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赏析篇1
关键词:《背影》;感人;赏析
经典之作,不止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几处地方不能放过。
一、重视背影感人的背景铺垫
买橘子,在生活中只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如果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橘子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如同画家写生,把一个苹果、一束鲜花放到不同颜色的桌布上,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教授《背影》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这么重要的背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它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伤感的气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即使给一个老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压,也丝毫没有弱化他的爱子深情,这便为作者见“背影”而落泪,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在语言和外貌描写方面都只有淡淡的几笔,而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的背景上产生的忧伤情感,却犹如一层潮湿而浓重的雾气,弥漫其间。在这浓雾散去时,父亲的背影却越来越清晰,形象也越来越亲切感人。
二、体味慈父情怀的层层积淀
读《背影》,如果只是把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件事翻来覆去地阅读、讲解、分析,只能让学生从父亲步态的老迈、行动的艰难中,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情感脆弱。事实上,文章写父爱不止这一特写镜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用来做铺垫的细节,是它们推动着作者的情感逐步走向高潮。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这些细节,定能感受到父爱的纯朴和炽烈,这样,对于朱自清何以对“背影”潸然泪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章第四段,作者看似用笔随意,写父亲送我的原因,实际上却蕴含了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理解:
①父亲失业,家景惨淡,一家人还待父亲养活,父亲自然有重要的事要忙,而且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了;
②父亲怕“我”路上有事,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熟识的茶房,而且“再三”嘱咐他,所以即使父亲不送“我”,他也该放心了;
③“我”这时已来过北京两三趟,且已二十岁,父亲完全可以放手,而不必亲自来送;
④“我”再三劝他不用去,可他“踌躇”了又“踌躇”,总觉得“他们去不好”,总是放心不下。
从以上四点来看,父亲对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犹如一位慈母待她的幼子,尽现“慈爱”之情。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拖泥带水的舔犊之情多么缺少一些男人的气概,但对于父亲来说,有一点疏忽,他的内心都无法释然。
在当时那个父权依然高举的社会,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温情。几年后,随着作者对父亲越来越理解,回想起这些,哪一个细节又能忍心忽略呢?那当初让他感觉翻来覆去决断不了一件小事的父亲,是多么疼爱自己呀。
父亲对儿子、对茶房不放心,那么怎样做他才能安心呢?细读文章第五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的沉重打击面前,依然活得冷静自如的父亲:①“我”去买票,父亲忙着为“我”照看着行李;②行李太多,需要雇脚夫,他便又忙着和脚夫讲起价钱;③送“我”上车,他特意给“我”捡定了靠车门的一把椅子;④叮嘱“我”夜里小心,不要着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里的四件事,件件都是那么琐碎。但在家庭遭遇变故之时,在父亲的心里,儿子的哪一件事又是小事呢?不丢东西,不被人骗,不生病,一路顺心,不让家庭的变故影响儿子的情绪和学业,这是多么体贴周到的关爱啊。从“背影”中终于读懂父爱的朱自清,回想起这一幕幕,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三、不能忽视的细节:“我”的***意识对父爱的消解
慈父的关怀,虽然在那个年代是稀缺的,但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却不一定懂得珍惜它。对于年轻人来说,自觉长大的意识会鼓励他去彻底摆脱幼稚、懵懂和对家人的依赖,而意气风发地去追求自由、***和自己憧憬的生活。
二十岁的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分别时,已经“为人夫”了,此时,他的***意识应该比现在的初中生要强得多吧。因此,当我们细读文章时,就能从许多细节中感受到父亲默默的关爱,在一个年轻人的眼里却似乎成了多余和牵绊,让他在尴尬无奈的同时,甚至生出了些许不耐烦和隐隐的轻视。例如:
①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②父亲嘱咐过“我”之后,又嘱托茶房。“我”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的人,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③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从这几处文字来看,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奔波,深谙世事的艰难,在他看来,和脚夫讲价钱是很正常的事,而“我”却不能接受;父亲和“我”都明知茶房托了也白托,可他还是寄予茶房几分希望,把“我”这个“大”学生托付给他们;结尾的几句补叙,更暗示了这几年“我”与父亲之间矛盾不断,而这矛盾,便是一个在世事变迁中穷于应付的老人与一个青春期寻求***自由的年轻人之间的隔阂,这隔阂使父亲再忙碌的身影,也难以唤起儿子的理解和欣赏。
也正是这叛逆性,使父爱的深沉、体贴和周到,在二十岁的朱自清眼里,看上去总有些不合时宜、拖泥带水,让人不由得想要摆脱。父亲的诸多努力和付出,年轻的朱自清是体会到了一些,但要说感动,则远远谈不上。因为这隔阂所带来的心理距离,使他无法主动走进父亲的内心,也消解了父爱在他心里的深度。
几年后,再回想起这些,朱自清对自己当时的少不更事,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认识,也对父亲“琐碎”的爱才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回味。因此在文章中,作者想把当时被自己忽略、被自己的年少轻狂所消解的“爱”的细节一一还原。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关注到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叛逆来体察作者的叛逆,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父爱感人的情感认同,还能感受到儿子的“聪明”和父亲对此熟视无睹的“宽容”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再看朱自清见“背影”而落泪,就会自然地产生同感了。
四、解析慈父背影的感人魅力
在送别中,买橘子和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上车拣座位一样,本也是一桩小事,但因要经过铁道,跳下爬上,比较费事,本该“我”去,父亲却又一次代劳,在这不知疲倦的背影中,作者终于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穿着普通,人又老了,这背影按理说是唤不起人的美感的,但它却实实在在感动了作者,因为它唤醒了朱自清昏睡的意识:眼前这位“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尽力地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老人,不为别的,只为让年轻的儿子在旅途中不为饥渴所困,只为儿子放心读书,不因家中一日不如一日的光景而伤感;也许还有着那一点要读大学的儿子在人前觉着体面的虚荣,而在众人面前做着这不甚高雅的艰难的动作。
而这艰难,又分明使朱自清感到了父亲的苍老;这苍老,又仿佛使他看到了父亲如负重老牛般奔波劳碌的一生……想到自己已长大,而父亲还在吃力、尽力地想为儿子擎起一片晴空;高大的儿子,在逐渐老去的父亲面前,时时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成熟”和“智慧”,而父亲却用沉默忽略儿子的不满,用爱包容了儿子的“聪明”,想到这些,想起这苍老的、坚强的、宽容的背影,怎能不令人感动,令人心酸,令人潸然泪下呢?
背影赏析篇2
关键词:教师主导性;大学英语提高课;模块式教学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99-02
《英语电影赏析》作为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历来为英语专业开设,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对非英语专业开设《英语电影赏析》课已成为必然趋势。英语电影语言具有自发性、无准备性、句式多变、语言较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学者对于《英语电影赏析》教学的研究多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张津海,2002)。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针对非英语专业电影赏析教学的研究开始出现。此类研究多集中于《英语电影赏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李曦,2010;董爱华,2011),如何实施影视教学及其相关措施等(傅琳,2006)。但理论根基相对薄弱,教学体系有待完成。
一、回归教师主导性是前提
各大高校新开设的大学英语提高课《英语电影赏析》面向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由于开设时间不长,目前还存在普遍性问题,即教学目标不明确,赏析课成为观影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从开始选课时的兴致勃勃、满腹期待到后来的索然无味甚至逃课现象频发。《英语电影赏析》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电影院”。大学英语提高课《英语电影赏析》课堂比较随意,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不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中,都过于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甚至形成了绝对的“学生中心论”,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和意义。在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完全不同的提高课《英语电影赏析》教学改革中,回归教师主导性意义重大。
影响教师主导性发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师缺乏专业素质;(2)课程改革的迅速实施和推进给大学教师带来挑战;(3)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回归教师主导性是电影赏析课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前提进行的《英语电影赏析》教学才会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主导性”重点在“导”上,在教学中体现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估考核机制上。
二、确定教学目标
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英语电影赏析》教学多借鉴于英语专业《英语电影赏析》,此两门课程不可简单等同。英语专业学生多在大二、三年级开始修《英语电影赏析》,学生已储备了相当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英语电影赏析》课更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电影赏析技巧的学习;非英语专业《英语电影赏析》作为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之一,只对大学英语已过四级的学生开设,这类学生虽具有基本的英语知识,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却相当薄弱。因此,大学英语电影赏析课程应确立与英语专业赏析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选定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提高课《英语电影赏析》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选择观看影片多根据任课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而定,种类单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影片内容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大学英语提高课《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班额较大,学生需求多样;影片主题相对单一;选择影片对教室的视觉效果和放音环境考虑不周。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又一体现。选择观看的影片应遵循以下原则:种类多样、语言难易适中、主题健康、声音视觉效果适合在教室观看。首先,影片除包括电影还应包括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故事片、动画片以及科幻片题材多样;既包括诸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等经典老片,同时加入最新发行的影片,如奥斯卡获奖影片《飞屋环游记》(Up)等,增强电影赏析课的时代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语言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影片的兴趣。另外,选择影片应考虑到影片传达的主题思想是否符合大学生心理状态,过于悲观、消极以及极端的主题都应该排除。最后,充分考虑播放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影片的理解,是赏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模块式教学
根据电影欣赏的过程理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杨先明(2007)把英语电影欣赏教学的模式也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进入阶段、欣赏阶段、回味讨论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具体的五大模块:背景资料介绍、观影、“赏”与“析”、课堂表演、观后巩固,并在每一模块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赏析课堂更为生动有趣。
1.背景资料介绍。了解影片相关的背景资料是欣赏影片的基础。电影的背景资料包括:电影类型,演员导演介绍,影片描述的时代背景,影片所获奖项等等。教师在选择背景资料时,应充分备课,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可有目的性地提前布置给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和在课堂上陈述的能力。比如针对《公主日记》(Princess Dairy),布置学生查找美国学校制度等相关资料,了解美国文化。
2.观影。影片放映是赏析课的必要步骤,但《英语电影赏析课》绝非“观影课”,电影的放映应该在成全电影美感的同时多方式进行。放映方式可有以下几种:全部放映、定点播放、片段放映等。考虑到上课时间短暂的问题,全部放映电影相当费时,因此定点播放和分段放映较为常见。为不影响故事的连贯性以及影片的美感,教师应学习视频剪辑相关基本技术。
3.“赏”与“析”。主要包括:故事复述、人物分析、主题讨论、电影表现手法等。故事复述相当于是对电影故事的口头缩写,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人物分析主要侧重于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主题讨论则是对影片理解的升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对“救赎”一词的理解。英语电影赏析虽是电影赏析课的一种,但赏析的重点不在电影拍摄等专业问题的赏析上,而应该在学习交流技巧上。因此欣赏和分析电影里的语言应该是重点。基础的电影理论和赏析手段也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避免枯燥的讲解理论,结合英文原声电影,形象具体的引出理论,适当加以补充分析。
3.课堂表演。英语电影赏析课堂理应不同于传统英语教学课堂,学生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交际技巧的目的。因此,课堂表演应多种多样,主要有:角色表演、自编话剧、电影相关主题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例如,布置学生经典动画片《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进行故事续集编演,班上各个小组都能产生奇思妙想,演出多种不同的续集版本。《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这部电影中,主人公自述是故事发展的线索,通过“This part of my life is called——”进行连贯,布置学生采用类似结构讲述自己或者亲人的生活。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4.观后巩固。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练习写简单的影评。开始给定一定的方向,要求学生命题作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发挥,要求学生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
五、评估考核机制
英语电影赏析课有其特殊性,单纯的期末闭卷形式难以合理有效的评估学生的水平。因此,我们采用课堂表现以及学期末验收结合的方式。课堂表现的成绩应在行课期间给出。期末验收分为两种方式,听说考试和笔试。听说考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既考查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同时也考查其英语交际能力。笔试要求学生写简短影评,重点考查学生表达能力。
六、结语
英语电影课程改革应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形成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氛围。希望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实现电影赏析课程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Cochran K F,DeRuiter J A& K ing R 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
[2] 蔡基刚.制约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3]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 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8).
[5] 董爱华.赏析英文原声电影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电影文学,2011,(4):152-153.
[6] ***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 李曦.英文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16):155-156.
背影赏析篇3
一、前言
休闲娱乐中,许多人都喜好观赏电影。电影欣赏(赏析)也是许多学校会开设的课程之一。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我们在虚拟的情境中,一方面赞叹其技术及丰富细腻的艺术表现,同时经历及体验导演想传达的人生哲理与生命的价值观。在娱乐之余,也能带来一些省思,看完一部片子,就等于读完一本书,如又有人引导欣赏,真是一举数得。从教育的层面来看,电影赏析对这一代的学生情意发展与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功效与帮助。但一般电影赏析教学偏重于以符号学方式去赏析其蕴含的内在意义,学生会觉得太艰涩,难以理解。且许多学生也希望了解导演利用怎样的手法去拍摄、运镜、构***、剪接画面等。如何将原本应用于赏析精致艺术品的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来分析影片的形式、内容等?学生借由此方法赏析电影的效果如何?教师教学上有哪些做法值得参考而哪些需注意?希望借此研究能为日后电影赏析教学提供另一发展模式,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的参考。
二、文献探讨
赏析电影可应用的理论有“作者论”“符号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叙事学”等[1],皆可作为分析电影之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则以转换艺术鉴赏理论来赏析电影。因此以下先探讨艺术鉴赏方法再思考电影的特色建构适合之教学模式。
(一)艺术鉴赏的方法
在艺术教育界,曾兴起艺术鉴赏教学之热潮,著名学者Feldman之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成为艺术鉴赏教学之典范。[2]Feldman认为艺术鉴赏包含描述(将作品中所有视觉特质逐一详列,并以解析或叙述的方式表达之)、分析(针对前阶段所列的细目,陈述各***像符号的关系,借以分析各元素、形式与事物间的关系,以探究***像概念和相关的术语)、解释(依据前两个阶段所汇整的信息,来发掘和创造作品的意义,并理解该意义所传达的意念、心境或感情)、判断(将作品与同层次的其他作品作比较,以决定其优越程度)。[3]但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主要是针对精致艺术作品所提出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在应用时会有一些调整与改变。
(二)电影赏析教学要点
分析电影与分析一幅精致艺术品的要点毕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者先分析电影制作要素作为赏析电影的要点。一部电影的制作通常是耗费巨大的,包括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结合影人的巧智和创意,透过演员投入生命的真挚演出,最终才可完成其所欲传达的主题真意。[4]在内容方面,每部影片都有其故事宗旨即中心精神,有的或许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有的可能是深奥复杂的逻辑体系。端视表现目的为何。一般而言,故事的四大基本要素包含:剧情、角色、环境背景、冲突。[5]电影依其风格和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写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写实的电影企***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现现实的表象,大部分的影像总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紧密的关系。极端的写实电影会倾向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形式主义的电影通常强调技巧与形式的表现,这类电影属于导演的作品,作者个人风格通常非常明显。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般称之为古典电影。古典叙事电影画面的取舍通常是由它们与故事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定,但是银幕上呈现的并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导演个人主观视野所产生的美学现实。[6]制作电影的技法包括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光影与色彩都是虚拟而非真实的物质,但它们也是主导影像视觉气氛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光影方面,好莱坞大片时展三点灯光(three-pointlighting)技巧,至今仍在世界上通用。主光(keylight-ing)是光线主要来源,制造影像之主导性(dominant),会首先吸引我们的目光。补充光(filllights)没有主光那么强烈,显露一些次要细节不被黑暗吞噬。背光(backlights)则分别在前景和环境,赋予三度空间纵深幻象。创作者依影像主题与营造的气氛,用明调光(highkey)、低调光(lowkey)与逆光(backlighting)等光影类型来表现。[6]明调光可制造活泼气氛,低调灯增添神秘与悬疑。[7]在色彩方面,每个影像都应有整体的色彩基调来配合创作的主题。例如低彩度的色系适于怀旧的主题,高彩度的影像则适于活泼的影像风格。在色彩心理层次方面,色彩具有文化性、象征性与流行性的特质。在文化性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民俗习惯,如中国用红色代表吉祥,日本则以白色表示。所以,主题如牵涉文化性的题材,选择适宜的颜色对主题的传达会有强化的效果。在象征性方面主要依照大众普遍对色彩的心理反应来决定,如蓝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黑暗与危险等。在色彩流行性方面观察时下的流行用色,不但会帮助主题意念的传达,也会提升观众的认同感。镜头的组合原则有赖远景(longshot)、中景(mediumshot)和近景(closeshot)之配合达成。一般用全景来确定整个环境的关系位置,中景用来描述主体的动作,而近景或特写则可表现主体的表情与对事物的反应。除此之外,水平镜头通常是用做叙事交代。俯角镜头会凸显环境,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高角度镜头会呈现画面中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拘禁的情况。仰角镜头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也使观众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由仰角摄得的人物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6]在剪接方面,常用“淡入/淡出”做影像开始与结束时的应用,也常用于交代时间、场景以及主题的改变。将两个镜头直接切换,适用于营造快速的影像节奏。“溶”通常用来表示影像上时间与空间的同时改变,或是在同一地点只做时间转换的运用;“划接”即是后一个画面水平移动而推走前一个影像的转换方式,常被用做具有趣味性或刻意建立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声音主要作用在传达广告内容,使观众能了解意境和内涵,一般分为旁白、音效和音乐。旁白可辅助画面镜头的内容说明或代替画面人物的想法。音效为加强戏剧效果,增加观众对剧情内容的心理反应或暗示转场作用。音乐则有营造与烘托气氛、加强动作、交代场景时间地点的转移作用。[6]
(三)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教学之模式建构#p#分页标题#e#
应用艺术鉴赏在描述阶段主要是有关文本(影片内容)的概述,包括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因为影片是动态的,无法像平面作品能就感官给予简略的描述,必须要等整个影片观赏完毕后才能对影片内容进行概述。在形式分析部分,制作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会影响其呈现,列入分析的重点。解释阶段是有关影片内在意涵的解释,旨在探讨文本或对象所传达的内容、意义、目的。这部分的诠释相较于形式的分析,观者会想先了解这部分,因此这部分需先进行诠释后再进行形式的分析。最后判断阶段是在通过对文本的描述、诠释与形式分析之后,所提出的综合价值判断。综合上述,可将赏析电影影片方法与要点列表如下: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探讨、行动研究来搜集研究资料。运用行动研究是因它可以改进课程实务工作的情境,从实务经验当中建构课程理论,达成教师的专业成长。[8]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发现课程问题、界定与分析课程问题、拟定课程计划、实施与修正课程计划、评鉴课程并提出报告等步骤[9],但资料搜集、观察、反省是融于整个过程中的持续动态形式。本研究根据此,改为问题酝酿期、课程发展期、课程实施期、课程评鉴期作为行动研究发展的流程。而此次的行动研究是以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资料之搜集与分析。
(二)研究流程
1.问题酝酿期电影是休闲娱乐中极为普遍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符号学或社会学等方式分析,但对没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了解,促使研究者萌发寻找适合之教学模式,后来发现并未有人将西方的艺术鉴赏理论带入电影赏析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尝试将此教学法应用在电影赏析教学上,及探讨此方法对学生电影鉴赏能力的作用,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之参考。
2.课程发展期研究者先阅读相关文献与搜集教学数据后,考虑研究对象无相关经验,没法马上进入电影赏析教学的范畴,需先进行一些基础教学,所以研究者先拟定电影赏析要点讲义(如文献探讨),让学生先有整体概念,才能进行电影教学赏析。为了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多元性,研究者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而为符合不同时代、风格、意义等,看了许多影片的数据,最后才选定需要的影片。为配合每次课程目标设计了许多辅助的学习单,以利于引导与讨论填写。
3.课程实施期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电影赏析班级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课程实施前,发给学生“学前问卷”,了解学生的旧经验,以作为教学起点。每次上课填写学习单除了有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功能之外,还有帮助学生思考的积极功能。每星期课程执行后就撰写“教师省思札记”,进行课程的检讨与下一次课程实施前的修正。且找几位学生做访谈,以了解课程的实施成效。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学后问卷与回馈表”填写,以弥补访谈学生人数不足之处,进一步了解课程与学生学习成效。在教学步骤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电影,之后让学生对电影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加以描述。其次,教师可引导其探讨此影片作者、时代、制作背景、创作动机与解释影片内在意涵等,并说明影片所表现的生命特质之经验。再次,教师可带领学生更进一步针对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加以分析,此阶段是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阶段。最后教师则将影片与生活经验联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此影片的看法,即价值判断。如此学生将可从活动中亲自去知觉、体验、了解和欣赏作品,并能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电影评价的技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到鉴赏作品时所必需的知识,对于其后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经历了综合知觉、情感、认知、判断四个层面的心智活动,其心智与美感也都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和启迪,这不但是人类心智成长重要的经验,也有其重大的价值。
4.课程评鉴期研究者搜集教学行动研究成果资料及学生学习单、问卷、回馈表,并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进行检核,发现教学实施的结果以提供以后教学研究的参考。
四、结果的分析与省思
(一)学生观察与反省
1.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策略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提升审美知觉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单发现,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学生认为鉴赏方法能提升其对电影的认知,从美学观念的探索建立感知的审美结构,了解艺术形式的丰富,经过有系统的教学,对电影语言的使用将会更敏锐而灵活。因以往学生欣赏电影会偏重于剧情内容的了解,艺术鉴赏方法可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去了解电影,最后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电影赏析鉴赏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学生认为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运用了多元的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提升其思考能力。事实上这些多元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去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对于其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相当有帮助。
3.电影赏析的鉴赏教学方法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及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鉴赏与创作就好比太极***中的阴阳两极,呈现一种互生互补的密切关系。鉴赏就是再创作,创作是鉴赏后的表现活动。学生生长在充满光影声效的年代,对影片的兴趣也较高,经由电影思想情意的深刻激荡与形式技巧的分析后,他们了解更多电影影片隐喻性的涵义与拍片的技巧,除可强化他们的人文涵养,学生也会希望从鉴赏影片学得的技巧将来能应用于自己的拍片上。他们也认为通过此次教学可增长其拍片的创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省思
1.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每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有许多的观念是建立于个人的“习惯”(habit)之中的,“习惯”会与生活产生紧密联结,甚至带来判断的准则,所注意的“艺术”角度也因而有所差异。Feldman认为在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不断交流对话。教师应该接受学生提出的任何反映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供多元的诠释看法,因为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3]因此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与评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他们提出的意见中可发现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p#分页标题#e#
2.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来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鉴赏方法虽分为四步骤进行,但每一步骤如以讲解方式进行,学生将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可用问题导引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比较、思考,经过此方法导引,学生较能有方向地去思考。以《饮食男女》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片中三位女儿的个性有何不同?你喜不喜欢?为什么?你个人的婚姻观念如何?(2)如果你遇到与片中男女主角同样的困境,你的解决方法会与他们相同吗?或是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可采渐进式的结构性问题题组,即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聚敛到扩散。一开始可以提问引导性较强的题目,一方面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技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题目拓展思考的层面,并渐次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3.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价值观的澄清和对事物多元、正面的看法实施电影教学的较深层的目的是希望能增进学生人格及美感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但这也是一般教师较不易做到的部分。针对此部分,研究者会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影的类型与内容,设计与生活经验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例如女性主义电影中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你觉得传统“一女不事二夫”,而男人却可以同时拥有“三妻四妾”的观念是否公平?为什么?(2)你如果是有钱人会如同片中男主角想花钱买妻?你会如同片中女主角为钱牺牲吗?或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钱的问题?(3)你会想娶或嫁有钱老婆或老公,减少二十年的奋斗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女性的意念与形象,男性的权力与象征等。自我觉察是否有刻板印象、拜金主义等,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价值观的澄清,对事物采较多元及正面的看法。
4.讨论过程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学习成效在描述、解释、分析、判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组员间要尽力配合一起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在分组讨论中,研究者发现有些组别用分配工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活动,虽然这表面上是公平的,但这样分组讨论对学习成效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研究者会适时关切,或指导其如何参与讨论,而不是采责任分工方式,否则将不能达到讨论过程中意见交流的目的。
5.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本课程受限于每周只有两节课的时间,每堂课的时间都要充分利用,而有时时间不够或太紧凑也会影响学习,如写学习单的时间不足会无法完全发挥团体讨论的效果等。这也常是我们老师的教学缺失,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求好心切,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必须经过“适切的环境与足够的时间”双重的淬炼后,才能逐步转换为“能力”。学生在面对电影艺术时,需统合个人的感情、经验与知觉能力,才能转换为辨识、分析、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因此需要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判断,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审美知觉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整体教学方式也可以强化学生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可导引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澄清价值观。而在讨论过程中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成效。且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
(二)建议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有利于讨论与思考老师常求好心切,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此次教学研究者也有相同问题,准备内容太多,使得讨论或思考时间不足,许多课程只能用“赶”来形容,学生也会感受到这股时间的压力,因此老师要留意是否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2.电影赏析可从“分析”、“批判”阶段,进入到“关怀”、“价值的重建”阶段,达到高层次美学观的统整当后现代的语言符号已经转变为影像,生活内容变成转瞬即逝不确定与不安定的影像空间,电影赏析教学则应重视视觉阅读,并培养学生社会批判力及重建价值关怀。电影中常充满导演想传达的人文关怀与生命的哲理、价值观,因此可从“分析”、“批判”,进入“人文关怀”,促使“价值的重建”,甚而培养其能有“建造理想的社会秩序”之抱负。培养学生具有此人文关怀的情操,这才是较高层次人类精神之哲学观与美学观的统整。
背影赏析篇4
古诗词的复习包括背诵、默写和鉴赏三个板块。可采取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分数。
1.熟练背诵是基础。96首古诗词的背诵任务非常艰巨。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第一阶段按册背诵,两个早读复习一册大约12首,三周左右的时间完成,达到对着课本目录熟练背诵。第二阶段按时代和作者择重点背诵,依次是《诗经》、曹操、陶渊明、王维、大李杜、小李杜、刘禹锡、苏辛、李清照、张养浩,两周时间完成,达到对诗人的经历、思想和风格有比较清晰地认识。第三阶段加强环节,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出下句,对上句,查缺补漏。
2.理解是准确默写的前提。有很多学生背诵花了大力气,可默写丢分很多,原因是对诗歌不理解,经常出现同音异形的别字。如,“燕”和“雁”,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前者在春景描写中表喜悦希望,后者在秋意描写中寄托思乡和忧愁,只要对古诗文的情感基调有所了解,就不会发生混淆。再如,“洲”和“州”,地方名为“州”,“思君不见下渝州”;水中陆地为“洲”,“关关雎***,在河之洲”,“芳草萋萋鹦鹉洲”“肠断白洲”。因此,提醒学生在背诵时要思考意思,头脑中要有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和理解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在指导学生默写时,教师要加强检测,可以每节课听写五至十个名句,也可以听写名句中易混易错的词语。当天听写当天批改,复习一点,检测一点,砸实一点,积少成多,力争让每个学生拿到全分。
3.鉴赏要做到举一反三。古诗词的鉴赏,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做到句句赏析指导,所以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可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或某一风格流派的作品进行鉴赏专题讲座,如诗坛上的双子星专题、豪放和婉约专题,将初中所学李白和杜甫的、苏辛和李清照的所有诗词放在一起研习,了解诗人的背景,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演变,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名句赏析是常考题型,答题的格式一般是:确定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象)……+表达了(主题)……
赏析的角度一般有:
①炼字角度,把握句中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抓住“直”和“圆” 字赏析妙处。
②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如:“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③用典角度,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使用了魏尚重新得以重用的典故。
④写作手法角度,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使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背影赏析篇5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
美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艺术作品,但是在同一幅美术作品的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也构成了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在人们看到美术作品时,欣赏活动已经开始,人们往往会借助于自身的想象力,对一幅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受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年龄阶段、性别等的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不同。美术作品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情感,而这种影响主要源自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意义。美术作品是创作者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美术形式便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美术作品简单的分为两部分,即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基础,内容是作品的内涵,所以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美术作品中具象事物,还要体会到美术作品形式中所体现的审美内涵,以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1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分析
人们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是一个从视觉接触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欣赏者首先接触到的,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人们才能进一步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意义。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人们接触美术作品之前,第一眼是对美术作品外观的审视,这是观赏者对美术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美术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是由于对美术作品的外观观察的不同而导致的。在爱德华 凯西在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论》的前言中写到在人在观察事物的知觉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想象阶段,在这一段,人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具体为可辨的实体和事件,是人对作品的初步理解。在美术作品的欣赏阶段,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第一审美感受主要是受美术作品的外观形状、颜色以及构***引起的,这些视觉性的元素符号会在每一个欣赏者的头脑中再现,对于一些比较具象的美术作品这一过程进行会比较自然,欣赏者会由创作者所创作的具体事物直接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由于这些具象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对于这类美术作品的欣赏,每个欣赏者在心理上产生的欣赏差异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美术作品,则需要欣赏者调动更多的感官,甚至动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各种抽象元素所要表达内涵,由此使得不同的欣赏者之间欣赏的差异性增加。
其次,欣赏者在观看美术作品表面形式的基础上,会进一步透过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诸多元素,想象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具体心境,这时的联想活动往往会与欣赏者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相结合,由此造成欣赏上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也会对同一副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对于不同的人,这种心理感知过程,都是需要欣赏者融入美术作品中,切身的感受整幅画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梵高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所创作的名作《向日葵》在它生存的年代只能卖到400法郎,但是1987年在伦敦拍卖时就已经达到3900万美元,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向日葵》的美术价值,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以黄色作为主色调,***片中的花、罐子以及背景灯都是以黄色为主,而黄色作为饱和度最高的一种颜色,往往会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智慧、成熟、阳光、激情等的想象;此外,画面上的绿色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生命力。人们在欣赏梵高的油画《向日葵》时,在欣赏者去用心观察这幅作品时,欣赏者一般会被作品中鲜亮的颜色和色调所吸引,对于很多人大都是被画面上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作品展现出的生命力所打动,并由此产生较为感性的理解,想象创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然而,这一阶段的美术欣赏,大都是欣赏者沿着创作者的经历和以及创作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产生的,不同的人由于文化知识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有认同有反对,这就使得他们对同一副作品会有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最后,在经过对美术作品内涵进行情感感知之后,某些知识水平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人,还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意义,对美术作品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相比较前两种欣赏层次,这一欣赏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欣赏,它需要欣赏者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欣赏者往往比较了解创作者的创作经历,对于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在与美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更多的联系自身的情感经历,从专业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第二次创作,让美术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对于很多世界知名的美术作品,都有很多美术爱好者、专家、学者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分析。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中,绘画者大都讲究意境,作品中虽然有大量的写实,但是创作者往往采取借喻、暗喻、隐喻、含蓄、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研究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时,不仅要有较高的美术专业功底,而且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便难以真正理解一幅作品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对这些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在欣赏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时,对于作者在绘画中所画的诸如“一叶扁舟”“垂钓渔翁”等形象,有些人只觉得这是一幅简单的渔夫钓鱼***;有些人则会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而有些人则注意到创作者在绘画作品中的大片留白,并因此想象出作品中所渲染和传达出的寒意萧瑟气氛,想象到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并进一步把自身的经历以及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享受。在这一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结合了自己对马远所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经历,这些因素都对欣赏者的欣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很多人由于在知识或者情感感知上的不足,可能就不会对这幅作品产生过多的联想。
2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差异性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实也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展现过程,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性别、经历等都会对其欣赏美术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简要分析导致人们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产生的因素。
首先,欣赏者的心理定向作用会对其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初级阶段产生重要影响。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处理和对待任何事物时,都会不经意的渗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一样,人们会习惯性的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带入到美术作品中,并且在无意中选择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欣赏重点的不同,会导致欣赏差异性的产生。此外,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经历也使得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加之,不同的人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的欣赏和关注重点往往不同,这些差异性,都使得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性的增加。然而这种欣赏的差异性,也使得美术作品的内涵不断的被世人所挖掘,而也正是因为人们对相同美术作品的欣赏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得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评价更难。比如,在现阶段大多数的绘画以晚餐为主题的作品中,创作者往往会以晚餐来表现家庭的和睦,亲人之间气氛的融洽。但是在文艺复兴巨将达 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绘画者选用的是以棕褐色为主的色调,画面气氛严肃而庄重,当然这种创作风格与达芬奇自身的创作视角以及他的个人经历相关,但是,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这幅画创作背景的人来说,往往不会对该作品产生正确的评价,相反,对于了解创作者的专业人士而言,往往会对这幅画的主色、构***给出较高的专业评价。所以如果仅仅把以晚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定义为幸福,将会对这幅作品产生负面的评价。为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个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到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评价,美术作品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我们无需为每幅作品指定一个严格的定义,只需要在尊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让人们各自欣赏,各自发表看法。
其次,美术作品的类型也会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人们对于抽象画的欣赏产生的差异性幅度往往要超过对具象画的欣赏,因为相比具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需要欣赏者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美术素养以及文化内涵,而具象作品中大都是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对欣赏者来说只会在欣赏的层次上产生差异。此外,人们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往往会倾向于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或者生活习惯角度对作品的含义加以引申,这就使得一幅作品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形象,也会被人们诠释的多种多样。比如,在达芬奇著名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对于绘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专业层次的人的解释千差万别,有的人认为这种微笑是女性最标准的微笑,是一种迷人的微笑;而有的人则认为人物的微笑中掺杂有一定的邪恶。但是,不管何种评价,无论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还是带有严重的主观因素的评价,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应该理解的是美术作品的类型以及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只有对创作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人们才能从美术作品中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这个例子则向我们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欣赏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性受到欣赏者主观能动意识的影响。对于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同一幅作品产生不同的评价。而这种变化与人的主观意识相关,人们从接触美术作品开始,原有的文化、知识以及经历等都会对其下一步的欣赏产生影响,不管创作者的意***如何,欣赏者都会沿着自己的思维对作品加以理解,进行再次创作,使得美术作品在自己的不断理解中具体化。欣赏者从初步接触美术作品,到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再到深入理解和研究美术作品时,进行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这期间他自身的文化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等都在对其欣赏作品发生影响。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在美术作品中保留大面积的留白,如果欣赏者不能把作者的留白意象与作品的主体相联系,就无法理解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想要表达内心情感。以徐悲鸿的《马》为例,在这幅作品中所展示的突出形象是几匹栩栩如生的马,但是除此之外,画面上还有大面积的留白部分,在这些留白处,创作者没有过多的细节描述,但是却让欣赏者头脑中想象出骏马奔腾的场景,当然,不同的人会想象出不同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有不同程度的发挥,进而导致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性。列宁曾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虽然不同的人在欣赏美术的作品时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但是人们还应该带着好奇欣赏去欣赏美术作品,体验美术作品中的美感,获得健康的审美体验。
3结语
美术作品欣赏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通常也是人们欣赏差异性的展现过程,与此同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也体现了欣赏者所具有的文化和人文素养。在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欣赏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性受到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美术作品的类型以及欣赏者的亲身经历等的影响。但是,对于一幅美术作品而言,也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让更多的人着迷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为此,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一方面应该尊重美术创作者的原作,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
[1] 任志红.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J].学周刊,2012(34).
[2] 任衣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教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 张维友.***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02).
[4] 许敏.浅析美术创作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08(Z2).
背影赏析篇6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0-02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同时,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从2004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有助于学生答题,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答案越来越精简,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所以第二题,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所以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选读)》,只有利用好课堂,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片段性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一步步地解读诗歌,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从而构成意境。最后,要抓住写作特点,包括写作风格,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从各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内容要广而丰富,在难度方面,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
背影赏析篇7
1 音乐创作背景情境式介绍的实现
音乐类似一个胚芽,它并不是凭空从音乐家的心底孕育而出的,它能够被创作出来,需要一颗种子和一个成长的契机。这颗种子便是音乐家自身的音乐才能,但仅有才能并不能使其创作出富有饱满感情的音乐,还需有一个契机――音乐产生的背景。背景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是音乐情感迸发的源头。从背景中可以按***索骥,发现隐匿在音乐深处最深刻的价值。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不能忽视对音乐创造背景的介绍。而在背景的介绍方法上,教师也要去陈择优,尽可能地将创作背景的“彼时”情境再现,让学生在“此时”如临彼时之境,听出音乐之中的真意,诱发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想。在这一环节上,多媒体影像再现的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将创作背景以***像、音频的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更透彻地赏析音乐埋下情感的伏笔。另外,也是对音乐本身价值属性的深刻挖掘。
以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像兼文字将作曲家介绍给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将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影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此时正值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残酷、血腥的统治时期,社会被阴霾笼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悲剧性的场面、氛围贯穿于多媒体影像的始终,让学生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人民的疾苦,对音乐彷徨、苦闷、悲观的感情基调有了深刻的理解。
2 音乐“意”与“境”的实至名归
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和艺术与人类现实世界的关系相同。艺术以现实世界作为模板,又经过择选、裁除、变形而形成,音乐也是如此。它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来抒写人生社会和自我,所以深镌其本质,能窥探到带有自我色彩的“意”以及冠以人类之“意”的“境”。但由于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很难单纯地从音乐中联想到创作者想要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这就使得学生与创作者之间始终存在一层无法破除的隔膜。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破除这层隔膜,将潜藏在音乐当中的“意”和“境”凸显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由感官到心灵的感触和赏析呢?在这一点上,多媒体的影像优势回答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与音乐感情基调相符、作者想要描绘出的场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又会很容易地通过对画面人物及场景的赏析,提炼出音乐的情感价值。
以《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为例,这部作品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尝试与西洋管弦乐队相融合,表现社会主义现实。这部作品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这一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将她们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部作品所钩织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吴应炬作曲的动画电影《草原小姐妹》,以及这部电影的主题歌曲,学生由此切实地感受到该琵琶协奏曲的“意”和“境”。
3 音乐内容“由此及彼”延展性的实现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具有网络的结构,其网络式的结构意味着它们的彼此关联性。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个知识点牵扯出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也总会由此及彼,由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实现音乐课堂内容“由此及彼”的延展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在这一环节中,多媒体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本身来看,它的音频、影像优势可以很自然地切入下一个知识点,使得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形成逻辑上的断层。
还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之后,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围绕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让学生欣赏他的其他音乐作品,如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及舞剧《天鹅湖》,在故事与舞蹈、音乐与场景交叉的表现中,学生享受了一次音乐盛宴,同时又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有了整体的认识。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能将潜藏在音乐表层及深层的美感更多地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音乐鉴赏教学带去福音。
参考文献
背影赏析篇8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
教学进程:
一、 导入:(课前播放 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说起唐诗,我们会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等,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 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2分钟左右)
二、 读(6分钟左右)
1. 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 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 听名家示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听了后有什么感受,并模仿朗读(2个学生)。
三、 赏(25分钟左右)
1、 知人论世: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钟左右)
2、 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治失意(2分钟左右)。
3、 探讨内容情感:(8分钟左右)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阙—怀人(抒情)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 精读品味,佳句赏析(教师给出示例,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欣赏,写完后全班交流,4个学生。13分钟分钟左右)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 再品主题:(1分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 诵(5分钟左右)
1、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2、 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 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 积累与运用(2分钟左右):
1、 积累:你还能举出哪些有关写月的诗句?(学生回顾,PPT展示 如: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等);
2、 作业:
(1)搜集写月(本课除外)的诗句,自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在《课时达标》P74。
(2)完成《课时达标》P74。
(3)背诵这首词,明天默写。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积累咏月名句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提高朗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语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题。
师导语:一首《但愿人长久》借月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对,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上学期我们一起和他夜游承天寺,透过那澄明的月色,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豁达乐观,今天让我们再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苏轼共赏中秋月,同感人间情。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走近苏轼
简介作者,媒体展示苏轼简况;出示写作背景,为下面学习打基础。
四、 走进文本,和苏轼共赏中秋月
媒体出示 自学指导
1、听课文录音 (温馨提示: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个人体验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词语
(媒体出示应掌握的词语和词义,课文翻译)
生根据以上问题,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 走进苏轼内心,和苏轼进行心灵对话
媒体出示合作探究:
1、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 词中哪一句体现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何无眠?
5、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上?你最欣赏哪一句?可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背影赏析篇9
关键词:影视欣赏选修课程;词汇附带习得;背景;理论依据;原则;习得;内化
中***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20
一、词汇附带习得提出的背景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语言知识目标中的八级要求是: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而九级的要求则更高。生词量的急剧增大,使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倍增,传统的机械性记忆单词的方法已无法让学生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英文影视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是促进词汇学习的一种新途径。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和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依据
1. 英文影视欣赏课程
英文影视欣赏课程是通过对经典英文影视的赏析,介绍相关背景,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模仿经典台词和剖析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加深他们对英美文化社会的了解。
2. 词汇附带习
该理论是由Nagy and Herman (1985)提出,是近20年来出现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名词。词汇附带性习得(IVA)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其他学习任务时同时出现的认知活动,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附带地习得词汇。
在本文中,笔者想结合本校开展的英语选修课――经典英文影视欣赏,来谈谈在英文电影的观看中如何关注词汇的附带习得并指导学生运用及进行相关的评价。
三、英文影视欣赏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原则
1. 材料选取
电影中的台词对白常常出现英语为本族语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型、词汇以及新的流行语,所以往往比现成的教科书更能够及时、准确地传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的表达习惯。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发音较为清晰、语言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
2. 教学方式
传统的词汇教学是孤立的。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这一种习得方式,使他们感觉非常困难,而且总是背了就忘,积极性大大受挫。而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具有下列优势:“一是词汇习得是在语境中进行的,能够使学习者对词汇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得更深刻;二是词汇习得效率会更高;三是词汇学习个性化,因为习得的词汇取决于学习者所选择的语言材料。”
四、英文影视欣赏中词汇习得、内化
以下笔者以本校英语选修课程《Forrest Gump经典赏析与模仿》为例来讲讲词汇附带习得、内化。
1. 英文影视欣赏中词汇的习得
(1)利用语境猜测词义
在影片(00:01:40-00:09:00)中,Mrs.Gump和小学校长有一段关于Forrest Gump是否是一名正常孩子的讨论(材料1)。在欣赏这一段对话时,学生的讲义上会重点加粗一些课标词汇,让他们利用上下的语境进行语义的猜测。
材料1:
Forrest: We lived about a quarter mile off Route 17, about a half mile from the town of Greenbow, Alabama. That’s in the county of Greenbow. Our house had been in Mama’s family since her grandpa’s grandpa’s grandpa had come across the ocean about a thousand years ago. Since it was just me and Mama and we had all these empty rooms, Mama decided to those rooms , mostly to people passing through, like form Mobile, Montgomery, places like that. That’s how I and Mama got money. Mama was a real lady.
Mrs. Gump: Remember what I told you, Forrest. You’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
Mrs. Gump: Did you hear what I said, Forrest? You’re the same as everybody else. (Principal’s office)
Principal: Your boy’s... different, Mrs. Gump. Now, his I.Q. is
.
Mrs. Gump: Well, we're all different, Mr. Hancock.
Principal: I want to show you something, Mrs. Gump. Now, this is
. Forrest is right here. The state a
I.Q. of eighty to attend public school, Mrs. Gump. He’s gonna have to go to . Now, he’ll be just fine.
Mrs. Gump: What does normal mean, ? He might be a bit , but my boy Forrest is going to get the same opportunities as everyone else. He's not going to some special school to learn to how to re-tread . We’re talking about five little points her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can be done.
Principal: We’re a progressive school system. We don’t want to see anybody .
Principal: Is there a Mr. Gump, Mrs. Gump?
Mrs. Gump: He’s .
Vocabulary:
route n. 常规路线;航线;渠道,途径
minimum adj. & n. 最低限度;最小量
gonna: going to (AE) 将要,用在口语中
opportunity n. 机会,时机
progressive adj. 排名次的;进步的
(2)根据对白捕捉词汇
在材料1的语段中,让学生连续欣赏两遍后,把语段补充完整。即时的捕捉对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英语词汇的记忆。
(3)通过修辞理解语言
在本段视频中,有一些具有深层意义的句子,可以请学生结合内容来理解以下划线部分的内容,加深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为运用奠定基础。
①Principal: He’s going to have to go to a special school. (a school for the low-IQ children)
②Mrs. Gump: He might be a bit on the slow side. (He might not be quick-witted.)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接着介绍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扩大词汇。
Definition: A euphemism is a kind of expressing method which aims at making people feel less embarrassed by using some agreeable words instead of those which may make people feel unpleasant and not respected. Euphemisms can mainly b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For taboo(避讳);For cover(掩饰);For politeness (礼貌)。
2. 英文影视欣赏中词汇的内化
一个单词要在不同的语境下出现5~16次,学习者才有可能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在影视教学中的词汇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影视材料构建问题情境,并且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反复出现课标词汇,加深学生的印象。
(1)词汇的复现
复述影片内容、根据关键词汇、词组和有用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来复述影片内容;角色扮演、多次观看同一片段后进行对白模仿、角色扮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佳句欣赏背诵、选取美文佳句,让学生欣赏理解、背诵,做到脱口而出。
(2)词汇的创造性使用
①一词多义
在这一语段中主要关注的是委婉语,这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学了这一修辞后,能更了解西方的文化现象,也能扩大同一意义表达的词汇量。
翻译: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
②迁移使用
根据以上对委婉语的讲解,让学生用英语来解释以下划线部分内容。
You are putting on weight.(becoming fat)
Now she is eating for two. (pregnant)
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ter hardship.(dead)
The young lady has married that bookseller who has one foot in the grave.
(is very old/ is dying/ at the point of death)
③情景活用
把委婉语放到语境中,根据它的定义和用法,教师给出一定场景,让学生来运用。
In the middle of the dinner, you have drunk too much water and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总之,词汇附带习得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词频较高或大纲内提出具体学习要求的词汇,从而达到增大词汇量的效果。而英文影视教学能够创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对促进学生词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背影赏析篇10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4)主义公性格与精神在爱情上的反映,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性与价值观。《简·爱》表达了英国妇女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没有美貌、没有金钱的孤儿——简·爱在一乡绅家做家庭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当得知他还有妻子时,她不想沦为情人,为了尊严,放弃了富裕生活,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纵然简在一直爱着他。当简凭着心灵感应再去找罗切斯特时,他已失去了财富,并双目失明,但却得到了简的爱情。离开罗切斯特,简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平等;回到他身边后,简获得了平等的真爱。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灵魂平等、真诚地结合,而不附带任何的物质条件。在英国文学中,这是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