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10篇

长恨歌赏析篇1

诗歌体现语言之精华所在,具有语言高度凝练、高度音乐化并蕴含极其丰富情感与美学价值的一种文学形式。“美”是诗歌的灵魂所及,是诗歌的生命所在。诗歌的唯美表现在其形体美、音韵美、意境美;对于一首诗,读者首先看到的是其外在形体美,必须悦目;而后是其音韵美,读起来悦耳动听;再就是要动人心弦,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融入诗境,感受诗情,享受诗之意境美。由此看来,读诗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欣赏美的愉悦心理过程。诗歌是文学中最唯美的体裁,语言凝练、优美、含蓄,富于意象,其无限追求美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诗歌翻译与众不同。“汉民族重意境、重传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审美情趣”。(张传彪,2005:14)中国人的思维总是跟形象、感性联系在一起,这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诗歌美学上,历代中国诗人追求“意境”,讲究“传神”,崇尚“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强调形神统一、意象统一、情景统一。正因为如此,才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学追求,这就是汉民族诗歌美学的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曲折生动、离奇悲切的爱情故事的细腻描绘,演绎出一部唯美的宫廷爱情悲剧,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长篇诗歌中的一首绝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氏夫妇”)和许渊冲先生都是翻译界的泰斗,他们翻译的《长恨歌》各具特色。本文欲对比赏析两位译者笔下的《长恨歌》,探讨诗歌翻译如何重现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追求诗歌翻译美学的至高境界。

1诗歌翻译理论之美学观概述

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曾指出:“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许渊冲(1984)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指出:“美是‘诗’的本质;似是‘译’的本质。以‘译’诗而论,则似是低标准,美是高标准。”这一精辟的论断标志着当代译家对文学翻译的美学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许渊冲(1984:60)在《翻译的艺术》中对“美”的阐述为:“三美中,意美最重要,属第一位;音美属其次;形美第三。传达原文意美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也需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全美,那么,首先可以舍弃形似,也可以舍弃音似;但无论怎样舍弃,都要传递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钧先生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意境、神韵、韵律及艺术效果的转换。且认为检验译诗质量的唯一标准是看它在译语中能不能成其为‘诗’(转引张传彪,2005:22)。评判诗歌翻译的好坏在于译作迁移或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和风格美的程度。(汪榕培、李正栓,2005:106)通过了解许渊冲和许钧等人的诗歌翻译美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译诗就是在译语中再现原诗的“美”。就译者而言,首先抓住原诗的“意”,然后完善原诗的“音”和“形”,才能翻译出好的诗歌作品。三者之中,“意”是诗歌的灵魂与精髓。“音”和“形”是诗歌的必备因素,同样不可小视。总而言之,就是尽最大努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的美。

2《长恨歌》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是许渊冲先生译诗的艺术追求。下面本文就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比较赏析《长恨歌》的两个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的Song of Eternal Sorrow(下文简称杨译)和许渊冲的The Everlasting Regre(t下文简称为许译)。(1)意美“三美”中,“意美”至上。的确,“意”是诗歌的核心成分。只有较好地传递“意美”才能给予译本读者想象的空间,提高译诗的品味。诗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Tl:e727-5038381NGLISHEQUARES歌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和文化核心。对于诗歌的审美与诗性特征,清初文论家叶燮作过精彩论断:“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又焉能一一徵之实事乎?”(转引张传彪2005:17)可见诗歌含义隽永,意蕴深远。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深邃,声韵和谐,情境契合,使其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大放奇光异彩,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下面从“意美”的角度来举例分析杨氏夫妇和许渊冲对《长恨歌》翻译的差异。例1《. 长恨歌》杨译:Song of Eternal Sorrow许译:The Everlasting Regret我们首先看一下两种译文对《长恨歌》这一诗名的翻译。造成译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恨”字的理解。杨氏夫妇所用的“sorrow”,意为“痛苦”;许渊冲选用的“regret”意为“遗憾”。我们认为白居易虽在诗的前半部批评和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纵情声色、耽乐误国,但在诗的后半部却是歌颂二人真挚的爱情。全诗由批判性记述史实转为抒情性描写悲恨,再到诗尾发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哀叹,因此全诗的基调格局为传颂唐玄宗、杨贵妃可歌可泣的爱情,惋惜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二人爱情悲剧。这里的“恨”应理解为“遗憾”。所以许译的“regret”更合原文之意。此外,许译“everlasting”一词更是用得无与伦比。首先,该词后面的“-ing”后缀可以表示持续进行的语法意义,能表达出“长”之永远恒、无休止的含义;再次,从音韵的角度看,“-ing”属长鼻音,读来有余音绕梁的感觉。“Everlasting”一词音节较长,译出了诗歌悠长悲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长恨歌”中“长”字的深切悲痛意境。例2.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译:Appreciatingfemininecharms,TheHanemperorsought a great beauty,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 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许译: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白居易为了避讳,故意错置了诗歌中主人公生活的年代,译者因对原文理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译法。实际上,原文从头至尾都没有点明男女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只是靠与玄宗和杨玉环实际相符的实物描写,如“华清池”“骊宫”“马嵬坡”“西宫南内”“长生殿”等来暗示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因此,为了符合原文的实际,符合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更是为了符合“诗贵含蓄”的风格,译文也不应当直接点破唐皇。杨氏夫妇直译为“TheHanemperor”,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恐怕会误以为真是写汉朝皇帝。许译为“Themonarch”遵从了原文隐讳含蓄的表达,从诗人“以假乱真”的创作初衷来看,这样的翻译更加能反映诗人的意***。例3.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译: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rless.许译: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一”和“百”形成映衬,只“一笑”,就能生“百媚”。与杨贵妃对比,六宫所有嫔妃黯然失色、无法比拟。可见贵妃的绝色天香与万种风情,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原诗中“百媚生”的“百”不是数学上“百”的确指,而是汉语中常用的虚指。杨氏夫妇的译文译成了实数的“ahundredcharms”,但外国读者也许不了解汉语虚数的特点和内涵,那他们是否会把目光停留在数字上,质疑杨贵妃的容貌为何是“ahundredcharms”而不是“athousand”或“amillion”呢?相比较而言,许的译文“百媚生”意译成“fullofgrace”更贴切“。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后宫其他所有嫔妃。杨氏夫妇译为“All the powdered ladies”,按字面回译为“涂脂抹粉的小姐们”,显得过于生硬。许译“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中避开了“粉黛”,而且“outshine”这个动词用得生动形象堪称妙绝,“outshine”表示“(在优点、美丽等方面)胜过,比……更出色”,把杨一枝独秀、艳压群芳的美貌描写得活灵活现。而且,原诗是把杨与六宫嫔妃相比,译文处理为把六宫中最美丽的妃子与杨贵妃对比,说其美貌使六宫最艳丽的女子也黯然失色。显然,六宫其他佳丽更没有资格与杨贵妃相比美了。诗歌翻译要尽力传递诗歌的“三美”特色。然而“三美”的地位并非平等的,许渊冲主张意美第一,音美第二,最后求形美。意美是诗歌的“深层结构”。诗歌翻译能否成功,主要是看能否传译原诗的意美。通过上文对两篇译文对原诗“意美”的传达进行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用词斟酌,语言凝练,为再现原诗的“意美”的确颇下苦功。(2)音美当然,诗歌翻译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译了原诗的意美,但无押韵,也无对仗,也不可能保留诗歌的风格与情趣。汉字不仅是语言的符号,也是艺术的符号,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形象、感性、充满联想的“意美”。同样汉语所构成的平仄和押韵,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悦耳动听的“音韵美”。可见,诗歌既是文字情志之诗,也是声律音乐之诗。美国诗人Edgar A. Poe对诗下的定义:“诗是美的有韵律地创造”(桂清扬、吴翔林等,1985:316)。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1998)也说:“诗是一种有韵律的纯文学。”诗词翻译中传达音乐美是很受译者重视的。在汪榕培和李正栓(2005:54)《典籍英译研究》中,一些翻译家对于诗歌英译中“音美”的重要性的看法——丰华瞻认为“无论汉诗或英诗,音乐美很重要”;许渊冲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吕俊则表达得更清楚:“诗歌是意韵和谐,相得益彰的,我们如果译诗抛弃了韵,严格地说就是抛弃了诗。”许渊冲(1984:69)在《翻译的艺术》中也强调:唐诗的“音美”,首先在押韵。因此,唐诗翻译即使全部传译了原诗的“意美”,但如无押韵也不可能保留原诗的风格和情趣。押韵目的是传递原诗的“音美”,绝非要求和原诗“音似”。下面我们就通过例证,从“音美”的角度来赏析杨译和许译的《长恨歌》。原诗没有严格讲究对仗平仄,韵律变化也复杂多样。杨译没有考虑韵脚,形式自由,是英诗中的自由诗。而许在翻译时更“别有用心”,将原诗的前两句的意思倒置,使译文前两行押韵(“year”“peer”)。而且以下各行都是每两行押一韵,使诗读起来充满韵律感。虽然韵律手法与原诗不同,但是规范的韵律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音美”。例1:悠悠生死别经年杨译:Thought she had died year before.许译:One long, long yea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re parted.原诗叠词“悠悠”体现唐玄宗思爱心切,不堪岁月的悲痛心境。杨译用“before”以长元音[o:]结尾,音调深远悠长,给读者以漫长的沧桑感觉。许译则采用与原作相同的手法,反复“long,long”来对应“悠悠”延缓节奏,展现原作的形式与音韵之美。例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译:In heaven we shall he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许译: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许译不但用“lovebirds”完美再现了蕴含在“比翼鸟”中的意象性,比杨译的“birds”更胜一筹,创造性地添加了“fromspringtospring”,译笔生花,在意义上巧妙地加入了唐玄宗、杨玉环二人爱意之树常青、相爱生生世世的含义,也和上句“from wing to wing”在音韵上前后呼应,还构成形式上的对应,无论在意象、声韵还是视觉效果上都产生了绝妙的审美体验。以上两种译文各有千秋,杨译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完全按叙事诗译,娓娓道来。许译则严格按照原诗的排行,且尽量照顾了原诗的韵脚,外国读者可感受到与中国读者同样强烈的节奏感。(3)形美诗亦“诗歌”。之所以称为“歌”,在于其节奏、音韵和音乐性。兼顾节奏、旋律、音韵优雅,使用最佳文字进行最优排列组合,便成为诗。(张传彪,2005:19)这里的“最优排列组合”,强调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是诗歌的外壳(表现形式);“神”是诗歌的内核(精气神韵)。“形”是躯体,“神”是灵魂;“形”是载体,“神”是思想。形之不存,神将焉附?翻译切不可得“意”忘“形”。传达原诗的形美,并不一定要求译作在形式上与原诗绝对的对等而亦步亦趋地直译,而是意境上要具有相同的感染力。从诗形上看,《长恨歌》是一首七言乐府诗,共120行。杨氏夫妇的译文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洋洋洒洒一共有208行。而许译用词简练,形式工整,正好与原诗一样只有120行。相比之下,许译更能保持原诗的“身材”,在形美这点上与原诗更接近。

3结语

长恨歌赏析篇2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0-02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同时,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从2004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有助于学生答题,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答案越来越精简,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所以第二题,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所以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选读)》,只有利用好课堂,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片段性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一步步地解读诗歌,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从而构成意境。最后,要抓住写作特点,包括写作风格,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从各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内容要广而丰富,在难度方面,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

长恨歌赏析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长恨歌赏析篇4

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其次,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让学生判断人物形象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或称抒情主人公形象),接着让学生分析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最后说出这一形象的意义。

那么,人物形象鉴赏技法有哪些呢?

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将诗歌文本与相关知识对接: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阅读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高考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2.分析描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比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就是从侧面来衬托人物之美丽的。

3.体察写作意***,注意联想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虽句句是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下转2―7版中缝)

(上接2版《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

(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答题示例

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3)指出形象的意义: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总之,我们在鉴赏中,我们最好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长恨歌赏析篇5

关键词:长恨歌 李、杨爱情 真伪

每次我在讲课或者备课时翻开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不免为其主题思想的研究所困扰。长期以来的有关争鸣,无论是讽谕君主说,还是爱情悲剧说,或是双重主题说,似乎都以承认并接受“李、杨爱情”的既成事实为前提,而后阐发见解。

尽管有诸多评论对《长恨歌》中的李、杨情事议论纷纷,但大体上均承袭了“李、杨爱情+悲剧”的模式来定格诠释。甚至将此比作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或比作与常人别为二致的真挚爱情而加以称颂的议论也不少,当然此类见解的探讨不排除受诗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然而我却对此颇存质疑。因为在李、杨的情事中,所谓的“爱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单边优势和强权色彩。作为唐玄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爱,随心所欲地求,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依仗皇权不择手段地执意将被自己看上眼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强行占为己有。为了遮人耳目,掩饰自己的丑行,还不惜自欺欺人地让这个曾是儿媳的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再迎娶回宫。“爱情”在他的一方,实在是太自由太偏宠也太霸道了;而作为对应方的杨玉环,则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惟有殉道般地专一侍奉并献媚于自己的公公——当朝皇帝李隆基这一条路可走,此外别无他途。在这种扭曲得变了型的“爱情”演绎中,最终衍生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与当今社会的“***”、“养小蜜”等畸形的丑陋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也算得“爱情”,甚至还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美好的情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李、杨之间的关系,至多只能算作皇权威慑下的姻缘交易。这与古往今来的婚姻关系中为利所诱,或者为权所倾、为权所屈等不健康、不合理的逼迫无奈的婚姻现实同出一辄。它在本质上与朴素的自由恋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尊重或者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自、选择权和人格的尊严。这种婚姻乃至情感关系的维系,从来都是以牺牲女性的情感自由和人权自由为代价的。《长恨歌》亦不例外,“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娇侍夜”、“醉和春”,以及“仙乐飘飘”、“缓歌慢舞”,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尽日君王看不足”的荒***和享乐而已。一当“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的叛乱爆发,便惊吓得只好“千乘万骑西南行”。不料兵至马嵬驿“六***不发”“行复止”,猝然间忽生兵变,唐玄宗李隆基的性命也由此受到威胁。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以牺牲杨家兄妹的生命作为交换。难道说这样的“深挚情感”也配博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赞赏和称颂么?

如果说《长恨歌》在描写李、杨的情事关系中确实注入了“爱情”的成分,那也只不过是在杨贵妃被赐死后,李隆基面对“夕殿荧飞”、“孤灯挑尽”这样凄凉的感触中所生发的一种单相思。且不论这种寂寞中的单相思是诗人在想象中赋予唐明皇的,还是唐明皇在落寞孤寂的“西宫南内”对以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追思,总而言之,如果把这种依仗皇权满足、临危即弃而后导致的单相思也等同于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操,或者比作与普通人民相一致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并且还要加以赞赏和传诵,岂不是对“真、善、美”的玷污和亵渎?

长恨歌赏析篇6

一、关注诗歌创作背景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当然,常用的词汇主要有颠沛流离、疮痍满目、报国无门、民不聊生、收复失地等国仇家恨型术语也是要识记和灵活运用的。

长恨歌赏析篇7

【关键词】鉴赏语言;赏析字词;表达技巧;表情达意;遣词造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词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起的作用,进而品评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风格。“炼字”、“造句”是诗歌的亮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传神显旨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暖风而逍遥自得。但“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2.以动衬静

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3.化静为动

例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聚”“怒”二字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4.以静写动

例如: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月本来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的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写虚

例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两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的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赏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2.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比拟: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5.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6.反问: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二)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2.托物言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3.起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渲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许多看似寻常的语句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能体会寻常语句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守兰.互动课堂情思飞扬――新课标下诗歌鉴赏教学浅谈[J].语文学刊.2011(02)

[2]潘晓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0(05)

长恨歌赏析篇8

一、读懂诗歌

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歌的内容,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下面,笔者将从“读懂”诗歌这个层面,结合有关试题谈一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一:关注诗题。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此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答: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方法二:关注注释和诗前小序。

“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试卷中无任何闲笔。因此,诗词下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兴致勃勃、欣喜愉悦之情。

方法三: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方法四:抓特定意象。

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必须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来解答题目。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正是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方法五:抓关键。

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字、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捕捉诗词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如:孤、独、愁、喜、客等;抓抒情议论的句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结合尾联,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

方法六:调语序,补成分。

诗歌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同时,诗歌由于声律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表达需要,常会打乱语序。从语法上看,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倒装与词类活用,这都需要我们将诗歌的语言顺序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语序,这才容易理解。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调整语序之后就变成“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诗歌就好理解了。

二、规范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常会发现考生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胡乱答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为此,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考生常见的答题失误情况,希望考生在答题中能引以为戒。

【典型题例1】(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失误例举】

失误1: 脱离文本,分析空洞。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误答:“不似”具体指雪与梅花拥有不相同的特性,即尽管没有雪的那般纯洁,梅花依然有高洁的品质。(0分)

失误2: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误答:①年老之后心事无人交流;②不知为谁而醉,为谁而醒;③离别的伤感。(2分)

失误3:要点不全,笼而统之。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误答:上片用比喻,梅花纷飞如雪,写出了作者内心思绪的繁乱与内心的苦恼;下片回忆去年探梅旧事,抒发自己“无人说”的苦闷、孤独和当年的悔恨。(2分)

学生优秀答卷:

(1)①雪不似梅那么香;②梅不似雪可以飞舞。

(2)①无人抒怀的孤独;②对离别的怅恨。

(3)上片实写,将梅、雪做比喻,点明季节,引出“恼人风味”,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下片虚写,回忆去年探梅往事,与今日看梅形成对比,反衬出现在无人抒怀的孤独,并引出下文的离愁别绪之恨。

【典型题例2】(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失误例举】

失误4 :不明手法,泛化归类。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3分)

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溪上三百叠的青山,只有诗人骑着快马,穿着轻衫奔驰着,表达了作者前往野人舍时的急切、喜悦之情。(2分)

失误5: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4分)

误答:①“倚山修竹”“横道清泉”写出居住环境的偏僻;② “芒鞋竹杖”“蒲荐松床”写出生活的简朴。(0分)

失误6:主观臆断,任意拔高。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误答:作者以孤萤自比,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不满、孤独之情(1分)

学生优秀答卷:

(1)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百叠”“来一抹”皆是夸张的体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速之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乐愉悦之情。

(2)①生活环境:“倚山修竹”“横道清泉”;②生活条件:“芒鞋竹杖”“蒲荐松床”。

(3)诗人以“孤萤”自况,夜色深沉,霜寒露重的庭院中只有孤萤在起舞,以环境之凄衬托出孤萤之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三、命题预测:2015高考最可能考的五大题型

(一)分析意境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或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开头两句描写了诗人早晨乘船赶路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1),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步骤2),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思乡之情(步骤3)。

(二)分析技巧型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2)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考生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意旨。

5.答题示例:

对比(步骤1),诗人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步骤3)。

(三)分析情感(主旨)型

念 奴 娇①

[南宋]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某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2.提问变体:(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解答分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4.答题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喻了什么。即,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5.答题示例:

对眼前大好河山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

(四)评价型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题干文字表述格式一般是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2.解答分析:此题型虽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考生自己分析评价的是诗眼,关键词句,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圈出关键词。

(2)依据关键词,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4.答题示例:

“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步骤1),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步骤2),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真挚(步骤3)。

(五)比较鉴赏型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也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生应该高度重视。

3.答题步骤:

(1)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4.答题示例:

长恨歌赏析篇9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长恨歌赏析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思想感情 鉴赏 题目 注释 情词 意象

古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历来是古诗鉴赏的重头戏,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绝大多数都直接考到或涉及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迅速准确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呢?

一、看题目,确定情感类型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同时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准备。例如唐代诗人严武的《***城早秋》,题目中的“***城”二字,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并暗示了内容是关于边塞战事方面;“早秋”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一首边塞诗。又如唐代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直接告诉读者,这是一首写与亲友相见时分外高兴而又有诸多感慨的诗。

另外,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吟、怀”等字眼,就有明显的点睛作用。如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从诗题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

二、看注释,做到知人论世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注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难词语;②作者情况;③写作缘由或背景。必须明白,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严武《***城早秋》的注释是:“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队七万多人。”这是对作者简历和主要事迹的介绍,也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它,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以作者严武为代表的戍边将士的昂扬斗志和豪迈情怀。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诗下注释首先介绍了作者张孝祥的身份和词的写作背景,并且还引用了作者与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最后一句话表明,他虽然受风浪阻碍,但能乐观面对,心胸豁达。

三、找情词,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一首诗的中心字词。根据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模式,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诗句中情感色彩很浓的字词,读者就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例如杜牧的《寄远》,第三、四句“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是抒情句,其中的“孤”字就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较明显的感情词语,可以初步推断,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的思乡之情。如杜甫诗《登高》,首联中的“猿啸哀”,颔联中的“落木萧萧下”,颈联中的“悲秋”、“多病”,尾联中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就典型地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四、看意象,明确褒贬感情

诗歌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离不开具体的意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要品味意象。一首诗的意象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透过这些浸透着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形象,自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月》(万里瞿唐月),前三联描写了瞿唐月的意象,突出了其清冷静谧的特点,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尾联则用落江边的乌鹊的意象暗喻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诗人自己,再结合注释,诗歌的思想感情便很容易看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长恨歌赏析10篇

学习

名人的故事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名人小时候故事,名人故事大全40篇。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三年级:可心榴

学习

课前演讲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课前演讲10篇,内容包括课前演讲稿推荐,课前演讲素材。(一)演讲的内容让学生从七年级自己所背诵的《论语》中任选三条做演说的主题组稿、演讲。(二)演讲的轮序学生按班中学号轮流演讲,学生演讲后,由自己做主持人组织“听众”点评(时

学习

好词摘抄大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好词摘抄大全10篇,内容包括好词句子摘抄大全,好词好段大全摘抄。好段摘抄:1、抬头时,看云,低头时,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给你自己心灵留一点空白,让自己有喘气的时候,摆脱各种烦恼、

学习

祝福的话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的话语10篇,内容包括祝福师傅的话语,祝福康复的话语。4、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走平坦的路,而是在坎坷的路上有位患难与共的朋友;最大的快乐不是没有眼泪的生活,而是有位为你擦眼泪的知己。我亲爱的朋友,愿您拥有幸福和快乐!5

学习

名言名句大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名言名句大全10篇,内容包括管理名言名句大全,关于诗的名言名句。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6、最大的

学习

科技与生活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与生活10篇,内容包括科技与生活结合后的收获,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文章。啊!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呢!就连我们的学校也存在着无穷无尽的科技。在一节课科学课上,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关于“电和磁”的课文。王老师告诉我们:“在生活

学习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20篇,少年闰土教案模板汇总7篇。二、再读交流1.请大家默读6到18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雪地捕鸟)()()()小标题概括可以采用划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完成后,同桌

学习

励志作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作文10篇,内容包括励志作文范文10篇,少年励志作文。灰蒙蒙的早晨,细而凉的雨丝夹杂着似有似无的雪片,气温比昨天更低了。他来到学校。原本还时有窃笑声的早读课现在沉闷得令人烦躁,因为今天是发月考成绩单的日子。“唉。”

学习

荀子名言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荀子名言10篇,内容包括荀子名言斗者,荀子名言集。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4、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5、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

学习

三年级观察日记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观察日记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植物观察日记,三年级蚕的观察日记。苹果是个宝,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苹果有吸收水分、消除便秘、稳定血糖、美肤、吸附胆汁和胆固醇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三高”。苹果还能防癌,预防铅中毒。

学习

新年祝福词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祝福词10篇,内容包括新年祝福语10篇,新年家人祝福词。4、我把新年的祝福和希望,悄悄地放在将融的雪被下,让它们随着春天生长,送给你一年的丰硕与芬芳!5、祝福是份真心意,不用千言,不用万语,默默地唱首心曲,愿你岁岁平安如意!6、

学习

精简祝福语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精简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精简生日祝福语,十一精简祝福语。4、考研的日子在逼近,希望你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好好发挥,考上理想的公大!在为你祝福。一定会成功的!5、校园广场花儿艳,学子纷纭高论谈。捷报传来欢歌笑,如喝蜜汁透心甜。

学习

英语自我介绍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自我介绍10篇,内容包括英语自我介绍范文10篇,英语自我介绍小学。英语求职自我介绍信【2】Hello!I’mXX,IfeelIwillbefitforthejobneededinyourcompany.I’m22yearsoldandingoodhealth.Aftergraduati

学习

竞选班干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竞选班干部10篇,内容包括竞选班干部自荐,竞选班干部的发言稿汇编十篇。

学习

句子赏析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句子赏析10篇,内容包括句子赏析100个字,句子赏析步骤及角度。2、摘抄:我望向连绵的群山,它们像率性舞动的水袖,像韵味无穷的五线谱。赏析:啊,我好像已经看到那连绵的群山。群山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学习

离骚赏析10篇

阅读(425)

本文为您介绍离骚赏析10篇,内容包括离骚原文精美摘抄,离骚全篇赏析。《离骚》具有复杂、多层次的结构特点。对《离骚》的结构研究应在传统的结构划分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突破其局限性,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发出多个视角,从而使文章的研究构成

学习

古诗赏析10篇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古诗赏析10首,赏析对联十篇。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

学习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作品赏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舞蹈论文选题方向。一、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现实意义培养舞蹈素养。舞蹈素养可以理解为有效鉴赏舞蹈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舞蹈是一种直观的肢体语言,没有旁白,需具备一定的舞

学习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音乐赏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外经典音乐赏析论文1200字,经典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一、继承传统推动学科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

学习

古钱币币文赏析

阅读(35)

我国古钱币中的年号钱里常见的有元宝、通宝、重宝,其中“元”、“宝”、“通”三字的写法自唐代开元通宝问世以来的变化无穷,妙趣横生。从书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隶书、草书、篆书、真书、行书、楷书等书体,以及异书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如西

学习

比较赏析柳永代表作《雨霖铃》与《采莲令》

阅读(38)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有《乐章集》,存词近200首。传说他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竟使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与《采莲令》(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补

学习

模型场景赏析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模型场景赏析,内容包括场景模型讲解,模型场景故事。模型场景是一种表现瞬间的模型艺术。一件优秀的模型场景往往能通过一个静态的、定格于瞬间的场景传递给观赏者丰富的信息,比如精彩的观感和特定的知识,更能引导观赏者通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