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乐府篇1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主要的思想观点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青少年时应珍惜时间,否则等到老了,则时间就像向东流去的百川河水一样,永远向东到海,不能向西返回,其“悲伤”也于事无补。
而苏轼的词《浣溪沙》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思想观点为:人生到了老年还可以像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就像门前的流水,不一定向东流一样,它也可以向西返回,并不是“老大徒伤悲”。
二、写作背景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其作者不详。从《汉乐府》可知是汉朝的诗作。汉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大志,争取通过奋发,使以后“有为”。诗歌的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心志,也就是年青人的心志。这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可以传世成为“绝唱”,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哲理: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青少年时代,它不可能永葆,必须珍惜,在此时认真学习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日后会“伤悲”。
苏轼写《浣溪沙》是他在年纪稍大(大约40岁)。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见而自请外任时写的。此时,苏轼虽然已到中老年时期,但他认为,人老应志不老,精神不老,并不是“日落西山”,而是“夕阳红艳”,还可以“大器晚成”。人的年龄精力像寺庙门前的溪水那样可以向西流,而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就是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语)。
由上面分析可知,由于写作时的境况不同,则出现思想观点不同。总之,站在青少年的角度,《长歌行》的思想具有鼓励青年认真学习之用;站在中老年角度,《浣溪沙》具有反颓唐作用。两首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对人的奋发,都有激励作用。
三、写作景物不同的比较
《长歌行》和浣溪沙》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两首诗歌都写了“物”。但由于表达思想观点不同,两作者选取的“物”不同。
《长歌行》选取的物是“园中葵”和“百川”,作者从“葵”吸着甘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阳光让其欣欣向荣,却害怕秋季到来花叶枯黄的心态(这是拟人手法),引出与它类似“百川”之景。 “百川”流向大海之后,不能返回,它必然充满遗憾心理。接着作者言明自己感悟的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由物到人,由物到“理”的写法堪称上乘。因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之陋,显示出文学的“形”“理”合一之美,语言委婉之美。
《浣溪沙》选取的物是“溪水”“水中的兰芽”(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长歌行〉和〈浣溪沙〉比较阅读》)“沙路”“暮雨”等。“山下兰芽短浸溪”意为兰芽虽浸在溪里不能伸出水面,但毕竟它充满生机,终有一日将“出头”。暗喻作者当时自请外任,“以屈求伸”的境况。
“沙路”和“沙门”都带有“佛门”的意思,暗喻作者现在虽像哪些不能问***事的佛家子弟,但自己在暮色中,却听到了宣布夏天到来的“布谷鸟”声音。其中的“暮”和正文的“白发”都寓意作者已到中老年,“子规啼”喻指作者对仕途还充满信心。
长歌行汉乐府篇2
关键词:《长歌行》;汉乐府;赏析;惜时
中***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5-01
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及文人诗与乐曲相配,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后来将乐府机关搜集、整理、保存的诗歌也这样称呼,“乐府”便又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常采用赋、比、兴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长歌”既继承“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和表达深沉的感情。汉乐府诗《长歌行》,这首不知作者姓名但被后世广为传诵的诗歌选自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词中的平调曲。它娓娓道来,描述中抒情,叹惋兼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韵无穷,堪为乐府诗的代表。这首情景交融、感悟人生的哲理诗采用一连串的比喻,通过描写季节的交替和生物的荣衰,感叹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进而激发人们自励***强,莫要蹉跎岁月。诚如《文选》五臣注所说:“言当早崇树事业,无贻后时之叹。”
诗歌一、二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咏叹人生而以园中之葵起兴,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作者通过“青青”一词描写颜色,向人们展示春天花草树木的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园中葵能够充满生机活力,是晨露滋润和阳光照耀的结果。它道出了日光对园中葵的重要性,园中葵对日光雨露的依赖,它们彼此相依相伴的关系。接下来的三、四两句由小到大推而广之:“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不仅园中葵是这样,自然万物也同样是在阳春下生长繁茂,有了自己的光辉。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间万物都在春天焕发光彩。诗歌至此,作者笔锋陡转。第五、六句“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承接上文,写那些在春天鲜明润泽蓬勃茂盛的生命,秋天一到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走向萧条凋零。作者是从反方面写大自然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而老大的规律。自然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再老死,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但植物可以周而复始,而人的时光却不能倒流。“常恐秋节至”着力表现对青春稍纵即逝的惋惜,一个“恐”字道出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无以抗拒。第七、八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到头来总是要向东流归大海,永不再有掉转水头往西的时候。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为喻,把要从正面讲的道理委婉曲折地从侧面表达出来。这从手法上讲是蓄势,从构思上讲是深入浅出。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既生动形象又极具概括力。诗歌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到渠成,卒章显志。诗人从万物的盛衰推论到人生盛年难再,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华,及时努力,做一番事业,切勿蹉跎时光,一事无成,到年老体衰时悔之晚矣!一个“徒”字意味深长。一方面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同时又是在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留叹息,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有所作为。诗歌末两句调动人们思考:自然万物经历春华秋实的过程,圆满的人生包含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历程;自然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便能结实,人却需要有足够的自身努力才能成功;万物虽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故不足伤悲;人若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便是白来这世间走一遭!诗歌最后的警句深沉含蓄,浑朴有力,如洪钟长鸣,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起着极大的鞭策鼓舞作用。自然界的时序不断转换,园中葵及万物经历春生夏长,到秋天成熟时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活力不再。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一如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亦如叶上的朝露,瞬间便被太阳晒干。这一深邃哲理作者只是点到为止,读者需要借助自身人生体验来洞察深意,从而与诗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调动读者思维而不将观点强加于读者,使诗歌避免了令人生厌的刻板说教,深刻的哲理也变得生动浅显,读者乐于接受且内心被深深震撼。
《长歌行》的思想基调不同于汉代其他文人的哀叹人生短促,鼓吹及时行乐。诗歌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读者懂得人生苦短奋斗当及时道理的同时,获得拼搏进取的正能量。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会对后世诗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陶渊明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句,无不从这首《长歌行》中汲取了精华,获得了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增林.古代诗文中的“葵”字解――兼谈“葵菽”即“葵藿”[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04).
[2]源流.比喻的妙用――谈乐府民歌《长歌行》的艺术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3]无心.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J].体育博览,2005,(04).
[4]赵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朝乐府诗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5]龚焱.《汉乐府・长歌行》与陶渊明《杂诗》对比阅读[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06,(09).
长歌行汉乐府篇3
关键词:汉乐府;模式;歌;音乐风格;诗体特征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1-02
纵观汉乐府诗题,相较于《诗经》以篇首句为题的单一性,题目形式更加多元化。《诗经》一般是采取诗句的前两个或是前3个字,而汉代乐府诗题则更多的有着自身的特殊含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诗题中的“行”“吟”“歌”“诗”看做毫无实际意义。
本文重在对题名中含“歌”类作品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更加清楚地认识汉乐府的音乐特性和诗体文学性,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汉乐府的相关问题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一、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
基于汉代乐府诗今天保留下来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本文所探讨的汉乐府的范围主要是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基础上,参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所收录的汉诗。虽然这一范围或许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界限划分,但是,我们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这样的分类比较合理。
通过整理,发现汉乐府诗题的构成模式如下:
1.句首字诗题。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如《江南》《东光》《薤露》《蒿里》《鸡鸣》《乌生》《平陵东》《王子乔》《大风起》《枯鱼过河泣》《冉冉孤生竹》以及《郊祀歌十九首》。
2.“歌”字诗题。这一类比较复杂,又可细分为单名“歌”、复合词“XX歌”、“XX歌行”以及“XX歌辞”。
3.含“行”、“吟”、“篇”、“操”、“怨”等其它词语的题名。其中,含有“行”的题名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三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不尽相同,第一类最少。同时,最后一类中时常含有前两类模式的变异形式,如《东门行》《西门行》《孤儿行》等,在首句之中加上了一个“行”字;而《长歌行》《艳歌行》《怨歌行》《满歌行》《伤歌行》和《悲歌行》这7首则同时含有“歌”、“行”。
3种题名在汉代呈现着纠缠交错而向前发展的态势。与《诗经》命名方式相同的诗时代较早,以“行”、“篇”等字为名的诗多出现于东汉时期,以“歌”为题的诗的构成则比较复杂,贯穿了整个汉代。从某种层面上来讲,3类模式之间存在着渐变的发展性,从句首字――歌/XX歌――行的一种演变。而在这一演变之中,“歌”的变化集中地展示了这一音乐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歌”字题目的音乐风格
乐府诗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裁和诗歌品类中特殊而复杂,钱志熙先生认为:“乐府诗,顾名思义,是属于乐章的范畴。”①王运熙先生也指出:“乐府诗原是乐府机关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词。”②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歌诗的叙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③“采歌谣”一语也很好的说明了汉乐府所具有的音乐文本特征。那么以“歌”为题的乐府诗又有着怎样的音乐风格呢?
单名“歌”的作品更多的见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之中。这一称名,不排除其中的一些是由于时代久远,题名丢失,后代的整理者在对其进行整理的时候为之命名。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汉代的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如“作歌曰”、“歌之曰”、“歌曰”的记载。通过对《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粗略检索,“作歌曰”的记载7次,创作者多为贵族;“歌之曰”22次,主体多为百姓、闾里、天下;“歌曰”43次。可见,将其称名为“歌”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而这类的歌具备怎样的风格和特色呢?
乐府诗集中的《李延年歌》《乌孙公主歌》《赵幽王歌》《李陵歌》《广川王歌》《燕王歌》《广陵王歌》等在逯书中均称名为《歌》,然而这一题名形式上的区别却并未影响到二者的实质。这一类作品,往往是其自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怀的抒发,其演唱的场合多于内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复合词的题名更多的倾向赞美、评价性的歌唱,且多无明确的作者。《平城歌》《楚歌》(《鸿鹄》)、《戚夫人歌》(《舂歌》;《诗纪》作《永巷歌》)、《画一歌》(《诗纪》说又作《百姓歌》)、《淮南王歌》(《民为淮南厉王歌》)、《卫皇后歌》(《天下为卫子夫歌》)、《李夫人歌》、《匈奴歌》、《离歌》(《诗纪》作杂歌,注云一作《离歌》)、《瓠子歌二首》《牢石歌》《黄鹄歌》《五侯歌》(《长安百姓为王氏五侯歌》)、《上郡歌》(《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华容夫人歌》《鲍司隶歌》《五噫歌》《董少平歌》《张君歌》(《渔阳民为张堪歌》)、《廉叔度歌》(《蜀郡民为廉范歌》)、《范史云歌》《皇甫嵩歌》《郭乔卿歌》《洛阳令歌》《颍川歌》(《颍川儿歌》)。这一类作品中,除《楚歌》《瓠子歌》《黄鹄歌》等个别作品的题名带有明显的诗经命名方式之外,其它诗的题目多非句首字的截取,而是内容上的概括。然而,虽然均呈现着XX歌的形态,但其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类是自作,一类类似于代言体,无明确的作者,诸如《民为淮南厉王歌》《天下为卫子夫歌》《郑白渠歌》《颍川儿歌》。考虑到汉代的采风,可以想见这是这一制度的成果。也正是因此,使其歌唱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对象性,一种口头的言说方式,与单名歌的作品的风格是趋同的,均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质朴情感的展示。
汉乐府诗题的第三种模式,恰恰表现出歌具有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彰显,其中绝大多数呈现的特点是:首句之字加行或者引,或完全与首字无关,如《长歌行》《满歌行》等。通过对题名中“歌”、“行”的比较,“行”的叙事与节奏性明显,更倾向于热烈、悲痛的外露情感且有着很强的叙事色彩,其本身的节奏性极大的渲染了其感情色彩。如《东门行》中“出东门”、“来入门”、“还视后拔剑而出”将一户人家的情状描述的淋漓尽致;《西门行》中“及时行乐”的阐述,从“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的反问到“为乐当及时”的肯定,再到“解忧愁之法”的阐述,最后落脚于“年命不可期”的告诫之中;《饮马长城窟行》中“远道”、“梦”、“他乡”的顶针式词语,均使感情在层次、语言中更为强烈。而“歌”并不叙事,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感情的宣泄或是对于某件事情的感慨与评价,抒情性、随意性强,侧重于抒发相对舒缓、忧伤、苦闷的内在情感。
《陌上桑》(一曰《艳歌罗敷行》)、《怨歌行》《长歌行》二首、《艳歌行》《满歌行》二首、《伤歌行》和《悲歌行》《艳歌何尝行》(一曰《飞鹄行》)这类含行字者,亦具有着“行”诗所具有的音乐节奏感,然而究其本质,依然是一种情感上的抒发。所谓长歌、艳歌、怨歌、满歌、伤歌、悲歌,除却艳歌具有自身的独特表演程式之外,其余均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与“行”诗相比,单纯的是在情感上划分层次。
此外,还有另外一类特殊的题名,如《俳歌辞》《后汉武德舞歌诗》。根据《俳歌辞》的内容描述,其似为表演的一种记录;《后汉武德舞歌诗》,明帝时期,东平王苍进武德舞歌诗,用之于宗庙,结合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关于歌诗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歌诗”所具有的歌辞含义。这类的出现代表着时人对歌辞的初步认识。
从以上的梳理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歌本身具有着总体类型化的趋势,从最初的总名概括,到之后其它音乐体式的彰显。歌之外的其它题名方式的出现,分类愈加精细化,因而某些时候渐渐转变为一类不具特色或难以归类之诗的称呼。以“歌”命名的作品,无论是单名“歌”还是含“歌”的复合词题目,鲜明的透露着汉乐府的音乐特质,均是一种质朴的情感表达。
三、歌和诗的关系阐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体特征
“歌”作为修饰性的前缀,在《诗经》广泛流传的时代,常常被述及“歌诗”“歌XX诗”“歌XX”,并且无一例外的指向《诗经》。在《诗经》文本中,提到作诗的12次之中5次以歌来指代。汉代,史籍中大量出现的“诗曰”、“诗云”、“诗不云乎”等指向的均是《诗经》。由于《诗经》不断被经典化,当时只有为数很少的与《诗三百》同为四言句的作品可以称为诗。特定的时代和文化限制使得汉乐府在当时更多地被看作是歌,而非诗。
“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断自两汉宜也”。④然而,对于汉乐府,人们更多的关注其音乐特性和表演特质,往往忽视了其本身所呈现出的诗体文学意义。
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歌”类题目,广义上来讲贯穿了整个汉乐府。其诗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名整齐化、类型化特质突出;
2.主题多样性,感情和叙事并行不悖;
3.语言自由率性,针对性强;
4.结构不完全讲究句式的整齐和对仗。
长歌行汉乐府篇4
关键词:汉武帝 歌诗 文学史地位 影响
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言:“谓之贵族者,以其内容皆属贵族之事,且非天子不得善用也”,“因本属雅颂体,故文多典奥,文学成分亦少”。一直以来,对于汉代帝王的歌诗创作学界的关注程度不是十分密切。
汉武帝歌诗创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显示出许多有价值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应该具有特殊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诗人主体意识的变化
歌诗创作的主体是人,歌诗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一切具体内容必须通过人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表现。汉武帝歌诗创作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一诗歌观念渗透到了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中。
汉武帝时期乐府文人创作的《郊祀歌》,如《灵芝歌》,由盼望帝国强盛转入了期盼个体生命延长,其抒情方式是渐次转向个人内心的。
乐府文人在汉武帝时期重视搜集、整理感叹生命短暂、思考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作品,展现了西汉诗歌由外向的抒发集体情感向内向的抒发个人情感的转变。如《战城南》“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体现了对毁灭生命的战争的深沉思考;乌孙公主《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抒写了被迫远嫁异国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悲痛。善窥圣意的李延年还对产生于汉高祖时期的《薤露》 《蒿里》两首挽歌进行改编。由这些作品的搜集整理不难发现,受汉武帝的影响,西汉诗歌已经从一味地歌功颂德、抒发集体情感逐步转向抒写个人真情、思考生命。这种看似转向颓唐的文学风尚变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汉人个体生命意识的逐渐觉醒,为魏晋及以后时代人们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开了先河,出现诸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
二、题材的扩展
《楚辞・远游》开启了诗歌的游仙主题,秦始皇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诗》,之后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鲜有此类诗歌出现。由于汉武帝喜好并创作具有升仙意趣的作品,游仙主题再度进入诗人视域,不仅促进了当时诗歌游仙主题的形成,而且使游仙诗成为两汉乐府诗的重要体类之一。
今存作于汉武帝时期的乐府文人《郊祀歌》中,部分作品表现了升仙内容。如 《天门》 :“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按如淳注:“阂亦陔也。……陔,重也。谓九天之上也。”此后的汉乐府诗,如《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陵》、杂曲歌辞中的《艳歌》 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 《董逃行》等,都写到了神仙世界,众多期盼彼岸世界、渴望升仙延寿的诗歌充分说明,汉武帝之后,游仙主题已成为汉乐府诗的重要体类之一。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就东汉民间乐府单列一类“幻想之类”,盖指诸言游仙之作,收录《长歌行》 《王子乔》 《步出夏门行》 《善哉行》等文章 。
三、艺术语言形式
鲁迅在讨论汉武帝时期的文学盛况时曾说:“这一时期,诗之新制,亦复蔚起。《骚》《雅》遗声之外,遂有杂言,是为‘乐府’。”汉武帝在继承楚歌体的同时对于杂言体予以尝试,正如刘勰所云:“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汉武帝立乐府的文化***策,直接引导了乐府诗“以曼声协律”“靡而***”的艺术形式创新,同时汉武帝的创作实践也是促成此因素的动因。除武帝《李夫人歌》外,《上之回》采取的亦是三、四、五、七言相杂,以三字句为主,句式参差错落,诗意随句式变化起伏变化,写出了汉武帝在位后期威服四海、昂扬自信的气势。这类歌诗,自然通脱,较之诗骚体式,全然新气象。在武帝创作实践的引导下,创作于汉武帝时期的歌诗中,杂言体诗占了相当部分。除《郊祀歌》和《鼓吹铙歌》中收录这个时期的杂言体诗外,李延年《歌》 ,东方朔《据地歌》 《嗟伯夷》等,皆属杂言体歌诗。这些众多的杂言体诗,有力说明这种影响的巨大。杂言体诗的出现及广泛运用,就是后人所称道的所谓乐府体,所谓汉魏古风,对后世影响是重大的,自曹氏父子大量创作乐府诗起,乐府诗成为后世一种常用的形式体裁。到唐代,乐府诗的概念和外延不断扩大,由两汉时期可以配乐歌唱的歌诗发展为唐代不入乐的新题和拟作。
综上所述,汉武帝歌诗创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一代帝王独特的精神面貌,同时,从时代与历史的角度讲,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他以自身的创作展现了汉代诗人主体意识的变化,对于题材的开拓以及对于诗歌语言艺术形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
长歌行汉乐府篇5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贤才;忧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63-01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反应当时社会***,***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有的抒发个人的***治思想和抱负。如《不出厦门行q龟虽寿》;还有一首体现曹操渴望得到天下贤才的《短歌行》,我们通过赏析这首诗来体会曹操那种思贤若渴的意愿。
浅析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赏析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思想突出,中心明确。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但不然。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发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曹操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在这首诗中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治路线和***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文学史》(五卷本),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长歌行汉乐府篇6
建议朗读时间:48秒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白鹿洞诗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的读书故事
陈忠海
一、菜根味道
赶赴/一场/盛宴,需要/时间的杯具
斟满/欲望,酬酢/往来
之间,在/时间的/高处
开/一道口子,再/找一个/借口
生活的真空/不在/人间
我/到底/敌不过/离群索居的/孤云
出岫,毫无牵挂地/漂泊
物欲/继续入侵,我的/一日三餐
都和动物/有关,我/是我
不可估量的/伤害
对/生活的/联想,好比/自然的/物质
我有/与生俱来的/血液和思维
素食者/骨骼清癯,蓬勃的/叶子
现实/舒展出/满目/萋萋
我/打小/就画画,蜡笔下的/白菜
原来是/生活的/教科书
味无味,味中味
在/自留地里/种上/恬淡的/生活
与清风/相伴,以浊酒/相邀
兄弟,我的诗歌/权作/一道菜
且饮了这杯/再走
二、哲学胡同
我的存在/是因为/我是/虚无的/参照
想象/无限大,光的尽头/只是/开始
生命的/不可知,要是/真有上帝
我/一定是/懒惰的人,对此
我不想/说出理由
哲学的神经/总在/搅乱/世界的秩序
一个人/埋在泥土里,可以/长出植物
如果/是藤蔓,软绵绵的/触角
必定/缠绕出/哲学的光环
一生/以萨特为敌,一生/以忏悔为伍
拐过/一个弯,又一个弯,再一个弯
一根根头发/倒下了
一条条思路/打开来
没有/思想,石头/坚持着/风化
我/不得不/陷入/虚无的井
就像/没有躯壳的光,落在/一颗钉子上
清晰可见的/疼痛
被/虚无***/或被钉子/揭穿
都将成为/哲学对哲学的/怀念
并以此,作为我/穿过哲学胡同的
一句/真实/谎言
三、诗经生活
一个人的黄昏,我是/我的/田野
入周南,采芣苢,蒹葭苍苍
之水,我/注定/留在/过往的/烟里
许多风/被人/吟诵,迎着风/回家
不仅仅/是/古人的事
又是/七月,我去过的/中原/豳风习习
独自一人/去了那个朝代
那一方土,我/种下/我的生活
在诗经里/沉沉地/睡去
那些樛木与虫/都/不曾/醒来
吹完风,必定/在小雅大雅中/走失
那/就是/夜的事情了
我是抱着生僻字/说出一个人名
姑娘,东门之杨/已发新枝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今夜/扛一把/生锈的/锄头
把几千年前的田野/翻一遍
把泥土深处的风雅之事/翻出来
诗经里的风,一次次/吹灭/现实的/火焰
我的生活,慢慢地
走到/后半夜的/梦里
(选自《湖南诗人》)
名言坊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长歌行汉乐府篇7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消灭秦***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各抒己见
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项羽完全可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有人说:“项羽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还有人说:“项羽的行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才是大丈夫的尊严所在。”你怎样评价项羽这个人呢?
赠花卿
[唐]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尊称;锦城:即锦官城,指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在此指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形容乐曲轻柔悠扬。
【今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两句笔锋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音乐的高超优美。
我问你答
这首诗是杜甫来到花敬定府上,听闻悠扬动听的乐曲后,即兴挥笔写下的。而成语“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俞伯牙和和钟子期的故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可人们常说:“知音难觅。”真正的好朋友真的很难遇到吗?你觉得呢?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汉乐府:汉朝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诗谱上曲以备庙堂宴享时使用外,还采集了各地名歌供统治者欣赏;晞:晒干;布:散布;德泽:恩惠;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
【今译】
园中的葵花生长得郁郁葱葱,葵叶上晶莹的露水等到太阳一晒就会蒸发。阳春三月,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因为那时华丽的葵叶就要枯黄败落了。时光流逝就像千万条江河滔滔东流奔向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回头西归呢?如果少年时光不及时努力,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悲哀。
【赏析】
这首诗用春去秋来、流水不返作比喻,说明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道理,鞭策人们应该珍惜少年时期的美好时光,及时努力,有所作为。
经验交流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小朋友,平日里你是如何珍惜时间的呢?写下来发到邮箱xx3zwzk
里告诉,让告诉更多的小朋友吧!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今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诗人为排解不悦的心情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残老末路之意,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畅想老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也是诗人借此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可是,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美不过夕阳红”,唱的是人到老年依然是生活美满幸福,看不出一丝伤感的情怀。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活呢?
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的一个乡村小寨,“柴”同“寨”;空:空旷;闻:听见;返景:即“返影”,落日反照的阳光;景:同“影”,日光;复:又;照:映照。
【今译】
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偶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反照到密林的深处,又映照在地面的青苔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傍晚时分独特的幽静景色。那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声,那密林深处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给游人带来了无比清幽的美感。
七彩画笔
长歌行汉乐府篇8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建大业的人,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 ——《淮南子 》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 ——《长歌行 》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佳句更有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人上感叹。更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做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作自己的财富,最为深刻的是鲁迅,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是的,鲁迅一生学富五车,读书千万,一生都投入***事业,又如他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如果不这样来利用时间,那么又怎能成就大业。还有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76岁时病倒了,老朋友关心的问他想要什么东西,而他却说:“我只希望有若干个小时,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 有一次,爱因斯坦再给一所大学授课时,一个学生问他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顺手写了个公式:“A=X+Y+Z ”。他解释道:“A表示成功,X代表辛勤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表示珍惜下来的时间。”也就是这个公式创就了爱因斯坦的成功。同样珍惜的时间也让爱因斯坦走向成功的道路。所以“昨天”“今天 ”“明天”是时间的步伐;“明天”犹豫地接近,“今天”快如飞剑地消失,“ 昨天”永远地停止。因此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就是在延长生命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长歌行汉乐府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