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1
王朋举等分析了创新补贴与创新失败补偿的关系。发现创新补贴和创新失败补偿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创新失败补偿因为其兼顾过去和未来而更具有科学性。根据创新补贴与创新失败补偿的内在联系,围绕***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特点,提取制约***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为了研究制约***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样本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的方式,邀请20位研究或从事创新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就***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影响因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20位专家人士包括***府科技部门管理者、科技创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二、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I***)是将复杂系统问题模型化的有效方法,借助人们的经验知识以及数学模型的帮助,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级层次结构,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多要素的复杂问题。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结果,将众多制约***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化分类,进一步对模型的结构加以分析说明。
第一,影响***府对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实施补偿的最基本因素(第五层级),是企业自身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所在地区和企业所有制。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府的财***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而地方***府的财***状况,又是支撑科技创新失败补偿实施的根本,为其提供直接的资金来源。此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在相关补偿***策建立实施时,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倾斜,不同地区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企业所有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往往国有制企业在技术研发、稀缺资源控制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失败后有能力进行再创新。
第二,第四层级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并且企业规模因素受企业所有制因素影响,反映了我国国有制企业较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的特点。由于大型企业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一般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会高于规模小的企业,表现出高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市场竞争程度受到企业所在地区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活跃,市场竞争程度必然比其他地区激烈,这就要求***府在实施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时,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与研发强度是第三层级中唯一的表现因素,并且受企业规模因素和市场竞争程度因素直接影响,表明大型企业在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研发强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并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会激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利用技术优势获得经济利润。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是第四层级和第五层级因素的集中体现。
第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之于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创新风险程度较低,进而创新融资方面更有优势,容易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样的,虽然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容易导致创新失败,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遭受失败损失要低于创新能力相对弱的企业,而***府更愿意对创新失败损失小的企业进行补偿,因为此类企业在再创新时会更易取得成功。
第五,***府补偿预算、补偿方式的选择及企业再创新意愿,是影响***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直接因素。企业融资约束和失败损失会严重影响再创新的积极性及意愿,而***府也会根据其考虑合适的补偿预算及方式。***府补偿财***预算多,补偿***策才能顺利实施;可选择的补偿方式有资金补偿、***策补偿、声誉补偿等,相对于资金补偿,***策补偿、声誉补偿会更容易实施。而再创新意愿强的企业,***府会倾向于对其进行失败补偿,鼓励其再创新,因此补偿会更容易实施。
三、结论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2
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新技术***的发生,技术创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加快,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关系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策划和根本对策。从民营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关系出发,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
从技术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化模式,即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另一类是外部化战略,即通过技术学习活动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这两类创新战略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单纯的封闭式研发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学习又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内部研发活动,因为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学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且竞争优势终将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显然,自主创新模式是典型的内部化模式,而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则属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创新是一个“引进—吸收—创新”的渐进过程,技术引进是基础。在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中,技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学习型合作创新方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技术贸易和学术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创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不是彼此***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环境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究开发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体制的制约情况来看,合作创新将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需要企业具备充分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这些需要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一份对浙江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民营科技企业可言,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过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约束;缺乏人才和研发支出比例小是企业自身的能力约束;而企业产权不清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见表1)。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脱节的现状下,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约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合作创新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研发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各企业间可获取互补资源。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的复杂化,跨部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各个技术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日益重要。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某一领域具有其专业优势,但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如***1所示。在该模式中,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争取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同一产业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还可以是双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间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双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的形式取决于民营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
间的关联性及技术创新的需要等。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紧密强度。只要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并能实现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体合作方式应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术、信息交流;构建松散的、动态的、开放的虚拟创新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技术援助,包括互派技术人员直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难题,相互提供相关信息和试验条件,向合作伙伴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等。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存在依存关系,在技术、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补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合作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竞争者间的竞合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峁埂⑷砑腿斯ぶ悄艿牡谖宕缒裕芯砍晒筛髦靼斓ノ蛔ɡ褂?年。这种合作是强强合作,他们各有所长,可以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约研究成本,缩短创新周期。
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实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此时,社会支撑力除了***府以法律、法规、***策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外,还要求学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服务、成果信息、风险投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他们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成果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他们之间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项目式、合办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投资、以契约的形式结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科研管理,2000
2.陈铁***,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
3.国家科技部***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中国民营科技***策法规选编[R],2001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3
内容论文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为依据,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和选择。 论文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4
本文作者:吕新业田德录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于市场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垄断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和折中观。垄断优势观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只有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收益,从而为高风险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内部资金来源。该观点认为由于竞争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部创新租金,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创新激励,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优势观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研发活动带来更大的激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投资。创新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利润越大,竞争威胁越大,企业的投资就越大,并且竞争行业的最优投资均衡在于权衡动力与阻力。折中观研究发现,的人员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形函数特征,即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强度,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某一临界值,市场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压抑创新的投入。该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显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产学研联盟正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企业,而不再是计划中的企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竞争。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使用垄断去达到竞争市场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参与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反应不如民营企业快,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行***管理色彩较浓;(2)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3)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营企业的动机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动机,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分成三类:领先激励型创新、模仿追随型创新和生存适应型创新。②1.领先激励型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所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资源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组织和技术创新是超额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领先激励型创新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2.模仿追随型创新: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必然在资源禀赋上比领先企业弱,未能拥有富余的资源,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令其不能***承担,但是可以进行模仿追随,说明这样的企业至少没有陷入资源困境,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源均衡状态。资源有限且基本达到均衡状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追随型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宽度的大小影响模仿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模仿创新的时序差异表现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业采取紧跟领导者行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较低的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其模仿追随也会慢一步,往往在创新信息披露较多时才能进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负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模仿,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净现值为负数。所以在企业创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额的创新收益,跟随者则只能取得较少的收益,且模仿时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为负而发生亏损。所以,模仿追随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小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激励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3.生存适应型创新:较差的绩效引发企业及管理层的生存危机,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强度适应性增加。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陷入困境时,常用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出新产品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故此时管理层更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认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引发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当企业经营绩效差时,所有者会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强度,甚至收回控制权,没有留给管理者太多的长期投资空间和耐心。而自主创新不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而且风险也是较大的。因此,作为资源没有富余的绩差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小、投资周期短、有重大影响的育种科研项目。同时对大中型国有种子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应给予大力扶持。总之,民营企业十分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难以承担相关的任务。所以,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外资企业的动机分析。外资企业投资的目的可以分为六种。一是生产支撑性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多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直接目的属于此种类型。二是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这类机构一般倾向于设立在行业专业技术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且通常在地理区位上接近竞争对手,以从对方的知识溢出中获益,所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类目的投资基本不存在。三是资源寻求型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成本。中国廉价而又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为外资企业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反映出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人才利用和人才争夺意***。四是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在跨国公司销售较多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五是战略驱动型,指的是外资企业在战略竞争的基础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六是***策引导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受到东道国宏观***策的影响,东道国***府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是:5%是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32%是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8%是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34%受***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策影响;24%为综合动机。①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机构网络,使外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外资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比内资企业强多少,在多数指标上甚至还远远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有力地带动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内资企业除了设备购置费占同类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提高明显以外,其他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都没有显著上升。我国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②如果引进外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外资企业对技术创新水平最大的推动,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来增加引进外资企业的规模。虽然外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GDP的产值,还能增加税收和就业,但是外资企业在大量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最终会挤压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我国的“对外开放”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外引进”,认为只要是“引进”就一定是好的。这样虽然能刺激GDP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所以,外资企业不应当是引进得越多越好,比引进规模更重要的是引进后的“质量”,即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要素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可以分为显形溢出和隐性溢出两种。显形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本土企业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即通过改善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系统和宏观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溢出机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影响,通过增加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以及改善创新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与溢出机制相似,挤出机制是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了负面影响,通过弱化本土企业创新动机、动摇创新支持系统、恶化创新环境来阻碍本土企业创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一是内资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和出口也同样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因此继续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加入技术创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策重点。二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对内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作用,这种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过对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的外资生产和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不再有显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引进外资的有利影响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②四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又积极地模仿和学习,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行为和研发努力反过来又会给外资企业造成一种压力,使得它们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不断地在东道国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利润水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最终会使得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赶上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东道国企业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五是外资企业机构不仅自身从事着产品与过程创新活动,还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战略联盟、研发合作、产业关联、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互补—互利、示范—模仿—学习、竞争—跟进、关联—共同发展的传递机制,促进当地机构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水平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动机分析。校办企业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校办企业作为促进大学和社会的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可用其收入补充大学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产业收入主要支柱之一,为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内基地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它的优势是学科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济济,有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储备,同时也具有实验设备齐全、仪器设备较先进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强化在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能否打入市场,引导市场主流。校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它不仅打破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而且科研人员必须具有人员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攻克难关,能打硬仗。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在不断引进科技人员的同时,组织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把企业精神贯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使之与企业同命运。在企业商品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加入到竞争机制中来,是校办企业强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内部吸引科技开发带头人,在企业内部做到科研人员优胜劣汰,使他们具有紧迫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创新意识。但是目前,校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而且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校办企业由于有学校作后盾,缺少一种商业竞争意识和环境,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分配问题,首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巩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快将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发展与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并制定相关的创新***策。具体来说,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所有,并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相关要求和程序进行申请与批准。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最多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除去直接的科研经费资助,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进行资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激励机制等。此外,针对企业和***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实施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因为科技项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组织单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在博弈过程中往往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上。通过引入***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补充管理资源的不足,丰富项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等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促使项目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实施,保障项目质量达到要求,降低项目执行风险;而通过为项目组织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有力监督,促使项目承担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5
近年来,长炼科协致力于打造凝聚科技人员智慧、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与活力的“科技之家”,努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特色活动平台,致力于为科技人才的成长、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长炼特色的科协创新文化。
构建科技“思想库”
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从2006年开始,利用企业局域网,创建知识管理系统。2010年初,长炼科协进一步升级完善了该系统,在“知识库”上新建了“论坛精华库”,新增了“专家黄页”、“个性化主页”,收纳了长炼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等,逐步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论坛,作为一个学术技术、经验交流和沟通的互动平台,科技人员既可以进行专业探讨,也可以跨专业交流,以发帖、回帖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探讨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论坛组织开展各类技术讨论418项,提出建议近100条,其中35条经专家讨论评审认为具有可行性,12项已经采用并实施完成。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截至到目前,“长炼知识论坛”已有论坛学组24个,论坛版块9个,论坛会员2891人,累计主题24632个,累计参与59813人次。知识论坛已成为长炼科技人员共享资源、交流学习、创新创造、成长进步的重要平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智囊。
搭建产学研平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是长炼科协近年来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长炼科技论坛”首创于200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论坛创造性地与“院士专家企业行”结合起来,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求,邀请国内知名的院士、专家现场诊断、作适用性的前沿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先后有6800多人次参加论坛活动,收集论文近1100多篇,其中经专家评审,具有重大价值122篇。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开展技术学术交流。与中科院开展了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置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协同企业有关部门,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内外技术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每年达200多场次。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论文交流。每年组织科技人员总结科技创新成果、撰写论文,将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理论成果,进行交流。仅2011年就组织撰写论文469篇,其中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四是通过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建立了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的产学研联盟,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洛阳工程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工程设计、工业应用开发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链,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讲、比”激发活力
长炼科协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作为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执行的《“讲、比”活动实施办法》、《“讲、比”活动组织及奖励办法》,使得“讲”有依据,“比”有标准,“创”有收获。截至目前,长炼科协“讲、比”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讲、比”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长炼科协以“讲、比”为平台,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如2011年,“讲、比”滚动立项418项,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节能减排、管理创新等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的“讲、比”活动符合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胡先念、沈刚,岳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罗世贤、朱铁光、龙伟灿、刘郁东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模范行为成为激励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贡献的精神动力。三是对企业节能创效作出贡献。近两年来,通过“讲、比”活动,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达95%以上,累计创效10多亿元。
普及科学素质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转贴于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四、结论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文化 自主技术创新 文化氛围
自主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体制机制、***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角度看,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企业早已着手实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甚至有的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了整体竞争实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一开始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不能进行持续技术创新,创新缺乏动力机制,生命力脆弱。这固然和企业科研能力、资金状况、设备先进程度等硬件有关,但是,从根源上说,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缺乏一种鼓励企业进行长效持久技术创新的软件,即创新文化。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从科学技术哲学史的角度看创新型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科技创新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方能生存。古希腊曾经出现过极为繁荣的科学文化,其直接原因是当时出新了许多学派,各派之间自由争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探索的深化。形成这种学派林立、自由探索、自由争鸣的局面的重要条件是古希腊特有的人文传统。近代科学肇始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歌颂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桎梏。17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之所以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是因为17世纪、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为牛顿、胡克、波义耳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这与法国启蒙运动和科学精神传播有关。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盛世”,其中心从法国转向了德国。德国的科学发展得益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横扫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传播,也得益于歌德、希勒等人领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与创新互动的结果。美国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观念,导致了更加注重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便转移到了美国,使得美国的经济、科技等都摇摇领先于其他国家。
2.创新型文化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先导
创新型文化是鼓励创新、倡导变革、敢于进取、甘冒风险、勇于挑战的那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意义也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的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创新文化能引发几十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公司内创造、发展和建立价值观和态度,能够唤起涉及到公司效率与职能发展进步方面的观点和变化,并且使这种观点与变化得到接受和支持,即使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会引起与常规和传统行为一种冲突。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况作出迅速反应。
由此可见,创新文化是一种宏观战略层面的变革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组织自上而下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而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求组织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创新思考。组织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将创新作为一切战略的中心和出发点。创新文化还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创新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知识,而员工的知识受控于员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情况下进行知识分享,创新讨论,思想碰撞,创新行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它还是快速响应的适应性文化,企业外部环境多样性及易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新性地分析这种变化,找出这种变化对于组织既有模式的影响,并快速制定策略响应这种变化,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速的速率达到组织与环境的新协调。创新文化还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文化,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于创新失败的理解与对待,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使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获得创新的成功。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
IBM董事长沃森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重要的多。”由此可见,文化在组织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组织元素无法取代的。文化并不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而是隶属于企业的软环境,它和隶属于组织硬环境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组织元素。因而,人们往往看不到,也不注重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著名学者傅家骥认为有三个,即组织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陈劲认为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培训、与***府的合作。邢以群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还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纵观这些因素,我们归纳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科研管理。而文化显然对这三者产生显著性、决定性影响。故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三个因素传递。
1.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家精神来影响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企业家创新精神以来,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就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继他之后,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长期不断地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企业家的观念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实施,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因而,以技术创新精神哺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最适宜的土壤。
2.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来影响技术创新
在任何企业,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企业员工队伍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基本力量。他们如何看待技术创新的价值,有无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的风险和种种困难面前如何应付,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否广泛持久开展的关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科研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以消除或减弱科研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项目。没有企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员工是不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与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倡导创新型文化,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开发人力资源,是广大员工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流,是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关键,也是每个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借以证明自己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的主要机会。
3.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科研管理来影响技术创新
科研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是通过导向和整合作用于科研管理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保守性文化使得人们害怕变革,对创新持反对态度,相反,创新型文化使得大家理解创新,支持创新。良性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形成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处事态度,通过内部整合减少或消除由于个体性差异而带来的喜爱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式方面产生的摩擦。
参考文献:
[1]钟敏:创新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7(12)
[2]谢红英:改善心智模式、打造“文化型企业”[J].商场现代化,2008(4)
[3]夏彬: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8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府通过实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策,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水平的偏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财***的改善,《2001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将这种发展奇迹总结为新经济。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其他。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本文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接着对文章写作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并将虚拟企业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加以详细论述,然后以文献综述的方式选取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受***府、教育、资本和文化四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部分,作者在全面阐述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华强北手机产业以及三家典型手机厂商为案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对比,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对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第三部分,本文通过对华强北手机产业及典型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模式和融资模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总结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华强北模式,并通过与其他现有典型模式的对比,说明此模式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华强北模式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科技企业 华强北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基本框架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理论综述
(一)虚拟企业理论
(二)坏性创新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模式研究
(二)国内相关模式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模式研究总结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二)内部困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强北手机厂商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山寨的说明
(一)"山寨"的定义
(二)"山寨手机"的说明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运行流程
三、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三)三家企业的比较研究
四、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分工明确
(二)产业集聚明显
(三)市场定位明确
(四)产品优势独特
五、华强北手机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策法律的风险大
(二)持续创新能力弱小
(三)产品服务质量堪忧
(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模式分析
(二)营销模式分析
(三)创新模式分析
(四)融资模式分析
二、华强北模式的提炼与相关比较
(一)华强北模式的提炼
(二)与国内外相关模式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业分工,培养核心能力
(二)注重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
(四)注重创新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9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武汉;现状;对策
[中***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96-03
[基金项目]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批准号:2006007)
[作者简介] 彭光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物流; (湖北 孝感 432000)
甘德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全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民营经济与企业创新。(湖北 武汉 430056)
一、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及特点
1.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
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网络系统的向下延伸和发展,是国家纵向创新网络中的子系统。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区域整体创新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某一专业领域内各种相关的企业,除此之外,科技创新网络还可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延伸到提供互补品的供应商。尤其重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网络还必须包括***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实际上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各种机构所组成的区域共同体。
2.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特点
(1)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区域创新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面向外界环境的开放系统,其开放性表现为成员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网络联系的建立或中断、增强或减弱,反映在网络整体层面上便表现为网络边界的扩展与收缩。网络的开放性说明了网络整体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超稳定的;也意味着网络具有动态特征,不管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如何紧密,如果在质量、数量、价格、时间等方面有更优的选择,企业将会自主寻求更优的网络方式。应该说,网络的开放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网络内的企业才可能从网络外部获取促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从而避免陷入锁定于过时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困境。
(2)创新网络的合作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各类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创新网络的典型特征。企业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由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提升为利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研发、生产和销售成本,产生“1+1>2”的合作利得,最终提高了企业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双赢性质,被视为“联手做更大的馅饼”。
(3)创新网络的创新性。区域创新网络中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成员企业只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互补性的活动由其他相关企业完成。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加了创新机会。另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创新网络特别鼓励新公司的衍生,以细化产业间分工和强化产业间联系。
二、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尽管武汉区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汉科技综合实力强,但科研成果档次不高。根据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及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03年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及R&D人员7.6万人,科技经费51.9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以下简称在全国)居领先位置;发表科技论文4.01万篇,位居第3;出版科技著作1023部,位居第3。如果将北京的指标指数设定为100,将上述6个单项的指数平均作为科技资源实力综合指数,则武汉为28.17,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国位居第3。科技论文的位次虽高,但武汉科技论文的档次却并不高,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我国的科技论文,武汉位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和广州之后,名列第6。武汉市2003年专利申请3419件中,专利授权仅1559件,在全国位列第9。武汉地区的科技成果中,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10个二等奖;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中没有一等奖,技术发明仅获得1个二等奖。
2.武汉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在人才方面,2003年武汉高校有教学研究人员3.25万人,位居全国第4;有两院院士30人,位居第4。在设施设备方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位居第4;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位居第2。在科技经费方面,共取得科技经费11.89亿元,位居第5;其中取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4.6亿元,位居第6。在科技成果方面,共发表科技论文1.76万篇,位居第3;技术成果转让收入2.77亿元,位居第7。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武汉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位居第10。武汉高校在人才、设备、经费和成果等主要指标上,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位居全国第4或第3。但在技术成果交易和校办科技产业方面相对落后。
3.武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项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显示,36.8%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相应人才;36.3%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规范运作的技术市场;33.8%的经营者认为是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的体制。另外,成果转化的费用太高,企业难以承受(29.6%);企业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科研成果信息(23.9%),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武汉市科技竞争力强,位居全国三强,但这种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上,没有反映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其科研规划离市场较远,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缺乏研发能力而没有开展研发活动,影响企业发展。2005年武汉市只有31.1%的技术开发机构建在企业,这与深圳93%的技术开发机构建在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3.3%,显然“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
4.武汉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少,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武汉工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显示;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科技活动上,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着一定差距,如下表: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武汉市工业科技活动的投入规模小。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不到北京、深圳的1/2,不到上海的1/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及其中R&D经费支出差距更大。二是科技活动的投入强度弱。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不到青岛的1/2,也远小于北京和深圳;三是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只有上海的54.4%、青岛的66.5%、深圳的83.4%。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差。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596件,北京、上海、青岛和深圳的专利申请数分别为武汉市的几倍乃至十几倍;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占14.7%,北京、上海、青岛和深圳的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8.4%、19.8%、25.3%和17.4%,显然这4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自主创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较武汉市要大。
三、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的对策
鉴于区域科技创新的一般特点及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构建新型的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已经刻不容缓。构建武汉区域创新网络,应该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与***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文化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以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促进经济和技术有效转移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头企业、骨干中介机构为主要基地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建立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府调控体系;以***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努力形成各类创新载体大幅度增加,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局面。
1.积极创建创新型文化,不断更新创新观念。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广义来讲,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一套规则系统,以及共同体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各种更具体的要素。文化不仅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甚至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绩效。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文化和观念是其他一切创新系统的前提和基础,观念上没有创新意识,其他创新系统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也就曾被广泛奉行为一种美德。这样就必然导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少而形成“引进”式依赖症。因此,更新观念,树立创新观念和营造创新型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国家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就武汉而言,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理念;第二,造就开放、公平、有序的创新和创业环境;第三,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第四,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第五,充分发挥***府在创新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创新文化的内容,还是从创新文化影响创新的作用来看,文化既受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因素影响,也受制于***治体制、经济社会等多重社会因素。前者表现为一种观念文化,后者表现为制度文化。区域创新文化的重塑,既要促进民众个体的观念转变,也必须重视***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2.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企业是区域创新的细胞,需要形成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结构体系。企业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武汉发展的未来定位于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以汽车和钢铁为主的制造业和以物流与商贸为主的服务业。武汉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存在私营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由于外资企业一般不会在武汉设研发机构,培育自身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就成为武汉的必然选择。这样,就要求***府行***管理部门要在财***、金融、税收等方面拿出激励***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从当前区域创新的经验看,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不能表明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就强或创新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只是一个地区创新网络完善的重要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府在创新网络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宏观科技体制,使宏观科技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完善市场体系,重视技术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让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实施力度。
3.建立和完善适应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武汉需要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大学和研究所的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人文环境。美国硅谷的崛起是与美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宜风险投资业成长的土壤密切相关的。因此,***府推动企业创新,关键是完善本地区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创新创业提供一流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系统服务。同时,包括减少对本地区企业经营的干预,鼓励企业采纳新技术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形成激励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的环境。
4.加快创新投资融资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性的活动,创新要冒风险。全市现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不到30家,风险投资资金不足100亿元。未来几年内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本进入的渠道,着力吸引民资、外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
5.形成开放联合的机制,扩大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由于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所、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致使相互之间各自为***,重复开发。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需要促进研究所、大学与企业相互间的关联和互动,打破地区与地区、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封闭的状态,建立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科学研究注重实际问题,产业活动与最新的科技融为一体。继续扩大武汉与中科院及国内外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其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研发的分工,推进国产化和培养本地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争取吸引更多的国(境)内外的研发机构落户武汉,增强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
6.加强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是在一定区域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和管理咨询等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体系,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多种需求。武汉市需要重点扶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一大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未来几年内,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以骨干中介机构为框架,形成功能健全、特色鲜明、高效规范、服务精良、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郑凌云,等.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
[2]万君康,陈安平.武汉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篇10
[关键词] 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04
[中***分类号] F276.3;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11- 03
0 引 言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理论与实践均证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府介入与***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策,这些***策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是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常州6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基于其发展生命周期,分析相关税收优惠***策效应,剖解存在问题,为完善税收优惠***策提供参考。
1 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创新需要***府的介入,尤其是税收优惠等***策的支持,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达成共识。在国外,大量学者研究该课题,Sandmo(1989)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降低税负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速企业发展;Van Pottelsberghe(2003)也研究认为税收优惠***策能够刺激企业创新研发支出,等等;在国内,近年来也有大批学者开始专注此课题,孙莹(2013)从理论上分析了税收优惠***策对企业创新的功能,明确提出完善的税收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对于创新支出的投入;马小美(2014)也研究发现税收优惠***策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正效应,享受税收优惠***策的企业有更多的专利和科技投入。当然也有学者在运用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吴秀波,2003)。但从理论上来看,税收优惠对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支出有明显的正效应,一般情况下,享受税收优惠将提高企业对科研技术和科研人员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 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定量分析
本文选择常州及周边60家科技型企业2013-2015年度为研究对象,并根据Timmons(1990) 按照企业销售收入和成立时间划分生命周期的标准,本文将样本划分为三组:创建期(成立1-5年,20家)、成长期(6-10年,20家)和成熟期(10年以上,20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