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研究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映射;AD理论
目前,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达到800 多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大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大学生从心理预期上都倾向于做管理、研究性工作,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体力和技术型工作。这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对管理类和研发类的需求在总体需求上的比例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企业发展需要靠大多数基层技术人员的努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转变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必须进行一定的转变。我国在2014 年明确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定的学位制度。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省属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除少数本科院校外,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本科教育占主流部分,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福建本省,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新生力量。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福建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服务于本地企业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本地企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课程内容相对抽象、内涵过深,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与最新工程技术实际仍存在滞后,教学与应用衔接不够。2.教学实验方法刻板、老化,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互动较少。3.案例教学缺乏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在遇到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无所适从。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以工业设计课程建设为例,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构建基于公理设计(AD)理论的新型工业设计课程模型,结合福建省的区域产业需求,依据AD理论主导各个设计环节。
一、基于公理设计理论的工业设计课程模式
公理设计(AD)是一种哲学方***,其目标是将用户需求进行工程化语言的抽象处理,进而用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开展设计过程,从而避免传统的凭直觉和经验的方法进行设计时所造成的错误或浪费。其理论主体是通过映射,建立需求(FR)与设计参数(DP)间的映射,从而应用具体的设计方案来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公理设计更多地是进行设计过程的规划,没有提供在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方面的工具,但它提供了功能***性公理和信息最少公理来约束和指导设计过程,以得到最优方案。构建基于公理设计的工业设计课程模型(***1 ),具体方法如下。公理映射,根据区域需求选题,题目大小尺度把控,设计定位对应于功能需求,方案设计对应于设计参数,方案优选对应于信息公理。工业设计突出工业二字,在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各种生产加工工艺,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何种形式的造型可适用于工业生产。同时要在此基础上融合美学、人机工程学使产品符合美学的、经济的、社会的特征。因此,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约束必不可少,有来自生产工艺的约束,有来自形式美法则的约束,还有来自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很多情况下可以成为评价设计方案的准则,也可以成为“信息公理”应用的标准。
二、基于公理设计理论的工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针对福建省区域特点,设定选题。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产业上以制鞋、卫浴等轻工业为主,气候湿润,台风多发,是水果、茶叶的主要产区。针对这些特点,课题组布置了针对伴宠机器人(***2 )、台风应急避险、卫浴产品研发等为主的课题任务,将教学班进行分组,每组3 至5 人(便于讨论和方案评判、优化)。每组学生按照公理设计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相应课题实务演练,从需求分析着手,总结归纳出所研究方向的用户需求,然后进行需求到功能域的映射――将用户语言转换成工程语言,画出总功能需求和子级别功能需求***;之后寻求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即方案草绘设计;最后将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实施,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型制作等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要以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以及是否符合成本预算等约束条件来进行方案优化与选择,该过程可应用公理设计中的信息公理进行相应操作。基于上文所构建的工业设计课程模型,需要对传统的授课环节进行如下改革:1.课程内容以案例分析、设计点评为主,由教师组织实施,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有市场化成功的可能,对设计理论进行概要性讲解,融合生产工艺、人机工程、设计心理学、形式美法则等美学专业知识,把控各个设计环节。2.课程评价采用权重评分制,邀请企业、业界人士一同进行成绩评定,避免主观、片面性影响。对设计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商业价值等多方面设计合理的权重与分值分配,适当引入部分学生的自评评分。此外,教师需进行三个方面的引导,以对设计进行深入拔升。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除了进行常规市场调查外,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发展史调查,拓展思路,并介绍技术进化法则等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未来技术的预测,增加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运用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前瞻和改良。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中挖掘设计元素,进行传统文化再设计,赋予设计以人文情怀。
课程设计研究篇2
关键词:微课;设计思想;制作
1概述
在这个信息资源共享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接触着大量的新知识,网络***学习以及移动终端学习逐渐难以满足现在学习者们的需求。如何更加高效得学习新知识是当今许多学习们所思考和探究的,然而既能随时随地又能反复的学习的短小精炼的微课程引起众人的关注。在国外,微课程已经发展趋于成熟,而在国内还有待发展,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很多行业都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大学教育作为实施很多研究的先行者,微课程即成为很多高校老师研究的选择。因此,对于微课程来说,在了解完其概念及特点后,学习它的设计模式和制作方法成为了重中之重。
2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简称为微课,它是针对某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组成部分,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微课程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在教学方面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少的特点,对于资源来说,具有容量较小、可以构成情景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便与传播和制作简单的特点。自从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出现,我们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对微课程进行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
3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一般情况微课程是以ADDIE模型作为基本设计过程框架制作的,五个阶段有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程度、理解能力、社会背景等因素及教师要讲授的知识甚至包括对制作时间、设备和人员的分析,再加上合理的组织策划多角度合理的设计,再进行制作、在相应的服务平台上,最后通过一些评价分析来完善相应的微课程。分析阶段涉及四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及对资源和约束条件多角度的分析。该阶段虽然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及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过程很相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步骤存在很多的不同。设计阶段包括教学目标和顺序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辅助资源和视频制作工具的选择五个步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结合所讲授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样教学策略也很重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更好的表现所要传授的内容,更能让学生吸收所讲授内容,另外教学顺序、辅助资源都是辅助老师讲授课程的。作为微课制作核心阶段的开发阶段,主要步骤包括教师日常所需的课件制作、课程脚本模板的设计、测试题库的汇总搭建、微课程录制。微课的实施阶段在实际的教育环境当中可能有以下情境:一是将微课上传至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微博、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服务平台;二是上传至学校公开的学习资源平台上;三是上传到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所组建的学习资源平台上。国内微课发展已经进入中期阶段,目前为止,已经有几个主流较大的微课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已从原来的前两种上传和传播形式逐渐转变为后两种。另外很多高校也基本尝试搭建微课平台,即使很多平台搭建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实施,很多学生老师联合多个高校一起搭建,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评价阶段,作为最后的反馈主要有两种形式,依次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普遍来看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将微课上传至网络后进行推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用,目的是通过校内师生的观看后,提出反馈建议,使制作者发现制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微课进行相应的修改。
4微课程制作
在制作任何事物前,我们一般都要考虑设备、素材,那么微课程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准备录像设备、课程脚本、PPT、录屏软件还有手写板软件等等。通常以真人拍摄型、PPT录屏型和手写板录屏型三种制作方式为主。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先经过分析和设计后,根据课程脚本的顺序进行录像拍摄的,而PPT通常则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课件。至于PPT的制作,其实看似很简单,但是做到结构清晰而不单一,内容丰富而不过多,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模板的选择要根据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选择恰当的主题背景,在排版的时候,要保证PPT的完整,封面、目录、内容和结尾四个部分都要有所涉及,特别是在一个页里的内容不要太多,至于色彩搭配也很重要,要统一基调突出内容主体,尽量控制在三个颜色内,同时也可以考虑***片、***表,能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并直接得表达内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裁剪、加映像等效果,插入和内容相符的视频,以及添加一些文字动画避免过于单调。熟练使用PPT制作出和内容相匹配,适合学习者们观看需要精心设计,同样在制作微课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视频制作软件,像一般系统里自带的MovieMaker、简便性的会声会影和更加专业的AdobePre-miere,这些软件其实学习起来并不难,但在很多细小的地方也常常让人不太好把握,像MoiveMaker过于简单有一些操作它实现不了相较于后两种,而Premiere无论是音频还是字幕都有各自的控制窗口,甚至更多,适合制作专业像广告电影那样的视频。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微课制作者,会声会影是绝佳的选择。会声会影主界面以播放器、素材库和时间轴三大面板为主,旁边都应相应的按钮可以根据相应的教程来使用,可以适当的添加字幕,录制旁白,设置个别的特效以及有必要的进行抠***。会声会影简单易于操作,多次使用后就可以掌握其要领,需要制作者多加练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的录屏软件也有很多,常见的有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专家、WebExRecorder和AdobeCaptivate,其中Camtasiastudio功能更多一些,所以更推荐大家使用,它不单可以进行屏幕录制也可通过相应设置将教师录制进去,这样学生听课也可根据教师神态来理解重点,同时它还有相应的音效设置可以重录也可以去除一定的噪音。另外,Camtasiastudio也是可以对视频进行编辑,在处理视频声音时,如果对原来的声音并不满意的话,可以将原来的声音删除掉再重新录制,录音时可以设置音质。其次也可以对所需内容的剪辑,在视频中添加文字,在各个视频中间添加***片。对于视频后期制作软件的使用,可以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多加练习。
5结论
微课程,它的出现不单单顺应这个时代还有力得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它不单单提高学习者们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后,配合合理的教学设计,需要制作者熟练掌握必要的软件,这样才可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微课程,并将其传到慕课平台上,使微课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实践。
作者:王馨敏 张伟杰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课程设计研究篇3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新认识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加强大学教育学课程设计改革,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计;课程编制
2011年10月8日,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2014年8月18日,***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指出,要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重庆将于2016年上半年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省市之一。其中,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试点省市,将逐步形成和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终身制的管理制度。相关***策举措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反映出现实教育实践中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实的状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内容和其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剖析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季诚均认为大学课程设计包括大学课程设计的含义与过程、理论取向、设计模式、大学教学计划编制、大学教材编写。[1]汪霞认为,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当人们的意***是要识别一种存在实体的各种成分时,便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重视微观层次上课程诸因素的安排,如学校各具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选择、课程结构与类型的安排、实验设备与教具的使用等。对于课程设计的认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课程设计是在怎样的背景、理念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为什么要设计课程?二是课程设计究竟要设计什么?即课程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对“课程设计”做如下定义:课程设计是指在某个时期或阶段,根据国家的教育***策、路线和方针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依据教育理论和规律的要求,对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组织、编制和修订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
关于大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从理论角度,我们做了尝试性的思考,而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的课程如何设计呢?不仅仅是因为在“教育”两字的前面加了“高等”二字或者在把“中等教育”的“中等”改成了“高等”而已,因为这样的研究范式仍停留在课程设计的普适性规律认识上。基于上述对课程设计含义和教育学课程的学科性质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论出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含义。它是指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对该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所进行的组织、整合、调整与编制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应更多地体现教师的规定。如体现教师如何成为课程的使用者与开发者,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与担当。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育学属于公共课程,内容涉及教育、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基本内容,内容没有太多理解性的障碍。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去学习也同样可以收获教育学类知识。那么,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一方面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目标的设计,以期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期望,促进本科生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生长。如果这个课程目标没有设置好,教学目标就会失去教学中心和重心,教师在课程把握与教学中容易坠入“照本宣科”的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扮演好“导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引导和教导的作用。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分析,课程设计包含于教学设计。教学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教育学课程对于不同本科生而言,其地位和价值不一样,对于师范生而言,它是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它又属于公共课、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讲解知识本身存在的逻辑结构、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导的,知识与现实问题是怎样的关系等等。即使这样,也仍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记忆,因为学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进行考试的技能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问题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广义的课程目标是指教育意***,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在笔者担任教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我们更多的是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某堂课的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对某门课程的若干堂教学目标的集合。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学校对课程目标做了如下的规定与文字描述:教育学课程目标: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师范类专业课程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问题
课程计划就是某一门课程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如课程内容讲解的进度安排、课时数的分布等等。就笔者任教的教育学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分配来看,实验实践学时才2分。这样的设计时间过少。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可以为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这里谈及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从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的,自然就排除学校对本科生专门安排的实习学期。在该门课程设计时,如何兼顾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的比例协调问题,成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计划以及教案等环节中需要不断深思与探索的命题。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问题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章目节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框架及文字表述等方面。在进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应避免千树一面的效果。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讲授过体育专业专科生和生物专业、地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使用过两套教材。2012年春季使用的是杨小薇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基础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套教材学理性较强,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作用更大。从教学的感受和专科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该套教材对于体育学专业的专科生来说有些偏难。从2014年春季开始,在对地理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教育学课程时,就改用了王彦才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凸显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而减少对学理性的偏重,在本科生走向未来教师岗位中会有一些实际帮助。实践证明任何教材都具有相对滞后性。第一,从编著教材的想法到编委组的成立,到编写,再到出版发行,这个过程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时间大致有1年左右,这客观上造成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第二,真正编写人员的素质和态度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水准。教育学课程设计在内容安排上应适度超前,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只有适度超前才有可能弥补“时间滞后”造成的毕业生知识与技术的老化,才能将所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2]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问题
在高校里,大学教师是课程评价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高校里,学术领域一般是指学科领域、专业领域和职业领域,它们对高校课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约翰•斯塔克的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学术训练(即教师所接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训练)是对课程编制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次依次是教学经验和教育信念。[3]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十分重要。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它属于怎样性质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特点如何影响着该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融合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计的时候既要求理论知识的呈现,也要求实践环节的体现。教师的课程评价既要有对课程本身设计的评价,也要有对其自己设计课程能力的评价。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由于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这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L.Dee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写道:“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成为学***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做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4]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教育学课程标准应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课程标准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制度、***策和文件精神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具体化的设计。课程标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去,以此把它作为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的纲领性的文件。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而赋予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是对课程固有价值的某种程度的体现,是课程任务指标的表述形式,是指导课程设计的准则。从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分析,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一般源于两个标准:一是关乎于人的标准;二是关乎于国家的标准。由此推之,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自然也应遵循这样具有普适性的标准。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遵循其他标准。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要求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为教育学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
在教育学教材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安排适度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如教育学教材中设计了教案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教育学教师可以把写好一份教案作为作业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弄懂了教案的写法。写教案是备课的基本环节,是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所以课程设计时,需要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对课程内容做适度的调整,这样对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帮助。同理,如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等部分的教学,也可以安排几节课让本科生来讲课,通过教师评课、学生讲课、学生评课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可以在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进行增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安排在学校安排的实践周或实习学期,平时都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施良方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涉及课程问题的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材的编写、使用和修订问题。丁念金指出,各种教科书都应该注意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作为课程设计的具体化产品,教科书在结构上应该体现课程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第二,教科书的纵向的形式结构采用单元的形式比较理想。第三,教科书除包括主体性的内容外,还应有大量的附带性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一般应该比较厚。[5]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效果的检验,学校对课程评价的标准更科学才能有效检验课程的实验效果。在课程评价的环节,笔者任职的学校增加课程实习成绩或实践教学的权重,在保持理论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略向本科生实践课或实习课成绩倾斜。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一直上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教过体育专业、地理专业、生物专业、计算机专业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2014年秋季后,学校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改变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占5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没有考到50分以上者,均为不及格。这样的考评方式加重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更合理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发展。
作者:王琳博 艾小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季诚均.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48.
[2]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6):105.
[3]王梅.差异教育的课程设计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1,35.
课程设计研究篇4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课作为一种数字教育资源,可以和现代的传播媒体相结合,所以是近年来最广泛、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要设计出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又能在短时间学到最多知识的完美微课,是当前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
一、微课教学模式概括
(一)基本内容
微课又被称为数字微课,是针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而开发的,通过数字技术来制作5~15分钟的多媒体课堂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和大多数网络平台对接,也可以放在移动设备中,非常方便观看。微课拥有播放时间短、主题单一、传播广等特点,非常适合当前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特征
微课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学生课前利用微课自主预习,课堂上针对自己的问题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听课,更有利于自己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上“一刀切”的标准讲课和课后统一安排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以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阐述服装制板的概念,然后依照课本课程内容示范制板,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全程做笔记,下课后教师布置同样的作业,依照这个流程周而复始。在新型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先看教师上传的视频进行服装制板的预习,带着问题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在教师的解答中、自己的实践中去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后做作业时,遇到课本知识点不熟悉的情况,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复习,对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微课设计
(一)确定微课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三大关键课程之一,也是另外两大核心的枢纽,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非常强,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重点具有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全面了解服装结构的含义,包含其中整体和局部的分析,服装立体、平面等结构的设计,男装、女装的结构***的设计等。与此同时,还要学生知晓系列服装的样本制作,培养学生从款式造型到纸样的设计能力。
(二)微课教学设施准备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独特性,一般都是教师拍摄课堂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堂优质的微课必然要把良好的设备与优秀的后期相结合。但对当前的教师来说,这是最难掌握的,他们普遍都是把摄影和后期制作的任务交给与视频制作相关的部门来完成。这样教师可以从这些他们不擅长的操作中***出来,把精力全部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开展更好的微课教学。当前很多学校都是采取这种方法让微课视频保持质量的。
(三)微课内容设计重点
对于服装结构设计微课的设计,不光要按照微课的规定和方式来进行,还要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设计重点就在于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目标要单一。要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专业知识注入学生脑海中,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里面包含了许多的破碎知识点。所以微课的学习要遵循“微”这个原则,通过单一化的教学目标与课本知识点内容相结合,基本可以构成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知识架构。
3.短时间内说明知识点。微课教学模式用时时间短是它与其他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设计微课时就要把课本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特别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要删减无足轻重的内容,直接突出重点,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破碎的知识点理解、归纳成一个整体。
4.微课与课堂相互补充。虽然微课更加适合学生,但是也不能说微课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设计框架还是要基于课堂教学,在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下,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圆满完成专业的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把微课的教学成果提升到最大。
5.通过实际操作丰富课堂。在当前的微课教学阶段,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通过一些问题,把学生引入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思想,教师才能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教学内容知识点,这样在丰富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感兴趣。
6.下课前要总结知识点。在一堂微课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对当堂课程进行总结和归纳,特别是服装结构设计这类操作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能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对课本内容大纲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总结一定要简明扼要,这样才能保证微课在短时间内还能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三、微课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门探究服装立体和平面之g相互变化的专业课程。把微课带入教学课堂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对这门需要简易计算、倾向工程类的服装设计课程充满了热情,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结合课本单一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吸收知识。比如:在学习女性西装的服装结构设计时,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移动设备上生动直观地看清楚西装的板型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和联系。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课前通过微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带着问题来听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重点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针对女西装结构设计的各类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研究,并且按照讨论的结果实行实践操作检验。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查漏补缺,并且巩固知识点。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现场绘制板样,但是部分细节结构和处理方式学生是看不清的。在与微课教学相结合后,通过视频播放没有看清的细节部分,再配上教师的讲解,对于不懂的问题直接提问,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攻破西装结构设计教学的重难点。
四、结语
把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和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相结合后,用微课来连贯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预习和复习。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不但充实了课堂的内容,扩大了学习的范围,还使课堂更有深度。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微课的引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课程设计研究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闫存富(1972-),男,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副教授,工程师;孔令云(1966-),男,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21PYEZX179)、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编号:ZZJG-C6022)、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豫教高[2012]186号)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25-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计是在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题目和要求,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结构设计、理论计算、绘制相关***纸并最后写出设计说明书。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技能为目的。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需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及创新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一、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较差,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课程设计中,要涉及到工程力学、工程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在设计中则需要综合应用,此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了。该方面问题在***纸上表现特别突出,主要表现为制***时不知道先画中心线、标题栏位置不对、***中箭头画法和一些零件的简化画法错误等,其他如正确标注装配***和零件***中的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错误,***上的技术要求临时凑上一些内容等问题;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应用工程力学知识去对轴、轴承及其他零件进行强度校核,有些学生在设计计算时不知道什么是截面法等;机械原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对有些常用机构的特点不清楚,如有的学生在设计时将蜗轮设计为主动件去带动蜗杆转动,根本就不知道蜗轮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另外说明书书写不规范,有些***、表和相关符号标注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问题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上述问题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先修课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生反映说是在学习时有些知识点老师没有讲或没有重点讲,再去问老师,老师则说课时太少,没时间讲,此类问题就需要指导老师在设计前给学生补充讲解一下。
2.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缺少思考,盲目照抄现象严重
目前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题都采用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指导老师给出已知数据,由学生完成拟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计算相关参数、设计主要零件、绘制装配***和主要零件***及编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的题目单一,设计过程大同小异。虽然在课程设计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大多是机械式的模仿设计,缺乏主动思考。加上多数学校都是将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3周内完成,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设计,没有经验,在时间安排上不重视,到后面真正去做时才发现很多问题。如果老师又催得紧,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去拷贝、复制别人的东西。有些学生还会有选择地作一些轻微改动,而有些学生则干脆完全照搬过来,只改纸上的姓名、学号,其他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抄袭现象特别严重。
3.学生对课程设计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重视课程设计。他们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从事这个专业,所以就没必要下功夫去做,只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次大作业。而且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种设计型任务,在刚开始设计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时间安排上很松散,效率不高。而等学生慢慢入门以后,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以至于在最后几天加班加点,随便抄袭别人或一些书中的现有设计来应付交差。有些老师把关不严,使得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种做法就会影响到下一届的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4.课程设计学生多,指导教师偏少,影响课程设计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大,学生人数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而在设计过程中负责指导的专业课教师有限,经常是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或两个班的学生,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设计时也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直到课程设计结束,交***纸和说明书时才发现问题。而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懂装懂,老师不催,他们也懒得做,直到最后老师催缴课程设计时,才匆匆整理一下,凑出一个设计交上来。这样的课程设计,其质量可想而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与前修课任课教师沟通,夯实基础,保证课程设计质量
通过与前修课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将课程设计中发现的专业课问题适当提出来,在上课时作为重点来讲,提前为课程设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要将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部分给学生提前强调一下,将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学生的进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学生改正。
2.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杜绝抄袭现象
数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大同小异,都以减速器或皮带机为设计题目,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而有的学校在制***课的测绘练习时也选择减速器,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所以指导老师最好能深入现场发掘新的题目,给学生提供多个题目,尽量避免设计题目的重复,从源头上杜绝抄袭。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指导老师专业水平
课程设计实际上是学生第一次***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一次演练,在此之前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了解很少,作为指导老师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设计经验,这样在给学生指导时才能直奔主题,使学生少走弯路。而现实中由于近几年学校扩招,有工作经验的老师相对较少,所以有些学校就只有让一些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去带学生的课程设计。而这些教师自己就对实践设计知之甚少,只有跟着前辈们“依葫芦画瓢”,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带出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效果。即便是凑合着带着学生做出来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又如何得到保证。
4.严格设计进度,保证设计质量
另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设计、绘***及编写说明书等,需要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和资料,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设计进度过快,在设计过程中就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难以保证设计质量;若设计进度过慢,就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到后期会出现抄袭现象,同样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所以应由教师提出一个设计进度计划,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应完成的内容,要求学生基本上按着该进度计划进行设计。
5.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进考核方式
那些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从事这个专业,所以就没必要下功夫去做,不重视课程设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解释课程设计不仅仅是让他们完成一次设计任务,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同时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独挡一面的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奠定基础。由此提醒学生,那种将课程设计仅仅看成是一次大作业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
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当前各个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大部分学校采用指导老师一人说了算的考核方式,而有些老师平时又对各个环节把关不严,在最后验收时又没有详细审查设计内容就匆忙给个成绩了事。这样致使比较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好成绩,而有些完全照抄过来的学生却能得到好的成绩,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不认真做最后也能合格。所以笔者建议对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分段给分制,即可将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成果的质量和答辩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考勤及设计过程中与设计的计划进度的符合程度,成果的质量包括设计说明书和绘***,答辩成绩即最后由答辩评委给出的成绩。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但目标是统一的。学生先修课程基础差、在课程设计中缺少思考、对课程设计不重视、参与课程设计的学生多、指导教师偏少等是影响课程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提高先修课程的上课质量、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提高指导老师专业水平、严格设计进度、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及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易传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人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20-22.
[2]高路,陈民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38-39.
[3]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5):51-54.
[4]尹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存在问题与改革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107-108.
[5]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中***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48-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就业作为导向的中职院校便得到了迅速的增多和发展,再加上当今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应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结合中职院校就业导向性的特点,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Visual Basic设计,探讨如何做好程序设计教学的优化工作。
一、中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要培养出学生对Visual Basic语言设计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就要培养他们对语言设计的兴趣,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提供动力。第二,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理论。首先,要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的思想,会绘制编程所需要的界面。其次,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Visual Basic程序语言设计知识,提升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水平,保证他们能够设计出良好的程序。第三,学生要能够对设计的程序进行调试和修改,保证所设计的程序最终能够符合要求。第四,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通过开设本门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在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上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并且具备最基本的编程能力。
二、Visual Basic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中职学生不像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具备很好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层次不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习缺乏相应的兴趣和欲望。其实Visual Basic语言相比于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要好学得多,但是很多学生依然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困难。并且还有很多的学生比较贪玩,缺乏自制力,对Visual Basic学习没有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没有趣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还需要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那些自觉性好、学习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但对于那些基础薄弱,又缺少自制力的学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课程不像其他的课程那样,它的知识内容是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的,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第一时间掌握最先进的编程技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甚至有的教师不能够准确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条理不清楚,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的教师缺少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案例,不能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一个完美的结合,不利于学生以后的知识应用。
(4)学生对Visual Basic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一般来讲基础知识是比较薄弱的,同时又加上Visual Basic课程里面的英文单词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对这门课程也就会越来越反感。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来中职学***仅是为了混一个高中文凭,所以根本就不会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三、Visual Basic教学的优化措施
(1)教师的教学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安排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给学生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比如在进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解它的基本语法,等到学生都理解之后再进行应用。如果碰到内容比较多的章节时,可以适当延长学时,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划分,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对全部内容充分理解。
(2)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除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充分理解之外,还需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阅读编程方面的书籍,多进行编程的实践,争取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3)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考核的方式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Visual Basic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它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以,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测试是很难真实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的。可以形成一套集出勤、上机实验、项目设计以及期末考试于一体的考核形式,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迅速提高的这一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做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研究篇7
引言
随着软件外包行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对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凸显。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之一是为IT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1],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工作中直接应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学知识,所以,这类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尤为重要。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IT行业急需大量的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才的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的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很不理想,与这种需求不成比例。高校的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与其他类别的课程几乎没有区别[2,3],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实践环节、考试检验四个步骤的传统教学过程,“学”与“用”脱节,导致学生为了“学”而学,不积极主动思考如何主动的去解决问题,甚至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主动的提出问题,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到了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工作,从而失去了高校教育的“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的意义。
二、改革目标和研究内容
1.改革目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解决目前学生只学不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拓宽知识视野、面向实际应用、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加不同程序设计语言比较及与程序设计语言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解决目前学生对课程学习过于单一、无法融会贯通的问题。
2.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本文主要研究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2.1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释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热情与潜能,在课堂上采用基于主题词的问题式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本次课程的内容事先研究出几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各门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围绕问题分组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各组讨论的结论和问题总结知识点,并有针对性的讲解本次课程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把理论课堂转换到实验室。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企业培训的模式: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不再分离,而是融合到一起。
2.2学习方法
突破传统的课下学生分散的***学习的方式,采用集中式的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每进行一周的课程开展一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自拟,每次2-4小时。学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每组配备一个助教,助教可由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针对课堂和作业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关键知识点组织讨论,并作讨论日志。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彼此了解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其他人提出的问题中蕴含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在助教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新的知识并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
2.3强化训练环节
每2-3周,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布置一个大作业,每名学生都***完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以项目报告的形式提交,报告中体现软件工程的思想,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作业遇到的问题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项目写作能力。在学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期,安排实践项目训练,与企业联合。以规范化的企业标准训练学生,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2.4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程序设计语言比较课程。渤海大学的秦玉平教授,提出过程序设计类课程整合的方法[4],但没有明确提出在培养方案中开设该课程的研究。对于学习了两种以上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生,开设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比较的课程,并拓展与程序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知识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实施方法:采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对于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实践反馈和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对于基于主题的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在课堂中实践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教学效果;对于课堂研讨和课下交流教学过程,采用实践的研究方法。
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对软件外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向技能的需求,制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学生的需求,总结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阶段:撰写适应本教学改革的教案,主要包括问题式开放教学的问题的设定、大作业的内容的设计和占总成绩的比例和项目案例的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前一学年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修改教学大纲以适应教学改革,针对发现的问题定制更完备而详细的教学计划,并调整教学大纲。
第四阶段:重复第二、三、四轮本方案,并实行本方案的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中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小组助教的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研究篇8
一、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1.题目类型单一,与实际生产脱节
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产品设计或者解决专业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印前生产流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某一产品包装从设计到打样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选择的设计题目来源主要是教材内容或者模仿市场现有产品,且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注重包装的最终视觉效果,对于市场需求、材料选择、参数设定、成本控制、实际生产运用等方面缺乏全面考虑,致使课堂知识与企业生产脱节,从而出现学生的设计不适合实际生产需求的情况。
2.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效果难保证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动员课上教师集中讲解设计题目和其他要求外,其他时间都由学生自由安排。很多学生前期懒散,只在最后几天随意做一下应付了事;同时,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4]。
3.评价方式主观性强,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课程设计结束时,用设计作品或者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考核成绩。考核时教师评定主观性强,缺乏客观依据。这种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课程设计内容多样化、指导形式多样化、考核机制标准化等措施,并且提供各种激励等办法,对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全面改革。
1.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通常印刷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来源于书本和已成熟的产品和工艺,一旦确定,很少进行更新。所以一方面是一成不变的陈旧的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没有及时引入课程设计,无法跟上实际生产的步伐[4]。因此,本着紧跟技术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原则,课程设计的题目从更宽阔和丰富实践生产生活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要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对课程设计的选题及时更新,应选择具有前沿性、挑战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挑战兴趣和创新意识[5]。(1)课程设计题目源于学校和学生生活。在课程设计题目设定时,宜选择与学校相关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例如以“改造和包装学校”为主题的印前生产流程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改良校园的各种标识,设计各类宣传展板,设计系部和学校的宣传册等。以“改良校园的各种标识”项目为例,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各类标识,比如厕所、垃圾回收、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等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其所存在的标识不够明确、不明显、难识别、导向性差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求,利用课程设计让学生改良学校的各种标志,对于优秀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学校直接使用。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自己设计作品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我们常以包装印刷企业的实际业务为课程设计题目进行实战教学,学生的设计成果企业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从而达到未进企业便已开始接触工作的目的。例如印刷品生产流程课程设计,我们直接将合作企业的订单拿来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订单和企业生产能力制作印刷流程施工单,充分了解和参与实际生产,真正体会实践生产流程和步骤,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全面准备。(3)课程设计题目源于比赛。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比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赛,教赛相长,把课程设计与实践练习融为一体[6]。选择各类包装印刷的比赛题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平面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大赛,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比赛的各类条件。参加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比赛,指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了解和亲历每一个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设计构思的过程转化为实物,最终到应用、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进而了解概念产品与实际生产的差异。(4)课程设计题目来源社会工作。我们建立了印刷工程专业工作室,包括市场部、设计部、打印复制部、印后装订部等,招聘学生作为工作人员,模拟企业运营,让学生体验创业和工作历程。利用印刷工作室承接各类工作,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如将广告宣传册设计、企业VI设计、书刊设计工作作为平面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包装盒设计作为包装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等。接受任务后,可以让学生与工作室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学生的工作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产经验,锻炼自己的交际和实战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1)多层次小组制。指学生做课程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分组制,某些题目可以选择跨年级、跨课程多层次小组合作制。例如一企业来源的题目,要求完成一组包装盒的设计和打样,并给出施工单,计算出产品成本。该题目包含的内容较多,不是单纯一个课程设计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选择将二年级印前生产流程与三年级的包装设计两个课程结合完成,让二年级和三年学生组成课程小组分工合作。三年级负责完成设计工作和打样;二年级负责完成施工单和成本预算,让学生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了解整个设计流程。这种团队项目化的训练形式突出了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力、思考力和判断力,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7]。(2)指导教师结构多样化。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课程设计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又要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即“双师”素质的教师。[8]鉴于现在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较少,可以采取引进企业专家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组建多样性的指导教师结构。针对不同题目指导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目进行指导。例如,某些来源于企业的题目可以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指导,既可以提高指导效率,又在实践方面确保教学效果。(3)课堂形式多样化。基于题目来源的多样性,课程设计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时间或者上课场所。例如来源于比赛的题目,由于比赛时间的限定不一定与课程设计的时间恰好相符,而且完成一个比赛题目也不是短暂的两周课程设计可以圆满完成的。因此,可以将此类题目时间放宽。对来源于企业的题目,学生不需要在学校或者教室完成,可以在课程设计的时间内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由企业工程师来指导学生,最后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这样学生就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生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4)细化和规范指导及设计过程。为了便于指导和操作,我们把设计过程进一步的细化并给出具体规范化的要求(见表1)。表格说明:1)对于时间放宽的题目,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设计内容提前完成,各步骤由指导老师控制,参加最终集体答辩考核。2)根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选择部分作品应用于实践:参赛类题目,选择优秀作品送交参赛;企业题目,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作指导老师,学生的作品若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可以直接用于企业生产;校园题目,选择优秀作品推荐给系部或学校采用;工作室题目,选择优秀满足客户要求作品交付与客户。跨年级合作小组,不同年级学生分别给出各自的课程设计部分和报告书,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最终分别参加各自班级的答辩。设计报告书要求内容必须包括:设计说明和介绍,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情况以及完成情况。
3.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改革
课程的考核办法改革是整个课程设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态度及设计方法。传统的考核内容主要是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书,这样无法考核每个学生的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而且容易出现抄袭现象。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改革要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考核内容全面科学,考核方式客观多样,将考核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11]。考核内容和要求如表2所示。师能够确保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考核办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的应用,对于学生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文中所采用的各种改革方法对其他专业亦有参考意义。
作者:杨玉春 薛美贵
参考文献:
[1]李凌霞,齐景嘉,郝春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子制作,2015-10-12.
[2]王瑞.基于CDIO的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6):28-31.
[3]龚德良,谢燕江,王鲁达,魏莉.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5-8.
[4]杨丽曼,沈东凯.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17-120.
[5]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
[6]陈兰,杨经伦,刘立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32(8):176-178.
[7]吕念玲,王文锦,殷瑞祥.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79-182.
[8]周树侃,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7:244-245
[9]徐林,关守平,张羽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课程设计研究篇9
论文摘 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介绍了本课程小组依托我院本科实验室平台,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质量的一些探索改革的方法及经验。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质量对于培养学员采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员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目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建设,软硬件环境支持实验教学能力也不断提升,因此如何利用实验室教学平台,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分析程序设计课程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重点围绕如何利用实验室平台开展实验教学,介绍一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然后分析一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最后,给出几点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1 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希望学员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采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目标出发,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两条主线:编程思想的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②
然而,在以往教学中却存在着与上述指导思想不符的诸多问题,我们把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讲授轻实践,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确立的教员讲学员听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教学条件的缺乏。在我们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作业和最后的考试都是书面完成的,学员上机实验很少。第二个问题是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挫败感均很强,程序设计课程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大一学员来讲应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反映老师讲课听得懂,代码也看得懂,就是不会自己写代码,挫败感也很强。时间长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也逐渐下降。第三个问题就是训练缺乏系统性,从目前我们院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和学员的学习实际来看,学员在大一学年学习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在后续的学习中却很少用到,学员自己也很少主动去加强训练,久而久之,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也都快忘得差不多了。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在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中应该重点思考和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如何巩固学习成果。我们认为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纳成一点,就是要加强实践,包括课堂内的实践和课堂外的实践,从学的角度来讲加强实践就是学员只有真正动手编程,才能把程序设计课程学好,从教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教员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2 实验教学探索
我们认为,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要精讲多练,精讲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多练来加深学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第二就是要边讲边练,教员在讲解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让学员同步跟着练习,既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概念。第三,应该给学员提供开放式学习环境,程序设计课程仅靠课堂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给学员提供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环境,方便查阅课程教学资源,自主的检查学习情况等;第四就是要给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项目式学习的条件,通过项目式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掌握程序调试和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总结以上几点,其核心就是把课堂搬进实验室,让实验室不仅提供实践环境,而且提供学习环境,让实验室支撑学员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托本科实验室的教学平台,也就是局域网络、投影等教学设备,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利用这两个系统可以实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的安排学习进程,持续性的学习和实践;依托本科实验室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课程小组也一直积极指导学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真正掌握程序设计思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1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为了支持我们前面讲的边讲边练,精讲多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在支持实验教学方面功能非常强大,我们主要用到的功能主要有:(1)屏幕广播、多教室、多教员;(2)屏幕监控;(3)投影仪局部放大。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应该说对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便于控制学员课堂状态,另一方面也便于交互。
2.2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
我们觉得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愿意到实验室来。所以实验室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学习与教学平台,基于这一点考虑,我们在2009年秋季学期首先引入了moodle课程管理平台,③moodle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这个系统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
moodle系统能够为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其具有内容管理的功能:可以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参考资料、教学视频、辅助软件等,供学员***或者***离线学习;另一方面是其具有过程管理的功能,包括学习过程、作业和考试过程的管理。
目前系列课程均已利用moodle建立了课程管理平台,累计作业120余道作业题,了包括课件、辅助软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在内的各类文档。
2.3 课外科技活动
前面提到了以往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训练不系统的问题,我们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巩固课程学习效果,课程小组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学员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我们希望通过指导学员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员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体现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取课题,培养学员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创新能力。④
这一过程中,学员通过问题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编译与调试、测试,从而更好地掌握程序设计思想,掌握程序编译调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掌握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
课程小组近三年来指导本科课外活动8组,共计30余人次。其中2009和2010年各有一组学员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多组学员获得学院、学校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奖项,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2011和2010年分别获得湖南省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次。
3 教学效果分析
前面重点介绍了我们在利用实验室教学平台,探索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质量所做的一些工作,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平台,引入课程管理系统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加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我们认为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第一,提高了学员的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培养了学员运用程序设计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动手能力方面,提高了学员程序设计、编码、调试能力;第四,通过指导学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思考建议
首先,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我们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并不是孤立的“某门”课程而是一个整体。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其次,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业量大,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通过moodle系统了100多道题,每一届学员人数是100多人,作业量非常之大,尽管我们配备了两名辅导教员和四名研究生,但是要批改这么大量的作业,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建设或引进***考试与判卷系统,一方面减少教员作业批改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员自己随时练习随时检测。
注释
①石晶瑜,刘东升,张丽萍.“课程体系-实验-课外科技活动”三位一体提升程序设计类课程质量[j].计算机教育,2010(7):98-100.
②黄荔,庞雄文,徐永广,司徒锡康.强基础、重实践——程序设计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47-150.
课程设计研究篇10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授课结束后继而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所授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计算机专业是强调以应用和工程为导向的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有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来实现特定的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及满足就业需求。然而,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受到专业、系统的实践与训练。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2]。目前,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山东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目前这些方向都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高级语言(JAVA、C++等)课程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综合实训等。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调研,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设置缺少衔接、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3-5]。
1.1课程设置缺少衔接
课程设计之间相互***,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关联,设置混乱。目前高校在安排课程设计任务时,都是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的个体,单独安排指导教师,各门课程设计都是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来负责,这样在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指导教师往往只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设计出发,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参加过的课程设计和以后要参加的课程设计,忽略了课程设计之间应有的衔接和关联。实际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种关联,将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了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后面,没有将它们恰当的衔接起来,会出现在进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时,还要补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这些知识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两门课程设计的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都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为:学生在校学习3年,去相应的企业实践锻炼1年或者学生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然后再去企业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和企业也建立了桥梁,但是没有将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企业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同样,国内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部分高校采用由学校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教师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机房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随时指导和答疑,这种方式会带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1)缺乏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虽然本校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也会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面也会进行分工,但是事实证明,这种项目团队很多时候趋于形式,反而存在一定的弊端,项目团队的任务往往由项目组中的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项目组其他同学参与的成分较少,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设计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则会导致课程设计只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而这点是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不相符的。(2)往往只注重编码,缺乏软件开发规范等其余重要相关知识的培养。计算机类企业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周期,增强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读性,企业内部的开发是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其中包括命名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文档的编写、测试等,这些往往要占据整个开发工作的70%以上,但是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企业对招聘过去的应届毕业生,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就重复做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在学校进行过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进行的相关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该校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由培训机构来参与指导。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伴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打开市场,培训机构会主动和各高校取得联系,请求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由于培训机构的出发点是吸引学生去自己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所以在课程设计期间会加入一定的企业宣传,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参与指导课程设计时,往往只教学生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程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一些模块或者功能,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造成了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1.3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时,基本上采用在课程设计期间将学生安排在机房做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是1周,Java或者C++课程设计一般是2周,学生长时间待在机房里面对着电脑,难免会产生厌倦。另外,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按照班级分班进行的,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任务时,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很难,无从下手,索性去玩游戏或者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的题目,剩余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师在下达课程设计题目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努力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是***“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案如***1所示。
2.1基于校企联动和体系化视角的教学方案的制定
针对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以及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作为一个体系,采用基于校企融合的组合方式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时,学校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企业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校企双方的两个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的设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在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差距的同时,也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实现“校企融合,构建生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终目标。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学制四年,共分八个学期。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时,将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设计看成一个体系,按照“注重衔接,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注重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设计的基础,应提前安排,所以将C语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期,JAVA课程设计是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Java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必须以其他课程设计为基础,只有其他课程设计进行完毕,才能进行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以将竞赛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从而解决了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忽视衔接设置混乱的问题。此外,校企双方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围绕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兼顾校企双方,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研发出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例如在JAVA课程设计中通常会涉及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和各种sql语句、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内容就需要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涉及,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涉及的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级语言语法等知识点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应涉及到。
2.2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1)将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的周期为1周,这1周的时间学生集中呆在机房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各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灵活组织课程设计,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周期较短,具体实施时采用集中型;对于周期较长的竞赛实训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学生自己找地方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集中进行指导和检查;对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设计的地点选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较早的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和环境。(2)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分班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的上机成绩,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难题、一般题目、较容易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保证了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深入普及,对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已经感受到***课堂、微课等最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设计的知识点、难点等制作成慕课、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灵活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目前,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专门的慕课、微课录播室和工作室,将制作成的慕课、微课以各个课程设计的名字存档,并根据情况不断对慕课库、微课库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而且由于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保持不变,拍成微课,可以在多年级中重复利用。
2.3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校双师”驻点式管理方法,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填写课程设计回访表的形式对进行完毕的课程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集思广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
3结语
近几年来,该校计算机专业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路线,不断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国内多个知名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启明基地;与济南凌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凌佳基地;与国内最早从事IT外包业务的柯莱特公司成立了柯莱特基地;与大连华信成立了华信基地;与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忠基地;与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成立了NEC基地;与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微创基地;与济南元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元成基地;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讯基地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先后多次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省科技工作会议、软件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或做交流发言,获得了“企校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该校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这些成果离不开***府的强力主导,以及国家财***、税收***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各级***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庞希愚 王成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成,庞希愚.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09-110.
[2]毛艳,韩利凯.探索校企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4):31-33.
[3]庞希愚,王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