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学界对爱伦・坡诗作在华译介情况的了解不够详尽准确。基于此点,文章着力向读者展现1 905年-1949年间中国译者对爱伦・坡诗作的译介详情,并从译什么、谁来译与载于何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指出,中国译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爱伦・坡的两首诗歌代表作(即The Raven与AnnabeI Lee)上。这些译者多是声名影响较小者,但也有不少是译绩丰硕的学者,译文多刊载在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受众较多。
[关键词]爱伦・坡 诗歌 中译 乌鸦 刊物
1 引言
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 Poe,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身兼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三种身份,受西欧颓废派文学影响极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他的“侦探小说的鼻祖”身份最是为人所知,但他的诗歌作品埘世界文学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周作人在1905年就提及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但直到1923年才有中国人将其泽为中文。此后,中国学界对爱伦・坡诗作的译介不断,对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认识也一直在加深。遗憾的是,由于译介爱伦・坡诗歌的很多书刊或毁于现代中国的战火与灾祸,或留存极少,后人无法荻得充分的一手资料,导致在论述其汉泽史时出现不少遗漏错误之处。着眼于此,本文拟专门对爱伦啵诗作在现代中国的泽介情况进行细致的回顾与梳理,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前人对其诗歌作品的泽介与接受过程。
2 爱伦・坡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评介
目前看来,最早提及爱伦・坡诗歌作品的中国人当属周作人。早在1905年,周作人在中国首次将爱伦・坡作品即其侦探小说名篇The Gold-Bug(直译为《金甲虫》)译成中文,篇名先是泽为《山羊***》,后被丁祖荫改为《玉虫缘》,并由他创办的上海小说林(社)于清朝光绪“乙巳年五月”(即公元1905年6月)出版。
《玉虫缘》正文前有周作人署以笔名“萍云”的“绪言”,另有“例肓”。而在“例言”中,周作人指出,其作者“美国拔尔祛摩人安介坡”(即爱伦・坡)“少负隽才。年三十八而卒。其诗文惨怪哀感。为一时所欢迎。”(黄裳,2005)周作人还称他自己听说过爱伦・坡的一些作品,比如“大鸦之诗及泻梨之洒桶等篇尤奇异”。这里的“大鸦之诗”即爱伦・坡的诗歌代表作The Raven(现通译为《乌鸦》),“泻梨之酒桶”当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The Cask ofAmontillado(现通泽为《一桶白葡萄洒》)。我们从“例言”可以看出,周作人对爱伦・坡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情很是赞赏,埘自己末能得阅其诗歌作品感到很可惜。
周作人之后,还有小少名家对爱伦・坡的诗歌创作评价颇高。比如,吴宓曾为顾谦吉所泽《阿伦玻鹏鸟吟》(载1925年9月出版的《学衡》第45期)写过一篇编者识语,称“玻氏之义与诗,具有仙才,亦多鬼气”。
再如,郑振铎曾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文学大纲》的第四十章“美国文学”与第四十一章“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学”,称爱伦・坡是“最有影响于世界文坛的美国诗人”,“坡始终是一个诗人,便是在他的散文,小说与评论上,也都充满了诗意”(郑振铎,1926)。郑振铎还指出,爱伦・坡诗歌作品形式优美,音节铿锵,表达的意义又极神秘,而《乌鸦》(The Raven)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首诗。
3 爱伦・坡诗歌的中译概况(1905-1949)
3.1 The Raven中译述略
在周作人的首次评介之后,大约过了18年,才开始有人将爱伦・坡的诗歌作品译成中文。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中国第一个翻泽爱伦・坡诗作的当是一位署名“子岩”的泽者。他翻译的正是爱伦・坡诗歌作品中最为人称道、影响也最为巨大的The Raven一诗,题名泽为《乌鸦》,原作者名则译为“亚伦坡”。这篇译诗后发表在1923年12月10日出版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定期刊物,原名《文学旬刊》,后又改名《文学周报》)第100期上,其胚名之下标明是“为本刊百期纪念译”,而义术则有作者“在白马湖灯下”写的附记:“十月十八日,心甚悲闷,冈讽咏是诗,顺便译出以消闷。”据之可以推断出子岩是在1923年10月18阿泽就该诗的。
小过,子岩的这苗。泽涛疏漏错误极多,受到学界的一致批评。伯符(张伯符)于1923年12月26日在日本名古屋瑞穗之丘专门撰写了一篇批评文章《译诗的刍言》,连载在分别于1924年1月13日与1924年1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36号与第37号上。伯符读完子岩的泽诗发现,泽诗十八节,每节均有不少错误,有些甚至错得卜分离谱可笑。因此,伯符列举出他在子岩译诗中找到的错误,对照英文原文,并附自己改泽的诗句。
郭沫若对子岩的译诗评价也是极低。他以“洙若”之名写了一段简短的“附白”,附在伯符的《
可能是由于The Raven一诗确实是爱伦・坡诗作中最具代表件、最为人欣赏的一篇,子岩之后又有不少泽者将该诗泽成中义。先是顾谦吉使用骚体将其泽为《阿伦玻鹏鸟吟》,刊登在1925年9月出版的《学衡》第45期。到了1927年7月,《沉钟》出版了一期特刊,为爱・伦坡与霍夫曼的作品々辑,刊登了杨晦翻译的两首爱伦・坡诗作――《乌鸦》和《钟》(The Bells),另外还有陈炜谟翻译的3篇短篇小说作品《来琪亚》(Ligeia)、《Eleonora》与《黑猫》(TheBlackcat)等。到了1928年,《贡献》第6期上刊登了醉云翻泽的《乌鸦》,而同年12月出版的《奔流》第1卷第7期上也登载了陈翔冰翻译的另一种《乌鸦》中译文。
在20世纪30年代,也有数种TheRaven中泽文问世。先是1931年出版的《南风》第5卷笫2期上刊登了程肇民的《阿伦波的乌鸦诗》。随后,1933年出版的《大陆杂志》第1卷第10期上刊载了侯佩尹翻泽的《乌鸦》,原作者名泽做“爱伦坡”,与现在的通译名基本相同。1936年,《民智月报》第5卷第5、6期合刊上也登载了房子宇翻译的《乌鸦》。
进入20世纪40年代,The Raven中译文的数量明显减少。目前所见,仅有1941年6月出版的《清华校刊》第4卷十周年纪念专号(十周年纪念刊)上发表了成重光翻译的《乌鸦》。小过,我们要注意,这份《清华校刊》与清华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由杭州清华中学编辑委员会编印的。清华中学原名“浙江中学”,1933年改名迁至浙东,《清华校刊》十周年纪念刊出版时该校在浙江宜平。
3.2 Annabel Lee中译述略
Annabel Lee是爱伦・坡的另一首诗歌代表作,它在现代中国的泽介也十分广泛。
目前所见,最早翻泽Annabel Lee的中国人是马挺中。他将该诗译做《李安娜》,发表在1925年5月4日出版的《文学》第171期上。同年,《大夏周刊》笫26期上也刊登了Annabel Lee的另一种中泽文,即忆素翻译的《安娜丽》。
此后数年中,对该诗的翻泽活动几乎空白。走到1934年,《南大半月刊》第18期才又发表了燕草翻译的《安娜伯黎》。次年,在杭州出版的《青年》第2卷第9期上也刊登了绪君翻译的《安娜佩丽》。1937年出版的《英语周刊》新216期上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发表了熊狩弋翻译的《安妮伯利》。
进入20世纪40年代,Annabel Lee一诗又有新的中译文出现。先是原定于1940年6月28日出版、后因稿件过多而延期出版的《贝满季刊》第1期(创刊号)上刊登了倪如官翻泽的《安娜柏李》。1947出版的《现代英语》第7卷第3期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刊登了韦君棠翻译的《安纳碧・李》。
3.3 爱伦・坡其他诗作中译述略
爱伦・坡其他部分诗作也陆续被译成中义,但每首诗作的中译数量大多只有一种。
以The Bells一诗为例,除了前文提到的杨晦所泽《钟》(载1927年7月出版的《沉钟》特刊)外,还有黄龙翻译的《钟》(载1930年出版的《真美善》第5卷第4期)。
Hymn一诗的中泽文有王永健翻泽的《赞歌》,载1931年出版的《草野》第6卷第2期,但原作者名译为“爱伦波”。张绍圻翻泽了爱伦・坡的To M…与Dream Within a Dream两首诗,译名分别是《我不能开心――给玛丽》与《梦中的梦》,均刊登在1936年6月出版的《民中学生》第1期上。
进入20世纪40年代,还有人陆续翻泽过爱伦・坡的一些诗作。比如,1940年出版的《文哲》(上海光华文哲研究组编印)第2卷第2期上刊登了陈贻先翻译的《爱伦坡诗一首》,但具体是哪首诗有待后续查考。1947年,在重队出版的《中国青年》复刊第4期上刊登了孟两翻译的《她的i画像》(Imitation),同年12月1日出版的《文潮月刊》第4卷第2期上载有培芮翻译的《给亚塞陀尔》一诗。
4 对爱伦・坡诗歌在华译介情况(1 905-1949)的分析
4.1 译什么:译诗范围分析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1923年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约有25种爱伦・坡诗作的中泽文出现。其中,The Raven一诗共有10种汉译文(包括伯符的不完整改译)问世;Annabel Lee有7种汉译文;The Bells有2种汉译文;Hymn,To M…,Dream Within a Dream,Imitation各有1种汉译文;另外还有两种原诗不详。
南上我们可以知道,The Raven一诗最受中同泽者重视,它的中译文数量占全部爱伦-坡诗作中泽文数量的40%。其次则是Annabel Lee一诗,它的中泽文数最约占了全部爱伦・坡诗作中译文数量的28%。至于爱伦・坡的其他诗歌作品,受到的重视很小,基本上只有一种中泽文问世。这正说明,一般说来,在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中,作家作品的文学性最能决定其影响与传播,而某位作家最经常被泽介的作品通常就是其代表作。
4.2 谁来译:译者身份分析
前面提到的这些爱伦・坡诗歌中译者总共有23个人。其中,使用笔名而又无从查考的,包括:子岩,忆素,燕草,绪君,盂西,培芮。使用原名,但生平、著泽等基本不详者有:程肇民,侯佩尹,房子宇,成重光,马挺中,熊狩弋,张绍圻,倪如官,韦君棠,王永健。
有两人虽然使用笔名,但可以查考出其原名,他们是:伯符与醉云。
伯符(张伯符)即张梦麟(1901~?),他是贵州贵阳人,曾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回国后,他主要从事两种工作,一是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学、贵阳第二联大、贵阳第一中学、四川三台东北大学等学校执教,一是在上海中华书局、北京财经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礼等出版机构担任编辑。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其主要译著包括《战争小说集》、《幽默小说集》,C.B.Rutley的《海岛奇遇》、《七门洞》与《两少年》,贾克・伦敦(JackLondon)的《老拳师》,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的《屠场》,巴巴也夫斯基的《地上的光明》等。
醉云即陈醉云,浙江上虞县人,我国现代小说家、诗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他在《文学》(原名《文学旬刊》,后改名《文学周报》)上发表过《解脱》、《残喘》等诗作。但笔者尚未见他有译著单行本问世。
另外六人使用原名,其生平与著译活动也大致可考,他们是:顾谦吉,杨晦,陈炜谟,黄龙,陈贻先。
顾谦吉是无锡张泾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回国后主要在西北地区进行畜牧研究,***后因故被***毙。他主要译有西格里斯的《人与医学》。
杨晦(1899―1983)是辽宁辽阳人,原名必栋,字慧修,后因痛感社会黑暗,改名为晦。他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成为一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与翻泽家。他的主要译作包括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与莎士比亚的《雅典人俞满》等。
陈炜谟(1903~1955)是四川泸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他一生多在各所高等院校如北京中法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执教,既著且译,成果颇丰。他的主要泽著包括《老屋》、《当代英雄》、《在世界上》、《我的大学时代》等。
陈翔冰是福建惠安人,先后在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学习,与鲁迅有过交往活动。他爱好文艺,常在《奔流》等杂志上发表作品。
黄龙(1925~)是安徽潜山人,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外文系执教。他通晓英、日、德、法、俄等多种外国语言,翻译过不少外国作品,亦有汉译英作品问世,包括《文诗词英译四十首》与《中国名花诗同英译》等。
陈贻先是民国旧派小说家,他主要与陈冷汰合译过普特南・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同记》,德菱的《清室外纪》,濮兰德与白克好司的《慈禧外纪》与《清宫二年记》等。
由上可以发现,这八位生平与著译活动较清晰的译者中,除陈醉云与陈贻先外,其余六人均是大学生,而伯符(张梦麟)与顾谦吉更有过留学海外的经历;顾谦吉、陈翔冰、陈贻先除外,其余五人均在高校执教过;陈醉云与陈翔冰除外,其他六人均有译著单行本问世。总体来说,他们知识广博、素养较高、译绩颇显。
4.3 栽于何处:刊物类型分析
从前文提供的材料来看,民国期间,爱伦・坡诗作的中泽文主要刊登在16种刊物上,包括:《文学》、《创造周报》、《学衡》、《沉钟》、《贡献》、《奔流》、《南风》、《大
陆杂志》、《民智月报》、《清华校刊》、《大夏周刊》、《南大半月刊》、《青年》、《英语周刊》、《贝满季刊》、《现代英语》。
其中,文学社团机关刊物有4种,占25%。比如,《文学》是文学研究会定期刊物之一,《创造周报》是创造社的机关刊物,《学衡》的作者群形成了一个学衡派,《沉钟》是沉钟社的机关刊物等。这类刊物面向全国发行,读者较多,在社会上影响较大。
中学或大学的校园刊物有4种,占25%。比如,《清华校刊》是杭州清华中学的校刊,《大夏周刊》是上海私立大夏大学的校园刊物,《南大半月刊》是南开大学的校刊,《贝满季刊》是北平的一所教会学校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School)主办的校同季刊。这类刊物主要面向各校师生,其流通一般局限于其校园,至多就是在几所学校之间赠阅交流,影响面小。
专门的英语刊物有2种,占12.5%,即《英语周刊》与《现代英语》。这类刊物读者众多,但在译者群体与文学研究界中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综合性刊物有3种,占18.85%。比如《贡献》旬刊是孙伏园编辑、上海嘤嘤书屋发行的社会综合性刊物,1927年12月5日创刊;《大陆杂志》是上海大陆杂志社编辑的一份综合性刊物,1932年7月创刊;《民智月报》是中华民智月报社在无锡编辑并发行的一份综合性刊物,1931年11月创刊,第4卷起内容转以文学为主。这三种刊物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大。
外国义学翻译专刊1种,即《奔流》。它是鲁迅编辑、北新书局出版的一份重要文学刊物,1928年6月创刊,为外国文学翻译专刊,为其撰稿的作者包括鲁迅、郁达夫、杨骚、林语堂、张天翼、白薇等,在当时的文学界、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南风》与《青年》主要是地方性刊物,受众较少,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小。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自1923年子岩首次将TheRaven译成中文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学界对爱伦・坡诗歌作品的必趣越来越大,他的不少诗作都被译成中文。但是,中国译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爱伦・坡的两首诗歌代表作(即The Raven与Annabel Lee)上,其他诗作基本上只有一种中译文问世,而且仍有不少爱伦・坡诗歌作品未曾被译成中义。同时,我们也发现,其泽者多为声名不显、生平难考者,而生平与著译活动基本可考者则多是译绩显著的翻译家。此外,爱伦・坡诗作中译文主要刊登在文学社团机关刊物、综合性刊物、专门的英语刊物与外国文学翻译专刊,故而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另有部分译文刊登在校园刊物与地方性刊物上,受众较少,影响较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爱伦.坡诗歌在华译介研究(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