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诗歌篇1
感恩诗歌朗诵稿
《学会感恩》
绿叶在林中吟唱,
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
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
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像,
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
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
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芬芳!
学会感恩——感激我的父母,
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母亲的皱纹深了,却滋润了我青春的脸庞,
父亲的手粗了,却使我变得更加坚强,
母亲的眼睛花了,却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父亲的腰弯了,却给了我挺直的脊梁。
父母没有给我们荣华富贵,
但赐予了生命和土壤。
父母没有让我们坐享其成,
但给予了勇气和信仰。
无论你们多么的贫穷,
在我们的眼里,却最富康;
无论你们多么的平凡,
在我们的心里,却胜过世上任何的偶像!
如果说母爱是一页小船,
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洋,
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
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期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
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学会感恩——感激我们的老师,
因为老师丰富了我们知识的营养,
给了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老师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
不要轻言放下和颓丧!
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的灯塔,
给了我们在人生大海上拼搏的船桨。
您用知识的甘露,浇开了我们理想的花朵;
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着我们青春的梦想。
我们还要感恩于朋友,
因为真正的朋友,
让你永远有一种坚实的臂膀,
他们不仅仅愿意和你甘甜同尝,
而且能够和你把苦难担当,
携手拼搏、并肩起航。
我们还应当感恩多彩的生活和大自然,
因为生活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因为大自然让我们沐浴着雨露阳光。
生活中所有的挫折磨难,
更因为它们而具有了沧桑!
生命中所有的快乐幸福,
也因为它们而洋溢着芬芳!
学会感恩,
感恩让我们的价值坐标更为宽广;
学会感恩,
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光芒;
学会感恩,
感恩会让我们的青春更加昂扬!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感恩诗歌朗诵稿
《感恩的心》
月光依旧
心了了冉起不同往日的感恩
人还是那些
物还是那些
心里面的血液却不然
沸沸腾腾
白开水喝的不在是
简简单单的白开水
它的味道
它的一切
有心的人会懂
有爱的人会明白
有爱心的感恩人会做到
我的大家庭
我爱的大家庭
感谢所有有爱的感恩人
有了你们
世界将绽放梦幻的色彩
感恩的诗歌篇2
原文: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
译文:不知道你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报答,翻过山后对你的思念就加深了。
2、《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译文:一生傲岸难与权贵相处,皇帝疏远,举荐徒劳,壮志难酬,非常感谢你的推荐。严子陵长揖不拜汉家天子,我又何必长剑拄着下巴去把皇帝侍候!
3、《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译文:你平生多有使人感激不尽的行为,素有忠义的褒奖。近来却祸事连连,天怒人怨,以往事业如流水消失。
4、《述怀》唐代诗人魏徵
原文: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感恩的诗歌篇3
关键词:邓恩 口语体 文学语言
引言
约翰・邓恩(1572―1633)是17世纪著名的英国诗人,其因爱情诗歌举世闻名。他的作品几乎是在1633年之后,即他死后才面世的,出版后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两个时期,1615年之前的爱情诗创作期和之后的布道文创作期。在邓恩的作品中,爱与理想总是交织在一起。本文旨在研究邓恩《歌与短歌》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新颖的语言体的使用,新颖的语体是邓恩对诗歌表达的一次革新。他摒弃了伊丽莎白时代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旋律,有意制造出一种粗糙语感。他的诗中充满了口语体,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隐晦的词汇,偶尔还有双关的作用。这些语言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为他的诗歌主题服务。邓恩抛弃了伊丽沙白时期诗歌华丽的风格和充满深情的趋向。他的诗歌在思想上一丝不苟,逻辑上严格缜密并且强调分析人物的心里,并在诗中多处使用口语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形象的口语体语言是邓恩诗歌的一大亮点。口语体语言的优势在于能很容易地被读者所理解和接纳。同时诗人自己可以直中要害去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口语体的使用很容易打破传统阅读诗的氛围。邓恩的诗歌语言不像传统的诗歌语言,而更像是日常会话。这样的语言看似简单,实则是邓恩复杂情感的体现。
一、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目的
邓恩在诗歌中使用口语体是为了让诗歌在节奏上有种粗糙感,以此来表达个人独特与超常的情感,这与伊丽沙白时期主流的旋律优美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也与节奏明快的诗歌截然不同。
在传统时代,诗歌语言和文学语言倍受青睐,因此,邓恩的口语体是一种创新。他的多数诗歌开头都很突然,并且不加修饰地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语言,读者需要自己去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把诗歌背景与现实世界的空白填充完整。在诗歌《宣布成圣》中,开篇伊始就是:“看在上帝的份上请你闭嘴。我要恋爱”。这首诗开始得非常突兀,诗人用非常尖锐的口吻让某人闭嘴,口语化的表达也非常直接。邓恩让诗歌的形式为它的内容服务,因此诗歌的第一行就反映了这一特色,讲话者非常急切地没有任何停顿就把一句话说了出来,如果把“上帝的份上”和“闭嘴”用逗号相隔的话,那么那种急切的情感就会被弱化,而读者就会猜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说话人如此生气,以至于不加思索地用粗鲁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这首诗的开头确实非常吸引人,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暗示说话人正在和一个干涉他爱情的人争辩,讲话人的话基本都是依赖于口语化而展开的。下面的诗句:“忙碌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你为什么要如此,透过窗户,穿过窗棂来把我们探视”。和之前提到的一样,这些来自《太阳升起》的诗句也以一种强有力的直接表达方式展开。第一个词“忙碌”以强烈的爆破表达作者的不耐烦和生气。对于说话者而言,“透过窗户的太阳”是那么的让人不可忍受,因为它侵入了他和爱人的领地,打破了柔情蜜意的氛围,因此说话人非常生气,以至“穿过”这个词出现了两次,这也正好揭示了口语化的特点。
在邓恩的大部分诗歌中,表面上看说话者总是在与某人争吵,并且想取得上风。通常情况下,人物在生气时并不会在意说话的修辞和表达,尽可能用一些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邓恩倾向使用口语体的原因了。邓恩的诗歌总含有一些令读者难以理解的精妙之处。赛谬尔约翰逊认为:“邓恩和他的追随者们努力在思想上达到非凡,在措词上比较随意,只有仔细研读他们才能发现那些反映邓恩思想的精妙之处。”以《歌与短歌》为例,诗歌的前五行在讲述一个故事,语言带有口语化和随意的特点。说话人死于他爱人的轻蔑,所以他的爱人被他当场指正为是凶手,而正当她想着要远离他而躺在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时,他来到了她的床边。前五行的语言看似非常简单,事实上诗歌在描述说话人的想象,说话人在讲述他被爱人拒绝后的感受:他假设自己已经死了,他的爱人以为已经摆脱了他的控制,但说话人将永远追随她,走到她的床边告诉她,她根本就不是个思想纯洁的人。在口语体的使用上,邓恩是首创的鼻祖,在邓恩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如此直白口语来写诗,用看似蛮横的语言表达自己或诗中主人公的情感。所以,曾有读者猜测这类诗歌是邓恩在匆忙之下和人谈话中完成的。事实上,邓恩想让诗作的表达形式能够起到特定的效果,虽然很直接,但诗歌非常智慧地显示了作家的优越性,而诗中女人则化身为风中之烛,随时可能熄灭,她将不再有魅力,也不会再拒绝别人,而是遭到别人的拒绝。邓恩利用口语体来揭示出“她”放荡不羁的本性。在诗歌的最后七行里,说话人以胜利者的口吻把“她”称为“不幸的人”和“鬼魂”。最后一部分仍然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体,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口语体带有了一定的复仇色彩。事实上,口语体也暗示了诗中主人公内心急切的呐喊与强烈的愤怒之情。
二、口语体语言的效果
邓恩似乎青睐于使用强有力的不加修饰的语言来展示说话人的情感。通过直接的口语体可以立刻产生一种不加修饰的情感,他用这样的语言就是为了达到直白的效果。说话者太急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至于没时间考虑措辞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与礼貌原则。对于说话者来说他很想把自己心里的痛苦、经历和兴奋宣泄出来。在《破晓》中,诗歌是从一个女人的语气来展开的。很显然,她对于光很生气,因为就是光让她和她的爱人起床而彼此分离,他们的温情无法继续,所以邓恩让诗歌以一种突兀的简单形式开篇。这个女人似乎在与某人争论,邓恩用了非常口语化的词,一开始就用了四个疑问句来毫无隐藏地宣泄女人的情绪,这和说话人意***相符合,她想把心中的不满释放出来,她想和她的爱人永远呆在一起而什么也不用做,这样的口语体语言毫不掩饰地把说话人的意***表露无疑。
其他的文学模式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直白的情感效果,也不会直接和全面地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作为邓恩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口语体在邓恩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它帮助诗人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世界,并让读者相信这一切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但并不是所有口语体都是为了表达直白的情感,有时是为了推理,有时为了陈述。在邓恩著名的诗歌《跳蚤》里,主人公用口语的表达,尽力地劝说爱人和他一起进入梦乡,行文自如,就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这种简明易懂的语言使得诗歌中的听众和诗歌外的读者非常明确说话者的意***。在这首诗刚开始,诗人使用了人们平常说话的日常用语。在诗的开篇两行,诗人让他的情人看那只跳蚤,并且告诉她不能再拒绝他了,“看呀,这只跳蚤,叮在这里,你对我的拒绝多么微不足道。”之后他表达了他这样认为的充分理由,“它先叮我,现在又叮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而且说话人希望他的情人能没有任何犹豫地非常自然地接受这个事实,因此他说:“你知道这是不能言说的罪恶,羞耻”,说话人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想让他的爱人相信他们已经有了婚姻的事实和果实而不再拒绝他,因此他继续劝说她:“住手,一只跳蚤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啊,他的存在不只是见证了我们的婚约。还是你和我,我们婚姻的殿堂”。但最后他的情人还是自杀了,主人公劝说失败了,从情绪上可以看出,主人公有点失望也有些生气,此处诗人用了两个问题来加强语言的效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同样借用了口语化的词语来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口语在诗歌中的应用是文学史上的创新,邓恩的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体,不是传统的诗歌语体,而更像日常对话表达。其实,在诗歌中运用口语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这也是邓恩对诗歌的一大贡献。这样的语言打破了传统的晦涩难懂的诗风,让诗歌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尽管邓恩的诗歌内容均来自日常琐碎的生活,很新颖,但是作家并不是通过运用口语随意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与构思。直白的语风可以帮助邓恩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对邓恩而言,现实生活太过艰难复杂,是难以控制和理解的。而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中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所以邓恩通过口语体来揭示社会现实和发泄自己对世事的愤懑之情。同时邓恩通过诗歌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生命、爱情的独特见解,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真实处境。正如培根所言:“读诗使人聪慧”,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从欣赏邓恩的诗歌开始,让我们体验诗歌的多元化表达和无限的魅力。
结语
新颖的语言体使邓恩不同于伊丽沙白时期的其他诗人,他开创了美妙的诗歌形式和充满感情的语言体,他的诗歌思维一丝不苟,逻辑缜密严格,强调对于思维的分析。口语体在诗歌中的使用是诗歌写作的一大创新。邓恩的诗歌中有大量的口语体的使用,看起来不是唯美的诗歌,听起来也是随意的日常用语,这样的语言在浅显的表面下蕴藏着浓烈的情感,是邓恩的一大贡献。它打破了传统的诗歌风格,使诗歌不再那么晦涩难懂。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种传导性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语
参考文献
[1]李正栓.邓恩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晏奎.生命的礼赞:多恩灵魂三部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汝举.隐喻视角下的波德莱尔诗词语言[J].语文建设,2015(05).
[4]傅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
[5]杨眉.英国文学的叙事模式综述研究[J].语文建设,2013(05).
感恩的诗歌篇4
关键词:约翰・邓恩死亡概念隐喻认知一、引言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而著称。奇喻的大量使用使得邓恩的诗歌独树一帜,也与当时流行的文风格格不入。德莱顿(John Dryden)说他“喜用玄学”,并称他及其追随者所写的诗为“玄学诗”;18世纪的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也贬斥他“把杂七杂八的想法用蛮力硬凑在一起”(Gerald Hammond,1974:51)。甚至连赞誉邓恩“在某些方面可称世上第一诗人”的英国古典主义先驱本・琼生(Ben Jonson)也曾预言“邓恩那些将不被人们理解而销声匿迹”(Ben Jonson,1996:139)。直到20世纪20年代邓恩诗集和玄学派诗选的重新编订,邓恩意象新颖,想象奇特的作品才重新为人们所欣赏。艾略特(T.S.Eliot)称赞邓恩将“思想与感觉化为一体……一朵玫瑰在他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觉”(王佐良,1997:136),认为只有奇喻,才能达到用感官了解思想,或实现思想到感情的转换。邓恩的诗歌充满着柔情与巧智,奇想与悖论,而造成邓恩诗歌语言陌生化和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隐喻的大量使用。邓恩诗歌中不仅仅用天文学意象、炼金术意象和圆规意象等创造性地隐喻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爱情观,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也极具隐喻意义。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以了解诗人对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二、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诗歌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因而本质上是认知的。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 &Johnson,1980:5)。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隐喻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部分组成,其工作机制是映射(Mapping),并受恒定假设(Invariance Hypothesis)的限制,不能随便改变意象***式(Image Schema)的结构。隐喻的意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实现的,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于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106)。映射使认知成为可能。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李勇忠、李春华,2001:27)。例如,“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分离)这一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诸如“He’s gone(他走了),“He’s left us”(他离开了我们了),“He’s no longer with us”(他再不和我们一起了)等隐喻表达式。在认识同一事物或概念时,人们可以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从而加深认知水平。
隐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隐喻本身就是小型的诗歌(束定芳,2000:12)。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转引自束定芳,2000:120)。可见,隐喻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概念隐喻不但存在于日常语言中,而且在诗歌语言中也有运用。Lakoff和Turner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喻分析指南》(More Than Cold Reasons: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对诗歌隐喻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概念隐喻用于诗歌时,往往是对普通的常规的隐喻加以有意识的延伸(胡壮麟,2004:94)。诗喻虽然在语言层面更加复杂,映射也更加复杂,但在本质上与日常使用的基本隐喻并无差别,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然而,诗喻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基本概念隐喻,因为较之基本隐喻,它需要更高的境界,更细腻的刻画,更吸引人的突然性(王红卫,2009:104)。本文将对约翰・邓恩诗歌中有关死亡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通过对“DEATH”这一目标域与多个不同的源域的映射,来领略诗喻的独特魅力。
三、从认知视角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
“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经常提及的主题之一,在其55首爱情诗《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以及宗教诗和赞美诗中有着许多的死亡意象与隐喻。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解读邓恩爱情诗与宗教诗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分析同一个目标域“DEATH”由多个源域的映射在诗歌中的体现。
1.DEATH IS DEPARTURE
《赠别:莫伤悲》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论议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傅浩,1997:76)
邓恩于1611年随Robert Drury出使法国,作这首《赠别:莫伤悲》以赠妻子(王佐良等,1983:248)。这是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将恋人间的分离比作死亡,而死亡的意象是“走”。诗人将德行高的人对待死亡安然自若的态度与悲痛欲绝的人对待死亡难以自拔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虽然身体别离,但精神和灵魂常伴彼此。
《遗产》
我上回死去时――亲爱的,我死亡
就像与你离别一样频繁
(傅浩,1997:25)
在《遗产》这首诗中,邓恩将“死亡”描写为与情人间的离别。
《断气》
我们不请求谁恩准而相爱;我们也将谁都
不欠,一死竟如此廉价,只消说声:走。
……
除非太迟了,无法把我像这样杀戮,
已身为双重的死者,一边走,一边叫:走。
(傅浩,1997:108)
《断气》这首诗中,邓恩仍然把“死亡”比作是“走”,全诗表达出在面对死亡时的那种洒脱与豪迈的气概。
感恩的诗歌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等。其中,诗歌主要以爱情、讽刺、宗教等为题材,在语言、情景、想象等方面独具特色。《死神,你莫骄傲》是邓恩诗集《神圣十四行》中的第10首,该诗“清楚地表达了诗人看淡死亡,认为死后人类的身体可以得到休息,灵魂可以得到解脱的宗教思想。”细读《死神,你莫骄傲》,读者不难发现,该诗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十四行诗,诗歌行文基本按照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写成,完美地继承了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部分特点,同时也凸显其革新之处。本文旨在通过细读《死神,你莫骄傲》,从音韵、结构、语言修辞及主题等方面探索并阐释邓恩在该诗中对十四行诗诗歌艺术的创新,以期更好地理解邓恩的诗歌艺术。
一、音韵
“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的宫廷,是一种显得很不自然的诗体形式,其最直观的特点是不对称。”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发展成熟,由意大利传入了欧洲其他国家,进入了繁荣阶段。其中,在意大利,皮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而在英国,莎士比亚则是重要的十四行诗代表人物。皮特拉克开创的皮特拉克体和莎士比亚发展形成的莎士比亚体是十四行诗中较为突出的两类诗体。通过文本细读,读者不难发现,邓恩的《死神,你莫骄傲》是基本按照皮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形式写成,继承了皮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基本音韵特征,同时又展现他独特的创新之处。
首先,该诗在音步方面有所创新。传统十四行诗一般采取的韵步格式是五步抑扬格,而邓恩的《死神,你莫骄傲》总体采用了五步抑扬格,但其中又有所变化,在诗的第九行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第九行“Thou art slave / to fate, / chance, kings / and des / perate / men” 共可划为六个音步,其中有三个扬抑格,一个抑扬格,一个抑抑格,一个扬扬格,整行诗节奏抑扬顿挫,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蔑视死亡的心理。
其次,该诗的韵律创新十分突出。彼特拉克断承“西西里诗派”、“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色调,来表现人物变化而曲折的感情,给诗歌注入了一股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押韵格式通常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在《死神,你莫骄傲》中,邓恩并没有照搬彼特拉克体的押韵格式,而是大胆创新,使诗歌的韵律有所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诗中韵脚为:thee,so,overthrow,me,be,flow,go,delivery,men,dwell,well,then,eternally,die,大致构成了ABBA,ABBA,CDDC,EE押韵格式,其中,前八行构成的韵律与彼特拉克体前八行韵律一致,可称之为包韵或吻韵。邓恩对音韵的创新在于后六行的韵脚,既不是彼特拉克体的CDE,CDE格式,也不是CDC,DCD格式,更不是CDC,CDC格式,而是采用了CDDC,EE格式。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行韵脚eternally和第十二行韵脚die构成的是近韵,即不完全押韵。邓恩在十四行诗中韵律的创新,既不落入俗套,又使诗的韵律更加完美 ,让读者耳目一新。
二、结构
《死神,你莫骄傲》在结构方面的创新尤为微妙。“最早的十四行诗由每行是一个音节、共十四行的诗行组成,分成前八行(octave)和后六行(sestet)。”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也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共八行,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六行,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整体而言,《死神,你莫骄傲》承袭了“前八后六”的结构,但具有细微变化,表现为四、四、四、二的诗节编排结构。意大利诗歌理论家曾试***解释十四行诗为什么是十四行,以及“前八后六”结构的魅力何在:“如说第一个四行诗节提出命题,第二个四行诗节给出证明,后六行的前三行进一步确定,最后三行得出结论。”邓恩在《死神,你莫骄傲》中对十四行诗“前八后六”结构的内容安排进行了细微的革新。邓恩在诗的第一、第二行提出了“死神并不强大可怕”的论点;而第三行到第八行都是在举例支撑前面提出的论点,力***证明死神不能打到任何人,死对人而言只是休憩,是灵魂的解脱;第九,第十行从死神本身出发,将死神比喻为与灾难为伍的奴隶,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第十一、十二行则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第十三、十四行得出结论,死神也将死去。邓恩在诗中这样安排内容,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更加紧凑,节奏更加紧迫,让读者产生共鸣,有着强烈的情感效果。
三、语言修辞
“多恩的诗歌意蕴深沉,才思峻刻,风格清旷雄奇,意象突兀奇特,语言新瘦硬,扫尽纤艳。”的确如此,邓恩作为玄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打破了传统诗歌所采用的彼特拉克式的甜美、娇柔的诗风,对诗歌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诗歌艺术特色。
在语言方面,传统十四行诗的语言用词特别考究华丽,颇有娇柔之姿,而邓恩的十四行诗用词朴素,语言生新瘦硬,兼具口语化特征。《死神,你莫骄傲》开篇即以“戏剧独白”的方式,喊出:“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口语化特征明显,描述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就语言风格而言,可谓意蕴深沉,才思峻刻,风格清旷雄奇,具有浓厚的思辨特征。
在修辞方面,传统十四行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明喻、暗喻、提喻、象征、拟人、反讽、夸张、双关、移就等等,邓恩对诗歌比喻修辞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邓恩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以一种奇妙的、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比喻,这种比喻的方法被后人称之为“奇思妙喻”。《死神,你莫骄傲》是一首典型的玄学派诗歌,奇思妙喻是它在修辞上的一大特色。诗中,邓恩将死亡比作休憩,比作睡眠,表达他对死亡的蔑视;诗歌第九行,邓恩将死神比作命运、机会、君主、亡命之徒的奴隶,表明死亡并不强大,并不可怕;该诗最后两句“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你死神也将死去”,直接表达了“死神终究死去”的观点,说明死亡只是瞬间的,而死后的快乐却是永恒的。邓恩的这些比喻看似不合常理,但发人深思,意蕴深厚。邓恩首创奇喻,给十四行诗的修辞手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四、主题
传统十四行诗大都以爱情、时间、友谊、伦理等为主题,表达人文主义的思想。“邓恩十四行诗的体裁宗教神学为主,其主题主要是忏悔和恐惧死亡。”邓恩拓展了十四行诗的题材范围,将传统十四行诗爱情等主题扩展到宗教神学和死亡的主题上来,促进了十四行诗的进一步发展。毋庸置疑,十四行诗《死神,你莫骄傲》就是邓恩打破传统、创作革新的一个典例。《死神,你莫骄傲》是邓恩诗集《神圣十四行诗》中的第10首,而《神圣十四行诗》正是以宗教神学为大主题,《死神,你莫骄傲》则是一首在宗教神学主题的背景下以死亡为主题的十四行诗,打破了传统十四行诗爱情主题为尊的局面,对十四行诗的主题进行了革新和改进。诗中邓恩将死神称之为 “可怜的死神”,不但毫不畏惧死神的强大,反而将死亡比作休憩,是灵魂的解脱,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蔑视。
感恩的诗歌篇6
春天如约而至,春天的诗歌在空气中传播,让我们朗诵一首美妙的诗歌,赞美春天。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1主持人上场(男)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槐花飘香,柳絮纷飞,奏响一曲春天交响乐。(女)春天是诗歌的季节,春天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仿佛都写满诗意;
(男)这个季节总让人想起,一片片嫩绿的小草,一只只吟唱的鸟儿,一缕缕芳香的泥土,一群群奔跑的孩子。……(女)而那些奋发我们前行的诗歌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犹如一股美妙的清泉,时时洗涤我们的心灵。(男)金山下,蒲江畔,曲水流觞,(女)阳光沐浴,柳丝含情,绿叶赋诗。(合)且让我们举杯,与春天痛饮,与诗歌畅游,相醉于马高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敬爱的诗人朋友,亲爱的观众朋友,(男女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参加马站高中--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在此,我们感谢您的到来,愿您在这里度过美好温馨的时光。(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嘉宾,他们是:……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最衷心感谢
(女)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男女合)马站高级中学--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一(男)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合)春花春水春光春风,春思春寂春归春梦(女)这就是中国的春天,请欣赏《中国的春天》
朗诵者:高一(2)、(3)班 同学
二(女)人生是美丽的奇迹,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男)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拥有着美丽的梦想!(合)那就让我们展翅高翔,让我们撑起生命的长篙,让我们启程远航,把命运交给未来,奔向为了,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男)请聆听《相信未来》
朗诵者:高一(5)班
三(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请听诗歌朗诵《沁园春·雪》
朗诵者:高二(9)班
四(女)日月轮回,潮涨潮落,万事万物都有开始和结局。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注重自身生命的过程,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朗诵者:高一(1)班
五(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让我们把对春天的憧憬编织成一曲曲美妙的歌曲,唱响马高的校园。下面请欣赏《春天组诗》
朗诵者:高二(1)班
六(女)走进雨中,就走进了生命中最真的路!倾听雨中,才能结识丁香一样的姑娘!
请欣赏:诗歌《雨的印象》
朗诵者:七年(5)班
七(男)面对着清风,请把自己的诗情,留给春天的黄昏。面对着自己,请把心中的畅想,飞越渺茫的梦海。请欣赏:《清风吹断春朝梦》
朗诵者:八年(6)班
八(女)运动场上有你们地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地拼搏身影 你象一只雄鹰,翱翔在晴空之中 你象一匹骏马,驰骋在战场之中(合)我们为你欢呼跳跃我们为你骄傲同学们,在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北京奥运之际,让我们心怀奥运,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吧(男)下面请欣赏由高二(7)班范青青、洪星星同学给我们带来《奥运之心》诗歌朗诵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2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枫叶飘飘的晚秋,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隆重举行由语文组、校团委和教导处合办的“秋之韵”大型诗歌朗诵会,这是很及时的。同学们,秋天,不仅是农民丰收的季节,而且是你们丰收的季节,当然也是诗歌丰收的季节。你们,作为青春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可是,现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诗歌离却我们越来越远,曾经一度被称为“诗国”的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诗歌生存的土壤正趋于消亡。谁来作诗,谁又来读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诗歌仅仅存活于所谓的诗人圈子和大学的中文系里,其处境尴尬到了极点。
同学们,让我们救救诗歌吧!你们是中国未来的知识群体。有朝一日,你们之中有人必会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精英,当然其中也不乏诗人的诞生。你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学校这次举办本次活动,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是为召唤诗歌复兴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让当代诗成为继《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让当代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二是为学习借鉴大家的文学性格、陶冶大家的性灵、铸造大家的诗魂;三是为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为诗歌感情地飞扬插上伶俐的双翅。
就说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3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黄叶飘飞的季节里,刚刚送走了荣耀至极的期中工作总结大会,又迎来了由校德育组、团委和语文组联办的异彩纷呈的“感恩践行”大型诗歌朗诵会。借此,我代表所有心怀感恩的人向这次活动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筹备、组织盛会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踊跃参与的同学表示诚挚的祝福!这是一次很重要的盛会。为了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营造知恩感恩的良好氛围,陶冶师生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展示公中人的风采,经过领导的大力支持、组委会的充分酝酿、周密筹备、精心安排,隆重推出了这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这是一次很及时的盛会,曾几何时,拒绝感恩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癌症,这几乎成为一种可怕的时代病!传染病!让人们对善良变得麻木。对付出变得冷漠!今天,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感恩!对抗冷漠、改变麻木!
这是一次绽放美丽的盛会!学会感恩,你的心境会因感恩而舒展,相貌会因感恩而美丽,人格也会因感恩而升华,学业更会因感恩而上进。会感恩的人幸福和快乐不会失意,会感恩的人常常充满生机与活力。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公平中学的花草楼宇间,弥漫着浓浓的感恩的气息吧,让我们学会感恩,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受到融融的春意。让我们常怀感恩的心,让公平中学成为温暖的大家庭。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本次活动的宗旨。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我校第十三届诗文朗诵会取得圆满成功!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看金秋;投进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长江,黄河,惊涛裂岸中国,我们为您激昂的颂歌;泰山,黄山,刺破青天为您捎上征服的欢乐。全中国都在喝彩,全球都在雀跃。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5天空,一道曙光
划破云彩,一枚勋章
在来年的春天闪闪发光
世间万物,沉醉
在母亲的怀抱,这个冬天
雪花,仍在天空自由飞翔
只是又多了个,春的暗红
冬天的呓语,已经为
春天,刻好了一枚勋章
和平鸽,也为大地送来了
春天平安的信件
春天的种子
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
生根,发芽儿
在冰雪的覆盖中
静静守候,等待春天开花
春天,朝我们缓缓走来
冬眠的银蛇,憨憨的沉醉
蜷缩在,母亲挚爱的心窝
雪花为它们装饰了梦幻殿堂
将逝的冬天
为来年的春天,刻好了
一枚延续的勋章
我的心随着冬天,
已埋入这,冰霜的土壤
感恩的诗歌篇7
关键词:陌生化;玄学派;气喻
中***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引言:
约翰・邓恩是公认的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领***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在18到19世纪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20世纪,伴随着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的推崇,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中国大多数学者研究约翰邓恩的诗歌往往从汉语层面出发,而本篇论文则从英语层面进行探讨。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约翰邓恩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古怪的创意,严密的逻辑推理,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提升我们对熟悉事物的感知。
1.陌生化和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天然之作,因此从其逻辑性和合理性出发,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这个术语“俄国形式主义”首次被使用是来自这场运动的敌对方,所以严格说来,这个词语传达的意思是被他们自己明确反对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尼亚诺夫、普洛普、雅各布森等代表人物确立了诗歌语言文学的***性和自主性,这给文学评论界带来了一场彻底的***。
2.约翰邓恩中诗歌的陌生化元素―声音和韵律模式
下面将从约翰邓恩的一首诗歌中具体分析声音和韵律模式: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I
As vir/tuous men/ pass mildly /away,
And whi/sper to their /souls,/ to go,
Whilst some /of their /sad friends /do say,
The breath /goes now,/ and some /say,no:
II
So let /us melt,/ and make /no noise, 5
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
T’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
To tell/ the laity /our/ love.
从这首诗中,不同形式的声音模式显而易见,事实上,这首诗几乎包括了作者其他诗歌的所有声音模式。头韵( Asvirtuousmen pass mildly away in the first line),中间韵(That ourselves know not what it is in the eighteenth line and Though I must goe in the twenty-second line),反向韵(Dull sublunary lovers love in the thirteenth line),对韵( Thy soule the fixtfoot in the twenty-seventh line),谐音(But we by a love,so much refin’d in the seventeenth line),和音(That ourselves know not what it is in the eighteenth line),反复(The three “two” in the seventh stanza).
接下来分析这首诗中的韵律模式:第一行是十音节五步格律,首尾抑扬呼应;第二行是八音节四步格律,首尾最后一个音节之前有所停顿;第三行也是八音节四步格律,主要以抑扬格为主;第四行同第一行,强弱模式是弱强/ 强强/ 弱强/ 弱强/,间隔有停顿,以此强调和突出主题。在诗的第二节中,第一行是十音节四步格律,第二行是八音节三步格律,弱强强/弱强强/ 弱强/,第三行是八音节四步格律,弱强/弱强/弱弱/强强/,第四行是八音节三步格律,弱强弱强/弱强/ 弱强/。在诗的第四小节,除抑扬格外,还出现了扬扬格和杨抑格,反映了意义上的变化。在诗的第五小节直到最后,音节变化不断,还伴随着两个意象的出现,金子和指南针。
3.约翰邓恩中诗歌的陌生化手法―奇喻
上述这首诗里边包含着一个奇特的暗喻,诗人把他和妻子的关系比喻为圆规的双脚,用两脚圆规的运动比喻恋人的分离与团聚,乍看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细细想来却又不由不让人拍案叫绝,因为该比喻所含的冷静理智已被弥漫全诗的坦率真诚的气氛所同化。
在这首诗中,约翰邓恩将恋爱着的人比做圆规中的两条腿,这种全新大胆的比喻跨越了陈腐过时的意象,给读者以鲜明的、出其不意的刺激,造成一种建立在惊讶之上的艺术效果-圆规划圆必须两脚配合行动,诗人在这里暗示两心的相依构成圆满的爱情生活。由于圆规的双腿是互相牵动的,划圆时圆心脚表面上看似不动,实际上却随着圆周脚的转动而转动,而圆规转动的意象又体现了恋人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是由于圆心脚的坚贞,另一只脚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fixed(固定的)一词正表达出了爱人的坚贞品质。当诗人不得不离开他的恋人时,他确信恋人的灵魂是紧紧伴随着他的灵魂的,而只有当他回到家中,灵魂才能放下牵挂,重新归于宁静安详。最后他的结论是:只有爱人的忠贞才能使他们的爱情完美无缺,使他的一生划一个满圆。陌生化让圆规这一熟悉的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让读者重新感受,重新认识。
4.结语
本文对约翰邓恩诗歌的陌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与十四行诗中。约翰邓恩的陌生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声音韵律模式,奇喻手法的应用还有新奇的意象。虽然只对一首诗歌做了具体分析,但仍然能感受到约翰邓恩与众不同的风格,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悖论和夸张,并采用说理辩论的方式,富有戏剧效果。尽管不为其时代所容,约翰・邓恩的诗还是以其深邃的意境,平易亲切的语言和自然和谐的韵律禁住了历史的涤荡,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约翰邓恩的诗歌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包容性和深邃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一部优秀的百科全书。因此,通过本篇论文,希望更多的读者和学者去感受约翰邓恩的诗歌,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Crawford,Lawrence. Viktor Shklovskij: Différance in Defamiliarization[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4.
感恩的诗歌篇8
我始终觉得不外乎尽其所能切入生存,内在引爆或提聚感性于精神。因此,触摸诗歌,便是触摸一切生命的本真。诗必须光裸如初。
诗人无论开始与结束,岂非生存节奏使然?诗人为什么“入佛界易,进魔界难”?只因全部人性中的花朵,正如诗歌,必须抵达生命的原初。
感恩,本质上是一种内生性光源。更是一种原初性召唤。足可剥落一切生命的伪装。乃至敌住人性中的凋零。在此意义上,光裸与一切伪装构成对抗。缺乏光裸的内驱,感恩便无从说起。只因生存充满不确定性,不少诗人都止步于光裸的前奏。
除了感恩诗歌,崇尚光裸写作,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如此艰难的日子,诗人何为——
一剑十年把示君,
震今烁古铗空鸣。
感恩的诗歌篇9
男:诗歌是我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女:诗歌是我国的文明的精神支柱
男:正是因为有了诗歌,才有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对历史的感慨。
女:才有了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中战士守边防的悲壮与忧伤。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中,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男:今天,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那么,就让这快乐响彻云宵吧。
女:陈捷,你知道吗?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女:我当然知道,就如《出塞一样》,作者以诗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仇恨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劳获、陈捷、朱朗晴、李煜涛、冯朗荣、周钧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出塞》,希望你们能从中体会到边防战士们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情感。
男:让我闪一直来感受吧。
男:人未还。战争是多么残酷,诗人用真切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体现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诗是如此裸露地展现了自己。
女:的确,接下来,陈麒名、林文静、黄子谦、戴健锋一组同学将描写春夏秋冬的四首诗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来自四季的感受吧。有请
女:多美的意境啊!四季真 。)好!我们知道,描写四季的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
男:接下来,请曹雪华和陈颖茹朗诵现代诗《秋》
女:用农民的喜悦体现秋的生动,多妙的方法!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田野收割***,好和-谐啊!
男:对!现代诗是那么自由,然而却如此美好,周哲和郑立言黎乐怡、阙乔爱、陈家恩、陈麒名、朱恩霖也准备了一组《四季诗》,就请她们上台表演吧!
女:在古诗的世界里,友谊诗也占其大部分,有请朱恩霖与陈麒名朗诵一首《赠汪伦》
男:以景衬托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关怀,诗人多聪明!
女:对啊!友谊是珍贵的,我们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友谊喔。接下来,请梁倩雯,刘兴禺,周芷晴朗诵《太阳的话》
女:好可爱的太阳啊!相信你们通过这首诗一定会更加喜欢太阳吧。
男:好一轮太阳,现在,月亮升上了天空了,看见了吗?有请徐振超、骆子扬、李浚彪等同学带来的中秋组诗。
女:诗歌,让我们陶醉
男:诗歌,让我们震撼
合:诗歌,让我们思想升华
男:诗歌的余韵,在我们心中回荡
男: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女: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领悟到了人们诗歌的美好
男:让我们在诗海拾贝
女:让我们步入诗歌的殿堂
男:让我们记住今天,并用我们的笔描绘明天,愿我们在诗歌里茁壮成长
感恩的诗歌篇10
关键词:邓恩;中国古代诗人;爱情赠别诗;死亡意象;差异原因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79-03
约翰・邓恩(1572-1631),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可谓独具一格,别出心裁,以“巧智(wit)”和“奇喻(conceit)”闻名,这也正是玄学派的显著玄学特点。邓恩善于大胆地运用比喻修辞,在他笔下令人恶心作呕的跳骚的腹腔竟然成为了新人神圣的婚床;圆规的双脚也化为了一对恩爱男女的灵魂。这些比喻看似不可理喻,荒诞不经,实则意味深长,令人回味,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心灵也随之震撼。通过陌生化的意象,加之独创性的语言形式,邓恩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世间万象,阐释了他对爱情、宗教以及死亡的思考。
死亡是邓恩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无论爱情诗亦或是宗教诗中都能看到死神的影子,这不免要归因于邓恩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的影响。死亡意象往往给人一种恐怖或壮烈的印象,但把恋人间暂时的分离比喻为死亡,似乎荒诞不经,令人难以忍受。而邓恩的赠别诗中却无一例外地巧用了这一意象,可见邓恩思维之大胆奇特,富有新意。“自古多情长离别”,离别也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主要题材。赠别诗词是人们寄托别离之情的主要载体,至今诗人词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不巧传世佳作。但与邓恩不同的是,我国诗人却几乎无一使用死亡意象。然而,我们不能轻率地得出结论孰略胜一筹,因为中外历史文化迥异,诗人的个人经历不尽相同,进而导致诗人选择意象表达思想的途径有所差异。
一、 邓恩爱情赠别诗中多用死亡意象
(一)《歌(最甜蜜的爱人,我不走)》中的死亡意象
这首诗是邓恩于1611年赴欧洲大陆前写给妻子的赠别诗,诗中邓恩把与妻子的分离比作死亡。
最甜蜜的爱人,我不走,
因为对你不曾倦怠,
也不希望世界能够
给我一个更合适的爱;
可是既然我必
终将死去,那就最好,
拿我自己来开玩笑,
靠装死而死。
(A. J. Smith,1971: 78,笔者译)①
这里“装死”意谓离别,诗人将远行,妻子对他满怀牵挂与不舍,又是叹息又是哭泣。诗人宽慰道:“当你叹息,叹走的不是气,而是叹掉了我的魂魄;当你哭泣,好心却似恶意,我的生命血液即干涸。”(A. J. Smith,1971: 79,笔者译)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古代西方人相信灵魂寓于呼吸之中,叹息会消耗生命,甚至有一次叹息抵一滴血之说”。②诗人与妻子的灵魂早已合二为一,所以他告诉妻子,如果她真的爱他就请不要叹息哭泣,这是维持他生命的最好办法。邓恩认为,他与妻子的爱是与情爱的结合,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他们的爱超越世俗,不会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而枯萎。每一次离别都好比死亡,相隔万里,不能相见,但对他们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只是转向一侧去入睡”(A. J. Smith,1971: 79,笔者译)罢了,只因他们各自的灵魂从未被分离。这里,邓恩通过死亡意象的引入,表达了他不畏离别和对妻子坚定不移的爱情信念。
(二)《告别词:窗户上我的名字》中的死亡意象
邓恩去旅行前在他的情人的窗户上用钻石刻写了他的名字,并写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情人坚定的爱。这首赠别诗同样也充斥着死亡意象。
或者,如果这门学问太难太深,
难以传授一个刻写的名字,
那它就如同一颗骷髅头,
宣扬着恋人们终将必死;
或者就把这参差不齐的似骨的名字看作
我损坏的骷髅。
(A. J. Smith,1971: 87,笔者译)
这里的“必死”指代离别,并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离别前,诗人用最坚硬的钻石在情人家的玻璃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通过邓恩奇特的想象,情人便能通过玻璃看到他,并永远与她同在。邓恩不愧为“玄学派”的杰出诗人,诗中他把躯体比做屋椽,此意象可谓大胆奇特。“我躯体的屋椽――一直与你/相伴的骨头,铺盖这房屋的肌肉、肌腱/和血管,也将重新回返。”(A. J. Smith,1971: 87-88,笔者译)诗人远行,尽管躯体定会离开情人,而灵魂却从未离去,一直“都安息于你这乐园之中”(A. J. Smith,1971: 87,笔者译)。一个人灵魂和肉体分离一般意味着死亡,这也是诗人之所以把与情人的离别比作死亡的原因。但诗人与情人的爱绝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彼此忠贞,彼此深爱,死神也难把他们的灵魂分开。这里,邓恩通过死亡意象传达了他对灵肉合一爱情观的坚定的信仰。
(三)《告别词:莫伤悲》中的死亡意象
这首诗是邓恩1611年随罗伯特・朱瑞爵士一家出访法国前写给妻子的数首诗之一。沃尔顿曾说:“我将特此透漏,我曾听一些在语言和诗歌方面都很有学问的评论家说,没有一位古希腊或拉丁诗人能比得上它们(那些诗)。”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认为这是一首“除了邓恩无人写得出的美妙的诗”。③这首诗的美妙之一在于邓恩巧妙地运用陌生化的“圆规”意象,把圆规的一只脚比作在外奔波的男子,另一只脚比作在家等候的女子,传达出和谐忠诚的爱情之美;美妙之二则在于邓恩独创性地把夫妻的离别比作德高之人的离世,这一死亡意象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
有德之人逝世,十分安详,
对自己的灵魂轻轻说,走,
有些悲伤的亲友则高声讲,
他的气息已断,有些说,还没有。
(胡家峦 译)④
德高望重之人辞世与世俗之人不同,那样安详,那样平静;同样,诗人与妻子的离别也不同于世俗恋人,毫不声张,却爱意绵延。他们的爱情能够忍受别离,不沉迷于肉体的接触:
我们俩的灵魂融成了一片,
尽管我走了,却不会破裂,
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展,
像黄金打成了轻柔无形的薄页。
(胡家峦 译)⑤
所以邓恩规劝妻子莫悲伤,暂时的分离只会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华和纯净。同时,死亡意象的运用也为此诗增添了几分神圣色彩,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也正是邓恩语言陌生化的重要表现。
从对以上几首诗的分析不难看出,邓恩偏爱于在赠别诗中使用死亡意象,在诗人看来“分离对恋人来说即意味死亡”,⑥这里的“死亡”并非只求感官愉快的面临离别时表现出的悲伤痛苦,相反,它指的是灵肉结合之爱面对离别时灵魂的升华与提升。所以通过别具一格地运用死亡意象,邓恩表达了他崇尚灵魂与肉体结合、与情爱统一的爱情观,同时也痛斥了基于感官、沉迷于的世俗浅薄之爱。
二、中国古代爱情赠别诗词中多用的意象
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我国赠别诗词多局限于赠友人,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如王之涣送别友人时所作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这里诗人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赠别意象――折柳,表达了诗人千丝万缕的离愁;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采用了“饮酒”的赠别意象。古往今来,“酒”在送行欢宴时是不可缺少的,蕴涵着诗人与友人惜别之痛苦。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可谓是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踏歌”意象也是我国传统的赠别意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表达对友人的离别祝福。
我国古代的爱情赠别诗词虽占少数,但也不乏不朽之作。同是抒发与恋人的离愁别绪,但与邓恩不同的是,我国诗人词人较少在爱情赠别诗中运用死亡意象,他们并非如邓恩那般直抒胸臆地强调灵魂合二为一,而是喜爱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表达朦胧凄婉。
(一)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赠别意象
李清照堪称婉约派词人“宗主”,多描写爱情、自然主题。她的词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而独树一帜。《一剪梅》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告别词。婚后不久,丈夫外出求学,李清照以此词相送,表达了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舟”、“云”、“雁”、“月”、“花”、“水”多个叠加意象,表现了词人在丈夫离别后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的形象。正如李正栓所分析:“与夫分离,何枝可依?夫去妻留,恰如离岸的兰舟、离枝的独花、离群的孤雁,随水漂泊,随风起落,随云颠簸。”⑦
(二)吕本中《采桑子》中的赠别意象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全词围绕一个意象“月”展开抒情,展现了吕本中对月亮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爱是因为词人在外漂泊之时,他希望妻子像月亮一样可以与他永远相随,永无别离;恨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和妻子就像这月亮一样不能长圆,聚少离多。通过“月”的意象,吕本中言辞委婉地流露了对妻子的真切感情。
(三)杜牧《赠别二首(其二)》中的赠别意象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与妙玲歌女留恋惜别的场景。“多情却似总无情,维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并没有用“悲”、“愁”等字样抒发离愁别绪,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无情”、“笑”,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是情到深处的极致表现,可见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同样,这里“蜡烛”这一意象也被拟人化了,竟连蜡烛也替他们的离别伤悲。“蜡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离别之情得以提升,更加凸显了诗人对歌女的情之真、意之切。
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在爱情赠别诗里极少用死亡意象,几乎没有,这就与邓恩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意象差异的深层原因
邓恩在爱情赠别诗中对死亡意象情有独钟,一方面与邓恩的个人经历有直接关联,他生活在宗教和***治纷争激烈的时代,4岁丧父,其家族因奉天主教而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遭受迫害和流放。可见,“邓恩经常受到死亡的困扰并总有这种死亡意识是不足为奇的”。⑧另一方面,作为西方人的代表,邓恩深受西方文化中死亡观的影响,且他的思辩方式也与中国传统思维不同。这多方面的原因便造成了同是赠予恋人的别离诗,邓恩与中国古代诗人在意象使用上却风格迥异的结果。
(一)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差异
司马迁曾有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也说“人活着终有一死”,可见古今中外,生死已有定论:面对死亡,不畏死亡,面对生命的消逝,发掘生命的永恒。尽管中西方死亡观中都含有“有限的生于无限的死”的观点,但中西方对待死亡终有区别,则在于中国更注重“有限的生”。这与中西方文化不无关系。“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彼岸性,而中国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⑨“西方人认为死后有一个生命更新的天堂,而轻视现实,向往超验的死后世界;中国人则注重生死的经验事实,缺乏对超验的美好终极归宿的构造,因而刻意于生命的留存和现实生活的经营。”⑩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对死亡也始终持否定的负面态度,甚至避讳在言语中提及死亡,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他们认为死亡是皈依天父。由此可见,西方对死亡的态度远比传统的中国人积极得多。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善用形象思维,惯于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思维;而西方人侧重运用概念,通过逻辑推理把事物抽象性地表达出来。另外,中国人向来奉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处事风格,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感情表达间接、含蓄;西方人善于思辨,善于思索自然规律,表达直抒胸臆,开门见山。
在爱情赠别诗中,对待是否使用死亡意象的问题上邓恩和我国古代诗人产生了很大分歧,前者大胆直接,偏爱这一意象;后者委婉含蓄,借用其他意象。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中死亡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谓不同的文化,成就了风采各异的文人佳作,在世界文坛中竞相开放,绽放出异样夺目的光彩。
――――――――――
注 释:
①本文中笔者翻译的诗歌原文均出自A. J. Smith编著的John Donne The Complete Poems [M]. Middles ex: Penguin Books Ltd, 1971.
②③⑥邓恩(Donne, J)著,傅浩译.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74,93,57.
④⑤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95-96.
⑦李正栓,杨丽.邓恩诗歌意象研究――兼与李清照诗词意象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⑧李正栓.邓恩诗中圆形意象母体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⑨吉广庆.中西方文化之死亡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3).
⑩袁阳.生死事大:生死智慧与中国文化[M].东方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Theodore Spencer. A Garland for John Donne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
〔2〕陆钰明.多恩爱情诗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李正栓.邓恩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正栓.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