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重镇。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地位。2007年是昆明市GDP十年间增长最快的一年,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昆明依然保持着稳步向上的趋势。
超高层是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也被冠以城市现代化的标识。结合城市开发的特点,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类型日趋丰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媒介”,其一方面体现了实际的功能需要,更多地表达了“精神”需求。超高层建筑的外部形式对所处场所环境的积极回应,展现了其环境意义,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世界的差异正在日趋缩小,应该尊重地域性的差异,同时强化场所环境的特色。超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特殊性,往往容易被感知,是体验城市环境风貌和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超高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营造积极的、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2007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晓钟工作室进行了昆明和谐广场项目的设计工作。项目由云南江东集团开发,位于昆明市北城核心和城市中轴的优势地段。项目结构高度199m,为昆明市最高的在建项目。设计中对超高层与城市的关系及对人的心理感受加以分析,力求避免超高层对城市街区产生过大的压力。并从多方面营造开放型、接纳型的空间体验。
根据甲方市场定位及经营理念,本项目将成为引领昆明市北市区的地产开发方向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建筑外观形成对地区统治力,使人们通过建筑主体形象即可强化对地域的认知感。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分配酒店及酒店式公寓的比例,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套功能用房,使之能够营造全方位全时间的服务理念和场所。
结合城市街区的整体设计
昆明和谐广场项目是昆明和谐世纪项目的一个重要子项。和谐世纪项目总用地近16ha,形成***的城市街区(400m×400m),其中分为和谐家园住宅区及和谐广场公建群两部分。整体规划中,住宅区与公建区共同营造了宜人的“s”型景观内环境。这个内环境结合环绕和谐广场超高层的城市街道空间为城市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客厅”。“客厅”作为一种概念,目的是营造场所感。从家居的客厅扩大到城市空间,在维度之中给人心理上的感知。市民可以在这里休闲漫步,驻足停留,同时也可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
超高层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node)和标志(1andmark),开放的外环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谐广场项目的城市“客厅”在南北两端与街道相连通,流动的空间使两者相互融合,使“客厅”成为了城市交通的自然组成,丰富了街区生活。为使这个“客厅”更具活力,结合内部功能在中心广场点缀布置了下沉商业出入口,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城市空间得到互动,外部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特征。
积极的城市空间应该是有序的,是可以被明确感知的。和谐广场由酒店及公寓两栋超高层以及办公商业构成,设计将酒店及酒店式公寓沿南北向形成双子塔的形态,强调了城市标志性。明显的对称关系对外部城市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城市“客厅”的形态和内容均反映了这一因素,使人们在其中易于感知到空间的方向、形状,对空间的感知增加了吸引力。写字楼位于用地南侧,形成双塔的配楼。三座塔楼通过四层商业裙房连成一个整体。各功能出入口环绕建筑布置,提高了外部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结合场所感营造的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实体是城市的主要塑造者,决定了城市空间的特征和性格。城市空间场所感体现的重要因素在于其界面的特征和可识别性。
和谐广场的外观设计反映了昆明的城市发展面貌,彰显城市标志地位(1andmark),体现江东集团的企业文化。为了达到可识别性,建筑物应有自身的个性。项目主体双子塔以“璞玉”为概念,虚实结合,整体随高度的增长产生了有节奏的收分,犹如一块宝玉从层层剥开的顽石中逐渐显露。办公楼建筑通过虚实对比和简洁体形组合,体现内敛的性格。虽是配楼,仍具有自身的特点,较双子塔更加具有现代感。三栋塔楼组合在一起整体形态完整、稳重典雅,具有很强的现代感,也暗合了江东集团“步步高”的企业文化,突出了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作用,将整体和谐世纪项目的街区场所感扩大到周边地区,引领了北城的区域性发展。
裙房作为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是城市“墙”的组成部分,为营造城市“客厅”的场所感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空间界面(edge),其设计既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主体建筑沿小康西路后退裙房一跨,使裙房主体担任了塑造城市“客厅”界面的主要角色。设计进行了多方案比较,研究裙房的体型,立面肌理、与高层的承接关系以及对周边场所空间的影响。最终通过简洁的手法,遵循“反映内部功能、表里如一”的内在逻辑,重点关注其外部形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场所塑造。
裙房设计区别于主体的稳重风格,着力形成灵活自由的商业气氛。运用多层次的曲线作为立面主体,沿城市“客厅”设置大型LED显示屏,犹如多条彩色的飘带,隐喻云南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和色彩。突出的宴会厅部分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强化了商业主入口。首层结合商业入口设置架空,融城市空间于建筑之中。裙房设计柔化了180多m的建筑沿街界面对城市的压力,缓解了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原有尺度的影响。灵活跳动的空间界面,增加了城市“客厅”的灵活性和亲和力,
值得一提的是,立面整体以900mm为基本模数划分石材、玻璃幕墙以及开窗等,使群体建筑在统一的模数控制下,虽各有特点,又相互协调。同时便于深化设计和材料选择。结合城市公共生活的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客厅”的营造需要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共同作用。场所的活力来源于人的活动,随之产生复杂的视线关系。“看与被看”使城市“客厅”充满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在和谐广场项目,有意识地创造多层次、立体的公共空间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
商业入口大堂是连接室内外的过渡,通过共享空间将地下及地上商业连成一体,显示了空间的气势。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人在不同楼层的活动被集中在同一时间展现:这里又是一个窗口,透过玻璃幕墙,街道上的车来车往和人行漫步尽收眼底。室内外的生活产生了融合。与入口大堂相连通的是一条平行于城市“客厅”长轴的商业步行街,其内部通过多个出入口与外部联系,成为“客厅”内人行流线的组成部分,使城市生活向建筑内自然的延伸,其商业价值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地下商业街是本项目的一个特色。利用商业区8.7m的层高,营造了特殊的商业空间,步入其中,给人以小镇的感觉。加之室内灯光变化,更烘托了购物氛围。集合中央景观区的商业出入口使地下商业得到伸展,内外空间产生了视觉和行为的互动,增加了城市“客厅”的魅力。
昆明宜人的气候,适合在建筑中设置室外休息空间。由此,方案在建筑四层,即酒店和公寓的配套层,结合功能设计了东西两处室外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俯瞰城市“客厅”中的景观和人的活动。同时,这里也是一个舞台,客厅中的行人也可以观赏平台上人们真实生活的“表演”。结合四层屋顶花园,方案还设计了露天游泳池,使城市“客厅”的生活更加立体化,也成为高层俯瞰的一道靓丽风景。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体型,往往是城市的最佳观景点。项目在酒店和公寓的顶部分设了公共会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鸟瞰昆明市区,体会“山高人为峰”的心境。公共会所将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从街区放大到了整个城市,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结语
在项目的设计中,建筑师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平面设计与立面设计同步、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外空间塑造同步,这些都是营造具有特色和易于感知的城市“客厅”的必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方案组深刻感受到超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在于用地范围内及周边,其对于城市整体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城市“客厅”的概念应该涵盖更广的范围和更多的内容。从城市的角度出发,研究地标性建筑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将会是本项目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执笔:张羽,尚曦沐,王亚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营造城市客厅:昆明和谐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