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设计篇1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新晨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中***分类号: 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做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现在有很多带有文化主题的小区,还有的社区以运动为主题,提出了“运动就在家门口”,在运动中享受健康的理念。像塞罕家园小区,它们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一、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5、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者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承德市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6、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二、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1、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在小区尽量不搞市***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 不仅尺度不合适, 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此外, 小区广场的形式, 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 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方式。但凡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 与四周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2、小区道路设计
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 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 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 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 失去了活力。
运用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 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 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 在空间形态特征上, 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 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 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 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 诸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 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 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 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3、廊道
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 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 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 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 又是交通空间, 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 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 攀谈、晒太阳、游戏等等, 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 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 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连成一体, 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 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 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 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
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 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 空间显示出整体***性和多义性, 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 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4、架空设计
营造架空层的园林景观, 首先要结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 遵循设计的理念, 考虑视距的比例, 适当缩小景物的尺度, 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让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 从而起到增大空间、加深景深的作用。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 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 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 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 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景观构成的环境,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景观构成不是各自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 在考虑住宅区景观设计时应该将小区环境作为城市大环境的部分来考虑, 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环境更加优美、安全、健康、和谐的现代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 李嘉菲,李雪铭. 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04)
[2] 罗玉明. 关于人居生态环境中的精神因素[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9(06)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3
关键词:住宅区;环境设计;规划设计
一概述
住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空间环境,其外观表现和内涵直接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直观反映出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生活模式等特征。
当前我国城市新建住宅绝大多数以住宅区的形式出现,人们要求居住区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环境,而且还要力求创造一个文雅、幽静、美丽的景观。这就要求建筑、景观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构建出方便、舒适、和谐、安全、富有文化底蕴的住宅区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二住宅区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结构呈多元化,现在多数住宅区的居民均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上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居民大约只有1/3的时间生活在住宅区内,使得住宅区内居民的相同属性减少,这是造成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冷漠的内因。以前许多住宅区只重视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视了居住环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这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外因。在前述因素的制约下,居住环境必然不够舒适、和谐。建筑、景观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些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居民间相互见面交流机会增多以加强邻里联系,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应突破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小区单一模式
居住小区引入我国以来,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居住小区模式。但封闭性是居住小区建筑模式的局限性:为了保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垒、宁静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尽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小区***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这样城市道路遇到小区时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并利用裙楼与外部分隔,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虽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而且以这种相近单一的模式来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很容易造成简单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师应尊重与延续本地历史“文脉”,克服居住小区单一模式与历史“文脉”延续性间的矛盾,保护利用好历史“文脉”在旧城里业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等历史文化地段。通过建筑设计师的巧手,突破小区单一模式,使住宅小区设计融入城市的传统之中以增强归属感,保证新建的人造环境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恰当沿袭当地历史“文脉”,都市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得以持续。
2、要促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住宅小区模式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小区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地价因素)、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应该鼓励建筑设计师***思想、打破禁锢,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素,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区新模式。例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小型化、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固有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最适宜;在特大城市中心的房屋应向高层化发展且趋于综合型高档次,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及别墅区将是合理的选择。没有哪种固定模式是可以随意应用到各处的,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社会物质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秉承传统勇于创新,使未来的城市建筑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三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管采用哪种规划设计模式,居住区环境设计首先应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做到景观优美,这就是“以人为本”和“适用、经济、美观”原则所在。长期以来在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场地设施一直是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强调住宅区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基本生态单元及满足居民的精神感受都有着重要意义。建筑、景观设计师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人居环境设计:
3.1空间环境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造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考虑了上述因素,潮州近期开发的居住区多数能合理安排公建用地,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设置休闲健身、娱乐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
3.2生态环境
中国民居深受“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均充满了朴素的自然生态精神。现代居民对于绿地空阀环境往往要求有花有草有树有山有水,居住者期望建筑师在居住区室外绿地空间环境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
居住医生态环境设计应从绿化面积大小、绿化树种搭配方面考虑,做到:(1)注重生态效益、观赏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植物种类的选择应本着安全、健康的原则,以树木为主,高大乔木、中低灌木和铺地植被相结合,优先选择乡土植物,通过科学搭配植物以提供疏密适当的绿荫,调节不同季节的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通风、创造各种特殊的社会空间等环境。(2)减少硬质场地的使用以扩大自然绿化。住区的广场及其他活动设施应根据居民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来确定规模,不应盲目追求气派,可通过采用铺装植草砖等形式,积极将住区的室外场地变成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处理好住宅与绿化的过渡关系。住宅底层院落应尽量采用镂空围墙或低矮绿篱,以加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与交融,保证人与自然的顺畅交流。
3.3视觉环境
建筑、景观设计师在着力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提升整个居住区品位时,应注意:(1)环境设计应与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居住区建筑风格奠定了全区环境风格的基础,西方园林追求恢弘的气势,构***工整、装饰小品多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喷泉雕塑,中式园林追求自然朴实,构***自由,装饰小品多为假山石及亭台楼榭。目前居住区规划大部分都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综合运用两种造园方法。(2)充分利用自然。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3)整体和精细设计配合。居住区环境要总体构思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
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对环境细部要有精细设计,既可以借鉴传统的遣存,更可以将声、光、电、喷泉、不锈钢、玻璃、彩色涂料等综合运用在环境设计中,以求创造富有现代感的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4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影响因素;创新设计
1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规划设计。为此,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要方便居民出行、户外活动、邻里交往,而且还要照顾老弱病残,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建设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使用环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生态。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理解当地民众的心态特征,用环境设计手法表现地方文化内涵,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融入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来突出居住区的风格特点,提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文化品味,从而确保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文化系统相契合。
1.4老龄化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使环境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如,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有利于避开强风、日晒,尽量减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设计,在地面上做好相应的防滑处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在室外活动时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设计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业管理因素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处理好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定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开展分区管理。道路交通是物业管理的重点,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体现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辅助功能,组织好垃圾运送路线、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为规范开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居住区环境设计还要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设施配备要求确定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根据居住空间领域的层次性进行居住区绿化布置设计,以便于日后物业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协商,结合物业管理需求进行设计。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创新
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除了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体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鉴于此,下面本文从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交通绿地、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论述。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空间群是由多个空间组合而成的完整空间序列,在对居住区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将其视作为一个空间群,利用其中各个空间的内在联系,既能使空间在对比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又能借助空间彼此的相互渗透,来增强空间本身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布局的一大创新之处。
2.1.1前导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其室外的空间层次划分较为明确,这为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设计提供了条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居住区的入口作为前导空间,并在各个主要入口处设置小区标志,同时将地面空间布置成为停车场或是小型广场,由此可以引导居民进入到小区当中。在前导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对入口对景的设置加以注意,既可将中心绿地作为对象,也可将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借助周围绿化,并采用虚拟现实对比的手法,使居住区入口这一前导空间的构***更加完整、景观更加丰富。由此能够让从入口进入小区的居民感觉到亲切。
2.1.2公共空间。由居住区入口的前导空间进入后,便到了空间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区公共空间,它是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精华之所在,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在该位置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儿所、中老年活动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应当以色彩明快为主,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与过渡,使这个公共空间成为居住区居民交往、休闲、观赏、活动的中心地带。
2.2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住宅群空间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的这几种空间组合形式各具优缺点,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每种形式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妥善处理,以多样化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为主,通过空间形状、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创新。住宅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2.2.1协调性。想要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设计,从单体设计到群体规划要尽可能做到连贯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应当与城市总体格调相协调。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卫生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建筑结构有周围大环境相协调。
2.2.2组合变化。在对居住区内的建筑群体进行设计时,应当本着造型新颖、风格协调、布局合理且富有变化的原则,同时在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设计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特点以及结构布设的可能性,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当处理,使整个空间组合体现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点。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长-短、点-条、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层建筑群中适当设置一、两栋高层建筑,由此不但能够使建筑群体更加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格局。在建筑结构外部型体的处理上,应对装修、色彩、阳台等形式的选择予以重视,尽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空间,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2.3景观渗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设计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层、转角等,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层作绿化或是停车场等;屋顶可以采用坡屋面设计,由此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屋面积水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2.3交通绿地的创新设计
2.3.1街路的空间比例。在居住区中,街路属于线形空间,设计时,可以按照街路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将之归入到相应的空间层次当中,同时,要对街路空间的比例予以重视,设计要点如下: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要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布局;不得影响到居住区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确分级;做到多功能协调统一。
2.3.2公共绿地。在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选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规则式具有庄严、雄伟的特点,但从其整体形式上看,缺少活泼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不刻意追求庄严和对称,国内绝大部分居住区采用的都是这种布设形式,它可以结合地形条件,并采用相应的园艺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中,创造出理想的绿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兼具它们的优点。
2.4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金融、市***公用以及行***管理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当以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布局紧密联系到一起,与住宅和街路绿化同步建设,借此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设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观小品的创新设计
以使用性质为分类依据,将居住区环境小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2.5.1围墙
围墙的设计要保证围墙具备防止外人闯入和屏障视线、风沙和噪声的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美观性。在围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使材料与细部构造产生的线条、***案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5.2雕塑
雕塑应设计在居住区空间内的花坛、入口、草地等处,根据周边的环境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造型、色彩,确保雕塑与环境相协调。在雕塑类型的选择上,可选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雕塑,彰显居住区的现代感,并且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2.5.3水体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可灵活设计喷泉、泳池、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利用水体的流动性营造安静宜人、回归自然的氛围。在庭院环境设计中,可围绕建筑物设计成一线弯弯的水面,通过水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时,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紧密结合绿化系统、建筑群体和道路交通,对小品进行合理布局,使环境小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6]徐跃铭.基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5(6):25-27.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
1 引言
伴随着人们对居住区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满足于室内装修设计,而是逐渐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环境优美宜人的绿色居住区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设计者在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考虑人的主体因素,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优美、宜人、实用并且生态的居住景观环境。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常见问题
2.1 设计理念中没有考虑人性化,并没有把人的感知放在第一位。尽管环境表面优美,却不能给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小区为了达到绿地率要求在居民楼下种植乔木,妨碍底层居民的采光,这样就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或者只是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缺乏人文底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见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不够生态化,例如某些小区盲目追求色彩的亮丽,却忽略了整个环境的生态效应,绿色植被品种不全,景观单调,层次薄弱,生态性单薄;或者设计中过于强调绿化,四季常青,造成季节景观不显著,居民无法感受季节更替的变化,人工建设明显,景观不够自然,无法与实际季节达到和谐一致。
2.3 道路设计过分追求横平竖直,无法融入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在一些小区建设中,道路的设计比较死板,与后期景观环境的设计不搭配,整体居住区环境不协调。同时还可能造成景观环境设计只能跟随道路的展布而分布,只能简单布置绿化,达不到景观环境设计的优美效果。
2.4 生态设计中水景的设计不够生态化,使用的水源往往是饮用水,没有将雨水等天然降水利用起来,做到二次回用,将水景的设计流于形式,死水不能自净,维护麻烦,水景中生物存活率较低,降低美景的层次感。
2.5 居住区环境广场化,景观环境设计缺乏实用性和舒适度。一些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气派、高档,将小区广场壮观化建设,认为广场是居民的活动中心,并没有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建设具有人文气息,尺度宜人的景观环境。
3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目标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大化的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舒适度的需求,因此在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的贯彻“人性化”的理念。确保居住区的环境优美舒适。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不仅要保证采光充足,通风流畅,同时还要考虑蔽阴;其次既要保证视野开阔,同时又要保持安静,防止噪音干扰;再次,居住区不仅要分区成组,绿化交错,休闲和休息空间间隔,而且能够满足居民视觉上的美感享受;确保居民能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现代住宅小区由于格局、规划等原因,造成居民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交往沟通,严重的邻里之间互不相识,因此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将公共设施、公共环境考虑进去,使人们都能够参与进去,在互帮互助的生活体验中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品味人生乐趣,陶冶情操;确保居民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确保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群,最大化的满足不同的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需求,营造一个自由、活泼的良好氛围,景观环境可考虑水体、小品、廊庭、雕塑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的业余生活的丰富、多样性;确保居住区的人文特色。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民间习俗等,将此融入景观设计中去,使居民感受到小区的文化传承,认同景观环境,在生活中充满归属感。
4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涵探讨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绿化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水景景观、蔽护性景观、服务性景观等,贯穿其中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景观环境设计从简单的绿化,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到营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各个需求的生活环境的转变,在环境设计上是一次重大重要的转变。以人为本是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的首要内涵,从人的主体要素出发,调查居住区人们的生活实态,细致的研究分析人们的日常活动,并将此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准则,创造舒适、宜人、优美的生活环境;
4.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的思想,整个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样就从单纯的物质空间配置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自然化。融入生态设计理念的景观环境,不仅具备美学效果,同时还更重视整体的生态环境效果。例如绿化,不仅提高植被率,还要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态效益,各种绿植,乔、灌、草结构的科学搭配种植,同时也要完善水景设计,利用雨水等水资源生态化设计,循环使用,可布置荷花,观赏鱼等丰富景观,完善生态系统。
4.3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注重多样化,丰富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格局发生了变化,造成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享受生活,因此在居住区建设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就成为必要之举,方便人们在居住区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当然这些基础设计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等。
4.4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重视动态的全局景观效果,色彩的运用,***案的构成等视觉冲击力,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更看重造景要素的整体组织,成线状,流线状、轴线等布置,有序排列但又富于变化,让人们感受到空间上的动态变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可识别性,具备独具一格的特色。
4.5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更多的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备,同时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只取其一是不可取的,最佳状态就是二者兼具,不仅具有优美宜人的可观赏性,同时具备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在生态居中环境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同时使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自由沟通交流,有利发展人际关系,在理想快乐的家园中享受绿色和谐。
4.6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具备开放、系统的设计理念,不再将绿地空间狭隘的分级设置,同时不再拘泥于绿植的配置要求,更重视居民共享的空间,将整个景观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绿地、设施等形成一个网络型的流动空间。
4.7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具有主题化理念。结合居住区的传统文化,或者民风民俗,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概念或者某种独特的生活艺术,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迎合人们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
5 结束语
人性化的景观环境生态模式, 能够完善居住区生态系统,满足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环境日益增多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常出现的缺乏人性化设计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人性化设计的目标,以及人性化设计的内涵,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就是最大化的满足人类多元化的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以及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忻.论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建筑与规划,2009,23(5).
[2]田大方,李萍.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4).
[3]刘彦君.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5).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8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中***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文章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意义进行介绍,对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现状和规划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进行探讨。
二、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意义
按照居住区景观坏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三、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现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住环境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然而由于在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中,由于其中存在的技术不完善、设计不全面和其他各种因素,造成在当前的居住小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和隐患。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四、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
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小区内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住宅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
3.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环境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自然景观要素。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五、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
住宅区的景观应以绿色为基础,使用不同质感、不同形状或是不同颜色的材料,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一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开发商或设计师应该把居民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作为首要的条件,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尽力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可以让人感到舒适的生活空间。下主要介绍住宅区的广场设计以及住宅区的步道设计。
1.住宅区广场设计
作为住宅区住户的公共休闲场所,小区广场主要用于小区的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等。集中式的大型广场不适用于小区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小区和别墅区都不宜设置。因此,住宅区的广场设计应该以功能作为立脚点,把住户的方便和舒适作为具体出发点,将大型的广场化整为零,分别散置于绿色组团当中。
2.住宅区步道设计
城市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赏风景。因此,住宅区的步道设计应该以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在满足功能最大化的前提下,曲直得当、宽窄合宜,力求做到树影成荫,遇坡则隐,遇水毕现。
3.对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几点建议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商业化的盲目追求,住宅区景观环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住宅区景观环境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才能使我国的景观环境得到真正的发展。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就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1)在以钢筋水泥为主的城市环境里,住宅区的景观环境应该以舒适、宁静、自然为主。现代的住宅区大多是高楼或是多层住宅楼,人们和土地的接触越来越少,离土地也越来越远。为此,在高楼耸立的大楼中间区域,可以留出一块让人们“接地气”,真正接触大自然的地方,从而使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2)小区的景观离不开植物的点缀,在植物的布局上也应讲究植物的生态性、变化性和原始性,使植物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3)广场和步道的设计在满足居民舒适、闲逸的同时,还应该要满足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以及小区居民在茶余饭后的休憩散步和沟通交流等。
六、结束语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05.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
[4]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居住区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居住小区 环境景观 景观设计
0 引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自然,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 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 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 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 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居住区环境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