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摘要:互文性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不同时代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更产生了独特表达效果,本文借助理论、立足文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文性;古典文学人物塑造

文学作品属于作者的***创作,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以前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影响尤其深刻。它可能是显性的,例如“用典”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但更多、更深刻的影响却是隐性的。正如作者有时候是有意识地借鉴前人――既有整体模仿,如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宋玉承《九歌》而制《九辩》等等,又有局部借鉴,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化用的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等等。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后代作者对前代作者的借鉴是处于无意识的,这种借鉴并不表现在某几个字或者某几句话当中,而是体现在作品的深层结构――情节发展模式、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设置等方面。

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西方被称为“互文性”。

提出互文性这一明确概念的是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她在《巴赫金,词,对话和小说》中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了分析:

“横向轴(作者一读者)和纵向轴(文本一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和语义双关,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是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①

在此基础上她指出: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诗性语言至少是作为双重语言被阅读的。”②

这里的“语意双关”和“双重语言”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正是它们揭示了互文性这一文学现象的意义和作用。当读者在阅读甲文本时,出现了乙文本显性的只言片语或者隐性的深层结构,这让读者回忆起了接受乙文本时的审美体验,包括其附带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和情感基础。这样一来,不需要连篇累牍地描写和叙述,读者能够更明确判断甲文本的情节发展走向,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和丰满,最重要的是,读者关于乙文本的情感体验被化入甲文本之中,成为其情感高潮的前奏和铺垫,从甲文本的主题表达方式上来看,显得简洁而深刻。

接下来就以三部以“才子佳人”为共同题材的作品――《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为例来说明,互文性这一源自于西方的文学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

一、 互文性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听到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尽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不由得“如痴如醉”、“心动神摇”、“站立不住”、“眼中落泪”。这几句戏文便是出自《牡丹亭》中《惊梦》一出,太守千金杜丽娘春日游园,眼见满园春色,感叹自己“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③。阅读过《牡丹亭》的读者都知道,这一出是戏剧的一个高潮,杜丽娘的情爱意识正是在这一出中觉醒的,这种情爱意识建立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发育成熟之上,是一个年轻女性身体和心灵双重欲望的呐喊,接下来就有杜丽娘和梦中的折柳公子有了云雨之游。曹雪芹把这段戏文放到此处是有深意的。第二十三回开始,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姐妹们搬进了大观园,而在林黛玉在听到戏文之前正和贾宝玉共读《西厢记》,这是两人在大观园中的第一次共同出场。众所周知,宝黛爱情的舞台就是大观园,林黛玉更死在大观园之中,所以可以推测,曹雪芹这样安排的用意正是要表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由过去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转变为相生的男女之情正是由此而始的。读者可以由《牡丹亭》的阅读体验得知,此时此刻的林黛玉之所以能深刻理解杜丽娘对青春流逝的感叹,是因为她已经和杜丽娘一样,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女性,一个渴望爱情的完整个体。

有趣的是,也就是在《惊梦》一出中,紧接着“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一句,杜丽娘接着叹道:

“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④

张生与崔氏指的就是张君瑞和崔莺莺,杜丽娘为什么会在此处联想起崔张之事呢?有过《西厢记》或《莺莺传》阅读体验的读者和容易就能明白,她此时正身处自家的后花园中,而“花园”这个地点在才子佳人文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无数深闺寂寞的千金小姐都是在花园里遇见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尤其是在《西厢记》中,张生、莺莺每每私会,十有八九便是在花园之中。此时女主人公杜丽娘也站在了花园之中,有相似阅读体验的读者产生了阅读期待,接下来遇到柳梦梅的情节便顺理成章地满足了期待。

二、 互文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首先是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写到: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这一段为了塑造林黛玉凄苦无依的形象,引用了《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脱布衫]一曲。此曲虽是红娘所唱,但读者回忆起的却是崔莺莺的身世。莺莺是相国千金,但相国已经去世,难免人走茶凉,被困于普救寺中,险些折辱于贼人之手,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大小姐来说是相当不幸的。但林黛玉却自叹身世连莺莺都不如,除了身世这一方面的比较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莺莺至少还有一个有情人张生可以依靠,而自己钟情的宝玉却是靠不住的,他或许在精神上能够理解自己,但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嫡孙,他的未来尤其是婚姻大事并不在自己的手上。以林黛玉的蕙质兰心,难道会看不见自己爱情的尽头的暗淡光景吗?所以她才会如此敏感地叹道“何命薄胜于双文哉”。这种明引之下的暗中对比,更加丰满了林黛玉柔弱、纤细、敏感的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互文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还可以起到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从而引导读者的感情倾向的作用。《红楼梦》第四十回和第五十一回中都有类似的用法。经过前文的阅读我们知道,曹雪芹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态度是大力褒扬的,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的这种观点,那么《西厢记》和《牡丹亭》在后文中就承担了一个价值判断标准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后文出场的人物中,对《西》和《牡》表示赞赏的更容易与读者引起共鸣,获得读者的认同,反之,则容易引起读者的怀疑和厌恶。

这样的人物塑造手法被运用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身上。四十回中黛玉在行酒令是引用了《牡丹亭》的曲词,宝钗则在第四十二回中对黛玉进行了一番劝诫,五十一回中宝琴在怀古诗中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典故,宝钗立刻提出了批评,而黛玉则进行了反驳。这样的两段态度鲜明的描写,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对钗黛二人的情感态度,但读者其实已经完全接受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引导了。

互文性虽然是西方文学理论中诞生和发展出的概念,但是却能够解释古老中国诞生的文学作品,这或许可以说明,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的文学作品当然会有差异,但对于全体人类来说,总是有共通的情感和共同的主题可以抒发和描写。(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秦海鹰,互文性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注解

①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②转引自秦海鹰,互文性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③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④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学习

浅谈液限塑限实验测定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液限塑限实验测定,内容包括液限和塑限试验范例,液限塑限联合测定心得。【摘要】结合试验规程及实践经验,阐述了液塑限测定的原理,指出了关键点、注意点,介绍了数据处理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试验的准确度。

学习

我的坏爸爸作文400字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坏爸爸作文400字,内容包括我的坏爸爸在线阅读,我有一个坏爸爸作文。我的"坏"爸爸高高的个子,短短的头发,雪白的皮肤,那就是我的“坏”爸爸,当他生气时,就像火山爆发了。每个周末,老师布置的作业刚做完,这个“坏”爸爸就

学习

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

阅读(1286)

本文为您介绍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内容包括商品的拜物教是啥意思,什么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观念。摘要: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拜物

学习

浅谈干部梯队建设

阅读(28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干部梯队建设,内容包括干部梯队建设存在问题,梯队干部是什么意思。摘要:介绍干部梯队建设的步骤及措施,以及建立干部梯队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学习

爆破技术的新概述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爆破技术的新概述,内容包括爆破技术说明书,爆破技术参数及原理。【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体地掌握各种爆破技术,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地质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工艺经验的积累,作为爆破工程技术人员

学习

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内容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名词解释,公共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摘要: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该理论体现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注重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

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内容包括灰色预测模型excel步骤,灰色模型预测论文。《市场论坛杂志》2015年第三期

学习

化抽象数学为具体数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化抽象数学为具体数学,内容包括怎样把抽象数学具体化,数学抽象与符号化。[摘要]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

学习

日本传统拔刀术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传统拔刀术,内容包括日本拔刀术最快多少秒,日本拔刀术现实演示。(接上期)

学习

三角函数中的不等式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三角函数中的不等式,内容包括三角函数中的不等式,利用三角函数线解不等式。摘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到了三角函数中的一个不等式,sinx

学习

中国农村观察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农村观察,内容包括明哥农村观察,中国农村观察投稿过程。经济学数量模型的选择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顾秀林(2)

学习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概述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智能主要算法概述,内容包括智能计算的最为常见的算法,智能算法和控制算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智能中的几种算法:模糊计算、遗传算法、蚂蚁算法、微粒群优化算法(PSO),详细描述了这几种算法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在本研

学习

And用法小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And用法小结,内容包括and变为or的用法,and用法详细解析。在英语中,and是最常用的词之一,无论是书面语还是日常对话中,它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正因为and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连接词,所以其具体的用法和含义很容易被英语初学者所忽视

学习

上海白斩鸡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上海白斩鸡,内容包括上海白斩鸡做法全过程,上海白斩鸡第一名。虽然这两个品牌撑下了沪上白斩鸡的大半市面,但熟食店、小摊处处有卖白斩鸡,超市也都有咸草鸡真空包装卖。一般讲,家庭厨房不再做白斩鸡了,然而勤劳而厨艺好的主

学习

多媒体作品制作及工具选择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多媒体作品制作及工具选择,内容包括做多媒体需要什么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选用的工具。摘要:多媒体以其容载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直观、多种媒体共同刺激观者感官的特性广为人们接受,成为教学授课、汇报展出的重要载体形式。然而

学习

朱光潜作品赏析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朱光潜作品赏析,内容包括朱光潜诗论赏析,朱光潜散文精选摘抄。导语:

学习

《九云梦》作品分析

阅读(210)

本文为您介绍《九云梦》作品分析,内容包括九云梦作品,九云梦简介。摘要:本文从《九云梦》的作者――金万重的生涯和文学观,《九云梦》的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梦”的象征意义,《九云梦》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全面介绍了《九云梦》,使人

学习

解读钢琴作品《筝箫吟》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钢琴作品《筝箫吟》,内容包括筝箫吟钢琴,钢琴七级筝箫吟。【摘要】储望华先生的钢琴作品《筝箫吟》不但用西方乐器钢琴惟妙惟肖的模仿中国乐器古筝和箫的声音。此曲还借鉴了中国的调式和曲式,使此曲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音

学习

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大作用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大作用,内容包括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有哪些,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作品的中心要素,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人们往往着力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忽视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

学习

古筝作品《溟山》浅析

阅读(137)

本文为您介绍古筝作品《溟山》浅析,内容包括古筝曲溟山讲的是什么,溟山古筝赏析。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造,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音乐家的努力,使古筝这件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乐器,在当代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据史

学习

肖邦《谐谑曲(Op.20 No.1)》作品分析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肖邦《谐谑曲(Op.20 No.1)》作品分析,内容包括肖邦谐谑曲op.31,肖邦第一谐谑曲讲解。摘要: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首谐谑曲,本文就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肖邦的生平,及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加之自己的演奏心得,对这首作品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