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精选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1

〔yì yáng dùn cuò〕

〔释义〕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昔崔篆作诗,以明道述志,而冯衍又作《显志赋》……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示例〕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近义词〕轻重缓急、有声有色

〔反义词〕平铺直叙、平平淡淡

鹤立鸡群

〔hè lì jī qún〕

〔释义〕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鲁迅《朝花夕拾•无常》)

〔近义词〕出类拔萃

〔反义词〕相形见绌

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释义〕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带有贬义)

〔出处〕汉•杜诗《气退郡疏》:“[诗]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在古代一般指自谦说法,现在这个成语用得少,但用时还是要延续古意为好,切不可用于危险处境时内心恐怖的心情。

〔示例〕是祸,是福?她诚惶诚恐。(古华《芙蓉镇》)

〔近义词〕惊惶失措、惶恐不安

〔反义词〕处之泰然

花团锦簇

〔huā tuán jǐn cù〕

〔释义〕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五彩缤纷

〔示例〕只见那三宫皇后,六院嫔妃,引领着公主,都在昭阳宫谈笑。真个花团锦簇!(《西游记》)

〔近义词〕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美不胜收

〔měi bù shèng shōu〕

〔释义〕胜:尽;收:接收,领受。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见其鸿富,美不胜收。”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示例〕这还是摄影呢,画片更是美不胜收。(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近义词〕琳琅满目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2

相比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字词数量不断增加、意义不断扩大、用法不断增多,许多字词甚至已经失去古代的意义,具有了更多新的意义。学者对个别典型的字词分别进行了意义、功能和用法上的研究与论述。

前人已经从不同方面对“不”字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关于“不”字单用,以及组词和特殊句式的研究,其中对单用的意义研究最多,而很少有人研究由“不”字组成的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不”字单用及组词等用法的概括,论述由“不”组成的副词在句子中的使用,并对相关的词与其近义词进行辨析。

一、“不”字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不”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一般作副词,起否定作用。“不”字常常单用,也可与其他语素或词组合成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使用。

(一)“不”字的单用

“不”在自述语境中只有陈述语气,在对话语境中既有陈述语气,还有祈使语气,同时具有否定性、修正性、阻止性三种作用。

“不”在自述语境中只有陈述语气。例如:我四号到的四川大学,哦,不,是五号。

“不”在对话语境中可作祈使语气,也可作陈述语气。例如: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他不知道吧?――不,他知道。|再坐一会儿吧。――不了,我还有事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二)“不”与动词、形容词、副词共同构成词或词组使用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及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与其他词或语素组成一个词或词组。这些词多带有否定性质。例如:

不比不如不变不便不及不曾不成不但不单

不要不是不仅不光不止不定不独不妨不论

不在乎不得已了不得不得了不见得不至于不服气

……

(三)“不”在特殊结构中的使用

“不”的A不A(A为动词或形容词)、爱A不A、不管A不A、什么A不A的以及不A不B等特殊结构中的使用。

1.A不A

例如:去不去?|走不走?|是不是?|见不见?|想不想?……

这里A是单音节。当A有两个及以上音节时,往往只重复第一个音节。这种结构常见于问答,问话者希望答话者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常出现在正反疑问句中。例如:你是不是四川大学的学生?

2.不A不B

例如:不说不笑|不吃不喝|不声不响|不言不语|不男不女|不多不少|不前不后|不死不活

这里的A、B有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动词或文言词,有的是意思相对的单音形容词、方位词或文言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而这些词与“不”一起构成了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结构。

(四)“不”组成的词在复句中的使用

“不”组成的词也常用在复句中,多用于偏正复句中作连词,如“不管”“不论”等。常用于条件复句中,成无条件复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例如:不管生活多艰难,我们也得坚持下去。|不论贫穷与富贵,我们都不能忘了父母。

“不是”常用于转折复句,例如: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

“不但”“不仅”常用于并列复句表递进关系。例如: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在体育方面获得过许多奖项。|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在体育方面获得过许多奖项。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不”在复句中使用时,“不”所在的复句具有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二、由“不”字的性质对其近义词辨析(以部分典型近义词组为例)

在现代汉语中,因为词义的变化,一些词语具有一些共同的义素,一些词义上区分特征很小的事物或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就造成了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现象。下面通过对“不”字的组成词及其近义词进行辨析,一方面区分其细小的差别,另一方面证明“不”字在使用时的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一)“不管”“不论”“无论”

三个词的相同点:都是连词,用于复句中的上一分句,任指各种条件,虽条件不同,结果不变。下一分句常有“都,总,会,就,也”等与之呼应。表示结果不变,常通用。例如:

不管雨下多大,我都要去上学。|他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也要克服它。

但是,这三个词在意义和使用上有细微的差别,主要是语体色彩的不同。“不管”常用于口语。“不论”在口语体、书面体都常用。“无论”用语书面语体较多,可以同“如何、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词一起使用,常与“如何”组成“无论如何”格式。例如:无论如何,你都要去一趟王老师办公室。

(二)“不免”“难免”“未免”

《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解释分别是:难免:不容易避免,避免不了。

不免:免不了,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导致并非理想的结果。未免:免不了,是古代汉语遗留的用法。

在意义和用法上,“不免”侧重免不了。后面一般跟肯定形式。例如:我的语文成绩不好,难免写错字。

“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肯定,也可以跟否定形式,意思不变。例如:人生难免不犯错,正因为犯了错才知道改正。

“不免”“难免”常常强调的是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而“未免”同一些词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不以为然,表示主观上的委婉否定与批评,含有不赞成的意思。它常与“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等字词连用。例如:你的顾虑未免也太多了些。|老王这样做未免也太过分了。

(三)“不如”“不比”“不及”的辨析

“不如”用于比较,用来比较的前一对象总是比后一对象差。例如:今年不如往年。今年一定比往年的收成或者收入低。“不如”后边可以不带宾语,如“连猪狗都不如”,而“不比”不能这样用,后边一定有宾语。

“不及”在词汇意义上与“不如”差不多。但是,“不及”只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因此只能前后都是名词。例如:你的努力还不及他的三分之一。而“不如”除用于比较人或事物外,还可以比较动作的利弊得失,因此除名词外,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例如:下雪啦!与其在家里隔窗欣赏,不如去外面堆个雪人,打场雪仗!

通过这三组近义词的辨析,可以看出,由“不”字组成的词在复句中,一般具有否定性和排除性,否定或排除“不”所在的分句,从而肯定另一分句。在偏正复句中,“不”一般用于偏句前表示否定或排除。

三、小结

在现代汉语中,“不”是使用最频繁的否定副词。“不”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与词组成词或短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字单用,具有祈使语气和陈述语气,具有否定性、修正性、阻止性等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否定功能。第二,“不”字在与其他语素或词组成词或更高一级单位时,“不”字使得整个语法单位具有否定性或排除性。第三,“不”字还与一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构成特殊结构,常常成为汉语的惯用法。第四,“不”字所组成的词,如“不管”“不论”“不如”等常常在复句中做连词,具有否定性和排除性质。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类似的字词,研究其意义和用法,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语用中的意义,有利于区分近义词。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3

一、由传统到时尚:考查对新词的掌握

考查常用词语是高考一贯遵循的原则,考查的对象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网络的普及,催生出一些网络新词;社会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同样造就了一大批新词。这些新词一经出现便迅速传播开来,被广泛使用,于是部分新词也开始出现在试题当中。

[考题展示](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从“酷”“粉丝”“小众化”“媒体”等1O个流行名词中选择5个,来解释其含义。

[试题解析]此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当下媒体流行的很多新词没被汉爵词典收录,评卷时只有参考答案,不设惟一答案。解答时既要语言表达规范,又要联系报刊上的相关内容,概括出词语的真正含义。

[参考答案]“酷”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指可以赞美的一切人和物 “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可以理解为“××迷”或者“××追星族”一类意思。“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这个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应试策略]新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新词带有鲜明的叫代特色和丰富的社会内涵,这要求考生平时关注媒体,把握文化新现象,如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关键词、十大新词等的评选结果,并做好积累,以备应考。

二、由“正解”到“曲解”:考查发散思维能力

过去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现存则由“正解”转向“曲解”,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曲解”词语的意思。

[考题展示](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写出两个成语,要求曲解它的意思。

[示例]度日如年: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

[试题解析]曲解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或达到辛辣嘲讽的目的。

[参考答案]语重心长:别人话讲得重了,心里怀恨很长时间。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功夫学那些无用的技术。

[应试策略]很显然,这里的“曲解”并不是胡乱歪曲解释,而是考查考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思维方式,考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多角度、多起点、多层词、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一般训练方法:①材料发散法――思考多个物品可能用作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②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③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脂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⑧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⑤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⑥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⑦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三、由正向到反向: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借助语境写出反义成语,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考题展示](2008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与句中“乐不思蜀”构成反向意义的是。

A,流连忘返 B,饮水思源

c,乐面忘返 D,乐不可支

[试题解析]表面上看,此题考查反义词,实际上,此题也是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看是否能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然后从相反的方向给出答案。“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同,后形弈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近义词为“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饮水思源”的意思是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参考答案]B。

[应试策略]同学们平时既要做好词语的积累工作,又要训练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①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②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③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④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如表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大家反而非常认可,并踊跃购买。

四、由直观到语境: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大部分高考试题对词语的考查,命题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目前这种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词语考查开始由客观判断转到主观表述,出现了回归语境的新趋向。2009年上海市语文科高考《考试手册》中就出现了“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一“变点”。

[考题展示](2008年天津卷)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___。

②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__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③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___,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④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在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②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③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④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应试策略]词语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某一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是确定的,要想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种考查是对过去直观思维的一种逆转,要求考生在平时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的时候,不能光死记硬背,还要理解词语的用法。有效的策略为:一是关注词典中典范的词语例句;二是使用该词语造句。

五、由判断到释义:考查词语的定向运用

高考试题对成语的考查一直是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项。近年来有所变化,出现了成语释义题。

[考题展示](2008年福建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____。

[试题解析]此题规定了方向,让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下寻求意义相近或同一范畴的成语。

[参考答案]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②“明哲保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性问题的处世态度。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4

高考《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1.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

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

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因篇幅所限,有关成语的考查,本文暂不涉及)

2.考查题型以“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为主,也涉及“词语修改”。

3.近几年,高考对词语部分的考查主要有六种方式:

①从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空;

②判断词语(包括成语)使用的正误;

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④判断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⑤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强调作用;

⑥指出词语使用的毛病所在并加以修改。

二、实词的考查

实词是意义上比较实在、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词。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1. 典型例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高考湖南卷)

A.地球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遭太阳炙烤,也不像外行星那样遭太阳冷落,它吸收阳光适度,因而成为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的天然温室。

B.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堆熊熊大火――为了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焚烧了郑和经营多年的船只和航海资料。

C.作民族识别时,有一条标准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域意识”,这一标准值得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仔细捉摸。

D.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行为艺术已经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拆除,艺术从高于生活的塔尖走了下来,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生活。

解析 答案为C。该题以词语辨析的形式出现,要求选出使用不当的一项,C项中的“捉摸”是“猜测”“预料”之意,且多用于否定句。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表示“反复思索”之意的“琢磨”才对。

2. 命题趋向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本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常见易混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辨析与运用。考查的热点是一般近义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辨别和运用能力。从试题本身来看,近几年所考到的词语,一般不再重复考及。如果从理解词语角度考查,所考及的词语一定是常用词语,正确的解释与错误的解释区分明确。

3. 误区提醒

一般来说,考生在词语使用题上出现的失误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高考侧重考查的词语一般是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语的感性认识,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与辨析其意义和用法,就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

②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迥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就容易把词语用错。

③词汇贫乏,只凭语感答题。有些考生平时重理轻文,懒于读书,或者即使读书,也是心不在焉,不注重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其结果,在解答主观题时,心里想到了,就是没有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在做词语使用题时,无章可循,只能“跟着感觉走”。

④临场习惯不好,心态不佳。有些考生平日小考时词语使用题做得较好,但是一到正规考试就丢分太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缺乏主见,顾虑重重。

4. 临场技巧

面对词语辨析题,不论命题者采用哪种考查形式,考生做题时都应从下列五个方面打开解题思路:

①词语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否符合具体语境。

②使用对象是否超出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③感情色彩是否与具体语言环境相吻合。

④该词语的语法功能是否有所越位。

⑤词语的使用程度是否恰如其分。

此外,要多侧面多角度地仔细辨别,全面考虑,不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信马由缰,凭想当然办事。要善于通过上述五点来选择突破口,灵活运用平时解题时积累的各种方法,准确、快速解题。

二、虚词的考查

虚词是具有语法功能而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虚词运用能力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一项传统内容,而且因为它的变化更多更复杂,考生每年在这个方面造成的失分现象总是十分严重。

1. 典型例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 这道题中三组词语都是副词,词义极为相近,并且有时可以互换,区分难度较大。“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①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稍微”和“多少”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相对较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常常”和“往往”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因此答案为C。

2. 考点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较常见的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助词的使用或省略、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等几个方面。

①关联词语的运用。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句群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借助关联词语来帮助理解内容关系。有些关联词语表示的复句关系很容易弄错,比如:“不是……而是……”是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比说明人物和事情,表示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与“是……不是……”所表示的内容关系相同而侧重点有些区别。

一般情况下,填充(选择)关联词语的方法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所选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二是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把握住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三是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综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其二在综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②介词的使用和选择。介词不能***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面目出现,做定、状、补成分,所以就涉及搭配问题,必须把握好具体语境中的词语搭配。

③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有一些”还是“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观念来指导做题。

3. 误区点击

考生对于虚词使用试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吃透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从整体入手审查虚词的使用情况,而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做题。

②没有搞清句间关系,只是机械地把虚词硬往文段里安插,凭主观语感办事。

③没有搞清楚有关虚词的用法,虚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④平时缺少语感训练,或者根本无语感可言,事到临头,只好仓促猜答。

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要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5

中考对词语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辨析常用而又易错的词语。成语以固定的形式延续至今,很多同学容易从字面意去想当然地书写,如果平时书写不在意,那很难辨析正误,如味同嚼腊(蜡)、蓦(漠)然处之。

2.考查基本词汇的本义,强化常用词的基础功能。中考通常考查形近的、易书写错误的、意义较为浅显的常用词汇,从而引导考生平时去加以关注、积累和理解分析。试题考查方式,通常是将词语、成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要求考生辨析出词的本义。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失去本义,而是以比喻义或引申义来表述文句内容。分析词语使用是否得当,必须读懂句子的含义,用句子所表述的内容去分析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等。

4.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同义词及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这类试题的难度不大,但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所包含的词语多,在辨析时便增加了或然性。

5.考查学生对词语在句子中的结构意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里所说的结构意义,包括关联词在句子中的结构作用,还包括词语所表述的语义及情感的轻重程度,通常近义词之间有语义程度的细微区别,如谦卑、谦和、谦让、谦恭。

6.考查学生对新生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新生词汇,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的不断拓展,在人们的习惯用法定型之后产生的词语,如“基因”、“克隆”、“达人”、“潮人”、2011年最为流行的“给力”,它包括习惯新生词和网络新生词,如2012年7月开始流行的“表哥”“微笑局长”。新生词通常带有特定的历史痕迹和民众的特定情感倾向,理解时一般从词语的来源去追溯。

7.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辨析能力。词语的色彩,主要是因为使用的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两种形式:一是感情色彩,褒义、贬义和中性;二是语体色彩,书面语、口头语,包括俗语、俚语、惯用语等,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活泼通俗。语体色彩容易辨析,关键是感情色彩,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词语所作用于的特定事物、人物来分析其使用的恰当与否。同时,还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感情色彩的转换,即褒义与贬义的转换,如:“这孩子很狡猾,伶俐得很。”“狡猾”本为贬义词,但此处褒用,意即“极为聪明”,程度上比“聪明”更胜一筹,用法上更显灵活多变。

【典型例题解析】

1.(2012年天津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歇息

B.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扬 歇息

D.缭绕 飘扬 栖息

[解析]答案为A。“缭绕”“环绕”是一组近义词,“缭绕”有两个义项,一是“一圈圈向上飘起”,二是“指事情结束后延续存在”,“环绕”是指做环形圆圈运动或形成的状态。文段中与茶香搭配的只能是“缭绕”。“荡漾”是指“起伏不定”,多指液体;“飘扬”是不断地飘荡,多指柔软的织物,搭配于文段中“思绪”,荡漾更为形象、更为合适。“歇息”,本义为休息、睡觉,多用于实体性行为;而“栖息”本义是歇息、暂住、隐遁,多用于心灵、思想、精神的休息状态。

2.(2012年湖南郴州卷)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班会上,他侃侃而谈,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B.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销声匿迹了。

D.在郴州市根雕艺术节展上,惟妙惟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解析]A项中的“侃侃而谈”是褒义词,用以表现口才很恰当。B项中的“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试题中用以表述师生之间的情态,语义上不搭配。C项中的“销声匿迹”符合句意,指再也看不到痕迹了。D项中的“惟妙惟肖”突出根雕者技艺的高超和根雕的形象生动,符合句意。

3.(2012年辽宁朝阳卷)阅读选段然后选词填空( )( )

冬季的长寿山,没有了夏季的草木cōng茏,没有了夏季的云蒸霞蔚,显得清瘦了许多,宁静了许多。在白雪的覆盖下,宁静中有着一份纯洁,纯洁中又有着一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uò落在长寿山脚下的护国毗卢禅院,依山就势,参差错落于沟谷岩壁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壮丽。

A.厚重 B.庄重 C.巍然 D.巍峨

[解析]“厚重”“庄重”是近义词,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适配的对象和实用的范围也不同。“厚重”多指抽象的,诸如情感、态度等;“庄重”多指氛围、表情和形态等,两者表意的轻重有所区别,“厚重”较“庄重”的表意更重一些。“巍然”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巍峨”,高大壮观,雄伟矗立,两个词语的区别就是表意的轻重,“巍然”较“巍峨”表意略微轻一些。本题答案为A和D。

4.(2012年上海卷)根据上下文,填入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A.只有 才 B.如果 就

C.既然 就 D.虽然 但

[解析]A项是唯一性条件关系,B项是假设条件关系,C项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D项是转折关系。明确了关系之后,便要根据内容的表意来选定答案,前一个分句“人们彼此之间不能包容”与后一个分句“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很显然存在一种假设,表意为“如果怎么样,那么必将产生某种结果”,答案为B。

【常见题型撷英】

1.(2012年四川凉山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为增产粮食而盲目毁林开荒,结果事与愿违,不仅粮食没增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适得其反)

B.当我国体操健儿在奥运会中取得男子团体冠***的那一刻,鸟巢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振聋发聩)

C.单位给我俩各派重任,我和他在车站挥手告别,然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南辕北辙)

D.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

2.(2012年浙江台州卷)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必需】动一定要有;不可少。 【必须】副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

【启事】名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启示】①动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②名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

【变换】动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动不规则地改变。

(1)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带好自己 (必需 必须)的生活用品。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启事 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3)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 (变换 变幻)。

3.(2012年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4.(2012年云南昭通卷)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B.贝津铭年轻时就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C.叫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写个什么报告、总结的,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D.老刘同志满怀激情,焚膏继晷,历时五年,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小说。

5.(2012年福建泉州卷)下列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在泉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举世瞩目。海丝史迹、宗教胜迹、古建筑奇观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沧桑,每块青砖绿瓦都铭刻着古城人民的智慧,闪耀着城市文明的光芒。徜徉在如此诗意、如此魅力的城市,无不感受到她的风姿和神韵,无不感受到她的底蕴和历程,无不感受到她的内涵和气质。

A.名胜 莫名其妙

B.举世 举重若轻

C.奇观 洋洋大观

D.神韵 韵调悠扬

6.(2012年广州卷)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的话。(80字以内)

A组:仁慈 自信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 如果……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2年黑龙江绥化卷)填在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 )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地要用这水滴来代替大海。

A.宣称 既然 终究 恬不知耻

B.宣扬 既然 终究 不自量力

C.宣扬 如果 毕竟 恬不知耻

D.宣称 如果 毕竟 不自量力

8.(2012年湖北恩施卷)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B.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多次、不知疲倦)

C.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屈辱辛苦地工作)

D.因为旅鼠的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9.(2012年湖北鄂州卷)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在“课内比较学”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B.“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夏之交,龟峰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心无旁骛,便是敬业。

D.央视“激情广场”在黄州遗爱湖公园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10.(2012年湖北天门卷)下面各项中字词的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满院狼籍

前仆后继(仆:向前跌倒)

B.附和(hè)一望无际

不知所措(措:方法,措施)

C.萧索(suǒ)因地制宜

格物致知(格:探究,推究)

D.绯闻(fěi)安静闲适

变卖典质(质:抵押)

【新题预测】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巴金的《家》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

B.野田***府在***问题上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对于班级面貌的变化,班主任夸夸其谈,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都正确的是( )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3)对于新生词汇的产生来说,网络上的潮人潮语极其给力。

A.感动 大 给予力量

B.接触古代的一种锅 帮助和作用

C.接触大 给予支持

D.抵正在 带劲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无一根柱子。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A.宽阔 敏感 训诫

B.宽敞 敏锐 训诫

C.宽阔 敏锐 告诫

D.宽敞 敏感 告诫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教诲 挑拨离间 德高望众

B.修长 韬光养晦 世外桃园

C.滑稽 恬不知耻 故弄悬虚

D.豁亮 异想天开 耿耿于怀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使用和对词语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盛传的“微笑局长”,因自身拥有的名表很多,又被戏称为“表哥”。(即表兄,指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长者)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运用词的本义表述了纪录片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C.伦敦奥运会因准备不充分,闹出了很多极其让人叹为观止的笑话。(突出“笑话”的绝无仅有)

D.数千名群众就日本非法购买“***”事件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附近进行了非常理性的抗议活动。(即为理智,意为不冲动,考虑问题周全)

6.下列加点词语的书写和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9月7日的云南彝良地震牵动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心,抗震救灾,众志成诚。

B.对初三毕业生来说,写好一篇翔实的记叙文,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C.去年“地沟油事件”在众多社会热点中出类拔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D.今日,社科院学者就***事件发表看法,他反复强调要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劫持”中国。

7.请用恰当的成语替换下文加点的文字。

我喜欢大海,喜欢她的壮美和力量。当风起时,她怒吼着,(A)声音很大,使聋子都能听见,那奔涌出来的白色波浪,如猛狮蛟龙,(B)性情倔强而不驯顺,瞬间可以吞没一切。

我喜欢大海,喜欢她的激情欢唱。当滔滔浪潮从天际滚滚而来,如猛狮蛟龙,撞击海礁石岩时,发出的响声就像一首激情的交响曲。当晚潮向远处扩展延伸,那哗哗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曲(C)感心动神、十分婉转动人的乐章。那一刻,我愁绪顿消、(D)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独拥有一份豁达坦然和寻回了遗失的温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相径庭 物竟天择

险象迭生吹毛求疵

B.抑扬顿挫变本加励

正襟危坐旁征博引

C.津津乐道 潸然泪下

滔光养晦毋庸置疑

D.心无旁骛重蹈覆辙

戛然而止风声鹤唳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场上,他积极地听取大家的批评。(“积极”与“听取”不搭配,因为意义矛盾)

B.不得不说“宁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的口号是一种偏激。(“偏激”,这里指行为上的“过火”和极端,是褒义词)

C.成语“破釜沉舟”的“釜”,指船底;“破釜沉舟”的意思是打破船底将船沉下去,比喻不留退路,勇往直前。

D.“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地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其反义词有“目中无人”“妄自尊大”。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A(A项,“事与愿违”和“适得其反”并非近义词,“事与愿违”指做事的结果与愿望不一致,而“适得其反”指完全相反;B项,“震耳欲聋”与“震耳发聩”都是突出声音的巨大,属近义词;C项,“分道扬镳”与“南辕北辙”都是指形态、途径和结果各不相同,也属近义词;D项,“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颖、自成一家,“独占鳌头”比喻那些在各个领域获得第一名的人,两者也属近义词)

2.(1)必需(2)启示(3)变幻

3.B(A项,“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用来表述科幻电影的构思,符合句意;B项,“身临其境”指亲自面临那种境地,而句意是“与他人交往”本身就是亲自面临,所以成语与句意重复,可改为“设身处地”;C项,用“独木”比喻单个人的能量,准确生动而又形象化;D项,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象地表述了村民利用地域资源致富的情境,准确形象)

4.C(A项,“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符合原句本义;B项,“崭露头角”指显露出优异的才能,表现贝津铭努力的结果,搭配得当;C项,“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与“易如反掌”表现的“容易、轻松”之意不符,属于使用不当;D项的“焚膏继晷”主要用来形容勤奋地学习、工作,与句中“历时五年”表意一致)

5.C(A项,“名胜”的“名”,意为“出名”;“莫名其妙”的“名”,意为“说出”“道明”。B项,“举世”的“举”,意为“全”;“举重若轻”的“举”,意为“向上托起”。D项,“神韵”的“韵”,意为“有味”;“韵调悠扬”的“韵”,意为“韵律”。C项的两个“观”,意义相同,都为“景象”)

6.示例一:一提起李老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虽然表面上严厉,但是对待学生像母亲一样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尤其是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导。

示例二:小张是个充满自信的人,平时做事总是深思熟虑,显得胸有成竹。他常说:“如果做事之前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甚至事半功倍。”

7.D(“宣称”意为“公开表示”,而“宣扬”意为“广泛宣传”,两者为近义词,但适用的对象有区别,前者适用于自我的主张,后者适用于集体的意识。“如果”表假设,“既然”表因果。“终究”“毕竟”是同义词,意思都是“终归”,但用法不一,前者多用于肯定句中;后者多用于否定句中。“恬不知耻”是贬义词,而“不自量力”为中性词)

8.D(A项是比喻意义,B项是本义,C项借翻山越岭来突出艰苦,这三项都符合特定语境;D项的“鼠目寸光”本义是“眼光短浅,只看近处、小处,只计较眼前利害,看不到远处,大处”,多用于人而作比喻义,因而用在“旅鼠”身上不恰当)

9.C(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句子的本义是突出郭老师讲课的精彩而非逼真;B项,“落英缤纷”是落花繁多的样子,而语境里杜鹃开得正盛,前后矛盾;D项,“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不是开心高兴的意思;C项的“心无旁骛”强调“精力集中”)

10.C(A项,“籍”字应为“藉”;B项,“和”为多音字,注意区别,关键是“措”的意义应为“安置、处理”;D项,“绯”应读fēi)

【新题预测】

1.C(A选,“脍炙人口”比喻人人赞颂和传诵,在语境中是恰当的;B选,“义愤填膺”指愤慨到极点,在B选项中用来形容中国人民是恰当的;C选,“夸夸其谈”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与句中的“自豪”等词不搭配;D选,“标致”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贬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醉生梦死、耽于玩乐的清朝学生的愤慨之情,结合语境应是正确的)

2.B(“触目伤怀”中的“触”字和“人声鼎沸”中的“鼎”字,意思分别为“接触”“器具”;而“给力”则是新生词汇,对于它的理解应该是“帮助或作用”)

3.D(“宽敞”和“宽阔”同有“大”之意,但“宽敞”一般指室内的,“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据句子内容,应选用“宽敞”。“敏锐”“敏感”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如“敏锐”一般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经”等词搭配;“告诫”和“训诫”两词同有劝诫之意,但是“训诫”一词还有“教训,训导”之意)

4.D(A项,“德高望众”的“众”应为“重”,表意为“多”“厚实”;B项,“世外桃园”应为“世外桃源”;C项,“故弄悬虚”应为“故弄玄虚”,“玄虚”是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5.D(A项,“表哥”释义错误,这里是讽喻拥有很多名表的男性;B项,用词不当,该词多用于空间或特定场合;C项,感情色彩不符,“叹为观止”为褒义,与“笑话”对应的应当为中性词或贬义词)

6.D(A项,书写有误,应为“众志成城”;B项,使用不当,“白驹过隙”突出时间短暂,而不是指“容易”;C项,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符,应用贬义词。D项“劫持”本义为“要挟”,这里为引申义“控制或严重影响”)

7.A震耳发聩B桀骜不驯C荡气回肠D宠辱偕忘

8.D(A项,“物竞天择”;B项,“变本加厉”;C项,“韬光养晦”)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6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词汇丰富多彩,非常富于表现力。这对于我们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说明道理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词汇越丰富,词与词之间的差别就越细微,因此,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做到用词恰当,就应该掌握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并掌握运用词语的规律。

如,成语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二是历史事件,如“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等;三是古书成语,如“一鼓作气”、“土崩瓦解”等;四是群众口语。如“雪中送炭”、“大名鼎鼎”等。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也就是说,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理解成语,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弄清成语中文言成分的意义,还应注意成语的出处、典故,着重理解成语的比喻义和演变意义。

含义例解

了解了上述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辨析同义(近义)词。例如“爱惜”这个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近,并列构成联合式合成词;“珍膳”这个词,词素“珍”不仅含有“爱护”的意思,而且还有“珍重”的意思,“珍”修饰“借”,构成偏正式合成词。准确地辨析和使用同义词,写作时就容易选词造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细致、更准确、更严密,使语言生动活泼,避免重复单调;阅读时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主张。因此同义词的辨析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第一,词义方面的差别。(1)范围大小不同。有些同义词,虽然反映的是同一对象,可是所指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场所”、“场合”、“场面”都是名词,都有地点、环境的意思,但“场所”着重在处所,所指范围较小,较具体,如“活动场所”;“场合”所指范围大,较抽象,如“危险的场合”;“场面”所指范围有大有小,但往往具体可见,如“送行的场面”、“热烈的场面”。(2)语意轻重不同。例如“奠定”、“打下”是同义词,都有“使事物稳固”的意思,而“奠定”语意较重,应用于重大的事情。“打下”语意较轻,应用于一般情况。又如“完美”“完善”都是形容词。都有“齐全无缺”的意思,但“完美”语气较重,“完善”语气较轻。

第二,色彩方面的差别。有的词含褒义。带有赞许的意味;有的含有贬义,带有贬斥的意味。正确地选用带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鲜明地表达立场、感情和态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褒贬失当,就会造成错误。例如“夸奖”、“夸耀”、“标榜”这三个词都是动词,主要区别就在于使用的对象和感情色彩不同。“夸奖”的对象是别人,指表扬、称赞别人的好处。是褒义词。“夸耀”多指宣扬自己,向人显示或炫耀自己,是个中性词。而“标榜”则是个贬义词,指向别人吹嘘、炫耀自己。

第三,文体风格或语言环境不同。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风格很不相同。选用什么样的词,跟文章的体裁有关。在议论文中,因为文章风格庄重、严肃,所以书面语词汇用得较多;记叙性文章,特别是小说、剧本等,文章风格活泼、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因此往往多用口语词汇。书面语中包含大量的双音节词,口语里则有许多单音节词,但往往又可以在书面语中找到口语里常用的单音节词。如“像――仿佛”、“冷――寒冷”、“爱――喜爱”等。不少同学往往在写作时常犯的毛病,一是用词不注意区分场合,不能与所表达的内容相契合;二是滥用或生造书面词语。

成语的褒贬色彩

对于成语来说,有很多也含有强烈的褒贬色彩,使用时尤其要注意认真体会。加以区别,否则会造成严重的语意错误。例如“再接再厉”与“变本加厉”,都有在原来基础上再发展、变化的意思,但具体区分,前者的意思是“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是褒义,后者的意思是“变得比原来更严重”,是贬义,意思相差很远。如不加以区别而混用,就会有“今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变本加厉,争取进步”这样的病句。

新学妙用

1、辨析下列各组近义词,说说为什么不能互换。

(1)同义词:无所不能无所不为

例句:A、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使学生们无所不能。

B、一些贪官的无所不为,激起了人民的公愤。

(2)同义词:沮丧颓丧

例句:A、经历这次打击。看上去他真的很沮丧。

B、上次演出不能令导演满意,这几天,他精神颓丧,不想去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2、下面各题中提供了成语的出处,请你写出成语、解释成语,并造出一个例句来。

(1)语出《孟子・粱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这个成语是:

成语释义是:

使用成语造句:

(2)语出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为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个成语是:

成语释义是:

使用成语造句:

(3)典出《诗经・小雅・小》:“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也有记载:“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这个成语是:

成语释义是:

使用成语造句:

3、辨析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正确。

(1)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2)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3)近期,非洲地区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区域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

(4)这次举行公安干警招聘考试。有些人竞对“法人”“行***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5)运动会上。他的那身新运动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新学妙用”参考答案:

1、(1)不能互换。“无所不能”指什么都能千,样样都会千。而“无所不为”则指没有什么事不千,一般用于贬义,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2)不能互换。“沮丧”指气色败坏,灰心失望。着重指遭受挫折后灰心失望。而“颓丧”则指精神委靡不振。着重指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2、(1)出尔反尔。释义: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例句:我们可要讲究亲疏。着重惰谊,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尔反尔,此一时,彼一时。(2)为人作嫁。释义: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要辛辛苦苦地替别人缝制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例句:有人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人作嫁,我却觉得每天给作者改稿,自己也受益匪浅。(3)暴虎冯河。释义: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从事,含有贬义。例句:班长恼火地说:“敌众我寡还要硬拼,这简直是暴虎冯河。”(电影《杀虎口》)这里的“暴虎冯河”,用作宾语,意思是有勇无谋的硬拼、蛮干。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整理;复习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得较为广泛、基础知识较为庞杂,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整理的目的在于为复习提供指向性,而复习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重新梳理,温故而知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要使小学六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整理与复习取得成效,必须要解决语文基础知识中的难点,突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紧抓基础知识中的要点,正确地将学生摆在复习中的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时,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所有学生,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都得到巩固与提高。笔者结合复习例题与教学经验,对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进行相关探究。

1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及整理与复习的基本策略

1.1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其基础知识涵盖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拼音、字、词(成语)、句、阅读三个方面。拼音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普通话的把握能力,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或带有方言的发音;字词句主要考查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成语、歇后语等;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从文章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主旨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拼音是为字词句服务的,而字词句是为阅读积累理解技巧的,因此,在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中,要循序渐进,按照螺旋式的复习方法,逐渐平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1.2 整理与复习的基本策略

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整理的第一步是要确认好方向,方向是指路明灯,这也是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做好铺垫以便进行针对性复习的必要举措。其次是要确定复习的目标,目标是学习道路上的不竭动力,制定明确的复习目标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更高。最后,老师要对复习的内容与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比简单的死记硬背式复习更为高效。

2 拼音的整理与复习

2.1 整理方向

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综合整理,尤其是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及的容易犯错的拼音误区如多音字、边音与鼻音、平舌与翘舌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归纳。

2.2 复习目标

夯实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认读规律;掌握拼写与拼读的规则,并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与借助拼音识字;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通过音序的方法掌握查找字典中的生僻字。

2.3 整理与复习方法指导

2.3.1 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认字的方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拼音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进行整理与复习,不需要将认识隔音符号纳入复习规划中,要以正确的读音为突破口,使学生能够辨别形相似或音相似的声母、韵母。

2.3.2 教师可以采取读绕口令、辨别读音相似字的方法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

2.4 整理与复习的例题

2.4.1 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炽(zhí chì)热 尘埃(ái āi) 抹(mā mǒ)布

2.4.2 多音字组词

yán yì mián yán lián jià chí chěn

( ) ( ) ( ) ( )

3 字、词、句的整理复习

3.1 整理方向

字词句的整理重点在于第十一册与十二册,整理内容包括常见错别字或词,近义词与反义词的辨析;教材中出现的成语;相同词语的不同用法;简单的病句整理;还有就要将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总结归纳。

3.2 复习目标与复习指导

要使学生能够理解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掌握近义词与反义词的用法;掌握成语的用法;能对句子进行扩写与缩写;能够修改整理的简单病句等。下面笔者就复习指导分别进行说明:

3.2.1 生僻字的整理复习指导

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平时听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并找出大家普遍出现错误或出现错误概率高的字或词,由老师汇总,编写完成之后老师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抽查,使学生能从错别字误区中走出来。具体做法为:首先是要学生将整理的经常写错的字找出来,并对写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是将所有错误的字或生活学习中容易忽视的错字提交给老师;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经常出错的字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加深对错字的印象,巩固对正确字的认识,杜绝下次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

3.2.2 词语的整理复习指导

首先还是由学生对自身不熟悉的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歇后语进行整理,老师再进行收集,采取此种方式的作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在复习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各类词语进行分类别的汇总,以成语为例,可将成语分为数字成语、带动物的成语等。一般而言,成语都伴随着一个故事,此时老师可以在复习中讲解与成语有关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成语的印象。对于有些成语中较为常见的错误,如“哀兵必胜”很多学生常常写成“衰兵必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于这类比较普遍的错误老师要在复习中不断强调。

3.2.3 病句的修改

病句有其病因,要从病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常出现的病句类型包括: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嗦、前后矛盾、连词混用等,针对不同语病现象,老师要设计出相应的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同时结合病因进行修改,如成分残缺就需要补充;搭配不当就进行更改;语序颠倒就调整;重复嗦就进行删除;在修改之前要确认病因,在修改完成之后要仔细检查,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连贯。

4 阅读的整理与复习

4.1 整理方向

加强对重要、典型课文的理解,并从中总结规律;特别是要对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进行归纳;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句 、排比句、比喻句、拟小标题等方面的描写。

4.2 复习目标

首先是能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对每一段落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能有大致的把握;其次是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从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最后是要能从阅读文章中提炼自己的观点。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能力。

4.3 例题分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人教版《桂林山水》)

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并分析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段话都是在描写漓江的水如何如何,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漓江,因此可以回答“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运用的修辞手法从几个分号与并列的句子中可以得出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5 结束语: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为多,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整理与复习,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唤起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巩固学生薄弱的部分,使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参考文献:

[1] 赵国勤.语文复习的“四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10).

[2] 李广燕.在新课标下搞好小学语文复习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10).

[3] 赵海红.关于小学语文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4] 单志斌.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版),2009(10).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篇8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莫言小说的语言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极具特色。以《檀香刑》为研究对象,从词形和词义变异角度研究莫言在词语运用中不断创新,勇于打破传统和规范的特点。

关键词:

《檀香刑》;修辞;词语变异

郑远汉把修辞划分为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两类,认为:“有意‘违背’汉语语音、词汇(包括语义)、语法以及语体规范以获得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就是变异性修辞。”[1]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为了避免语言规范束缚作家创作,让作品变得枯燥无味,作家们往往会打破常规,通过变异的手段创造新意。在词语使用上莫言总是不遗余力地运用变异手段不断突破创新,坚持要把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实现小说语言的自我狂欢。这种做法会给小说带来新奇的表达效果,给读者以陌生新鲜之感。从外部语言形式来看《檀香刑》,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中运用大量词语变异修辞,作者在不断打破原有的传统和规范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规则,这让小说形成了推陈出新的陌生化语言范式,让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词形变异

莫言总是努力打破语言规范的束缚,变换出新的词形,创造出让人似曾相识却又具有新的独特内涵的词语。

(一)并列语素义合成构词在两个词中各提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新词,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一个简单的词语包含更加丰富多层的语义。1.同(近)语素义的并列组合同义语素并列是指,把两个义同(近)的词语抽取其中的语素,组合成一个新词。例1:大人,那檀木橛子削好后,要放在香油里煮起码一天一夜,这样才能保证钉时滑畅,钉进去不吸血。例2:更多的羞惭涌上心头,她更加慌忙地后退,脚步凌乱;脚跟踩了裙子,嗤啦一声响,裙子破了,她跌了一个仰面朝天。例1中“滑畅”是顺滑、通畅两词的合并,这两个词都是顺利通畅,没有阻碍的意思,是近义语素的并列使用。例2中“羞惭”是两个近义词羞愧、惭愧的合并,表达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的意思。莫言经常使用这一方法创造新词,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些词看做原词的近义词,从丰富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这种词的出现无疑会增加小说语言的新鲜度,是文章语言高度发达的标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多的近义词的创造也会使文章的语言看起来繁琐,不够精炼。2.不同语素义的并列组合除了同义语素的并列外,我们更常见到的是不同义语素的并列组合。这些词语由两个表示不同意义的词语减缩并列在一起构成新的“合成词”。例3:俺惶惑地摇摇头,说,看不出来,你还是你。例4:她经常发出那种被炽烈的欲火烧焦了心的女人才能发出的那种低沉而沙涩的笑声。例3中“惶惑”是词语惶恐和疑惑的并列,无论是这两个词还是所抽取的两个语素,都表示不同的意思,作者取两个语素合成新词,表达两个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例4“沙涩”是词语沙哑和干涩的合并,“沙”的意思是嗓音不清脆、不响亮,而“涩”的意思是麻木干燥,作者用这两个语素的合并去合成新词,形容眉娘的嗓音。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莫言实际上是提取各种结构的短语中的语素组成新词。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语句看起来更为简练,让语言词汇可以重复利用,更加经济,也会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但是,如果大量使用这种方法创造新词,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对词语进行复原,从而加重读者的负担。如果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如此创造新词,那么无疑会让原本稳定的词汇系统变得复杂,从而造成混乱,进而影响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使用效率。

(二)词语的序换和拆分1.序换所谓词语的序换,顾名思义指颠倒词语原本的顺序,创造出新的词形的同时却又不改变原本的词意,这样的方法我们俗称倒序。莫言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变换词形,尤其是在遇到四字成语时,倒序似乎成了他的习惯。例5:后来俺干爹把一个拴着红绳的玉菩萨挂在俺的脖子上,喜得俺眉笑眼开,这才是女人家的东西呢。例6:夫人,咱们夫妻十几年,虽然至今还没熬下一男半女,但也是齐眉举案,夫唱妇随。上面两例“眉笑眼开”“齐眉举案”等都是成语的倒序使用。这样的做法和上述的并列语素的组合一样,除了让文章语言看起来具有新意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反而会破坏词语内部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做法看成是莫言的习惯。2.拆分我们所说的词语的拆分,江南认为:“拆词是指故意将一个相对稳定的词语拆开后重新组合,或者将词语拆开中间添加一些其他成份。拆词重组后,词语固有的紧密程度虽然被弱化,固有的结构形式也被改造,但其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拓展,语用价值得以实现。”[2]莫言常将固定词语进行拆分,以满足他想达到的表达效果。例7:俺的鼻子一阵发酸,热泪顿时盈了眶。例7中“热泪顿时盈了眶”是成语热泪盈眶的拆分。除了这种拆分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种不同形式的拆分,在这种拆分下,原来词语被拆分的两部分不再归属于一个句子,它们被分成有两个不同谓语的短语,因此,我们姑且可以把第一种分法称为断词不断句的分法,而把第二种分法称为断词断句的分法。如:例8:你娘家爹造反,惊了天,动了地,被拿进了大牢,我都知道。例8中“惊了天,动了地”是成语惊天动地的拆分,这样的拆分让原来的成语被拆成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间添加了逗号表停断,两个短语的谓语也不同。

(三)更换语素更换语素是指,把一个形式固定的词语,抽取其中的某个语素,换成另外一个语素,改变原来的词形,同时改变它的本意,创造出新意。在修辞学中,这种造词方法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仿词。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叫仿拟格。”[3]更换语素是莫言自创新词的重要来源。他习惯于在现有词语的基础上改动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语素,创造出他所需的符合文章意义或环境的新词。如:例9:俺爹根本就不把这个将小奎打了个半死的知县看在眼里,俺爹真豹、真驴、真牛。例10:俺唱过《三堂会审》,还没听过三爹会审呢。例9“真豹”“真驴”两个词是在原来固定的词语“真牛”的基础上抽换“牛”字所创造的新词。为了表现在小甲的眼中他的父亲赵甲有多么厉害,所以作者不仅用“牛”字去形容,还用了“豹”和“驴”来形容赵甲。例10中“三爹会审”是词语“三堂会审”的语素替换得来的,表现出眉娘对赵甲和钱丁的不满和愤怒。《檀香刑》中的大大小小仿词用例不胜枚举,如“临刑不惧”“侧耳恭听”等。抽换语素的运用使词语在上下语境的限制下更加符合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固定词形的改造,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同时可以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

(四)简缩词语我们说简缩词语的定义是:“把较长较复杂的词语形式简化成较短的语言形式。”[4]一般词语简缩多用于固定短语,而在莫言的笔下,一些临时组合的短语也被简缩成词语。如:例11:本县无才无德,怎敢受此隆遇?例12:他高高地举起紫红色的枣木棍子,狂兽般跳跃而来。以上两个例子中“隆遇”是临时短语隆重的待遇的简缩,“狂兽”是疯狂的野兽的简缩。简缩词语可以让语言变得更加简练,用简短的词语包蕴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当简缩词语泛滥时,它们会增加读者的理解负担,这是莫言词语创新的不足之处。

二、词性变异

“所谓词性变异,实际上是聚合变异的一种,即某类词通过变异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功能”[5]也有人称之为“词类活用”。一般情况下某个词所属词类是较固定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作者可以突破词语用法常规,临时改变词性,把词语用作另一类词。该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莫言的笔下也不乏这种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在句子中本是属于名词的词语被暂时赋予了动词的某种功能,在该句中应该被看成动词。例如:例13:俺停住秋千,手扶着绳索,站在秋千板上,抿着嘴儿,水着眼儿,心里翻腾着苦辣酸甜的浪花儿,看着干爹演戏给猴看。例14:俺看到差役怪笑着把小甲拨到旁边,手扶着腰刀把儿,气昂昂、雄赳赳,虎狼着脸,闯进了俺家的堂屋。例13中“水”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后面跟着表示动态的助词“着”,这种用法属于动词的特征,所以“水”字被用作动词,表示眉娘的眼里水汪汪。例14中的“虎狼”和上句一样,后面跟着表示动态的助词“着”,是名词作动词用,表现出差役脸上表情严肃且狰狞。以上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这些词本身是名词,后面不能带表示动态的助词,而在这些句子里,它们的后面都跟上了“着”字,是名词用作动词的典型标志。这些名词作为动词的使用都是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变化或状态的改变,这样的用法可以让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具有动态的感觉,带给读者很大的感染力。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表示的是事物的性质、状态,一般不能带宾语,它用作动词是指在表达的过程中某个形容词具有了动词的特性,暂时被用作动词。例如:例15:死囚牢里的臭虫,一个个胖成了豌豆粒。例16:然后,他翘起下巴,挺直腰背矮下身去,把一部胡须慢慢地刺入水中。例15中“胖”本是形容词,表示肉多的意思,这里后面带上了宾语,表示变得跟豌豆粒一样胖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例16中“矮”本是形容词,是身材短,不高的意思。该句“矮”后跟着趋向动词“下”和宾语“身”,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上例子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范例。这些形容词本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属性,但是在这些例子里则有些事物怎么样了的意思,应该属于动词的语法意义。形容词用作动词,不仅保留了形容词的修饰性,而且给事物的性质状态增添了动态色彩,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动态地再现了作者所要描绘的事物,也使读者获得了新奇的审美体验。

(三)名词用作形容词名词作动词是指名词临时拥有了形容词的特征与功能,原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的名称的词跟事物所具有的特点相联系,所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名词被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状态。作家们用这样的手法用事物的名称引发读者的联想。例如:例17:他弓着虾米腰,伸着红脖子,头顶一团白花花的乱毛,脸上一片亮晶晶的汗珠子。例18:俺看到,一只白虎,一只黑豹,相距半丈远,各自狗坐着,伸出大舌头,舔着肩上的伤口。上文所举,例17中“虾米”是名词,在这里“虾米腰”并不是说虾米的腰,而是说像虾米一样弓得很厉害的腰,所以这里“虾米”被用成形容词,表现腰的状态。例18中“狗”本是名词,在这里用在动词“坐”前做状语,在文言文中这样的用法特别常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这些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的施事,而是对动作行为有着修辞限制的作用。它们担负着的是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语法功能。在这里,“狗”字起到比喻的作用,表明像狗一样地坐着,可以看成是名词用作形容词。这些句子中“虾米”“狗”等词在句子里都有性质状态的意思,使一个普通的名词具备了形象性,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莫言为了将他的审美体验表现得新颖、奇特,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对文本解读的新鲜感,有意突破词性常规,通过词性的临时改变将寻常的词语艺术化,使之获得不同于常规的意义和用法,让表达更加新奇有趣,富有韵味。

作为先锋文学的作家代表,莫言在《檀香刑》一书中运用大量词语的变异修辞向传统的语法发起挑战,震撼了许多读者,在遵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在词形和词性的运用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使文章的语言带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颜贺培.莫言小说变异修辞研究[J].黑龙江大学学报,2012.

[2]江南.莫言小说词语修辞:选择、变异[J].毕节学院学报,2008,(1).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9-110.

[4]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论文集(Ⅱ)[C].2004.

[5]江南.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7.

[6]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精选

学习

壳聚糖的羧甲基化及其产物在化妆中的应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壳聚糖的羧甲基化及其产物在化妆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怎么由壳聚糖得到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和羧甲基葡聚多糖的区别。以虾头虾壳为原料,经过盐酸脱钙,NaOH溶液脱蛋白,制得甲壳素。甲壳素用微波法经过脱乙酰基制得壳聚糖。然后以一

学习

缓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缓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液体缓释氮肥对玉米怎么使用,玉米用缓释尿素增产经验。1试验材料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堡村1.2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地形:平坦,土壤类型:耕型壤质草甸土,土壤

学习

赶车作文500字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赶车作文500字,内容包括拉车作文500字,赶车的情景作文。还记得那是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买了回山东老家的火车票,准备大年三十的晚上,回到老家过年,可是这次回家,我们并不是很顺利,差点没有赶上火车。那天是晚上六点的车,我们一

学习

昨夜烟花落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昨夜烟花落,内容包括昨夜落烟花,昨夜烟花璀璨。1寂静的夜里,志伟在北京娓娓诉说着思念,声音遥远而又真实。“志伟,睡吧,很晚了。”我软软地说着,眼睛早已经睁不开了。志伟的声音还在耳边纠缠,断断续续,我却只想哭――他躲在象牙塔

学习

关于PPAR―γ配体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在肺癌凋亡中的作用分析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PPAR―γ配体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在肺癌凋亡中的作用分析,内容包括基于代谢谱的早期肺癌预测,代谢组学在肺癌预后中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PPAR-γ配体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在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对80

学习

重庆市港口岸线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重庆市港口岸线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内容包括重庆市港口航道布局图,重庆市河道岸线保护距离。【摘要】为保护稀缺港口岸线资源,在全面梳理重庆市港口岸线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控制审批、整合资源、协调规

学习

敬酒、罚酒何以“三杯”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敬酒、罚酒何以“三杯”,内容包括敬酒和罚酒为啥都是三杯,为什么敬酒要罚酒三杯。酒宴上,很多主人在开始之时先向宾客敬三杯酒,而迟来者将要受罚三杯。那么,饮酒何以为“三”杯?据史料记载:饮酒三杯与“三”的特殊含义有关。自

学习

美千古之谜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美千古之谜,内容包括千古之谜完整版原文,千古之谜文章。上回书说道摄影不仅有美学,还需要美学指导其发展。这回书韩老师将与你一道“试解”美的玄奥。那什么是美呢?诗人写道:美是琴弦上倾泻的激情,是彩笔下欢跳的生命,是吹拂新生

学习

骨外科手术中血液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阅读(28)

[摘要]骨外科手术中常面临大出血的危险,需大量输注红细胞等血液制品,但异体输血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围术期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是骨外科手术的热点问题。当前骨外科手术中血液保护的策略有:术前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

学习

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内容包括共同犯罪从犯的认定与量刑,共同犯罪主从犯的认定与量刑。[基本案情]赵某,原系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工业环保部回收二部职工。董某某,原为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工业环保部门卫保安。2008年12月中旬某日18

学习

关注社会 10期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关注社会 10期,内容包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导语:社会问题评论性文章是指有关社会热点的一些时评文。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时评文是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实用性文体。这类文章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强调

学习

少年作文800字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少年作文800字,内容包括少年作文800字大全,我就是那少年作文800字。2008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大地,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难之日,国难之时,年轻的一代,把那满腔的热力,全心全意投入到这场灾难中,他们热

学习

风险评级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风险评级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内容包括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审计风险等级划分abc。风险评级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和过程,是对未来可预测性信用风险的理性研究,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评级方法并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得到应用可以为项目的

学习

ERP沙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ERP沙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包括erp沙盘在会计中的运用毕业论文,erp沙盘模拟对会计有什么用。ERP沙盘模拟在会计教学中是一种互动性非常强的互动式教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其应用改

学习

网曝普洱茶含有致癌物,是否可信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网曝普洱茶含有致癌物,是否可信,内容包括普洱茶的毒性与危害,普洱茶是真的有毒吗。1.普洱茶致癌?网上信息引起关注据了解,传出喝普洱茶致癌的是网上一位ID叫“人体工程学教授”李姓人士,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大赞喝茶有益身心后,话

学习

汉语同义成语的排列顺序

阅读(24)

内容汉语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其实也有规律,即同义并列成语先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后来成为一种格式。关键词:汉语同义并列成语排列顺序在汉语中,平仄规律对于很多双音节及多音节词语的表现形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从双音节词语中的复合词到骈

学习

亲近成语 丰赡精神

阅读(32)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每个学年段都提出了积累的要求。如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

学习

多姿多彩的近义词范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多姿多彩的近义词范文,内容包括多姿多彩近义词汇总,绚丽多姿的近义词有哪些。多姿多彩的近义词范文第1篇【关键词】语文阅读;理解词语;多种方法融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学习

《论语·尧曰》成语初探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论语·尧曰》成语初探,内容包括论语尧曰篇中的成语,论语十则词语解释。作者简介:沈建英(1989-),女,汉族,重庆潼南人,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论语・尧

学习

成语典故范文精选

阅读(176)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典故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成语典故范文,成语典故800篇全集。成语典故篇1关键词成语典故流变形态表情达意活力笔者曾撰写过一篇名为《成语引源问题说略》的文章(《辞书研究》1981年第4期)。拙撰阐发成语引源问题时,是不分成语

学习

丰富成语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阅读(31)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本文根据小学年级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将课内外相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丰富了小学生的成语积累,积淀了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关键词:成语文化教材课外情境DOI:10.16657/ki.issn1673-91

学习

酒令篇――拳令/饮食与成语――【守株待兔】

阅读(30)

酒令篇――拳令文/徐寒拳令又叫划拳、猜枚、猜拳,古今皆常用。拳令的最大优点在于适用面广,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其技巧性较强,给划拳者留有神机斗智的余地,而且划拳须喊叫,容易让人兴奋,极富竞争性。拳令的花样很多,最常见的是两人对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