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论文篇1
关键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宏观把握
一、引言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取其狭义所指。
二、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
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和社会问题的特征和新闻特性的有机叠加。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会问题信息一旦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去,新闻的表征便会显现出来,使社会问题新闻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社会性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所有的新闻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社会的印记,无论这种社会性是强还是弱,是显在的或是隐藏的。但社会问题新闻与一般的新闻相比,其显示的社会性无疑更加强烈、明显和昭然若是。
(2)负向性
尽管某些社会问题终极意义上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如下岗职工问题,农民工问题,但大多数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的特征。所谓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如犯罪问题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量多面广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正是引起社会多数成员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
(3)震撼性
社会问题新闻以负面、消极信息为主,具有天然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新闻价值要素:反常性、刺激性、煽情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新闻有着与受众心理与情感上的接近性。
三、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要力求从宏观上着眼,从我国社会总体上,社会问题的现状走势上把握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要求,正确地引导公众舆论,在***性原则和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1、正确引导原则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各种新现象、新矛盾、新动向层出不穷,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介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另一方面,要冷静思考,要从全***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社会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头脑发热、草率从事。
2、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原则
我国媒体是***和***府和耳目喉舌,既是社会问题的监测者,又是促进解决社会问题的鼓动者,因此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不但要遵循客观性理念,使受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更要遵循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原则,联系***府和公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这里笔者将运用社会学上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若干原则来分析。
一是社会规律性原则。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首先,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它不是可观察、可感知的表面现象本身,而是隐藏于表面现象之后,把握和遵循社会规律,不仅仅是感知、观察社会现象本身,而是发现、认识社会现象内在或背后的联系。因此,社会问题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象式的描摹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是要透过社会问题表层的帘幕,去探究其实质性的内在,也就是说,社会问题新闻的意义不只停留在使受众感知这个层面上,而且还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社会问题新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报道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其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的规律性,因此,社会问题新闻需要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三方面的规律性来引导受众确定解决对策。
二是社会规范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达到社会有秩序状态的基础。坚持这一原则,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必须:第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产生、内容、表现与存在的社会规范的状况有关,认识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有关的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认识社会问题现象达到本质,而且是研究这一社会问题解决对策的规范性的基础。第二,确定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社会规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破除、废除、修正、调整与待解决社会问题有关的现存的那些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制定、建立与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的新的社会规范,包括明确规范的内容与选择规范的形式。确定社会规范即保证了社会问题解决对策及实施对策全部活动的规则性、合理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三是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社会公众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四是坚持社会进步性原则。这是指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新闻媒体报道社会问题,为报道而报道,不考虑自己的报道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样的话,往往会有碍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这样教训也是不少的。
一句话,受众的渴求、现实的需要和媒介的责任所系都对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亦不能沉酒于自说自话的虚妄满足,因此学界理应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投以关注的目光,追踪其发展,针砭其利弊,预测其走向。
参考文献:
靖鸣:《问题新闻学》,香港天马***书有限公司,2003年
乔恩·谢泼德和哈文·沃斯:《美国社会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新闻写作论文篇2
关键词:新闻写作若干问题探索
一、搞好新闻写作必须从练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选择要通过实践调查来完成。
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是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臆想编造。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的路线、方针、***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贬分明。五是实效性。不要“明日黄花”、“马后炮”,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并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的工作部署合拍,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这些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1.2结构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实际情况。
盖房子要有一个成功的设计。文章的表达也要讲究一定合理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一定规律可循。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闻主题的主体。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1.3导语的内容既精炼、概括,又反映新闻的核心思想。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
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1.4标题拟定有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标题也叫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既是“眼睛”,就要富有神彩,充满勉力;如果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就像失神的眼睛,吸引不了人。所以,古人有“好题一半文”之说。意思是说,拟出了一个好标题,就等于文章写了一半。这也是极言标题的重要性。我们写新闻,尤其是编辑人员,必须十分讲究写好标题。实践证明,一个好标题,就是全文精华的点击和高度浓缩的显露,能增加新闻的力量,抓住读者,扣人心弦,而且使人不得不读,不得不看,甚至久久难以忘怀。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宇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新闻写作是它的标题给“点”出来的,是标题打出了该新闻的最佳品牌。
二、新闻写作过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新闻写作的背景材料交待要清楚,但要繁简相宜。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意义,说明事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一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一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闻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2.2数字材料的运用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一定要准确且用到当处。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准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2.3语言的运用要力求“短、平、快”,其技巧要害是符合大众口味。
新闻写作论文篇3
【关键词】新闻评论 写作 教学策略
一、实践背景
2012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落下帷幕。北京大学的考题“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通知,从2012年元月起,禁止在每集电视剧剧情播放过程中插播广告。你认为电视剧生产商和广告公司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应对?”复旦大学的考题“你如何看待***和韩寒的论战?”此类考题透露出高校对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的要求。而近年来,新闻评论在高考试题中也时有出现。如2009年的高考江西卷以蔡铭超天价购买圆明园兽首,辽宁卷以明星代言等为题。2011年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更是要求考生写评论文章。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学生具备关注现实,体验生活的习惯;具备***思考,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具备逻辑严密,用语适当的表达能力。
然而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却比较忽视对学生以上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首先,目前的作文题目和材料范围较封闭,常常是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是难辨真假的哲学小品,这些材料重抽象思辨,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学生写作以应试为目的,缺乏和读者交流的目的,写作照搬“三段论”、“新八股”。在缺乏写作动机和思维训练的情况下,写作过程如同搭积木,做填空题,缺乏主动构建,深入探究。再者,写作教学忽视文体特点,常常以“散文”这一称呼混淆议论文体和记叙文体的边界,缺乏对议论文体的系统教学。对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如何进行严密的推理和缜密的表达不够重视。
因此,以新闻评论作为高中写作教学的新手段,既能适应当下立足实际、面向生活的命题新导向,又能作为革除写作教学中“闭门造车,生搬硬套”这一弊病的新尝试,让写作教学“真实”起来。
二、实践过程
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在此,以“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新闻评论写作教学为例,展示教学过程。
(一)选题
首先,我选择一个新闻事件作为学生的写作材料。时事新闻的涵盖面很广,在选择材料时,我以“让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标准。
选择“归真堂上市事件”作为写作材料,是因为这一事件涉及到的虐熊行为以及网友们对此事件的种种评论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话题不陌生,网友们联名声讨、评价或支持某一事件的行为如今也屡见不鲜,学生能够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并对之做出评论。再者,在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网络活动也频频发生,学生与这两者或多或少都有交集,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表达。
(二)创设写作情境
这里的写作情境,一是指写作的任务情境,二是指写作的内容情境。
创设写作的任务情境是要求学生视自己为新闻评论人,对新闻材料进行评论。作为一个新闻评论人,学生要理解自己角色的内涵,这一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胆置评。学生要克服对评论的恐惧感,所谓评论,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材料支持这个想法。写出来了,就是迈开了第一步,只有写下来,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建立写作的信心。
2.进行负责的写作。评论是公开的,面对读者的,因此要有写作责任感,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逻辑性,不能信口开河,随性而至。
3.要有读者意识。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把读者不知道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观点和新颖的信息,并利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段,努力说服读者。
创设写作的内容情境,是利用新闻报道、新闻视频和其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事件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在进行“归真堂上市事件”的评论写作之前,我先用网上的照片和***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张“归真堂你没胆吗?为什么要用我的胆上市”的***片立刻聚集了学生的目光。接着,我播放了环保人士抗议归真堂上市的视频,不少同学在看视频的时候议论纷纷,愤怒、同情、怀疑等情绪溢于言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感动机。
(三)明确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是较为自由的写作,但作为一种写作类型,有基本的写作要求:
1.明确文体。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体,它要求写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不宜用它宣泄情感,抒写个人化的情绪、情感体验。
2.要充分了解新闻背景。在展示话题之后,我将网上对“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报道整理出来,展示给学生。展示的资料中包括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还包括了归真堂企业、亚洲动物保护基金等环保人士和***府有关人员三方的态度。我借此提示学生,对新闻背景的了解要全面,才能对新闻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动笔之前,我要求学生再次到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与新闻材料有关的背景资料,深入了解新闻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写作角度。
新闻写作论文篇4
一、缺少形象力量是新闻可读性差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节目中,能真正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不多见。缺少形象力量,亦即缺少用文学塑造的典型形象的感染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新闻和文学固然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强调事实的真实,后者强调艺术的真实,但是在要求形象地、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却没有隔着万丈鸿沟,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师关于写作的论述很多,集中起来看,也无不要求把文章写得情文并茂,新鲜活泼,形象感人。 那些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无不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如同志报道两则重大事件的新闻《中原我***占领南阳》和《我三十万大***胜利南渡长江》,通过对战斗场面和过程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我人民在与不可一世的***派的搏斗中,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成为无敌于天下的英勇***队的光辉、壮美形象。再如,当代记者华山写的《踏破辽河千里雪》、穆青写的《雁翎队》、柏生写的《吴晗和他的一家》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形象性的角度来说,新闻与文学一样需要形象的魅力,需要冲破框框,不落俗套,因事制宜地按照客观事物运动的特定形态去反映人物,讲述事件,不拘一格创新体。
二、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
借助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加强新闻的形象性,使其变得生动活泼,正是读者和受众的迫切要求,不如此新闻就无法写活。 多年来大受欢迎的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综合性体裁,并且常用来反映重大新闻典型。这个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特征的品种,本来就为新闻与文学的搭手、互通创造了范例,为借助文学表现手法增强新闻形象性,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新闻取材于客观个体事实,并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客体 ;文学则取材于社会群体的事实,并按照他们的共性去反映现实生活。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是何等鲜明,内在联系是多么密切! 历来的新闻佳品都是借助文学技巧而成功的,从标题、结构形式到语言,文学对于它都大有用武之地。如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标题的《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访老作家严文井同志》,运用了文学中对偶的句式,精练、准确、形象地揭示了老作家严文井自学成才的曲折道路。荣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邹振先惊人的一跳》,不只因为该消息反映了我国运动员创造的出色成绩,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篇新闻大胆运用了散文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形象、深刻地报道了邹振先这“惊人的一跳”。
三、新闻需要借鉴的几种文学表现手法
新闻写作论文篇5
关键词:新闻写作 实践型新闻课程 改革思路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34
《新闻写作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在实践型新闻写作方面做出一定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1 新闻写作在教学中做到精讲
新闻写作在实践型新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精讲,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体精讲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精讲。对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得懂或者跟其它有关课程理论内容要做到少讲或者是不讲。另外,教师尽量不要非常机械式地去讲理论内容,这样将会使学生们失去学习写作的兴趣。因此,在讲理论内容时要做到精讲,对于其中的核心部分要重点讲解,从而挤出时间让学生们多练习,提高其写作能力。
第二,材料精讲。一般情况下的新闻写作教材都需要很多相关的新闻材料作为补充说明,教师在讲解一些非常优秀作品时,要结合理论精讲方式,从新闻写作的方法、修辞、层次感等方面讲解,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注意力得到集中。
2 增加实际案例,开阔学生视野
根据目前各高校所用的《新闻写作教程》来看,该教材的最大特征就是在说明新闻写作原理时经常列举一些新闻写作实例或者是新闻作品,这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出来,要帮助学生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去品读课外优秀的新闻作品,无论是报纸、网络还是电视上的新闻,都要求学生们去搜集,对于其中具有说服力强、有代表性的实例新闻报道要认真记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这些实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组学生们体会到新闻文化的内在魅力,促使学生们多去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些实例新闻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见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实例,用心去感受生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实践课程教学教法的设置
根据大多数高校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新闻系的学生都认为,该专业所讲的内容非常容易读懂,即使不讲也能看明白,从而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消极心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确实是新闻专业的真实现象。所以在进行理论讲课时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将一些小课上要讲的内容挪到大课上去讲,比如:将举实例、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新闻专业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师通过课堂讲课,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学生们实践型新闻的写作能力,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帮助学生们掌握新闻行业的一些基本功。
4 加大作业量,增强学生写作技能
新闻写作在实践型闻课程中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们成为合格的新闻记者。因此,新闻专业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技能,使学生们具备基本的新闻从业素质。《新闻写作学》是一门要求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目前学生们的实际写作能力都不是很高,在理解新闻写作原理和新闻写作技能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学校要改变现在学生们只重视考试得高分的现状,最好采取一些技术手段,通过大量练习,加强学生们对新闻写作技能的掌握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新闻写作上,提高学生们正确选择题材、角度、修辞方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对每一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把大多数学生所出的错误集中起来进行讲解,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特点,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尝试、创新,针对个别问题要单独进行谈话,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们多去练习,多去创新,争取写出更好的新闻报道来。新闻报道就是将生活中的真实报道出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生活,多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们的收获将是非常大的,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新闻写作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与“用”完美的结合。
5 结论
综上,在新闻专业中进行一些实践型的新闻课程改革,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新闻写作技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们将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从而符合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韩永青.《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闻界,2010,(4).
新闻写作论文篇6
关键词:文学叙事 新闻语言 文学语言 文学手法
一 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 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萧乾先生曾自谦地说过:“纵观我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南方周末》向来以深度报道为特长,其中经常能够看到记者作为一个叙事者,深入事件中心去探询真相。在故事叙事过程中,往往会借用各种文学的叙事方法,比如文首设置诸多悬念,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大量使用直接引语,通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文章也一般遵循着发现矛盾、冲突,寻找原因,最后如何去化解矛盾、冲突这条轨迹发展下去。[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
鲜明性也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嘹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而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特征。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而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因素,也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三 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在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娴熟的对话艺术赢得了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题材,是应该予以采纳的一种方法。新闻中的对话,是交代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时代精神,深化新闻主题的有效方法。
新闻中要掌握的议论,一般为直接议论和间接议论两大类。前者就是对新闻所传播的事实,直接进行阐述、评论,指明意义,揭示本质;后者则是通过第三者之口,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见解。不论哪一种,运用得当,均能收到“缩尺成寸,一语中的”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年12 月版。
[2] 曾月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新闻与成才》,2002 年第7 期。
[3] 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版。
新闻写作论文篇7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部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新闻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新闻写作论文篇8
相关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笔者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0年~2009年有关“范敬宜新闻思想”论文进行统计,通过主题词检索共有38篇相关论文。从数量上看,出现过两次研究高峰,即1996年5篇、2005年6篇(见下表)。从论文内容来看,刘小锐、肖峰的《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初探》,乔申颖的《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张杨的《精英气质平民思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范敬宜》,王文利的《范敬宜的总编观》,李艳的《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等论文,内容较深刻,视野较开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内容
总体而言,近20年来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范敬宜新闻采写观的研究。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范敬宜一直强调全局观念。他认为,胸中有全局,眼中出新闻。“一个记者能不能迅速地发现新闻,关键是他心中有没有‘全局’,他是不是通晓***的***策,了解实际情况。”①他认为,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发现新闻上,要做到“眼中时时有新闻”;其次,新闻记者的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还要通过“翻译”、文笔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再次,他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应当做到“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窦锦平认为,范敬宜的新闻作品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逸笔素描、写意传情,巧妙留白、布局新颖,如一幅幅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时代气息浓郁的经济生活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样板作品,符合他提出的新闻精品标准:导向正确、意义重大、精心编写、效果突出。②郝怀明认为,范敬宜之所以能够写出一系列新闻经典作品,原因在于:生活根底深固、学养丰厚、锐意进取。③李艳则认为,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但与他们不同的是,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并完成了基本经济建设,国家、社会、民族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范敬宜的评论不再局限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而是关注百姓生活,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阐述老百姓面临的问题。他的评论开创了新时期主流媒体评论新的写法。④
1993年到1999年任人民日报社总在长期的总编辑实践中,范敬宜更多地从全国的角度出发,高瞻远瞩、锐意改革,以更高的眼光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采写、策划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被同行们称为“点子总编”。
王文利在《范敬宜的总编观》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思想概括为:审时度势,把握全局;贴近两头,吃透两头;点子从生活实践中来;总编,总编,总是在编(在写);人不求全,文不求同。⑤滕礼在《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经验归结为独特的新闻眼光、编辑思想和办报艺术。⑥郭光华认为,在我国舆论引导实践中,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合力。范敬宜在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时,运用“形散神聚,彼此呼应”、“巧串成珠,形成气候”、“软硬搭配,相辅相成”的方法,对舆论引导合力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⑦张立伟则认为,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虽然谈论的是人民日报的工作,却揭示了新闻差别化竞争的某些一般规律,即通过更快、更新、更深、更多和更活五条途径来实施新闻的差别化竞争。⑧
对范敬宜舆论引导观的研究。范敬宜认为,作为一名***报总编辑,主要责任是把握好报纸的导向,“如果把握不好导向,在导向上出了问题,不仅会给***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可能毁了一张报纸,毁了一支队伍”⑨。
范敬宜在1986年担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时就提出了范式“三个贴近”思想: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脉搏。乔申颖认为,范敬宜“三个贴近”办报思想的提出,是与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报在舆论引导问题上遇到的新情况密不可分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受众口味的多元化,要求新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⑩
贺启光认为,范敬宜堪称我国新闻史上***治家办报的典范之一。其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大局意识;二是具有正确、全面、深刻的精品观。11
对范敬宜新闻教育观的研究。范敬宜不仅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教育家。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树立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他认为,新闻教育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新闻记者要有“悟性”,媒体从业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并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来讲新闻等。刘小锐、肖峰认为,范敬宜的新闻教育思想是其办报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对新闻教育思考和实践后的见地之言,对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尤其是他组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在新闻教育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本科生必修课,更是在全国新闻教育界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新闻界对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范敬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不断地对新闻的采写、策划、编辑等方面进行改革,对中国报业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成果呈现出具体、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等特点。但是,现有的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仍然存在连续性、可比性差,琐碎性,浅表性,随意性,描述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现象描述多,理论分析少。在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根据研究者主观经验对范敬宜新闻思想进行主观性描述,很少对其新闻思想的成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
局部研究多,整体研究少。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部分是对范敬宜的个别观点或某一方面的观点进行局部性的梳理,对其新闻思想的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创新性成果少,重复性观点多。现有的研究中,有见地的文章较少,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观点多。
注 释:
①范敬宜:《真知与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学习〈***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新闻战线》,1994(2)。
②窦锦平:《咫尺之*** 写百千里之景——范敬宜新闻作品解读》,《青年记者》,1996(6)。
③郝怀明:《读〈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有感》,《新闻战线》,2009(6)。
④李艳:《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采写编》,2004(4)。
⑤⑨王文利:《范敬宜的总编观》,《当代传播》,1998(1)。
⑥滕礼:《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当代传播》,2000(4)。
⑦郭光华:《合力效应:一门重要的编辑艺术——学习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一得》,《当代传播》,2000(5)。
⑧张立伟:《新闻差别化竞争的五条途径——读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心得》,《当代传播》,2000(6)。
⑩乔申颖:《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报刊之友》,2003(2)。
新闻写作论文篇9
关键词:都市报;评论
都市报是一种贴近市民,旨在为读者提供良好信息服务的报纸。然而,随着信息时代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都市报作为媒体的优势地位逐渐弱化。受新闻来源、经济、地域、人力等因素制约,都市报版面有限,普遍存在信息冗杂、质量下降、缺乏深度报道等现象。从整个市场来看,都市报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都市报想要在全媒体语境下突出重围,必须另辟蹊径。
实际上,现在社会的多元化与融合性,使得人们已经不满于对新闻信息简单的获知。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探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报道,这就需要媒体对某一时段的焦点问题作出及时、正确的解读,通过精辟有力的评论解答疑惑、引导舆论。新闻评论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其力量从很早就在各媒体显山露水,小言论、评论专栏、评论专版等栏目相继活跃在各家都市报,并逐渐成为主打品牌。新闻评论也因此形成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主流都市报的研读,笔者以为设立都市报评论专栏是都市报寻求自身发展、走特色化道路的可行途径,是都市报值得经营的品牌化战略。
一、都市报评论栏目在报纸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一般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杂文等。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显然,与消息、通讯等其他新闻体裁相比,直接表达观点的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通过深化新闻报道的思想意义,深化报道主题,全面、准确宣传***的路线、方针、***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事实,借题发挥,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新闻评论还决定着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都市报评论栏目在我国报业的发展现状
在新闻评论领域已经做出探索的报纸有:
1.《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设有评论专版,分别为每期报纸的F29、F32版面。F29版面名为评论,一版刊登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特约评论员文章,谈论时下的热点、焦点。F32版面叫做“评中评”,包括一周高论、推荐、社评、围观中国、第一争议等小栏目。南都评论在每期头版左下版面的导读栏还会标出今日的评论主题,用红色字体显示,更容易吸引读者。其评论文章短小精悍,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现实。《南方都市报》在我国都市报业评论栏目探索方面走在前列,并且因其鲜明的观点、犀利有针对性的言论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其他报纸。在笔者调查的报纸中,有评论栏目的有:《北京晚报》2版的今日话题;《光面日报》2版的时评•综合,有时还推出文艺评论;《羊城晚报》2版的时评;《广州日报》2版的评论专栏;《***日报》2版设有***论坛;《工人时报》的3版有评综栏目,一般刊登社评、有话直说、新闻观察、大众话题;《都市消费晨报》A2版是评论专栏;《中国青年报》没有明确的评论话题,但设有“青年话题”、“共青视点”栏目用来讨论……
乍看之下,设有评论专栏或者版面的报纸似乎很多,但是细分之下,都市报的评论栏目却很少,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独家特色言论。除了《南方都市报》,其他都市报鲜有问津报纸评论领域。
三、 都市报评论栏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都市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栏目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评论栏目不固定,没有专供评论的版面。具体表现为,新闻评论栏目并不是每期都有,没有显著标题,在报纸上通常只占很小一部分,且都不在重要版面。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忽视此类的小评论,那么本来对新闻事件有着重要解读的新闻评论就会因为位置不显眼或者其他因素而被人为地忽略。
2.言论大众化,缺乏独家观点。已有的新闻评论大都是针对某一时期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进行评论、解读,所选主题类似,因而导致评论内容雷同,无法凸显自己的特色。再者由于版面原因造成新闻评论数量少,加之现有评论的质量低,缺乏深度、见解,多为编后语、社评,不足显示评论的真正力量和作用。
3.评论写作人员不专业。不同都市报刊载相同评论的现象时有可见,只要在转载时注明出处,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可见都市报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评论写作队伍。由于报社采编资源本来就不够,尤其是高素质记者、编辑的缺少,而报社又很少采用报社之外写作人员的稿件,仅靠本报人员自己撰写。
针对都市报评论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报社对新闻评 论的重视力度不够、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写评论的良好氛围。再次是缺乏能写出高质量评论的专门人才。如果有了新闻评论的版面,但是没有专门的人才撰写,这也等于做无用功。
四、都市报如何以评论取胜
都市报想要以评论取胜,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紧跟热点、寻求焦点。
面对纷繁的新闻事件,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评论主题至关重要。评论的选题首先应该围绕当前***府颁布的重要方针***策、目前主要工作和舆论方向。其次也应该关注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毕竟都市报的定位是“市民报纸”,因而评论也需要切近市民的实际生活。
2.观点鲜明、饱含深度。
新闻评论不能仅限于表面粗略的评判,应该注重评论的厚重感,即新闻评论必须表达作者的独家见解。通过评论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观点,可以为读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3.语言宜通俗易懂。
新闻评论是一个与读者互动的平台,所以要求其必须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观点而不是通篇使用专业术语。并且新闻评论的语言要带有感情,与读者坦诚相待,表达评论者的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欺骗虚假的言辞。
4. 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由于新闻评论写的都是受众关心的话题,并且通过评论,要使受众对某个事件产生共鸣,达到社会启蒙、教育教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要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评论的写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必须擅于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
5.建立专门的写作队伍。
文字功底深厚、新闻敏感强的人,能写出见解独到的评论。因此评论的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善于思考,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把握舆论方向。这就需要都市报在长期的实践中,动员报纸人员积极撰写评论,组织专家参与评论,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同报社的记者编辑一起组建一支功底深厚的评论写作队伍。
五.结语
新闻传媒的话语权,通过新闻评论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和深刻。各家都市报社应该把新闻评论落到实处,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走富有特色的评论之路。(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新闻写作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学叙事新闻语言文学语言文学手法
一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萧乾先生曾自谦地说过:“纵观我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南方周末》向来以深度报道为特长,其中经常能够看到记者作为一个叙事者,深入事件中心去探询真相。在故事叙事过程中,往往会借用各种文学的叙事方法,比如文首设置诸多悬念,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大量使用直接引语,通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文章也一般遵循着发现矛盾、冲突,寻找原因,最后如何去化解矛盾、冲突这条轨迹发展下去。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
鲜明性也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嘹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而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特征。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而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因素,也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三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