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沈建英(1989-),女,汉族,重庆潼南人,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论语・尧曰》这一章节是《论语》的最后一张章节,它里面有七个成语。本文从成语的来源,语法结构,古今意义对比,来考察它们在语义方面是否有扩大、缩小、转移。从而掌握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
关键词:成语;来源;结构;语义
《论语》成语是汉语成语的精华和瑰宝。其语言特点对历代作家的文学创作、社会交际语言,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啊。《论语・尧曰》这一章节包含的成语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从语言学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对这几个成语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有助于人们从中窥探孔子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兴灭继绝
“兴灭继绝”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称为“存亡继绝”,“继绝存亡”或者“存亡续”。选自《论语・尧曰》第二十篇。文中提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其实这句话最初出自《尚书》:“兴灭国,继绝世”。后人沿用原书文字,却又省掉了个别字,保留了其他关键字,于是有了“兴灭继绝”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一个由动宾形式组合成的并列结构。《十三经注疏》曰:“诸侯之国,为人非理灭之者,复兴立之;贤者当世祀,为人非理绝之者,则求其子孙,使复继之。节行超逸之民,隐居未仕者,则举用之。***化若此,则天下之民归心焉,而不离析也”。《尚书大传》曰:“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罢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灭兴国,继绝世”。《现代词典》里将“兴灭继存”解释为:“原谓使亡国复存,绝嗣得续。亦泛指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可见在词义范围来看,这个词在词义方面是有所扩大的。
二、惠而不费
“惠而不费”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尧曰》篇。它的前后两部分相对,形成并列的联合结构。“《十三经注疏》曰:“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矣”者,屏,除也。子张问其***术,孔子答曰:当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则可也。“子张曰:何谓五美”者,未知其目,故复问之。“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者,此孔子为述五美之目也。“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者,子张虽闻其目,犹未达其理,故复问之。“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者,此孔子为说其惠而不费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谷。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且不费於财也。《论语正义》曰:“左氏传云:上思利民,忠也,利民在***者,***在养民,故当顺民之性,使之各遂其身。”现在“惠而不费”解释多解释为:“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可见这个词从古到今,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三、劳而不怨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曰:“侍父母几谏。见志向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本章又提到了这个成语。这是由两个动词组合成的联合结构。《十三经注疏》曰:“择可劳而劳之,旦谁怨”者,孔子知子张未能尽达,故既答惠而不费,不须其问,即为陈其馀者。此说劳而不怨者也。择可劳而劳之,谓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论语正义》曰:“劳民,如治沟洫及耕敛之类。又农隙讲武事,与土功,并是择而劳之。荀子富国篇曰:[古人使民,夏不宛竭,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辩之至也。]是言劳民而民不怨也。现在“劳而不怨”形容孝子精心伺候孝敬父母,也指的是当***者使民勤劳而民不埋怨。因此这个词的意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四、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泰而不骄”和“威而不猛”这两个成语均出自《论语・尧曰》。它们的前后两部分有动词词组构成,并且相对,形成并列的联合结构。《十三经注疏》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者,此说“泰而不骄”也。常人之情,敬众大而慢寡小。君子则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骄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此说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视,端居俨然,人则望而畏之,斯不亦虽有威严而不猛厉者乎?”《论语正义》曰:“夫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是故先生之制礼也,为冕服采章以旌之,为佩玉明璜以声之,欲其夺也,欲其庄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现在“泰而不骄”指的是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威而不猛”指有威仪而不凶猛。这两个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五、望而生畏
“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原文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后人利用加减字方式,即在原文中加了“生”字,减了个“之”字,提炼得到了这个并列结构的成语。《十三经注疏》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此说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视,端居俨然,人则望而畏之,斯不亦虽有威严而不猛厉者乎?”现在“望而生畏”形容危险的情况或境地让人看一看都害怕。以前指看到“君子”而生畏,现在演变为”情况或境地”,可见其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
六、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是出于《论语・尧曰》的非原形词成语。原文是:“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后人通过换字方式提炼得到的成语,同样是并列结构。《十三经注疏》曰:“子张曰:何谓四恶”者,子张未闻四恶之义,故复问之。“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者,此下孔子历答四恶也。为***之法,当先施教令於民,犹复宁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从,後乃诛也。若未尝教告而即杀之,谓之残虐。”
《论语正义》曰:“不教而杀,谓未以礼仪教民,民犯于法,则以罪杀之,此为虐也。”现在“不教而杀”指的是:“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惩罚“的方式当然不是只有”杀害“这种方式。所以很明显这是成语在随着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词意的程度减轻,同时也有词义范围的扩大。
结语
本文仅从成语的来源、结构、意义方面来研究成语,目的在于可以让读者了解这些成语发展演变,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用法。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之中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与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上海[1][M]辞书出版社1986
[3]唐满先论语今译,南昌江[7][M]西人民出版社1982
[4]辞源,上海商务印书馆[3][M]19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语·尧曰》成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