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古代文人,万千隐居山林,他们或是遭人压迫,或是被人排挤,无一不是被仕途名利左右,他们的无可奈何依旧贯穿在他们的隐居生活中,他们的快乐隐匿着。
若这是一片花海,那在这并不真切的花香中,唯有一朵傲然着。
晋哀帝兴宁三年,在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一个小儿呱呱坠地,没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人,也没有青云在天空缭绕,没有任何异象,就是如此平凡。陶渊明作为一个高洁的人,开始了其颠沛的一生。
幼时丧父,没多久又丧母,他不得不担起生活的重担。二十岁时,他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可没过多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知陶渊明是否在某个风雪交加的夜里,为其仕途上的种种不顺而纠心,又突然念起他对自然和诗书的喜爱?
怕是有的。不久之后,州里召他做主簿,他却辞却此事,继续在家闲居。直到隆安四年,他奉使人都,五月还家,被大风所阻。在这大风下,他停下了脚步,开始思索起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快乐。他想,或许这起伏的仕途不适合他,唯有山水田园才是他该选择的快乐。
陶渊明的内心苦苦挣扎,却终无所得。五年后的八月,他再一次出仕,同年十一月,其妹去世,他已了无牵挂,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开始了其归隐生活。
他在仕途的浮沉和田园的惬适、俗世的富贵和山间的清贫、迫于生计的拘束和自由的快乐之间,几番挣扎之后,最终选择了快乐。
他并非不能继续为官,他也可以在俗世间继续活下去,可他终是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意识到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觉悟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的隐居生活里没有无可奈何,他婉拒了友人的来访乃至官仕的邀请,在田园之中自在、快乐。
快乐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根源在于自己的内心。没有人能逼迫你快乐,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你的快乐。快乐是做你自己,坚持你的本性,维护你的气节。
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于山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走得淡然,就像凋落的菊,芳香流传。
教师点评
文章取材于东晋文人陶渊明的生平事迹,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题意做了形象的诠释。快乐是做自己,选择过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才是快乐的,文章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了作者独到而有深度的见解。
(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