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汉语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其实也有规律,即同义并列成语先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后来成为一种格式。
关键词:汉语 同义并列成语 排列顺序
在汉语中,平仄规律对于很多双音节及多音节词语的表现形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从双音节词语中的复合词到骈词,再从多音节词语中的四字格成语到同义并列成语,“先平后仄”的规律越来越强地作用于词语内部成分的排列顺序。周祖谟先生在其《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中提到:“在汉语里还有很多由两部分并列组成的四字成语,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的居多。先平后仄跟骈词和双音词极相似,这在成语中的数量也比较多。汉语中两个字(词)并举的,称之为“骈词”。周祖谟先生对于“骈词”概念的定义是同一个双音节复合词中的两个音节,在词义及词性上属于“并举合称”的同义并列关系的词语。汉语中的同义并列成语就是双音节骈词的在音节数量上做出增加效果后的一种扩充形式。一个骈词中既然存在着两个“并举合称”的形式,那么这两个形式在相互组合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先后顺序不同的排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讨。汉语中具有同义并列关系的成语,前后两段便可以依照具体情况颠倒使用。两字同义的双音节词语在前后成分的先后顺序上,与同义并列成语相比则相对要稳固得多。但是,汉语中的同义并列成语在前后两段的排列上应当依然是有规律存在的。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情况相关,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也同样以大部分按照平仄排列为规律。
如果对于同义并列成语排列顺序的历时演变情况进行了归类总结,分类结果如下:1、固定格式的第二字为“平”、第四字为“仄”;2、固定格式的第二字为“仄”、第四字为“平”。周祖谟先生曾在文章中做过阐述:“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字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声调。两个字,也就是有确定含义的两个词,在一起并举合称的时候,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大都是按照说话的时候怎样顺口来叙次的。这里面就与字音声调的起伏升降长短有关系”。周荐先生的《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一文中也曾提到。“当两个单音节词(或两个多音节词的后一音节)各自的声调一为平声一为仄声时,以前平后仄为常。”我们认为,成语即是扩大了的双音节词,而汉语中的同义并列成语就是双音节骈词的在音节数量上做出增加后的一种扩充形式。既然同义并列的双音节词语中存在着先平后仄的规则,而同义并列成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那么,汉语中四字格的同义并列成语中应该同样存在着这个规则。
因此,这一结论的得出对周祖谟先生等学者的观点也做出了验证,即汉语中很多的由两部分并列组成的四字成语,大多都是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为表现形式,“先平后仄”的规律同骈词和双音词非常相似。
学者们在对汉语同义并列成语进行讨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是只提及部分成语,并且研究的焦点多重合并且集中在平仄规律对于同义并列成语内部排列顺序的重要意义上。可以肯定的是,“先平后仄”的规律确实极强地作用于双音节以及多音节词语的构词顺序当中。然而在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既有讨论中,却始终较为缺乏一种历时的、动态的研究视角。我们认为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能仅限于单方面强调平仄规律对于这一演变结果的作用,而应当同样关注演变其过程本身,即结果发生前存在着何种多样形式,为何出现后来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以及固定格式的形态及特点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得出下述结论。1、较先出现的同义并列成语并非严格遵守平仄规律。学界对于同义并列成语的现有研究资料中,绝大多数都重点讨论了平仄规律对于成语形式的决定作用。但汉语同义并列成语之所以有排列顺序不同的多种格式存在,正是由于平仄规律多是作用于固定格式的确定过程中,而并非同样作用于存在不同排列方式的演变过程中。也就是说,平仄规律多能决定演变结果,但并不能统治演变过程。同义并列成语的演变,是一个先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后定格为一种固定格式的漫长过程。而当我们对所搜集材料进行观察时,可以看出,在成对的同义并列成语中,首先出现于文献资料里的成语并非多数按照平仄规律排列,即其产生并非严格遵照平仄规律。2、不符合平仄规律成语的产生发展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对同义并列成语进行罗列统计,对所搜集同义并列成语在其历时演变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并从动态视角中讨论了汉语中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顺序。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语同义成语的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