻事实,合理利用,保证技术真实。

(三)艺术要求真务实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视集画面、声音、特技、符号、文字等元素于一身。电视新闻是电视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应该追求艺术真实。电视新闻追求艺术真实,几种艺术语言值得关注:

、注重新闻的叙述方式。新闻叙述方式越来越多元,比如现场直播、记者现场出境、人物现场和同期声串接,都是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

、注重主持的播报方式。主持人是笑脸相迎,还是满脸沉重,都是可以追求的呈现方式。

、追求后期处理上的真实。电视新闻在呈现时,对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的选择,能更好地展现艺术真实;同样,在画面处理上,电视新闻可以合理发挥蒙太奇手法、字幕效果、动画特技等手段,追求艺术真实。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5

电视新闻的证实性

电视新闻的证实性,即为证明该新闻是真实的,它是贯穿电视新闻的生命线,是观众对现场的印证,是现场感与真实性的统一。我们国家的新闻工作历来重视真实性原则。早在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就曾在***的领导下,发起过一场围剿“客里空”的运动,把新闻的真实性视为***性原则来捍卫。

电视新闻事实本身的真实。作为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一,电视新闻必须遵守“事实真实”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凭空造假地乱向观众宣传所谓“真实”的事件,也万万不能报道一些无充分根据或根本无据可考的消息,这样将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1989年12月13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当天晚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联播节目播出,第二天报纸也都转发了这条消息,一时间引起广大群众的恐慌与不安,犯罪现象时时出现,引起了不必要的社会***,可见一条失实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混乱教训不小。

电视新闻本质的真实。电视新闻不仅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求本质的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事物特有的现象可分为:本质的现象、非本质的现象和偶然性的现象。电视新闻报道的应该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现象,而不是非本质的现象和偶然性现象。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挖掘事实的本质现象,排除非本质和偶然性现象,要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眼光,认真分析现有资料,从事中追求出真正的“是”来,争取探索、追求出符合事物本质的“是”来。

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真实。电视新闻的形象化特点,要求报道不仅“事实”要真实,而且要让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是真实可信的、令观众所信服的,即要求的是真实性与现场感的完美统一,事实真实和表现手法真实的统一。

首先,有效的声画结合和同步使电视新闻的“真”得以体现。形象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首先是画面必须真实,这就要求制作者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去抓拍形象,那些扮演、重拍、补拍等组织拍摄手法,既破坏了现场真实的气氛,又会使原本应该真实的新闻人物因记者的摆布而显得精神呆板、生硬、不自然,从而失去其本身应该具有的真情实感。同时,画面也应该和解说相对应,不能脱离解说,与解说“牛头不对马嘴”。有的新闻,画面明明是会场上稀稀拉拉,听讲者无精打采,鼓掌声寥寥无几,文字稿中却说会议圆满成功,甚至给新闻配上热烈鼓掌的音响效果。声画严重脱节,造成总体形象的不真实感。

其次,电视新闻中同期声录放所体现的“真实”。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加强节目的现场感,使观众能够在见其“形”的同时还能够闻其“声”,用视听两个最重要的感官能动地去感受、去欣赏节目。例如《新闻联播》在播出的国家召开有关会议的报道时,中间穿插一些国家领导的讲话实录,而不是单纯地让播音员念解说词,这样就不会使新闻显得呆板、乏味、无生气,而可以令观众感到信服。

再次,紧抓现场视角,以纪实手法再现电视新闻的“真实”。现场感强是电视新闻的一大优势,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知道的事,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合理把握。新闻贵在“新”,事件要新,内容要新。电视新闻自然不例外,既要讲求时新性,又要讲求时宜性。失去了时新性,电视新闻也就失去了播放的价值;失去了时宜性,电视新闻将没有新鲜感,将无法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无法使他们从情感上参与到其中来。

首先,不同类型的新闻,其“时效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事件性新闻力求时新,对国内外所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朝着现场直播的同步报道上努力。而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则更倾向于“时宜性”,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题材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而是存在一段时期的报道,是对某一问题、现象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是适应观众需要的。

其次,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在时效上的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效,力求时间上最新的报道。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为了及时把地震的最新动向告诉观众,影像新闻跟不上就用口播,甚至用字幕和***片新闻传播刚刚收到的信息。连续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系列报道注重的是时宜性,追求的是内容的“新”。作为每一条在消息类新闻中播出的新闻,系列报道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依据。

再次,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抢”与“压”的关系,力争做到该抢就抢,该压就压。时效的竞争固不可少,抢独家新闻、抢首播,以争夺观众,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这是新闻规律所要求的。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电视新闻,要服从***治、服从宣传规律,要从***治需要出发,要有利于贯彻***的路线、方针、***策,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国家建设。有的如***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外事活动等***治性、***策性较强的报道,都要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办,不能因“抢”而违反规定,有的甚至要压而不发。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以证实性为前提,以时效性为价值标准。因此,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如同人的灵魂和血肉是不能分开而***存在的。位居新闻报道前沿阵地的新闻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两点,力争将新闻以最实、最快、最准的标准发出,力争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及时、可靠的新闻信息。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6

【关键词】 电视新闻;审美;美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媒介的普及,电视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电视新闻也承载了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更加广泛的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在这种形势下,电视人不得不更加重视电视新闻的审美特征,使其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一、电视新闻审美特征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切新闻都是如此,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电视新闻也是这样,如果它遵循了真实的原则,那么即使播出来的新闻采访现场不太整齐,镜头的布局稍有参差,记者的现场发挥稍有瑕疵,也会使人产生美感。相反,如果新闻失真,那即使画面的布局、灯光的配置都很艺术化也会使人感觉到有矫揉造作的成分,新闻的美感也会降低。另外,新闻如果失真,对社会的恶劣影响也不能小觑。比如说电视上司空见惯的娱乐方面的假新闻,它通过电视屏幕上真实的人和事物来呈现,使普通大众很容易信以为真,不仅对大众造成了误导,而且也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形象,当这些假新闻被揭发的时候,对电视传媒的公信力也会造成损害。

2、快捷性。快捷性是电视新闻优于其他传统媒介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做到现场直播,从时间上缩短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从空间上缩短了观众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而观众就会被其强大的真实感所征服,因此即使出现了不完美的镜头,也会被“真”的光芒所照耀而变得珍贵。

3、典型性。通常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注重艺术典型的塑造。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家塑造的既能反映客观生活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有能显示艺术家本身特质的艺术形象。而对于电视新闻来讲,它必须以真实性作为第一原则,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形形的新闻事件这一情况,新闻人又不得不根据一定的标准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素材来进行报道,这就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典型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报道方式,这也是电视新闻典型性的另一表现方式。

4、直观性。电视新闻的直观性是它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这也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新闻通过电视这种媒体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以及记者的解说同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观众看到的是直观生动的新闻画面,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所作的报道,这种近乎“零距离”的信息传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知。但是也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电视新闻忽视了其直观性的特征,比如在时***新闻中,有许多人头展览式的会议镜头,在社会新闻中,偶尔会出现解说词和影像脱节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没有对电视新闻直观性特征引起重视造成的后果。还有一种情况是由过于强调直观性造成的,比如说在新闻中出现未成年人的时候没有进行马赛克处理,一段新闻中暴力、血腥镜头过多等,这些都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说,对新闻直观性的特点要运用得当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提高电视新闻的审美途径

1、主题表达上要有美感。

电视新闻要吸引人,首先要在主题上能抓住观众的心。而如果记者对主题产生不了兴趣,心灵上和精神上与新闻产生不了共鸣,那他所作的报道就不能吸引人,所以说记者才新闻编采过程中,要调动情感潜力,编织浓烈的情绪倾向,形成情感支配机制,深刻挖掘新闻的主题,而不应该满足于平淡,浅尝辄止。比如说拍摄救灾抢险的镜头,不能仅仅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拍摄来来往往的忙碌的人群,如果在最后能拍一个健壮小伙子的背影,汗衫已经被汗水浸湿,粘贴在背上,这就可能对观众的心灵造成一定的震撼,感受到受灾群众面对灾害的那种不屈不挠,从而感动观众;又或者是拍摄一个灾民破涕为笑,向抢救的人道谢的镜头,从而表现受灾群众的乐观和社会各界对受灾群众给予的温暖,对这些镜头进行“定格”处理,这比记者拿着话筒说解说词要给受众的感触更深一些,更有利于受众对新闻主题的理解。

2、细节描述上要有美感。

电视新闻强调真实性,而细节的描写最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性。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人物或事件报道就会干瘪,缺乏感染力。在很多时候,好的新闻作品依赖的就是对细节的真实呈现。因为细节是只有记者才可以提供的,编辑是无法办到的。因此,记者要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利用好自己能够深入现场的优势方位,抓住一些能突出新闻主题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强调处理。一些好的细节不仅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性,而且可以升华主题。

3、新闻的形式上要有美感。

要想使新闻的形式上具有美感,就要注重形式上“精巧”,因为精巧是电视新闻的手段。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电视画面进行美化处理。比如说可以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对新闻画面进行合理剪辑,但是我们知道电视新闻的审美不局限于***像,声音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在追求新闻画面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声音的审美需求,所以要提高新闻形式上的美感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声音与***像进行创造性地组合,给予新闻内容以完整的结构,对电视新闻的新鲜感艺术感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使观众在获得真实的新闻内容的同时获得形式上的审美。

总之,真实性、快捷性、典型性和直观性是表现电视新闻美感的四大特征,而注重新闻主题的美感、注重新闻细节的美感、注重新闻形式的美感可以增加电视新闻的审美特征,给观众在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得到越来越完美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 林蔚.浅析电视新闻审美张力与诗画意境[J].今传媒,2011(07).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识;探讨

广播电视新闻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并且在社会职能方面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者。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当中,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多种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写作的方式以及技巧。新闻需要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更多的关注,以此揭发出事件的事实性。新闻遵循真实性原则,并且有特色,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更高。

1保障新闻稿件写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是雪亮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很多群众只是关注新闻,并没有真正地投身到新闻当中,因此对于事件的真相不是十分了解,这样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

1.1使用陈述的方式让新闻的真实性得以体现

新闻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根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切身感受到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为新闻,以此保障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有置身现场的感觉。新闻的核心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和记者进行编写,因此符合受众的需求并且平等客观真实的叙述事实已经成为新闻编写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事件当中要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以此避免受众在心理上出现诸多的反感,还需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让新闻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

1.2用主动句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主动句来编辑内容,这些句子非常容易让人们接受,并能在新闻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将真实情况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编辑和记者的写作要赋予新闻材料更多的生命力。在主动句式当中,新闻表达更简洁、有力,在新闻行为中当事人的心态非常重要,需要在一系列的新闻信息当中更加自然地呈现出来。新闻使用主动句,叙述生动形象,对受众的感染力更强,也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2.1考虑新闻播报的制约性,不断地提升新闻的价值

新闻播报受到时间的限制,需要受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信息。。为了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就需要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保障播音的有序性和播音的准确性,使用更多的短句子展现出长句子的意义,让新闻播报的效果更好。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数字,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新闻的精确性。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合理有效、适度地挑选词汇,可以使新闻播报更加流畅、通俗易懂,使新闻的价值得到了提升[1]。

2.2完善表达方式,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形式上的选择以及表达的方式,以建立起多种合理性的关系,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及流畅性。新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具体播报,这就需要对新闻的选择进行更多的关注。表达形式是观众关注新闻事件的要素之一,因此科学、生活化的表达加上合理的阐释才能更加符合观众的思想和需求。例如:新闻记者在撰写一些关于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的稿件过程中就需要在事件当中提供多种信息数据,让新闻的表述更加严谨,逻辑性更强,也更加生动形象,并且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性的布局,并且熟练掌握各种写作的手法,这样才能让稿件的质量得到整体上的提升,以此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2]。

3结语

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就是秉承新闻的真实性,让新闻真实地传递给观众,才能得到观众的信任,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还需要和新媒体之间进行融合让新闻媒体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地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在新闻写作过程,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在融媒时代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王凡华.对话理论下新闻写作的“对话性”研究[J].新闻界,2012(21).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节目;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新闻,可以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古代的先辈靠的是驿站的资料传输,自从发明了电视以来,人们获知新闻的途径主要是从电视上,但是,20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知新闻的途径更是数不胜数,各种网络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到来而终止,相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会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新媒体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概述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的数字媒体形态,例如数字化的杂志、报纸、广播、 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媒介、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电视的数字化,可以说是科技和文化层面的一大突破性变革。有了数字电视,人们在收看大多数电视节目时,就好像把资料***到电脑中一样,电视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机获取的媒体,更像是一本书或者一张报纸,可以浏览调整,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或日期,也不受传送耗时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由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即时信息。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来说, 微博、 微信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尤其是微博作为一个信息源,有大量的受众,利用微博和微信能够弥补传统节目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微信和微博,一方面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另一方面能够及时相关资讯和信息。很多电视台、电台、 报刊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不断加强和观众的沟通和互动。

(二)创新节目,打造个性化新闻风格。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通过新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看到的节目和新闻,他们都希望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新媒体在这一方面包含着较多的个人色彩和自由空间,所以电视媒体应不断更新节目的内容,反应大众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提高电视内容的权威性和主流化,使电视节目维持其内容的强势。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电视节目类型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多采用专业化的制作方法对频道进行分类,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详细地解答和报道。

(三)增加节目的时效性。改变节目编排形式,依靠直播的常态化,建立突发事件采集播报机制,对节目进行合理编排,同时注重播报的节目内容,确保节目的时效性。

(四)整合媒体资源,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各电视台和电台等传统的媒体,应该将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将以往垂直化的新闻制作播报形式向网络化的扁平化改变,提高资讯的使用效率,精减人员,降低新闻采编成本。

三、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实时化。由于电视新闻节目常年来的习惯都是有截稿时间、播放时间等的限制,往往只有在某一个规定的时段才能对新闻进行播放。电视新闻节目的交互性和实效性是相比网络新闻而言, 真实存在的缺陷。要想弥补这一缺陷就要改变以往死板的新闻直播形式。做到及时的直播, 就像目前凤凰卫视所做的那样,每天24小时对新闻进行播放,选择不同内容的新闻进行直播,把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新闻内容也在电视新闻节目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电视新闻节目线性播出的局限性。

(二)电视新闻节目真实性播放。电视新闻节目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信任度,人们长期以来都是比较相信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网上的新闻良莠不齐,总是会让人们产生不真实的感觉,而电视新闻就不一样,总是能给人们一种比较信任的感觉。对于这一点,只要电视新闻节目继续保持这份真实性走下去,相信大家对电视新闻的支持率就会很高。在这个新媒体背景的影响下,电视新闻节目在编辑时可以选择网络上比较热门的新闻,考虑其真实性和价值性后进行证实会让二次加工后,适时作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进行播放。

(三)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发达的网络环境,使受众群体的电视消费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模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电视节目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例如,《看今朝》作为河北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对消费者提出质疑的事情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并且开通网络电视台进行同步直播,通过手机客户端将观众的所想即时传达给节目组,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四)电视新闻节目技术化。电视新闻节目在基于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应该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对新闻的题材进行精加工,也可以说是进行一次包装,通过适当地加入背景音乐、相关的***片和加工的视频来增加新闻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一改以往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让人看了就像喝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对新闻进行技术化处理以后,可以增加新闻的色彩美,让大家以多元化的形式接受新闻。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途径接受新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年轻人群,年轻一代无论走到哪里,安定下来的第一件事总是会自然地掏出手机刷网页, 这样的现象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无疑是一个挑战,存在这么多年的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得想办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通过对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创新,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接受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宝红.电视新闻传媒为企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J].中国石化,2009,(07) .

[2]魏胡.“艺术化”传播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6).

[3]尹辉.强化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7).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9

【关键词】同期声;电视新闻;现场感;传播效果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就是声音和画面,尽管画面在表现新闻报道真实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声音的感染作用,也会有利于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把握。这些声音不仅包括解说、音响,也还有同期声,尤其是同期声的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

一、同期声的概况

一般而言,所谓的同期声主要是指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摄录现场的画面,而且电子设备还记录现场的真是声音。同期声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人物的讲话,而且还包括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以及背景中存在的其他声音。具体而言,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凸显节目的主题,渲染现场的氛围,展示任务的性格特征等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受众产生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和参与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增强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受

在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新闻工作者,往往觉得同期声中存在很多杂音,影响播放的效果,所以经常在新闻播放过程中忽略同期声的重要性,使得很多新闻报道只见其形,不闻其声。这就给受众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新闻报道没有同期声,要么是被后期“加工”过,要么这段报道可能歪曲事实,总之,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报道难免让受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加同期声,并且及时做好相应的调整,达到一个较好的播放效果,那么就会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真实,更容易调动受众的观感,使得新闻播报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提升新闻报道画面的完整性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习惯于依靠听觉和视觉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感知,一旦出现剥离,就会使人觉得不适应,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同时,电视新闻报道也是一样,人们更愿意一边观看电视画面,一边收听到同期声,这样才能让受众感到整个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时完整的。例如,今年年初央视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的一系列关于新春走基层的节目,就采用了大量的同期声,既有边防哨所的***歌声,也有普通民众燃放的鞭炮声。这些同期声的播放,更加使得热闹的画面具有完整性,更能打动千家万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的观众,取得比较好的播放效果。

3.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很多访谈类或是采访类的新闻报道中,主持人或者记者能够面对面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通过同期声的播放,可以让受众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会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而且,从同期声的播放中,观众还可以发现主持人或者记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个人的学识修养等诸多特征,这样就容易给观众留下比较深的感触,而那些才能比较突出的记者或主持人也就会大众所熟悉和敬重。在采访或访谈中,通过同期声的播放,也会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给观众留下很“假”的印象。

4.促进与受众的深入交流

长期以来电视节目的播出,都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方式,而受众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尽管观众有权利选择看这个节目或是那个台的节目,但是观众一般都不能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这就导致电视节目制作的内容未必是观众愿意接受或想看的。但是,同期声的加入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弊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主持人或是记者可以替代观众的视角去寻根究底,通过对问题的追踪报道,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从而达到与观众的间接深入交流。

三、同期声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同期声

终上所述,尽管在同期声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等多方面的好处,但是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还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同期声得到正确的使用,获得比较良好的播放效果。例如在一些总结性或者展示成就的新闻作品中,就不能过多使用同期声,这样就会容易产生很多嘈杂的声音,影响观众的收听效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播放效果。

2.同期声一般适用的新闻报道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同期声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所以,同期声的使用应该主要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使用。首先,新闻现场的实况转播,例如一些演唱会、运动会以及国家每年的“两会”报道等,可以考虑采用同期声,这样比较容易体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

其次,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展现客观公正的报道。例如近期社会出现的“雷洋案”这一热门话题,电视台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以通过采访事发时的现场群众或者办案民警,以及家属和律师等,通过各方的发言,展现事情的具体经过。通过同期声的使用,就可以让事情的经过自己清楚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一个直观、真实以及公正的报道。

再次,起到很好的调查取证的报道。例如,近期社会比较关注的“失足女”话题,很多记者充当“***客”进行实际的走访,通过微型摄像头报道大量的真是场面,然后以此作为证据,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通过这种同期声的使用,就能很好的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使得那些违法分子想抵赖都不行。

最后,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很多人物专访的过程中,使用同期声,就可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受访者的精神风貌以及谈吐气质,了解他们的精神品质以及内心情感,更加促进采访人物的完整性展示在公众面前。

结论:

总之,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真实、生动,而且还可以让观众了解具体的人物个性,深入参与其中。但是,同期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盲目使用,影响新闻报道的制作水平和播放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国栋.浅谈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6年4月:70-72.

[2] 刘 辉.浅析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2年6月:197.

电视新闻真实性篇10

电视新闻画面与审美的关系

近些年,建立在现代高科技装备基础之上的电视艺术已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成为亿万受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可谓稳坐荧屏前,一览世界小。这种广泛而深刻的传播效应在于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物质表现手段、形式和内容,使电视具有更强的欣赏性、感染性和高品位的审美内涵。

可视性是电视作品区别于其他传媒的本质属性。在众多审美范畴中,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趋向于可视性,新闻画面以其真实的美、新鲜的美、典型的美以及意境的美构建了电视新闻画面审美的基本特性。因此,审美是能动的,一条电视新闻的价值反映出了电视记者和电视受众的思想水平、文化品位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只有他们对电视新闻的理解达到审美最大化的统一,双方的电视新闻审美意识同频共振,这样的电视新闻才能实现其传播效应的最大价值。

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特性

电视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果、新风尚等都是电视新闻画面反映的对象。在这些内容的传播过程中,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感,而美感必须通过人的感官才能实现。电视画面要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象美,显现新闻事实的本质理性与内在情感,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画面反映的必须是客观世界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虚假失实的画面将使电视新闻失去受众,更谈不上唤起受众对美的体验。例如,某家有线电视台播出一条《领导参加植树劳动》的新闻,因记者没拍到这位领导的镜头,编辑就调用该领导在别处挖电缆沟的近景、特写画面充数,结果使观众大倒胃口,影响极坏。由此看出,电视新闻画面的长处是对现场形象真实的记录,即本质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

新鲜性体现电视新闻的魅力。电视新闻的新鲜性又称为新闻的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越短越好。现代电视技术使电视所传递的新闻画面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为零。据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提供的关于《“人大”和“***协”两会宣传效果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的公民是最先通过电视获得“两会”新闻信息的。其原因在于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把观众“带进了‘两会’会场”,使观众产生了“耳闻目睹”之悦。

艺术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艺术性是指电视新闻画面应该按照绘画的美学基本原理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电视的可视性和形象性决定了电视是以画面表情达意。怎样取舍、选择电视画面必然带来一个构***问题。电视画面框起来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而受众的感情联想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在画面的取舍、构***、层次、色彩、视觉兴趣点等方面都要有很高的绘画美学标准,这样才能给受众留下美的享受和美的联想。

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实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电视新闻选取何种题材进行报道,除取决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策、思想、业务水平之外,还取决于他们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对电视审美标准的把握。换言之,电视新闻节目办得好坏,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受众审美需要的正确评价以及自身的审美意识休戚相关。

作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地坚持“两为”方向,以进步的审美观点,创作出充满美感的电视新闻作品,使受众感受美、接受美,并从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可以说,提高和加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它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学习,努力掌握新的电视新闻理论与知识,善于运用各种社科基础理论去开拓更广阔的创作领域,加深对电视画面本质特性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以及表现力;其次要深入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现和挖掘蕴涵着真、善、美的新闻,这也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提炼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进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再次要精心制作,调动多种电视编辑手段,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生活的逻辑编辑制作出符合受众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的电视新闻作品。

作为电视新闻画面审美主体之一的电视受众已经不满足于随意选择式收看电视新闻,而是开始能动地参与和欣赏电视新闻的创作与传播。这种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审美过程深化了我们对受众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电视新闻画面审美实现的基础,也是电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其实,时下走红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主持人在播音时就仿佛在与观众“面对面”地“交谈”。毋庸置疑,电视工作者通过对现代电视传播形式的再认识,在高层次审美过程中满足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画面审美实践的体验。每一部成功的电视新闻作品基本上都是具备诸多审美素质的综合体,张扬着丰富而鲜明的“审美情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视新闻真实性10篇

学习

广播电视工程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工程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学文献综述范文5000字,广播电视论文十篇。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覆盖建设的工作。例如,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也就是人口比较多的区域,***府可以通

学习

播音主持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播音主持论文10篇,内容包括播音主持论文题目大全集,播音主持大学生假期实践论文。2.广播传媒播音主持中的俗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字眼,很多人为俗贴上了低劣的标签,将俗与低、庸联系在一起,而在播音艺术中,所谓

学习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时政新闻论文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文投稿。Keywords:newschannel,CCTV,newideasfortelevisionnews,internationalization,publicinstrument一.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更新总体阐述新闻

学习

新媒体运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运营10篇,内容包括新媒体运营思路大全总结,新媒体运营课程。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伦敦与中国的时差关系,等到奥运赛事密集的伦敦下午时段,中国已是凌晨2点,大多数人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与国内***

学习

新闻专业毕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专业毕业10篇,内容包括新闻专业毕业寄语,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

学习

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论文,电视新闻报道论文。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

学习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内容包括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种类较多,电梯、中央空调、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建筑

学习

数据分析材料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数据分析材料,内容包括数据分析全套资料,材料数据分析。张敏同学,你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便抽出一份综合试卷,就能发现数据材料题。你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具有普遍性。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表现形式。当说

学习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大学毕业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全日制的毕业档案,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心得体会。由于不同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除了面授的机会外,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要靠我们自学去完成。为了提高自已,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我能正

学习

电视节目播音主持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节目播音主持10篇,内容包括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稿,播音主持台词十篇。2.树立正确责任观在新闻传播法中规定,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就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既要成为新闻信

学习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pdf***。1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新发展1.1多媒体合作日益密切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传媒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变化进行

学习

过程控制系统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过程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历史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与运动控制系统区别。1、过程控制仪表与控制系统如***所示是一个单元组合仪表构成的简单控制系统。***中控制对象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控制对象输出的被控变量(TPL

学习

高校播音主持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播音主持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校园播音主持,大学播音主持教材。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窄化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90%都是围绕

学习

企业信用管理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信用管理,内容包括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精选7篇,企业信用管理案例教材。坏账率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它反映在某一销售时期内坏账与销售额的比率。2.销售未清账期比如:3个月内销售额为300万元,3个月未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

学习

广播电视工程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工程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学文献综述范文5000字,广播电视论文十篇。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覆盖建设的工作。例如,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也就是人口比较多的区域,***府可以通

学习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频道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时政新闻论文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文投稿。Keywords:newschannel,CCTV,newideasfortelevisionnews,internationalization,publicinstrument一.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更新总体阐述新闻

学习

新闻专业毕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专业毕业10篇,内容包括新闻专业毕业寄语,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

学习

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编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论文,电视新闻报道论文。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

学习

广播电视史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史10篇,内容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史历程梳理,中国广播电视史笔记。网络的崛起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把以广播电视历史进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广播电视史学置于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中,一系列新的视野亟待开启。

学习

电视新闻写作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写作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稿范文写作要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范文。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

学习

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采编与制作10篇,内容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的热点话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有前途吗。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

学习

网络电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电视10篇,内容包括网络电视节目清单,网络电视精彩回顾。一、网络电视在MP3播放器出现之后,各种CD、录音机、磁带的销量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如同MP3播放器的出现一样,现在的传统电视仍然面临着相同的境遇。网络电视的兴起,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