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由原先单一的人物传记向多元化发展,既有杂记类作品又有论说类、应用类文章。杂记类文章是指以记人、记物、记山水风景为内容的文章,也包括一些不易归属的文章。根据杂记类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一般可分为四类:山水游记、亭台楼观斋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本文就其中的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整体阅读进行探究。
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整体阅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文言文正文,通过对正文的阅读,明确该建筑物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建造修缮者或者居住游玩者是谁,文中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2)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除了对个别冷僻的字词作出解释外,还会提示相关的文化常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3)相关的测试题,这是因为题干中常常会有相关的提示,其中选项题里有一部分选项是正确的,这些都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文内容。
一、正文的阅读是整体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从大处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的大意即可。对于亭台楼观堂斋记就要弄清楚这三个要素:
1.关于物 该建筑物的修建事宜、亭台楼观堂斋的位置、该建筑的取名由来、对该建筑物状物的描写和周围景物的描写。例如《岳阳楼记》第一段就交代了滕子京谪守岳阳楼,***通人和,重修了岳阳楼。第二段就写了在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胜状。如《醉翁亭记》的第一段就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了朝暮四时之景。再如王禹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一段交待楼由竹构成,故名竹楼。第二节详细描写了在竹楼中可以领略到种种别处所无法领略到的清韵雅趣。一般的亭台楼观堂斋记都会写到这些信息,当然有的此类文章只是以这类建筑物为起兴或媒介生发议论,不作或很少作客观的叙述描写。
2.关于人 亭台楼观堂斋记虽然是以“物”为主,但里面也有关于人的信息。比如,该建筑物的建造或者修缮者是谁,游玩休憩者或者是居住者又是谁。在这类散文中常常颂扬修造者的才德行能、***德修为。比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选的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就高度赞扬了潭州刺史弘农公治理有道,将建造好的一座房子送给了品德高尚的戴简。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士人优游闲适、精致高雅、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时主人公因贬谪遭遇了***治上的失意,但他们也能自我排遣,寄情自然。
3.关于情 亭台楼观堂斋这些融自然真趣与人文思想为一体的典型建筑往往会触发文人的感慨。文人们常借此抒性志趣,这也常常是该类文章的主旨所在。如《岳阳楼记》抒发了作者以古仁人为榜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醉翁亭记》表明了欧阳修诗酒山林、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君子风范和他与民同乐的仁者情怀。
4.关于理 亭台楼观堂斋记进入了宋代以后,不再滞留在物上,而是逐渐超越了建筑物本身,被抽象成某种特定的意识或观念,建筑物通常只是一种起兴或媒介,作者借此来阐发哲理。如欧阳修的《非非堂记》把重心放在对“君子如何明辨是非”这一命题加以分析,作者借堂发挥来表达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鲜明的是非观。苏轼的《静常斋记》中几乎没有对斋作相应的描写记叙,而是围绕斋名“静常”二字大做文章。苏轼通过对“静”与“常”这一对富有哲理性问题的阐述,来实现对生命的体悟和反思。苏辙的《待月轩记》以大量的笔墨来谈论性命之理。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则阐述了一种圆通的处世态度。2009年浙江省高考选文《宝绘堂记》中以书画为例表达了一个道理,只有“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才能保持个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内心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二、整体阅读的第二步是除了正文外,我们还要注意阅读文言文的标题、注释、出处、问题及选项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尤其是那些亭台楼观堂斋的取名,比如说苏舜钦的《沧浪亭记》的沧浪取义于先秦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词寓含着洗濯***治污浊之意,文中也就深含了此义。比如王禹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文章不厌其烦地写此楼非同寻常的特征是为了表现自己和竹一样的高洁的品性。再比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文中就讲述了取名为“一柱峰亭”的原因。“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这里也体现了李侯的胸怀和操守。
文言文的注释一般是提供作者背景如文章作者***治处境、身份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有时也提供了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扫清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选文最后一般会有该文的出处,这一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大背景,在整体阅读时也不能忽略它。
三、利用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文体特性快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记体散文兴于唐,亭台楼观堂斋记也由唐兴起。王水照先生认为“唐人此类作品矩式,一般以‘物’为主,多作客观、静态的记述,重在本事,如建构程期、地理位置、自然景色等,或稍予议论、以写实胜。”将唐亭台楼观堂斋记的基本体式概括为记事、写景、议论、将之称为唐人的“三段论”模式。这时虽以“物”为主,但并不以“物”为最终目的,主要还是为记修造之人,颂扬修造者的为***成绩和他作为文人身份的诗性雅趣。2012年上海卷选文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就是此类的典型。
到了宋代以后,客观的建筑物记不是表现的重点,表现重点转移到了主观的人。这里说的人并不是建筑物的修造者居住者,而是写作者本人。确切地说就是在文章中强烈地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议论的成分。作者借建筑物来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深层思索,因而对建筑物本身的描写就简要得多了,有的甚至把建筑物只当作写作的由头借题发挥。因此读宋代的亭台楼观堂斋记我们就要充分关注文中议论的成分。唐代的三段论格式也不再适用于此时。北宋的亭台楼观堂斋记突破了唐代格局,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手法参差并用、灵活配置,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2009年浙江高考文言文选文《宝绘堂记》开头就是议论,结尾才点出写作原由。这些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对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整体内容的把握。
总之,我们要从亭台楼阁记的文体特点出发,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再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感悟,最终达到准确解题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言阅读中的亭台楼观堂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