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苗族音乐具有浓厚的特色,本文对苗族民间音乐及其特点略做归纳及分析。
关键词:苗族;音乐;艺术特点
中***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78-02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地域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重庆、云南、湖北等省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艺术。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声乐曲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历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的抒情风格和另一个特点是,曲调可以随着内容以及在演唱时的需要随意演唱和变化,这种演唱和变化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恰到好处的把曲调引入到一个自然的氛围和境界,使演唱者和听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融为一体,被歌曲所感动。
再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排比、比拟的运用,同时强调押韵。通过不断的比拟,运用不同的声韵来排比和重复,就会让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展现在听者的面前。如在《新娘歌》里的遮阳一句:“天灰灰,天未明,阿婆已吼骂在床前;天蒙蒙,天未亮,阿婆已吼骂在席子边。”这当中的“明”和“床”,“亮”和“边”在苗语里面就是押韵的。同样在一首歌里唱到:“彩勒单在家做饭,不知饭熟了没有,就试了一小口,阿婆见了却要说,彩勒单吃了一大甑。”这当中的“口”和“甑”在苗语中也是押韵的。
总之,苗族历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的曲调非常丰富,抒情气氛浓厚,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婚礼歌曲是在整个婚姻过程中演唱的。和历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不同的是,在同一个苗族支系中,其曲调基本上是固定的,演唱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或观众的反映随意的延长或变化,一旦演唱就不能中途停止,以为在苗族看来,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整个结婚仪式的过程中,需要唱歌的时候,其场面都是比较严肃的。
婚礼歌曲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提亲时演唱的,一部分是结婚时演唱的。男女双方媒人在一唱一答中协商结婚的形式和过程,如果双方的演唱都比较令人满意的话,这桩婚事就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如果说男方媒人的演唱不太令女方满意的话,女方媒人就要唱歌来质询和刁难,一直到唱得满意为止。当然,这种刁难是不存在恶意的,一般只是为了罚喝酒而已。婚礼歌曲的曲调相对历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来说要平缓愉快,充满欢快和活泼。提亲时的演唱,媒人还可以一边演唱一边对白,目的就是为了使场面充满喜气,如何孝敬父母、辛勤持家等。据一些经常作媒人的歌手介绍,婚礼歌曲从提亲到完婚总共有一百三十多首,其曲调基本不变。
丧葬歌曲是在丧葬过程中演唱的。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临终、鸣***、净身入殓、守灵、奔丧与哭丧、出殡开道、埋葬、守孝等八个阶段,但不是每一个阶段都要唱丧葬歌曲。
丧葬歌曲主要是在守灵、奔丧与哭丧、出殡开道这三个阶段中演唱。其曲调低沉悲戚,气氛悲哀,似唱似诉、如诉如泣。内容显得凄楚悲凉,主要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追悼死者的辛劳勤俭立业持家、子孙蒙受抚育之恩却未能及时报答等。丧葬歌曲除了必要时候需要人声唱外,多数是用芦笙演奏的。所以苗族丧葬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吹笙和击鼓的声音。
二、器乐曲
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
笛类乐曲是由横笛和直箫两种乐器吹奏的。横笛中又有用黄铜片作为音源和以圆孔作为音源两种。黄铜片作为音源的横笛尤其受到苗族人民的喜爱,它最能体现苗族音乐的风格特色。其曲调委婉忧伤,有伤情别恋、依依不舍、相互思念的感觉。笛类乐曲主要是演奏民间音乐中的抒情歌曲,特别是情歌、孤儿歌等。因此,基本上每个苗族青年男子都有一到两只笛子,往往在劳动的路上、劳动间隙和走亲串戚时拿出来演奏。远远听取,都能感觉到演奏者在尽情的诉说着自己的忧伤或思念,特别是在空旷的山野间或夕阳西下的傍晚演奏,更是体现出无限的哀思和眷恋。
芦笙乐曲是苗族最重要的和最具特色的音乐,在许多场合,苗族都要吹奏芦笙乐曲。芦笙乐曲主要分为两类:抒情芦笙曲和丧葬芦笙曲。抒情乐曲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和日常娱乐时吹奏的;丧葬芦笙曲是在丧葬过程中吹奏的。它们的内容和曲调都各不相同:从曲调的氛围来看,抒情芦笙曲的曲调充满欢快活泼,声音洪亮明快;丧葬芦笙曲的曲调充满无限的悲哀忧伤,声音低沉悲凉。从调式来看,抒情芦笙曲的曲调主要是六声音阶(清角)羽调式,丧葬芦笙曲的曲调主要六声音阶(清角)徵调式。
木叶乐曲是苗族人民最擅长运用的乐曲,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几乎每个青年男女都会吹奏,无论是上山下地劳动,还是出门赶集,只要身边有木叶,都喜欢摘下一片放在嘴边吹奏。特别是春夏之间木叶茂盛之时,在苗族地区,都能或远或近听到悠扬的木叶声。木叶乐曲除了起调比较固定外,其他的都是随吹奏者的情感和歌曲的变化而改变的,用起来比较灵活自由。其总的特点是清脆明亮,悠扬婉转,明快动听。
上述苗族的音乐都是极具特色的。如今,由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加上苗族汉化程度不断的加深,所以,很多珍贵的苗族音乐资源正在消逝。为了抢救这些音乐资源,很多专家进行了记谱整理。但是,苗族音乐的曲调一般很难用现代的记谱法完成,因为苗子的曲调,音的高低变化往往是不确定的,而是由歌者当时的抒情程度和环境情绪变化为转移,每一个歌手所运用的曲调和韵律不同,发挥的情感程度就不同,另一方面则因为跨度太大,忽高忽低,而高低之间又常有高半度和低半度之分,且在苗族音乐中,经常会出现游离音,也就是在e和降e之间游离。由张元奇作词、陶永华作曲的《文山处处开鲜花》的前奏部分;李再勇作词、浮克作曲的《醉苗乡》前奏部分;都是运用了苗族民间音乐的曲调编写而成,其原始乐曲复杂,尽管作者尽力去表现这种原始曲调,但还是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中华民族的珍宝,尽量的去保护它,珍爱它,传承它。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民间音乐是极其丰富、灿烂的。尽管这些原始音乐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忽视,但是,只有它才能真正体现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才能使苗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蒲亨强.寻千年楚声遗韵[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5年1月第1版.
[2]尹建国.湘西苗族民歌及演唱特点[J].中国音乐,2005,(01).
[3]胡希旷.湘西苗族歌谣价值观念浅议[J].民族论坛,1990,(04).
[4]张艺.湘西苗歌的种类及特征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4).
[5]张建国.论湘西苗歌的审美情态[J].中国音乐,2000,(03).
[6]何***荣.资源五排苗族仪式歌曲调查[J].艺术探索,2006,(s1).
[7]熊晓辉.湘西多声部苗歌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