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碉楼是南方民居中的异态。所以当我们欣赏一片整齐划一的民居中鹤立鸡群的碉楼时,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建筑形式呢?当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建筑体系相碰撞时,最尖锐的矛盾即是各自建筑形体所依据的视觉心理的差异,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呢?于是产生了一种类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将两种体系大相径庭的建筑符号相揉合使用。
【关键词】开平碉楼;古堡;建筑文化;融合
广东一带的民居多以宗族色彩浓郁的村居为主,祠堂位于村子中间,直面预示招财纳福的风水池,两侧屋宅纵横排列整齐,规格严整,纵巷和横巷呈井字形,平整、顺畅,较少有单门独户的院落,呈现出对称美,房屋也多以一至二层为主。从此看,广东开平地区的碉楼确是南方民居中的异态。
1 地理位置与气候原因
开平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1.5度,潮湿多雨,年降雨量1700 - 2400毫米,属于丘陵地带,但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为潭江冲积平原。每年当台风多次登陆时,洪水泛滥,冲毁大量房屋,给居民的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因此,初期当地居民集资修建结构坚固,层数较高的建筑以防水患。
2 防御目的
碉楼,直接的意义就是***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
几百年来广东沿海地区不断受到沿海海盗、土匪的袭击。尤以1900年至1941年为盛,此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开平历史上匪患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碉楼的防匪作用最突出的时期,现存的碉楼90%以上是这一时期所建。其建筑特点也应这一要求:碉楼门窗窄小,铁门钢窗,顶层四边均设有***眼,这是共同的特色。碉楼顶层多设有望台,不少还设有***械、火炮、石块、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
3 洋为中用,效仿他法
清代中期,开平已有人到国外去谋生了,世代相传,华侨众多。然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习惯衣锦还乡、置业兴家。所以,当他们飞黄腾达,就希望荣归故里,在家乡广置田产。因此,将国外古堡式的建筑形式带回家乡,一方面希望体验堡主那般富裕体面的生活,以吐扬眉之气;另一方面希望发挥古堡这一重要的防御功能,以保护自己的宗族子嗣,碉楼也就应运而生。
开平碉楼以其强烈西洋式样却坐落于中国的乡间,然而如此的西化却并非是殖民化或被动接受的产物,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地处中国南部沿海一隅的开平就已经出现了碉楼,而且逐渐扩大到广东五邑一带,那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浑身既散发着“洋”气,却又“土”味十足的建筑呢?
3.1 清末,开平地区大批侨民旅居世界各地,海外移民和归侨给家乡带来巨额外汇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建筑文化,所以碉楼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且吸取的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无疑,西方文化对五邑地区的影响相当早,且深入骨髓,从而建筑样式上也杂糅了中西不同的建筑装饰风格。在加之汲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比以往的夯土楼、砖楼和石楼更坚固,这也为碉楼能够矗立近百年不倒提供了物质保证。
3.2 当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建筑体系相碰撞时,最尖锐的矛盾即是各自建筑形体所依据的视觉心理的差异,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呢?于是产生了一种类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将两种体系大相径庭的建筑符号相揉合使用。
在开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样式的碉楼建筑。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而大多数碉楼既有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又有那个国家的艺术特点,很难具体界定。北京大学博士后张国雄先生在《开平碉楼与民居》一文中对此作了阐述。他认为,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3.2.1 民居传统在平面上的延续
开平当地传统的民居主要是“三间两廊”式,有的院落还建有倒座,被称为“类四点金”式四合院民居。在传统楼房民居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建筑的防御性,演化出早期的碉楼;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不断吸纳各种建筑风格与样式,又进一步演变为分别注重建筑防御性的近代碉楼和注重居住舒适性的近代的“庐”。但其平面仍然延续了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式,表现出于地方民居的一脉相承。
3.2.2 建筑群的规划建设也秉承了中国传统的规划理念
也许从单个建筑立面来看,开平碉楼是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装饰简单的加以引用。但从多个建筑单体组合的空间来看,实际上人们将城堡类的建筑物分割成功能不同的***单元,再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原则重新加以组合。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堪称“五邑一绝”的立园。
从立园的规划建设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的风尚。其效法自然,依山就势,严格遵守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学而达到数理和谐。早期园主妻妾、子嗣较多,且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骨肉亲情,认为四世、五世同堂等是家族兴旺,福寿连绵的好征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立园中有多座建筑物:园主为其妻妾子嗣建造的四座“庐”和一座防御用的碉楼。当立园传到其孙子辈谢维立后,其为纪念貌美丰盈、知书达理、多才多艺但红颜薄命的四夫人潭氏,而在风景秀美的河道加建了“毓培别墅”。这种规划形制显然有别于欧洲:欧洲传统的古堡建筑容多种功能与一体,建筑庞大且单一,多是为了展现人类改变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无论从建筑的尺度上以及建筑的选材上,设计师很重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高超技能以及对自然的征服这一信息的传递,房屋多呈单体封闭性,很少院落式。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多以从塑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来考虑,通过建筑群间的不同围合方式,以展现室外空间的形态,将建筑与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由于存在着特殊的人际关系,即在中国大户人家有三妻四妾这种传统,所以造就中国社会关系殊的“和而不合”的状态。
立园园景融合了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树,假山水道,以及建筑细部的装饰、家具摆设等,有着很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园内的建筑单体以及一些构筑物等又有很浓烈的异域情调。令人惊叹的是,两者的组合并不是格格不入,反而更好的折射着园主人的文学才情和人生哲理,那种深入骨髓的两种不同文化的混合作用,使你无法鉴定孰轻孰重,谁模仿谁,也许这就是园主人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参考文献:
[1]张国雄撰文,张国雄、李玉祥摄影。《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2
[2]开平侨乡文化丛书编委会编。《碉楼沧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12
[3]张复合、钱毅、李冰。《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初考――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乡土建筑研究》《建筑史》2003年第2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4]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开平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6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