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内,上海仪电重组上广电有了重大进展。
11月23日,上海仪电对上海广电集团旗下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的收购获证监会批准,由此,上海仪电将成为这两家上市公司的新东家。
曾经让上海广电集团陷入破产泥沼的液晶面板第五代线,也在11月20日揭开竞购谜底:未超出市场预期,五代线由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25亿元竟得,并委托给深天马托管。
上海仪电的前身是上海市仪表工业局――曾经风靡全国的“上海制造”电子工业品的摇篮。上海仪电的改革重组曾经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缩影,如今亦然。
在2009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回头来看,一年多来的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展现出清晰的脉络。
上海国资重新布局
2009年,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年头。除了上海仪电的重组,意在培育上海又一支柱产业――医药产业而诞生的新上海医药集团,在上海实业与上药集团的重组中诞生;东航上航重组案已经尘埃落定,百联集团、锦江集团等上海市属国企的重组也已展开。
2008年下半年,上海启动新一轮国资重组,主体思路是经营性国资进行主辅分离,做大做强主业,形成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
按照***的目标,目前上海***出资监管的41家企业,未来3~5年,要兼并重组成约30~35家,通过做大做强主业,利用资本市场,使上海国资的证券化率达到40%。
根据国海证券研究所栾雪飞的研究,上海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将从2008年的17.4%,提高到2010年末的40%。这意味着上海国资证券化总额将由当前约2000亿元提升至约4600亿元。
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成为本轮国资改革的关键词。上海提出,要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
“截至目前,41家公布了主业的上海市属国企中,已有33家提交了三年行动计划。”10月底上海市***一位高层官员对《望东方周刊》说。其中包括上汽、百联等这些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位列行业第一梯队的大型企业。
坚持开放性原则,上海航空和央企东航重组;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光明食品集团与云南英茂糖业实施战略合作;吸引外地企业走进来,西安陕鼓动力股份公司重组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鼓风机厂等。
学习央企重组经验,率先在上海国企中试点“外部董事”制度,在上汽、百联、锦江国际等六家企业集团试点。从本刊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上海***决策者对此已颇有心得,并将继续推广。
推进主辅分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是重要方面。“在去年完成非主业企业(含壳体企业)的调整清理360户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共完成调整清理300户,争取年内完成400户。”***上述官员说。
接下来的2010年,多项资产重组,以及辅业剥离、各路资本参与上海国企重组改革的大戏将渐次展开。
未来上海寄望国企改革
上海国资比重很大,占全国1/10。据2008年的数据,上海的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500亿元,为上海GDP贡献约3300亿元,占1/4强。这仅仅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之下的数据。在此之前,上海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GDP的贡献要超过45%以上。
以上海国资的体量以及在上海的地位,上海未来的发展,牵住了国资国企改革这个牛鼻子,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因此,在经济转型之时,上海寄希望于国有企业改革。
而上海国资的现实情况是:布局过宽过散。上海***系统企业共分布在79个行业,约90%集中于20个垄断竞争行业,有近11%仍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所以,上海希望此轮的国资国企改革,“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经营性国资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的领域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聚集;大部分优质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聚集;优秀企业家和经营人才队伍向国企聚集。”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一直不乏创新举措。从2003年组建商业航母百联集团开始,经过重组,锦江、农工商、光明、上海电气等庞大的集团企业成立。当其他地区国资纷纷出让给民资、外资宣布退出的时候,上海国资采取“先做大国资蛋糕,再上市退出”这样的思路,独创了一条上海国资改革的模式。这一做法曾经得到过高层的认同。
不过,单纯依靠行***力量捏合起来的大企业集团,合并之后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让改革重组饱受争议。
除此以外,最为外界关注的是,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上市之后,退出之日似乎变得遥遥无期,而且,“国资力量偏大,对于民间资本的发展、创新环境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应。”
“上海是个大码头,对于民营资本而言,造就的却是一个小舞台。”上海一位国资改革专家对《望东方周刊》说。
上海为什么不出阿里巴巴、不出华为?这一直是***界乃至民间广泛讨论的问题。人们对于此次新一轮的开放性重组充满期待。不少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期望能够参与其中。
民企参与的可能性
为了实现开放性重组,上海市***分别于今年3月和5月,两次联合上海市工商联召开上海民企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海市***主任杨国雄在会上表态:“我个人认为,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国有企业重组空间很大,机遇很多,特别是在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和推进主辅分离、辅业转型、中小企业转制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上海新世傲股份公司董事长朱***平参加了这两次会议。“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看得出来,***府是真心期望民企在此次国资国企改革中,能有所作为。”他对本刊记者说。第二次会议是民企国企老总对接会,寻找合作机会。朱***平对接的企业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
“我们对于老字号的品牌譬如海螺、三***很感兴趣,期望能够在渠道方面跟对方有一些合作。除此以外,我们在海外有分公司,也希望能在海外平台上建立起合作。”
除此以外,据参会人员透露,复星集团期望能够借此次上海国资重组的机会,增加在百联子公司的股份。但时至今日未见,进一步信息。
朱***平坦言,上海的民营纺织企业参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的重组还没有进展。“合作难度很大,关键是抛出来的是不是肉,如果仅仅是包袱,可能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民企很难有实力去消化。”
今年上半年,上海广电集团资金链断裂。上海仪电集团托管上广电,整合重组之际,曾经抛出来一块肉,那就是已经投入百亿元建立的上海广电NEC液
晶显示有限公司TFT-LCD第五代生产线。曾经有北京的京东方、深圳天马、武汉中恒新科技集团三家争购。
深圳天马与上海国资早有渊源。深圳天马的控股子公司上海天马微电子公司,由张江集团、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等三家上海国资共持有49%的股份。
由于这一层背景,上广电五代线由深圳天马竞购,被人们视为“更倾向于上海国资内部的一项重组”。
11月19日,深天马接连公告,谜底揭开。上广电TFT-LCD第五代生产线由深圳天马母公司――有央企背景的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25亿元成功竟得,并交由深圳天马托管。
与此同时,深圳天马公司还定向增发公告,从深圳中航集团和张江集团等上海国资手上购买上海天马70%的股权,此后,上海天马将成为深天马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定向增发完成后,张江集团等上海国资将持有上市公司深天马共计约14.95%股本,成为仅次于深圳中航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从此次资产重组能够看出,上海国资并不想因为上广电的破产,丢失在液晶面板第五代线上的阵地。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武汉中恒在此次竞购中表现积极,并以28亿元的出资额高居第一,曾经被多方看好,但最终在竞争中败北。
本刊记者11月10日曾联系武汉中恒新科技集团总裁李中秋,李中秋在深圳华发公司办公,并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
多项事例说明,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国企改革的开放性重组,实际操作远非喊口号那么简单。
国资进与退
在此轮国资改革之初,也就是在2009年4月初上海市委、市***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上海市长***说。从体战略上看,要把握好“进、退、变”。
“进”,就是要紧盯国家战略要求,向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关键环节和重要经济领域集聚;“退”,要合弃量大面广、一般性竞争又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有序平稳,智慧果断,“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符合上海实际,顺势而为,绝不折腾。
上海***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未来三到五年,国资分布行业将压缩到50个左右,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虽然,在上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中,上海独辟蹊径创出百联模式,提出先将国资做大,再上市退出。不过,时至今日,以上海市属的41家国企的主业范围来看,上海纺织控股、百联、光明、锦江等,很多属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资,似乎并没有看到退出的迹象。
而另一方面,继张荣坤案发后,2008年“公路大王”刘根山在浙江被拘,刘旗下茂盛集团控制或曾经参与的高速公路项目,包括上海“沪青平”、“沪嘉浏”、“同三”。“南环”等多条。如今,这些高速公路项目已被收归国有。上海市***对高速公路建设领域长达9年的引入民资尝试,至此宣告结束。
表面看来,上海国资领域似乎也在上演“国进民退”。不过,背后的事实可能更值得关注。
“上海的经营性国资应该向功能性和战略性领域转变,在基础建设领域、公益性、科研平台、重大产业战略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国资应该发挥先导性作用,这是其核心属性所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汪胜洋对本刊记者说。
因为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上海国资的产权改革已经落在了江浙等地之后。“上海现在还需要补课,在一般竞争胜领域,国资应该进一步退出,下一轮改革还需要高频率大动作,这也是上海下一步转型的重要抓手。”汪胜洋说。
“国企通过整合上市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获得的资金注入社保,或者用于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让老百姓真正享受改革的成果,这是未来国资改革的方向。”
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左右。到2008年末,这个数字是47.5%。
现在的很多上海国企已今非昔比,百联集团、光明集团、上海汽车等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经历多年的发展非常庞大,上海国资已经“进退维谷”。
“未来国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肯定要退,但是目前我们将交给市场,让市场去检验。”上海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官员对本刊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