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1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事物之时,为使学生摆脱被动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以形成一种观察的动力,所以得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秋天到了,老师带着低年级儿童到树林里去玩,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树林里树的品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等不同情况。这些树形态多异、姿态华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秋天到了,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2.如果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树当人写,该怎么说?3.秋风一吹,树叶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练习说话。回到教室老师打开多媒体,放了一段秋天森林景色课件,引导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最后概括说:“秋天,森林里的树真是又多又美丽”,这样从观察入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今后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学生不仅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意,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还要从读悟写,领会文作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直接从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它是打好作文基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学生写作文,如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的作文虽然也文从字顺,但显得单薄而没有分量。有的学生从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能联系阅读中得来的有关知识,写出来的作文相对就有了深度和广度。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宽,作文才写得厚实。从阅读中还可以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和观点。“读书明理”,书读得多,道理就懂得多,认识也就提高了。而有些思想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懂得道理多,提高了认识,就可以运用这些思想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去分析社会和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去判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能凝练自己的看法,写作文的时候也就不愁没有思想观点去统率材料了。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在目前学生普遍认为“习作难,一见习作心就烦”的情况下,习作指导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在习作教学中,老师都力***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行“引趣”设计,突出趣味教学的效果。如二年级说写训练课《我喜爱的水果》,老师先以苹果为例,出示各种苹果,看形、看颜色,削开果皮观察果的肉,再把苹果切为两半,观察果子的内部构造。最后,把苹果分成小块让学生品尝味道,这里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尝一尝,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几句连贯的话,继而表达一个中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又学到了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上《我喜欢的小动物》说话课时,老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里睡门口,小偷最怕他。”当学生猜出是“狗”时,老师又说:“它们的名称是什么?”生答:“动物。”然后师提出:“你们见过哪些动物?”运用猜谜开头引起学生兴趣,跟着这个思路,使说话训练步步深入。
四、积极渗透思想教育
在习作指导中怎样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呢?如:在上《挑食的小狗》习作课时,先让学生说出各种各样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后,老师针对目前独生子女偏食、挑食现象补充问道:“你们知道挑食的害处吗?每种食物都有它的营养,不吃对吗?”学生都说:“挑食、偏食都不对,我们要改正。”又如在教《我喜爱的水果》时,有一位同学在结尾加了一句:“我们吃水果时,要保持环境卫生,把果皮丢进果皮箱里。”这里老师就要及时赞扬他:“这位同学能想到把皮扔到果皮箱里,说明他是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学生,大家要向他学习,不乱扔废弃的东西,使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少先队员。”习作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必须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良好的意志、品格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发现美的事物。
总之,提高小学习作起步教学,必须要从低年级起,就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序列,有计划地从说一句、写一句完整的话练起,培养学生从说几句话连成一段话到说写一件简单的事,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从内容入手,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2
师:拿到一本新书,你们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读完、读懂,我想肯定是有秘诀的。谁能介绍一下,面对一本新书,通常你们都是怎样展开阅读的?
生:我是先看封面,看看好不好玩,好玩就开始读!
师:你属于“书必貌相”的一类,这对作家们敲了一个警钟。(众笑)
生:我是看定价的,太贵了就算了……(众笑)
师:你追求的是很高的境界,最渴望“学问无价”,是吧?(众笑)
生:我一般喜欢先看简介,看是否吸引我。
师:简介如一扇窗,一叶而知秋,这是个好办法,值得推广!
生:我一般先看书评。有一些名人啊,著名作家啊,会在后面写一写评论,推荐语写得好的我就买回去读!
师:那我得给你提个醒,就像课前交流时你们夸我一样,也许只是为了安慰我一下,搞得我美滋滋的!(众笑)有些书评也一样,推荐语写得天花乱,事实上败絮其中,自己还得要有一双慧眼哦!听完几位同学的介绍,我心里有点底了,《淘气包埃米尔》这本书怎么样?
生:好看!
师:我绝对同意,这的确是本好书!阅读效果如何,我得考考大家,一起看大屏幕,举手抢答:
(屏显:学生逐题抢答,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1. 埃米尔出生在什么地方?()
A伦纳贝亚的卡特胡尔特庄园B 地中海的迪亚特岛
C斯蒂亚戈的优卡比牧场D圣菲亚路的猎鹿人木屋
2. 埃米尔把谁当国旗升到旗杆顶?()
A爸爸安东・斯文松B女仆丽娜
C妈妈阿尔玛・斯文松D妹妹伊达
3. 埃米尔在赫尔特弗雷德帮助谁抓到了横行乡里的小偷“麻雀”?()
A长胡子阿姨B彼特尔夫人
C克吕莎・玛娅D斯***勒・尤克
4. 埃米尔救下了一只小猪,它叫什么名字?()
A马尔库斯 B珠兰 C小可怜儿 D鲁卡斯
5. 埃米尔犯了错,爸爸都会把他关到木工房,而他每次都会削一个木头老头,最终他削了多少个?()
A 55个B 128个C 264个D 369个
6. 圣诞节的时候,埃米尔为伦纳贝亚村的孤寡老人举办了宴会,用什么捕捉了恶毒的女领班?()
A捉鱼钓钩 B套马绳索 C逮鼠夹子 D捕狼陷阱
7. 埃米尔有一顶黑帽舌,蓝顶子的帽子,不是很时尚,还有一把长工阿尔弗雷德给他削的毛瑟***,他都非常喜欢,每当他想要的时候,他总会大声说()
A给我***和帽子B我要我的***和我的帽子
C我要俄的猫子,我要俄的墙。
师:这一句说得蛮有味道的,谁再来试试。
生:我要俄的猫子,我要俄的墙
师:太有味道了!说实话,你应该就是伦纳贝亚人吧!(众笑)
师:每天晚上睡觉时,埃米尔总是喜欢带着自己的帽子和***一起睡觉,因此,睡觉前,埃米尔总会对妈妈说两句话――
生:我要俄的猫子!我要俄的墙!
师: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埃米尔也会说两句话――
生:我要俄的猫子!我要俄的墙!
师:每次出门前,埃米尔都会说两句话――
生齐:我要俄的猫子!我要俄的墙!
师:看来大家都会说伦纳贝亚的方言,大家都成了埃米尔的老乡了。(众笑)
师:根据书中的描述,埃米尔有着一双圆圆的蓝眼睛,红扑扑的圆脸蛋,卷曲的浅色头发,是一个十足的小帅哥。当然,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不是他的帅气,而是他的――
生:淘气!
师:他有个众所周知的称呼――
生:淘气包!
师:我们能将他的淘气经历如数家珍,还真要感谢他的妈妈,勤劳善良的阿尔玛女士,她将儿子的故事一件件写成日记,记录在那个蓝色日记本上,这也使得这本书的记述方式与众不同,我们见过自传体、章回体,这种记述方式同学们也可以给它一个名字――
生:日记体
师:一本奇特的日记,一个奇特的男孩,一段段奇特的经历,我是笑着读完这本书的。这本书有没有让你特别感兴趣的故事呢?这样吧,先把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想不起来的桥段可以再翻翻书,并和伙伴们谈谈你读过这个故事的感受。
(学生饶有兴趣地与周围伙伴交流书中精彩片段,教师巡视,相机听取学生讨论发言。)
师:谁愿意和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最感兴趣的故事?
生:我最喜欢他把妹妹升到国旗杆顶上这个故事。一想到妹妹伊达在高空中飘来飘去的样子我就觉得好笑!
生:我也喜欢这个故事,实在太刺激了!
师:你愿意当他妹妹,感受这份刺激吗?
生:我愿意!这样可以看得好远!
师:你和埃米尔一样胆大包天!这的确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生:我喜欢埃米尔把他爸爸关进厕所这一段,太过瘾了!(众笑)
师:瞧你这一脸得意,我怎么感觉你也憋了一肚子坏点子,想着对付你自己的爸爸啊?(众笑)
生:是的,我想看看爸爸被我整一次会怎样!
师:我告诉你,那你一定会屁股开花,绝无例外!
生:那他被卡在厕所了啊!(众笑)
师:你一定要祈祷,他被卡住好久,足够你跑好远!(众笑)
生:我喜欢他把一盆猪血扣在爸爸头上,并且拿龙虾咬爸爸脚趾那一段,太好玩了!
师:你们班主任来了没有?我想向她把你们爸爸的电话都要来,依次打过去,让他们亲耳听听这群小家伙在密谋些什么!(众笑)
生:我在想埃米尔的爸爸一定特别崩溃,总是被儿子整!
师:我实话告诉你们,我才崩溃呢!听听你们这些鬼点子,珠江路小学有小木屋没?把这些小家伙全关进去,像埃米尔做错事一样去削木头老头!(众笑)
生:我读到埃米尔为了吃罐子底部的稀饭,把脑袋塞进去拔不出来这一段的时候,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师:看吧,淘气遭报应了吧!(众笑)
生:但他最后把罐子碰碎,脑袋出来了!
师笑:既委屈了自己,又报废了罐子,这个败家孩子!(众笑)
……
师:交流了半天了,埃米尔的故事真是太丰富了,此时此刻,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愿意和淘气包埃米尔这样的男孩成为朋友吗?
生:我愿意,和他在一起太有意思了!
师:痛并快乐着,和他成为朋友要随时准备和他一起承担风险,不过也有一个好处!
生齐:什么好处?
师:各位削木头老头的本领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众笑)
生:我可不敢和他成为朋友,那会倒大霉的!(做恐惧状)
师:倒霉是必然的,但快乐也是会常常相伴哦!同学们,大家到底愿意不愿意和埃米尔成为朋友啊!
(生有的喊愿意……有的喊不愿意……)
师:埃米尔淘气,他总是让人提心吊胆,他总能花样翻新地做出令人惊讶的事情,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削好木头老头儿,我们和他一同经历着惊险、刺激、忧虑、快乐。他周围的人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大屏幕出示伦纳贝尔村民对他的评价:、这个孩子不会有出息,他真是个惹祸精b、他总是能做出淘气的事,即使他不愿意,也能碰巧做出来)
师:埃米尔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我在读这本书时,有这样两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出示孤寡老人聚餐***片)
师:这件事发生在圣诞节第二天,当得知济贫院的老人们没有因为女领班的刻薄,任何美食也没有吃到的时候,埃米尔自作主张的将老人们营救到卡特胡尔特庄园,并将第二天招待客人的美食送给这些可怜的老人享用,当然,他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妈妈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一下。(大屏幕出示妈妈日记中的一段话,指名读。)
生:“圣诞节第三天,晚上我很难过,今天他在木工房坐了一整天,可怜的孩子。”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你们什么想说的?
生:我认为埃米尔做得对,他的爸爸不该惩罚他!
生:他明知道会这样做一定会被关进小木屋,可他还是做了这件事,还惩罚了恶毒的女领班,我觉得他很勇敢。
生:他用自己的痛苦,换来了老人们的幸福,他是个好孩子!
师:听你们这样说,我真的被你们震撼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埃米尔,更为了你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
师:感谢大家从埃米尔的淘气中发现了十分宝贵的东西,他的故事中是否还有被我们忽略的宝贵呢?翻翻书,再找一找!
生:埃米尔家的长工阿尔弗雷德受伤了,伤得很重,当时下着大雪,埃米尔冒着危险把阿尔弗雷德送去医院,救了他的命。
师:关于这个故事,书中浓墨重彩的进行了描写,尤其对当时的环境以及埃米尔的处境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一起看大屏幕,我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出示:雪钻进他的耳朵,挡住他的眼睛。他很冷,靴子里塞满了雪,角质冻裂了,手指和耳朵被冻僵,鼻子出血了。)
师:你们好安静,你们都默不作声。我感到有一种情感在班里流动,一起来读这段话。(生齐读这段描写)
师:同学们,面对这件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好仗义,他是个男子汉!
师:这个评价很有意思,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他做事很坚持!
师:我可以理解为是“执着”吗?
生:可以这么理解。
师:去把这个评价写下来。
生: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很佩服他!
师:好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众鼓掌)
生:他又一次没听父母的话,坚持去送阿尔弗雷德看病,如果还要被罚去削木头老头,还要被罚关小木屋,我愿陪他一起!(掌声响起)
……
师:我发现咱们四(3)班的同学很会读书,从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描述中,我们竟然发现了这么许多内在的宝贵。这种读书方法可是难能可贵的。伦那贝亚的村民们好像也在不断的接触中,发现了埃米尔了不起的地方,他们的态度也在转变。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种变化了吗?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
生:“那位卡特胡尔特男孩,我一直很喜欢他”
生:“你们有一个引以为自豪的男孩”
生:“埃米尔是最棒的哥哥!”
师:后来,这个淘气的小男孩成为整个伦纳贝亚最有出息的男子汉!长大以后他成了社区委员会***,这仿佛是个奇迹。这真的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吗?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生:我不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埃米尔真的很棒!
生:埃米尔有很多的优点,他那么勇敢、正直,他一定会成功的!
生:我认为埃米尔很聪明,我爸爸说,淘小子出好的,淘闺女出巧的!(众笑)
师:这样的好爸爸一定不能被关进卫生间!(众笑)淘气也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的收获将是一生的财富。大家认为埃米尔最终取得成功,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最应该感谢谁呢?可以先讨论一下,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生:我认为他最应该感谢他的妈妈,他妈妈对她一直很宽容。
师:是的,宽容是一种博大的爱(板书“宽容”)。
生:我认为他最应该感谢阿尔弗雷德,因为他教会了埃米尔许多新奇有趣的事。
师:没错,分享也是一种爱(板书“分享”)!
生:我认为他最应该感谢他的爸爸,他的爸爸虽然有时候会很严厉,但是内心对埃米尔是很疼爱的!
师:你都看到他爸爸的内心深处了啊,真是埃米尔父亲的知音!(众笑)我同意,严厉也是一种爱(板书“严厉”)!
生:我认为他还应该感谢那些刚开始不喜欢他的人,老师说过“要学会感谢那些不喜欢你的人”。(板书“不喜欢自己的人”)。
师:(指着孩子们题写的评价词语)埃米尔真的很淘气,他总是无休止的闯祸,他总是惹来无数的麻烦,他总是让所到之处成为灾难,鸡飞狗跳,给大家带来无数的烦恼。(语速放缓,加重)但是,他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坚强,拥有责任感;他勇敢,有一颗正直的心;最重要的,他有着那么多关心他的人,爱他的人,宽容和豁达始终伴随着这个男孩的成长。
师:有这样的一段话: “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会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都会变得非常优秀!”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们认为说这番话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说这番话的应该是一个爱孩子的人。
生:这个人应该不讨厌淘气的孩子。
生: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是一位老师,他心中有爱,他很宽容。
师:谢谢你对教师这个身份的认可,有生如此,夫复何求,老师们,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个同学。(与会老师们鼓掌)
师:孩子们,2002年,说这番话的老人带着微笑,带着对孩子的喜爱,带着一份依恋在瑞典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她,就是被誉为世界童话外婆,本书的作者林格伦女士,也正是她用非常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真实的、生动的淘气包埃米尔。让我们全体起立再来读这段话,感谢这位了不起的童话家,尊重她、怀念她。(众生配乐读这段话)
师:这位了不起的童话外婆一生创作了30几部作品,但是目前为止只有8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今天我们刚刚读过的《淘气包埃米尔》是其中之一,另外7部作品――《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 《米欧,我的米欧》 《狮心兄弟》 《大侦探小卡莱》 《疯丫头马迪根》 《吵闹村的孩子》,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在童话外婆的童话中,我们也会一天天慢慢长大。
【点评】
姜锋是我外省的徒弟,也是我名师工作室的一名编外成员。他和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喜欢石头,崇尚简单,率性而为,对阅读推广有着美好的执念和坚持。《淘气包埃米尔》阅读交流课是他在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交流研讨会上执教的一节观摩展示课,从现场不时爆发的阵阵笑声不难看出,这样的阅读交流课,学生该有多喜欢。
我一直相信快乐是会感染的,快乐也是可以互动的。从课前交流开始,姜锋老师就以独特的姜式幽默俘获了初次见面的孩子们的心。随着阅读交流地不断推进,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松弛,越来越快乐。
姜老师不仅是孩子们阅读的伙伴,更是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唤醒者。他采用抢答的形式带着学生回顾了书中的内容,他采用自主汇报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片段。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阅读亢奋的状态。姜老师没有把阅读课堂变成自己思想的遛马场,更没有以自己的阅读强势限制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我们听到的是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心得”。
听他的阅读交流课,就像和他一起骑着马行走在参天的树林中,倾听丛林发出的阵阵涛声,以及森林深处叽叽喳喳的鸟鸣。不时有一阵美妙婉转的啼叫声传来,这种声音弥漫在参天巨树之间,是多么的惬意美好。
就是在这样轻松欢愉的过程中,淘气包的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越来越清晰:他虽然很淘气,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坚强,拥有责任感;他勇敢,有一颗正直的心;最重要的,他有着那么多关心他的人,爱他的人,宽容和豁达始终伴随着这个男孩的成长。当孩子们对淘气包这样认识的时候,其实也就拥有了哲学的最初启蒙――对一个孩子以及生命成长过程的辩证的认识。
课的结尾,简简单单的两段话完成了对童话外婆全部作品的约略介绍。这个环节看似轻描淡写,却不能没有。它是孩子们从阅读一本书,走向阅读更多本书的开始……
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一册在握,展读之间,仿佛在赴一次精神的华宴,阅读交流到沉醉之处,怎一个“乐”字了得!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3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只有短短的230字,真正用心教学生写作的人却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升思维水平
这则寓言,从蚊子的一段话和行动来看,对狮子很不公平,它根本不是和狮子公平对决,往好里说蚊子是出其不意,往坏里说蚊子就是在耍赖皮。你想,狮子还没有任何准备,蚊子上来对准狮子的鼻子一顿乱咬,这是不是耍赖?真正的挑战和对决应该是约定好的,你握一柄宝剑,我持一柄宝剑,同时走上对决的舞台。那么请你想象,如果蚊子和狮子要是真正决斗,它们将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
我们可以将蚊子说的这段话进行变形,用以下的形式训练学生。
蚊子: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狮子:――――――――
蚊子: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
狮子:――――――――
蚊子: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
狮子:――――――――
蚊子: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狮子:――――――――
蚊子:我比你强得多。
狮子:――――――――
蚊子: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狮子:――――――――
写好人物对话,必须考虑:一是情境化;二是口语化;三是个性化。在训练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么写――
蚊子: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狮子:小东西,牛皮不是吹的!
蚊子: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
狮子:我有什么力量?你可以到森林里打听打听啊。
蚊子: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
狮子:都不用!用尾巴就能扫死你!
蚊子: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狮子:小东西,你孤陋寡闻了,女人如果也能如我一样吼三声,地球都要抖三抖。
蚊子:我比你强得多。
狮子:是吗?我怎么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蚊子: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狮子:小东西,看来你是来找死的!
这样的想象对话写作训练活泼生动,很好地表现了《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和狮子这两个寓言形象。
二、在写作中,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
想象写完蚊子和狮子的对话后,我这样问学生:狮子,它是百兽之王,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头狮子――百兽之王――它就不搭理蚊子,不和蚊子决斗呢?然后引导他们到《伊索寓言》里去找有没有一则寓言写到狮子的形象。结果我找到了一篇《鼬鼠和狮子》,其全文如下:
有一次,一只鼬鼠和一头狮子相遇。
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它一决高低。狮子想也不想,就果断地拒绝了。
“怎么?”鼬鼠轻蔑地说,“你害怕了吗?”
“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我就这么答应你,你就可以获得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虽然,你可能会死;但我呢,以后所有大动物、小动物都会来耻笑我,耻笑我竟然和弱小的鼬鼠打架,弄得自己无地自容。那不是一件可笑的事吗?”说完,它头也不回地向树林深处走去。
你看,狮子是百兽之王,但是不和鼬鼠比,这就是大人物对于小人物的蔑视。可见,生活中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人中的名人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话,我们又有了一个写作训练的情境,我是想通过这个写作情境训练学生生活的智慧,设置情境如下――
假如你是蓝溪学校的第N届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胡兮兮,你向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文学巨匠莫言挑战,要和他进行一场作文比赛,写一则挑战书。
经过点拨,学生写作如下:
挑战书
尊敬的莫言先生:
欣闻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祖国争得荣誉,可喜可贺!我们老师最近总是说,弄斧就要到班门,所以,我想和您来一场作文比,比赛的题目就是我们兰溪学校十月份的月考题――“国庆一天乐”,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顺颂
秋祺!
蓝溪学校第N届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胡兮兮
2016年10月18日
在写作挑战书的前提下,我又设置了如下的作文情境――
阅读以上挑战书材料,依据下列情境,以宣传胡兮兮为目的,写一则新闻导语,要夺人眼球。
1.莫言拒绝胡兮兮的要求;2.莫言答应胡兮兮的要求,莫言作文得分100分,胡兮兮得分75分。
写好新闻导语,在新闻“三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学生在理解作文情境的基础上,依据要求,写出以下两则新闻导语:
其一:2016年10月18日,兰溪学校文学小将胡兮兮挑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学巨匠莫言,莫言先生拒不应战。
其二:2016年10月18日,兰溪学校文学小将胡兮兮挑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学巨匠莫言,以25分之差惜败,虽败犹荣。
这样的作文训练是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呢?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提升生活的智慧。
三、在综合训练中,铸炼学生段落结构技巧
在以上两步训练以后,再进行文章段落写作结构训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作训练。写作题目如下: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时,忽然一阵狂风吹破了蜘蛛网……
要求:1.字数在150字左右即可;2.想象要符合原文角色的性格;3.第一句概述,后三句围绕第一句细说。
这样的训练其实是教学生段落撰写的技巧――先总写,再分写,让文章生动具体。经过点拨,学生写出如下段落――
蚊子无意间逃离了蜘蛛网,得意狂妄的心理膨胀得像要爆炸似的。它上下翻飞,左右飞舞,嗡嗡嗡地哼着小曲,心想:蜘蛛,还是什么天敌,“天”助我也,“敌”算什么!它要把这大快人心的消息告诉在秧田里捉虫的小鸭子,却不料绿油油的秧苗中伸出一条长长的舌头,它成了青蛙的一顿美餐……
这段文字共写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总写蚊子逃脱蜘蛛网的得意狂妄,第二句话从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角度写其得意,最后一句话从结局的角度写其得意狂妄带来的恶果,把蚊子的这一性格塑造得惟妙惟肖。日积月累,学生结撰段落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不过,我们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的写作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感兴趣,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可操作,就是在学生的写作能力范围内可实施;三是微型化,也就是能当堂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反馈。这才是我们训练学生写作的真正境界。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4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呢?
2、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充满活力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想法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的老师一直以来用心去思考、去研究的问题。
3、只有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看***写话的训练,对学生来讲才会是水到渠成之事,我们的教学也才会落到实处。
关键词: 观察习惯 激发表达 学会想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1~2年级的写话目标定为: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看***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主要途径,它针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颜色鲜丽的***画入手,为学生刚开始学习写话,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逐步学习表达。
看***写话画面生动,学生在直观感受画面内容的情况下,就较容易做到表达言之有物,另外,以连环画形式展示的看***写话,每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对学生的写话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顺序的表达,要做到表达有条理。这样一步一步的训练就有效地锻炼和发展了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看***写话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以及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低年段的语文老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看***写话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看***写话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在看***写话时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面对单幅***或多幅***,能写上几句话或一段话,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看***写话虽然已经提供给学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但***画展示的是一个瞬间的情景,由于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学生习惯于静止地看画面内容,不能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2.一、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不能把看到的事物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部分学生即使经过老师的指导,仍然不能很好地将***意表达清楚,叙述完整。极个别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甚至无话可写。
基于以上情形我主要通过以下的四个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看***写话,效果较好。
一、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看***写话的基础是要学会观察,这是进行看***写话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呢?老师要起好引路人的作用。如,下课十分钟老师可以领着孩子们开展有趣的活动,然后指令明确的让孩子们观察活动者的语言,动作,神态,最后把这些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如:我们班的学生写的《精彩的拔河比赛》,就主要抓住拔河前,拔河时,拔河后,孩子们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拔河比赛。虽然,拔河比赛这个题材大家很熟悉,可是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孩子写出来的味道和感觉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孩子大胆的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如有的学生说:“这次我们班输了,我很不开心也很不服气,下一次我们一定要赢。”,也有的学生说:“在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哨声就响了,他们赢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下一次,我们一定要谨慎,谨慎!”看着孩子一次次本真的表达,我们的写话目的不早就达到了吗?
还有对于多幅***的看***写话,要在把每幅***看清楚、看明白的基础上,想想***与***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多幅***看***写话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1、第一幅***上画了什么?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2、这时,谁来了?看见这种情况后,它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3、第三幅***先让学生试猜想再观察。引导学生你能猜到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吗?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孩子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发展,观察也就有顺序了,当然表达也就完整,有条理了。
二、 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上的内容是平面的,静止的,只是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却无法体现出来。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使***中的事物动起来,使他们有动作、有语言、有思想,才能使画面内容丰富充实。
如《松鼠和松果》这课插***,我首先让他们展开想象,说说文中的松树林变成了什么样子?孩子们纷纷说:“一片一片绿油油的松树林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了,因为,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都牢牢记住了老松鼠的话,只吃松果不种树,总有一天会被饿死的。”“小松鼠在老松鼠的带领下,积极行动起来,手拿铁锹,分工协作开始了种树行动”“在小松鼠们积极行动下,森林里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他们的家更美了”。?? 看到学生写出的丰富的想象,我真为他们的创造力喝彩。 2.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写话训练。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中,有指导学生做风车的活动。我先让孩子们说,自己见过,玩过风车吗?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风车?怎么做呢?需要些什么呢?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孩子们手中已经有了一个个漂亮的风车,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眼神,我灵机一动,大胆提议,风车比赛,看谁的风车转的最漂亮。孩子的热情又一度被激发,欢声雀跃。玩完之后,我提议,今天既然玩得这么开心,这么高兴,那我们不妨把这快乐的一天记下来,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忙着动起笔来。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写话就变成了学生的乐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写话能力
指导选***、剪***、贴***,到看***写话。从一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指导班里一部分学生看***写话。刚开始,孩子们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做,我就亲自动手教他们做。从***片的选取,(废旧报纸,书刊),到怎样剪?(在***片的画一个边框,然后尽量沿着画好的线剪下来),再到怎么粘,往哪粘?都给孩子们一一演示。再后来,孩子们慢慢的熟悉了,也就越做越好了,这时候我抓紧时间选出了一些作品在全班进行展评,表彰优秀作品,并颁发聘书。(聘 为一年级 班的特约辑。)孩子们感到很新鲜,自然而然参与的人就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再后来,有些孩子就已不局限于剪,贴画了,而是把我们身边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画下来,然后配上文字解说,内容也很详尽了。
四、 动笔写话,完成最终目标。
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头表达的东西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是看***写话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看***写话的最终目标。通过以上的层层训练,再来写话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要逐步提高写话的要求,从开始的规范使用语句,把意思写完整,逐步提升到写得具体、生动,再到富有想象力,写出人物的语言、心理和神态。
总之,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几个环节的训练,无论画面内容如何,也无论是几幅***的看***写话,孩子们都不会觉得无处下手了。现在我们班的孩子以初步的形成了用笔来记录的好习惯,我也适时的会选出一些精彩的作品,(贴画,绘画,写话)来展示在展板上,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效果良好,部分好一些学生已经能出作品集了。
参考文献:
1.黄美华 激励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2007.5
2.张化万 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 语文出版社2004.4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5
一、走进自然,积累写作素材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我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茵茵,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大仓库。我们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美丽的校园,让学生鸡窝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校园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会让学生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在指导三年级上册“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这篇作文中,结合学校组织的秋季游学活动,走进乡村,走进树林,全身心地玩、尽情地玩。使学生在玩中观察、玩中体验、玩中品味、玩中构思。同时在玩中指导学生,远看座座山的颜色: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变红了,还有的树叶依然翠绿挺拔。近处,农家的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柿子……山村的景象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感官,使学生耳听、目见、心想,进入到一个特定的写作环境,触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灵感和激情,激发着每位学生的写作欲望。回到教室,指导学生在小组里畅所欲言,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欢乐的心情。这一番的观察、体验,学生们谈得情绪高涨、争先发言、互相弥补。在此基础上,学生写起文章来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天地狭小,不可能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大事,然而,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们生活积累的素材。教师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悟生活的哲理,指导他们进行细致地观察自然界,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学校生活,观察家庭生活。在观察上花力气,学习从沸腾的现实生中,获取写作素材;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记得一天吃过饭后,我看见分饭桌上脏得很,就让值日生打扫一下。等我再次走回到分饭桌时,却看见不是值日生的朱某某同学很小心地用抹布将分饭桌上遗留的饭菜抹入饭盆里再倒入垃圾桶里,这原来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我却从中看到了这孩子内心深处的闪光点。他是多么热爱集体又是多么讲卫生啊!于是我在班级中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没想到在第二天的日记中,许多同学都写了这件事,孩子们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不小的启迪,金同学写道:“别看朱某某同学在学习上不如我,可在关心热爱集体方面比我强多了,我以后得向他学习。”骆同学这样写:“我真惭愧,作为班干部,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到把它清理一下,为班级服务一下呢!”……同学们有感而发,我真有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原来一件小事经过老师简单的启发,变成了一件极好的作文素材。
煮饺子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张某某同学的《煮饺子》因为观察细致,显得活灵活现。“我端起饭篓,把饺子‘扑通扑通’地推下锅,水面溅起朵朵水花,我拿着勺子,轻轻地翻动着,饺子时而浮水面,时而沉下底,时而挤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正像一群戏水的小白鹅,鼓起了白胖胖的肚子。”
通过一次次的指导、训练,学生自己也感到有了观察的积淀,注意了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平常对话,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不再空咬笔杆,黯然伤神了。
三、借助多媒体,寻找精彩体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 “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国宝“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老子”,“爱迪生”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对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如在教学作文“写一种你喜欢的水果”时,我就充分运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教学:“现在老师带大家到桔园观赏观赏,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课件,随这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桔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向悬挂在树上的桔子,满筐的桔子,剥了皮的桔子,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桔子成熟时,当你走进桔子园,就能看到一个个桔子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阵风吹来,树枝摇呀摇,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品尝佳果呢!”学生说完,再次显示课件,选择“桔子”“一个个桔子”“桔肉”等定格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学生个个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时,孩子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写的内容可丰富了!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既是英语教学的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改善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人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抓好课文教学,打牢基础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能借助***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英语中所占的位置举足轻重。阅读能使学生在读中获来讲,甚至把一篇文章分成几堂课来讲。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不教课文,只注意词汇,语法,不重视篇章的理解。其实这样做难以让学生形成用英语去思考的习惯。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学生学到的是只纸上英语,只见树林不见森林。课文教学要从整体篇章教学为主,再细化知识点。我尝试着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所涉及的课文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读理解能力是反映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检测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二、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欲望
在教学中首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再逐渐教授阅读理解的方法和要点。怎样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做起:在课上利用几分钟时间,由讲一篇幽默小故事、绕口令或谜语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用中文讲解后学生才哄燃大笑或恍然大悟。渐渐的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回答其中问题,并可以自己讲幽默小故事或谜语,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明白笑由何来,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询问,或悄悄买一些类似的书籍看。同学们开始明白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负担,而包含了许多乐趣在其中。
应让同学们多看一些用英语介绍当今最红的歌星影星的文章,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想看这些文章,具体方法一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二是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我们多为大班授课模式,又因授课时量所局限,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虽然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于句子的结构分析,所以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各种方法,自然也无从谈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对语篇的文字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发展,是对篇章信息的获得、加工和再创造。著名语言学家Kettneth Goodman 说过这样一段话,“作者的效应就是将其思想和意义通过文字材料表达出来,而这种思想和意义与作者的原创意***基本一致;读者的效应则是尽量事半功倍地始终保持与作者所提供的文字材料的发生过程及文字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意义相一致,从而达到与作者的创作意***相吻合。”Kettneth Goodman 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必须通过有效的阅读,来达到埋头工作的效果。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对症下药
林肯说:主要的原则能够也必须是灵活的。正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总体和个别情况,采取灵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言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价值功能。这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教无定法”,其根本轴心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死板地、盲目地追求所谓时尚的理念和方法。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英语阅读首先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如果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就根本无法谈英语阅读,而只是椽木求鱼,空中楼阁。所以必须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加强学生英语基础也是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它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语法式的英语教学过程和模式。
四、要“授之与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Garry Apple 说:“ Give a man a fish,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Teach a man to fish,and you get rid of him on the weekends.”(给他一条鱼,你可以喂他一天;教他钓鱼,他周末就不会再来缠你了)。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使学生终身受益。陶知之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怎样学习,教学生怎样英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不计其数,而怎样来“授之以渔”,怎样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有效,事半功倍地实施,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总之,这三者紧密联系的,不能分割开来。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合理选择所假之物为基础和主体,以善作为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见者远,闻者彰。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7
“1964年,高西沟的沟里山上就插着‘严此禁牧’的牌子。”冷梦说,这是农民自己的话,“校对书稿的时候,校稿人说这句话不通,我说你千万别改,实际就是这样。如果这牌子还在的话,可能算是中国农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农历正月十二,59岁的冷梦坐在陕西省作协的会议室,一袭红衣。
窗外,雪后的西安仍笼罩在阴霾中。年味儿已经很淡了。
冷梦说起话来干净利索,而且跟她的文字一样,充满激情。
“高西沟啊,2012年我还回去过一次。有时我梦里还能梦见又回到高西沟了。”虽然写作出版《高西沟调查》已经好几年,但冷梦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地方,她甚至不经意间说出了“回去”这个词儿。
高西沟在哪儿?为什么能让一个作家如此魂牵梦绕?
高西沟在哪儿?
从榆林市区出发,顺着无定河沿国道210驱车南行60多公里,就是镇川镇。这儿虽然归榆阳区管辖,却已是与米脂县的分界线。
在镇川镇往东拐,进入陕北人俗称的“深沟”,行车5公里,就到高西沟了。这里距离著名的沙家店战役旧址还有8公里,
高西沟真的是一条沟,村口就是沟口。一座铁制圆形拱门上插满彩旗,“高西沟”三个红字异常醒目。门楼上还贴着一幅对联:三三制山川吐绿,五个一四季添彩。横批写着:五十年治理三代人心血。
不过,从门楼到村子,还要沿山沟再走5公里。
高西沟村民们住的几乎都是新窑洞,有的人家门口还挂着“农家旅游重点接待户”的牌子。记者走在村子里,可以看到一个接一个标着中英文的绿色旅游指示牌,显示出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深处的小村庄与外面的世界完全是同步的。
游客接待中心旁边是高西沟村的展室,据冷梦说,这是国家水利部惟一设在村级的水土保持展室。
村里人说,这个季节来的不是时候,夏秋两季,山上沟底都是应季的水果和蔬菜。老村长高锦仁的老伴说:“这么多年,市上、县里只要有新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会先来高西沟试种后,再推广。”她夸耀说,去年自家种的马铃薯新品种,“蒸出来的洋芋擦擦白格生生的,可好吃了”。
高锦仁却抱怨说:村民们的素质还是差啊,上山路上的雪没人扫,“过完年游客马上就来得多了,让人笑话”。
在省城采访冷梦的时候,她曾一脸向往地说:“现在一进高西沟,山上长满了成片松柏林,沟里是清绿的水,漫山遍野的绿色。”
但是,寒冬时节,青山绿水在高西沟肯定是看不到的。山头上一片看上去黑黢黢的植被,就是高西沟的松柏林。
这片松柏林是有来头的。1971年,榆林一个园艺师来到高西沟栽种松树,他说,高原干旱山区能不能栽活松树,可以在高西沟尝试一下,如果不能栽活,类似其他的地方就不用再试验了。
“高西沟人从沟里一担担挑水上山,再用喝水的缸子,一缸一缸浇到树苗上,高西沟的6座山上就有了陕北最早的人工松树林。”高锦仁对记者说。
为什么是高西沟?
2003年4月,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组织作家赴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采风,冷梦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在此之前,冷梦已因中篇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而扬名文坛。
“我最早关注生态是在上世纪90年代。是从对黄河中游的三门峡水库移民的调查开始的。”冷梦说,至今她都无法忘记那些移民的哭泣。“大坝一建,淹没了整个陕西渭南地区。那个地区是什么概念,水肥田沃,是陕西的‘白菜心’。但为了国家利益,说迁就迁,还是迁往最苦的地方,渭南的老百姓有多大的牺牲精神?”
冷梦告诉记者,调查结束后,她就开始写《黄河大移民》。“已经做了不发表的打算,但我还是坚持要写出来,不写我会内疚一辈子。”
结果,《黄河大移民》还是顺利发表了,这部触动三门峡库区移民这个“禁区”的力作,在文坛引发强烈震动。1998年2月,《黄河大移民》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因为《黄河大移民》,冷梦开始持续关注黄河,关注贫困地区的生态问题。
在2003年的采风活动中,冷梦先是随省作协的***书记雷涛等人来到作协在米脂县的扶贫点―牛圈塔村。整个村子的贫穷,惊呆了这些来自省城的作家们。“我们出发前募集的2800元的扶贫款,在这里完全是杯水车薪。老乡们的千恩万谢,让我们心里都沉甸甸的。”冷梦说。
在牛圈塔的扶贫活动结束后,时任米脂县委书记张雁冰对作家们说,“来一趟不容易,就过了沟再看看吧。”
于是,大家跟随张雁冰翻过一道山梁,来到了高西沟。
作家们再次被惊呆了!
牛圈塔和高西沟,山连山,沟套沟,一样的地形地貌。从一定程度上说,牛圈塔的自然条件还优于高西沟,但高西沟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一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水库波光潋滟,岸边垂柳,路旁白杨,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跟进入***画一样。左岸连绵几座山头绿森森一片,仔细听听,隐隐约约像是有松涛声。”这是冷梦在后来的《高西沟调查》一书中所描述的她第一眼看到的高西沟。
其实,这次采风活动,作家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写出一批扎实的作品。但是,原定的选题计划中并没有高西沟。“张雁冰不知从什么渠道得到了我们这次采风活动的目的,并且知道新任的市委书记正在选自己长期蹲点的村庄。”冷梦回忆起往事笑着说,“张雁冰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最终确定的选题名单上有了高西沟,冷梦成了这个选题的调查人。“当时我的出发点是,想通过高西沟启示所有贫困农村。”冷梦说。
谜一样的村庄
在冷梦看来,高西沟是个谜一样村庄。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高西沟人就自觉地选择了退耕还林的路子。“这可能在中国农耕史上,也是第一例。”冷梦说。
据高西沟老村长高锦仁回忆,高西沟大规模地保护生态始于1958年。那一年,高西沟人在村支书高祖玉带领下,退耕坡地种草300亩,植林30亩。
“高西沟成名要比大寨早。”冷梦说,“经常有人把这两个村子放在一起比较,甚至会提出这样一个假命题:当初选择的是学习高西沟的话,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是不是会完全不同?”
高祖玉是著名的“三三制”的创始人,与当年的大寨书记***一同接受过***的接见。他曾数次去过大寨考察学习,但却没有跟风,他说,“我们与大寨的地理地貌完全不同。”
当时正值“***”时代,米脂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造梯田,只有高西沟有自己的想法。“修了梯田需要肥,肥从哪儿来?要有牲口;牲口吃什么?吃草;草从哪儿来?向山坡要。”他们按照这个朴素的想法,将村子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
“1964年,高西沟的沟里山上就插着‘严此禁牧’的牌子。”冷梦说,这是农民自己的话,“校对书稿的时候,校稿人说这句话不通,我说你千万别改,实际就是这样。如果这牌子还在的话,可能算是中国农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让冷梦惊叹的是,高西沟人经历过***以后中国农业的两次大变革,却依然能坚持适合高西沟发展的模式,“真是奇迹”。
1982年,全国各地实行包产到户,高西沟山上660亩松树林眼看保不住了。村子里的老人流着泪不让分:“我们流过多少血汗,才栽活了这些树。”
时任村支书高锦玉开口了:松林是什么?是我们高西沟骄傲的地方,没有松林,我们高西沟还有什么?
经过全体村民讨论,山上的松树林等林地全部作为村里的集体土地保留下来。
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
在冷梦看来,高西沟的奇迹,不仅在于有像高祖玉这样的带头人,还在于当时米脂县有一批下放到基层的农业技术优秀人才。
“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院,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这是高西沟老少皆知的顺口溜。冷梦说,“高西沟就是按这个思路建成了如今的这模样,而这个思路正是高祖玉向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后总结出来的。”
高西沟还有一件引以为傲的大事,那就是村民都会的信天游里所唱的那样:“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的黄河里没咱高西沟的泥。”
1952年,黄委会的水利专家陶克在毗邻米脂的绥德县韭园沟打起了一座大坝,当时年仅23岁的高祖玉专门跑去看了,好生羡慕。不久,黄委会的两个年轻技术员来到了高西沟,高祖玉第一次听到“水土保持”这个词,也第一次知道了在沟底打坝,把山上冲下来的泥土淤到沟里,就能在沟里“长”出地来,而且是“肥得流油的好土地”。
大字不识几个却极其好学的高祖玉成天跟在两个技术员屁股后面,问东问西,不仅学会了打坝选址,而且掌握了一些淤地坝的技术要领。黄委会的技术员离开时,高西沟已打好了两座坝。
第二年雨季,高西沟打的两座坝被冲毁了一座,可剩下的一座坝,依然让高西沟人见识到了淤地坝的好处,他们淤出的三亩地,赶在洪水再次到来前,收获了几百斤粮食。
1961年春,时任陕西省***协副***的常黎夫带工作组来到了高西沟,惊喜地发现赤目千里的黄土高原,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园”,《陕西日报》当即进行了报道。
随后,《人民日报》也派来了记者。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的文章,报道了高西沟村的水土保持经验。
1965年,大寨经验向全国推广后,高西沟被***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典型。1966年,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在高西沟拍摄了著名的《劈山造田》纪录片。
“这时的高西沟声名远扬。”冷梦说,上世纪70年代,就连在陕北插队的知青们都会唱《歌唱高西沟》。
1978年6月,陕北连降暴雨,黄河发生大洪水,榆林、延安两地多个乡镇满目疮痍,而高西沟却没受任何损失。
2008年,央视拍摄了纪录片《水问》,高西沟人人都记得第四集其中的一段话:据水利部门测算,近50年里,高西沟累计拦截泥沙总量达180万吨。
当年,雷涛曾告诉冷梦,他站在高西沟的山头听张雁冰讲完高西沟的历史后,想了很多很多:“我们不学高西沟保护生态环境,而学大寨把山一层层全部修成梯田,是一种历史性谬误。”
梦回高西沟
冷梦在高西沟是个绝对的“名人”,村里人一提起省城的作家冷老师,都是津津乐道。
米脂县委***代会常任制办公室主任贺拓有保留工作笔记的习惯,他有两本工作笔记专门详细记录了自2003年开始陪着冷梦及一些外地媒体来高西沟调查采访的情况。“每次她什么时候来,采访了什么人,问了什么问题,遇到什么情况,我都有详细的记录。”
2008年之前,贺拓是米脂县高渠乡主管宣传的副乡长。“2003年我第一次到高西沟村,就是贺拓骑着摩托车带着我漫山遍野地跑。”冷梦笑称,贺拓当时不仅是司机,而且是翻译、厨师兼秘书。
贺拓清楚记得,2003年7月,冷梦在高西沟村的村民家住了7天;2005年10月到11月又住了20多天,当时陕北已经天寒地冻。“每天采访结束后和她交流,她都说自己被高西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贺拓说。
2007年初,《高西沟调查》出版后,高西沟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谈论书中的情节,婆姨老汉们常常为书中一些细节的出入争执半天。
这本书成了高西沟人的“宝”。高西沟现任村支书姜良彪告诉记者,“2010年拍摄《陕北启示录》的时候,《保卫黄河》这集全是讲高西沟的历史,我就把冷老师的这本书给了导演。”现在只要有上级领导或媒体来,姜良彪都要先递上这本书。
因为《高西沟调查》,冷梦对高西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姜良彪说:“直到现在,村里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她都知道。”
2012年7月,冷梦陪湛江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梦回高西沟》。“她还是点名让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她和摄制组满山跑。”贺拓说。
即使去国外考察,冷梦看到当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会想起高西沟。“国外的现代化农场式管理模式是非常好的。”冷梦说,如果将来有去高西沟挂职的机会,她会把这件事情做起来,推动当地“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冷梦告诉记者,气质决定作家的文学观念,“我对住在这条大河岸边的农民的关注和思考,恐怕一生都不会改变。”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篇8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质朴、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背后包含的意蕴
2、教育学生要永远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理解故乡并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土地,它还可以是一种心情,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选择《消逝的钟声》这一标题创作本文的目的。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配乐分角色朗诵点拨法梳理指导法讨论探究法
可用一节课介绍史铁生,感受他平凡而又非凡的精彩人生。史铁生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着人类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精神洗涤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然后再学习本文。
教学过程:课前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思考题,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听音乐《南屏晚钟》或《禅院钟声》)
明确音乐中肃穆悠远的钟声,体味钟声中所蕴含的一缕禅意:几经沧桑,钟声的形式在变但精神不变。史铁生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理内涵而备受关注。他的散文喜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模式或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二、解读文本
(一)了解学情,设计问题
让学生把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写到小条上交上来。
设计意***:根据学生的疑难来设计问题,突破难点。
(二)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两三岁时的事情吗?就是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脑海中或心中的有趣的事或难忘的事情?
设计意***:让学生说出自己幼年时记忆最深刻的事,调动学生兴趣,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最难忘的记忆。披文入情,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来。
(三)诵读感知,质疑解疑
文本的解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先解决文章表层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先走近文本,这部分以学生活动为主;二是带领学生梳理全文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仔细品味语言,突破难点,即探究作者选择《消逝的钟声》这一标题创作本文的目的,以及文章所包含的深意。让学生走进文本,这部分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主。
1、文中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感触?让你产生共鸣?
(1)教师用一个有难点的问题示范:学生对为什么要写斯大林的死不理解。
文章起笔写到自己两岁多时常在台阶上“张望”小街,这个词写得极为有神韵,表现了一个幼童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总是盼望着走上小街去看看;也说明那个年代孩子没有什么好玩的,内心的一种无聊和寂寞。接着就用斯大林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一个孩子的无知,天真,幼稚,好笑。这一点我也有个非常好笑的故事。在我3岁时,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回来说,我们家要由农村搬到城市去,我不理解“搬家”,就问父亲是不是把我们住的房子搬上走?
(2)奶奶带他到小街这一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祖孙二人的不同心情。
2、琴声与歌声对一个懵懂孩童的征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学生从原文中寻找)
一是由听觉幻化为视觉感受,如“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桌椅、墙壁、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二是由听觉化为触觉,如“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还可以赏鉴语言的节奏:这些句子欢欣、明快,映现着一个初涉音乐的儿童清澈的心灵世界。
3、本文写的是钟声和童年生活,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删去行不行?(让学生品味学习作者的语言的运用技巧)
(1)我们先看这几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听钟声前的景物是怎样的格调?
这段写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从感觉上写,用了“荒疏”“凌乱”“稀少”几个词,着重谈印象,点明了教堂外面的环境;二是教堂里另一番景象:先从场面上写,写林中小路、风中败叶和觅食之雀:风吹着落叶滚动,有时还可能吹到你的脸上身上,脚踩落叶吱吱响的感觉,旁边还有蹦蹦跳跳觅食的鸟,可能人来了飞起来了,人走过去了又落下来,一切都在动,这让一路哭泣的作者止住了哭声,着重谈了动态的变化。三是从背景上写,突出他看到教堂产生的庄严感。作用:这些句子这些描写像是简笔速写,描写了教堂周围的环境,渲染出一片宁静的气氛,为下文进一步描写教堂、表现宁静的教堂环境对我的性格、思想的影响作铺垫。
回来路上的景物依然,却又有怎样的变化?
与来时相比,所见景物已多了些许的沉稳和宁静,太阳落下去了,夜幕降临了,风停止了,鸟也归巢了,刚才还有些闹的寺庙变得安静了,晚祈的钟声让他明白了他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缥缥缈缈响自天上的声音,原来是教堂的钟声。这段文字以景物描写诗意化地表达聆听钟声时的美妙的心理感受。作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借助环境的沉稳与宁静,烘托了极为纯净的钟声对“我”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表现了“我”归于沉稳而进入忘我境界。
可以说这里的景语皆心语,经历了音乐的洗礼,心情已经有了变化。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肯定不能删掉。
(四)梳理思路品味语言深入解读突破难点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以《消逝的钟声》为题,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深意?文章怎么写钟声的?理出线索,把握写钟声时作者的感情变化。
设置3个小问题来具体解读思考题:
1、从题目《消逝的钟声》来看,中心词是“钟声”,文章应该重点写钟声,而且应该写钟声是如何消逝的?但文章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对童年的回忆,那为什么不把题目改作“童年趣事”?换句话说,前5段有什么作用?
开始3段是作者幼年时对外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期盼,由张望小街到奶奶终于带他走进小街,原来城里是一个喧闹的世界,这里物产丰富,人来人往,这是个熙熙攘攘的物质世界,但“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奶奶没答应,“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我不听。一路哭。”
板书:内容(物产丰富 喧闹嘈杂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心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企盼)
4段,奶奶带着哭闹的他走向另一个地方,注意“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坦然觅食的鸟雀,安详神秘的教堂让“我止住哭声。”我们去过教堂的人应该有那种明显的感觉,教堂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外面喧闹,里面宁谧。他在教堂里第一次听到了琴声和歌声,“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此处听觉转化成了视觉。“那样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此处用了拟人的写法。“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这琴声和歌声让一个孩子陶醉,痴迷,这声音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了。
这一段作者浓墨重彩,极力铺叙琴声和歌声对一个懵懂儿童内心世界的征服,调动起了各种感觉,用明快欢欣的语句,写出了音乐强烈地冲击着一个儿童清澈的心灵世界。
板书:内容(歌声:飞扬活泼琴声:吹透钻进)
心情(宁静欢欣终身难忘惊动灵魂)
2、文章为什么几次写到哭声?从哭到止住哭说明了什么?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我不听。一路哭。”我止住哭声。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教堂是个神圣的地方,宁静安详的环境让他不由得止住了哭声。奶奶的话侧面印证了我的痴狂之态,说明音乐对我的瞬间影响和精神洗礼,歌声琴声让我灵魂受到了震撼,让我陶醉,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和日月天地连成了一体,我的心里是一片宁静安详,钟声和前面听到的琴声和歌声一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更烙印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永远也不会消逝。
板书:内容(飘飘渺渺 沉稳悠扬 飘飘荡荡)
心情(震撼陶醉 宁静纯洁 忘我之境)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开启他心灵的钟声就这样消逝了,情何以堪!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在钟声消逝之后的惋惜、怅惘、失落、忧伤、遗憾的心情,也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就是下一段中说到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就拆除了。”这一段大家可能有些疑惑,为什么要拆除教堂?
作者出生于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崭新的年代要破除封建迷信,提出要“破四旧”,要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因此很多地方的庙都被拆除了,当然他就再也听不到教堂的钟声了。
3.为什么在异国他乡听到久违的钟声,自己好象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故乡又有了什么样的新的理解?
(提示:改革开放后,好多地方又修起了庙,烧香拜佛又非常盛行,难道说作者就真的没有再听到寺庙里的钟声?)
提示学生:史铁生的有些文章中文化意味非常浓,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读得懂。要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品味语言的魅力。
肯定听到过。只是没有听到当年“那样”的钟声,就是那种沉稳、悠扬,让人心灵净化的钟声。当时的人们信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没有功利色彩,而现在的庙亦非过去的庙了,在他的《庙的回忆》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没有了庙的时代结束了。紧跟着,另一个时代到来了,风风火火。北京城内外的一些有名的寺庙相继修葺一新,重新开放。……香火重新旺盛起来,但是有些异样。人们大把大把地烧香,整簇整簇的香投入香炉,火光熊熊,烟气熏蒸,人们衷心地跪拜,祈求升迁,祈求福寿,消灾避难……倘今生难为,可于来世兑现,总之祈求佛祖全面的优待。庙,消失多年,回来时已经是一个极为现实的地方了,再没有什么犹豫。”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现在我们这个时代,香火旺盛了,但修庙和烧香的都带有了功利性,人们都静不下心来了,变得越来越浮躁了。都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所以,在异国他乡听到童年时代那种让人心灵宁静的钟声,让他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板书:内容(那样的钟声 撞击心灵 开启记忆)
心情(美丽清洁 透彻安静 融入灵魂)
作者用很多笔墨来写来这个国家的特点,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钟声在自由地飘荡,这些描写说明这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家,宗教氛围非常浓厚。而我们国家***时破四旧时很多庙宇被破坏了,人们是不能信仰宗教的。钟声自然就消失了。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了,但真正从心里信仰的并不多,功利性太明显,那样的钟声已经不是幼年时听到的钟声了,所以作者说,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这次听到钟声时作者的心情是象小时候一样欣喜,再次陶醉了。所以说作者内心的钟声并没有消逝。
最后作者对故乡的领悟,引领读者进入遐思,对故乡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异域听到钟声想到故乡,说明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土地,它还可以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岁月悠悠,物是人非,已经过了多少世事沧桑,但内心的钟声却一直没有消逝。消逝的钟声,我觉得具有两个含义:童年时代听到的那样的钟声表面上看是消逝了,那是个形,而留在心里的钟声,那种让人灵魂得到净化的钟声并没有消逝,它象神一样永远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宁静的心里永远有童年一样的钟声在回响。即使在几千里外的异国他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心情一经唤起,哪里都可以是你的故乡。所以我们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里,还应该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不管身处何处,都要以“辽阔无比的心情”看世界,闯天下,要让自己永远拥有最宁静纯洁的“内心故乡。”
小结:这几段的语言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思考,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了悟一切”的宗教式的平静与通透。
(五)归纳总结,把握主旨
史铁生的《消逝的钟声》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在朴实自然的语言描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表达出了一种宗教一样的平静和通透。全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在对悠远平淡的往事追忆中,抒发了对开启自己心灵的钟声的消逝而引发的淡淡的伤感,抒发了对童年的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对亲人深挚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又欢欣生活的向往。
作者对故乡的领悟,引领读者进入遐思,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即人的故乡并不是一块具体的、特定的土地,它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所以我们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里,我们不管身处何处,都要以“辽阔无比的心情”看世界,闯天下,要让自己永远拥有宁静纯洁的“内心故乡,”要永远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