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国内提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第一人。
近年来,“微”这个字非常流行。从微博开始,微课程、微访谈、微信、微小说、微杂志、微语录、微学位,甚至还有微***。一路“微”下去的结果是,在经济领域又出现了“小微企业”。
微,就是碎片化,就是化整为零。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微”也情有独钟,从他们对微课程、微博的推崇上就可以看出来。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中曾指出,知识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之所以是挑战,是因为知识与学习的碎片化对学习者已经构成很大的困扰。笔者已多次听到学子们抱怨:现在的学习不系统,非常零散,好像学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的确,在网络诞生之前,知识是由领域中最有权威的专家学者通过长时间的加工整理才呈送到大众面前的。那时,知识的载体主要是教科书、专著和论文等。学校的教学是借助标准化教材及参考资料来实现的。在这些教科书、专著、论文及参考资料中,知识以一种高度结构化、系统化的面貌出现,学习者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学习。网络出现后,普通网民也成为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像涓涓细流从一个个网络终端汇入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大海。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纸质教材。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更是把信息与知识切割得七零八落。网络里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半成品,而且更新很快。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乔治 · 西蒙斯的话来说,就是知识的半衰期大大缩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碎片化也就不可避免。
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也主动开始了化整为零的工作,微课程就是这样的努力之一。把原来完整的课程内容,切割成一个个较小的知识片段,录制成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教学视频放在网上,供大家自主学习,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有利于知识的重组与创新。然而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增加学习者整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们并不都是天然地具有知识重组能力的。试想,你把一大堆零件随意堆在一起,它们能自动地生成一部结构完整的机器吗?而一部结构不完整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吗?
因此,我们在将知识与学习化整为零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化零为整,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整合到自己头脑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只有经过整合的知识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经过知识的创造性重组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
为了探讨如何应对网络时代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的挑战,笔者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已经发表的新建构主义系列论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提出了网络时代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基本要义就是把网络看作知识银行,把个人博客、网站等视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个人账户,学习者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过程,实现知识的化零为整,最终实现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