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社会问题评论性文章是指有关社会热点的一些时评文。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时评文是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实用性文体。这类文章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强调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表达对社会进步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因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多读时评文,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晰深刻地认识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些时评文,走进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同步。
选文1
呵护孩子心中的“西瓜树”
陈鲁民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依30分为满分的标准,老师给这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了一句批语“西瓜不长在树上”。
孩子多是富含想象力的,因为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匪夷所思,但有时候却缺乏常识,这恰恰是孩子的特点。对于孩子的大胆想象,绝对不能随意扼杀,而应给予热情鼓励,多包容、少批评、善引导,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孩子未来的创造力,有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常被为“胡思乱想”,其实,那可能恰恰是因为成人缺乏想象力所致。不妨再来看看这个小故事:美国沃帕科内塔小镇,一位妈妈正在厨房里洗碗,她听到10岁的儿子在后院里蹦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亲爱的,你在干吗呢?”儿子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妈妈没有给“胡思乱想”的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家哟!”30年后,这个小孩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国著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少年的想象力对于成年后的事业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阿姆斯特朗的成功只是带有偶然性的个例,那么,英国一项持续30余年的跟踪调查则表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成人后事业更加成功。英国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被调查对象在11岁时写的展望自己未来的短文,然后将短文内容与作者42岁时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调查显示,在11岁时便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当中,50%的人42岁时都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而想象力较差的孩子中,这个比例仅为20%。
其实,中国人也曾有想象力丰富的时代,先秦时代的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共工撞山、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何其大胆精彩,可惜,后来的独尊儒术,专注六经,八股取士,钻故纸堆,把中国人的想象力几乎扼杀殆尽,也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教训十分深刻。
前不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他丰富的想象力的肯定与鼓励。一个贫瘠、落后、封闭的高密,居然能给他提供无限的创作来源,让他变幻出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他的成功也能给我们的科技教育界以启示和警醒:不敢创新,缺乏想象力,满足于跟在人家后头干些修修补补的课题,弄些改头换面模仿抄袭的项目聊以,就永远不可能走在世界科技潮流的前头,与诺贝尔科技奖也会渐行渐远。
因而,呵护学生心中的“西瓜树”,与支持孩子的“登月梦”,对于培育他们的想象力,同样大有意义,同样值得肯定。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月18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作者由“西瓜树”的话题引发开来,呼吁人们应当呵护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点明确,事理深刻。开篇先摆出新闻材料,以简明的事理分析明确看法,以阿姆斯特朗的事例和英国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结论作论据,表明想象力对一个人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并借莫言获奖对科技教育界发出呼吁,最后回扣材料,归结全文。文章内容厚重,中外对比,层层推进,“引、议、联、结”的行文方式,体现出结构的严谨与完整。
选文2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奇峰
对正处于成长和学习阶段的学生,一谈起理想,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将来设计一个伟大的蓝***,有的将来要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有的将来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将来要当一名维护正义的警察。当然,除了这些被人认可的伟大理想外,也有一些“山珍野味”般的另类理想,比如,近日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当首富嫁有钱人”的理想,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草根”理想背后的心理需求。
在一些学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的好不如嫁的好”,为什么呢?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才是嫁人的本质问题,什么海誓山盟、什么甜言蜜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泡,一触即破。而且,女生在求职简历里,把特长填成“我长得非常漂亮”;把获奖经历填写成“在学校期间,买饮料时,曾连续中了‘再来一瓶’”,要想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得不忍着屈辱被潜规则。也许对她们来说,嫁个有钱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比流浪街头好,比衣不遮体好。
女生当上首富后,即成为了富姐;嫁给有钱人后,即成了富婆。其实,很多女生把自己的将来定格和设计成富姐和富婆,并非全部来自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富姐和富婆背后的特权。因为,富姐和富婆不再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成了一种糜烂的生活和一种奢侈品的象征。在很多人的眼里,当上富姐或富婆后,豪宅、高档车、世界名牌衣服和化妆品应有尽有,各种缠绵悱恻、错综复杂的绯闻也接二连三;当上富姐或富婆后,可以随意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献殷勤者比比皆是,而且过着花钱如流水般的日子;当上富姐或者富婆后,很少会有被抛弃和失恋的滋味,因为,老公基本常年在外,而且,自己身边帅哥如云,再包几个“二爷”也不在话下。
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富姐和富婆也不是想当就能当上的。因为,有一套严格的“进入”机制,比如,想当富姐,没有“官N代”“富N代”这些祖上留下来的护身符,基本就没啥希望;想当富婆,没有苗条的身材、漂亮的脸蛋、诱人的屁股,连做白日梦的机会都没有。而且,钻石王老五、王老六这些“稀有人种”,也不是满大街都是,没有“姜子牙钓鱼”的精神,也很难挤入富婆的班子。因此,初三女生想当富姐,这个理想和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免不了要撞墙的。
(选自《天府评论》2010年11月25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这篇时评文语言犀利、剖析深刻,对中学生纠正理想偏差和思想偏颇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文章由青少年的理想问题开篇,提出当今中学生的“另类理想”,先列举出具体现象,然后加以剖析,最后揭示后果,分析深刻到位。该文语言简洁明畅,“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泡,一触即破”之类的比喻生动形象,“稀有人种”“姜子牙钓鱼的精神”“富婆的班子”等词语于诙谐幽默中给人以深刻的警醒与反思。
选文3
每寸冷漠,都在“碾压”道德
佘宗明
冷漠,刺痛了人心。在惨案中,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了面色冷漠的众生相。痛感、悲悯心匮乏,仿佛“人性方向盘”失灵的推土机,横冲直撞,尽情碾压着道德伦理的底线。
灾祸与“冷漠围观”结伴而行,已是当下尴尬的情景。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车辆两度碾压,18人无一搭救,冷漠的看客姿态,印证着道德底线下移的喟叹。
若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女童被撞,肇事者当迅即救人,稍减良心上的负罪感,路人也当积极伸手相助。然而,一切都被反转过来了:司机逃了,路人视若无睹,“敬畏生命”俨然是纸上空谈,少管闲事式的明哲保身被奉若信条。对善美信念的放弃,构成了人心的暗区。
个体境遇,总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的突遭劫难,投射了人际关怀的冷暖。那些围观者,剥离了冷漠的标签,也是普通的民众。他们未尝就不懂,没有人是座孤岛,相互搀扶才能同舟共济;“乐于助人”是传统的人伦美德,漠视生命,会让良知溃散。或许换个语境,他们也会痛斥“铁石心肠”,呼吁人性回归。可一旦轮到自己做“路人甲”,他们就打起酱油,从“审丑”向“示丑”自然地角色切换,原因何在?
究其症结,不过是“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将道德流失归咎于“世态使然”,是公众一贯的逻辑转化。你看,“彭宇案”殷鉴在前,“做好事遭恶报”,谁还敢冒险救人?理由看似铿锵,其实是伪命题――真正的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
忽略人性反思,是对个体责任的遮蔽。修女特蕾莎说:“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道德践履,本该更果敢,超越利弊权衡。
“人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饥荒,不是火灾,也不止是那些作恶者,而在于他们各自为生。”托尔斯泰如是说。打破“流沙格局”,构筑人际关怀,需要价值秩序的重新梳理――在社会储藏室里,多放置些“人本关怀”。人性复苏了,道德方能走进“春天里”。
(选自《华西都市报》2011年10月17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的时评文章。作者立足于人性的冷漠展开话题,摆现象,析原因,找根源,明态度,可谓逻辑严谨,剖析深刻。作为一篇时评文,该文语言干练,生动形象,很有特色。文章大量使用短句,读之铿锵有力;大量使用比喻句,如“人性方向盘”“失灵的推土机”“标本”等,生动形象;引用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语言内涵,而使用“打起酱油”“春天里”等网络语言,则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