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媒体的认知,是理解老媒体――比如看电视的发展历程,就可以预知“网视”的前景。老媒体的未来如何,则看新媒体当下的动作――电视的前景如何,“网视”出来一目了然。
中文还不能很好地给互联网的视(音)频定名――是否可以简称为“网视”?其与电影、电视的区别,主要在通过什么工具看以及在什么环境和时间看――影像更重要的东西还是内容吧。而通过什么工具看以及在什么环境和时间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制作。
就互联网视(音)频传播而言,大约从2006年开始视频网站冒头――优酷、酷六、土豆、我乐……尽管“山寨”着YouTube,几年下来终于蔚为大观――从之前通过PPS和BT等软件技术在网上看影视,到能够基本流畅地在视频网站以及其他各类网站看视频,不过数年时间。2011年,互联网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的价格能到30万元一集,实力的背后,是商家看到其所吸引的众多眼球可能带来的广告效果。
“网视”对直接消费者收费的梦想没有成真,与此同时,盗版亦在不断地被打击中――比如最近已不容易看到非授权的美剧。如此,互联网就成为影像传播的一个新的但仍使用传统经营模式的平台,如同以往的电视。
对新媒体的认知,我个人的经验是理解老媒体――比如看电视的发展历程,就可以预知“网视”的前景。老媒体的未来如何,则看新媒体当下的动作――电视的前景如何,“网视”出来一目了然。
电视其实是“收费”的(不指有线的收视维护费)――电视继承广播的经营模式:向利用它所得到注意力的广告主或广告商收费。顺便说一句,报刊一直主要靠发行(订阅或零售)收费,借鉴广播电视的经营模式,广告才成为报刊的又一重要收费手段。
可以说,从经营角度看,“网视”没创造什么。至今,而且恐怕最终,它主要的经营模式仍然是广播的、电视的。至于Hulu以及山寨着的“奇艺”等,其收费在本质上也跳不出电视通过机顶盒的点播模式。
能否向个人收到费,是一种博弈。在传统大众媒体里,唯有电影和书籍这两种传媒是真正向个人收到费的。
在整体缺乏安全感的世界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种种新媒体,近年来真是使传统媒体恐慌了。不仅报纸,似乎连电视也忧虑了,尽管电视人对受众流失的忧虑,主要来自于那些总也拉不来的青年们。
于是,在传统媒体里,报纸最先进入互联网,最先探讨所谓媒介融合。电视则开始努力,在发掘自己所长的同时,也想把互联网的动机(创意)和呈示(形态)尽量再现(这里借用了音乐术语)。
以上所描述的今日传播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纠结,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一下我的传媒观――大众传媒的发展、各种媒介的前景,是可以从其历史得知的,哪怕仅是短短的互联网视(音)频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电视与“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