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昆明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目前昆明公园滨水区常用植物153种,对其季相变化分析得出春夏以观花、观果为主,秋季则是色叶观赏,冬季景观较为萧条。在所应用的植物种类中观花类植物占的比例最大,观形和观果类应用较少。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将其分为湖滨、池畔、溪边、堤上、水面植物配置模式。指出了目前昆明公园滨水区存在的问题,包括植物种类应用不足;植物景观配置不当;养护管理不到位。
关键词:滨水植物;景观;昆明
1引言
水体是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传统造园理论中就有“无水不成园”之说[1]。滨水植物极大的丰富了园林中的各类水景。滨水植物不仅包括湖、池、河、溪等水边或水面的植物群落,还包括堤、岛上的植物群落。城市滨水区富有景观异质性特征,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许多城市新一轮开发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通过对昆明主城区内以水景为主要观赏点的公园进行调查,包括翠湖公园、大观公园、莲花池公园、月牙潭公园和官渡森林公园。对这5个公园滨水区应用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滨水区的植物配置模式。
2研究区域概况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m。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纬度低,海拔高,北部有乌蒙山等群山作为天然屏障,阻隔南下的冷空气,全区多受来自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之有高原湖泊湿地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为滨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滨水植物在昆明水体景观的使用上由来已久。翠湖公园一带在元朝末期曾有菜园、稻田和莲池,与滇池之水相连,有“菜海子”之称,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盛况[2]。大观楼在清朝年间就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美丽景色,如今更是有“十里柳堤”、“万亩荷塘”等独具特色的风景。
3滨水植物应用现状
3.1植物种类分析
根据对昆明城市公园滨水区植物种类的调查统计,公园滨水区共有常见园林观赏植物153种,乔木有62种分属29科、51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23科41属51种;灌木有44种分属26科、37属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4科35属42种。这些植物中,乡土植物共有59种,占其乔灌层植物种数的55.66%。草本植物有17科21属22种,水生植物有14科21属24种。乔木层主要以蔷薇科(8属11种)、棕榈科(4属5种)、豆科(4属4种)、木犀科(3属3种)、柏科(3属4种)、桃金娘科(2属3种)植物为主;灌木层主要以蔷薇科(4属5种)、木犀科(3属4种)、五加科(2属3种)植物;草本层主要以百合科(3属4种)、天南星科(3属3种)植物为主;水生植物主要以禾本科(4属5种)、睡莲科(3属3种)、莎草科(2属3种)植物。
3.2植物季相分析
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南京城市湖滨公园园林中春季观花树种主要有梅、紫叶李、紫荆、西府海棠、樱花、紫藤、云南黄素馨、山茶、贴梗海棠、贴梗海棠、云南黄馨、杜鹃、毛叶杜鹃、蔷薇、月季、红花檵木等;夏季观花、观果的树种主要有广玉兰、杨梅、枇杷、石榴、扶桑、悬铃花、紫薇、夹竹桃、金丝桃、火棘、八仙花等;秋季观叶、观果、观花的树种主要有桂花、石榴、火棘(观果)、枸骨冬青、南天竹、水杉、银杏、乌桕、三角枫、枫香、鸡爪槭等;冬季观花的树种有茶梅、蜡梅等,树皮和枝干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有悬铃木、梧桐等少数树种,另外也可观赏落叶树的枝干和树形,以及众多的常绿针阔叶树。
总体上讲,昆明城市公园滨水区的植物景观做到了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观,春季群芳争艳,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虬枝盘桓、枝干秀美。
3.3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在调查的公园滨水绿地中应用的木本植物,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76种,其中观花类占的比例最大,占60.5%,其次是观形类21.05%、色叶植物14.5%、观果植物3.9%,见表1。这些观赏植物对丰富公园滨水区景观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昆明现已应用的观花植物品种较为丰富,色叶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所以公园滨水绿地可以适量增加色叶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丰富秋季植物景观;观果植物在滨水区绿化中可起到点缀性作用,应用数量可以不多,但种类丰富性可以提高一些。在进行观赏植物配置时还应尽可能做到四季有绿有花,使得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给人以美的观赏性以及生态功能上的感受。
4滨水植物群落模式
园林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近人、开怀的感受,古人称山为骨骼,水为血脉[3]。昆明滨水公园十分重视滨水植物的配置,充分与周边水体相结合。园林中的各类水体,不论它是园林的主景、配景还是小景,无一不是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具体而言,滨水植物不仅包括湖、池、溪、泉等水边的植物群落,还包括堤、岛上的植物群落,以及水面的植物群落。
4.1湖滨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湖是园林水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湖面辽阔,视野宽广。湖的驳岸常分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沿岸种植耐水湿的植物,并多以群植为主,以与湖面取得体量上的融合。群落的配置,要体现明显的层次结构,林冠线和季相景观要丰富,这样使得景观有变化,使平静的水面富有生命力[4]。在植物选择时,应以耐水湿的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
如翠湖公园的水面宽阔,且有岛屿,在水边植垂柳,香樟等乔木,远看郁郁葱葱,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浮光掠影,远处的建筑,水面,绿树及其倒影融为一体。湖滨植物群配置模式多采用:柳树+滇朴+鸢尾;香樟+柳树+竹子;重阳木+麦冬;三角枫+杜鹃。
4.2池畔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池也是湖滨公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面积比湖小。它常出现在小型园林之中,所以池塘周围的景观多以精致、巧妙取胜[5]。池周围的植物配置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一般重点突出植物的个体姿态,或利用植物来分割水面,增加层次。例如在莲花池公园的冷泉印月处,在池畔边配置柳树、三角梅,其枝条沿岸边下垂,姿态生动,颇有画意,三角梅红色小花点缀在一片绿色的背景中,格外突出。同时岸边还配置了紫藤,鸭脚木,海桐等,使得景观既富于变化,又不乏统一。
池畔植物群落多采用的配置模式有:柳树+女贞+紫薇+云南黄素馨+天门冬;樟树+扶桑+杜鹃;广玉兰+柳树+八角金盘。
4.3溪边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画论》中:“山谷中水曰溪,山夹水曰涧”[6]的句子。溪涧是最能体现山林野趣的。溪旁,形成落花、飘叶景观。此外秋色叶植物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官渡森林公园里的小溪边,植有滇朴,紫竹,蒲葵,间植几株红千层,花开时节,繁花满树,微风吹来形成“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观,
溪边植物群落多采用的配置模式有:柳树+海桐+小叶女贞+常春藤+肾蕨;紫竹+蒲葵+滇朴+柳树。
4.4堤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水中设置堤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堤既可划分水面为不同景色的水区,又能作为通道。用堤划分空间,需在堤上植树来增加分隔效果。堤上的植物配置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倒影更是成为主要的景观。翠湖公园的唐堤上多植樟树、柳树和滇朴。
4.5水面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水面植物可成片布满,如大观楼片植荷花,也可部分栽种,如月牙塘公园内点缀种植水葱、美人蕉、菖蒲,景观视线深远,错落有致。在植物种类上尽量选用本地植物种类和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植物,根据水生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昆明地区可以选择的挺水植物有芦苇、芦竹、花叶芦竹、香蒲、菖蒲、水葱、千屈菜、慈姑、再力花、黄菖蒲、荷花、梭鱼草、茭白等;浮水植物有睡莲、萍蓬草等;漂浮植物有槐叶萍、浮萍、满江红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等。另外,在某些浅水地区可适当种植耐水湿的乔木类,如落羽杉、水杉,以形成水上森林的感觉。
5存在的问题
5.1园林植物种类应用不足
(1)地被植物应用种类单一,色彩单调。公园滨水区常年彩叶植物和观花的地被植物应用总类较少,仅有旱金莲、花叶蔓长春花等少数几种。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可装点园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植物景观的美感和特点。
(2)水生植物种类应用不足。公园滨水区目前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多为荷花、睡莲、再力花、纸莎草等,水生植物种类远不够。并且反复应用这些植物进行配置,造成水面植物景观的重复性。
(3)冬季植物景观缺乏观赏性。昆明公园滨水区冬季供观赏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如将一些可冬季观赏的植物搭配规模种植,可突出季相景观的观赏。
5.2植物种类配置不当
(1)植物配置模式单一,物种单调。如大观公园水岸植物配置大多采用“垂柳+垂丝海棠+地被”的结构,岸上花灌木应用种类较少。官渡森林公园内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只局限纸莎草、旱伞草、荷花少数几种,没有发挥水体优势,营造层次丰富水体景观。
(2)植物景观不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5.3植物养护和管理不到位
(1)杂草和一些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没有及时处理,如大观公园内的狐尾藻已经占据了整个水面,莲花池公园和月牙潭公园也有类似的情况。
(2)植物踩踏现象,导致出现裸地。这个情况在官渡森林公园内较为严重,在水边很多地方,由于人为踩踏,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杨常安.水生植物与水体造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吴丽丽,王彦波,魏开云.云南昆明翠湖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征及延续性[J].现代园林,2010(6).
[3] 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0):137.
[5] 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昆明公园滨水植物调查及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