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赏析10篇

论诗赏析篇1

1、看标题

题目是诗歌的窗口,诗歌的多数题目都能明确交待其写作主题与类别。如标题中有“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的诗歌;题目中出现“塞”“征”等字眼的多是战争或边塞诗,如《凉州词》、《少年行》等;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等等。

2、析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合理地理解诗歌的言语。如: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与他们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及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读《卖炭翁》。再如辛弃疾、陆游、屈原等,他们一生***志不能酬,诗歌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其它的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的诗歌,多与他们鲜明的个性相统一。

3、抓关键词

关键词就就是是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字词,就是诗眼。如《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千思绪;“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捕捉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4、感受诗歌情感意境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通过言语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读者如果读懂了诗人的情感,就能与之相通地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意与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首诗读的遍数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或为诗人的感情打动,或为诗中气氛包围,或为诗中的自然***景吸引,这便是诗的意境。

二、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

如何从上述的几个维度去赏析诗歌呢?这需要一些技巧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应该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基本的手段来赏析诗歌。

1、抓好阅读关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对诗歌的题目、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读者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可作品进而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方法。同时,阅读文本也是获取大部分感性材料、鉴赏诗歌的唯一和先决的条件。那么,如何去读呢?首先,要设置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相反的诗歌,在比较中读。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还可以不快不慢、抑扬顿挫地读等,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与情感。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同时,通过读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等。“阅读”虽然只是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的轮廓,却给鉴赏奠定了基础。

2、感悟是关键

悟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比阅读更高级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的过程。那么,我们悟什么呢?我认为:要悟诗歌的情境与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揣摩,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的氛围、《从***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意境、《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基调等等。其次要悟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论诗赏析篇2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话的起点不是终点

传统诗歌教学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圭臬,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教学目标就定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深。有人认为:“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释义学的权威方***,它们强调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这能使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对话的交流感。确实,这种文艺观在很长时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管方家如何解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本质是基于作者中心论的。即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正如《孟子・万章上》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强调读者对作者意***的揣测为目的。

这种作者中心论的局限已经有不少专门论述。虽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它自身的意义,但这是诗词阐释的起点,不是教学的终极意义。它仅仅客观上对阐释避免走向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提供了保证,可并不是文本丰富意义的全部。既然是“诗无达诂”,谁来界定解读正确的标准?作品能否展现真实的作家,从来就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专制社会的环境里,文人创作是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志?

英文中,解释(explanation)与阐释(interpretation)是不同的,其实,英文中还有一个paraphrase,解释的自由度更大一些。对话的本质更接近阐释。正如巴赫金说所的那样,真正的对话只存在于历史性和个人理解之中。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实现理想的对话不能仅仅追求知人、论世,逆志不应该成为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

1.认识作者的困境:“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为例:大多老师依据“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几句“以意逆志”,由此得出“李白是一位蔑视权贵、追求***人格自由精神抗拒世俗的高傲的知识分子”这一结论。这种分析不能算错,但把李白思想的复杂性肤浅化了。实际上,李白身上体现出多重性格。一方面他热衷功名,渴望建功立业;他的种种不拘任性的名士风流,放达潇洒自傲的背面隐藏着他对出人头地“王者师”的追慕。李白不少诗歌是肉麻媚权的,他万年的悲剧也证明了这一点。光从“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有可能对李白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误读。

同样,如果你一定要说《将进酒》那个叙述者就是李白。这不过是一种实证态度,不是一种人物研究,更不是文学立场。暂时忘记李白,可以将《将进酒》的审美价值最大化。

美国著名批评家W.C.布思提出“隐含作者”概念,挑战了“知人论世”的确定性:

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不同于我们在其他人的作品中遇到的那些隐含的作者。对于某些小说家来说,的确,他们写作时似乎是发现或创造他们自己。

“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隐含作者这个概念自从被提出以后,一直颇受争议,但却一直沿用至今。究竟什么是隐含作者?提出隐含作者有没有必要?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又有何内在的联系?

一种观点认为,“隐含作者”实际上是对“真实作者”的补充,它揭示了作者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复杂性。在创作中,表面的真实作者背后可能隐含着一个甚至多个隐含作者。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是相似的的,也可以是对立的。作家在一部作品里的出现前后决然背离的矛盾观点和作家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所谓“言不由衷”者是也。

海德格尔说:“一首诗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能掩盖诗人这个人和是人的名字。”

2.过度诠释的争论:认识传统和评判现实价值

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存在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倡立基于比较研究和文史学家视野,开创性地的提出了“历史文化法”“诗史互证法”“比较联系法”等研究方法,在其代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中予以后学巨大的启发,影响深远。教学《琵琶行》时,有的老师、学生认为“琵琶女夜登他人之船不可信或不合礼节”,显然是对唐朝风俗的不解。白居易对女性的观点也是矛盾的。

以《再别康桥》为例:严家炎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对母校的深情”说,蓝棣之于1988年提出的”隐秘感情世界的浪漫遐想、旧梦珍惜“说,姜耕玉于1996年提出的“无限依恋、虔诚守护、甜蜜体验、纯粹美感”说,孙玉石于2001年提出的“宁静与和谐交融、潇洒与深沉结合、爱与眷恋与自然之美熔于一炉”说,孙绍振于2003年提出的“独享的甜蜜、无声的独享、悄悄回忆的美妙秘密”说。我们不能否定这些见解的意义,但孙绍振等老师以此否定“凄婉哀绝的作别”,“幻灭的“愈来愈凝重的离愁”,“万分沉痛”“沉重的痛苦”的说法,笔者绝不同意。

考虑徐志摩的留英背景,在剑桥,他深入研究了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据廖钟庆的研究:“柳”,在英国文学中有“遗弃”“背弃”的意思。在英国文学里,远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Othello)中的黛丝泰蒙娜(Desdamona)临死时曾唱过一首“柳树歌”,就表达了她的悲哀和暗示了她的死。丹麦安徒生童话中的《柳树下》(Under the willow tree)也是写在柳树下死亡。可见,中西对于“柳”的意象含义的解释并不相同,不能简单地用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意象含义去诠释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徐志摩的新诗。

实际上,徐志摩《再别康桥》更像是一部多声部复调的协奏曲,而不是单一旋律的主调。《再别康桥》中的“我”,就不能说是生活中的徐志摩,而是一个虚拟的影子。即便徐志摩坐飞机、别康桥有案可稽,但出现在诗中的那个“轻轻地”走了的“我”,却是以艺术的变形出现的。“我”所说的话是不可以、也不必实证的伪陈述,它不是作为一个事实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审美意象进入读者视野的。

因此,“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能会对文化、传统产生颠覆,并不靠谱。对传统的认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外在的文化背景的历史事实,这个层面是客观的。其次是文本自身的结构和释义以及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和依据,这些也是可以考据的,基本上是由史实来证实的,不需我们申述;第三层含义,即对传统意义和价值的评判,所有的读者,包括教材编者、教师本身的选择标准、前理解都具备自主性和差异性,往往是***于诗人本身的原初意***。比如朱子对《关雎》的阐释,这种价值判断可能背离诗文的原始触机或者高于创作者的理解高度,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意义和价值的超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实际主动拒绝了这种可能。

二、考据赏析、揆情度理:对话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陈寅恪、贺麟的“同情的理解”,是为在教学层面,教师如何“道”而弗“牵”提供理论基础。不“道”,而为师何用?而“弗牵”正是对学生个体现状与自身基础的正视,对学生自身生长力量有信心。“考据赏析、揆情度理”使教学对话得以继续和深入。“考据”体现了对作者的尊重,“赏析”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揆情度理”强调“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体现了对文本和历史、传统的尊重。

1.从解释走向阐释

加达默尔指出,诠释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克服文本与读者距离的疏远,即一个从它的原始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分离出的文本如何与当代读者沟通,被当代读者理解。加达默尔指出了一个问题,文本存在一个“以意逆志”的困境:揣度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诗人本身的复杂性只是一种假设的理想,揣度诗人的“志”只是解释的阶段,不是阐释的目的。“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不可能是唯作者是从的,它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同读者的不同价值判断。

2.误解或具有创见而引人入胜

或许有人担心“揆情度理”引发误读,这种担心其实是多虑。

首先,对文本的误读可能为创造性误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如钱钟书说“误解或具有创见而引人入胜”。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写了一首诗人对权威性的“大多数人的阐释”的反抗和讥讽:

你如果有独到的眼光

看似荒唐的误读反而是珍宝

是满纸荒唐言,还是一把辛酸泪?

多数的看法难道就还真理?

此也罢,彼也罢,还不都是这样―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顺从大多数人的看法――你就是神志清醒――服从大众者,你就是聪明的

如果你保持异见――

你将成为囚徒。

讨论误读,这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在前两行,诗人倡导有洞见的误读――-被视为“最荒唐的解读恰恰最辉煌”,后几行,诗人一语道破所谓的“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权力拥有者;对权力拥有者的阐释,顺者昌,逆者亡。

其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容易导向话语霸权。以《诗经・硕鼠》的教学为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参和老师“阶级分析”的观点解读它,意识形态的语言和思维形成了解释霸权,把统治者当成“硕鼠”,这首诗当作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近年来,有人提出“弃妇”说,认为是被抛弃的妇女对负心男子的控诉;有人把它读成遗弃老人对不孝子女的控诉,其实“乐土”“乐郊”可以视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代表人们对现实的愤怒绝望之后的终极追求。只有打破这种长期在教参占极端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式的解读,这首诗的教学才能获得意义。

三、消除霸权,意义重构:从理解的实现到同情的理解

陈寅恪曾经率先提出“同情之了解”之说,他认为读者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要持有“了解之同情”,尽量消除“隔阂”。早在1943年秋,哲学家贺麟谈及思想的方法,其一是“逻辑的方法”,二是“体验的方法”,三是“玄思的方法”;而所谓“体验的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

事实上,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带上读者的先行之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而理解的实现可以通过“考据赏析、揆情度理”来达成。

笔者以为,诗歌教学中的过度诠释有以下类型:由空间距离造成的文化误读;由时间距离的对传统的误读;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评判,过度诠释有时是难于避免的,甚至是有价值的,要警惕一元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警惕文本阐释“话语霸权”。诠释无止境,曾经的过度诠释可能就是适度阐释。

经典诗歌或其他文学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未被“正确”阐释的文本,他们是那些经受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读者反复阐释的作品。正如卡尔维诺《为什么阅读经典》所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的层面。”

1.拒绝话语霸权

文本解读中的话语霸权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道德教化。二是时***环境。三是教参意识。四是教师主导。五是舆论干涉。

话语霸权意识形态之下的文本阅读是一种独断、专一的,预定的、偏见的“误读”,往往将预定的观念附会到文本之上,完全回避文本理解多元多变的实际可能。阿尔都塞在《哲学和***治》提出“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和刻板化,是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教育的原因”这一观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2.理性对待“误读”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锦瑟》更是如此。由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影响,历代文人纷纷解读,都离不开“索引派”的结局:“令狐青衣”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序诗集”说,“咏瑟”说、“***治影射”说、“寄托不明”等说不一而足。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的神秘性和一种迷离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情感美,是普世的,凡是符合这个特征的解读,都算是一种可接受的“揆情度理”。

在一定意义上说,被误读是诗人和诗歌无法抗拒的宿命。“揆情度理”不是要颠覆解构,“情”和“理”要符合诗歌文本自身逻辑和诗人精神世界的历史逻辑的,是一种客观的尊重文本尊重诗人的理性的阐释,是解脱迷信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尝试。

许多被传统认为正确的阐释被师生当做圭臬无条件地强制接受,形成一种不容置疑的话语霸权。走出一元论的文本理解或者二元对立非对即错的预定偏见,绝不强迫和灌输。尤其是意识形态话语洗脑式的、压制式的所谓***治正确的解读,本身就可能是对文本的颠覆和篡改,比普罗大众的误读走得更远更离谱。诸如《水浒传》是“投降主义的教材”等等。诗人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创作的环境往往是不自由的,表达的方式常常是多样的,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终将赋予文本新的阐释,惟其如此,经典才是不朽的。反之,后果将是在自我封闭中窒息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优秀的诗歌都有无限诠释的发展空间,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人会给予不同的解读。有的解读不免被作者或源文化读者视为误读。有限和无限将反复交织、碰撞,原有的界限将不断被修正。“误读”不是望文生义、信口开河;不是拘泥于个人“现存之见”(如伽达默尔“未能觉察自我的偏见”,对文本的“异己性”或“他性”缺乏敏感)。没有误读就没有诗歌欣赏和批评。“考据赏析”是必要的理解和诠释基础,“揆情度理”将引领师生实现诗歌教学走出预设和生成的困境。

“考据赏析、揆情度理”是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超越和完善,走出作家中心论的误区,走出话语霸权式的解读,奇妙的文本解读和生成有活力的真实对话风景将得以展现。

论诗赏析篇3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素质教育理念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文本分析;轻描淡写,表达情感等方式开展。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知人论世感受创作情感

开门见山的方式即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与古诗词相关的内容和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从而为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作者苏轼。苏轼性格豪迈直爽,才华横溢,但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便能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于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使古诗词鉴赏更加富含个性化特点。

2.循序渐进文本分析,以意逆志获得诗歌解读

论诗赏析篇4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作家、题材、体裁、主题、手法技巧等各个方面。但总结近年来的考题,命题考点常围绕着所写内容的异同、所抒情感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异同、语言风格的异同这几个方面。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有如下几种:

一、内容、情感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中的情感与主旨。这种比较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等。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和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类答案构成:①描***景;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对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及诗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对意象的特点的赏析,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阐释,对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3.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意象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语言赏析比较,包括不同诗歌间的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就是炼字。

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其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再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先指出该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再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等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所以鉴赏此类诗词要做到:

1.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2.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3.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论诗赏析篇5

一、引入诗评的必要

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唐诗的评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积淀。它常为某首诗的阅读鉴赏而发,或从整体风格观照,或从思路结构把握,或对一句一字解释,有着相当深细的体会。诗评是我国历代文人心血的凝结,是民族审美经验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不亚于诗歌本身。教学引入诗评,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由此看来,诗评毫无疑问地属于课程资源,只要运用得当有效,课堂教学引入诗评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从学生角度看,高中学生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识记了不少古诗,但还谈不上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自然对高中教材的古代诗歌相当隔膜。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评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恰当地、灵活地、多式样地引入诗评,能给学生以思维的诱发、鉴赏的启迪,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走进诗歌,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另外,课堂教学引入诗评是高考的需要。近两年命题自主,有的省市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引入了诗评设置题目。这种题目式样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命题者的智慧,但也给学生鉴赏带来一定难度。典型的是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题料”(苏轼的诗论)中的“此乃写物之功”是命题者的意***所在,也是学生解题的瓶颈。倘若学生平时接触过一定量的诗评,高考时便不会因“面生”而手足无措。

二、引入诗评的原则

选人教材的每一首古代诗歌(包括词),其评论少则几条、多到十几条乃至数十条。选择哪条诗评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呢?笔者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贯彻四项基本原则:

鉴赏原则 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形象性、含蓄性、跳跃性等特征,要求诗歌鉴赏主体必须通过审美感知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所以,诗歌教学撷取的诗评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如,关于杜甫《蜀相》颔联的评论主要有以下5条:

①自别托意在其中矣。(《苕溪鱼隐丛话》)

②三、四纪祠之冷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③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④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杜诗详注》)

⑤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沉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其中③④⑤条都是直言景中寓意,评论中肯,但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体悟;而①②条虽是笼统的概述,可有利于学生鉴赏。笔者以为,在学生思考、发言之后亮出“底牌”(指③④⑤条)效果更佳。

文本原则 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因其是经典作品而有着审美独特性,要么意象丰富、寄寓深刻,要么构思精巧、技法巧妙。因此,教学引入的诗评必须契合诗歌文本的美学特质,力争取其一点,带动全篇。李白的《越中览古》最大特点是结构新奇,不合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因其构思独到,备受历代诗歌评论家青睐,如《唐诗训解》引敖子发评语曰:“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阖。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笔者在教学时如此引入诗评:

近体诗在结构上讲求“起承转合”,沈德潜认为此诗“其格独创”(《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这样设计诗评,试***引领学生从诗歌结构章法人手,进而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人生体悟与认知:前三句一起一承一拓,振笔疾书,极言昔日豪奢;末句突转,勾践霸业烟消云散,今日所余者唯三两鹧鸪,于夕阳黄昏中飞鸣旷野,凄凉、萧条之至;诗歌在鲜明比照中寓含荣华无常之戒。

激发原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重体验、过程、能力,古代诗歌教学自然要体现这一理念。此种情况下,使用诗评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探求问题的活动中形成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被选人教材,前人对该词尾句“一尊还酹江月”所含蕴的情感认识不一:“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黄苏《蓼园词选》)“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间何世矣。”(唐圭璋《唐宋词选释》)“文情至此已带感慨,便以‘人间如梦’四字推开,而以‘酹江月’作结,盖此游至月上时也。”(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据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纲举目张:

有人认为“一尊还酹江月”寄寓了词人愁闷心情,有人觉得它体现了旷达襟怀。你认为呢?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适时原则 所谓适时,即根据诗歌文本的审美特质和指导鉴赏的需要,教学时应抓住恰当时机引入相关诗评。例如,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学生容易把这首律诗的情与景割离开来,分别品赏。为此,笔者在学生整体把握之后设计了下题:

方回评曰:“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瀛奎律髓》)请解析本诗的“情景一体”。

在学生分析之后,可再次引入诗评绾结: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引入具体解释性的诗评,必须关注时机。倘若引入超前,就会剥夺学生品味赏析的“权利”;如果引入滞后,则会使鉴赏环节脱榫,给人逻辑混乱之感。引人俞陛云的评论“客情之凄凉,风景之清幽,怀人之绵邈,皆在‘杨柳岸’七字中”(《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时,需在学生咀嚼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后;拿沈德潜的“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唐诗别裁》)作“物是人非”的典型性总结,应在教学完刘禹锡《石头城》之后。

三、引入诗评的式样

引入诗评,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可全部引用,可局部采用,也可不变立意重新组织语言;可鉴赏式、评析式也可注解式、撰写式。无论使用哪种式

样,其核心是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鉴赏式样 以“鉴赏”这种方式引人的诗评,主要意***是给学生一个鉴赏诗歌的切入角度,所设置的问题,或者振动全篇,或者对某关键性词语作深层解读。教学姜夔词《扬州慢》时,可引用陈匪石《宋词举》中的评论设置“有人认为,‘空城’二字是全篇之眼。请结合全词作出分析”这样的问题带动全篇;也可依据唐圭璋

评析式样 评析式样指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活动中对评论家已经作出的诗评进行“再评价”。此种“再评价”不是就诗评论诗评的抽象分析,而是力求切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优与劣、是与非的认定。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清代诗评家对最后两句的“删留”看法不一:黄白山、田同之主张删,纪昀等主张留。由此,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评析:

田同之评说此诗末两句应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诗歌说明。

无论学生主张删还是留,只需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可从诗歌含蓄性特点或民歌本色特质角度评判,也可从诗歌的主题角度审视。

注解式样 这里指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直接引用具体、准确、深刻的诗评,给学生提供鉴赏视角和审美知识积淀的式样。教学杜牧《赤壁》之后,可引用下面三则诗评给学生启示:

①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总?(《唐人绝句精华》)

②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已意,发议论,即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围炉诗话》)

③详味诗旨,牧之实有不满公瑾之意。牧尝自负知兵,好作大言,每借题自写胸怀。(《载酒园诗话》)

撰写式样 引入诗评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就某首诗的词句、意象、构思、技法等撰写简短诗评,表达自己独特的体悟与认识。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语言,同时也为高考诗歌鉴赏做了充分的奠基。下面是笔者教学李白《黄鹤楼中听吹笛》时学生写的诗评,虽不多么深刻精妙,但很准确具体:

①以贾谊屈于长沙言自己无辜蒙冤,表意婉曲。②视长安为家,足见李白对朝廷的眷顾与忠诚。③用梅花写笛曲悠扬动听,此乃通感手法。④落梅花,明写笛声,实写五月如严冬,透出诗人冷寂心情。

论诗赏析篇6

关键词:问题;积累;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问题

(一)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的灵活气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走近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变现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地加以分析。

2.语言及表达特色。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赏析诗歌。

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但是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应让学生少背教条,而更多地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养成学生的鉴赏能力。

论诗赏析篇7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呢?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认识。

1.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

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积淀,二是鉴赏。

1.1 积淀。所谓积淀,就是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形成高尚的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在此,我想强调积淀,不是积累。积累只是简单的相加,而只有积淀才能在长久的积累中形成经久不变的文化素养,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只有积淀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挥发悠悠的馨香。

高中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应是别的,而应是积淀。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积淀个人的文化素养。

正因为高中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积淀。所以在诗歌教学必须考虑积淀的特点。既然是积淀,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多反复,多体味,像螺旋式的学习一样,让学生反复诵读优秀诗歌,不断揣摩,通过背诵强化个人的学习。

1.2 鉴赏。这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的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应该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的加以分析。

1.2.2 ”语言及表达特色。如果将形象能划归到内容上去的话,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更多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赏析诗歌。

1.2.3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还有对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例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首先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都有悠长的小巷。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在第一次***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的洗礼,并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的洪流。然而,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以后,无数***人和***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因此他隐迹在朋友家,"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更是他在***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情绪的书写。在此,我还要再次强调对诗文本身的理解,应该说诗歌中体现着我们赏析的大部分内容。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是古现代诗歌赏析的关键。

2.高中诗歌教学的几个问题

2.1 重视朗读,强化背诵。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朗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我们每节课前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或朗诵他们喜欢的诗歌。

朗读教学一开始不必要求太高,但须做到以下几点:使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可由朗读向朗诵发展,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重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感受。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多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老师只能起个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游泳,他才能学会游泳,一开始也许他游泳的姿势不好看,但老师的姿势肯定代替不了他的姿势,老师可以指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诗歌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能代替学生鉴赏,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但不能代替学生。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诗歌的海洋中学会鉴赏。

3.采用灵活教法

教材所选诗歌从古至今,由中而外,反映时代不同,作家风格各异,诗体特点多样,这就要求教法也应与之适应,灵活多样。我主要采取了:

3.1 示范法。有目的地详讲一些诗歌,在某一方面起示范、引路作用。如以戴望舒的《雨巷》体会把握意象;以李白的《蜀道难》体会古诗各种句式的节奏和诵读;以杜甫的《咏怀古迹》《登高》体会近体诗的格律;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体会品味意境;以的《沁园春o长沙》体会词的意境和句式、诵读等。

3.2 交流法。为了加强预习和自学,引导学生亲自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主讲一些短小、易懂的诗歌。这样,他们就得"备课",课上不同看法还允许质疑、讨论,老师再加以补充点拨。学生反映,这些诗歌比老师讲过的印象深。

3.3 比较法。如把杜甫的《秋兴八首》与他的《登高》进行比较,感受其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戴望舒的《雨巷》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感受两种风格、两个流派诗的特点。这就是把一些主题、写法、风格等,或相近,或殊异的诗歌进行比较,比出它们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论诗赏析篇8

【关键词】思想内容 分析评价 观点态度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评价作品主题

1.1 了解背景、调用储备。《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欣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这是因为诗歌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也都受他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制约,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例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清新飘逸、热烈奔放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灿烂辉煌的盛唐文化的熏陶、培植下才会产生。所以,前人强调“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欣赏诗歌作品,不仅要全面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而且还要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这样赏析起来才可能更准确。许多诗人都有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情况。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而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除了了解社会的时代背景、诗人生活思想背景、某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外,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

1.2 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内容的范畴。诗歌题目也同文章题目一样要涵盖作品的内容,否则就有文不对题的憋病。研读诗歌作品的题目,就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或登临之作,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或怀古之作,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叙事之作,多借事抒情,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或咏物之作,多托物言志,又如:陆游的《梅花》;或送别之作,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建”等不同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论是哪类题作,诗人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写诗,诗人必定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一接触诗题,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内容范畴,这有利于较快地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如:白居易《观刈麦》,诗人叙写观刈麦的所见,抒发某种感受。这一层意思,要在一接触到题目时就明白,待读完诗作,就明确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就抓住了诗歌的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乐府旧题,考生也应粗略了解。如《出塞》,多写边塞生活;《入赛》,多写由边塞返归的情景;《关山月》,写士兵和家人离别的生活;《燕歌行》,多写征人怨妇的生活;《蜀道难》,表现蜀道的艰难。

1.3 整体体味,挖掘主旨。诗歌鉴赏始于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我们在鉴赏作品时,首先阅读的是语言符号。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去实现整体体味。体现的同时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旨时,要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从这些地方往往会得到提示。有些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作为命题材料的诗作,一般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确实出题人给你的暗示,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评价主旨要会选用不同的术语。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介,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无穷)、含蓄蕴籍(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等,都是常用术语。

1.4 把握基调,细评价值。一首诗歌一个基调,尽管题干没有要求你分析基调,但在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时必须把握好基调,否则必然长生风牛马不相及的结果。用文艺心理学上的说法,这个阶段是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对诗歌中的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一首诗的基调主要有这几种: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等。如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思想内容的评价,“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迅,西楼望月几回圆。”这首诗中是否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但不同于杜甫的那种,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也是一种无奈。它的基调是忧伤的,诗人感到了“愧俸钱”,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办法,只是“思田里”――想辞官归隐。显然,从思想性这一点上说,这首诗是没法与杜甫相比的。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要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呢?下面简要地谈一谈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一首诗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2 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拔高”,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论诗赏析篇9

关键词:情感 内容 分类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主要围绕作品的内容、情感、手法、结构以及语言进行,在考高中,通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诗词鉴赏题目自2002年起,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已经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的趋势,主观性更强,更加重视整体理解,因此,对于诗词感情的把握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诗词的情感不仅寓于诗词的形象、内容及语言上,诗词的节奏、表现手法等这些“果壳”中也包藏着丰富的情感“肉质”。诗词的内容是情感的表达,诗词的手法是情感的呈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情感的把握与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相互渗透,促进对诗词的整体性感知,提高鉴赏水平。

一.反复阅读,整体感知

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情感基调的把握也就是对诗词情调的整体感知,情感基调是诗词情感的主旋律。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对于深刻理解诗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位感知。这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积累和不断地思考才能够有所领悟和提升。对于诗词的整体性感知是通过对形象、内容、语言等多方面的理解,进而挖掘诗词的情感力量。

(一)探寻兴味之源

不论是含蓄委婉还是直抒胸臆,激发学生感知诗词的兴味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当感性的认识到达一定程度后,才能激起理性认识的需求。

古代诗词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许多时候,对于诗词的鉴赏流于表面,是因为没有唤起对它们的要质的体验,只有在生活中得到了体验,才能由兴味产生需求,由接受变为探索。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说“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的一般原理”,李海林《言语教学论》更明确地提出“‘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也不同于在社会开辟‘第三课堂’,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本文将从诗词情感教学的生活化方面,谈谈在诗词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诗词之间的关系。

(二)感受共鸣之美

现代作家安意如在赏析贺知章的诗作时叹道:我相信,时间是没有间隙的,不能造成隔阂。真正情感的共鸣,能超越时间的束缚、国界的束缚、年龄的束缚,令知音惺惺相惜,令交流深入心灵,令感动流穿青史。唤起情感共鸣,诗人的灵魂与我们的灵魂相交融,诗人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相碰触,诗人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相织缠,我们拥有了更好理解诗作的能力,诗作的内涵便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诗词的学习也更加得心应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有情才有诗,情是诗之根本,抒情乃是诗词的重要的特征。古人凭借诗词形式,或思乡念远,或抒爱情之喜悦、失恋之悲伤,或抒家国之痛等。面对丰富的情感,赏析诗词应创设情境,实现诗词情感的生活化,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情感对接,从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情感内化的同时提高鉴赏水平。

二.多维体悟,敏感思维

在对诗词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诗词的各个层面,以加深对其理性层面地认识,培养敏锐的感知力,进入诗词赏析的更高水平。诗情是一种特殊审美情感,是诗人面对自然人生,感物动情,又按照诗词独有的情感要求创生的微妙、丰富、复杂的人类情感,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状态。而这些呈现状态,则通过诗词的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呈现。

(一)诗词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意象。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纵情山水、儿女情长等类型,在赏析任务过程中,应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意象可分为送别类意象、思乡类形象、愁苦类形象、抒怀类形象等等。

用形象说话,用形象传情,这是诗词最大的特点,也是诗词最富情感和最具魅力之所在。赏析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再造画面和形象,并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画面,进而从画面和形象当中挖掘情感,体会个殊的韵味,从中获得冲动这是情感体验的主体,是不能忽视的。

(二)诗词语言

体验诗词情感,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要仔细推敲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诗词语言风格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语言风格包括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生动形象、豪放雄浑、沉郁顿挫、慷慨激昂、俊爽旷达等等。诗词作者往往通过语言的锤炼,来表现画面最精当之处,表现情感最深情之处。赏析中能体会到这种精当,就能更好地体验诗词的情感。而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赏析不仅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更会在对语言揣摩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体验由内向外的过程,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提升对语言表达的驾驭能力。

(三)诗词手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都种多样,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景情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铺、卒章显志等等。诗词赏析的手法,应结合具体诗词进行。而表现手法的应用,其目的还是更加有力深刻地表现情感。因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是其情感呈现的方式,在分析诗词的过程中,对于手法的准确把握是剖析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分类掌握,相互渗透

在有了对诗词情感的内在感悟后,对诗词情感的系统性认识也十分必要。了解诗词情感的类型和方向,在突显情感呈现的同时,也对诗词赏析有一定的帮助。

(一)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十分常见的诗词类型,同时也是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在历年高考题中,不乏怀古咏史类诗词。在鉴赏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怀古咏史诗的典型情感,回答题目就能较为得心应手。

(二)咏物诗

咏物诗是诗词鉴赏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为这类诗词的情感和手法相对来讲都较为单一,但又是十分常见的类型。咏物诗通多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更加清晰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咏物诗的情感多分为:对物的赞美或讽刺;自己的品质与物的品质进行类比以及对物所代表的人的赞美或讽刺。情感题在咏物诗中较为简单,但清晰准确地把握情感对于意象、手法的分析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隐逸诗

隐逸诗也是典型情感类型较多的诗词种类,因为隐士的思想感情本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隐居,享受闲适、愉悦;另一种是消极遁世,饱尝孤独、寂寞。赏析时需要回归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意象和意境为切入,重点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

(四)闺怨诗

闺怨诗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这类诗词突出表现的是“怨”,而“怨”也可进行分类把握,如表现女主人公对离家在外的丈夫思念之情的闺怨、感慨青春流逝渴望自由生活的宫怨,而这类宫怨诗有时还会表达对统治者骄奢***逸的批判。

(五)边塞诗

边塞诗同样是诗词鉴赏中的一大类型,情感多豪放苍凉。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教学中占有很大分量,教材中同样选取了多首经典的边塞诗,边塞诗也一直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目中的热门。边塞诗常考察的意境题,也与诗词情感把握有着直接关系,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把握。

(六)田园诗

田园诗也是诗词鉴赏中较为简单的诗词类型,以王维的诗词为代表。田园诗主要以考察意境风格为主,情感题多作为辅助,或答题要点。主要情感有: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农村风情的感悟;对官场的感受以及对农民、官吏的情感。

(七)羁旅诗

羁旅诗的情感较为简单,但考察点比较多,在情感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羁旅诗在历年的高考中也都有所体现。羁旅诗多通过旅途之景表达情感,因此,意境题常作为考点,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

总而言之,诗词是与情感关系最为密切的文体,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情感把握作为十分重要的环节,贯穿着赏析的全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应是由内向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品体验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拓宽思维,丰富情感,在感悟内化的同时,掌握方法,使诗词鉴赏的教学和学习都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立刚.表现形式是诗词情感的载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5):4-5

论诗赏析篇10

【关键词】诗歌鉴赏 考点阐释 复习目标 重点难点 方法指导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

1 考点阐释

(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

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

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

自主阅读资料,***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

6.1链接2012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6.2链接2011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凤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口口口口,《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6.3链接2010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6.4链接2009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笫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7 问题探究(方法:1***思考2小组讨论3展示交流4对抗质疑)

7.1近六年来,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设题模式

7.2应对高考应具备的诗歌鉴赏知识

7.3解读诗歌的方法

7.4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7.5解题技巧、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8 点拨提升

8.1点拨提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诗赏析10篇

学习

青年节英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节英语10篇,内容包括青年节的时间和习俗用英语表达,关于青年节的英语范文50字左右。Today,"54"sportsasagloriouspagehasbeenincludedintheannalsoftheChinesenation.However,"54"ismuchmorethanj

学习

快乐的暑假生活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的暑假生活10篇,内容包括快乐的暑假生活100字,快乐的暑假生活日记13篇。整整一个暑假,我不紧观察蚂蚁的生活,还倾听知了的叫声,追踪草虫的踪迹……每天我都沉浸在与小昆虫的相互交流中,它们的生活可真有趣呀!这就是我快乐的

学习

科技管理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科技管理研究论文,科技管理类论文怎么写。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

学习

印刷工程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印刷工程论文,内容包括印刷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印刷发展论文范文。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将各个元素组合布局,其中包括***形创意、色彩编辑、文字设计等重要元素。这些设计内容的传达最终会通过现代印刷工艺

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篇,内容包括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资料推荐。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共23题;共143分)1.(8分)将下列词语

学习

名句名言10篇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名句名言10篇,内容包括爱情名言名句,论语后十篇名言名句。最后他们也用了最后一招讲道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知道吗?胃就像你的气球一样,愈长愈大,到一定的时候气球就会爆,你的胃也是如此也会爆。”我听了点点头加强锻

学习

高考结束后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结束后10篇,内容包括高考结束后年末文案,关于高考结束的文章。4、带着记忆,带着幻想,走向生活,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5、生命,从小溪的流淌中获得;青春,在飞流的倾泻中闪光;存在的价值,于大河的奔流中呈现!6、在我们的生活里,曾

学习

公司评估报告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评估报告10篇,内容包括企业评估报告怎么写,公司评估报告。20xx年,清电公司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运检分离改革的试点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工作,至20xx年年底将原清河发电公司一分三,即辽宁清河发

学习

爱情名言大全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名言大全10篇,内容包括爱情经典语录100篇大全,爱情名言哲理诗句。3、没有什么绳索能比爱情拧成的双股线更经拉,经拽。罗伯顿4、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但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是无价的。马尔林斯基5、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

学习

群众路线的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群众路线的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作风是一面镜子,作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的***性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作风问题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

学习

心灵的深处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心灵的深处10篇,内容包括走进心灵的深处,心灵深处美文100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上午,独自在雨幕中行走,此时除了打着寒战的身体,就只有匆匆的步伐。无意间,视线落在了一对父子身上。狂风肆意地把老人的白发吹乱,在一旁搀扶的儿子

学习

那天我真高兴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那天我真高兴10篇,内容包括那天我真高兴作文,那天玩的真高兴作文500字。“好了,我们今天来选一下班长!”杨老师亲切地说,“大家想用什么方法啊?”“投票!”“那好,我们就用投票的方式,每个人能写四个。”我们在各自得纸上写上自己

学习

国外计算机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计算机论文,内容包括一篇完整计算机论文示例,国外计算机论文。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

学习

路遥文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路遥文学10篇,内容包括路遥的文学常识,路遥小说摘抄。众所周知,就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让全世界那些有志于文学的大家们向往至极。如果世界文坛也像中国一样,今天高兴了设一个奖项,明天兴奋了再来一个奖项,文学奖不就成了萝卜白菜

学习

广告词赏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词赏析10篇,内容包括广告词赏析方法,广告词赏析成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推销丰田汽车广告词广告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虽14字中有9个字相同,但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除非找

学习

艺术赏析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赏析论文,内容包括艺术赏析论文一千字,当代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

学习

背影赏析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背影赏析10篇,内容包括背影经典段落摘抄赏析,背影赏析10处。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

学习

长恨歌赏析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长恨歌赏析10篇,内容包括长恨歌鉴赏1500字,长恨歌赏析400字左右。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曾指出:“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许渊冲(1984)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

学习

句子赏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句子赏析10篇,内容包括句子赏析100个字,句子赏析步骤及角度。2、摘抄:我望向连绵的群山,它们像率性舞动的水袖,像韵味无穷的五线谱。赏析:啊,我好像已经看到那连绵的群山。群山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学习

离骚赏析10篇

阅读(420)

本文为您介绍离骚赏析10篇,内容包括离骚原文精美摘抄,离骚全篇赏析。《离骚》具有复杂、多层次的结构特点。对《离骚》的结构研究应在传统的结构划分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突破其局限性,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发出多个视角,从而使文章的研究构成

学习

古诗赏析10篇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古诗赏析10首,赏析对联十篇。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

学习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作品赏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舞蹈论文选题方向。一、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现实意义培养舞蹈素养。舞蹈素养可以理解为有效鉴赏舞蹈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舞蹈是一种直观的肢体语言,没有旁白,需具备一定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