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育论文

治理教育论文第1篇

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衰退,联邦德国国内***治冲突频发,社会矛盾集聚,新纳粹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抬头,激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学生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这些都使得西德社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治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要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理性、有序、合法地参与国家***治生活。1965年,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Giesecke)发表了成名作《***治教育教学法》。作为欧廷格的门生,基泽克创造性地发展了“合作***治教育”理论。他借鉴风靡欧美的社会冲突理论,构建了一套以“***治冲突”为核心概念的***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并将***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治参与。“人们的***治意识越强,对民主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治教育首先涉及思想的主观部分。***治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加强对***治冲突的学习和理解,以便使得未来的公民能够掌握系统的***治理论知识,提高***治判断力,更理智、更负责任、更积极地参与***治。”[3](P57)基泽克的“冲突***治教育”理论对60年代及之后的联邦德国***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联邦***府及“联邦***治教育中心”的决策与***治教育实践。联邦***府在1968年的一份***治教育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并汲取了基泽克“冲突***治教育”思想:“在***治教育领域有一种和谐、明确的民主规划,它强调社会理解、合作的价值,但要使人认识***治的本质,不引入利益、冲突这些概念无疑是危险的”[4](P288)。在基泽克“冲突***治教育”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左翼思想界深刻揭露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社会的物化,并进一步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批判。这场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思想***,对60年代末席卷全德乃至整个西欧的大学生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发了***治教育学术界关于“***”与“理性”的思想争论。这场思想争论是70年代联邦德国***治教育大讨论的焦点所在。1972年,罗尔夫•施密德尔(RolfSchmiederer)的著作《***治教育批判》独树一帜地将***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民主与***”。施密德尔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思想的影响颇深,也因其“批判***治教育”而被冠以“激进派***治教育学者”之名。他认为,***治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对现行社会关系的维护,更应为全人类的“***”作贡献。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治教育首先要对***治统治及其终结进行分析,而其教育对象则要参与到对现存制度的斗争之中。针对施密德尔“******治教育”思想,伯纳德•苏特(BernhardSutor)提出了所谓“理性***治教育”。在《基本法与***治教育》一书中,苏特从捍卫宪法的逻辑起点出发,阐释了“理性”及其与“民主***治教育”(demokratischerpolitischerBildung)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将***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为“***治理性”。作为一名“主流”学者,苏特十分推崇德意志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认为以颠覆一切秩序的、彻底的***是绝无实现可能的,因为人类社会永不可能发展到尽善尽美。所以,相对于“***”,人类更需要的是“理性”。苏特指出,“***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对社会、***治事件的理性判断能力,特殊目标在于培养个人行为自控能力。让每个人都做出理性的***治判断(与个人或社会的特殊利益无关)就是***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普遍意义”[5](P258)。***治教育学术界关于“***”与“理性”的较量,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施密德尔主张的激进批判的、反权威的,并试***“取消现行体制”的“******治教育”理论,仅能成为德国***治教育思想长河上的一个支流。而苏特的“理性***治教育”无疑迎合了统治集团对***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即培养“能合法、有序、理性地参与***治的现代公民”。作为“联邦***治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苏特本人直接参与了许多重要***治教育文件的起草工作,其“理性”教育思想也对7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联邦***府、“联邦***治教育中心”、***治基金会等社会***治教育机构颁布的文件公告、工作目标及主题内容中都得到体现。1960、70年代,各种***治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在促进学界围绕***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等展开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凸显出就***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达成某种共识的客观必要。为调和各方观点,辨明未来***治教育的方向,1976年,应巴登符腾堡“州***治教育中心”(Landeszentralefürpoli-tischeBildung)之邀,西德的***治教育学者齐聚博特斯巴赫,讨论并确认了***治教育的三项原则:第一,禁止灌输。即为帮助学生形成***判断,应禁止使用***治教化式的灌输教学。第二,确保多元性。对那些在科学或***治上存在争议的议题,要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其争议。第三,保持***治参与。要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析***治形势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格局,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寻求适当的手段来对现实***治施加影响。这就被称作德国***治教育里程碑的《博特斯巴赫共识》(BeutelsbachKonsens)所确立的***治教育最低原则。《博特斯巴赫共识》既凝聚了70年代联邦德国学界在***治教育领域的共同认知,也是***治教育价值取向转型的标志。

二、联邦德国***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元发展

197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近30年西方民主制度的施行和持续不断的***治教育,西方民主价值观在联邦德国被普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治文化基本形成,西德社会的文化多元主义特征也日益显现。国民在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扩大,加之自由主义文化所标榜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批判思潮,导致西德社会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意义危机、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滑坡。在此种背景下,***治教育的理论热点和时代主题逐步转向更为宽泛的社会领域,如物质高度繁荣带来的道德问题、现代化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冷战”带来的世界和平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伯纳德•苏特在1980年发表《基本美德:***治教育的目标?》一文,深入阐释了***治与道德的关系,将“公平”、“明智”、“坚强”等德意志传统美德也吸纳至***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文中指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会引发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治教育因其在国家民主进程和公民个人塑造方面的特殊功用而愈发重要。但同时,道德是无法替代的,它始终是一个核心因素,缺乏道德标准的***治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治课和***治教育是关于‘***治’的共同思考,不能简单等同于***治。如果将美德的成分加入***治课和***治教育中,并以此协助学生形成理性判断,就是对***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6](P125)。尽管苏特在联邦德国***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巨大,但对于他所倡导的***治教育“道德化”,也受到学术界的质疑。1984年,西比勒•莱茵哈特(SibylleReinhardt)发表的《价值教育———从右还是左?》一文指出,“***治教育应培养民众这样的认知:***治涉及的不是良心问题,而是利益对比、妥协和生活;形式上的竞争规则是必要的、有帮助的”[7](P167)。莱茵哈特的这种将“***治”和“道德”划清界限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许多学者也反对在***治教育中加入过多的道德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将利益冲突(***治)上升为秩序和价值(道德)冲突本身就是有违道德规范的。这也表明,在联邦德国,道德教育和***治教育是两个相对***的学术领域,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律。在这一时期,学术界还深入探讨了后工业时代面临的危机及其对***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1986年,乌尔夫•普罗伊斯•劳齐茨(UlfPreuss-Lausitz)的《90年代***治教育的前景———一个生成的教育概念的基础》提出,“20世纪末,***治教育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现代化危机、生态危机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危机,‘冷战’、战争或核战争的可能性,‘工作的社会’的弊端等”[8](P13)。彼特•魏因布伦纳(PeterWeinbrenner)在1989年发表的《处在进步与风险矛盾冲突中的工业社会的未来》一文中也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已持续威胁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基础,有鉴于此,“未来问题不应再作为简单题材来看待,而是必须通过目的性的***治教育行为来开展相关教育”[9](P29)。魏因布伦纳文中指出的“未来问题”,除了能造成毁灭性威胁的化学、生物学、原子核等因素外,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危机,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市场饱和、高失业率等等。

三、“两德统一”与***治教育的新思潮

1990年前后,***治教育研究多集中在时事***治和“未来问题”上,技术发展的***治和社会影响以及生态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两德统一后的***治、社会一体化问题无疑成为德国***治教育理论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柏林墙”被拆除后,统一的***治教育应如何为推进两部分德国精神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1991年,汉斯•米塞维茨(HansMisselwitz)发表《新联邦州的***治教育:为整个德国的民主负责》一文,把民主教育作为新联邦州***治教育的开端,并指出“在德国西部起作用的民主面临着在东部还没发挥作用的危险,加强东部的民主机制是对此唯一可能的回答”。“必须在东部重新建立***治教育,而且把它作为实际的民主活动。”[10]同年,瓦尔特•加格尔(WalterGagel)的论文《联合———共同的***治教育可能吗?》探讨了两德统一后开展共同的“民主***治教育”的可能性。加格尔对统一前两部分德国***治文化在二战结束后演变发展的状况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过去的40年中联邦德国抛弃了“特殊道路”或“特殊意识”,及在公民文化中的“臣民文化”。联邦共和国定位于西欧,它的历史就是重回欧洲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德人变成了欧洲人,而东部的德国人仍是德国人。但在德国传统的美德方面,如勤奋、宽容、责任感以及纪律性方面,两部分德国的青年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差别。这种共同的历史传统是统一后在新的联邦共和国进行***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石[11]。但是,加格尔认为在新联邦州推行西部传统的以“冲突”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将遭遇诸多障碍。因为原东德青年很难适应***治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习惯于充满“矛盾”的课堂讨论,冲突文化在他们那里是不可思议的。而在西部,自60年代以来,***治教育就一直在致力于这样的冲突文化方面的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治教育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索。1992年,贝恩德•卢德科迈尔(BerndLüdkemeier)和米歇尔•西格尔(MichaelSiegel)的论文《新联邦州的***治教育形势》指出,***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传授多元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对某种***治体系(指原东德)的否定。“***治教育要使人们消除与***治之间的隔阂以及对***治责任的恐惧感,要通过消极的或积极的生活经验培养人们的宽容精神,以期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参与到多数人的讨论中。”[12]加格尔等人关于“两德统一”后***治教育的探讨,也对“联邦***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心产生了影响。90年代初的一份公告指出,“联邦***治教育中心”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民众对***治实情的认知,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治参与能力,促进以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的***治意识的发展”[13]。

四、结语

治理教育论文第2篇

创新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治理教育论文第3篇

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就是指通过疏和通的方式灌输基本的思想***治观点、思想***治理论。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创新教育的方式让枯燥的思想***治理论更好的入脑入心。1900年,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中,列宁明确指出:由此自然产生出俄国社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列宁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第一次对灌输论最生动、最全面、最具体的论述。

二、新时期坚持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各种西方的观念也扑面而来,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学习。但是西方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想,通过文学作品、电影、饮食,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对我国的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促进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治理论的教育,灌输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对基本理论的忽视

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理论,而现今的状况就是对基本理论不认识、不知道、不理解。我们常说理论是实践的来源和基石,基本理论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必不可少,因此,通过灌输的方式将基本理论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基础理论、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基础理论的建设。

(三)新时期加强改进思想***治教育

必须坚持灌输原理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成果也显而易见,但是思想***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凸显,为了更好地改进思想***治理论的教育,将灌输教育与思想***治教育更好的融合都需要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了解思想***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再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加强思想***治理论的教育。

三、灌输理论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教育过于强调教育者地位

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关心的是自己要讲的是什么,只关注基本理论的教育而不关心受教育者的主观、客观感受,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过于强调自身。同时灌输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因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和水平,缺乏说话技巧和感召力,无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法入脑、入眼、入心。

(二)灌输教育内容过于简单一提到灌输

很多人都会想到思想***治的灌输教育,思想***治教育多采用灌输的方式,但思想***治教育的灌输只是众多种类的一种,包括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只是单单将灌输运用于思想***治理论,存在单一、片面性,导致一提起灌输就很头疼甚至是反感。

(三)灌输教育方法、形式过于单一

很多教育者采用机械、单一的理论教育法,甚至有的教育者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一味生搬硬套,使得教育形式单一。灌输虽然在我国有很多年的历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固有思想仍然存在,教育方式方法死板、教育过程单一,仍旧是强制式的灌输方式,这样导致人们的潜意识中就认为灌输就是生搬硬套,灌输就是死记硬背,使灌输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灌输教育理论对当今思想***治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坚持灌输原理

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现阶段社会大环境带给我们的是很多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心态,急于求成。人们对灌输理论的认识认为灌输就是一股脑的将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说明其中的来源,也正是由于对灌输的不了解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能片面的认识灌输教育而应全面的认识灌输理论,不能急于求成,应处理好灌输中方法和原则的运用,同时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正确坚持灌输理论。

(二)科学认识灌输原理

是正确坚持灌输原理的前提怎样理解灌输理论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只有正确科学地认识了灌输的基本原理,既通过外化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再将外化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某一概念和原理,不是填鸭式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而是有步骤、有层次的促进基本理论的教育。只有科学地认识灌输原理的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思想***治教育的发展、提升思想***治教育的效果。

(三)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说服教育

以理服人传统灌输教育往往忽视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作思想***治教育另一主体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注重灌输过程互动性,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思想***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要把个别灌输和普遍灌输启发灌输和形象灌输%自我灌输和他人灌输文字灌输和口头灌输有机统一起来,结合灌输的广泛性和先进性,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参与进来,与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从显性教育向隐性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注重灌输方法的启发性,灌输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五、结语

治理教育论文第4篇

1.教育主体的差异。

思想***治教育反映的是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治色彩,德育教育讲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的发展,并具有相应的约束性;通识教育说的是人这一主体的问题,其载体指向是知识发展以及人心智健全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个人特性。

2.知识与精神取向方面不同。

通识教育的动力是在矫正科学主义之下的一种专业教育,并在训练职业化需求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完整起来,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思想***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精神支柱,在依靠精神与思想的指引之下,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思想***治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1.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西方高校中被提出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当时科学主义的一种对抗。在大学环境中,知识被分门别类,成为系统化学科,并且学科之间没有联系,这种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知识牢固,但是却缺少一些常识,缺少对人类整体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融汇各种专业知识的通识教育应运而生了。另外,科学主义带来的影响也掩盖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专业化职业能力,但是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缺乏关注人类命运发展等方面看法,为了能够转变这一思想,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借力工具被现代大学教育广泛应用。所以,通识教育成为一门对科学主义补充而出现在正式课堂环境之中,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在当代教育环境中,是为了抵御功利主义。通识教育一方面是一种对理想的呼唤,当通识教育进入我国的时候,因为受到科学主义影响难以被培养人才的学科接纳,通识教育大多以选修课程出现在大学环境中;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课程大多以培养人才为主,而通识教育并不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一定的就业率,属于一种非倾向教育,所以,在实际中,通识教育并没有被大学教育接受,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2.思想***治课程发展影响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形式能够被大学教育接受,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中,这些增加的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可以设置的位置。因为大学思想***治课程已经将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课程占尽,在这种情况下,将通识教育纳入进去,只会让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象征性纳入通识课程,并不能够实现其教育目标,所以,即使通识教育理念能够被大学教育接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二)思想***治教育在高校教育环境中遇到的阻碍

思想***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进入大学环境之前,一定学习了多年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思想***治教育并没有遭遇通识教育困境。但现阶段思想***治教育面临着实效性困境,学习思想***治,究竟有无具体作用,仍需进一步讨论。

1.思想***治课程教育方式。

在思想***治课程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说教与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标准,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平等,但说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形式,试***用大道理对其进行控制,使学生进行学习,说教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一些高校大学生纷纷表示思想***治课程是一门没有具体作用的学科,可以取消。事实上,哲学是一门智慧型学科。思想***治教育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的,是哲学理论的应用层面,但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背离了真正哲学教育的要求。

2.思想***治教育体系模块化。

我国思想***治教育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治、公民道德等一些较大的教育模块已经完全固定,并占有较大比例的学分,但这种细分的模块化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起到真正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到无味,因此,思想***治教育的作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并会造成一定程度反感。思想***治课程教育内容本身就具备一种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特质,主要是因为思想***治教育是以固定的状态形成出现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识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相同点

(一)实施通识教育指引思想***治教育的可行性

通识教育是针对本专业教育提出来的,主要是对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有道德价值观、国家***治形势等方面内容。大学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形式都是随着大学职能转变而发展。西方社会,与我国思想***治教育相关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这一类教育教育已经逐步被通识教育接纳,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就西方成功教育经验来说,将思想***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也是我国思想***治教育的基础,并且将成为教育实践不能够阻挡的趋势。

(二)方式与内容上的交叠

通常情况下,思想***治教育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各个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想***治体系基本上都被包含进去了,并且将思想***治教育、通识教育、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这样,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来说是有利于思想***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典型的跨学科教育,并且其中涉及的各项含义是所有学科的大杂烩,其中不缺乏***治、经济、***事等方面的内容。

(三)价值取向方面的相同点

首先,通识教育与思想***治教育都是一种培育人才的方式,尽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另外,教育价值主要有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且这两种价值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主要表现在***治方向、精神动力、人格个性等方面,在中国人才培养环境中,通识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考的能力。显然通识教育在个体环境中产生的价值也就包含经济、***治、文化等方面内容。

四、通识教育与思想***治教育联系的载体

思想***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内容上相互交叠,并且双方在摆脱困境的时候具有相同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社区建设都是为两者更好地“合流”提供方式。

(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是为了寻求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存活的空间,并且被迫将之有效地传播出来。另外,思想***治课程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共同的知识,因此,在进行通识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思想***治教育包含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之内,并且使其作为必修课程之一,现阶段一些大学已经成功实践这一项了。

(二)新型学生社区建设

治理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的方针、***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国主义兴起与经济***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府对思想***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治教育主要通过***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府以及各州***府均设有***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治教育,思想***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治教育窄化为***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府要对思想***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府对思想***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治理教育论文第6篇

(一)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管理

由学校思想***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有关部门(一般是教务处、思***部和学工处)负责制订本校所接受的思***课课程管理的各项制度。首先是本校研究性教育教学的实施指南、方案或条例,作为学校开展研究性教育教学的总纲领及制订相关各种规章制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制订各种岗位职责及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该小组的工作机制,除了定期召开会议外,还可尝试设立小组专职秘书甚至办公室。只有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协调学校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全面推行思***课的研究性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务处对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研究性教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述,更应该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在研究性教育教学中,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研究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机统一的。课外学习在课内学习中得到反映和体现,课外学习又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展开。学生通过不同场合、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最终在此基础上牢固地建立起科学的思想***治观念体系。因此,如何认定教师在研究性教育教学中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时数,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问题,需要以教务处为主进行设计和规范。为了保证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务处还应建设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并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等,以便及时做出反馈,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调整,进一步改进教学,加强教学管理,从而保障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

(三)思***部对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思***部是负责学校思***课教学的职能部门,它负责制订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实施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落实学校研究性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会同教务处检查和监控课程实施的情况,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校本培训和交流研讨等。同时,思***部还应负责制订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程,制订教学日历,确定考核方式,并组织编写规范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指导手册。指导手册包括所有思***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名称、开课目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提要、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学时学分、选修条件、选修程序及推荐阅读材料目录等相关内容。将指导手册印制成册并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由辅导员协助发放到班级,同时将指导手册的电子版挂在网上供学生作为学习参考,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学工处对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研究性教育教学要求将思想***治理论教学贯穿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避免出现对学生的思想***治理论教育在课堂以外的时空缺乏着力点的情况。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教务处要和思***课教学部门密切配合之外,还要在思想***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课教师队伍和学工人员(辅导员)队伍的协作,使之分工互助。目前,高校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一般是由高校学工处负责,而寒暑假又同样是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时段,因此,学工处要与教务处、思***部通力合作,在教师指导、学分计算、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关规定,将假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轨道。条件具备的院校,可以探索将部分辅导员聘为思***课的课程助教,部分思***课教师轮流担任学生班级助理辅导员等机制,以达到提高思***课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选修课程设置

在思***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中,仅开设《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2005〕5号)中确定的几门必修课程(本科4门、高职高专2门,以及“形势与***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选修课程体系。思***课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方***指导、思考问题的方向,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拓展、延伸和有益的补充。为了让学生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既考虑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又注重课程的内在连续性和拓展性。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课程设置因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选课,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方***的指导,使得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延伸、相互拓展,形成整体性的系列课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思***课的选修课体系可以设置为下面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人文社会科学方***的相关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类课程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职高专院校)、逻辑学、社会调查方法、文献检索等,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方***基础。第二类是从国际到国内、省内、市内的经济社会***治相关课程,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治、地方社会***治与经济发展史等,引导学生去研究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第三类则扩充到伦理学与职业道德、法律、社会学、心理、历史等,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三类选修课,按学生修读的方式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上述第一类课程可以设为限定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一门;后面两类则为任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其中一门或几门。在学分设置上,可以将第一类课程设为2学分,第二和第三类为1~1.5学分;学时也可根据每学分对应15~18学时的安排确定为15~36学时左右,要求学生至少选够7学分(本科)或者5学分(高职高专)的课程。为方便学生学习,可以将选修课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和网络课程,部分课程设立课程网站,将课程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并通过网站的***文内容、交互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进行学习。从总量上看,选修课的门数在教师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多益善,以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安排上,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精心搭配,尽量把课程合理地安排在大学阶段的每个学期。否则,有可能出现部分学生不顾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规律,单纯为了“抢学分”而在短时期内把相关学分全部修满的现象,这种做法没有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研究性学习训练,无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思想***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在思***课的研究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这一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呢?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思想***治理论水平的不同引导其选修不同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必修课建议实施小班教学,否则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中有数。

三、多元化评价

治理教育论文第7篇

按照有的学者理解,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或“节点”:一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学科都是以一种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在哲学范畴之内;二是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始,若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别开始逐步从哲学概念中分离出来;三是自20世纪上半叶始,各种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已经获得***学科的地位,并在大学中得以最终确立;四是自20世纪后半叶始,为了能够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学科发展又再次表现出某种新的融合发展趋势,即许多在历史上产生的一些传统学科之间又被不断地打破界限,其中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和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也日益在大学中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地位。也就是说,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是大致从所谓的“合”到不断的“分”,现在又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当然,这其中的两个“合”的含义应当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混沌不分的“合”,后者是指在承认学科分界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学科融合意义上的“合”。后一种意义上的学科融合应当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当然也是科学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和重大方式。同时,在这种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应该承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日益出现的这种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需要与更高的要求,而且是因为越来越明显的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潮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应当不仅仅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而且是***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服务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的需要。

然而,在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这一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的生成也应当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其中,应当主要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等不同***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等融合发展,进而诞生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整体性,即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与理论体系,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及时地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治教育以及思想***治工作的特殊学科。故此,我国已有学者发出了“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协同创新”的呼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注重学科上的集群作用,就是要能够善于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学科本身局部性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要克服单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试***解决整体性社会问题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探索与实现多种不同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要推动不同学科的实质性整合和融合。事实上,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同这一学科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治学以及中共***史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显然是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因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涉猎广泛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内容,它需要将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大量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思想***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特性的科学,其本身需要具有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比较高的知识内容,即它本身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密不可分和互相渗透的。

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成和进步必须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从中汲取新信息新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然也应该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即需要通过深入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进步。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应当既需要专任思***课教师努力扩大知识面,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或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教职工兼任与参与到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来。同时,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关实践知识。这些也都是“大思***”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二、特殊背景:实现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诉求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双重功能:既有意识形态功能也有非意识形态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它的***治性、阶级,即它一定是明确地为实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根本作用就是在于能够维护一个社会特定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则是指它的非阶级性、全民性、普遍,也就是说,它可以满足为所有类型的社会和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人服务,其根本作用实质上就是有效地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进化。同样,高校思想***治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在于代表着思想***治教育的特定性质和主要方向,并处于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其非意识形态功能则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某种从属地位,即它不能超越或背离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它必须能够服务于思想***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当然,高校思想***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最终表现为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即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之,高校思想***治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它既有***治性、思想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的功能,也有学术性、知识性、社会性、人文性方面的功能,并努力将前者融于后者之中,并以后者的呈现作为促进与确保前者的实现。

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能够正确引导和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信仰和正确的***治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树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引导与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生规律,预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发展的需要;就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去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从各种思想困惑中***出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接近真理和认识真理,转变错误和改正错误,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打开视野,实现丰富知识和增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从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与生存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充分体现在目前各门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之中。然而,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需要体现在各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中,体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需要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社会交往素质等内在目标要求。显然,这些内容与目标显然是不能仅仅依靠目前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来实现,还必然需要联系更加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认为,只有在“大思***”教育教学模式中,将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至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把人类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辩证地联系起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真正地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在“大思***”教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地助推大学生敢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真正地激励大学生为了坚持真理而不懈奋斗和不惜牺牲;也才能切实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具有***思想的头脑,既具有踏踏实实的作风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内容在实质上也是培养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追求“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在这里,“求真”理应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弘扬“求真”,“求真”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就是不欺骗任何人。“求真”离不开人文精神,因为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和科学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即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一种求真的人文精神。当然,人文精神还体现为“求善”的精神,即它反映了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它指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沿着合人道、合理想的目标发展。通过“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结合,人类又才能达到“求美”的境界。显然,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目前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依靠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支持与支撑。显然,从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或环节来看,如果出现上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相互离散甚至相互排斥、相互对抗,那么就可能无法高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与最终目标。

三、直接背景:针对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现状

近些年来,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和***府以及各高校都比较重视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其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还存在着困境,学生对思想***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和被动学习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与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合作、整合与衔接也显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1.教育教学机构之间的脱节。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主要涉及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日常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部门。前者一般主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知识教学,主要受专门思想***治教学机构和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后者主要担当大学生的各种日常思想***治教育工作,比较侧重于行为教育,主要由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在行***上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如果在学校层面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途径或有力的协调机制,就很难互通学生实际情况与思想***治教育信息,也必然很难通过相互交流来形成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教育合力。事实上,在一些高校,有时不同的领导机构之间、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甚至具体实施教学的教学单位之间也会存在着互相转嫁困难问题的现象。比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大多依托课程组建教研单位,而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着诸多相互重叠或相互交叉的部分,这就很容易导致具体教学单位和具体教学人员可能出于或是缺乏沟通,或是为了个人便利最大化之目的,也会在不同课程之间经常“转嫁”一些困难问题,即把不太好讲清的课程内容“遗留”给其他课程或者“预留”给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在课程网站的设计以及维护使用过程中,各门课程、各个教研组以及各个任课教师往往也会倾向于“各自为***”。

2.教育教学人员之间的分离。思想***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具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而学校的***务人员、团委人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往往有了解学生情况多的优势,但前者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后者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教学,双方优势不经过整合就难以形成互补。此外,思想***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也存在着分离问题。思想***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是有限的,与思想***治理论课所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肯定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胜任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他专业背景或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师往往不会主动积极介入。甚至还存在个别的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轻视与非难问题,比如,有时思想***治理论课教师苦口婆心教育的结果,会在其他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一句不屑的话语或轻慢的表态中被击得粉碎。

3.教育教学平台之间的断裂。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基本上是由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学校团委、校系有关学生工作部门分头进行,经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和浪费资源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团委或有关的学生工作机构来组织,但这些机构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与思想***治理论课有关的实践活动,他们一般都还要负责组织其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因而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之间的分离使用,还会造成类似浪费资源问题。此外,思想***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学、传统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与网络实践教育教学、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教学与大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实践教育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衔接不足甚至相互排斥的问题。如网络传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治倾向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表达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传统的实践教育教学难以代替的,它们不仅在效率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而且在传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也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种种的挑战。

4.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课程之间、中小学的***治理论课与高校的思想***治理论课之间、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思想***治理论课之间、社会平台提供的有关思想***治学习与高校思想***治理论课之间等不同的思想***治理论教育教学都存在着内容上的一定重复甚至是明显的矛盾。虽然,原则上要求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逐步深化,要求中学时期重在明理知事,大学时期重在求是求道,然而,这种所谓“步步高、步步深”的诉求,如果缺乏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教育教学也就往往沦落为“似曾相识的简单重复”,变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的“炒冷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治理教育论文

学习

物流管理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物流管理论文题目推荐,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要进行可靠性分析,我们所需要工程的分析人员收集、验收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实现过程、方法和工作中的设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

学习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教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立项。在工程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分析工程管理和计算机的特点,不寄希望于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我们大部分的管理工作,立足于新工

学习

中考体育项目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考体育项目10篇,内容包括中考体育比赛项目及收获,体育中考全部内容过程。

学习

项目总结报告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总结报告10篇,内容包括项目总结报告,攻坚项目总结报告。一、服从领导安排在__项目,因属还未正式开工项目,在总监代表的指导和协助下,由我和__同志负责处理施工前期监理工作,主要对业主需完善的“三通一平”进行督促及工程前

学习

机械本科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本科论文,内容包括机械工艺装备设计论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论文。1.2原因分析上述数据表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总体出现下滑现象,结合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选题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选题前,学

学习

国际传播论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传播论文,内容包括国际文化传播论文怎么写范文,国际传播毕业论文题目。国际传播是一个年轻的、正在发展的、充满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现实性的新兴学科。从国际方面看:国际传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国。60年代末,国际传播作为一

学习

写作手法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手法10篇,内容包括手的写作手法,对比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

学习

交流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交流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活动工作总结怎么写模板,工作交流会总结范文。3、制度规范。完善交流制度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保障。为规范我市的干部交流工作,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和

学习

环保项目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项目10篇,内容包括环保回收项目,环保项目案例分析。二、如何加强环保项目管理环保项目管理是推进环保产业和环保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的环保项目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环保项目管理水平,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学习

传统民俗文化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民俗文化论文,内容包括民俗文化论文2000字,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俗文化论文。(二)厨房类陈设厨房的陈设与鄂南的饮食民俗相得益彰。鄂南民居中的厨房陈设,最典型的为灶台。这些灶台基本上是由农村的泥瓦匠,用田里的泥土烧制。

学习

科技项目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项目10篇,内容包括科技项目成功案例清单,科技项目科技报告。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管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学习

新闻写作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写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写作论文,新闻时***论文。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

学习

广告文案写作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文案写作10篇,内容包括广告文案写作教材,广告文案写作平台。广告语又称广告口号、主题句、标题句,是为了加强诉求对象对品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印象而在广告中长期、反复使用的简短口号性语句。它基于长远的销售利益,向

学习

实用文体写作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实用文体写作10篇,内容包括实用文体写作十个要点,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1、对文学文体的认识在文学文体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文学性文体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及由这四大文体发展而成的小品、报告文学等作

学习

物流管理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物流管理论文题目推荐,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论文。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要进行可靠性分析,我们所需要工程的分析人员收集、验收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实现过程、方法和工作中的设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

学习

机械本科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本科论文,内容包括机械工艺装备设计论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论文。1.2原因分析上述数据表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总体出现下滑现象,结合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选题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选题前,学

学习

国际传播论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传播论文,内容包括国际文化传播论文怎么写范文,国际传播毕业论文题目。国际传播是一个年轻的、正在发展的、充满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现实性的新兴学科。从国际方面看:国际传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国。60年代末,国际传播作为一

学习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家校教育结合论文,内容包括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论文题目。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其三,教育方

学习

应用统计学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统计学论文,内容包括应用统计学论文推荐,关于应用统计学论文题目。中***分类号:O212C8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2――0051――09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sonSecuritiesandFuturesMark

学习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进度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论项目的进度管理范文,高项进度管理论文范文。在实际工作中,进度也称计划,进度管理也称计划管理,并将二者合在一起称进度计划。不过二者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计划,英文称作plan,是指对一个工程项目按

学习

动漫艺术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动漫艺术论文,内容包括动漫绘画论文摘要,动漫作品论文参考文献。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

学习

法学核心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核心论文,内容包括优秀的法学论文,法学类论文核心期刊。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