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的近义词篇1
有一天晚上,他在一座财神庙里过夜,睡梦中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对自己说:“年轻人,你是个好人,好人当然会有好报!你把神像下方的石板掀起来,那里有我送给你的宝藏。”年轻人一下子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他半信半疑地翻开神像下面的石板,却只看见一文钱。他不禁取笑自己:“这哪是什么宝藏?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年轻人拿着那一文钱到市集上买了一碗面吃。吃完后,他看见角落里有个钱袋,便上前捡了起来。他并没有打开钱袋,只是站在原地等待失主来找。
没多久,一位老商人慌慌张张地走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年轻人看到老商人,便走上前询问了一番,随后归还了钱袋。
自己的钱袋失而复得,老商人喜出望外地说:“谢谢!多亏你这么诚实,我才能拿回钱袋。我还以为这些钱就要付诸东流了呢。”说着,老商人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对年轻人拾金不昧行为的答谢。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拒绝说:“我不能收下这些钱,您快拿回去吧!”老商人感到有点儿不可思议,但看到年轻人主意已定,便帮他找了份工作作为答谢。
经过一番努力,年轻人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慢慢地累积起财富,最后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词句补给站
形容“助人”的成语
1.乐于助人 2.挺身而出
3.见义勇为 4.拔刀相助
5.慷慨解囊
形容“不愿帮助人”的成语
1.作壁上观 2.袖手旁观
3.冷眼旁观 4.见死不救
成语小学堂
一贫如洗
意 思:穷得像被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一个人非常贫穷,一无所有。
例 句:老太太被骗走全部的家当,变得一贫如洗,只好睡在破庙里。
近义词:一无所有、家徒四壁
反义词: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富可敌国
半信半疑
意 思: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表示对事情的真假不敢确定。
例 句:李华常常说谎,所以大家对他说的话半信半疑。
近义词:将信将疑
反义词:深信不疑、信以为真
东张西望
意 思:这边看看,那边望望。形容漫无目的地向四周察看。
例 句:考试时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否则老师会误以为你在作弊。
近义词:左顾右盼
反义词:目不斜视、目不转睛
失而复得
意 思:失去后又得到了。
例 句:经过一番辛苦的寻找,弟弟昨天弄丢的自行车总算失而复得了。
近义词:完璧归赵
反义词:不翼而飞
喜出望外
意 思:因为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而欢喜。
例 句:孙子突然从国外回来,奶奶喜出望外地流下了眼泪。
近义词:喜从天降、大喜过望
反义词:大失所望、悲从中来
付诸东流
意 思:投入滚滚的江流中,一去再不回来。形容希望落空或前功尽弃。
例 句:妹妹在歌唱比赛前几天患了感冒,她这几个月的练习都付诸东流了。
近义词:前功尽弃
反义词:大功告成
拾金不昧
意 思:拾到财物而没有据为己有,交还给失主。
例 句:由于好心人拾金不昧,爸爸才得以拿回遗失在路上的皮夹。
近义词:路不拾遗
不可思议
意 思:指对某种事物无法相信,感到不可理解。
例 句:小飞向来不爱学习,这次能考满分,让大家感到有点儿不可思议。
近义词:难以置信
反义词:理所当然、可想而知
富可敌国
意 思:指个人或团体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当,形容一个人非常富有。
例 句:富可敌国的王老先生非常有爱心,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孤儿院。
近义词:家财万贯、富甲一方
反义词:一无所有、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成语练功房
请阅读下面的句子,从这一单元所学的成语中挑选出最适当的,填入句中的空格里。
1.尽管老师拼命想说服同学们去参加篮球比赛,但大家还是对能否取得好成绩 。
2.他出生在一个 的家庭,因此从小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3.第一次参加赛跑就赢得了冠***,王丰 地大喊大叫起来。
4.在大家的寻找下,妹妹的布娃娃 ,妹妹开心地笑了起来。
5.小风用几根木棍和几块布就做出了一个帆船模型,真是太 了。
6.他 的高尚行为不但获得了学校的表扬,还上了电视呢!
7.爸爸的工厂在大地震中倒塌了,他过去的辛苦所得全都 ,只能重新开始。
你答对了吗?
1.半信半疑 2.一贫如洗 3.喜出望外
过失的近义词篇2
在日语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用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点或共同点。“残る”和“余る”就是这样一对近义动词。它们都可以以“动作主体が残る/余る”的形式出现,表示“多余,剩下”的意思。那么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不是完全一致?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要辨别这两个动词的异同点,可以利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进行研究。在这之前我已经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对“当たる”和“ぶつかる”这对近义词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该研究中,我先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具体用例,归纳了这两个动词在使用上的区别,后运用义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对近义词的异同点。而在本研究中,我虽然还将同样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词进行考察和分析,但研究顺序会有所改变,即将先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词进行简单的义素分析,后结合语料库中的具体用例进一步探究其异同点。
2.对“残る”和“余る”各自义素的提取
我通过《辞苑》(第五版,岩波书店,1998)、《大辞泉》(增补版,小学馆,1998)和《大辞林》(第二版,三省堂,1995)等三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中型词典,对“残る”和“余る”在日语词典中的具体描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了下表1。
表1 日语词典中对“残る”和“余る”的描述
由表1,我们可以归纳出“残る”和“余る”这两个动词各自的义素。如,从“残る”的意义①,我们可知,“残る”具有、、和。这是因为“残る”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所以当然具有动作性。其次,其动作表示的是整体中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所以当然具有多余性,有存留(存留的是整体中的某一局部)。再次,这种变化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所以也具有时间性。而同样,从“余る”的意义①可知,“余る”具有、、等义素。
将这两个动词的义素进行总结后可以得到下表2。
表2 “残る”和“余る”的义素
由表2可知,“残る”和“余る”这两个动词的确是近义词,它们有相似点,但是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其各自代表的动作内容不同,以及是否具有时间性。
3.对于语料库中关于“残る”和“余る”的具体例句的分析
我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BCCWJ)和“ひまわり”语料库,共找到“残る”相关的例句3125句,“余る”的例句210句。我在总结、分析了这些例句后发现,“残る”和“余る”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差别。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动作主体的限定不同。
在上述的语料库中可以看到下面这些关于“残る”的例句。
①薄い毛だけがの周にわずか残るのみです。(武田八洲,『野田城の草)
②コンクリトの表面に上木のが残る。(小野田滋,『道造物探)
③たとえ死んでも名が残る。(中西***,『日本の悟)
④半数の患者さんを退院させ、残る半数を他の施に送り出し、一部の患者さんを安室で送りした。(川由子,『老人病院)
⑤私は翌年までオックスフォドに残ることにした。(林敏之,『球の)
⑥君がここに残るなら、も残る。(ダイナ・マコル/皆川孝子,『月影のレクイエム)
由以上例句可知,“残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人(患者、私、君、),可以是物(毛、、名);可以是具体物(毛、),也可以是抽象物(名)。
而“余る”的例句如下:
⑦一日に二度、街まで出るとして、半日が余るんじゃないのかい。(枕/たむらしげる,『羊の宇宙)
⑧ホテルではくだものがたくさん余るので、グレプフレツやレモン、それから牛***も分けていただき…(竹谷年子,『帝国ホテル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⑨ときどき、パンとじゃがいもが余ると、丘の上の村に持って行って、えた人々に分け上げた。(イサドラ・ダンカン,『魂の燃ゆるままに)
⑩は足を包んで、さらに三十センチばかり後ろに余る裾のい。(新繁,『麦年代)
由以上例句可知,“余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具体物(くだもの、じゃがいも、裾),也可以是抽象物()等,但不能是人物。
(2)动作表示的内容不一致。
由例①至⑤可知,“残る”所强调的是“原先整体中的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比如,例①中所存留的只是原来所有物中的“薄い毛”这一东西,而其他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存在了。同样,例②中所存留的也只是原来所有物中的“上木の”这一部分。下面的例③和例④也一样。而例⑤中留在牛津的也只是原先的全部人中的“我”这一部分。例⑥与例⑤相同。而“残る”所表示的部分内容的减少和存留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那部分内容的减少是相对于原先的总量的减少。
与“残る”相比,“余る”只表示“量的过度”。“余る”部分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它是一种绝对的量的剩下。而且它体现的动作是不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也不存在着所谓的整体中部分内容的消失与存留。如例⑦中多出来的绝对量是“半日”、例⑩中多出来的绝对量是“三十センチ”。而例⑧、例⑨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多了多少绝对量,但它们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
(3)对动作的意识不同。
如例①―⑥所示,“残る”这个状态的产生可以是动作主体无意识的行为,如例①―④,也可以是动作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如例⑤和例⑥。但是如例⑦―⑩所示,“余る”这个状态的产生是动作主体无意识的行为。
以上,我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语料库,对“残る”和“余る”这一组近义词的用法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初步辨明了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即,
A:对动作主体的限定不同。“残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而“余る”的动作主体只能是物,不能是人。
B:动作所表示的内容不同。“残る”强调的是整体中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减少的量是一个相对的量;而“余る”强调的是“量的过度”,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它不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多出来的是一个绝对的量。
C:对动作的意识不同。“残る”这种状态的产生可以是动作主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动作主有意识的行为。而“余る”这种状态的产生只能是动作主体的无意识行为。
结合日语词典中的描述,我发现,这一组近义词的相同点主要在于这两个动作都可以表示“剩下、多余”,但不同点主要存在于动作主体、动作内容及动作是否具有意识这一点上。在明确了其不同点后,我们在碰到以下的句子时就不会再混淆不清。如: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残った。
(强调原来所带的5000日元中,有4000日元被用掉了,还剩下1000日元。)这个1000日元是个相对值。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余った。
(强调这次旅行本来4000日元就够了,为了安全起见,多带了1000日元。果然这1000日元没有用到。)这个1000日元是个绝对值。
4.结语
以上,我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的方法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动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明确了其异同点,尤其是不同点。由此研究可知,语料库和义素分析法在近义词研究乃至词汇、语义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使用正确的例句以便我们进行分析、研究,而义素分析可以帮我们客观、直接地掌握近义词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其具体用法和意义。今后我将继续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的方法对其他的近义词进行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国立国研究所.分表改版[M].秀英出版,2005.
[2]柴田武など.言の意味――辞にいてないこと[M].平凡社,1983.
[3]松尾拾など.の研究[M].秀英出版,1965.
[4]夫.の意味・用法の述的研究[M].秀英出版,1972.
过失的近义词篇3
拼音: bǎn bǎn liù shí sì 简拼: bblss
解释: 〖解释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出处: 〖出处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例子: 〖示例这个人~,不通人情。 王安忆《绕公社一周》
眼观六路
拼音: yǎn guān liù lù 简拼: ygll
近义词: 八面玲珑、高瞻远瞩 反义词: 坐井观天、管中窥豹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例子: 老舍《赵子曰》:“要是没有一种~,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任凭你有天好的本事,满肚子的学问。”
成语故事
五心六意
拼音: wǔ xīn liù yì 简拼: wxly
近义词: 三心二意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指三心二意。
出处: 汉·焦赣《易林·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五石六鹢
拼音: wǔ shí liù yī 简拼: wsly
解释: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五藏六府
拼音: wǔ cáng liù fǔ 简拼: wclf
解释: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三茶六礼
拼音: sān chá liù lǐ 简拼: scll
解释: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五脏六腑
拼音: wǔ zàng liù fǔ 简拼: wzlf
近义词: 骨子里面、五藏六府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解释: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例子: 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住久了,~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个卷第二十八章)
三姑六婆
拼音: sān gū liù pó 简拼: sglp
近义词: 三教九流 反义词: 良家妇女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出处: 明·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例子: 吾闻贵地有~,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谒后语: 九个妇女站两旁
骈四俪六
拼音: pián sì lì liù 简拼: psll
近义词: 成双成对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用于写作
解释: 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出处: 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例子: 现在还常有~,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
六神无主
拼音: liù shén wú zhǔ 简拼: lswz
近义词: 惊慌失措、六神不安、心神不定 反义词: 泰然处之、若无其事、从容不迫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释: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例子: 那里我这个人~,失张失智的。(朱自清《笑的历史·笑的历史》)
六道轮回
拼音: liù dào lún huí 简拼: ldlh
近义词: 六趣轮回 反义词:
解释: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 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过五关斩六将
拼音: guò wǔ guān zhǎn liù jiàng 简拼: gwgzl
近义词: 过关斩将 反义词: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过失的近义词篇4
按照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2015年7月1日,在曲阜市教研室统一安排下,曲阜实验小学、济宁二附小、济宁附属学校和我校四校进行了联考,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校同年级的学生混编单人单桌,四校老师交换监考和混编阅卷。我班有51位学生参加了测试,平均分88.4分,及格率为98%。现就学生完成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一、试卷内容分析
试卷共八道大题。包括写汉字、形近字辨析、多音字、补充四字词语、解释字义、句型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内容和古诗)、课内课外阅读、习作等方面。本次试卷立足教材,知识点面面俱到,测试了学生的识字、积累、阅读与习作等能力,试卷题量稍大,难度适中,有超纲的题目存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 “词语表”中的词语的掌握情况。由于平时重视词语的识记和书写,最后复习时也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巩固。就做题来说,学生汉字书写正确率高,丢分现象较少,且在书写上大部分学生注意规范性、美观性。问题主要存在于:“跋涉”的“跋”和“警惕” 的“惕”,这两个字,是本册书中不要求会写的字,而且“惕”在本书中没有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没有写对的,失分严重。“唾沫”的“唾”多人失分,有的同学书写“唾”右边的“垂”字时,书写不规范,但有的同学书写很规范而失分,不知道改卷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原因分析:一是不细心而没有认真拼读拼音所致;二是字形掌握不准确;三是书写不规范;四是课外词汇量太少;五是有超纲的内容出现。
第二题,比一比,再组词。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学中重视汉字和多音字的认读、书写,总复习时进行了系统强化,所以学生整体掌握扎实。考查的两个多音字“圈”、 “禁”,学生都能扎实掌握,没有人出错。存在的问题:用“浊”组词,学生组词(清浊),阅卷老师判错,但在词典和电脑输入法中可以直接找到这个词语,阅卷老师还要灵活掌握这样的题目,答案是不唯一的。5人用“烛”组词“蜡烛”时,把“蜡”写成别字。2人把“截”组词写成“截剪”与“裁”的字形没有区分开。
原因分析:一是形近字字形区分不清所致;二是掌握不够扎实。
第三题,填一填,再归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学过的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课文学习中重视这方面的积累,而且在综合复习中也把这些内容进行了资料整理,作为重点复习,所以学生掌握比较牢固,有20人全对。问题主要存在于:“(粗)中有(细)”这个词语很多学生做不对,其实这个词语在第八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学习“歇后语”的时候学习过,但学生还是缺乏灵活运用。填写完词语,再根据要求归类的时候,学生失分比较严重:“找出aabc形式的词语和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时,学生填写的不够完整,有的甚至没有读懂题意,就自行从学过的词语中去找。
原因分析:一是学生平时词语积累较少,不扎实。二是审题不清所致。三是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是不够。
第四题,选择加点字的在句子中的意思。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掌握情况。这次考查了 “报”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多数学生掌握比较扎实,有48人全对,只有三人(周明媚、孔文杰、刘秉锐)出错。
原因分析:一是审题不清所致。二是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三是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不够。
第五题,照样子写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句型的掌握情况。由于在平时做题和复习中加以练习巩固,全班17人全对,有11位同学因为写错别字和句子写完不加标点符号而失分。第1小题用“像”仿写比喻句。有7人出错。学生仿写的不够准确恰当,对比喻句还是不够理解。第2小题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是语文园地中练习的题型,在总复习又专门拿出时间进行了学习巩固,还是有7位同学失分。有的没有改为陈述句,有的改得不够彻底。还是没有把握转换的要领,转换不恰当。第3小题把“把字句”改为“陈述句”。这种题型没有训练过,有12人出错,其实仔细的同学读完句子就能发现句子怎么转换,就怕不仔细审题。
原因分析:一是对句型转换的要领把握不准;二是审题不清所致;三是由于训练少,学生掌握不牢所致;四是出现错字扣分,主要是学生抄写不够认真,态度不够端正导致。
第六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课文内容和名人名言等内容的背诵及运用情况。由于平时在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和诗句中,注重了理解和背诵,也重视抄写或默写,所以学生对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和诗句掌握比较牢固,但是由于考的点比较多,写的内容也多,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字,导致失分严重。第1小题《翠鸟》一课的课文填空,“清脆”的“脆”有1人写成“清翠”;2人填错。“疾飞”有2人填错;“轻轻地”有29人填写错误,有的写成“轻轻”;有的写成“轻轻的”,还有的空着或者课文不会背填写错误。第3小题补充古诗诗句,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对于“七夕就是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的不完整,有的说是“乞巧”、“乞巧节”、“七月初七”、“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由于本题问的有歧义,学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导致这一题失分非常严重。第4小题写《亡羊补牢》的寓意,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专门让学生对《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的寓意进行了背诵,并同位检查背诵,但还是失分较多,主要是每个点回答的不够完整、有错别字现象,特别是“意见”这个词语学生写不对。
原因分析:一是对要求背诵的内容掌握不牢固;二是做题不细致,不能做到细心检查;三是对学习过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四是背得多,写得少导致有的字不会写。
第七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内外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共两篇短文。
第一个阅读选自课内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共5个小题。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课文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所以本题做的不错,失分较少。失分的题有:第1题“查字典填空”,考察学生用音序和部首查“颤”字。个别学生在数笔画的时候出错,太不认真了,多数学生失分在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这个考查点上,很多学生写成大写字母“ch”,音节“chan”。第2题“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由于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有的学生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平时训练也少,学生对于怎么找近义词有些茫然。今后要加强训练巩固。第4小题“阮恒的小手举起来又放下,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
的心情。”虽然他也害怕,但这几个动作说明他内心很矛盾,多数学生都没有准确把握阮恒的内心活动,思考问题还是不够深入。第5小题“你觉得阮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要点是“勇敢、有爱心、乐于奉献”,但能把这三点回答完整的少之又少,失分也是比较重。
原因分析:一是读题目要求时,不够仔细;二是答题缺乏完整性;三是对老师讲到的题目记不住,听课不认真;四是对于讲过的知识,记忆不牢固,比如查字典一题就是这个现象。
第二个阅读是课外阅读《蓝天,***画》,共有3个小问题。第1题“从文中找词语的反义词”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词语相对应的反义词,但“各种各样”在文中找反义词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一直强调找反义词时,是几个字的就找几个字的,而偏偏这次不是四字对四字的反义词,所以学生在找“各种各样”的反义词时,就很困难,只有少数人做对。第2题“蓝天是一幅幅***画,这些美丽的***画都是谁画的?”只有5人做对了,大数学生只找到最明显的“云朵、星星、大人、小朋友”,没有找到“月亮”,这都是读短文不仔细导致。第3题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句子完整恰当,但失分的同学主要是,句子写的不完整, “一会儿”写成“一会”,没有写人物做什么事情。
原因分析:一是阅读时,没有认真读题审题;二是阅读理解还是有欠缺,没理解,没读懂就下笔写;三是分析不到位,回答不全面。
第八题习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次作文是自命题作文。其要求是“三年的学校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有真诚的友谊,有无私的帮助,有学习的竞争,有激烈的争吵,有瞬间的感动……请你选择一件最难忘的事写下来。注意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次作文是我们训练过的主题,大多数学生能按照作文要求选材谋篇,且能做到语句较通顺连贯,有较完整的事情经过,能较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还能在描写时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使文章语句上更生动,主题更鲜明。孔睿淼、陈闻⒆魑穆分。有9位同学作文扣一分:步秋实、颜子恒、孔博冉、夏雨阳、刘泓宇、郭佳h、尹奕霖、孔霄扬、滕博奥。大多数学生扣了2-5分。失分8分以上的同学都是没有审清作文要求跑题所致。由于这次习作写“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没有抓住“学校生活”这个字眼。要求写一件事情,有的同学写了两三件事情。还有的句子还不够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错别字太多,个别学生书写欠认真等等。
原因分析:一是审题不仔细,没有抓住写作要求;二是阅读量少,积累就少,作文抓不住重点;三是学的知识不能迁移运用。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平时教学中,对于生字词、词语搭配、反近义词、词语分类、古诗、语文园地、课后补充题等基础内容,不仅要学扎实,达到会读、会写、会背,一定保证每个字书写正确,还要加强复习的力度,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2.加强钢笔书写要求。提笔即练字。不管是书写生字词、完成《同步》,还是誊写作文,都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书写规范,并对于书写认真者及时激励、表扬、奖励。同时,在每次测试时,针对学生的书写也适当的给予书写分奖励,特别是作文的书写。下学期,还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暑假加强练字的力度,结合同步字帖保证每个字书写规范。
3.加强各种句型的训练。新课改以来,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淡化,平时也不过多讲解,但在考试中仍然会出现。下学期,针对这方面内容加强训练,首先让学生掌握方法,再以训练为主,多做题,加强语感和理解能力。
4.重视课内外短文阅读。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以备复习需要。课外短文阅读,多从方法上指导阅读,要让学生多做练习,熟悉题型,培养理解能力。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养成写作技巧。下学期,课前5分钟,继续进行讲故事比赛,以此督促学生加强阅读,二来增强记忆能力,对好词佳句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过失的近义词篇5
“词语”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与运用词语的能力。其内容涉及初中六册课本,尤其是文下注释与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其考查点有:①结合语境释义;②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与运用(近义词要注意搭配及词义的轻重、大小,多义词要分清本义、比喻义、引申义);③词语的感情与语体色彩;④辨析、判断常用成语(及其他熟语)运用的正误;⑤辨识、运用恰当的关联词。
其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居多,也有少量的填空题,大多安排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中。如2015年江西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2015年四川凉山卷“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015年山东日照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少数考区会将词语考查放在现代文阅读中,分值一般为2~6分。如2015年浙江义乌卷现代文阅读中就考查了词语意思的辨析与词语表意上的作用。综观近几年来各地市的中考试题,可以预见,结合热点材料考查词语是中考命题的一个必然趋势。
【题型解读】
近年来“词语”类试题的常见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释义型――设置一定的语境,要求学生解释指定词语的含义或对词语解释的正误作出判断。词义的解释要根据语境,考虑词语的色彩、适用范围,及其比喻、引申意义。
2.辨析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对近义词、多义词及成语的使用作出判断。近义词辨析,主要从词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入手,可在具体句子中分析,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多义词的辨析,需要从词义、词性、语境、搭配对象上去比较才能确定。成语使用的辨析,需要从是否褒贬失当、用错范围、不合语境、望文生义、自相矛盾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关键看其意思与句意、语境是否相符。
3.运用型――指定某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写话,或设置语境,列举多个词语,供学生正确选用。运用时需要考虑词语的意义、词性、色彩、搭配对象等,所造句子要做到用词准确、内容充实、语意贯通、合乎情境,有时还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分类例析】
一、词义理解与辨析
中考中,单纯考查词语含义的静态形式已经较少了,更多的是将词语放在具体句子和语段中去理解其含义。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仔细阅读上下文,从中提炼出重要信息,从而正确理解词语。
2.联系作者的情感来理解。特别是来自课文句子的词语,要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词义来理解。
3.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理解。中考试题中,考查词语理解的材料,多是报刊中的新闻或语段,所涉及的内容也多为大众所熟悉。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关注、积累一些特定的新词语,理解其特殊含义。
而词义的辨析,大多为近义词的辨析。那么,怎样辨析近义词呢?
1.从词语的构成成分上进行辨析。如“严密”“周密”“紧密”,这三个词语中都含有“密”字(“密”是“完备、紧密”的意思),区别就在于“严”“周”“紧”三字上,结合这三个字的含义,就可以辨明词义。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边疆”“边境”,二者均与边界有关,但“边疆”指靠近国界的疆土,“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前者比后者范围要大。
3.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进行辨析。如“优良”“优异”,两者均有“优秀”之意,但后者比前者所表示的程度要更深一层。
4.从词语的适用对象上进行辨析。如“爱戴”“爱护”,“爱戴”一般是下级对上级,“爱护”则相反,是上级对下级。又如“饲养”“喂养”,“饲养”的对象是动物,而“喂养”的对象既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
5.从词语的感彩上进行辨析。如“成果”“后果”“结果”,三个词语的感彩各不相同,分别是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6.从词语的语体色彩上进行辨析。如“吝啬”“抠门儿”,“吝啬”是书面语,“抠门儿”是口语。
二、关联词语的使用与辨析
近年来,中考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要求,主要是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关联词语,避免搭配错误及位置顺序错误。试题大多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有时也有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形式。那么,如何正确选填关联词语呢?
1.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所填的关联词语要与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分句间表达的是什么关系,就选填与之相对应的关联词语。
2.注意关联词语的正确配对。也就是说,各分句间的关系固定了,分句间的关联词语也就相对固定了,选填时不能随便更改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否则就会造成句意的变化与分句间关系的混乱。
3.由已知条件推断未知。语句中的已知条件是指具体的语句,以及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去把握句子间的关系,据此选填关联词语。另外,大部分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句子中保留有个别关联词语,那么就可以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特点,选填与之照应的关联词。
4.由易到难,化难为易。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要全面考虑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先选出比较容易的、自己把握得最准的关联词,然后再由易到难,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再综合考虑。
三、常见成语误用的几种形式
1.望文生义。如:“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它不能用来形容妈妈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原句中没有弄清成语的整体含义,望文生义,造成曲解和误用成语。
2.张冠李戴。如:“今天上午,同学们精神矍铄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精神矍铄”,专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不能用来形容年轻人,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褒贬失当。如:“为了让学生能取得更好的中考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地为他们辅导。”“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亦指费尽心思做坏事,含贬义,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4.语意重复。如:“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发笑,与“大笑”语意重复。
5.不合语境。如:“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徜徉在董子巷的街边茶室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与此句中的语境不合。
6.对象不辨。如:“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多而集中,不能用来形容树木。
【复习指南】
综合近几年中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点失误:①难以辨清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②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义;③不能结合语境正确、灵活地运用词语。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积累
1.理解和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常用词语的含义,特别是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灵活运用。同时,积累近两三年中考试题中的常考词语,对其用法和含义做到心中有数。
2.积累近年来的一些流行语和新生词汇,并且有意识地灵活运用。流行语和新生词汇,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具有时代特征。但在中考中,运用热词、新词、流行词时要准确合适,适可而止,不能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二、掌握应试技巧
1.排除法。词语运用的辨析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做此类题最省时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先将各个选项进行筛选,挑出最有把握判断其正误的选项,以逐渐缩小选择范围。
2.还原比较法。词语辨析题,可以将近义词放回原句,利用语感加以判断比较,选出最合适的选项。词语释义题,可以将词语的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释义的准确性。
3.析异法。试题中所给的近义词一般含有相同语素,我们可以用析异法来辨析其细微差别。如“学历”“学力”,二者都含语素“学”,我们可以只对“历”和“力”进行辨析――“历”即“经历”,“力”即程度、能力、水平。这样,两词的细微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过失的近义词篇6
一、 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在与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无奈:“英语词汇当时能记得住的,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记得快,忘得快。”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为此笔者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
1. 学生学习信心上的不足
由于语言应用环境的缺失,英语的生活交际性作用不是太强,学生用的比较少,特别是说的比较少,于是发音不准等问题都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愿意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也大为缩减,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学习进入恶性循环,习得性无助现象形成。
2. 学生词汇学习有效方法上的缺失
要学好英语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引,而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用的方法却有所偏颇,简单地认为词汇习得就是在教师要求默写时找点时间背背,对词汇的记忆和巩固缺乏主动性。背记的方法上不少学生还沿用最为原始的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读背识记单词方法,拼词、读音、书写等环节出现了脱离,读音与字母(组合)之间的关系无法构成形成意义构建,感官上也是单一调动,眼、耳、口、手、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缺失势必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3. 教师词汇教学方法上存在误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过要想学生***地完成学习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顺学而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过我们教师在词汇教学上却也时常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对词汇的教学和讲解方式上较为单一化,大多是脱离了词汇的应用语境,这种孤立的词汇学习,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及掌握词汇的用法及内涵。同时,我们在训练题的设置上也存在误区,未能从遗忘规律出发,对所学词汇进行的复习和训练不及时,学生学过的词汇长期被束之高阁,再次摆到学生面前时,又回归到生面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的角落”还在逐渐扩大。
二、 对策研究
1.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保证学生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才能维持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不断地扩充词汇量。对英语而言,词汇是构建语言大厦的砖石,离开了词汇,也就无语言可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所有学生的基础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差距也是靠后天持之以恒的勤奋战胜他人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别人可以学好英语,我也一定可以!”“我能学好母语,也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2. 注重方法的渗透
如果说词汇多且杂,呈现出无序化,那么我们的词汇教学任务除了让学生习得单词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促使其词汇的学习更为有效和稳固。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笔者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如下几个学习、记忆词汇的方法。
(1) 替代法习词
同一个中文意思,我们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很多单词,这些单词词义相同或相近,借助这个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单词来替换新词,学生在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进行相互替换训练的过程中,词汇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张。
如英语中的advise、 recommend、 suggest、 propose等均可以翻译为“建议”,学生通过单词的相互替代,记住了一串词,又由于有意义的维系,记忆势必稳固。
(2) 归纳法习词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归纳和梳理,对于英语词汇学习亦是如此。当然,归纳的主线可以有很多,或将同义、近义的词进行归纳,或将反义词进行归纳,或按类别进行归纳,或按意义进行归纳等。
例如按类别对词汇进行归纳,可以分为水果类、动物类、颜色类、学科类、人体部位类、家庭成员类、运动类、国家名称类、七大洲四大洋等。当然,在进行归纳和分类的时候,应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滚动法习词
过失的近义词篇7
中文发音:慢慢[màn màn]
词语解释:缓慢。亦指逐步,不是一下子。
近义词:徐徐、缓缓、渐斩
用慢慢造句
1、夜深了,月亮慢慢的爬上了树梢。
2、刚毕业不习惯,慢慢的他就会融入社会了。
3、眼前瑰丽的景色不断变幻,我慢慢地走着,生怕错过一秒的视觉盛宴。
4、老人拖着一条病腿,慢慢地向远处走去。
5、我和朋友慢慢的走着,不知不觉间,竟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6、树上的叶子慢慢地落下来。
7、因为我每天都看书,所以我的成绩每天都慢慢地上升着。
8、雪花在晶莹中舞蹈,慢慢地,慢慢地,吻过我的脸,抚着我的心。
9、我慢慢发现自己长大了,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的。
10、东方的太阳缓缓升起,我看着太阳,我的斗志慢慢燃烧。
11、我慢慢发现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用慢慢的近义词造句
徐徐:美丽的樱花耀眼绽放,在樱花树下,看着花瓣在微风中徐徐落下,好浪漫。
缓缓:他那语重心长的话语像一缕春风缓缓地吹进我心里。
渐斩: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失了。
【扩展阅读:近义词辨析】
1、近义词解释: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意义相同的词语。(近义词是意思相近,同义词是意思相同。)
2、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如:“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它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交换”一般与“礼物、意思、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
3、从感情色彩上来分辨:尊重和尊敬在汉语里算是同义词,尊重做动词用时,有尊敬之义,故而人们在使用时不太注意。差别主要就“敬”字与“重”字上了,尊敬有恭敬,敬仰的意思,尊重有重视和庄重的含意。尊敬:一般是对长辈上级,尊重:用于所有人(平辈之间)。
4、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如:疲倦、疲乏、疲惫。这些近义词***同的词素,决定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而不同的词素,又体现了它们词义的差异。因此,同学们在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掌握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还要注意积累词语,词语积累多了,找近义词也就比较容易了。
过失的近义词篇8
一、《疏证》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和结论,可帮助我们获得某些近代语词的确解。
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有的论着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的高度加以强调。《疏证》以昭通方言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对一些字面平常而含义难懂的词语作出了解释。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我们解开某些难题的一把钥匙。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注: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该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见一、三两期。)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疏证·释词·释诂三》“打、合”条云:“唐寒山诗:‘东壁打西壁。’宋丁渭诗:‘赤洪yá@③打白洪yá@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杨慎记俗谚:‘雾凇打雾凇。’打犹与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与你也。打、搭同皆双声,故义亦通。合古亦读如答也。”这里不仅有方回、杨慎两条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从语音的联系上认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虚化为连词。“东壁打西壁”意即东壁与西壁,连上文是说每间房屋都空虚无物,仅东壁与西壁(其实也兼括南北)而已。这应是对这宗聚讼公案较为合理的解释。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扬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疏证·释词·释言四》“相因、ráng@④”条云:“《尔雅》:‘ráng@④,因也。’忍将切。今昭人言物价不昂,合算曰相因。当即此字,因则语气词也。”按现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词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词“言物价不昂、合算”之义却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话中。《成都话方言词典》216页:“相因:便宜。”《贵阳方言词典》284页:“相因:(价钱)便宜。”均可参证。
例三,杂剧《倩女离魂》三折:“知他这⑥病何日起?”《云窗梦》四折:“没理会腌zā@⑥久病疾,害的来伶仃瘦体。”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杂剧选注》于《倩》剧之⑥”注云;“即腌zā@⑥,龌龊。”《元曲释词》则解为“这里是讨厌之意”。按说自己患的是脏病显然不合情理,说讨厌的病虽然勉强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据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确解。《疏证·释词,联绵词》“@⑦@⑧、淹牵……”条云:“《方言》:‘@⑦@⑧,微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⑦@⑧。’(《广韵》影叶、澄叶两切)《广雅》:‘@⑦@⑧,病也。……按今昭人谓病不剧而久不痊者曰淹牵(或作迁),或曰淹淹牵牵。淹牵以通俗语易专门语也。又言小儿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词。《董西厢》:‘你寻思大小大ān@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声也。”这是以声音通训诂并作具体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ā@⑥”等形体的词和“龌龊”、“肮脏”之类可能有音义联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义词。
二、考求本字,为我们指出了某些近代语词的构词理据。
近代语词之存活于现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语,带有通俗的特点,其书面记录往往是随声取字,不拘一体,字面上多半不能显示其构词理据。要弄清它们的构词理据,离不开传统的考本字的方法。对于这一点,《疏证》作者是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了最大努力的。《凡例》中说:“古今记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为主,此传世旧法也。余庚申辛酉间在蜀所为,全袭此法,故初稿四百则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远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义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录之,此体例之不能纯一者也。”由于作者功力深厚,见闻广博,所得本字可谓胜义叠出,精采纷陈,每每能一语破的,使人豁然开朗。如“不消”即“不须”,“须”、“消”一声之转(《释词·虚助词》该条);“把戏”即“百戏”,“把”、“百”亦一声之转(《释词·组合词五》该条);“变卦”即“变化”,同占卦之卦象无关(《释词·释言五》该条);“长俊”即“长进”,“俊”为“进”之借字(《释词·释言三》该条)。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下面再择举数例:
例一,“打尖”一词,清代初叶以来之白话小说常见。《汉语大词典》六册313页该条:“①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首引清福格《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义?却不得而知。《疏证·释词·释言五》“打尖”条云:“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按《广雅。释诂三》,‘@(11),止也。’俗以尖字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饮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动词词头,置于动词“尖((11))”之前而构成双音动词“打尖”,表示小憩之义。这才使我们以上疑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两”是元曲中常见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此,释为“较量轻重,计较得失”,举《西厢记》一本二折、《任风子》一折、《诚斋乐府》、《雍熙乐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现代汉语词典》279页释为“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播(或作簸)”却含义不明。《疏证·释词·联绵词》条云:“《广韵》‘知轻重也。’丁兼、丁括二切。《庄子》‘捶钩者’注:‘玷捶钩之轻重。’玷音点,昭人以拈掇为之。按‘掂斤簸两’之‘拓簸’即‘diān之形象化词组而又为双声之变也。”今按,以上引文简约,为明晰起见,不妨补充如下:《广韵·添韵》“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称量。”《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毫芒之差也。”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钧,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能拈捶钩知斤两之轻重无毫芒之差失也。”由此可知,“掂斤播(簸)两”系由联绵词插入“斤、两”二字而构成的四字格,故有“称量、权衡”之义,“播”、“簸”均为“duō”之音变借字。
例三,明清小说俗曲中称私***为“窠子”或“私窠子”。《山歌》卷九《破@(14)帽歌》:“总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监生举人。”《喻世明言》卷三:“原来这人家是隐名的***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当官吃衣饭的。”《行院声嗽·人物》:“妇,窠子。”一般理解“窠子”即“窝子”,以为全出借喻,其实不尽如此。《疏证·释人》“私窠子”条引《扬州画舫录
》及《救风尘》并云:“今昭人读窠如窝,私窝,言非光明正大之窝也。”又“仪、私ē”条说此词语源云:“仪,昭人谓男女私***曰ē,因谓私***曰私ē子。按《国语》:‘周房后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韦注:‘仪,匹也。’考仪从我身,古支歌相通,则昭人之私ē子当作仪无疑。” >,!< 例四,从唐代诗文到现代方言均可见“向火”一词,拙撰《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注:中华书局2001年修订本。)该条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动词本有‘趋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义。”今按,释“向火”为“烤火”不错,但以为此乃“趋近”义之引申,却不免迂曲。《疏证·释天》“向、烊”条云:“昭人谓于炉取暖曰炀火,音如向,日中则曰炀太阳。《说文》段注:‘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炀之也。’《升广(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庄子》:“炀者避灶。”司马彪曰:“对火曰炀。”《淮南子》:“富衾纂锦,贪人炀灶。”唐诗:“老人秋向火。”’按炀乃后起专字。又《说文》:‘炀,灸,燥也。’《方言》十二:‘炀,炙也。’注:‘今江东呼火炽猛为炀。’昭人以烊为之。”可知“向火”之“向”,实为“炀”之假借,“向火”释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话之“炀太阳”却不可改为“向太阳”。
三、《疏证》对近代联绵词的研究
语音造词法在近代汉语阶段仍起作用,由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联绵词,或由旧词通过音变而衍生新义。《辞通》、《联绵字典》收词以六朝及隋为下限,对这批联绵词尚未及收录。《疏证》辟出专门章节收录联绵词,加上所收叠词与其他章节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条。其中多为近代新产生者,如“肮脏、龌龊、温dūn、邋遢、唠叨、懵懂、笼统、搂搜、累赘、yà巴”之类。其解说分析之精当,上文已举“⑦⑧””二例。现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诗宋词中有“麻茶”一词,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诗词曲语辞例释》(注:中华书局1986年修订本。)收此,释云:“犹云模糊,多指视力而言。”“今四川等地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不过多重叠为‘麻麻茶茶’,含义不仅指视力而有所扩大。”按以上释义不错,但未得其源。《疏证·释天》“昧爽、麻萨”条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将明将白曰麻萨(读平)。按麻萨即昧爽之声变,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将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则曰‘打麻萨’,以言事不分则曰‘麻麻萨萨’,皆一义之引申尔。”复按,“麻萨”又作“麻zhǎ”,《成都话方言词典》140页:“麻zhǎ,不清楚,含糊。又说‘麻麻。”“茶”、“查”同音,与“萨”、“zhǎ”均属方音小变。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韵》均属“家麻”韵,“萨”亦系该韵中入声作上声者,它们能构成叠韵联绵词当无疑问。“昧(明母duì韵)爽(山母养韵)”本非联绵词,但它们分别与“麻”及“茶、查、萨”声同声近,说二者之间有音变关系亦不为无据。
拙撰《唐宋笔记语词汇释·语辞备考录》收“交加”条,引《夷坚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厢》“这秃驴好交加”等例,疑为“狠恶”之意。按以上释义近是,但未确认为联绵词,亦未推及其源。《疏证·释词·联绵词二》“瓜葛、纠葛”条云:“瓜葛,出《後汉·礼仪志》注。按《礼仪志》注引蔡邕《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声转为)加,见《九辩》。)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辩》:‘何况一国之事矣,亦多端而)加。’多端)加,即纠葛不清之意。纠葛加并即间介声义之变,别参。”今按,朱熹《楚辞集注》于《九辩》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加,戾也。”据此,“jiāo@(20)加”为联绵词,义为背戾,与《疏证》“纠葛不清”之解相近。《朝野佥载》卷二叙长江县丞夏文荣判冥事,能预知他人之祸福未来。“又天官令史柳无忌造荣,荣书‘卫汉郴’字,曰:‘卫多不成,汉、郴交加不定。’后果唱卫州录事。”细味文义,此例之“交加”当即)加”,亦表背戾乖忤之意。《备考录》所列二例。则是由背戾进一步引申为狠戾难缠之义。另“间介”亦作)尬”。《说文·尢部》:“gān@(21),gān@(21)尬,行不正也。”《水浒传》十回:“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又十六回:“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四、《疏证》对近代同源词的研究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但是,“新词的产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借旧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有些字,近代才出现,但并不是什么新词,而是旧词的音变而已。”(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疏证》所收某一条目或某些邻近条目,往往是一组同源词,在解说中每每用“同族语”、“同一语根”指出它们之间的音义联系和得义之由。如“海”在唐以来可指酒器之大者,温庭筠《乾(22)子》:“裴均镇襄州,设宴,有银海,受一升。”宋元市语称酒为“海”,或称“海老”、“海郎”,“老”、“郎”均为后缀。拙撰《宋元明市语汇释》(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认为以海称酒出於借代,这固然不错,但何以酒器之大者称“海”,则未得其解。《疏证·释词·释诂一》。海、骇、赫”条:“海,昭人谓大曰海,称人肥大亦曰海。海有平上两声,如‘好海呀’犹好大呀,‘好海实’言其大而结实也,两例读阴平。称大碗曰海碗,言人大貌曰海样子,两例读上声。按物大则可惊骇,骇与海双声,同族语也,语根由此立,则海者骇、赫之谓也。”
过失的近义词篇9
“对文”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相对为文”、“对举”等意思。“对”是“相对应”或“相对称”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词或词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连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或训诂使用时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反,意义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出现时,往往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替换。古人或称作“错综为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凝练传神,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利用这种同义词替换的特点,可以据已知的词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有时虽然不能解释的很准确,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释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我们学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例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当然以文言文居多,还有相当多的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用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灾乐祸”。
(一)“对文”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1《.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2.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与“愈”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教材中现代文里也有“对文”这种修辞的出现。而且很多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运用了“对文”。
1.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语句:“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其中“骄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词有变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对文”。
2.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缥缈”。“虚无”和“缥缈”很明显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运用了“对文”。
三、“对文”在高考中的举例分析
江西省语文自主命题的翻译题有一句是: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紧急、急速、紧、迫切等义,到底应取哪一个呢?其实上面没有一个适合,那么“急”到底该怎么翻译呢?如果学生知道这句存在古汉语修辞中的“对文”现象,根据下文的“宽”是“宽松”之义,很快可得出“急”是“严厉、严猛、严酷”之义。可见,了解古汉语修辞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很实用。
四、成语中“对文”的举例分析
过失的近义词篇10
[关键词] 商标名 翻译 语用等效原则
一、引言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贸易的迅猛增长,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既有国外的商品引入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家向国外出口自己的商品。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商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的竞争,更体现在品牌上,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品牌以其响亮的译名在目标国家获得成功的时候,我国许多商品名称的英译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许多语用失误现象,造成不应用的损失,因此本文拟从语用角度探讨商标名翻译的一般手法,为提高中国商品的英译水平提供借鉴。
二、语用翻译观
何自然提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Nida(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所谓动态对等,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它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最不固定,倘若译者的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译者可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并不拘泥于原文,而使译文“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何自然,1997:186)“在翻译实践中,很难明确区分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种等效,因此,译者可不必拘泥于求得哪种等效,而只须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就行”。
故从这一点看来在商标名的翻译中必须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以SL(Source Language)商标为基础,译出的商标名要考虑到受众的自然生活习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趋向等因素;译出的商标名也应符合广告学上对商标的要求,应该能吸引目的语消费者,激发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
由此看来语用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effect)最契合商标名翻译的各个方面,可以用来指导商标名的翻译。按照这个原则的理论观点,商标的译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名的形式。二是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品一样或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译名在语言上应好认、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意的完美统一,在语用上应具备劝诱功能,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因素的制约,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便于在消费者心中激发购买欲。在商标翻译的实践中,“音、形、意”美的完美统一是语用等效的最高标准。
三、商标名翻译的常见手法
1.音译法
既然商标名也属于“名”的范围,因此在商标名的翻译中比比可见音译的身影。好的商标名通常都是琅琅上口的,因此常见的发音为/b/、/k/、/m/、/p/、/s/、/t/等等,比如Benz、P&G、Kodak、Coke-cola,上述商标分别音译为奔驰、宝洁、柯达、可口可乐,毫无疑问上述几个商标名都是非常成功的译例。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只是采取音译的手法但是所选汉字和原指商品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Benz(轿车)奔驰。虽然“本茨”―――Benz中z的读音[z]为齿龈音,发音的位置以及听觉效果更接近“茨”([ci]的声母[c]发音时舌端也接近齿槽)而不是“驰”([chi]的声母[ch]更接近英语的[ts])。但是由于该产品是汽车因此选择“奔驰”会给人更多的联想意。而P&G也只是采取了两个字母的首个音节类似的读音,但是“宝洁”这两个字的选择对于日用洗涤品而言显然可以更好地促进商品的营销效果。
因此从上述译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采取音译法并不是简单地选择最为近似的发音,要做到谐音而不必酷肖,须兼顾简、美及取义等因素而不能倾全力于声音的摹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英译汉语商标的时候,如果中文是直接音译或谐音音译后琅琅上口、并且可以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就可以完全采取音译法,比如中国名酒茅台(Maotai)、海尔(Haier)、康佳(Konka)都已经成为广泛接收的商标名。
2.音义结合法
典型音义翻译中的每个语素都同时参与源语语音和语义的传递。比如源语词为外国产品的名称,目标语则以音译为引子,选择能够反映产品性质或功效的词素来表义,既保留“洋文”悦耳的声音,又能表达其含义。如外来药品类:Milton眠尔通、Dakmane带尔眠、Halcion酣乐欣等,一听就知道是“安眠药”。
3.直译法
此法是根据原商标词的含义,在译入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此法一般适合以普通词汇命名的商品。如:汽车BlueBird译为“蓝鸟”,取其本意,两者都含有象征车速之快的意思;“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很好地宣传了该车“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优良品质。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感情,并与商标***案在意蕴上达到和谐统一,如汽车Crown译为“皇冠”和香烟Camel译为“骆驼”。
4.创新法
此法摆脱原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大胆创新,更加传神地体现原商标词的特色。著名的洗发水品牌Rejoice,译名为“飘柔”,此译名打破了原商标词的字面意思(rejoice意为“快乐,喜悦”),仅根据rejoice发音中与“柔”相近的部分,大胆扩展,使之与飘逸柔顺的秀发发生联系,实为点睛之笔。陕西彩虹集团(我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的英语名称原先为汉语拼音“CAIHONG”,在国际上无法通行,企业形象无法表达。后更名为IRICO,它是由Irix+Corporation拼缀而成,此译名很有创见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创新法重点在于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更好地被译语受众接收,但是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要和产品属性相结合。
四、商标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1.跨文化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意”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结果造成失误。
2.社会语用失误
之所以出现商标名的社会语用失误是因为缺少、或忽略译入语中的特定准则和联想意义造成的。
比如将“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Cock”,将“五羊”牌自行车译为“Five-Ram”,前者忽略了“cock”在现代英语中具有不洁的联想意义,而ram在英文中除了表示“羊”还常用来指碰撞、撞击,试想谁敢购买这样的自行车呢?“芳”在中文中具有很美好的联想意义,Avon译成“雅芳”就是很不错的翻译,但是如果我们对“芳”这个字采取音译“Fang”,那么在英语中会不会有类似美好的联想意义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fang的含义之一表示“毒牙”。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标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思想方法、心理特点、价值观念、消费偏好都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理解以及广告的效果,因此即便是看似简单的音译或直译也需要我们将地域文化、消费心里、审美取向等考虑进去,对语言规律做深入的研究,用商标名受众国能接受、能理解、能确知、能产生兴趣的方式去作新的创意构思,要尽可能与目的语顾客的文化心理吻合。译者应在语用等效的翻译观的指导下,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顺从译入语读者的文化习惯,译出使他们乐于接受的译名,从而保证商标译名与原商标词的等效,建立起新的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85~191
[2]刘全福:出口产品商标译名探微[J].中国科技翻译,19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