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是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美是其最大的特点。从语感、情感、押韵、平仄、词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古典诗歌;音乐美;语感;平仄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诗坛佳话,也成为推敲词句的典范。然而,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的读音问题,至今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配合新课程标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
书》第46页和人教版老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79页的教学建议中都注明“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读四声,是“间隔”的意思,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这个多音字。这里的“间”字到底读一声还是读四声,下面我们就从语感、情感、押韵、平仄、词义五个方面讨论一下。
一、语感方面
尽管在现代汉语中,“一”字只有一声一个音调,但是按照普通话的变调规律,“一”字除了在四声前面读一声外,在其他三个声调前面都读四声。这样说来,如果这里的“间”按四声处理,就出现了两个四声夹一个三声的情况。读起来,感觉缺少了音调的高低抑扬;听起来,不够和谐悦耳。如果按一声处理,末三字则依次是四声、三声、一声,读起来,节奏感强;听起来,有韵味。
二、情感方面
我们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角度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应该是缠绵回旋的。
如果首句结尾读四声,未免太直接,太干脆,显得刚健,不如读一声来得深沉,有余味。另外,我们还应考察一下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王安石第一次担任参知***事,大胆改革,触怒了保守派,结果被罢官;回到家乡南京,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1075年初又接到皇帝诏令,再度出任参知***事,这首诗就写于上任途中。渡过长江,泊船瓜洲,除了思念家乡外,未免有为改革能否成功而顾虑重重之感,有希望早日辞官回乡之意。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他二次出任参知***事连一年都不到,就因为和神宗皇帝意见不合,变法进展困难,被迫辞职。诗人的感情如此复杂,首句末尾该用一声,拉长音
才对。
三、押韵方面
我们知道,七言绝句的第二、第四两句是必须押韵的。这首诗的“山”和“还”就是韵脚,押的是平声韵。第一句是否入韵,相对是自由的。在《词林正韵》里“山、还、间”同属上平声(十五删)韵,这样说来,如果第一句的“间”读平声,首句入韵,是讲得通的。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如此。考察古人作诗,我们还知道,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见形式。也就是说,从押韵的角度讲,“间”字读一声的概率要大一点。
四、平仄方面
古人写诗是很讲究平仄的,尤其是王安石,他的许多绝句被当作讲究格律的典范。我们先不管“间”字的读音,看一看这首诗的平仄情况: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第一句的“一”和第二句的“隔”在古代属于入声字,按仄声处理。
假使“间”读一声,我们来对照“仄起平收”的标准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 )”表示这个位置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可以
通融。
对照发现,仅有“京”字和“明”字的平仄不符合,而这两个字因为处在每句第一个字的位置,又都是可以通融的。
我们再假使“间”字读四声,跟“仄起仄收”的标准格式对照
一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照发现,除了刚才的“京、明”二字平仄不符外,又出现了一个“一”字。相比之下,“间”读平声,更符合平仄规律。
我们还有必要更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个“一”字的平仄问题。虽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但这里的“一”字却是不能通融的。如果通融了,就出现了诗句末三字“一”“水”“间”“仄三连”的情况。这种情况,没有音调的高低,缺少格律变化,显得平板,擅长格律的人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七言绝句首句末三字“仄三连”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要对句末三字“平三连”来救。如王维的《酌酒与裴迪》“草色全轻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就是这样(注:“湿”是入声字)。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间”字读平声无疑更符合格律要求。
五、词义方面
有人主张“间”字读四声,主要依据是“间”字在这里当“间隔”讲。如果我们用“中间”来解释,是否可以呢?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诗句的语法关系和现代汉语不同。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有时会调整词语的顺序。假如我们认为“间”字前面省去了介词“于”,我们这样解释:从京口到瓜洲仅有一条长江(挡在)中间,是不是可以呢?
一个字的读音和它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王安石写诗的时间距今已近千年,语音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很难想象宋代当时是怎么读的。就是现在,一个字的读音也在变化,比如“确凿”以前读“que zuo”,现在读“que zo”,“呆板”以前读“i bn”,现在读“di bn”。再者,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临川话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也有出入。还有一种情况,“间”字读一声,也可以当“间隔”讲,只是《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入进去。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第二句“谁令骑马客京华”的“令”字,在这里是“使”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令”作“使”讲,要读四声,而按照平仄规律,“令”处在诗句第二个字的位置上,要读平声。我上函授时,曾跟山东大学孟祥鲁教授学习,孟教授专门举这个例子,说这里要读二声。
诗是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美是诗的三大特点之一。确定诗中一个字的读音,除了词义外,还应从有助于吟咏的角度斟酌一下。
(作者单位 山东省夏津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