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其诙谐风趣的语言,使译作源于原著而优于原著,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
关键词: 林纾 翻译思想原因探讨
随便翻开一本中国翻译史,都会看到林纾的名字。林纾自己不懂外文,却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翻译了一百八十余种小说,所译字数达一千两百万,这在我国翻译史上甚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少见的。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的――无疑也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比如孟德斯***和迭更斯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1]林纾,一个不通外文的人,却能译出如此多的作品,且其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原因何在?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及林纾的24篇译序与跋,这些资料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从中多少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1.林纾的翻译思想
(1)其译书动机是出于译书救国的思想。林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年轻时在福州街头拦马向钦差大臣左宗棠请愿,请求查办当初谎报***情、掩盖损失的***务官员,与高凤歧等三次上书御史台,强烈抗议德国强占土地。晚年他在《示儿书》中告诫其子:“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可见其爱国爱民之心是多么强烈。他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他在《〈剑底鸳鸯〉序》中说:“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敝之习,追蹑于猛敌之后……”他认为只有发展翻译事业才能开民智,才有可能抵制欧洲列强。他的思想虽有片面之处,但总体来说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2)通过翻译传播西方新思想、新观念。他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引进国外新的思想观念,力***改变国人对小说的陈腐观念,树立新的小说观。他在《〈斐洲烟水愁城录〉序》中说:“综而言之,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既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若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也?”
(3)在翻译中宣扬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救国应当靠实业,在《〈爱国二童子传〉达旨》中说:“比利时之国,何国耶?而尤介于数大国之间,至今人未尝视之如波兰、如印度者,赖实业足以支柱也。实业者,人人附身之能力。国可亡,而实业之附身者不可亡。”[2]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在译序与跋中宣扬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女权。他在《〈红礁画桨录〉二题》中赞扬文君、相如追求自由婚姻的精神,说“文君、相如”①之事,人振其才,几忘其丑”。他的这种思想在半封建的中国是非常激进的。
2.林译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探讨
(1)其译作是其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林纾前期的译作多为忧国忧民,感伤时世,激发国民斗志,直抒爱国之志的文章。他在《〈黑人吁天录〉序》中说:“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在《〈伊索寓言〉识语》中控诉:“但以檀香山之事观之,华人之冤,黑无天日。”“公道不能伸,其哀甚于九幽之蜮。五同包犹梦梦焉!吾死不瞑目!”在《〈不如归〉序》中表达决心:“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其胸意,非敢妄肆嗷吠,尚祈鉴我血诚。”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2)其译文诙谐风趣,来自原作而又超过原作,是翻译与创作的结晶。林纾深厚的古文功底使其对语言的加工得心应手,让译作来自原作而超出原作,给其译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在《滑稽外史》中林纾对时装店女店员领班那格的描写:“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呼!吾来十五年,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肠颤!’”而狄更斯原文的描写是:“那格女士先狂笑而后嘤然以泣,为状至辛楚动人。疾呼曰:‘十五年来,吾为此楼上下增光匪少。邀天之右。’――言及此,力顿其左足,复力顿其右足,顿且言曰:‘吾未尝一日遭辱。胡意今日为此婢所卖!其用心诡鄙极矣!其行事实玷吾侪,知礼仪者无勿耻之。吾憎之贱之,然而吾心伤矣!吾心滋伤矣!’”相比之下,林译虽然看起来没有后者忠实,但其采取押韵的表达方式,语言琅琅上口,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风趣幽默。
(3)其译风诚实,不乱改动。他在《〈橡湖仙影〉序》说:“惟其伏线之微,故虽一小物,一小事,译者亦无敢弃之而删节之,防后来之笔旋绕到此,无复叫应。”在《〈拊掌录〉跋尾》中说:“此书原文至细切文雅,而不伤于琐碎,言之缕氯然,盛有文理,惜余不问峨,不能尽达其意,读者当谅吾力之不能逮也。”张经浩在他的《译论》中说:“尽管林纾不懂外语,他的好些译文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郭沫若、茅盾等杰出作家、学者都高度称赞他的译作。茅盾说: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颇能保持原文的情调,译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4)其归化译法便于读者理解。其翻译方法主要为归化译法,归化译法主要考虑译入国语言习惯,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林纾采用流畅地道的汉语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外文语言的模式,翻译出来的东西更具有中国特征,使译文读起来不那么晦涩难懂,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因而拥有大批读者。
3.结语
笔者主要探讨了林纾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经久不衰的原因。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文文笔秀丽,语言简捷生动,其译作出于原作而优于原作,成为翻译与创作的结晶。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其翻译方法与翻译观点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其晚期作品大不如前,原因何在,一直困扰笔者,因所得资料有限,许多疑团不能一一查明,希望以后能得到充足的资料,从而加以研究。
注释:
①文君、相如:卓文君,司马相如。卓文君为大富商卓王孙女,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归成都当垆卖酒,传为佳话。
参考文献:
[1]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4.
[2]林薇.林纾选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75-243.
[3]张经浩.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418-419,43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