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论文第1篇
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是在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由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担任主要的科技管理任务,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取更大科技产出的过程。在归纳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问题。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整个科技和管理创新活动的始终。科技管理活动是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信息、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管理设备的基础上,以科技需求为起点,科技成果供给为终点,包含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实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在内的全部科技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科研院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因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对科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其科技管理效果,亦可表述为科技管理绩效,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可归结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能力发挥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管理学理论,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准确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特征是在科技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能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进而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施加影响。
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构成
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刘洁、麻戈提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的概念,认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执行科研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进展,组织科研活动顺利实施,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的能力。并把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李晓航认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化科研信息设备等构成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王作***认为科技管理能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预测力、决断力、执行力、控制力、协调力表现出来的整体管理和创新能力;吴林妃等研究了农业科研管理能力提升问题。认为科研管理能力由业务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业务能力是从事农业科研管理所需要的必须业务知识和技术,关键能力有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构成;李志巧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出能力素质优化策略。在综合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院所职能的特殊性,本研究提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知识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基础能力要素,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科技管理行为的物质基础,涵盖了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通晓国家科技***策和制度、熟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涉及科技管理的各类必要约束条件。文化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交往、适应转换、责任精神等。信息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素。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活动必须时刻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理解和把握内外部信息状况,不断收集、识别、加工、吸收、运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调整和控制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工作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程度,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突破方向,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是在知识能力、文化能力、信息能力共同作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能力。综上所述,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的能力要素,但这四个能力要素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网状结构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结构体系,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平台。
三、结语
科技管理论文第2篇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书4、工具书5、系统***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书4、工具书5、系统***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书、工具书、系统***、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每年元旦或春节期间,资料的借阅量比较少,可要求资料全部归库,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对所有的资料(包括备份)实物与电子检索表的纪录进行一对一的清点,确认是否有资料丢失的情况发生。
科技管理论文第3篇
注意综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事实上,这种渗透与发展趋势在20世纪就已出现,现代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酶学,没有X射线衍射及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如果说过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进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得到长足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离不开这些相关科学技术了。生物科技的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宽厚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备上述条件者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人已知识老化,专业狭窄,与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球来看,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外每年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在近两年统计的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生命科学占到51%。大量高素质的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技领域,是美国生物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我国这种趋势尚不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适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生物技术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生物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导致相当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足的。对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针对上述缺欠与不足,我们认为应采取三个措施:(1)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积极吸引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物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互补,相互协调,联合攻关;(2)根据目前生物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时有效地对传统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培养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国内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有效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
大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从生物科技的发展来看,生物科技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来源于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项目的确立等方面应该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计划和预测。这种作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甚至扼杀了创新性的思维与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领域自主性研究应大力提倡。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能够有充分的经费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研究创造条件,是摆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目前科研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请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加之申请者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课题争取难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最为头疼的事。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地从各个生产应用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是个好办法。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上海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侧重在人类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有限公司(侧重功能基因的寻找和基因的功能开发)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不但解决了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的渴望将越来越强烈。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良机,使全社会都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设立各类研究基金,使科学研究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增加论文的数量
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检索系统已被国际上公认为评估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工具。由于SCI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而生物科技大多属于这个范畴。因此,目前生物科技的综合水平一般可以采用SCI来评价。1996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编制了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以此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所谓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JCR编制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见***1。由***1可见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最高,分别为1.959和1.755。从期刊的分布来看,生物学和医学的SCI期刊数量在各自然科学期刊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两者之和占到所有期刊的49%,见***2。这种统计充分说明了生物科技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从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的11584篇SCI论文来看,其中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论文数量仅占5.8%和10.55%。这表明,目前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其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前述的我国生物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和生物科技产业规模较小以外,我国现有的许多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及跟踪研究上,有创新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很少。由于科学论文的数与量(特别是SCI论文的数与量)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水平高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还应该集中现有人才和财力,使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贴近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同时努力寻找和开拓新的生长点。由此努力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使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强化专利保护意识
生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农业、医药、化工、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如此,在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国家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用在能迅速加强国民经济的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方面是完全必要的。目前,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专利保护是实现投资补偿和保证良性循环的有力武器,因此,许多国家都视专利为生物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超前意识,他们采取强占基本专利,先期收购专利等基本战略,唯恐错失良机。作者根据《中国专利年度索引》,按国际专利分类(IPC),对1990~1995年在我国申请并授权的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变异或遗传工程的239项发明专利中的专利权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单位作为专利权人的仅有95项,约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40%;而国外公司或个人作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为144项,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60%。在我国某些投资巨大的生物技术研究的产业化过程中,已经遇到因国外抢占专利而造成法律障碍与纠纷的事件。目前,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关以后,如不注重专利保护,此类事件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研究专利工作如何介入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专利注册与保护方面,外国已有许多经验。例如英国的约翰-英尼斯植物研究中心设有专业公司负责本所基因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研究人员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其他专利事务均由该公司办理,该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专利商业化机构,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基因专利的商业前景并推销专利,加速商品化的进程。借鉴于这些经验,我们在大力倡导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生物科技产品的同时,应该建立公职发明顾问制度,在较大规模的研究机构内部中建立相应的专利机构,改变过去专利机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脱节的现象,使科研成果处于有效地专利保护之下。
明确研究目标,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
科技管理论文第4篇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从而使科技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些事物及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好的结果,没想到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人们为取得的成果欢欣鼓舞时,往往会忽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苗头,当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往往积重难返。例如,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们认识不足所造成的,(2)为了本国、本民族的狭隘***治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为手段损害他国、他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利益。例如,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事科技到处干涉他国内***,侵犯他国领土,把科学技术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3)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国家的以至人类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气中排放出污染物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一点利益,根本就不顾生产给自然、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性,造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4)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如电脑黑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数据的丢失,系统的瘫痪或者闯入别人的计算机偷看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5)由于人类盲目地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难以处理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如生育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等等。特别是遗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滥用会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设想。二科技伦理介入的必要性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伦理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他曾不倦地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满腔热情投入反对原子弹屠杀当中。与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素养,被世人所唾弃。例如,当前有“女疯子”之称的“克隆援助公司”总裁布瓦瑟利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已经在克隆婴儿,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精神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强烈批判。两类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动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伦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如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由于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币、假冒商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脑作案等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丑恶的,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科技伦理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判,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有人违反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会往往就会通过舆论,通过批评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对违反科技道德者实行帮助和“制裁”。三科技伦理创新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它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科技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惩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科技伦理的规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1)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通过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避免科技活动超出道德的界线。如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就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有利于正确科技道德观的形成。(2)对某一些新的科技领域涉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如网络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技术等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防止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走向反面。在这些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前面,如荷兰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美国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3)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府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伸张正义、遏制邪恶。例如环境保护、空间技术、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规范,这些科学技术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科技伦理精神树立人们正确的科技观,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同时也要通过人文学科、伦理宗教、社会舆论等诸多途径,逐渐祛除人性中的邪恶成分,增强其仁爱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中,理性的人类将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21世纪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2]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哲学动态,2000。[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道德与文明,2001。[5]吴恒斌,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
科技管理论文第5篇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结合密切,它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人才需求,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通过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其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小有赖于它科研水平的发展。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当代科技创新要求,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重视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就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科技管理工作应在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的作用,在科研经费、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监督、指导、实施作用,“其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转。”[1]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必须加快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手段和科技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转型,实现自身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实状况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大多办学时间不长,且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故在科研管理方面难免有着先天不足。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形式粗放。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至今仍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潜在影响,科技管理观念陈旧,手段简单,形式粗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科技管理部门只注重简单的程序化管理,仅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通常展示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接收上级项目申报文件并将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系部,然后等待科研人员前来申报项目或报送各类数据、工作计划,科技人员再把项目材料汇总上报,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等。这是一种浅表和经验式的科研管理模式,它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性,而且组织协调效率低,实际执行能力也很弱。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形式粗放,科研管理工作者与学院教师、科研人员沟通不足,导致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相当部分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为评奖、应付职称而已。他们偏重教学轻科研,即使申请到科研项目也只花少量的时间做一点表面文章;并且只求数量轻视质量,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极尽所能的拉关系走门路,形成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不良风气。
(二)信息网络化程度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开始融入到科研管理领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到信息网络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管理人员运用网络化能力不足。许多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科研管理所涉及的统计学、情报学、概率论等知识;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研管理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统计、归档、资料的查阅和交流的电子化;不能利用信息手段对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和科技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业务处理,以达到提高科技管理效率的目的。二是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健全,没有搭建起相应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网络不健全,不能发挥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应有的优势,不能及时地研究信息,不能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并形成有效的网上信息传递机制,这使得不同地域或者学院之间信息沟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联合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专利、产权保护意识弱。在我国,高职院校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产出基地之一,其成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众多领域,比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权以及其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知识产权等。然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并没能成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强大拥有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知识产权知识了解较少,对专利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他们往往把科研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申请、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结题、鉴定以及报奖上,忽视了专利申请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许多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而盲目,使得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二是科研人员无力承担专利费用。有些高职院校规定专利费用从科研人员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对一些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课题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至使不少科研人员因为难支付以及维持专利费用而放弃了对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三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有些科研人才在调离或辞职时带走科研成果或专利,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给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四)成果产业化少。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推出,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被转化利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在高职院校中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被束之高阁。这使得大量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推进作用。造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未转化的原因诸多:一是许多科研人员研发不是以市场为导向,项目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高职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没有突出专科院校的独特性,科研项目无重点、无特色,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市场定位不准确,科研成果本身不成熟使成果游离于市场边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有些科研成果虽然理论依据充分,在实验室中也能得到有效的验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不方便,不适用于推广应用。二是高职院校对自有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项好的科技成果要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首先要让需方认识和了解。高职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担当各种科技信息的传递媒介,它是各种校企合作会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各种科技成果会、展示会的组织参与者以及充当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工作人员之间的牵线者等。[2](p33-35)他们为科研成果与需求企业之间架起桥梁、连成纽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工作比较重视,管理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意识却比较薄弱,与企业沟通不畅,导致企业对高校有哪些成果不是很清楚,自然就谈不上成果转化。三是科研人员与学院仅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先进性,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作为最终目标。无论是对学院的综合实力评价,还是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晋升考核,都是以篇数,出版专著部数,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为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没有明确要求。受这种考核***策的影响,很多科技人员专注于课题申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奖励的申请,而对科技成果能否走向市场漠不关心。四是企业采用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形成产品要经过小试、中试放大、小批量生产等一系列的实验,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支出,这就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中长期投资。由于企业资金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短期利益,不愿从高职院校购买科技成果,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各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观念,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科技管理***策,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学院科技实力,发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
(一)创新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更新与观念的转变是新时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与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相结合,做到管理规范化,管理目标具体化。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学校科技管理工作相应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灵活地运用于科技管理全过程,并且善于组织协调,做好学校、社会与科研人员的桥梁,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善于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分析科学前沿信息,并作出正确、果断的决策。精细化管理需要依赖于完整、规范的制度,才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高职院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严厉禁止采取剽窃手段或请“”代劳而骗取科研奖励的急功近利行为,提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对于有科研成就的人员,可以采取一定比例的项目津贴作为奖金,或在晋级、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予以量化的鼓励***策。给他们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以实现其人生价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性。有计划地组织和建设合理的科研梯队,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队伍。科研管理部门还要加强项目检查监督,建立创新的动态追踪管理体制,组织同行专家采用定时多媒体汇报和现场查验的方式,集体评议,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评审验收注重评价科技活动本身而不是注重对人的考核评价,要能全面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保障其所取得的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公正性。
(二)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管理模式,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有效手段。[3](p119-120)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各种科技统计软件,对各种科技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科研资源的分享率,实现科研资料的共享化,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便捷的检索服务,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打破学校、专业界限,突破封闭性,形成群体优势,开拓高校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同时,应用最新的数据网络技术,建设好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对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如立项、审批、研发、鉴定验收、申请奖励或专利,成果转化等及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及时研究信息、技术成果,寻求科研合作对象,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实现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良性流动循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健全院校的信息网络,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信息时代科研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对实现科研管理创新,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专利、产权的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是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层次,增强高职院校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做好知识产权工作,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其次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奖励机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把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性、经济性与法制性结合起来,制定一套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客观要求又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院可设定专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护的具体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对于授权后的专利,学院再予以相应的奖励***策,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奖励资金,并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对专利成果的权重比例,同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防止知识产权因人才的流动而流失。
科技管理论文第6篇
作为国内超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托电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非常急迫的。2010—2013年,托电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责任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作职责,编制了托电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启动了技术创新信息收集平台创建工作,建立了科技成果及论文评审体系,开展了年度科技成果的推荐、评审工作,丰富了科技项目攻关与合作形式。托电公司各级科技管理人员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尤其是在火电机组脱硫、脱硝、空冷、干除渣、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科技人才制订了完善的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科技管理体系在推进托电公司安全生产、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托电公司科技管理体系实践分析
2.1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方式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石。在人才培养方面,托电公司一直注重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人才成长平台的搭建和人才选拔、任用方法的研究,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高技能领***人才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任用的良性循环机制。(1)建立人才快速成长的流程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按专业、分层次设计各类人员的培训项目和培养目标,确保进入托电公司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达到岗位需求。(2)发挥技术、技能专家的作用。技师和各级专家统一实行“日常积分制”业绩管理,制订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日常考评方案。在培养人才、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针对专家实施“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科技攻关“摘牌”的同时,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3)创新实操培训模式。托电公司建设实操培训中心,开展内部取证,以提高员工安全、操作和检修技能。开展厂内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为发现技术人才搭建平台。(4)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网络办学的优势,采用进校不离岗方式,与相关高校配合,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用函授站、办学点等方式,消除职工在职学习的不便,满足职工层次提升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托电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培养技术、技能,管理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团队的目标。3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称号,42人次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创新科技信息成果收集方式
企业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存在信息滞后、信息来源少、新技术实验数据短缺等劣势,这种劣势将会导致低科研水平的科技项目、改造方案的出现,进而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科研经费、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根据这一情况,自2010年起,托电公司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交流方式,将原有的“现场出现隐患咨询相关院所了解相关资讯”(如***1所示)这一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改变为“主动收集外部科技信息”(如***2所示)。原有信息收集方式存在被动、信息传递迟滞等缺点,创新后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具有数据全面、传递及时的优点。(1)每月收集中国电科院科技快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及其他系统的科技动态,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重大设备厂家及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信息,面向技术人员公开。(2)每年收集系统内及电机工程学会的获奖成果及论文信息。(3)随时收集各种会议资料及外出培训、调研资料。要求每一位外出培训人员提交培训期间学习、调研的资料,并在公司内部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扩大新技术资讯的覆盖范围。(4)积极与主机厂家以及国华、京能等同型机组电厂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对标学习,互相促进;及时在厂内交流大唐集团系统科技创新和先进经验,发挥集约化优势,共享科技进步成果。托电公司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指导专员使用。这些有益信息一方面以OA公告形式对全体技术人员公开,另一面以内部数据库形式存档,方便技术人员随时检索查询。除了创新科技信息收集方式外,托电公司还对以往的科技成果、论文、专利收集方式进行了调整,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论文成果申报常态化。截至2014年6月,《一种新型五防挡板》等77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高压试验信息管理系统V1.0》等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取得国家版权局授权。目前,托电公司的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下一步要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不断催生自主创新的动力。
2.3创新科技项目攻关形式
在科技管理体系项目攻关方面,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培养专家为指导思想,通过现存技术难点和专业课题确定科技项目,实行挂牌招标制攻关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攻关项目。科技课题来源如***3所示。对科技课题进行分类,个性问题派专人承担,共性或疑难问题进行网上挂牌招标,由员工自主选取课题摘牌,并提供攻关方案,保证选出的课题有代表性、有研究价值,为整个科技活动指明了方向。项目进行中,按节点进度进行检查,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需提供试验数据、总结报告等材料,归口管理部门和公司专家管理委员会对攻关成果进行审核、确定评定结果,攻关后对形成的论文和成果进行评比、奖励。2013年“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在托电公司正式上线,实现了网上便捷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课题—责任人—闭环—奖励”系统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后评价”[3]方式对科技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科技项目完成及应用一段时间后,对科技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后评价”情况,如果科技项目成果应用情况良好,则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如果应用情况不理想、不如预期或是应用一段时间后技术需要升级,则反馈为新科技需求转换为“攻关课题”,进入新一年的科技工作计划中加以攻关。这样,科技项目管理进入了“滚动”规划状态,使科技项目有了不断论证、开题、立项的良性循环,可以确保每项科技项目“物尽其用”。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策,使科技经费向解决生产难题倾斜。2011年至今,托电公司科技项目直接资金投入达943万元。经过3年的积累和沉淀,2014年托电公司计划投入726万元共计开展13项科技项目。
2.4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
(1)将高校及科研院所尖端技术与生产实际结合。2013年托电公司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完成《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系统》,对托电公司机组汽轮器转子不同工况下寿命损耗状况有了准确把握,应用该成果将提高汽轮机转子寿命监测准确性,进而提高整个汽轮机管理水平。(2)与地方科委、科协、行业协会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和理念,提高托电公司科技创新管理能力。(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教授,讲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5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才能使科技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托电公司将科技成果作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成功转化、复制推广、助推托电公司的安全生产作为检验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准。托电公司对多项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全厂10台600MW机组,先后进行了“自动调节与控制系统优化(URO)”“汞***监测装置”等多个项目的攻关。URO项目运用Ovation控制系统的预测控制和过程模型改进机组负荷响应速率,协调锅炉和汽轮机动态特性,提高负荷响应速度,同时兼顾机组稳定性,单台机组创造了月均47万元(600MW机组)的经济效益。“汞***监测装置”更作为国家环保部在托电公司的试点项目,落实了《***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为针对汞问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可靠数据。通过“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一系列环保类成果的转化,几年来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大降低,仅氮氧化物就由改造前的600mg/m3降低至240mg/m3。2013年,托电公司专利技术《汽机高调门十字头止动板》经验证可以极大提高机组高调门可靠性、安全性,目前该技术不仅在兄弟单位中推广转化,并在东方汽轮机厂同型高调门生产中成功应用。
3结束语
科技管理论文第7篇
传统电网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科技情报获取比较困难。目前的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对外界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缺乏及时了解,造成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还浪费了本就紧张的研究资源。(2)专利信息管理不完善。无论是对内部电力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还是对外的专利检索及保护,都存在严重的时间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审批不及时或所更新的检索信息缺乏时效性。(3)电力故障情报上报不及时。电力故障发生时,其故障信息的上报往往会延迟,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给电网的快速恢复运行带来不利影响。(4)信息交互机制不完善。电网管理经验、电力相关知识以及一些事故案例的信息没能得到充分共享,这不利于电力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给电力科技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困难。
2如何创建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
2.1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
为确保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使所搭建的科技综合管理平台应充分体现其管理高效的特点,首先就应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工作站。工作站应配备高端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能够满足电网企业的多用户并发数量。配备的数据服务器要能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并采用高端容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整个数据存储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的访问需求,采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Internet,确保理论上100%***功能地实现。最后,还应配备高性能的防火墙以确保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行的安全性,例如经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推荐的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系统等。以上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硬件环境,为确保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2研发应用性强的业务管理软件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用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适应电网企业科技管理业务高度分散的特性,基本达到了科技业务管理的网络化。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门户登陆、电力科技信息检索、专利管理、电力情报编辑、课题协作解决和科技论坛交流等。在科技综合管理平台之上,研发的业务管理软件主要包括门户登陆和检索系统、情报信息的创建和检索系统、专利信息的申报、审批和检索系统、课题和研究协作系统、科技论坛交流、检索和评价系统等。通过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以及管理业务数据库和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了电力故障情报及时通报、电力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公布、企业对内部电力科技专利及时审批、对外部电力科技专利信息及时更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营得以充分交流等。
3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架构
3.1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其中,浏览器对应于系统的表现层;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对应于系统的应用层;数据服务器对应系统的数据层。各层在逻辑上互相分离,通过标准接口和传输信道实现联系,便于后续功能的扩展。在这种体系结构下,系统在逻辑上由四部分组成:客户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3.1.1浏览器
浏览器是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接口。与C/S架构相比,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具有简单易学、易于实现的特点。系统中的客户端软件可以直接采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产品,而主页界面则可以采用Java、VB、C#等语言制作美观、操作性强、动态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浏览器以超文本(HTML)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3.1.2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负责将用户提出的请求与具体应用服务器相连接,使浏览器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可以根不同的客户类型跳转到不同的主页。Web服务器可采用专用的WWW服务器。3.1.3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和维护,其作用是为各种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访问服务,它可以以分布式的形式被布置在多台服务器上,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服务器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平衡负载的目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2应用架构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是一个高效性、安全性、功能可扩充性要求很强的综合管理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互联网和局域网两部分,其中电力科技信息采集和电力科技专利检索等应用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而门户登陆、电力故障情报检索编辑、电力科技专利申报、科技论坛交流等应用服务器设置在局域网,通过用户登录到不同的门户主页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平台从功能组成上可以划分为1个门户和六大应用模块(综合门户、信息检索、专利管理、情报编辑、课题协作和科技论坛),从而形成平台应用总体架构如***1所示。
4平台功能设计
4.1建立各个部门的资源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必要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资源库。资源库负责追踪并更新国内外电力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一些典型案例,并在用户进行检索时能够及时反馈给用户。这极大地方便了电力工作者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了大量个人在资源查找上所浪费的时间。
4.2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
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就是为广大电力工作者提供一个协作研究课题的平台。这个平台支持任意用户将自己所感兴趣或缺乏合理解决方案的课题到其上,然后通过众多电力工作者的共同研究与交流,得到一个最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题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通过协作交流这一模式提升了参与者的相关电力知识层次。
4.3建立电网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