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框架理论”是研究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影响受众对整个客观世界认知的理论,不同媒体选择不同的框架来报道新闻事件,展现媒体立场。《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是台湾地区传统的两大报,他们在报道太阳花学运事件过程中表现了对事件报道时不同的框架构建。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角度这三个方面对《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台湾报业新闻报道框架和报纸立场存在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框架构建对受众认知的影响。《自由时报》主要采用***治框架来定性与归因事件,《联合报》坚持较为中立的舆论导向,《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体现了台湾报业的生态特征。
关键词:太阳花学运;框架;联合报;自由时报
中***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43-02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已经尘埃落定,取得了胜利。2014年3月18日开始的以反黑箱服贸为名的“太阳花学运”对今天两***竞选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年台湾媒体在太阳花学运报道中显示了极大的热情,三大报业《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都用大量篇幅连日追踪报道。我们选取《联合报》和《自由时报》这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台湾报纸,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角度三个方面对《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台湾报业新闻报道框架和报纸立场存在的关系,不同的框架构建对受众认知的影响。《自由时报》主要采用***治框架来定性与归因事件,《联合报》坚持较为中立的舆论导向,《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体现了台湾报业的生态特征。
一、事件背景:太阳花学运
2013年6月21日,两岸海协会海基会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正式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一次性出价涵盖的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前所未有[1]。然而台湾内部的***治和经济环境却使得服贸甫经签署,便遭遇诸多非议和指责。学运一开始以“反服贸黑箱”为主诉求,2014年3月18日晚间,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民间团体和学生突破立法院警力,占领立法院议场。这场以“太阳花学运”命名的运动持续至2014年4月10日。对重大事件的聚焦和透视,是媒体干预生活、反映舆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媒体自身素质和倾向的一次大曝光[2]。媒介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其切入角度是否客观,会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想法及观感。长久以来,两岸人民处于各自的环境中,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台湾媒体,“媒体的选择性成为了两岸误读的重要源头”[3]。所以这段时期内媒体报道太阳花学运,直接影响台湾民众对服贸协议和学生动机的判断,影响民众对***府的执***能力研判。
二、媒体立场与框架理论
在新闻传播理论中,研究媒介是如何影响受众对整个客观世界认知的理论被称为“框架理论”。框架构建理论具体指这样一种过程:“人们选择感知事实的某些部分,并将它们凸现在传播的文本中。”[4]框架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帮助人们选择接收所需要的讯息。研究表明,意识形态支配着新闻叙事框架的建立,也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看法。[5]《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是台湾著名的三大报业中的两家,所占有的媒体资源和在台湾民众当中的话语权都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意义建构在其读者群中有效发挥。在报道太阳花学运这一新闻事件中,《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充分展现了不同的切入点及新闻框架,报道内容、报道数量、报道角度皆各有差异。他们将意识形态的影响植入到部分新闻文本中去,以表达立场和倾向。台湾***治生态基本就是两***制,为代表泛蓝阵营,代表泛绿阵营。《联合报》是泛蓝阵营的,《自由时报》则属于泛绿阵营,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但都具有明显的***治倾向性。本研究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对《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内容分析,了解其如何建构社会真实,从而了解台湾媒体立场对台湾民众的影响。
三、《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报道太阳花学运的比较
本研究以《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在2014年3月18日至2014年4月10日期间关于太阳花学运议题的报道为案例,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数量的统计
时间段截取:2014年3月18日至2014年4月10日,共计24天,分析单位:两报A版有关太阳花学运事件的任何主题和体裁的新闻、评论、民意、新闻***片,都列为分析样本。每一则新闻或每一篇文章视为一个分析单位,配发照片算***片新闻体裁,作为一个分析单位。《联合报》上与太阳花学运议题有关的报道共有836篇,***片267幅,社论、其他评论(黑白集、新闻眼、新闻分析、直言集、名人堂、民意论坛)共250篇;《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共有1110篇,***片692幅,社论、其他评论(自由谈、铿锵集、冷眼集、焦点透视、自由广场)282篇。《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议题报道数明显高于《联合报》,显示《自由时报》对太阳花学运关注度更高。从报道数量的总体走势看,两份报纸关于学运报道数量从3月18日后总体均呈现逐步上升的走势,可见对该议题,两报的关注程度都逐渐升温。
(二)《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内容分析
1.《联合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内容分析。《联合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内容框架都以事件为主,从报道类别看,消息占比较高,其中《联合报》消息报道占其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总数的65.9%,***片占比24.2%。《联合报》多采用消息和***片新闻的报道方式,较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即传递关于学运事件的即时动态。从新闻篇幅来看,《联合报》以 600字以下的新闻消息报道为主,占比为83.3%。此外,《联合报》还有一些相关议题的专论和特别报道,《联合报》也注重报纸自身立场表达方式,即通过社论、特约评论、民意论坛等方式显示报纸或记者个人立场和态度。直接发表与太阳花学运有关社论20篇,评论文章41篇,民意表达189篇。
2.《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内容分析。《自由时报》消息报道占其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总数的47%,***片占40%。《自由时报》***片新闻占比较高,显示《自由时报》注重富于视觉冲击的报道方式。如3月18日头版用半个版面刊载文《服贸混战 朝野互不认账》配***《服贸全武行 蓝趁乱偷渡》,显示其明确绿营立场,大骂“撕毁承诺,讨好中国”,认为服贸就是中国“以经促统的阴谋”。《自由时报》在A6整版登载“服贸的疑虑”,列举服贸对台湾存在的不利影响,如“假投资真移民”、“逢中必靠”、“中国大企业不正当竞争”等;强化服贸给台湾中小产业带来的冲击,如《服贸协议将抢走你的工作》,并配发***片。《自由时报》显示报纸或记者个人立场和态度的社论有22篇,评论和特稿46篇,刊载自由广场的民意214篇。可以看出其注重以自己的言论和立场来引导舆论。
(三)《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角度分析
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会选取事件的某一方面进行凸显、放大,具有侧重点,以显示媒体立场。《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太阳花学运报道角度就是从自身立场出发,有目的性地选取符合自己倾向的某些事件或细节来切入。如在报道学运初期学生冲撞国会一事,《联合报》报道强调国会尊严,呼吁国会自治,对学生冲撞立院行动持否定态度。《自由时报》报道中则大力宣传学生行动的合理性,力挺学生占立院,标榜学生占领立院是民主的胜利。两报再现客观现实时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同一天报道警察立法院清场事件,《联合报》头版刊出学生占领后***院受损的***片新闻,在A4刊发警察用水***驱离学生的画面。《自由时报》则在头版头条刊载群众受伤流血***片,配大幅标题《国家暴力血溅太阳花》,3月27日头版头条***片《警察打爆头 倒地被拖行》。其后连续几天,《自由时报》在各大版面均刊发警察驱离学生的暴力场面。《联合报》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上主要以消息为主,***片并未出现血淋淋画面,报道了警察行动的克制与忍让。《自由时报》则突出渲染学生与警察的冲突,采用流血***片,增加视觉冲击力。由此可以看到媒体的***治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媒体的报道方向和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种报道必然介入受众主观选择客观现实的过程。
媒体的社论、评论、特写报道最能体现媒体的立场,通过社论可反映出各报的***治倾向。《联合报》关于服贸议题的社论、评论、民意这类主观性较强的文章中,明确支持服贸的达到了53篇,明确反对太阳花学运的有57篇。《自由时报》发表明确支持学运的就有76篇,没有刊出反对学运的文章。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太阳花学运这一事件报道选取的视角,直接传达了两家媒体的立场、观点,在长达24天各类型专题报道中基本框限了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左右了受众对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和信息解读。通过对报道内容的研究,我们发现《自由时报》主要采用***治框架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主观性强,***治立场明确。《联合报》从社会阶层***、经济困境和新世代对国族认同下降、恐统等多方面来解释事件,倾向于展现台湾“反服贸”运动夹杂着的复杂社会情绪和***治主张,对学运占领立法院的行为持反对态度,倡导与大陆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精神,客观公正报道服贸对台湾发展的重要性,也指出蓝营黑箱策略的不当之处,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两报对服贸协议、太阳花学运的媒体立场,无疑影响到台湾民众对台湾未来的判断。当媒体有意采取连篇累牍、立场鲜明的观点引导舆论,其放大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由此我们对台湾报业生态环境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东方早报:媒体梳理台湾反服贸事件[DB/OL],搜狐新闻http:///20140331/n397473677.shtml,2014. 3.31.
〔2〕刘燕南.《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关于***访美报道的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3):61.
〔3〕马汇莹,张晓峰,童兵.传媒在两岸******沟通中的角色审视[J].新闻大学,2006,(01):6.
〔4〕李莉,张永华.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J].国际新闻界,2008,(03):6.
〔5〕乐媛,刘君琳.超越蓝与绿?台湾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与网络舆论交互影响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3,(04):7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台湾报业框架构建和媒体立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