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文言文篇1
一、故事新编
所谓故事新编,是指作者充分利用名著、名篇、名作或课文内容,对其进行改编,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用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来反观现实生活,从而揭示主旨的一种作文形式。如《与你为邻》一文,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现代版中的孟母之所以“三迁其址”,并非只为孟子的学习环境而担忧,更在于对孟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关心,从而揭示出“面对环境污染、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现在的世界已使人们无法生存在和谐、温馨、和平的环境中”的道理。运用这种形式往往能加强文章的现实感、正义感。
使用故事新编类作文形式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人物的言行、思想等要与原作大体一致。这一点如果把握得不好,将会使作文不伦不类,面目全非。原作中人物的言行应在作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人一看便有重温原作或原作人物如在眼前的感觉。另外,在作文中还要反映生活的气息,揭示生活的内涵,这样的作文才显得有分量,有深度。
二、文言笔法
文言笔法是指采用文言文的笔法来写作文。用文言写作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士运论》一文,作者充分深入地理解了文题中的材料,能够从材料中所体现的此与彼、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等关系中,提炼出“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的观点,新颖深刻。如此娴熟地运用浅白文言表达,亦体现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的哲理。
使用文言笔法进行写作时,要符合文言文的笔法格式,要把文言文的意思、语言表达得很流畅。另外,古汉语对虚词的使用要求也很严格,不能乱用。
三、论坛形式
论坛也叫“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板)”,它是网友交流信息的场所。在BBS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同从未谋面的人交谈。不管是生活、时事,还是内心情感,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交流,都可以在BBS上询问并很快得到答案,它最大的优点是自由、平等、快捷。BBS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变得真实,坦诚而伟大。它是网络独有的特色,很多人可以同时***讨论一个问题或话题,各种观点同时存在,是我们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天地。运用论坛的形式作文,可以使我们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运用这种手法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模仿论坛这种形式写文章,就要营造一种论坛所独有的氛围――这就要靠我们用文字来实现;还要使文章的讨论片段尽量接近论坛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显得真实而有韵味。同时,文章内容还要围绕着主题而定,大到文章的主旨、谋篇布局,小到每一句话该怎么说,都必须为中心着想,不能像平时在论坛中那样漫无边际。
四、变形手法
变形手法在西方文学史上得到大量运用,其中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代表。变形,可以是让人变形(变成非人类,如动物、植物、机器人等),但仍具有人的思想;也可以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人的思维;还可以是让我们改变身份,改变工种、职业等凡是有助于表情达意的形式来完成变形,比如把自己设计成教师、法官等。通过变形手法形成的特殊的思维方式,特殊的观察角度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从一个非常特殊的层面来表现主题。运用这种方式时,我们应注意学习,掌握得当,它对于深化主题、提高作文成绩是非常有利的。
运用变形手法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变形的情节要让读者在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如写甲虫的行动,要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的思想感情,要符合人的言行逻辑,从而使这种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令人信服。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2
新教材中也第一次出现了文言文,这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这些文章的篇幅很短小,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因此,笔者觉得小学教学文言文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这几篇短文上,而应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对它感到新奇、有趣,摒除畏难情绪。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愿学、乐学,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首先自己对文言文充满兴趣,并始终尝试着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
一、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学弈》前,要求学生尽量搜集有关作者孟子的材料。学生们搜集到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以及孟子的其他材料,内容非常丰富,让学生对孟子怎样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学习他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两小儿辩日》时则要求学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生平、事迹,还有“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太阳看起来小”的科学常识。组织交流后,学生知道了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同学们知道了孔子的相关背景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起课文来就会兴致盎然。
二、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今天我们仍可借鉴,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如果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到流利通畅为止,未尝不可,但他只是“任务性”的敷衍。如果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渐次提高,效果会好得多。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教师范背。笔者把教师范读课文改成范背课文,而且告诉学生笔者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背出来了,你们的记忆力比老师好,一定会背得比我更快,旨在告诉学生“读熟文言文,一点也不难”,以激发学生胜过老师的“斗志”。在教师范背时,提请学生注意教师的停顿和重音等。请学生大胆评议教师的范背。
2.自读互读。学生或两三人,或三四人分成小组,互为小老师,互帮互学,找出生字、多音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互相纠正朗读,看哪一组先读正确、读流利了,每组或派代表当众朗读,或小组集体表演朗读。这样,不管功课好坏,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机会得到表现。
3.让学生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抑扬顿挫,让他们沉浸在文言节奏中;而后再带动学生读出轻重徐缓。先自己读,然后小组读,最后齐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去体会语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4.分角色表演性朗读。《两小儿辩日》中,人物个性分明,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在学生读通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5.小组合作,弄懂课文内容。由教师讲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懂,虽然都是“懂”,但这二者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前者看重的是为教书而教书,后者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先开展一个“注释搬家”活动,把课后的注释搬到文中相应字的下面,这样有“一箭双雕”之功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弄懂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本剧表演,发挥兴趣
把归纳寓言寓意籍于“访谈”的进程中,将复习巩固融入小品表演之中,可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
例如,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在学生知道关于太阳远近的科学常识的基础上,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级交流。
四、课后拓展,提高兴趣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小学阶段,还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通过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笔者补充了《论语十则》,选取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名言,对重点字词提供适当的注释,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觉得古文一句话就能包含很多内容或说明很多很深的道理,真是了不得。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3
还记得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吗?还记得语文书上那篇《不朽的失眠》的文章吗?还记得2001年的高考标杆范文《赤兔之死》吗?这些优秀文章的共同点就是用了故事新编法。顾名思义,故事新编就是把那些经典的素材,进行恰到好处的虚构和想象,从而让老树发新枝,枯木再逢春。归纳起来,常见的故事新编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时空穿梭;群英齐聚会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倘若辛稼轩活到现在,能习得此法,便不会有此遗恨。运用此法的要诀在于:考生在平时有一个古今中外的名人储备库,并设想自己拥有神奇的时光穿梭机,能够把不同朝代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放到同一件突发事情的背景下,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形象的描摹,最终为文章的主旨服务。
【范文赏读】亚圣孟子问曰:“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览。乃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之国必灭也……”“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如此之谬论。”
(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片段)
【运用指津】如今的影视流行穿越剧,作者深谙其妙,借助时间机器,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人武将各抒己见,各骋奇才,通过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最终揭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主题思想,不能不让人佩服文章构思之精妙。
二、改造故事:乾坤大挪移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在平时的习作中把经典故事进行加工改造,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已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共识。从小到大我们掌握了很多的神话、寓言、故事、典故等,而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等,这些都为改造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改编和复述显然不能让阅卷者满意,这就要求我们独出心裁,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另辟蹊径,在改造时有所突破。
【范文赏读】在老亭长的劝慰下,项羽突然如醍醐灌顶般明白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于是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吸取经验教训,伺机再起。十年后,项羽领兵与刘邦再次决战于垓下,霸王刃刘邦首级。很快,中国土地上第二个封建王朝楚***权成立,项羽被后世称为楚高祖。数百年后,唐代大诗人杜牧为其挥毫泼墨,放声高歌:“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尾段)
【运用指津】对于楚霸王项羽的素材,常人习惯于联想到他自刎乌江的悲壮和凄凉,但这位作者却推陈出新剑走偏锋,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改写了历史的一页,将陈旧的素材点石成金,颇有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之风范,如此,自然会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三,借古讽今:旧瓶装新酒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君翻唱杨柳枝”,翻唱的曲子由于加注了个人的感情色彩,有时候甚至会比原唱婉转得多。这里的借古讽今指的是,把古代的人和事放在当今的构架中,通过重新演绎来影射或者讽刺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在旧故事和新道理之间铺设桥梁,曲径通幽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认知。
【范文赏读】酒至半酣,忽见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二人越谈越气:“这故里归属就争得头破血流,搞得鸡犬不宁,以后再涉及什么利益,那还不得狼烟四起,杀得个人仰马翻?”
“报――主公,大事不好,南方三市――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的黄山在争西门庆的故里。”刘备大惊道:“这西门庆本是后世的大流氓,大败类,声名狼藉路人皆知,今天竟也成了英雄?看来孟德兄那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要改版了,‘今天下英雄,唯西门庆耳’!”
曹操闻言,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学生优秀作文:《青梅煮酒论故里》片段)
【运用指津】作者可谓对三国故事熟稔至极,为了借古讽今的需要,作者把“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主题变更为“论故里”,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并以“青梅煮酒”的典故串联全篇,最后出场英雄竟是西门庆,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情景再现:重塑古人像
“清词丽句必为邻,不薄今人爱古人”,当你遇到一道考试题目时,脑子里会出现许多适合主题的人物,此刻,你尽可找到一个最熟悉且与题旨高度契合的人物,铺排当年的场景,将崭新的思想内容投射到他的身上,让其成为你的代言人。无论是用自己的话重述主人公一生的经历,还是截取其人生的某一片段,都不要游离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真正地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范文赏读】垂柳树下,难掩泪面,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汴京城外,挥手离别,仍念执手,眷恋香衾绣被。人们心中的柳永,是一个活在玫瑰花下的风流才子。杨柳岸边,纵然有晓风残月,也只沉醉于伊人的万种风情。一首《雨霖铃》,哀伤了岁月,也扭曲了世人对他的解读……
半生辗转漂泊,半生无奈等待;一种浅斟低唱,一种多情难忘。年过半百,终于踏上了为官的道路,柳永终于成为了进士。他的身后,是他的杨柳岸,是他的诗词王国――在那里,他的期待才成为皎洁的月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
(201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片段)
【运用指津】作者引经据典,化用诗词,用整饬的骈句再现了一代词人柳永的人生轨迹,在对柳永词意人生的抒写中,把对偶像的敬佩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既有古朴的历史意蕴,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标杆范文】
新孟母三迁
孟母中年丧夫而幼子正雏,母心如槁木,一无所念,唯孟子之前途为重也。然旧厝之近于古墓,每有击缶吹打之声入耳,孟母心头甚怅惘,虑小儿耳濡目染日久,学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迁之。
迁一去处,近于屠。屠者,杀猪宰牛之地,孟子居此不久,便当市叫卖牛肉八钱猪肉十文,磨刀霍霍向猪羊。此亦非孟母所愿,母叹:“此亦非所以居也!”迁之。
孟母一心迁居,四处寻觅,奈何一寡妇幼子,家财无多,夜深人静,数钱囊之中,现金二三铜币,当当作响,心有戚戚,念及宫中府中,一无所托,且楼价高企,虽有两三小产权房,但碍于律法不得交易。出租三五间,聊以度日。如今,望广厦万千,一如海市蜃楼。
异日,孟母过一雅舍,只见参天古木,遮庭蔽院,清凉无比;又闻书声琅琅,如仙乐入耳;俄顷,有俊男秀女络绎而行,揖让进退,斯文有礼。孟母瞪目良久,“此真可以居之也!”
孟母倾其所有,交付首期,搬入新居。尔后,孟母一日三餐啖咸菜,虽苦犹甜。念及新居近学宫,往来无白丁,谈笑皆书生。吾子有望上得庙堂之高,不禁欣欣然。
居得数日,孟母念及礼仪,遂拜访左右近邻,以沾染书香之雅气,官宦之风度。不枉三迁之苦。然左邻右里,防邻如贼,扣门半天,露脸半张,谓,主人上山高尔夫,不在家中。
又居得数日,听闻左邻被拘。左邻乃学富五车养生专家,以学养傲人,贻害众生,被拘之;又居得数日,听闻右邻被毙,右邻为九品县令,以权势掠财无数,致民怨沸腾,被毙之。
孟子进学宫,处纨绔之中,日渐憎厌家贫,露偷鸡摸狗之势,无心向学,辍之。孟母黯然神伤,槁木已成死灰,临纸留遗言,涕零,不知所言……
【轻笔一点】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流传,作者想必对此早已烂熟于心,故能熟练运用,在立意上胜出一筹。难能可贵的是,全文用古典的文言文写就,文学根基深厚。而改造后的结局更发人深省,反映了小作者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忧思。
“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除了以上所列要点,在运用故事新编法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十分熟悉经典故事、深入了解古代名人的前提下进行有理有度加工改造,不要犯低级的历史性常识性错误,否则会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要对经典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能一味追求搞笑好看而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教育意义和道德承载性。尤其不能胡乱搭配生拉硬扯,例如说让关云长拯救喀秋莎,让猪八戒追求雅典娜,让奥特曼大战葫芦娃等,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要巧妙构思,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要独具慧眼,让古老的典故散发出新的魅力,在司空见惯的素材中挖掘新意,在常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觅深层的内涵,从而使文章锦上添花。技巧只是偶然见到,工夫更要下在平时,常读书常思考,常锻炼常温习,一篇篇高分佳作定能诞生在你的生花妙笔之下。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4
——题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平凡的两个字,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历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把母亲书写的淋漓尽致。孟母三迁,画荻教子,而我的母亲为了我何尝没有这样付出过呢?初中三年来每次开学母亲都会亲自来送我,初三来时,我曾劝过母亲“妈,你不用去送我了,我都长大了,铺床这点小事我还是能做好的”,母亲也开玩笑似的的说:“那好,我不去了”。可就在我来时母亲还是见到的上了车。来到宿舍,宿舍的床前没有一位母亲,唯独只有我的母亲爬上爬下的在为我铺床,看到母亲起身时,头发下竟然还隐藏着几根白发,我心中不仅一颤。大爱无言诠释着母亲的伟大,在我生命中你不曾离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九年来不知换过多少老师,一头金发紧跟着时代的脚步,算不上倾国倾城但身材匀称,牛仔休闲是他的打扮,我从未见他穿过运动装,我敬佩的不是他的容貌和身姿,而是骄傲我有一个气质高贵,才华非凡,不得不提的语文老师——高迪。第一次听他讲课,就非常引人入胜,到现在我还记得《在山那边》。到了学文言文,我便更喜欢高老师讲的每一节的背景故事,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前里这一台笔记本,一会说说东汉,一会说说西汉,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在她口中脱颖而出,仿佛就带领我们回到了历史,坐在下面听高老师讲课,有一种听百家讲坛的感觉。每次我们惹高老师生气她都会去原谅我们,她没有放弃过过任何一位求学学子,在她的作业批语中我们重燃过希望,在高老师的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在求学路上老师你不曾离去。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看见你瓜子脸上有一双不大的眼,小巧的鼻子下有一双张能说会道的嘴,仿佛就看见了我,虽然我们不是亲姐妹,但我们是最要好的闺蜜,天生就有闺蜜脸。每次遇到麻烦,我就会努力想办法,办法想出来你就马上那个行动,什么事我们都办的顺顺利利。小时候我们经常吵架,一件玩具就可以把我们和好,但每次都是我错了,去又不肯道歉,现在好像和你说声“对不起”稍微长大点我们便形影不离,有你的地方就有我,有我的地方就有你,每次过年过节我们每年都拉着妈妈想去买一样的新衣服(虽然没买过一次)如今,你在城这头我在城那头,“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虽然在一起的日子不再有,但我们那两颗心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张冉,不对,是冉姐,在我的生命中你不曾离去。
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我脑海最深处,我的成长中你不曾离去。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5
一、选文的方向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对文言短文的选择一般有三种:一是仅选择课内文言短文,如:重庆卷2008年文言文选择了《陋室铭》,这是选自课内讲读课文。二是全从课外选择文言短文,如南通市2008年中考卷就选择了一篇课外文言文,分别是《刘邦论天下之道》。三是课内、课外各选一段,2008年浙江宁波卷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节选,其中《爱莲说》选自课内讲读课文,《梅花草堂集》选自课外。
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全部选择课内文章,会让我们的师生对课内文言文有依赖心理,因为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不外乎朗读停顿、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把课内有限的几篇古文记上,不去总结归纳,不会灵活运用,长期下去,只能培养一些书呆子,这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如果全部选择课外文言文,学生就会放松了对课内一些精读古文的学习,舍本逐末,去练习课外文言文,结果古文基础不扎实,课内的没有学好,课外的又囫囵吞枣,最后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我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中考趋势,从课内课外各选一段文言短文,是比较恰当的做法,既强化课内文言文的教与学,又照顾到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二、选文的难易度
考查课外文言文,最难的是选文的难易度的把握,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那么,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对“浅易”把握得不够准确。如:某市2007年中考卷选了韩愈《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④登崇良。⑤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⑥。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①【嬉】游戏,马虎②【圣贤】圣君贤臣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④【登崇良】重用贤臣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⑥【庸】用⑦【爬罗剔抉】认真鉴别筛选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锻炼。
以上选文,不超过120字,就有8个生字词,这样的选文就是教师在阅读时都感到十分困难,何况是刚刚学习古文的初中生。这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命题难易度评价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的短文如何把握呢?1.短文不宜太长,一般在300字左右;2.生字词不能超过5个;3.考查知识点应是课内文言文学过的重点知识。如2008年盐城市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选择了《孙叔敖纳言》一段,考查的字词有两个:“孙叔敖为楚令尹”中的“为”和“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中的“去”,这两个词在初中文言文的讲读课文中,均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为”与“吴广为都尉”(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的“为”、“去”与“则有去国怀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中的“去”同义,也就是说,要求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是学生在课内学过的重点应该掌握的字词,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课外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也尽量考句间停顿,如2008年盐城中考题,课外文言文所考查的朗读停顿是:“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就是考查学生的句子间的停顿。
教师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练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把握文言文中考的难度,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标推荐的课文内容和老师设计的问题答案。
三、选文的原则
选文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性,对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中考卷中选择的《孟母三迁》、《邴原泣学》、《小儿不畏虎》等,均是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有教益的。但最重要的原则是选文的关联性。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关联或有相同之处,内容上相关联,如,《晏子使楚》、《晏子辞千金》是人物的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孙叔敖纳言》是文体的关联,《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安徽池州2007年中考卷)是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联,特别是知识点的关联。
最近几年中考卷,考文言文时一般会在课内课外各选择一段文言短文,2008年各地中考卷中比较普遍的运用了这种方式:山东淄博卷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课外),湖北黄冈选《愚公移山》(课内)、《小儿不畏虎》(课外),浙江丽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郑龙谏勿伤百姓》(课外),浙江宁波选《爱莲说》(课内)、《梅花草堂集》(课外),浙江绍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罴说》(课外),湖南株洲选《三峡》(课内)、《赵襄王学御》(课外)等等,这样选文,向师生发出这样的信息,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又要适当向课外延伸,两者不能偏废。一是对考生文言基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考查。课内文言文学习要扎实,有较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中,应对自如,举一反三。一般中考卷中考查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必须是课内文言文中应知应会的,所考查字词大都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有稽可查,只不过语境进行了转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还考查学生实践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求同、辩异,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内容的理解,激发其创新思维火花。比较往往是小角度切入,或从选文的思想内容,或从选文的表现手法,或从选文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考查,如:太原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桃花源记》节选(课内),乙文:《资治通鉴》“房玄龄奏”(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这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比较其共性的东西。参考答案: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此答案有两点容易疏忽,一是观点表述不鲜明;二是没有结合已学古文阐述。)再如:盐城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课内),乙文:《孙叔敖纳言》(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这道题其实是比较这两段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学生要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出邹忌、“老父”分别运用的设喻(类比)、反面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这是解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参考答案:邹忌运用设喻(或委婉或类比)的方法进谏齐王,“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欣赏示例1:欣赏邹忌,巧妙运用设喻(或类比),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欣赏示例2:欣赏“老父”,从反面讲道理,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欣赏示例3:还可以都欣赏或都不欣赏,自己重新选择一种。能答到示例3的,可加创新分。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国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大多是一个模式,即老师带领学生预习课文,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学生背诵课文并完成随堂练习。如何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呢?我认为应该借助国学之热。国学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一、历史故事引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精心设计文言文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可见新颖的导入尤为重要。如讲《师说》时,以张良跟黄石公学习导入,让学生领悟敬老、诚信和执著的可贵品质;讲《过秦论》时,从“孟姜女哭长城”说起,用女子的眼泪来指出秦始皇的过失;讲《寡人之于国也》时,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谈起,阐述国君的荒唐和无知;讲《劝学》时,从“孟母三迁”和“断机杼”论起,分析父母劝嘱孩子学习的良苦用心。我还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如由“背水一战”讲《鸿门宴》,由卧薪尝胆讲《勾践灭吴》等,这些历史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了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
二、大声朗读改变气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我还向学生们讲述朗读的好处:有利于开发右脑、改变性格、丰富知识等。文言文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将有很大帮助。大声读书,倾听自己的声音,能增强自信,获得充实和满足感。
三、讨论质疑体会快乐
实行“讨论质疑”,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完成任务的过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犹如单纯的知识接收器,仅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忽略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同时重视与同学合作中的信息多向沟通,彼此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感悟中变“死记”为“活学”,力求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学习文言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究,质疑问难,所有学习参与者都可在探讨中进行感悟、作出判断、调整思维,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局面,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讨论探究、分析评论、择善而从的能力。如讲《赤壁赋》时让学生探讨“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虽然***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苏轼并不悲观,学生感悟到苏轼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上活动,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原则、有重点地指导,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讨论质疑的学习方法将会终生受益。
四、时***新闻沟通古今
一课一得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古为今用是探求古籍的重要前提。我引用了1923年1月,***请孙中山先生挥毫书联,中山先生即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事教育学生。
《论语》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并结合曾仕强教授解读孔子的卦象来解析当今学生的状态和人生轨迹:“孔子的这一句话,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志于学’,不能再犹豫不定,浪费光阴了;‘三十而立’,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后朝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十五年,大概就可以归纳出自己这辈子的几个原则了,人生原则这样的事,在太年轻的时候不可太过坚持,但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那无疑是更可怕的事。择善固执,也是这个阶段所要尝试和坚持的;‘四十而不惑’,根据三十岁确立的原则不断去尝试和实践,然后看成效怎么样,要再过十年,你才可以说,好了,我这辈子大概就这么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不迷惑了,人到四十,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坚持的原则,应该做到不惑;‘五十知天命’活到五十岁回头一看,会发现自己一路走来,好像都有一只手在安排,非这样不可,其实之所以会这样,都是自己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累计起来的结果,一个人现在的处境,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累积起来的结果;五十岁,我们就知道一句话: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命!即使证明到最后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最终还是要做自己;命是谁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这样的命运,又能抱怨谁?认了。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所以‘六十而耳顺’。”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很受启发,可见老师要学以致用,善于引导,让学生有深刻领悟。
五、知识迁移学而有用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7
曾经在《中考文言文大过关》上面,做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狂泉》,是说一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喝了狂泉的水,都开始发疯了,唯独国王,没有喝狂泉的水,举国上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国王“发疯”了,所有人,都让国王喝狂泉里面的水。最后,国王被逼的不行了,就只好喝了一口,也开始“发疯”了,全国人都很高兴,都开始爱戴这个国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整体会影响个人,那个国王,一开始,是个伟人,因为他过于平凡了,最后喝了狂泉里面的水,虽说全国人都爱戴这个国王,但是这个爱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无用的。无用中包含着罪恶和人们对于美好东西的误解。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群学生和老师,他们要做一个游戏,一个人说一个单词,造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随便说一个,人人都这么随便,导致了这个集体十分随便,本来是准备好好学习的人,都被这个场景弄的是非不分,敷衍了事,到了没法说了,只得说一个“period(句号)”,有些人,甚至故意“传染”说随便说一个,反正下一个不是你说。任何人对待事情,都不能随随便便,一个人的随便,往往会导致一群人的随便,导致了一个集体的腐败,这就是那些“贪官”的来龙去脉,导致了他们走向了犯罪之路。
交朋友要十分慎重,你的朋友会改变你。比如说,你交了一个类似于陶渊明的朋友,寄情于山水,在陶渊明的那个时代,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在21世纪,是会被别人当踏脚石踩在脚底下的。少了一个人,别人就会认为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从而把你踩到脚底下。这就说明了,任何一个人,都要随着环境而改变。我们应该交那种豪爽的,义气的朋友,因为那种人,心眼很好,不会坏到哪里去。交朋友大忌,就是交狐朋狗友,那种人,没有任何意义,在你幸运的时候,他们尾随你,称呼你为“大哥”“大姐”什么的,但是,当你没有用了,他们会把你“踹开”。所以说,那种狐朋狗友,是绝对不能交的。
还有,习惯往往也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这里讲一个小故事:一群人,要去应聘,考官给他们每人发一张考卷,总共135道题,让他们在30秒内做完,到了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的进入了那个公司,那个人只是做了一道题其他人都落选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张考卷最后,写了一行两手指间距的字:只需做一道题,方能交卷,只有那个人看到了那行字。为什么他能看到了呢?因为他考试时总喜欢先将试卷浏览一遍,发现了那句话。这就说明了,习惯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
环境,往往也能改变你。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曾经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这就说明,环境是能改变一个人的,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意志力很强,但是,往往这种自负,改变了你一生的命运。
当心!你身边的东西正在改变你。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8
关键词:白板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中***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40-01
对于高效课堂,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但要真正让课堂达成“高效”的目标,除了学生层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层面。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容量最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仅靠一支粉笔和一本书是绝对不够的。而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综合性学习,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为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运用电教手段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让文言景物神采飞扬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教学时,笔者先从“峡”字入手,引入课文,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都只能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译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到网络资源库找了许多与此文所描写景物相匹配的画面,然后精心挑选出几张***片,并利用白板呈现出三峡的优美风光***,让学生对三峡产生直观的视觉享受。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笔者一一出示这几幅画面,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当学生看到这些清幽秀丽的画面时,情绪顿时高涨,很快找到了这些句子,然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丽的景色,这时候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文思泉涌,许多学生都写出了优美的句子。
二、让文学人物活力四射
《我的母亲》是胡适的一篇抒情性的文章,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冗杂的社会中,要唤起他们对母亲的感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课上,笔者采用白板播放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碎片割自己的手腕,让学生对母爱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母亲的性格特征,除了让学生细品文字,笔者还把人物搬上了银幕,刺激他们的感观,让“母亲”在学生面前“活”了一次。此外,笔者还在“母亲”所做的事中留下一道横线,然后让学生们从课文中一一找出,并趁势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母亲”具有这样的性格?学生在仔细寻找后,更深刻地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处境,并对此深感同情。最后,笔者还利用白板摘录一段《我的丑娘》中母亲病危时候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知,采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又如,在分析《智取生辰纲》中的形象时,笔者也采用了这一手段,收效甚好。因此,当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想象的空间,并且很模糊的时候,教师便可在银幕上展示出与此人物形象最匹配的***片,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使他们能在单位时间内达到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三、让语文活动蓬勃纷飞
语文活动课改变了以往单纯学习知识的弊端,现在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都可以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说,白板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尽情地畅游其中。例如,在《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堂上,笔者便将学生编排的《孟母三迁》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并运用白板进行展示,主要有以下环节:感受母爱,朗诵诗文,展示相片、***画,播放音像资料;走近母亲;回报母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心声;课下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因为运用了白板教学,这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时间少,容量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基本达到了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孟母三迁文言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