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歌篇1
1.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爱情诗一般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先了解背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我们在读南朝民歌《西洲曲》时,只有了解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点,与北朝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的特点。
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我们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意旨。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词人就是借用“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母亲的无情,来表达对爱情的惋惜。
爱情诗一般都用下列意象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她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以及纯洁的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在阅读时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才能理解诗歌中的爱恋、相思之情。
3.找准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艰辛,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炼一个好字、好句,能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借用术语,巧妙作答
有了以上三步作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顺利地解答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回答这些问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有关术语,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常用的术语比如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他的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与静景,近景与远景等。描法,如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刻画,表现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其他的描法还有衬托、虚实相生、渲染、动静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北朝民歌中的“何不早嫁论家计”就比较直接;借景抒情,如南朝民歌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借用莲子这个物来抒情的。诗歌风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不同,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的。
除了掌握以上术语之外,还要了解古爱情诗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样答题时才能答到点子上。
以上诗歌鉴赏的步骤及方法,对我们的鉴赏比较有帮助。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作答的境地,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阅读训练一
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请你说说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可把诗中的“求我庶士”改为“我求庶士”,这种说法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以第三者的语气来写的,请对这种写法的好处略作赏析。
2.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它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请你说说它的“转折之妙”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星汉女,下面两句写织女织布。诗的最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议论表明中心。
B.这首诗通过神话表现人间夫妇相思的痛苦,把现实情感和传说联系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具体描写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形象和星辰以及人物的特点相结合,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情、内心痛苦的织女形象。
C.这首诗具有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特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而且生动传神。善于运用叠字,叠字用在诗句开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环境,抒发感情,非常生动准确,同时平仄相间,清浊相配,读起来朗朗上口,收到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D.这首诗是乐府诗。乐府是三国时诸葛亮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2.有人说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皎皎”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请你说说他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在一句话中两次使用“难”字,请你借此分析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五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我独南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阅读训练六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请你说说这三组变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爱情诗》
阅读训练一:
1.兴
2.可以的。这首诗写一位姑娘由眼前的梅子成熟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反映出这位望梅兴叹怀春少女焦急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的描述,并穿插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聚会中笑谑欢乐的场面与气氛,宛如一幅风俗画。
2.前一层次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女”是泛指,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
阅读训练三:
1.D
2.开头“迢迢”写牵牛星之远,让牵牛星成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诗人把织女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刻画她幽婉的形象。“皎皎”二字用来表现织女的纯洁高贵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迢迢”“皎皎”这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意味隽永,其中情意之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训练四:
1.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迂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他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不幸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阅读训练五:
1.表现了一个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控诉,也反映了他对爱人的依恋与怀念。
2.这首诗前三句乃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缜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句转到夫妻别时的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感情激烈。
阅读训练六:
爱情诗歌篇2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婚姻 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达这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当然,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也可以说它们出自那个时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著的情怀。如《王风・采葛》就表现出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使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而未见。从时间上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渴慕女子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这种对爱情的执著而又热烈的情感在《郑风・出其东门》中还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虽说在东门之外,美丽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们都不是这位痴情男子所牵挂的,他惟一爱的只有那位衣着朴素的女子。这篇诗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爱慕,更多了一层对该女子的专一执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求而不得时,则表现为一种失落,如《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经与思慕的女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上,这一点在为我们所共熟的《关雎》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该诗通篇为幻想之作,其场景仅仅是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结交不成,所产生的已经与该女子结为伴侣的幻想。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不得时,则表现出比那个时代的男子更为果敢、勇猛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如《风・》:“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生活的女子对封建礼教、封建贞洁观,以及封建家长制下婚姻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至极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日。
这短短几句,写诗的女子竟然连用了两个“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个在爱情上远远比男子更为勇敢、更为有魄力,也更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若然谈到对爱情的执著,以我拙见,女子要比男子来得更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二)双方约为婚姻,女子待嫁。
当男女双方得到彼此及对方家长的认可后,那么就进入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订婚”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用以给男子筹备迎娶,女子准备嫁妆之用,因此时间的持续并不一定会很长。《国风》在此阶段对女子待嫁时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笔墨描写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的流逝纷纷落地,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在,此时,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个“迨”字(可理解为趁机、赶快之意)将她的焦急热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招招舟字,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时来迎娶自己。
总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则曰喜悦,二则曰急切,三则曰担心。前两种心情不难理解,可她为何还会担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担心未婚夫的迟迟不来迎娶会演变为永远不来迎娶,也就是说她会担心婚姻上出现变故出现诸如悔婚之类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请在此阶段应是喜忧参半的。
(三)迎娶。
在《诗经・国风》中,单独对平民阶层迎娶场面进行描写的诗歌比较少,而《著》这首诗歌却以一名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子的视角对自己夫婿前来迎亲的场面进行了描述,虽说该诗着力于表达这位女子对夫婿的爱慕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中我们也可对迎娶场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著》这首诗歌着重对女子夫婿充满喜庆色彩的锦衣华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透过对单一人物的形象叙述,实在不难想象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新郎的翩翩风度与轩昂气宇,以及初为人妇的女子之兴奋与欣喜。好一片欢欢喜喜的迎娶之景,写实性极强,以新妇口述之形式,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读者,读之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国风・召南》中还有一首描写迎娶贵族小姐的壮观场面的诗歌――《鹊巢》。
该诗为我们展示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隆重壮大的喜庆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通过对迎娶喜车数量之重的描写,着实表达出贵族阶层迎娶仪式有别于平民阶级的隆重、豪华和奢侈,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婚嫁的另一场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异。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国风》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所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琴瑟和谐。如《国风・郑风》里的一首《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这首诗歌以夫妻间对话的形式,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脉脉含情的对话将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欢乐,以及相约白首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这是一首妇人敦促身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诗。以夫妇对话的形式,一边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表达出妻子的贤惠和对夫君事业的关心,从而使得一位细心贤良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另一边却是丈夫的借故推脱:“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天还未明,鸡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离开高床暖枕的因由则被诗中的“甘与子同梦”这一句所点破,真实一语天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及依依惜别之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白首相随。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极为严重,幸福而专一的婚姻生活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仅仅是个美丽的幻想和愿望罢了。在《诗经》,尤其是在以描写民风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国风》里,表现夫君所抛弃的女子的悲惨境遇与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实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身处夫权社会的女子凄凉处境与愤懑心情的真实写照,是多情女子对薄情夫君的无声控诉,是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实充满血与泪的无情抨击。
这种描述弃妇的诗歌在《国风》中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1]。如《召南・江有汜》就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权社会中,夫君另觅新欢,结发妻子因失宠而备受冷落。夫妻关系尚在,无力与夫权社会斗争的情况境遇下,她也只得翘首期盼,幻想这薄情郎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另一类则是“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2]。《邶风・日月》就把弃妇的这种愤懑与不平的一腔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字字是血泪,句句述无情。
除上述诗歌之外,《国风・氓》可谓是包罗群像,几乎是涵盖了《国风》中由恋爱、结婚直至女子被弃后又幡然悔悟的全过程。它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具有读一诗而解《国风》的作用,是当时社会民俗人情的真实再现,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境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
纵观《国风》,它的确包含了太多内容,爱情婚姻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爱情诗歌篇3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结束语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5(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爱情诗歌篇4
关键词: 文艺复兴爱情主题爱情诗
一、前言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亘古不变的爱情也在人性的照耀下,释放出了新的光彩。在这一时期,每种艺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情歌颂着爱情,爱情的甜蜜、圣洁、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尤得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的笔下,爱情呈现着不同的姿态,或芬芳,或温柔,或充满诱惑激情,或神圣光洁,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都言及一面,共同描绘出了一个绚烂无比的爱情的宏大主题。笔者选取了这一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三首爱情诗,希望在比较分析中得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独特表达。
二、爱情观的演变:从斯宾塞到马洛到多恩
谈到爱情,无论细腻与否、崇高与否,我们总会想到恋人间炽热的感情或是二人世界里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在爱德蒙・斯宾塞的《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一诗中,人们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体会到的奔放感情,或是早已在古希腊戏剧中熟悉的壮烈行动却不见踪迹。诗中的女主角和“我”更像两位玄学家而非恋人,是在谈玄论道而不是在谈情说爱,称呼彼此时也让人感到并无热情,诗中出现的称谓也并非关乎眼前那具体生动的恋人形象,而常关乎诸如“不朽”、“美名”、“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尽管在诗人的心中,“你”的名字满是“光辉”,但只是“写在天国”;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呼语,只是一句“自负的人”,听上去并无半分激情,不过是一句客观冷静的批论而已。诗中所言之爱,也并无一句关系到此处的二人,却是在写“我的诗”和永恒:“我的诗使你罕见的美德长留。”诗中的“我”更像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只是手中的长剑变成了十四行诗,来为这位在诗中隐其容貌的女主角赢得“美名”和“光辉”。而这位骑士为她所有的行动也不再是仗剑天涯,而是化简为一个单调的举动:“把她名字写在沙滩”,这一行为既不与她相接触,又不会留下踪迹,因为“海浪来了”会“把那个名字冲跑”,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位冥想者所为,而不像是会发生在相爱的恋人之间,而既然名字都被海浪冲刷得荡然无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会造成任何结果。而相应的,一整个的“她”形象也被化简成了一个纯粹的名字而已。即使这一“美名”可以得其不朽,除了一个空荡荡的符号,也别无它留了。尽管这是首爱情诗,但失其甜美,好像爱一经蒸馏,所有的感情便化云而散。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的恋歌》开篇便用热烈的祈使句邀请读者分享热恋中牧羊人的热情:“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斯宾塞诗中抽象的追求变成了热切的呼唤,美名和光辉变成了世俗的生活。诗中的行动也大多直接与相恋的二人相关,如若不然,也都表达着牧羊人强烈追求的决心和对被追求的恋人的由衷赞美。在一二诗节中,复数形式的主语“我们”引发了一系列行动。情态动词“will”一方面为他的爱人许诺了一个美丽光明的未来,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愿意获得如此未来的强烈意愿。而从第三诗节开始,一连串由“我将”引出的动作又将牧羊人的意愿和决心显露无遗。无论诗中的“我”是“用成千的花束做床”,还是用“长春藤和芳草做的腰带”,都是为了“打动”“你的心”。细读此诗读者会惊异于诗中众多具体的意象,如“山谷田园”、“羔羊”、“鸟儿”、“玫瑰”、“长袍”等,和斯宾塞诗中“美名”或“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相比,无一不是具体生动的生活中的形象。所有这些具体的意象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个人生活的生动***景。分析至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两首诗中自然的意象是不同的。在斯宾塞的诗中,自然的意象只是作为纯粹的背景而存在。主题一经点亮,自然便又隐身于黑暗中了。而在马洛的诗中,自然便是光亮本身。“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是要生活在羔羊遍地、“风光明媚的山谷田园”。而再来关照主人公的形象,除去上文言及牧羊人的热切、主动和直接,诗中女主角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化了。从第三到第六诗节,一位被装扮得楚楚动人(头戴“花冠”,裙饰“爱神木的叶子”,身穿“最好的羊毛”做成的“长袍”,“纯金”的“鞋扣”,腰间“点缀着琥珀水晶”)、被尽心款待(用“银碟”“盛着”“美味”,“摆在象牙制的桌面上”),也被倾心所爱(他愿“用成千的花束”为她“做床”)的姑娘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牧羊人热切的话语中。然而,这位为人所爱的姑娘依然隐身在诸多意象中,只在这丰富的修辞中才得以存在。
斯宾塞诗中的姑娘没能出场,马洛诗中的姑娘只在比喻意义上才得以在场,约翰・多恩的《诱饵》则似乎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从第二诗节起,诗歌不仅颂扬她热烈的“双眸”,而且在捕捉着她的行动:“在那流淌的浴池中游弋。”女人的形象再也不是抽象的名字,不是一袭华服,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行动的女人。在诗歌中,女人的行为在“你就是自己的诱饵”一句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诱人的“饵”的意象。这与第一诗节最后出现的一个意象遥相呼应:钩。“银钩”带给读者的是冰冷、锋利、无情和狡猾的感觉,而且是颇具征服欲望和主动性。这一意象连同诗歌开始时的其他意象,诸如“冷冽的溪水”、“滑滑的线”,给人的感觉远非舒适,而是令人讨厌、不安,这和诗歌戏仿马洛诗歌的开句“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我们新鲜的快乐也无边”给人的期待大相径庭。不久这种不安的感觉就成了一整幅爱之残酷***。其他试***赢得爱情的人必须“在苇荡中受冻”,“双腿也割伤”,或用“破网”,或用“苍蝇”做饵,诗中的女人却“无需如此伎俩”便可轻易赢得爱情,因为她便是“自己的诱饵”。虽仍是被追逐的对象,她因其美丽而卓尔不群,可以去引诱男人而不需要男人用永恒或是美满的生活来诱惑她。读者也几乎无法像在斯宾塞或是马洛的诗中那样清晰地找到一个追求者,在这首诗里,只有以鱼群形象出现的一群求欢者的群像。因为被“诱饵”“所惑”,这些从“每条河流”游来的鱼都“欢喜着要去捕获”她。诗中之爱更像一场游戏,充斥着诱惑,伎俩和捉―放的过程。“诱饵”这一意象也不仅仅存在于隐喻层面,而是处处保留了其实体层面的质感,诸如“hook”、“amorous”、“catch”的字眼总蕴含着强烈的含义。与斯宾塞诗中抽象的概念或是马洛的田园生活相比,《诱饵》言性更详、更直接、更具体,但一旦被钩子钩住,爱的残忍、冷酷和无情就像肉体上的疼痛和流血一样具体。
三首诗虽同为爱情诗,但诗中之爱各不相同。斯宾塞抽象理想的爱也许比马洛田园的生活更久长,却全无生活赋予爱情的真实感。同样真实具体,多恩笔下充满诱惑的性之爱更强烈,却也因强烈而蒙上痛苦的色彩,失去了斯宾塞诗中的纯洁和马洛笔下的真挚。但我们很难在三首诗中辨析出清晰的线性发展。如果说多恩和马洛的诗比斯宾塞的更具体,这种抽象也许只是斯宾塞的个人风格。同样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的18首十四行诗中具体生动得多。斯宾塞诗中无足轻重的自然在马洛的诗中成了关键,而这种对自然的青睐又未能延续;在多恩的诗中,曾经甜美的自然意象成了粗砺的“苇荡”、“壳与杂草”。女性形象似乎在三首诗中得以加强,逐渐清晰。但热恋的牧羊人也不曾热切地描述爱人的形象,具体的饰物、用具掩住了具体的女性形象。就此而言,马洛笔下的牧羊人和斯宾塞的冥想者也非判然不同。他们都掌握着爱的控制权,不够关注自己的爱人。只有多恩笔下的女人,抓住了“线和钩”,占尽先机。尽管如此,多恩诗中的女人也只是被赋予了性的诱惑力,而非爱的权力,所以说,多恩也未能树立起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形象。
三、结语
虽然简化是危险而有害的,但如果说爱因其多元而又多元化的表达倒是无妨,上文所述的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一真理。爱情在斯宾塞的诗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在马洛的诗中跳动着温暖的脉搏,而到了多恩的笔下,感官的享受与诱惑写成了爱的另一旋律。正是这种缤纷多彩才让爱得以永存,也让爱得到了诗人的青睐。多元化的表达和多样化的呈现共同描绘着爱的美丽***像,这在漫长的中世纪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为后世的诗人们开拓了空间,任他们用更强烈的感情、更大胆的言辞去尽情地表达爱。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2]夏尚立.英诗和英国诗人――从伊丽莎白时期到现代[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
[3]刘炳善,罗益民编.英国文学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爱情诗歌篇5
——题记
当悠远的感情含羞的躲在烟尘中,我尝试着把心犁开,平展的如夜幕,那一刻,琴弦上会挂满属于我的民谣。曾经那些洗去尘埃的句子亮得那么璀璨,都是陈迹了,还有什么可求?只求在时光面前依然能一望到底的清澈。
如今,我依然怀念冬日的那片雪花,如今,我依然习惯做着把一些永远也得不到或者是永远失去某些美好淳朴的东西,以遥思怀念并试***倒回往昔的心态表现出来的事情。这种虚幻的真实让我常常独自躲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让自己沿着那个虚幻的真实奔跑。这种奔跑让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我想象力所及的地方,冬日的雪花躲进阳光的深处,面对寒风中残存的果实,我听到了寂静中意味深远的幽鸣。
冬日那片雪花飘落的时候,优雅的一种静,或者它飘落的姿态其实只是出于我的想象,我根本无法用眼睛去捕捉那份飘落。朔月紧吹,雪花飘落的时候,落满心坎,落满整个世界,那些感动的被岁月风干的泪水依然不会陌生。
已经是春天了。二月的微风就在我的窗户外头。阳光拥着仅有的一丝温暖掀开天空的颜色,蜷在一个无法醒来的梦里。我坐在房中用吉他弹着自己的歌曲,很久了,喜欢弹一首只属于自己的歌曲,就像是二月的细雨,湿漉漉的,点点滴滴,就在我纤细的血管里头,我是没有办法抗拒的。
夜深,有时候会看下自己曾经的一些文字,那些文字禁锢在曾经的思想中,那些文字属于一颗美丽的水晶,躲藏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最开始,那些文字是从江南的第一滴雨开始,杨柳岸,不是晓风,不是残月,不是宋词婉约的意境。我总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想一个关于江南的故事,那里有雕花的窗棂,轻调水的和弦,这些在我的心里清晰无比。
二月的天空不是很蓝,但阳光开始变得温暖。我的目光透过窗口在二月的微风中摇动。我常常想,西子湖梦酣的水月,那片烟雨在黄昏中的凋零,曾潮湿了多少的心。那些比落花持久,比流水情深的感情,曾是谁的留香。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猜透的,这时间,尘土,睡梦和疼痛的布局。这一切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就像幻想接近的两个生命,当你看到一片树叶从树的一侧飘落下来,当你看到另一片树叶在树的另一侧飘落下来,这种无法相遇,其中肯定隐藏着什么,比笔迹稍重,但是一定轻于最后写就的文字。
有段时间常常想这样一句话,用一首诗歌的时间演绎一场爱情,仅仅只是这句话便将我吸卷,淹溺。许多熟悉的场景在夜的深处默默潜泳。我时常望着天空,辨认一片云及深处的雨滴。那些被时光照耀的雨滴折射出一场爱情的演绎,闪着光泽的爱情,在一首诗歌中醒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生之谜梦。许多细节早已一片模糊了,只记得,那片冬日的雪花飘落在我寂寞华年的时候,我知道,一种欲说还休的守护,不在是站成一排排无人翻阅的线装书。
爱情诗歌篇6
摘 要:舒婷,朦胧诗中一枝独秀的女诗人,用她独特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刻写了一段段经典动人的爱情故事,诉说着一份份牵肠挂肚的柔情,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不仅仅是属于作者的,它属于你也属于我。暗恋,这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思在舒婷笔下娓娓道来,扣人心弦。从《无题》的甜蜜与慌张的爱恋开始,一步步到《落叶》的惆怅忧郁,慢慢走向《思念》的失望与痛苦,再到《雨别》的歇斯底里、欲罢不能,最后《四月的黄昏》的痛彻心扉,绝望哭诉,共同演绎着一份“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1]的暗恋情怀。暗恋中的每一份情绪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丝丝入扣的文字,令人心醉其中不能自已。
关键词 :舒婷 暗恋 爱情 诗歌
爱情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也是多情诗人难逃的宿命,也正是爱情诗歌铸就了舒婷在诗坛独特的形象与气质,也让舒婷在朦胧诗潮中化作了那一抹最柔情的朦胧。舒婷将女性诗人所特有的曲折幽微的心理和细腻委婉的情感加之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才思妙笔,化作了一首首令人读来怦然心动、拍案叫绝的精致诗篇,而她笔下的爱情诗歌更是让人喜爱不已。
舒婷在她的爱情篇章中倾诉着各种纷繁复杂的感情,那里有对甜蜜却又蕴含着无尽痛苦的暗恋的细腻刻画,那里有对平等、***爱情的激烈呐喊,那里有着对龃龉爱情里扭曲的爱的强烈批判,那里有对传统爱情和封建婚姻观的深刻反思……每一首诗歌都散发出一份独特的魅力,舒婷的那一份“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2]的暗恋情怀,更是让笔者心醉不已,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文字陷入那一份揪心的单相思之痛中。从《无题》的甜蜜与慌张的爱恋开始,一步步到《落叶》的惆怅忧郁,慢慢走向《思念》的失望与痛苦,再到《雨别》的歇斯底里、欲罢不能,最后《四月的黄昏》的痛彻心扉,绝望哭诉,一位纠结痛苦的女暗恋者就这样带着她的暗恋故事走进了读者的心灵,让读者跟随着她喜怒哀乐。
一、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舒婷笔下的暗恋诗歌,永远都是一份压在心中永不能实现的爱,永远怀着“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3]的坚定情感,那份感情处在友情和爱情的模糊处,似乎永远处在恋人未满的状态,女***在心口难开,而男性却给不了这份爱,爱情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无题》中,作者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勾勒了送别、散步、窥诗三个画面,将女性处于暗恋当中的那份快乐、焦虑与失落交融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探出阳台,目送/你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等等,你要去很远吗?/我匆匆跑下,在你的面前停住。/‘你怕吗?’/我默默地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一幅依依不舍的送别画面里,当女主人公含情脉脉地目送心爱之人,她的眼睛里一刻也不能没有他,她的心也不自主地跟着他走了,于是她迫不及待地追了出来,那种一秒也不愿分开的浓情蜜意弥漫开来,然而他却没能看到她这份浓烈的爱。“我怕”——她怕的是见不到你的分分秒秒,她怕的是失去爱情的恐惧,她怕的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们顺着宁静的河湾散步,/夜色动情而且宽舒,/我拽着你的胳膊在堤坡上胡逛,/绕过一棵又一棵的桂花树,/‘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我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星光璀璨的夜晚,挽着心爱的人在河湾漫步,一切的一切感觉都那么美好,温馨幸福之感伴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我快乐”——她乐的是你就在她身边,她乐的是她可以和你共享一个如此美好的夜晚。然而这一切也还是掩藏不了她内心的失落,因为她不能告诉你,是因为有你这景色才能美到如此境地,是因为有你她才快乐着。女主人公单恋中的情感波动在这一画面中展露得巨细无遗,她快乐但也夹杂着失落。“你弯腰在我的书桌上,/看见我几行蹩脚的诗,/我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你又庄重又亲切地向我祝福:/‘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这个画面的截取将整个爱恋推向了高潮,也将女主人公爱恋中的娇羞与痛苦刻画得力透纸背。心爱之人无意看见了她的情诗,却仍然无法明白她的心意,甚至还祝福她,她脸红她叹气她痛苦,“爱着”,她爱着的就是眼前的你,爱着这个不懂她心意还祝福她的人,爱着这个让她痛苦的人,暗恋最苦也莫若此。在这短短的三节诗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热恋的少女,在爱情里,兴奋着却又显得很含蓄,激动着但又羞怯,快乐着但也很痛苦。
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暗恋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一怀愁绪,几年离索”[4],舒婷用她那真切而又精致的笔调残酷地将痛苦一点点地带入读者的视野。《思念》将那一份得不到回应而备感痛苦的爱恋赤裸裸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着那份可望不可得的痛苦。这首诗一开始的一组排比,将女诗人这种默默地埋藏在心底的忧伤之情缓缓地注入读者肌理。“挂***”“代数”“独弦琴”“桨橹”这四个意象看似跟思念毫无瓜葛的事物,作者妙笔生花,巧妙地将它们化作了一组扣人心扉的意象,瞬间化思念这一本来无形的心绪为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这样的挂***是一幅残缺没有轮廓的作品,这也暗示着这是一场没有成形的恋情,诗人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爱一个人的幸福同时他因无法得到对象的爱情回应而痛苦;“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数”。诗人的爱情是简单而又炽热的,只为拥有你的爱情,却像永远没有结果的数,这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凄苦爱情。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人一琴一弦,只盼有情人,不正是诗人此时备受折磨的单相思内心写照?淅淅沥沥的檐雨正映衬诗人阴雨连绵的内心,对爱情的强烈期盼、对他毫无回应的失望也似乎如同这檐雨似的断断续续地继续着。“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一句,有桨橹却无法划到目的的彼岸,精妙传神地刻写出诗人那因得不到爱而无奈丛生的凄苦心境,这不正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诗人如蓓蕾一般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暗恋的男孩向她走来,等待着他能对她说出我也爱你的话,一直在等着,一刻也舍不得将那夕阳般热切的眼神从他身上挪开。诗人能做的就是等,等待着她爱的人转过头来能看见她一直的爱。“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诗人对他的思念、对他的爱、对他的失望满满地都已经汇成海,化作了两颗泪珠,饱含着诗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恨,这泪里是诗人对这一场无希望的单相思爱恋的无尽失望与痛苦。“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这爱已深入骨髓,如飞蛾扑火般,刻骨铭心。诗人那苦恋的痛苦在这首诗中娓娓道来,未着一字相思,却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相思之苦味。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过,痛过,挣扎过,纠结过,撕心裂肺过后,当“此情可待成追忆”[6],这是真的失望了、失恋了。《四月的黄昏》,“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7],再美的风景也无法排遣她的哀愁,再诗意的黄昏也无法抚平她的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8],诗人此时那一股浓烈的痛苦已经将美好的四月黄昏抹上一层挥之不去的灰色,在自然美景中只是一次一次勾起了诗人爱情的不得与失落之感。爱情的无法实现仿佛宿命一般,来来回回,把人折磨得痛苦不堪。“四月的黄昏里/流成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在峡谷低回/在天空游移”。春天的傍晚,一股“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9]的孤寂感爬上心头,空旷无垠的山谷天空,更是让诗人徒增几缕孤寂无依的愁思。“若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春色在脑海里回荡,可自然景色再美,也不能让诗人忘记她的失恋,更不能带给她一份美满的爱情,诗人是多么渴望心爱之人的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诗人可以为春天唱一首赞歌,但这里仿佛永远杂糅着一丝抹不掉的伤感,因为诗人对爱的渴望早已潜伏在这春天的美景里,潜伏在诗人的心里。“四月的黄昏/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一切的一切,恍若似曾相识,也许记忆里她们曾来过,彼时“失而复得的记忆”与此时“四月的黄昏”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朦胧优美的意境,共同祭奠诗人那痛苦的爱情。“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那至今尚未如期的约会,那永不能相许的热恋,诗人对爱的期盼与失落中的渴望,以及渴望中那如影随行的折磨与小小期许的幻想,一切一切在诗人的精神里都是这么真实,这种单相思里爱而不得的情感到达了顶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啊,流啊,默默地。”就大哭一场吧,所有的痛苦就在这里释放,愿一切痛苦都随着眼泪消失,愿这一切甚至都不曾开始,愿随着眼泪告别这一场说不出也得不到爱情之旅。
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舒婷聚集着她全部的柔情,以一首首无法令人忘怀的爱情篇章,使读者心随她动,走进一场风花雪月的单恋之旅,一起体会着这一场仿佛属于自己的暗恋故事,爱着,痛着。
注释:
[1]苏轼:《无题·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舒婷:《雨别·舒婷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之仪:《卜算子》,《李之仪及其诗词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陆游诗集》,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
[5]见《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李商隐:《锦瑟》,《李商隐诗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7]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9]柳永:《雨霖铃》,《柳永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2]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3]王维平.女性生命和情感的写真——舒婷诗歌创作回眸[J].求索,2013,(1).
爱情诗歌篇7
在茫茫的人海里
我选择默默地走在你身后
默默的让你会忘记
悄无声息地欣赏你的绚烂
这样
你依旧快乐
我也会平静而满足
或许
我们是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或许
你根本不会注视我
或许
你已完全不在乎
可是
我还是会选择
爱情诗歌篇8
洞穴之外的麦穗
被蝉声镀成金色
枝头风干的花絮
失去了最后的香艳
蛇舞蹈着
把身体最柔软的部分打开
它隐形的脚趾划过草地
草正疯长成一片深绿
以柔美的姿势进入水
蛇变得游刃有余
复苏后的记忆
在水中格外清晰
冬眠之前的伤口
在结痂处隐隐作痛
蛇厌倦了自己的巢穴
它想傍水而居与鱼为伍
偏偏绝望在此刻恢复了知觉
爱情诗歌篇9
关键词:爱情诗;抒情
中***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84-02
诗歌,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由此可见,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中国诗歌是这样,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英文中称《歌中之歌》,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然黑,却是秀美”……,《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一个浪漫的意境,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此外,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细致地描摹所恋之人的笑貌身姿,对她们由衷的赞美,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中国诗歌常用写意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向外界倾诉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诗经》中的首篇《关雎》是表达的是“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而《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正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为,相对于西方的诗歌,这种“慕”是“小巫见大巫”了。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而在喻义的层面上,它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怨,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真正爱情的怨主要是表现在离别诗、闺怨诗和悼亡诗这些类别的诗歌中。离别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悼亡诗如晚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哀婉动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意境凄清。这些诗歌没有像西方爱情诗那样明快、热烈,也没有对女性的直接描写,更多用的是一种心理描写或者比兴的手法。在其他方面,西方爱情诗大多是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的赞美以及追求,而中国则大多数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快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 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诗中对与爱人和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爱情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个人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调。再如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几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以不同的语言记录着诗人心目中的那位美丽的女子,对于爱情的袒露,诗人没有任何含糊的言语,给人一目明了感觉。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尽管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的大胆而热烈,但这也是始终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即使再大方也显得小家子气了。而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的诗歌表面上是像《弃妇吟》那样写爱情,实则是抒发个人境遇,这主题就显得更加隐晦了,而这在西方诗歌很少见。正如钱钟书评说中国古诗:“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取胜,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3 诗歌价值诉求上:爱情价更高与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而这也在一定上表现出了西方在爱情方面的价值观,爱情就是一切,而中国更加讲究的看一个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更多的是持一种“君子好逑”的眼光来看待异性的,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爱情忠贞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关于吴越王钱对于戴妃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谊,羡煞旁人,但这种爱情似乎是因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这样的例子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从而体现出中国爱情诗歌上的价值诉求。中国的传统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国家民生或个人际遇的问题,对个儿女情长的话语也只是或遭乱世或怀才不遇是来寄托个人兴遇的。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只是把爱情看成闲暇时间里的一种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抒发了自己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恋,他将贝娅特丽丝描述为天使,她集美丽、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来你是一个神祈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激情澎湃的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今,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赞美所恋之人高于一切,这更多的是表达是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无论这个爱情实现了与否,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灵魂得到升华,这一切已经很然人满足了。
就爱情的价值诉求而言,西方爱情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眼前的快乐,而中国的则强调是一种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总而言之,无论中外爱情诗中,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即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闺怨诗或者弃妇诗,诉说得酣畅淋漓,其中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它们的清丽柔婉,自然流动的抒情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4.
[2]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5-64.
[3]钱钟书.七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6.
[4][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04.
爱情诗歌篇10
关键词: 舒曼 《诗人之恋》 艺术特色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在选曲方面舒曼颇具匠心,他依照海涅的《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中的一卷,从中选出16首,依照“钟情—表白—幸福—背弃—忧伤”的逻辑发展顺序编订而成。就像海涅诗歌的一贯基调,这是一部悲剧性的套曲,舒曼在音乐上注重歌词的连续性,精妙地把一首首小曲编织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舒曼的文学修养在音乐中很好地显现出来,其音乐与文学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情感表达。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心中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花朵开放,在我温暖的心里,爱情的意念升起,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歌唱,我向她诚恳表白,我思恋爱慕的情意”[1]。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诚,以及对未来爱情生活的向往。第二首《从我的眼泪里面》中诗人选定了理想的情人,刻画了一个渴望爱情青年的形象。第八首《如果花朵知晓》中有大量的颤音伴奏,暗示着诗人的烦躁情绪,但看着地上的花朵、歌唱的夜莺、天上的星星,但愿能获得安慰,然而结果并非所想。最后一句“我心底的裂痕”情感强烈,多愁善感的诗人爆发了内心的情绪。第十六首《旧日邪恶的歌谣》中诗人决心彻底地摆脱痛苦,把爱情和痛苦统统装进棺材,用十二个巨人抬着,抛入海底。这首歌曲庄严、有气势,旋律起伏比较大,整个节奏给歌曲增加了严峻的色彩。最后一大段钢琴的尾奏描写大海淹没了棺材,仿佛爱情也随之沉到海底。
二、汲取民族艺术特色
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德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鲜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的民族性,反映了德国民族的风格特点。舒曼创作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是从民歌和民间舞曲,另一方面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找寻灵感。如歌曲《莱茵河,圣洁的河流》就吸收了民谣、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显示了他对德国艺术文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艺术歌曲《诗人之恋》中的第十四首是allnaechtlich im traume,在这首歌曲中,舒曼直接采用了民歌素材,与第十三首相比,前首的梦境仍然受困于破碎的感情,在这首乐曲中却慢慢出现复合的迹象。诗人在梦中见到姑娘:“你向我轻轻地说了句话,并且送我一束柏书花球。当我醒来时花球早已消失。”[2]此曲都由短乐句组成,梦境中爱人亲切地对待诗人,梦中的一切令诗人悲伤,醒来后却不再流泪,也忘了梦中的一切,仿佛意味诗人在找寻文学诗词的精美篇章,渴望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总之,舒曼深厚的文学底蕴滋养了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在创作中他善于从诗中捕获音乐灵感,并把诗歌的神韵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诗“歌”化的同时也使乐成为“诗”化的乐,从而增强了艺术歌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