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道摄影不仅有美学,还需要美学指导其发展。这回书韩老师将与你一道“试解”美的玄奥。
那什么是美呢?诗人写道:美是琴弦上倾泻的激情,是彩笔下欢跳的生命,是吹拂新生小草的春风,是运动场上的阵阵欢腾……
千人千美说不明
美,说不清;摄影之美就更说不清。
面对一些照片,实在令人喜爱,令人感动。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美!
这幅《天地间》(见***1)令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将西沉的太阳,如此温和;正在归巢的飞禽姗姗而行。天地间一片宁静,一派祥和,天苍苍,水茫茫,日月轮回,生命飞舞,这是自然之美。
***1
再看这幅《群芳》(见***2)身着时尚服装的姑娘们神采飞扬,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在充满阳光的向往中,她们如仙女如精灵尽情飞舞,释放激情,如鲜花一样灿烂开放。这是人性之美。
***2
社会之美往往集中在节庆中。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每逢节日会显得更加辉煌。《国庆之夜》(见***3)用多次曝光的夜间拍摄技巧定格了理想之美。
这些照片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摄影美吗?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照片只不过是养眼照片,漂亮而已,只是摄影美的一部分,远没有表现出历史、时代、人文的博大精深。于是,在摄影评判中,关于美的争论,此起彼伏。
***3
前些年举办的一次“白兰地”杯国际摄影大奖赛中,东北著名摄影家林永惠的作品《早》(见***4)获得了大奖。比赛主题是“美好生活”。公布了评奖结果,有人感到吃惊,奇怪“一个懒腰怎么能伸出亚洲”,在国际上获奖?有人质疑:“主题是‘美好生活’。可你看,照片上这爷们,美吗?这种旁若无人大大咧咧的动态,美吗?现场环境,破席遮顶,满地废屑,美吗?”人们怀疑评委们是在审美还是在审丑。
***4
称赞者则说:“美好生活是相对的,可以是汽车别墅的享受,但更本质意义是讲耕耘与收获的统一和谐以及因此带来的心理愉悦。照片无一丝造作,真实而朴素。表情生动,环境真实,还有一种幽默情趣蕴含其中,作者眼疾手快,一端相机,就出大作。”
启迪智慧 开拓思路 升华境界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对于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千古之谜,有必要探索吗?要进行摄影美的研究从何下手?请让我们试作回答。
首先要说,这种探索相当必要。因为摄影是科技产物,因此对于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探索是基础的,首要的。但技术技巧,可以几天,几年中学会,一旦拥有便可特立独行。而对摄影美的感悟和把握却是一辈子天长地久的事情,技术技巧问题可以判断对与错,评判标准可以讨论制定,然而摄影之美却是问题中的问题,标准之中的标准,前面提到的许多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有天壤之别,正说明我们的评判者以至摄影创作整体需要不断提高水平,加强美学修养,一句话,美学不解决具体问题,其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升华境界。
如何下手呢?要读书、要体验、要升华。
读书有如与智者谈心。到书店买几本美学书,读一读,有如登阶上进,豁然开朗,对美学不再陌生。第二,要看重体验,积累丰富的摄影体验,深入其中,品其美味。第三,摄影人不能只用相机,不用笔,只用手脚,不用头脑,边拍边写边思考,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美学轮廓在头脑中形成,摄影美的细节在心灵中结晶,也许有一天,感受升华之后,摄影美学的专著就在你手中诞生。
古今中外论美丑
是美是丑?结论是如此截然不同。
其实,关于什么是美的争论,真是千古之辩。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二千多年,从未停息。
先看中国。
孔子认为:“仁爱为美”、“尽善尽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才是美的社会,这种美学观影响深远。二千多年后的四川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人桥》(见***5)就是“仁爱为美”的验证。
***5
老子认为美是混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浑然体。这个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最大最深远。
唐代画家张总结自己一生以绘画追求美的体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对美深刻而辩证的见解,对于今天的摄影创作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广东摄影家刘松泰的摄影作品《秋日》(见***6)就是这种美学观的体现。
再看西方。
***6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我们如今在摄影构***中所使用的黄金分割法。两分法,三分法,正是这种美学观的验证(见***7《金字塔》)。
***7
哲学家柏拉***则认为“美是理念”,认为“美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回忆”。认为“美是绝对真知,绝对正义,绝对道德的”。在他眼里,美是精神的,神圣的,不可模仿的,艺术对美的拙劣模仿是有罪的。
亚里土多德恰恰提出“美是模仿自然的艺术”的美学观,他认为艺术在对客观的模仿中,描述出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因而能够净化人的灵魂,令人产生愉悦的美感。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认为“美是思想的光辉”他强调高尚情感与杰出想象在美学中的意义。
德国的鲍姆加登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美丑感觉的学问,这就是美学。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完善,是他的美学观。
美学大师黑格尔则把客观理性与主观感性结合起来思考,提出了“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理念”是他美学观的核心。
马克思继承发扬了前辈们在美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美的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之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懂得形式美的眼睛”、“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追求美的结晶”等经典论断,从而把美学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终结人们对美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的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西方现代美学崛起,五花八门的学说,扑朔迷离。
英国的克乃夫・贝尔提出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认为“能够激起审美情感的形式”就是美(见***8《船舷》)。
***8
美国的苏珊・朗格则认为美“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美是“无意识的升华。”
德国的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人的“诗意地栖居。”
对于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什么是摄影美,就是一个新的有趣的挑战。
行胜于言,路在脚下,美学研究同样如此。
美是理性判断,又都表现为感性形象,我们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下回书为您讲述:“从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