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篇1
一、传神的字词是古诗词赏析的关键
诗词是诗人由具体的意象经过词语的形象修饰,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如唐代的贾岛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二字的使用,颇费一番周折。开始想用“推”字,后又想改为“敲”字,犹豫不决,边念边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反复多次,我们猜想作者是不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僧人到此是投宿,应敲门征得主人的同意才能进门,如果用“推”门就显得不礼貌了,最后才决定用“敲”字,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创作时遣词造句是很严格的,当今的读者因为没有机会设身处地的亲自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所以鉴赏时就应该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奥秘。
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词句中的“溅”(本意是飞溅、溅起)“惊”(本意是惊动、震惊)二字,用在这里就增添诗人“感时”花的眼泪都溅起了很高、“恨别”时鸟的心都被惊动的内心痛苦,体现出用词的新鲜。所以在鉴赏时就应抓住动词的表义,联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其次,在修饰语方面,修饰是修整装饰使其整齐美观。诗词中的修饰语就好像红花中的绿叶,为的就是陪衬主体――红花,使主体更加鲜艳夺目。古诗词中的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个“孤”字就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这些修饰词语不光使诗读起来优美,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为诗的感情定下基调,所以修饰语也是鉴赏中关注的重点对象。
第三,在表示颜色的词语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有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诗词中表颜色的词也有它的独特魅力。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能抓住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就能体会出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从而使读者既收获到视觉的美感,又体会到内心的激荡起伏,把诗的意境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表达技巧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细琢,否则他的美就会大打折扣;传神的字词也需要诗人高明的手法“点石成金”,也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所以在欣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诗人在创作时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来抒发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言志、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华?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一树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满枝头,使人忘记冬天的寒冷,感觉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温馨气氛;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夜之间大地上银装素裹的美景,着实让诗人吃惊不小,一个“忽”字就把这一“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来”“开”的押韵,更让人感受到诗句的音乐美,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探讨诗人思想情感是古诗词欣赏的最终结果
植物的叶就是为树干而生的,优美的词语、巧妙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而用的。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根据字词的意思、表现手法的运用来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生活杂感,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古诗赏析篇2
抚宁县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 孙静
教学目标:
1.会读。掌握朗诵诗歌的节奏及重音,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诗人营造的优美意境。
3.了解诗歌中“对仗”这一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主要方法:合作探究
主要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诗如酒,愈久弥醇;好诗如茶,馨香淡雅。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的赏析。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学习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四、以抢答的形式介绍作者及该诗的基本情况。
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赏析本诗。
1.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划出这首诗的节奏及重音吗?(2-2-3)
2.听范读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事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雪、门、船
3.诗人在写这些事物时运用了怎样的观察顺序?
由低到高、由近及远
4.这首诗有很强的画面感,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吗?
如: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学生的描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5这首诗里一些词语非常精妙,你能选择喜欢的一处试着赏析吗?
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上”写出了白鹭向上高飞的动态。
6.既然你已经喜爱上了这首诗你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吗?
7.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8.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是相对应的?
如:“两个”对“一行”
9.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也有对仗的句子,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并指出相互对应的字词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
[巩固提高]
秋思
宋伊宁
枯藤老树又昏鸦,
小桥流水映人家。
古道西风骑瘦马,
断肠之人在天涯。
野花
单甜新
小径幽香几回旋,
闻香遂入花丛间。
昨夜一场春雨后,
清新飘溢沁心田。
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赏析同学的作品吗?
金秋
薛昱迪
麦浪滚滚接天边,
穗肥粒满贺丰年。
又是金黄丰收日,
和谐神州捷报传。
[潜能无限]
写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要求意境优美。
古诗赏析篇3
关键词:古诗文 鉴赏 诗文题目 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简单总结。
一、看题目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看作者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着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看关键词句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看意象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6.
[2]艾青.诗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
古诗赏析篇4
那么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呢?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高考古诗鉴赏题应注意的几个步骤。
一、认真审题,研读已知信息
拿到古诗鉴赏题,我们不必急于看诗歌,必须先审清题目中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如先看一下本诗是从内容感情,抑或是表达技巧上去考查。明确问题指向,而后带着问题去读诗歌内容。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一边读诗一边回味刚才的问题,在读诗时便开始寻找答案,寻找相关的关键字词。
二、读诗必须“三看”牢记于心
在平时语文教学及试卷讲评中,我都多次向学生强调每一首古诗都应做到“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有注释时一定不能漏掉)。
首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灵魂。读标题不仅能够明确作者的写作内容、文章中心,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还能看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诗从一开始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到写风吹叶动,尾联入幌拂埃,都是说风,用风寄思友之意。总之,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这直接关乎到诗歌内容主旨一类题的答案,所以必看。
其次,“看作者”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若是高中课本中学过该作者的相关作品,学生会很好把握这个诗人的生平、诗作风格,便于理解本诗。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教导学生掌握作家生平经历,不求死记硬背但求了解,积累越多,越易把握诗作。若是没学过该作者的作品,则可通过注释和诗文关键字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感情。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最后,古诗题中若有注释,一定不能漏掉。高考试卷上一般都一字千金。既然给出注释就必然对做题有帮助,有些注释往往是诗作内容,文章立意,作者感情的有效补充。例如: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第二题中问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社会问题就必须结合注释去考虑。注释中交代了杜荀鹤的生活年代在晚唐时期,所以社会问题自然是晚唐社会的概括。另外结合诗句的内容就不难看出是揭示晚唐时期吏治腐败和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
三、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
这一点也应该贯彻到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可以锻炼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在诵读之中揣摩作者在吟诵中所蕴含的感情(当然考场之中应默读)。在诵读之中再结合作者、标题、注释去理解,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思想了。
另外,多读多诵亦有利于我们把握古诗的语言风格及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比如对偶、反复、设问、押韵、对比。
四、结合诗句准确切入,拟写答案
无论是诗歌内容的鉴赏,或是艺术表达技巧的欣赏,如何写准答案可能是师生都很头疼的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揣摩题目中的信息点,找准切入点,才能下笔。
我们可以在前三个要点“读好”的基础上,做到审题清楚,把握住题向,遵守“如何问、如何答”的原则,落实好三个点。那就是紧扣题目指向作答;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扣住各自问题侧重点,去形象、生动地阐释诗句内容;有时关联用笔的意***或效果。万不能割裂诗文内容,只答技巧或感情。
古诗赏析篇5
一.问何物,能令公喜: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读本《唐诗宋词选读》。实际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具体诗歌的时候,应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重要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以及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样学生们在解读新的诗歌时,不仅能够因人论世,因事论诗、因时论诗,还可以结合常见意象合理推断。没有积累,就无从解读诗歌。除了《唐诗宋词选读》,我们在新的题目接触到新的意象及重要作者时,还应随时保持积累的习惯。如每天早读诵读一首诗词,并配上赏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积累。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长期做下去,肯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歌。
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联想
在有了足够积淀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这个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凝炼的艺术,很短的文字,内蕴很丰富。我们在看一首诗的时候,要合理想象补充成分。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为了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思想,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我们要求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步骤。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传承文明。
如04年江苏高考题《征人怨》里的第一句:岁岁金河复玉关。首先我们根据“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意象积累知道玉门关在边疆,我们再翻译落实:年年金河又玉门关。这样解读肯定不过关,于是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根据文本合理推断,适当补充成分。征人年年都在边关征战,一直在打战,通过这个“复”字,我们能感受到征人的厌烦、厌恶之情。如此解读,诗歌就好理解了。《征人怨》还有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我们学过杜甫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就可得知“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也就可以推知“青冢”也在边塞,那么《征人怨》的第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了。
三.思君忆君,魂牵梦萦:技巧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鉴赏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做些技巧分析,进行适当的句法调整等等,理解鉴赏起来就容易多了。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是主语,“落”是谓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句子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再如对偶的规则经常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事实上,名词还可以再分为好多种,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如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会有两个地方难以理解。一是“万岁山前珠翠绕”里的“翠”指的是什么,因为有山,所以他们很多人会认为是“树木”,是“翠绿的树木”,这样理解看上去好像是合理的,可是却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翠”与“珠”相对,他们是并列关系,“珠”我们知道指的是珍珠,那么我们也由此可以推知“翠”也是一种饰物,那可能就是翡翠之类的饰品了,这么理解就对了。所以我们真要学会分析诗句的对应关系。二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的“膏锋锷”难以理解,也无法迁移,我们没法推知。这个时候,细心观察,会发现“膏锋锷”和“填沟壑”相对应,我们从“沟壑”的关系可以推知“锋”和“锷”是相类似的一类事物,由“填”的动词性推知“膏”的词性也是个动词,这么一推断,原来两个难以理解的诗歌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
再如《征人怨》里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推知“金河”也是边塞之地。“朝朝马策与刀环”这句,我们也能推断“马策”是个名词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解题的时候,拿到的分就会越来越多了。
四.我已多情,更撞着多情的你:修辞
我们说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以想象、积累、迁移、推断、翻译为主,可是落实翻译的时候不通顺,于是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字面上的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所以作者看不见长安了”,这么理解就难以领会作者的深意了,我们可以调动积累,迁移推断,我们在《滕王阁序》里有这样的一句:“望长安于日下”,这个“长安”指的是“朝廷”,再结合李白的生平,我们就可以推知,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什么阻碍了他见不了朝廷呢?这么一推断,我们知道“浮云”喻“小人”,“日”喻“君王”。那么诗歌的内蕴就清晰多了。
再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的“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根据对仗的原则,我们知道“珠翠”是饰品,其实指代的是女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进一步分析就是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如此理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五.总把芳心深相许:暗示
07年江苏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暗示是“一种”,可是我们的学生审题不清,不认真看题目,回答了好多种,这个分失得就很可惜了。
有的时候,诗歌内容不好理解,看看出题者的暗示,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05年江苏高考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中的第二句“开门复动竹”,很多学生会理解成诗人打开了门,这么理解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却是错误的,如何正确地理解呢?我们看出题者的第一题就清楚了:“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既然他说“微风贯穿全篇”,就暗示第二句也是跟微风有关的,于是,我们就清楚了,是微风吹开了门,又吹动了竹林。这样,我们就清楚地理解了诗歌了。
再如2012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望蓟门》里的第一句:“燕台一去客心惊。”很多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积累,重点实词“去”,解释为离开,“燕台一去”是个倒装句,于是解释为“一离开燕台”,这么理解还很有成就感,调动了掌握的知识,合理推断,还很通顺。可是他们就没有注意出题者的第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作者愿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那么“离开燕台”怎么跟望蓟门有关系呢?这么一分析,我们发现,不是“离开燕台”,“燕台”是个高台,作者是登上燕台愿望蓟门的,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借助于出题者的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得理解诗歌。
古诗赏析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古诗赏析篇7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傅庚生教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唐诗研究的前辈学者,有多种论著。我喜欢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因其有助于古诗文的赏析和教学。该书将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借用古代的诗文理论来讲解古诗文赏析之法,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个性,与高头讲章式的文学批评论著有很大区别。
傅著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兹择举其要目以窥一斑:精研与达诂;深情与至诚;情景与主从;联想与比拟;脉注与绮交;纵收与曲折;穿插与烘托;警策与夸饰;辞意与隐秀;势度与韵味;真色与丹青;雅郑与淳漓;练字与度句;重言与音韵;对偶与用事;摹拟与熔成。
可见,举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诗文的情感表达、比兴之法、结构布局、风格变化、格调庸隽、语言声韵等各方面的鉴赏问题均有涉猎。我以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中国传统的诗文理论与诗文鉴赏于一体,借助古代的诗话、词话、文话来分析鉴赏古诗文,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也体现于此。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盛行“细读”之法,傅著也有此特点。他论述诗文之抒情达意、布局结构、层次变化、用字用韵,均极细极详,对鉴别诗文之美丑,指摘瑕瑜,十分有用。他结合具体的诗文例句,借用古代诗文评话语,屡论古诗文“纵收之法”“明暗两法”“隐胜与疏快”“练字与度句”“用韵之清浊”等等,对古诗文之“细读”,尤有胜处。
书中还有许多独得之见,如“以感人之浅深,衡量文学作品之优劣,十九得之”,“情不深而诚不至之文章,亦有借形式上之技巧或时代之崇尚而传世或风行一时者矣,然均不足与于第一流作品也”等。世人多对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有好评,傅先生则指出此词在“情景间未能匀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鉴赏诗文作品,也有借鉴作用。
古诗赏析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代诗歌赏析教学 三个角度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一方面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更是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古代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体制:要求以较少的诗句容纳较多的内容,从而形成了高度概括与凝炼,富于情感和想象的特点,这给今人的理解带来不少困难。在实际教学中,从哪些具体的角度来对诗歌进行赏析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诗歌,并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析诗歌,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学生实际,以及诗歌自身的特点,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教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赏析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是说诗歌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诗歌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形象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工具,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外化;反过来,这种外化的工具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入手去赏析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几个孤立物象的集合。这种文学上的形象,不仅包括人、事、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包括情感、氛围、情境等较为抽象但可以感知的形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古诗中的形象描绘有时并不是有具体形态的,如陆游的《示儿》,诗中并没有描绘什么具体有形的东西,主要是表达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情感意绪,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悲壮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因此,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时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明白了以上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赏析诗歌时,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另外,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的表现上还有一个虽然称不上规律但也并不少见的现象:结尾处往往有那么一两句是直接抒情或言志的,它对前面的形象描绘(即写景、状物、叙事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该诗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这对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实践中,根据古代汉语的表意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先局部入手后整体把握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进而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及其意义,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所谓先从局部入手,是说当面对一首古诗时,不要急于从整体上去感知它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思想,而要先把每一句拆分成若干表意单位的词或词组,在弄清了每一表意单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该句所传达出的信息。所谓后整体把握,是说在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对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这种表意单位和诗歌的平仄规律是两码事,表意单位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平仄规律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律;第二,表意单位的大小划分并不固定,以易于理解为原则,可以是一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也可以是多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下面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用“/”将每一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位后结果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第一句中:“烟”――烟雾;“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水面;“月”――月光;“笼”――笼罩,这里引申为“照着”;“沙”――沙滩。这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照着水边的沙滩。这一句是写景,描绘了一幅月下江边迷蒙寒凉的景象。第二句中:“夜”――夜晚、夜里;“泊”――船停泊;“秦淮”――秦淮河;“近”――靠近、临近;“酒家”――酒店。这句的意思是:夜里船停在秦淮河边,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这一句是叙事,交代了泊船的时间、地点,也暗示了上句景象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离酒家近,才有可能听到歌女唱歌。第三句中:“商女”――歌女;“不知”――不知道;“亡国恨”――亡国之恨,国家灭亡的怨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这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议论了,但这句诗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唐突,怎么好端端的就突然指责歌女没有爱国之情呢?当时唐王朝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也还并未亡国,又何来“亡国恨”的说法呢?这里就存在疑问了。第四句中:“隔江”――隔着秦淮河;“犹唱”――还在唱;“《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花》,因其后不久陈为隋灭,这首歌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称。这句的意思是:歌女隔着河还在唱《玉树花》。读到这里,第三句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作者是因为隔江听到酒楼里的歌女在唱《玉树花》这首亡国之音才说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显然,这里的“亡国”就是指南朝陈的灭亡,因此,第三句更确切地讲应是“歌女不知道南朝陈亡国的怨恨”之意。三四两句综合起来看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字面上看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还在这里唱亡国之音,但实际上应当是另有所指。“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能唱什么的,而是要完全听凭在座的官僚豪绅的“点唱”的。因此,在作者看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歌女,而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点唱人”,他们才是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对象,这里采用了曲笔的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理清了每一句意思的基础上,再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月色朦胧、寒雾迷蒙的秦淮河边的酒楼上,一群官僚豪绅们正在听《玉树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这是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的形象,他要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从后面两句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批判了那些醉生梦死,不以国事为念的官僚豪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是只有描绘的形象,而没有直接抒感思想的语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只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得比较间接,需要我们从形象中去分析概括出来,这一点也是应该领会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作者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它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呢?诗中并没有直说,但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小处讲,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从大处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由衷赞叹。
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有的古诗中用了旧章典故,在遇到这类诗时一定要小心。即使在划分表意单位时划对了,也不要望文生义,要去查相关资料以正视听,否则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如上面《泊秦淮》中出现的《花》,如果对陈后主作《玉树花》而后亡国这一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就不会把它认为是亡国之音,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勤查资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来赏析诗歌,是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我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从其他角度来进一步赏析诗歌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语言锤炼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炼字,好的诗歌常常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诗中的关键字。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1],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是描写大漠风光不可多得的经典,这与其中“孤”、“直”、“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手段。在古诗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诗歌丰富的意蕴,感悟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千树万树”言数量多。这里的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的雪来得急,下得大,千万棵树上已经积满了,像盛开的簇簇梨花,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对这两句可以这样赏析:一夜北风呼啸,清晨开门见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到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这是一幅多么壮丽奇特的边塞雪景***啊。
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角度当然不只上面介绍的三种,比如还可以从意境、艺术构思、写法等其他许多角度来进行赏析。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通俗易懂,与初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是在教学中可以频繁使用的赏析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就弃而不用,在条件许可时另外的方法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并在赏析中进行学习的,只是它们或许不占据主要地位,只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描绘的诗歌教学愿景才能实现,初中诗歌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古诗赏析篇9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古诗赏析篇10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