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远益清
香是何时在中国出现的?从考古出土文物追溯历史会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原始的陶熏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当时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草本类植物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诗经》、《楚辞》当中都能找到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但是这种情况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改变。汉代疆域辽阔,很多蛮荒之地都成为汉朝的版***,除了可供燃烧的草本植物之外,南方热带雨林中出产的一些树脂类香料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檀香、沉香、龙脑等等。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开始向理论完善的宗教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在当时人们逐渐发现,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是如此美好,它们气味独特,来源稀缺。因此这类香料成为了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文明,比如香器都在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工炉、鬲式炉等等,甚至都要追求“紫口铁足”之特征。
清代满族崇尚汉文化,他们在***治上大量起用汉人,清代皇室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对于汉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本质的用途,比如现藏于中国博物馆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它们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用香在明清另一大***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大量使用,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百姓之家。
回顾历史会发现,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这种情况直到西方的工业***之后才开始出现式微,而现今在一大批香文化爱好者的推广之下又逐渐开始复苏。
奇楠香韵
真正的沉香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香味越来越浓厚,而赝品沉香味道不久就消失变淡。因此在购买沉香时,首先不应该看它的价格,而是要从其品质入手。
沉香以油脂致密、点燃后香气浓厚为佳。沉香分为沉水、半沉和不沉,除此而外,按照一部分香友的说法,沉香中有一类特殊的品种称为棋楠香,是沉香中的极品。多数沉香不点燃时几乎没有香味,但棋楠不用灸烤就能散发出清淳香甜的气息,点燃后能让人从头到尾闻到多种不同的香味,而且穿透力强,飘荡在空中久久不会散去。
智者沉香,试练人心
沉香本身是木,却能遇伤生香、历劫成道。和其他许多文化艺术品一样,集天地之灵的沉香?,在遇到你我之前经历过太多的人,在你我之后还将经历很多人。以个体的渺小,妄***征服那样的博大,未免有些愚妄。
对待沉香,从钱切入,会得到钱,却得不到沉香那丰盛的美妙;从标榜文化切入,会得到名望,却得不到沉香那深藏的智慧;从药理切入,会得到养生,却也得不到沉香那精妙的宝藏。在沉香面前,让我们先且放下自己的傲慢,谦卑下来,听听它告诉我们,除了自己那有限的浅薄之外,生命还有很多很多丰富的美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沉香之道,在于融合与消解。它的气息并不浓烈,反而好像背景音乐一样,无声无息,无处不在。上等香品,大多会加入沉香,而香事行到最上乘,也是沉香与自然界其他香气之间的融合。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沉香之道,恰恰与中国自古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讲究含蓄、深沉、内敛。对于21世纪的都市生活来说,沉香的“品”首先是“用”――外可净化环境,内可凝神静气。沉香的气息内敛而祥和,没有喧嚣与张扬,休息或工作时,屋里点上一支沉香,其馥郁的芳香能让人忘却疲惫身心舒泰。
与香接触日久的人描述说,香带来的愉悦不像与朋友把酒相聚的欢畅,更像有一朵莲花在内心绽放――静心,仿佛听到雪融化的声音。沉香并不需要被崇拜,而是需要被理解和体会;并不需要被仰视,而只需平和、真挚的相处,做世人灵性上的伙伴,一位谦卑的导师。
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确是大自然化腐朽为神奇的灵物。它会教你怎样做一个王者,怎样做一个雅士,怎样礼佛,怎样参禅,何谓伤,何谓爱,何谓谦卑,何谓陪伴――何谓去虚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