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诗歌篇1
关键词:菲利普・弗瑞诺 野忍冬花 赏析 人生态度
菲利普・弗瑞诺(Philip Freneau,1752-1832)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先后从事过记者、律师、编辑、船长等许多职业,同时涉足商界与***界。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成就了他诗歌作品的二大风格:其一是以辛辣幽默为主的诗歌,严厉激昂地批判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为。另一类则是优美抒情的诗歌。《野忍冬花》就是该类诗歌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菲利普・弗瑞诺名传千古的名篇。
菲利普・弗瑞诺在这类优美抒情的诗歌中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不仅他的诗歌感情充沛,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万千,同时在这之中还蕴含着许多哲理,饱含着弗瑞诺自己的信条、观点与人生态度。自然、人生和生死变迁这些主题都能在他的诗歌之中找到痕迹。
《野忍冬花》是一首极其优美,充满宁静之意的动人诗歌。全诗运用了特殊构思的结构和恰当准确的修辞呈现给读者们如画一般的景致,生动而形象。弗瑞诺对野忍冬花充满着喜爱之情,他通过自己的想象从环境的变迁出发探寻野忍冬花的一生的历程,从野忍冬花开放到凋零之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美与客观无情的自然法则,更是菲利普・弗瑞诺那超然的人生感悟与态度。
一.《野忍冬花》赏析
1.《野忍冬花》中四季构思的结构美
纵观《野忍冬花》全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整首诗歌由4个诗节组成,仔细看每个诗节可以发现4个诗节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弗瑞诺刻意的安排了全诗的结构可谓是别具匠心。4个诗节对应的四季也正好符合了野忍冬花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两者一一对应,使得野忍冬花在每个相应季节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状态更加的形象具有说服力。
第一诗节是春天,弗瑞诺在僻静的角落看到了这野忍冬花,它是如此的美丽,花枝也是那么的招展。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所有的花草树木都逐渐冒芽生绿。而这野忍冬花也是如此。它开在这个无人问津的地方不像其他花朵开在更易被人看到的地方。虽然它鲜为人知但换来的好处是不会被人肆意的折枝与采摘。
到了第二诗节的夏天,艳阳高照,其他花朵都被阳光照得耀眼光彩,而野忍冬花却被阴影所遮蔽,独自在阴凉之中孤芳自赏。虽然在最艳丽的时刻野忍冬花的美没有被众人欣赏,但是它却依然自在的开放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夏天的野忍冬花似乎告诉着我们美丽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不被发现而不美丽。
第三诗节的秋天显得十分悲凉。秋风的到来所有的植物都开始渐渐衰败。无论是那些在人们面前受尽褒扬的花朵还是野忍冬花这种无人问津的美丽都阻挡不住凋零的脚步。弗瑞诺顿时心生怜惜之情,哀叹如此美丽的野忍冬花未被人知晓便要消逝于世了。终于在最后,野忍冬花存在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四诗节,虽然弗瑞诺没有明显的词语表示,但是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便是冬天的情景。因为冬天所有的花草都化为了“无”。弗瑞诺走出了秋天带来的哀伤,由此为野忍冬花发出了超然感叹,因为你原本也一无所有不为人知,因此离别时也会了无牵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春夏秋冬四季完整地记录了野忍冬花的平凡一生,这种四季结构不仅完整了整个故事,而且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形式美。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致,试读者在感官上得到了完整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2.《野忍冬花》中恰当准确的修辞美
弗瑞诺在《野忍冬花》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贴切娴熟。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与排比两种。
拟人手法的运用集中在第一诗节中,弗瑞诺称呼野忍冬花时并非用“它”,而是用了第二人称的“你”。在弗瑞诺眼中,野忍冬花并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从而形象化了的一位美丽的女子。从“招展”“躲藏”等字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野忍冬花犹如一位娇弱的女子一般的唯美之感,更加使读者对这一无名的野忍冬花增加了怜爱之感。
排比的运用出现在一、三两个诗节。第一诗节中弗瑞诺运用排比,叙述了野忍冬花的生长环境是幽静的鲜为人知的,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渲染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对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第三诗节同样也出现了排比,起到了情绪递进的效果。对于即将消逝的野忍冬花,弗瑞诺的哀伤之感循序渐进,由它在世间的消亡联想到世间所有的花都将如此,从而引发读者更加悲伤的共鸣感,再次加深了情感。
菲利普・弗瑞诺在《野忍冬花》中准确的修辞运用使得全诗美感剧增,在情感方面强化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进而达到了抒情的效果。
3.《野忍冬花》中引人入胜的意象美
《野忍冬花》全诗其实只有一个意象,即野忍冬花。然而正是这个贯穿全诗的意象深刻体现了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
开篇,弗瑞诺以拟人的手法极力地描绘了野忍冬花外表的婀娜、娇柔与含羞之美,感叹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野忍冬花的唯美犹如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馈赠。而身处于幽静隐密之处的野忍冬花的幽深正是自然美最好的例证。
形式美在这篇诗歌中也是显而易见的。野忍冬花这个意象贯穿始终,经历四季,在形式上体现了完整合一,春夏秋冬有头有尾,又首尾相连轮回不止。如此的形式体现了多样一统的和谐感。也看得出弗瑞诺独具匠心的设计。
最后,野忍冬花这个意象走遍全文,由它的成长经历的由盛转衰带领着我们心情与之对应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弗瑞诺在开篇描写野忍冬花娇美之时,读者仿佛能透过它的形象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看到嫩绿的枝叶冒出枝头。当弗瑞诺描写夏天百花争艳时,野忍冬花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独白仿佛萦绕耳边。而当秋天和冬天(即三、四诗节)弗瑞诺抒情多于描写时,野忍冬花被冷风吹落渐渐凋零的模样却依稀可见。这真是弗瑞诺《野忍冬花》作品的神奇之处,描写景色时作者情感已然从中表达,描写情时景致的细节却也历历在目。而如此的意境之美却仅仅透过野忍冬花一个单独意象全然托出!
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探究菲利普・弗瑞诺的人生态度
1.自然之爱
《野忍冬花》一诗中所体现出作者菲利普・弗瑞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是不言而喻,跃然纸上的。
全诗中,弗瑞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贴切,对野忍冬花细致入微的描写更体现了弗瑞诺观察的仔细。试想,野忍冬花既然躲藏在难以寻觅的幽静角落之中却被诗人弗瑞诺寻见,这就侧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衷与亲近。如果像常人游客那样地走马观花式走进自然,那么想必他们能看到的就是那些显而易见长在显著地方的花朵从而错过了野忍冬花这一美丽的景致。大自然固然是美丽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弗瑞诺那样真正地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而不是仅仅接触到大自然的一些皮毛就妄自菲薄的声称自己热爱大自然。大部分人也许只是喜爱艳丽花朵与幽绿草木所带来视觉与嗅觉的享受而已。弗瑞诺对自然之爱的真切感受体现在《野忍冬花》这部作品的每个字里行间内。
弗瑞诺对自然之爱也是对他祖国美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此同时,亲近自然更能开拓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2.宁静之爱
《野忍冬花》中,弗瑞诺表现出对宁静环境的喜爱也是非常明显的。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直接用相关文字表示,亦或是含蓄内敛的表达。
如野忍冬花生长的环境即是幽静之处,这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直接表达了弗瑞诺对于宁静的追求。而后,无论是虫鸟欢鸣的夏天、凉风扫落叶的秋天还是北风呼啸雪纷飞的冬天,在弗瑞诺的《野忍冬花》中似乎都是寂静的,无声的。第二诗节中“静静的流逝”便把喧闹的夏天变为了宁静的夏天,就连第三诗节中“无情的寒霜再加秋风的威力,会叫这花朵消逝得一无踪迹。”也只是一笔带过,经接着在第四诗节又写到了“朝阳”和“晨露”一下子把秋冬恐怖的天气回归到了宁静。
正如弗瑞诺所写的一样,无论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霜冻终有平息的那一刻,而那一刻的万籁寂静,雨过天晴才是惬意舒适的。狂躁之后的宁静往往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与希望。而对此的向往与热爱,弗瑞诺已在诗歌中表露无疑。
3.与世无争的中庸态度
野忍冬花贯穿全文有着一个特点,它只是静静地呆在不显眼的幽静之处,不参与其他的花朵的百家争鸣。弗瑞诺之所以写下这篇诗歌相信野忍冬花这种与世无争的中庸态度正是他自己向往与崇尚的做人处事原则。
野忍冬花在春夏两季靓丽的盛开着,相信与其他花朵相比并不会逊色,但在其他花朵争鸣之时它却在角落中微微一笑,丝毫不参与其中,它做得只是等待着像弗瑞诺这样的有缘人来发现它来欣赏它。到了秋冬两季,野忍冬花要枯萎了,但是它曾经同样也美丽地绽放过,得到了有缘人的赏识。野忍冬花终其一生不被世人知晓它的美丽,但是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使美丽不被显露,但是它曾在大自然中的身影是不会被抹去的,它的美丽会通过弗瑞诺这个有缘人的诗歌传达给懂得欣赏的后人。
弗瑞诺对于野忍冬花的托物言志十分深远。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不也像野忍冬花一样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家喻户晓,都能够登上新闻头条,亦或都能够一举成名,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将是默默无闻的。但是每个平凡人都会拥有他那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每个人对于他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平凡的。
因此,并不是最出挑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声音最大的才是说的最有道理的。世上就本无最好最坏之分,像弗瑞诺那样中庸的态度,做好自己,不去嫉妒与攀比,做一个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平凡人,那么这一生就已经不平凡了。
4.乐观、豁达与超然的精神
在《野忍冬花》的第三诗节,作者弗瑞诺由最开始对野忍冬花的赞美喜爱转变为由于秋天降至,野忍冬花的寿命也将结束从而哀叹,悲伤。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野忍冬花的无限怜悯与为它在世时不为人知而感到愤慨无奈。
但是到了第四诗节,弗瑞诺的悲伤之情,哀痛之感已经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弗瑞诺对野忍冬花的理性与释怀的感悟,即野忍冬花既然在世时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么当它离世时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
弗瑞诺的乐观、豁达与超然的精神在此就体现了出来。秋天野忍冬花的枯萎是哀伤的,是让人流泪的。但这是必然的,是不容改变的客观自然的法则,与其为他的到来捶胸顿足,不如大方的接受自然的洗礼。如此,弗瑞诺便有了第四诗节的豁达释怀,这也无疑体现了弗瑞诺乐观的人生态度。弗瑞诺能够很快的从失落感伤中走出来,并予以自我的安慰,放下沉闷的气氛抬头向前方的路看去。
在弗瑞诺看来,野忍冬花在冬天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对它来说,是大自然给予了它生命亦是大自然夺走了它的生命,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也会生老病死,同样人的寿命也不是自己刻意去左右就能够控制的。弗瑞诺因此对其抱着对死亡的一种坦然面对之的豁达态度。当自然死亡来临时,没有必要害怕与惊恐,因为它终将来临,弗瑞诺认为洒脱的看待它才是正解。
最后,弗瑞诺还有这一种超然的精神,这也是整首诗歌的一个巨大伏笔,其实也是一个自然常识。因为在诗歌最后当冬天来领了,那春天也就在那不远的明天了。那么美丽的野忍冬花离重生在春日的阳光中的日子也就不遥远了。虽然在诗歌中弗瑞诺只字未提,但是透析全文依稀可见弗瑞诺对死亡的一种超然见解,即死亡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2.论菲利普・弗瑞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元素[J],张海霞,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3.与平凡之中见神奇――关于《野金银花》及其美学思想[J],刘晓晖,社科纵横,1998年.
4.严寒中的那抹清丽――菲利普・弗瑞诺《野忍冬花》品读[J],王思捷,考试周刊,2013年.
5.论弗瑞诺诗歌中德浪漫主义抒情特征[J],张丽萍,中文学术前沿,2013年.
6.野金银花[J],金春笙;菲利普・弗瑞诺,英语知识,2007年.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2
一、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以简练的笔法、凝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形象的呢?通过分析可知全诗通过外貌描写――蓬头,动作描写――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通过动作描写――遥招手,心理描写――怕等把小孩的聪明(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抓住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侧面描写
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阅读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靠近外城、野径入桑麻、种等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邻人回答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世外高人形象。所以,陆鸿渐其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在鉴赏古诗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其中以李煜、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在古诗鉴赏中没有注意这些,容易使理解片面化、肤浅化。例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曹。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由此,我们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位孤独、怀才不遇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在古诗鉴赏中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但是这只是一种解题的思路,在实际解题中,仅仅知道鉴赏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用语言进行概括。
二、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
人物形象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象的类别定位,二是形象的特点描述。即诗歌写出或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古诗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有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难舍难分、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等。我们该如何概括呢?请看以下示例: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过后两句我们可知:形象的类别是一个游子形象,形象的特点是孤独无依、望月思归。
2.结合表达技巧等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步骤一,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形象+特点):本诗刻画了一个在佳节之夜,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步骤二,具体分析(诗句+表达技巧):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自己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步骤三,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3
赵东曦随张说贬到岳州之后,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贬谪诗,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一员。在这些贬谪诗中,他积极介绍和描绘岳州著名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自由抒写遭受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的创作乃至唐代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
中***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47-04
赵冬曦在唐开元初年曾任监察御史,因与张说相善,遭到以姚崇为代表的吏治派的排斥,随张说贬到了岳州。在岳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本文拟对赵冬曦贬岳州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创作情况作一简略考察。
一、赵冬曦生平事迹略考
赵冬曦(677-750),字仲爱,定州鼓城(今河北省晋县)人。史载其 “性放达,不屑世事”。[1]神龙二年(706),进士及第。其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贞、汇贞等六人相继擢进士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进士之家。景龙二年(708),上《王***》三卷。先天元年(712),登藻思清华科,授校书郎,历右拾遗。“玄宗时在春宫,亲问国***,(韩)休对策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为乙第。”[2]又以才鉴见推,“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3]“开元初,迁监察御史,坐事流岳州。”[4]未说明“流岳州”的原因。而其《墓志铭》云:“以他事联及,放于岳州。”[5]唐代“流为减死,贬乃降资。”[6]《新唐书》载赵冬曦“坐事流岳州”可能是笔误,应是坐事贬岳州,因为唐制流人是不授官职的,而赵冬曦北归是“岁满恩召”,可见其在岳州是授予了一定官职的,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参与唐代官员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根据张说诗《翻著葛巾呈赵尹》[7]推断,赵冬曦当时贬岳州可能担任的是县尹之类的职务。赵冬曦北归回朝的时间 ,在其《墓志铭》中也交待得比较清楚:“夫人陇西牛氏……开元六年岳州之还也,在路遇疾,七月癸已薨背于襄州。”[8]赵冬曦“岁满恩召”,则其参加官员考核当为初考,即其在岳州任职已满三年。因为他是开元六年七月还朝,则其贬岳州当在开元三年七月左右。开元八年(720),“召还复官,与秘书少监贺知章、校书郎孙季良,大理评事咸廙业入集贤院修撰。”未几,“冬曦知史官事,迁考功员外郞。逾年,与季良、廙业、知章、吕向皆为直学士。冬曦俄迁中书舍人内供奉。”[9]其间奉使西***,作诗赠张九龄等两省旧僚。时张说亲重文学之士,“(韦)述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10]后以亲累,贬合州刺史,历眉、毫、许、宋等地刺史,弘农、荥阳、华阳等都太守。复入为国子祭酒,天宝九年(750)卒。
二、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创作情况
赵冬曦与张说关系密切,张说开元三年(715)贬岳州之后,赵冬曦也被朝廷贬到了岳州。这既不幸,又有幸,不幸的是毕竟受张说牵连,自己从朝廷命官贬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岳州。有幸的是,他又与老朋友张说贬到了一个地方,在远离京城的贬所,毕竟还有一个可以相互安慰、经常进行诗酒唱和的朋友,他的贬谪生活也因此比其他的逐客迁人多了几分慰籍和温暖。赵冬曦贬谪岳州期间,他常与张说及张说岳州从事尹懋等游宴赋诗,南楼(今岳阳楼)之上,经常有他们登临吟唱的身影;洞庭湖中,经常有他们携酒游荡的扁舟;邕湖岸边,经常有他们月夜赋诗的声音……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有15首都与岳州有关,有12首是在贬谪岳州期间与张说等诗友的唱和之作。由此可见,他与张说关系非同一般,他的诗作也与贬地岳州有密切关系。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纪游诗,如《陪张燕公登南楼》、《邕湖作》、《陪燕公游邕湖》、《陪张燕公行郡竹篱》等,并且大多数时候是陪张说一起出游。另一类是酬和诗,即朋友作诗在先,自己应朋友之邀再作和诗。如《酬燕公出湖见寄》、《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和燕公岳州山城》、《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奉答燕公》、《和燕公别邕湖》、《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等,这些诗绝大部分也是和张说的诗。概而言之,这两类诗主要也只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岳州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介绍和描绘。如其《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
方曙跻南楼,凭轩肆遐瞩。物华荡暄气,春景媚晴旭。
川霁湘山孤,林芳楚郊缛。列岩重叠翠,远岸逶迤绿。
风帆摩天垠,鱼艇散弯曲。鸿归鹤舞送,猿叫莺声续。
群动皆熙熙,噫予独羁束。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
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
诗中前六联对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映入眼甸的洞庭风光作了精心的描绘:洞庭湖浩渺无边,湖中的湘山(今君山)孤岛隔湖相望,湖岸巉岩林立,远处绿树成荫,湖中风帆点点、渔舟穿梭、莺飞鹤舞,猿啼之声从湖中的湘山阵阵传来……俨然就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早春***,美不胜收,令人无限神往。
其《邕湖作》则把连接洞庭的一个内湖——邕湖(今岳阳市南湖)的秀美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岞。
……
赵冬曦生动的介绍了邕湖形成的原因,对邕湖的特点及邕湖涨落的情状等作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灵动之美。而《和燕公别邕湖》中的邕湖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南湖美泉石,君子别幽奇。湾澳陪临泛,岩峿共践窥。
秋风赪桂竦,春景绿杨垂。郢路委分竹,湘滨拥去麾。
……
在这里,赵冬曦又通过对不同季节邕湖景物的变化,突出了邕湖的幽奇之羡,变幻之美,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二是抒写自己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从朝廷命官、皇帝近臣,突然之间变成了他乡逐客、大唐罪人,其内心的愁苦与落寞是他人无法体会的。贬谪岳州后,赵冬曦经常陪张说或尹懋等流连在湖光山色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借游山玩水排解忧愁。如“抑郁何以欢,阴氛亦登望。孤岛轻雾里,行舟白波上。目劳西北云,心醉东南嶂。昔日青溪子,胡然此无状。”(《陪张燕公登南楼》)在这里,诗人似乎暂时忘掉了忧愁。有的时候,更是“乐”已忘“忧”:“携琴仙洞中,置酒邕湖上。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甚至连贬谪之事都抛到了脑后。然而,所有这些毕竟都是暂时的,对故乡、对京都的怀想始终还是难以从诗人记忆深处抹去:“永忆宛洛游,曾是弹冠望。”(《酬燕公出湖见寄》)其实,诗人内心的苦痛并不是如其诗中所说的那样容易轻易忘却的,湖湘山水反倒进一步触及到了他的贬谪之痛,逐客之恨。他感叹先贤:“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昔日文采飞扬的屈原大才子为什么那样的忧伤,为什么那样急于怀沙自沉?想到这些,再对照自己的目前处境,一腔怀才不遇、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涌起:“穷鸟婴笼缀,孤飞任播迁。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当然,赵冬曦诗中也并不是一味的抒写消沉和苦痛,受盛唐气象的影响,赵冬曦也在追求一些自我的解脱与超越。但与同时的张说相比,赵冬曦还是要显得消沉一些。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参悟天地盈虚消息之理,建议赵冬曦不要汲汲于人间倚伏:“天地盈虚尚难保,人间倚伏何须道。”在《赠赵侍御》中,张说还进一步的宽慰他:“坐啸予多暇,行吟子独善。……长沙鵩作赋,任道可知浅。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也许正是在张说的影响下,赵冬曦才开始从消沉中逐渐走出来,并开始在诗中表现出随运任化的超然态度,心境渐趋平和。其《邕湖作》就很典型的表现了这样一种心境:“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在这里,他用人事回环之理来自我安慰,在对屈原的超越中正视现实,还有一股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
三、赵冬曦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影响和贡献
赵冬曦贬谪岳州历时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把岳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向外推介岳州的名山胜水,积极参加当时贬谪岳州文人群体的酬唱活动,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大量描写岳州的风景名性,客观上扩大了岳州在中原大地的影响和知名度。在唐代,湖南的***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自然生态更不理想,群山叠岭、滩河骏激,“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11]舟车不便,中原人士了解很少。在唐人的眼中,湖南甚至还是一个未被完全汉化的边鄙蛮夷之地,受中原文化影响有限。常建在其《空灵山应田叟》诗中写道:“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岳州是盛唐时期贬官最多的地区之一,它地处江湖之会,相对湖湘其他地区来说,还算是交通较为便利之处,但张说贬谪于此,时人以为是“沦滞于遐方。”[12]可见,当时的中原人士对湖湘,对岳州几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和了解,岳州的一些风景名胜,更象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基本上还未被世人所认识。盛唐初期,贾至、张说、孟浩然等的到来,逐渐为岳州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洞庭湖、君山等风景名胜开始为人们所认识。赵冬曦贬谪岳州又和张说、尹懋、张垍、张均、王倨、梁知微等一道对岳州的南楼(岳阳楼)、洞庭湖、湘山(君山)、邕湖等岳州著名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这些风景名胜独特的风貌都作了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为使当时文人士大夫特别是中原人士了解岳州,了解湖湘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积极参与贬谪诗人群体的诗歌酬唱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贬谪诗创作的繁荣。赵冬曦贬岳州之前,贬谪岳州文士的唱和之作还不多见。但随着赵冬曦的到来,岳州文士已有一定的规模,岳州文士之间及岳阳文士与路过岳州的文士或逐客之间的唱和开始多了起来。赵冬曦积极参与这些酬唱活动,很多时候,他可能还充当了组织者和联络者的角色。因为在这些酬唱活动留下的诗歌中,赵冬曦的诗歌占了很大的份量,在别人的诗歌中,也经常会出现赵冬曦的名字。如开元三年秋,即赵冬曦刚来岳州的那个秋天,他就与尹懋、张说、张均等游洞庭湖,相互间就有诗歌酬唱。尹懋作有《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邕湖二首》、赵冬曦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张说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张均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等和诗。
赵冬曦在岳州,还经常与时任岳州刺史张说、张说从事尹懋及张说子张均、张垍等登南楼(岳阳楼),游洞庭,诗酒唱和,自得其乐。张说有《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尹懋登南楼》和诗。张说有《岳州行郡竹篱》,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行郡竹篱》和诗。张说有《岳州山城》、《翻著葛巾呈赵尹》,赵冬曦则有《和燕公岳州山城》、《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和诗。赵冬曦还经常热情款待路过岳州的文士逐客,并与之畅游山水、诗酒唱和,互相鼓励安慰,使许多飘泊异乡的天下沦落之人倍感温暖。如开元四年春,原户部尚书王琚自泽州移守衡州,过岳州时,赵冬曦邀其与张说等同游邕湖上寺,张说作有《游邕湖上寺》诗,王琚的《游邕湖上寺》、赵冬曦的《陪燕公游上寺》就是和诗。
赵冬曦积极参与并推动岳州贬谪文士的诗歌酬唱活动,促进了当时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迎来了唐代湖湘贬谪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赵冬曦及其张说等贬谪诗人对唐代乃至后代湖湘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对洞庭奇山异水的赞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多为后代诗人所接受。从此开始,中原人士特别是广大文人士大夫多开始注意到了湖湘大地特有的山川风物,后代湖湘诗人唱和之风也大为盛行。
(三)赵冬曦贬岳州期间与张说、尹懋等贬谪诗人一起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赵冬曦在岳州时,经常与张说等同遭贬谪的文朋诗友,“聿理方舟,嬉游滬壑,览山川之异,探泉石之奇,骋望崇朝,留尊待月,一时之乐,岂不盛欤?”[13]畅游山水的赏心之乐与坎坷人生境遇的相互交织,使得他的山水诗更多地融进了岁月的变迁之感。如《邕湖作》在前面八句对邕湖的形成、特点及其四季变幻不定的景色描写之后,他接着写道“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充满了历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和感慨。由此也可以看出,前面他对山水的铺排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心中的块垒,因此,自然山水在这里也深深烙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其在贬谪岳州时期与张说、尹懋、张均、张垍等在游山玩水时相互酬唱留下的山水诗。因为他们相聚岳州,实际上已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岳州为中心的贬谪文人创作群体,他们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寄情山水,诗酒唱和,在不断的酬唱中排解心头的苦闷和失落。他们的山水诗“与同时流行起来的吴越山水诗东西相应,将南方山水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14]从而,客观上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4][9]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赵冬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02、5702、5703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八《韩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第3077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9页。
[5][8]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630、630页。
[6]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83页。
[7]羊春秋主编:《传世藏书·集库·总集·全唐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07页。
[10]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83-3184页。
[11]钱基博:《湖南近百近学风 》,岳麓书社1985版,第1页。
[12]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三五《明皇杂录·张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4
低年级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教学中,如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儿童写话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学写诗歌亦是如此,他们需要优秀的童诗做拐杖,从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在“仿”中,他们习得语言***式,摸索童诗写作的路径,感悟独特写作视角带来的新奇。仿写童诗,满足了儿童对认识世界的表达需求,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话语表现体验。
一、仿童诗的基本句式
很多经典的童诗,从形式排列看,是一行一行的,但是,把它连起来,是一句完整的富有童趣和诗意的话语,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经典句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是《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自然、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时,教师不必多讲,只须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儿童就能自己发现:每一节诗歌写了一个季节;每一节诗歌句式都基本相同,都是“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或他怎么说,他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草芽说他是春天,荷叶说他是夏天,谷穗说他是秋天,雪人说他是冬天呢?”再次诵读,再次发现:诗歌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他又会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也可提供一些***片,帮助学生开启生活经验之门,再让学生学着课文中诗歌的基本句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把学生仿写的诗句串烧一下,又是一首首新的《四季》。
柳枝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黄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大树说:“我就是冬天。”
桃花粉粉,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蝉儿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枫叶红红,他对小鸟说:“我是秋天。”
腊梅黄黄,他对人们说:“我就是冬天。”
儿童在仿写中,不但习得了书面语言的基本句式,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写话的兴趣被诱发了,一句句活泼泼的充满儿童气息的语言,就像泉眼里的泡泡,不断地涌出来、涌出来。
二、仿童诗的语言结构
儿童诗虽然短小、简练,却也有自己的结构章法:有的层层渲染,引人入境;有的首尾照应,引发共鸣;有的循环往复,趣味盎然……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结构,为儿童搭建起一座座具有魔力的语言宫殿,吸引着他们去探秘、解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首篇课文是《柳树醒了》,题目就散发出浓浓的诗意。这首儿童诗,恰似从一个好奇孩童的视角,在窥探柳树醒了的前后变化,语言结构颇具特色: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
柳树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柳树醒了》把“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这四个柳树在春天变化的主要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描摹出来,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儿童读这样的童诗,就如沉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欢快而愉悦,仿佛能看到文字从纸上蹦着跳着走出来。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如果能像课文那样一步一步讲清楚它的变化那就更了不起了!”把儿童的语言表达指向语言结构的迁移运用。
事实证明,儿童的诗情诗意足以让教师自豪。
小芽醒了
春雷跟种子说话了,说着说着,小种子呀,发芽了。
春雨给小芽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芽芽呀,长高了。
春风给小芽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芽上的子叶呀,掉了。
春燕跟小芽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芽啊,长出绿叶了。
(胡宇翔)
胡宇翔小朋友的诗歌编写非常有逻辑,看得出,他平时很善于观察自然,把种子发芽、长高、掉子叶、长绿叶的过程清晰地记在脑海里,所以,写话要用的时候,就能轻松提取运用。
而郑馨蕊小朋友对冬天的梅花感触特别深,换一个视角,写得也很有韵味。
梅花开了
冬风跟梅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梅花呀,醒了。
冬雨给梅花洗澡了,洗着洗着,梅花哟,开了。
冬雪帮梅花染发了,染着染着,梅花哟,白了。
梅花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强壮了……
(郑馨蕊)
童诗仿写,让儿童和生活贴得更近了。简短有趣的儿童诗仿写,让他们在“诗兴大发”的过程中,感受到仿写诗歌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仿童诗的独特视角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优秀的儿童诗,读着会有眼前灿然一亮的感觉,仿佛那些语句是你寻寻觅觅了很久,而今突然跳到眼前,令人欣喜万分。这种独特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就是儿童的视角,这样的审美就是儿童的审美。就如日本诗人金子美玲在《奇怪的事》中所写: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在成人眼中熟视无睹、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不可思议!当儿童用清澈的目光抚摸世界的时候,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心灵与事物对话了,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了迷人的诗境中,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间“陌生化”,缤纷的诗意就会恣情洋溢。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圆圆的蛋里,怎么会爬出长长的小蛇?
我奇怪得不得了,明明没有脖子的向日葵,怎么会自己扭转方向?
我奇怪得不得了,没有人告诉太阳时间,他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5
初读子月先生的诗词小辑《轮回》,是在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主编的《躬耕.文化南阳》2014年特刊号上。老师们说,有一组《轮回》40首,你读读吧,写的很不错的。我一口气读完,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笑尘九子不懂***治,也远离高高庙堂;是自幼所耳濡目染的圣贤之书,让我多少也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稍具些许所谓的文人情怀吧。大诗人陶渊明曾吟咏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就是天下苍生。《轮回》的《识春》里有一句:“淡对尘缘观盛世,当歌岁月乐为民“;“出淤不染清涟濯,入墨无暇气节牵”(秋荷)。也都在诗情画意之间,透出诗人对荷花高洁气节的由衷赞美,对为民服务奉献境界的真诚向往。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6
[关键词] 唐诗;初春;盛春;暮春;风光无限
在脱下厚厚的冬装之后,一身轻松的人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钟爱着春天。喜欢着东风暖日,喜欢着嫩草娇花,喜欢着润山碧水,喜欢着紫燕穿柳,花鸭戏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特别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关于“春天”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一、咏初春的诗
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可用“惊喜”两个字来概括。初春之际,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裁出来的。这一比拟,可谓是独出心裁。
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而这种创作现象并不仅此一例。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实在是平常不过,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观此语,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顿生,实在是绝妙至极;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难得。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状难摹之景,传难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描写初春的诗句,唐朝还有很多都写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这些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
二、咏盛春的诗
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兴奋”两个字来概括。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思情致的最好时机。诗人韩翃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飞花”前加上“无处”来修饰,真正是“乱花迷人眼”的感觉了。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红胜火”虽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经略胜一筹了。
在盛春里最惹人动情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纷纷”写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这个雨细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见,不知不觉中却把衣服湿润了,体现了春雨和春风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断魂”,所指感伤特别强烈。行人在外适逢清明,加之纷纷春雨,绵绵无尽,思乡之情无疑更使人凄凉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个小酒馆小饮几杯。
第三、四句写诗人“借问”,牧童不用言语,只用一个手势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诗就像一幅《清明春雨***》,素朴淡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全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应在于“牧童”这个意象选取得好。这个意象跟整个画面和整个情韵和谐一致,水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这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将此诗只以改动标点的形式就点化成一个剧本,这应是小杜当初未曾料到的。
三、咏暮春的诗
咏暮春的诗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两字来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要过去的,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暮春三月,春将归去,引起人了们无限的惋惜和依恋之情,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弥漫在整个暮春诗中。人们不愿意春归,春天也不愿意归去。正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将草树人格化,前两句说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时光更好地开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写的是花草,表达的却是人不愿意春归去的心情。
但是,春天毕竟要归去,春花毕竟还是要凋谢,令人无可奈何,所以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曰: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于东风不用媒。
诗人描写像美女腮颊一样美丽娇艳的红红白白的花朵,终于嫣香零落。一般诗词都是以花来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类,诗人在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来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对象是东风,而且是自由恋爱,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7
一、反复吟诵,感受其美
1. 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2.含蓄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的含蓄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规律,自然也成为一种审美崇尚。王安石的“浓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一点红,已经足以透露春天的气息,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不言自己留恋,而从别离之后对方的所见所感入手,代为之思,极大地扩展了意境的广度,虚实相生更增强了朦胧之美,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别情。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欢乐中积累,让他们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再结合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形式多样的读诗方法,增强语言魅力,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揭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这样,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状态,是能使孩子愉快学习的重要力量。 诗词鉴赏,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学生眼前再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对诗境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使其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从多媒体的画面中,让学生去感受潮来时惊涛拍岸的雄壮, 让学生品味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优美的视听情境,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8
鉴赏诗歌时,要依据具体诗句的描绘,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积累,以达到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参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识面的差异,诗句所表现的某一生活现象,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曾经体验过的直接生活现象,而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间接的生活现象了。尽管如此,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之分。本文对生活现象直接、间接体验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调动生活积累时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类标准是否科学上刻意纠缠。
一.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
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我们经历过的、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时就可以借助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来准确解读诗句的含意、情感。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问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解析】从题干而知,该诗句就是表现生活情趣的。结合题目“早兴”以及“犬上阶眠知地湿”(春天到来时因解冻复苏,大地潮气会上升,敏感的犬儿会感知到),可知初春到来,随着天气转暖,人们自然会脱下厚重的冬装而换上相对轻薄的单衣,当然会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
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调动你的直接生活体验,就可以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间接体验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诗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体验。从书本、从他人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实之貌。在鉴赏诗句中,也要注意调动起这类间接的生活常识积累。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诗句的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该诗的后两句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燕子今年在某处筑巢,明年还会到此暂住,不会改变。在《乌衣巷》中,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是:房舍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该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飞到的这个地方,旧时是王谢堂,而今是寻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说燕子的生活习性了,他们看到诗句后,恐怕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飞王谢堂,后飞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问题】“捣衣”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机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来越柔软的今天,捣衣的生活画面恐怕只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了。
“捣衣”就是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较厚重,浸水后更加难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来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晚上捣衣”说明白天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答案】“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三.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
如果没有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诗句的描绘,利用类似、相反的生活真实,试着想象生活中的事理,来达到准确鉴赏之目的。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题】该诗中间两联写景,请简要说明“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
【解析】颈联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较费解:碧峰如何从山后又出来了?这时就要想象真实的生活:雨后新晴,原来笼罩在碧峰中的雨雾渐渐散去,碧峰就随之出现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颈联也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
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其实也要调动起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城市里的学生,对雾锁高楼、雾开楼现的体验肯定是有的,这时不妨相似联想一下。
【答案】颈联描绘动态景色:田野外边,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表达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悦之情。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结合全诗所展示的画面氛围,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析】三、四两句诗描绘牛蹄声打破了沉寂。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伫立着寒鸦,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衬,动静相衬。
但是,相对于全诗的意境来讲,牛、鸦动静相衬的画面是为了衬托出小村的宁静氛围,所以结合全诗看,三四句写景技巧就是以动衬静了。
而这宁静氛围就需要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反向想象:怎样的情况下寒鸦就要飞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扰。如此,画面就不再是宁静的,而是热闹的了。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9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描写冬天的诗歌篇10
在8年级上册Unit7的诗歌Seasonsoftheyear教研活动备课时,有些老师觉得无从下手,甚至还有些老师抱怨这首诗歌的编写没有意义,往往在教学中一带而过,没有能好好深入研究这首诗歌,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对其中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这些都违背了教材的本意。新教材让更多的英语诗歌进入了课堂,我们就有责任让它们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细读这首诗歌,不难发现它蕴含着美,充满了美。为了让孩子们一步一步体会这首诗歌的魅力,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夏天的知了叫声,冬天北风呼呼的声音,春雨的缠绵,秋天的鸟鸣。听完声音之后,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并描绘一下他们心中的画面。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发现想象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引发他们和诗人的共鸣。
我问孩子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告诉他们,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美丽。春天可以有美丽的蝴蝶和花儿,也有恼人的春雨。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有哪些中文诗歌描写了春天。孩子们提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我让孩子们再读Seasonsoftheyear的第二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让他们比较哪首中文诗歌描写的情景更像这首诗中的情景。孩子们进行了小组讨论,认为只有部分像。有几个组把原来的中文诗歌进行了稍稍改编,就比较贴近Seasonsoftheyear中关于春季的描写。他们的这个做法得到我的肯定,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一时间改编中文诗歌以贴近这首英文诗歌成了孩子们课余的乐事。
二、用诗歌放飞学生的心灵,体会中英文中拟人的修辞
新教材就像是一个宝库,这首诗歌就像是这个宝库里的珍宝,只要着力发掘,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我首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Whatisyourfavouritesentence?Why?孩子们的回答起初从字面上出发,基本上集中在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上,我告诉孩子们我最喜欢的是: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孩子们很快发现原来是动词“play”用得好,使诗句一下子生动起来。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发现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这首诗歌拟人的诗句都被找了出来。显然这首诗歌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从中文诗歌中发现点什么。孩子们展开了活泼可爱的想像翅膀,课堂成为了孩子们智慧的加工厂。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入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其实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习的效果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孩子们在中文和英文诗歌中来回穿梭,乐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发现诗歌中比喻、夸张等更多的修辞手法。正如布卢姆认为的那样:“一个带着积极感情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节英语课成了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因为忘我的投入,孩子们求知的欲望高涨。
三、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冬天的诗歌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