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10篇

文言文倒装句篇1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文言文倒装句篇2

一、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句的主语是“人们”,谓语是“起来”,正常语序应该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但为了强调谓语“起来”,而把它提前。文言文也是如此。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这两句的谓语“美哉”“不仁哉”,应放到主语“少年中国”“梁惠王”后,但为了强调谓语、表达强烈的感情而把它们提前了。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文言文里往往置后作补语。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如:“我们在礼堂开会。”这是正常的语序,状语“在礼堂”处于谓语的前面,但为了强调开会的地点,而把这句话的状语“在礼堂”放置谓语后,做句子的补语。如:“我们开会,在礼堂。”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将***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北战”“于河南战”。“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它(蟋蟀)”。“于河北”“于河南”“以掌”就是句子的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状语提到谓语的前面。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如:“他吃了一个红苹果。”这句话中的定语是“红”,在宾语的前面,起修饰作用,这是正常的语序,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而把它置后。如:“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强调定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又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即“有吹洞箫之客”;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例句中的“铿然有声”“吹洞箫”“利、强”均为定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的前面。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在谓语之后,来回答谓语提出的问题。如:“他没有月饼。”这句中的宾语“月饼”是回答谓语的,是正常语序的句子。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将其提前。如:“月饼?他没有。”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了)。“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句中的“何”“安”均是宾语,翻译的时候移回到谓语“操”“在”的后面。

文言文倒装句篇3

关键词:倒装;文化语用因素,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智力干涉

语序的变化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现代汉语以常式句较为多见,语法结构多为“主+谓、定+中、状+中、中+补”,但就言语交际或文学作品等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言,会出现大量具有超常语序的句型,语法学界称之为“变式句”或“倒装句”。而语言学界对句式的研究往往侧重于静态的语法分析,倒装句作为一种语序超常搭配现象,比常式句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倒装句的研究应多从动态语用层面挖掘其语用价值。

语言具有民族性,要分析语言现象的语用价值,就必须注重使用语言的民族特征,此特征能充分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或文化背景,而此二者恰是影响语言的语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汉语这一语言工具的运用得好坏关系到汉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再现程度。本文以汉语文化语用学“三带一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和智力干涉方面分析几种典型的倒装句型,以此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动态角度深入挖掘汉语文化语用价值。wWW.133229.cOM

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以汉语为背景的语用策略原理的研究,汉语文化语用学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以语用学“三带一理论”为理论基础,“三”指上述的三个语言符号外因素的干涉,即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简称“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对语用含义推理的干涉,“一”指多于话面(字面)的隐含意义,所谓“三带一理论”,就是说由于有三个因素的分别或综合的作用,某话语产生了一个多于话面的含义,现代汉语各倒装句型与以上所论的三种文化语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详而论之。

1 倒装句的语境干涉

语境干涉包含两个方面;非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和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前者涉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对人使用语言符号上的干涉,后者指上下文、上下语对语言符号使用(说与写)上的限制与制约,理解(听与读)上的帮助与推动。现代汉语倒装句属于语言符号,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句式的选择具有限制与制约作用。请看下面的对话:

“就是一”她(指祥林嫂)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吧,一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鲁迅《祝福》)

上例对话以疑问句发出疑问,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显然在想确认人死后魂灵的存在与否上,状语“究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问题在祥林嫂心中的重要位,同时也突出了祥林嫂对这一问题回答的迫切性。对方也注意到了祥林嫂的心理焦点是在“有没有魂灵”上,也能体会到祥林嫂急于想知道这一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所以对方的答句必须紧扣问句,即首先以“有无”做话题,放在了句首,然后再加以陈述,从而以宾语前置的形式突出了双方交际的重要信息,这样安排句式,有利于重要信息的传达,问者祥林嫂的语言语境干涉到了听者对方对言语交际句式的选择,从而使话轮语义重心衔接紧凑,使重要信息突出,这就是语言语境句式运用的影响,从而对句式的选择起到了限制和制约作用,

非语言语境对句式也有限制和制约作用。如上文所举《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段经典的爱情对白,虽然它是外国文学作品,但从汉语翻译的角度来看,其作品翻译后的语言也应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征,这种东方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夜晚等各种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非语言语境,有助于让东方的读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在东方人独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自然环境这两种非语言语境的干涉下,翻译后的文学语言首先把状语“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放置句首,把象征纯洁爱情的月亮放在了话语的最前端,借助皎洁的月光把对朱丽叶的爱热情地表达了出来,从而突出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让东方凑者深切体会到罗密欧向朱丽叶所表达的爱情的真挚程度!

2 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

“附着符号束是指语言符号以外,一切伴随着人,附着于人的符号,如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多方面的附着符号,形成了一个与话语同步的符号集合,于是成为符号束”,伴随物的条件是:物体必须是说话人蓄意准备的、随身或就近的,否则就不是伴随物,而是大自然里的自在物体,属于语境干涉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倒装句的附着符号束,即研究各倒装句型中声气息符号的参与、面相符号的参与及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倒装句中前置或后置的语法成分作为具体语境中语言的特殊表达手段,往往伴随着声气息的参与,面相身势符号的参与及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如主谓倒装如果出现在疑问句中,则往往伴随着疑问的面部表情,并且带有疑问语气。这些面部表情和疑问语气便形成了面部符号和气息符号,如前文所举孙犁《荷花淀》水生嫂所说:“怎么了,你?”当水生嫂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面部表情一定是表现出疑问的神情和疑问的语气,如果拍摄成影视作品,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水生嫂说这句话时候丰富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

再以定语后置句为例,汉民族文化中有折杨柳送别的传统,如果在为友人送别时,一方说:“作诗一首,送君起程;杨柳一枝,伴君同行。”“一首”作“诗”的后置定语,“一枝”作“杨柳”的后置定语,在运用这一定语后置句的时候,以现实物体一首诗和一枝杨柳作为物理符号束,来伴随话语的传达,从而有助于东方人更深层次地表达含蓄的告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这便是物理(或伴随物)符号的参与。

又如主谓倒装句“万丈光芒地,将出现啊一新生的太阳”和状语后置句“我们坚决保卫和平,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下一代”,说者势必会表现出坚定的语气,声音上会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面部表情会表现出沉稳严肃的表情特征,从而抒发出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豪迈气概,这也是声气息和面相符号的参与,如果它们分别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与课堂教学或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还会伴随着诗人、教师或演讲者丰富的身势语,身势语主要为双手张开。举在胸前,或单手伴随阴阳顿挫的语音而忽高忽低、一张一收,从而使朗诵或教态或演讲更加张扬,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宣泄。同时,这一身势语能极强有力地增强话语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吸引听者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听者的情绪,使说者与听者之间产生极强的共鸣,倒装语言的表达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收效,这就是身势符号的参与。

3 倒装句的智力干涉

智力干涉就是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对世界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之义的推理过程。智力干涉主要运用于听话人的语用推理模式中,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后,会进行解码,在解码的时候会产生智力干涉,影响话语反馈质量,从而产生复杂的会话含义。在对话中,说话人也是作为听话人而相对存在的,如曹禺《雷雨》中的一段:

(语境:侍萍与周朴园在屋内交谈,气氛十分压抑,周朴团内心充满虚伪地向侍萍询问打听往事。)

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话轮一)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

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话轮二)

文言文倒装句篇4

关键词: 语序 翻译 因素

1.引言

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过程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可能源于宏观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异,也有可能源于微观的语序、语法的差异。本文将通过分析与例证的方式,从微观上详细地探讨影响语序排列的因素。

2.语序的复杂性及重要性

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特别是对那些形态变化不大的语言。正如刘宓庆所言:“Word order in essence is the syntagmatic ordering of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grammatical relation.The feature of word order is linear and horizontal,which reflects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刘宓庆,1991:141)汉语正是这样一种语言,它缺乏形态变化,因此语序在其语义学和修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英语,正如学者们所说,是比古英语、拉丁语都要简练的一种语言,形态变化较大,虽如此,语序在英语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上,语序在语言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语序是多层次的。词素、词、词组、句子、甚至语段等这些语言单位都存在语序问题。它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而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影响语序排列的微观因素上。其次,语序的可逆性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候语序不能被颠倒;有时候语序颠倒需要条件;有时候语序颠倒后可能会产生与原文相同或相反的语义。例如:“the young walking wounded”与“the walking young wounded”,前者指“年轻的轻伤员”,而后者指“走着的年轻伤员”。英汉的“屡战屡败”(He fought was repeatedly defeated though he fought over and over again.)和“屡败屡战”(He fought over and over again though he was repeatedly defeated over and over again.)的互译看起来只是语序的变化,但其语义重点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结果“being defeated”,而后者则强调再战的勇气。

3.影响英汉互译语序的因素

由于语序、语法、形态、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译者或多或少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本章节将直接从微观入手,分析影响英汉互译语序的因素,重点写了四个方面:主语与主题、中心与重心、倒装与“顺装”、灵活性与固定性。以便我们了解英汉的不同及更轻松地做好英汉互译。

3.1主语与主题

英语重主语,汉语重主题。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无论英语句子长还是短,简单还是复杂,其主语不可或缺,主谓提契机制(刘宓庆,1992)是句子的框架。而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主语或隐藏,或省略。例如:

a. The elementary form of radar,shown in Fig.1,consists of transmitting antenna emitting electromagnetic generated by an oscillator of same sort,a receiving antenna,and an energy-detecting device,or receiver.

b. 不坚持,就会失败。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例a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复杂句,但其所显示的句子组成是很简单的,就是主语“the elementary form of radar”和谓语“consists of”组成,由此可看出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

例b可看出汉语有所不同,它在形合上要求不是很高,在汉语语境中,这两个句子虽主语或谓语缺失,但它们符合习惯,人们已懂其意。体现汉语重主题。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看出英汉在重主语与重主题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英汉互译的语序问题,使我们面对主题与主语的转换问题,这些转化就需要进行结构重组和语序调整。例如:

c. 她的职业是护士。

She is a nurse by profession.

3.2中心与重心

英汉句子中心、重心有所不同。英语据悉具有自左而右的扩展机制,句尾呈开放性,句尾中心与句尾重心是英语句子的一大特点。汉语句子的扩展机制是自右而左,句尾呈封闭性,汉语句子“头重”的普遍。汉译英时应照顾到尾心与尾重的原则,但在做长句翻译的时候,信息中心不一定都在句尾,应综合运用尾心与尾重,做到整体上的平衡与协调。英译汉时,则运用信息值的高低排列顺序,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例如:

d. It has been a great honor your coming to visit me.(薄冰,1990:823)

若译为汉语,其语序则是:

你的来访令我感到很荣幸。(Your coming to visit me has been a great honor.)

由例d我们可看出英汉中心与重心的差异,要想做到英汉互译整体上的平衡与协调,综合运用中心与重心,调整语序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e. [什么时候解决这个(贫富差距)问题]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的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文选》,374)

I can imagine that the right time might be the end of this century,when our people are living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Foreign Language Press,362)

汉语中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时候,放在句子的开头位置上。而英语中进行了调整,把它放在从句的主语位置上。由此可见英汉在句子重心上的差异,翻译时必须作相应的调整才能使它们符合它们各自的特点。

3.3 倒装与“顺装”

在倒装语序中有些属于结构上的,称为“结构性倒装”,有些属于功能性的,属于“功能性倒装”。功能性倒装一般都有强调的含义,多出于风格、修辞上的考虑。倒装在英语中用得广,既有结构性的又有功能性的;汉语中倒装多是功能性的,有些貌似倒装实为“正装”。翻译中既要理顺英汉语的“倒装”的对应关系,又要体现出语序排列不同的主题意义。英汉的倒装本来就涉及到语序问题,由于两者的不同,翻译时语序的调整就更加重要。

英语倒装例子:

f.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你昨天干什么来着?

“Speak you,”said Mr.Brack,“Speak you,good fellow!”布莱克先生叫道:“说吧,说吧!伙计!”

由此可看出,英语的倒装大多是结构性倒装,翻译时只需转变倒装语序在译即可。

汉语的语序比较复杂,那我们在做汉译英时更应注意语序的调整。例如:

g. 这个人我所知不多。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is person.

台上坐着***团。The members of the Presidium are sitting on the platform.

3.4 灵活性与固定性

英语汉语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语序既有固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在时序律、因果律等方面,汉语的语序显得比英语较为固定;而在范围律、表里律、因果律及主题结构上汉语的语序有显得比英语较为灵活。在笔译实践中,可以多照顾语序的固定性,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现法;在口译实践中,时间紧迫,为了减少瞬时记忆量,则多用语序的灵活性,尽量顺着原文的顺序,使翻译做到顺畅通达。

4.总结

我们要综合宏观与微观对语序进行研究。从宏观上讲,英汉语序存在这些差异:英语有形态变化,重形合,语法结构严谨,多用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重意合,语法结构松散,多用主动语态。当然,深入研究则是由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汉语一般语义顺序:先原因后结果,先分析后结论,先目的后行为。因此,汉语的句子比较松散,多流水句。而英语恰恰相反:先结果后原因,先结论后分析。因此,英语重语法,句子结构较严谨。基于上述原因,语序调整在英汉互译中很重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影响语序调整的微观因素:(1)英语重主语汉语重主题。我们要用等价法、转换法、补充法,通过语序调整使英汉互译更准确完整。(2)英汉中心与重心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尾心与尾重的原则与语序调整使译文整体上平衡协调。(3)汉语多功能倒装,英语多结构倒装。(4)英汉兼具灵活性与固定性,两者的固定性多用于笔译,灵活性多用于口译,那我们就需要灵活地调整语序,灵活地运用,使翻译做到顺畅通达。

参考文献:

[1]Nida Engene A. & Charles Tabl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

文言文倒装句篇5

一、突显观的本质

人在认知和经验外界事物和内部感受的过程中,必然是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感知,而感知过程必然要受到感知对象的属性如大小、轻重、远近、颜色、材料等的影响,也受感知的视角、认知主体的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突显观认为在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突显包括客观突显和主观突显。从认知对象而言,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认知对象的有些部分可能突显,有些部分非突显。如在晴朗的月夜,月亮是夜空中最突显的事物,这就是客观突显。如果认知主体即信息组织者不关注月亮,而是注意北斗星,被月光暗淡了光芒的星星就被突显了出来。这是认知主体的主观选择,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是主观突显。如果信息组织者按照事物本身的突显性进行描述的话,在言语上就是客观突显,如果忽视原本突显的事物而去关注原本非突显的事物,在言语层面就是主观突显。因此,我们可以说客观突显是由于客观对比而形成的,主观突显则是由于主观选择而形成的。

二、从突显观看倒装句的认知特点

英语倒装句的语序是不合常规的,但也是说话者认知过程的产物。因此所有的英语倒装句都具有一种主观性。同一事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而句子结构的选择是由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决定的,主要句子成分的选择或突显在于说话者。在话语中,表示突显的方式就是将选定的成分放于句首。英语倒装句是基本句式svo的有标记句式,它的主语是在不同方式的认知中突显的部分,这就为主-谓语序提供了统一的认知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主语是什么形式,突显的部分总是放在句首做主语,这样英语主-谓语序就形成了。例如:a.On my left was Tom./b.Tom was on my left.

在常式句b中,“Tom”是置于焦点位置的主语,因为有生命事物或移动的事物会首先进入说话者的眼帘和思想。“Tom”是客观突显的焦点。而在完全倒装句a中,说话者将“on my left”置于句首,因为在这一刻说话者的观察角度发生变化,左面这一位置首先进入了说话者的视线。因此,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可以影响语义结构和语言的表达。在客观现实中,由于观察角度和注意的面不同,相同的情景可以产生不同的***像。由于英语倒装句违背了标准语序,它必然会引起说话者的注意,而这种注意必然会被读者或听者所重视。说话者将他想要突显的部分置于句首以吸引读者或听者的注意,使他用这已知的信息作为认知参照点,以确认新信息的位置,从而引起对新信息的注意。因为句首成分是一个句子的起始部分,它设置了情景,使读者对其后的内容有了思想准备并强调句首成分与前文的联系,或表明相邻句子中提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提供了最突显的信息,也是人们首先注意的地方,这是说话者的主观注意在起作用。

英语倒装句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选择。突显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所呈现的能引起认知主体注意的特点,它影响说话人的认知顺序,并最终影响语序的安排,一般的规律是,越突显的事物或事件参与者越先被认知,越先认知的概念越先表达,越先表达的概念其表达形式越先在句子中出现。突显与语序之间的上述关系即是英语常式句和倒装句语序形成的认知理据。根据这种关系,笔者将从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个方面来分析突显在倒装句中的应用。

三、突显与倒装

1.行为突显。行为突显是指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当说话者关注的是动作而不是其他部分时,动作首先吸引了说话者的注意并进入他的大脑。在对语序进行安排时他将这一概念放置于句首,这是主观突显的结果。例如:Leading the robot revolutions are industrial robots that work in factories.

2.状态突显。状态突显是指在某一特定语境中某一事物的状态首先吸引了说话者的注意并被放置在句首以达到突显的效果。如:Happy is he who has 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

3.方位突显。在某一语境中,当表示这一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位置关系的概念首先进入了说话者的思维,他便将这些表示方位的词放于句首。例如:In went the Sun and down came the rain.

4.关联突显。关联突显是指说话者将“not only…(but also),not simply…(but aslo).not merely…(but)等其他隐含关联意义的词放于句首,因为它们是说话者首先想到的内容。它既出现于完全倒装句也出现于部分倒装句。如:Not simply is this book interesting but also instructive.

5.条件突显。即说话者将表示主观假设的词汇放于句首以表达在这一时刻首先出现在他脑海中的强烈的愿望。如:Were he my friend,I would expect his help.

6.程度突显。程度副词描述的是某一特点所持有的程度,当这一概念出现在说话者的脑海中时,他便将之放于句首以达到突显的效果。例如:So frightened was he that he could not speak for a long time.

7.否定突显。否定突显主要出现于部分倒装句。它指含有否定意义的内容首先进入说话者的思维,说话者便将否定词或含有否定意义的词放于句首。如:Never in my life have I heard or seen such a thing.

8.时间突显。说话者在某一特定语境中首先想到时间这一概念,将表示时间和次数的词放于句首。它也主要出现于部分倒装句。如:Twice within my lifetime have world wars taken place.

文言文倒装句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倒装 教学设计

一、实验的背景

从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来看,阅读教学、听力训练、口语训练等已成为了重点,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语法教学的改革却举步维艰,表现在公开课或优质课中往往是以阅读课、听力课和口语课唱主调,而语法课却是难寻踪影。诚然,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明提倡否定语法教学。这是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表达英语。新课程倡导的是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抛弃以讲解与传授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条文以及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那么高中语法教学如何做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以探索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实验的依据

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高中语法教学要从运用的角度出发,只有把语言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即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目的。

采用归纳法传统的语法教学是采用演绎法,即由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其意义,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则造出句子。这种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语言结构,忽略技能训练,而且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体作用,更难以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程主张尽量使用归纳法(新教材中称之为“发现法”),即教师呈现语法结构,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发现,从而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归纳法在语法教学中的一种模式为:“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Senior High English,Module 8,U23 Lesson1 Grammar:Emphasis中用否定词为句首的倒装结构表示强调。虽说倒装结构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曾出现,学生对它并不陌生,理解上不存在问题,但尚未对两种倒装结构(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初步掌握倒装结构(包括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2. 学习以否定词作为句首的倒装结构表示强调。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

Step 1:Learn what full inversion is and use full inversion

1. Read and draw a diagram

Read a paragragh about a printing works and draw a diagram of the works

Analyse some sentences in the paragrahp,which use full inversion,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work out the rule of full inversion

2. Look and complete a description

Practise using full inversion by completing a description of a diagram of part of our school

教学过程及目的:

1. 让学生先阅读表示某工厂平面布局的文段(带有倒装结构),再通过画出平面***加深理解―感知语言现象;然后观察文中倒装句,通过与不倒装的普通句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表示地点的全部倒装结构的规则。

2. 学生运用强调地点的倒装结构口头描述我校部分校园的布局,以加深对完全倒装结构规则的理解从学中用,然后从用中学。

Step 2:Learn what partial inversion is

Find out the sentences using another inversion in the news reports in U23 Lesson 1. After revising the partial inversion of the subjunctive,analyse the partial inversion that begins with a word of a negative meaning, and let the students work out the rule of partial inversion by themselves

Do Ex9 on page 21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of partial inversion

教学过程及目的:学生自己找出课本文章中的倒装句并分类:一种是虚拟条件从句的倒装,另一种是新的倒装结构(即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指导学生先复习已学虚拟条件从句的倒装,再联系学习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借助课本P21 Ex5的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小组讨论,自行归纳出否定意义词为句首的倒装规则,在教师点拨指正后做巩固练习(P21 Ex9),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3:Use inversion to write a letter of complaint

Suppose you are one of Yang Ming's neighbors,write a letter to complain about his late-night drumming. Write about the problems you have by using inversion.

Assess the writing in groups and comment one or two pieces.

教学过程和目的:巧用课文内容,设计仿实际的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倒装结构,进行写作练习:写一封投诉信―在用中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互评习作,教师即时点评一至两篇。让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和全班点评获得学习伙伴或教师的评价。

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

Summarize the rules for full inversion and partail inversion.

Homework:Analyse some sentences,try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and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each group.

教学过程和目的:教师把本节课学的两种倒装结构再次展示,通过简单的小结来画龙点睛,使学生对完全和部分两种不同的倒装结构形成更清晰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从授课的情况来看,本语法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参照“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气氛,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倒装语法结构,并通过设计仿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去运用该语法,力求达到真正掌握该语法结构的教学目标。结合课后的科组评课意见,本课有以下两大亮点:(1)教师提供的语篇素材合理,为学生感知语法现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完全倒装结构一环,教师利用完全倒装结构用于强调地点,提供了描述某工厂平面***的文段。学生通过“看文画***”理解文段后,再观察其中的倒装句,与不倒装的普通句作比较,在教师指引下归纳出该结构的规则。(2)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律后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完全倒装结构后,要求他们运用该结构描述我校部分平面***;在学习了完全倒装结构后,完成仿实际的交际活动,写投诉信。因此本课初步证明了上述发现法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预设则没有生成,但无论教师作了多么精心的预设,生成总有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来应对,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从而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如本课中一个学生在把句子改为部分倒装结构时,出现错误判断助动词的情况,尽管教师提示可把句子先改成一般疑问句来找出助动词,但连问几个学生仍“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请科代表回答,但课后发现个别基础差的学生还是问题依旧。也许教师当时可要求全班重复该题答案,或者即时加做几句陈述句变疑问句口头练习,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全体学生解决此“难题”。另外,精心的预设还需注意科学性和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否则难有精彩的、有效的生成。本课“运用倒装写投诉信”这一预设是教学难点,因为它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试教时已暴露了时间不够的问题,学生只能课后继续完成。教师也考虑过改为低难度的看***造句,但最终仍不肯割爱。正式授课时,虽然加快了教学进程,腾出约有15分钟给学生写作,但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还是“强人所难”,结果堂上写出上乘之作的人不多。可见预设的科学性是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生成对预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中教师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多做一些精心的预设,预备两项不同难度的语法运用的任务(如造句和写作),这样精益求精的预设可能更易于生成。

(2)提高教师素质需持久不懈。“课程改革不可能有现成的合格教师”,因为它“不仅为教师提出实施和实践的任务,还有研究和验证的任务”。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笔者借此语法实验课为契机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验证了课改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也深刻地发现了自身在专业素质上的一些不足(主要是上面提到的在教学预设和生成方面)。这些不足不是仅靠一次反思教学便能彻底改进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进行新课改不应该只着眼于学习理论和方法或上好某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而应该贯彻在日常的全面教学中,如充分备课、同伴听课、大胆实践、及时反思和积累等,只有坚持不懈,天长日久,才能真正地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柴金红.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年第10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周文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语法教与学.http://blog.省略/52470/844362/track.aspx.

[4]赵群杰.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法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年第5期.

文言文倒装句篇7

[关键词]汉语倒装伪倒装

语序的倒装是汉语使用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运用这种手法造就了诸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烽火连天忆抗战”等带给我们无限审美愉悦的语句。可是,对于这样一种语序现象,至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认识。有的学者不承认它的存在,如吕叔湘(1979)、潘文国(1997),有的虽然承认,可是对汉语倒装的理解无论是从称谓上、种类上还是涵盖范围上都众说不一。不仅如此,各家所举的例子也常有错误之处。本文将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系统功能语法,按照严格的句法结构标准来廓清错误的倒装认识,从而剔除汉语中的“伪倒装”。

首先,本文在参照各家的界定标准之上,以汉语的句法规则为基本,以语义和语音因素为辅,认为现代汉语倒装句的判断标准是:

(1)句法上:复位之后语法结构不变,即仍然是原来的主谓关系、修饰语和中心语关系、递系结构中的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等。

例句:①终于过去了,中国人民哭泣的日子!(画线部分为倒装的成分)

(2)语义上:复位之后基本意义不变,这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是如此。

例句:②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3)语音上:在书面语中前置部分与后移部分之间明显有语音停顿;但在口语中要视情况而定,多数是没有明显停顿的,表现到书面上加逗号只是出于心理作用,这是因为口语中明显有着先说重要、紧急的事的倾向,而后面部分则多为次要信息。

例句:③八点了,都!

以此为依据,本文认为下列所谓的倒装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不能算作倒装:

一、主谓倒装中的“伪倒装”

例句:①安息吧!敬爱的!——引自胡裕树《现代汉语》②小心点,老人家!——引自胡裕树《现代汉语》③出来吧,你们。——引自张庆翔,刘焱《现代汉语概论》 ④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引自骆小所《现代修辞》

根据严格的句子成分标准即“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黄伯荣、廖序冬,1997),四例中的“安息吧”、“小心点”、“出来吧”、“起来”并没有对后面的成分起到陈述作用,它们分别是诗人代表中国人民向的祝愿、是发话人对受话人的善意忠告、是发话人对受话人的命令或祈求、是词作者代表共产主义者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的号召,所有这些都不是其后的成分所发出的行为,因此就谈不上是主谓例装。同样的例子如“别了,司徒雷登”,这其实是同志代表中国人民向司徒雷登发出的一声充满幽默和讽刺的“道别语”,并不是司徒雷登发出的行动,司徒雷登自己是决不会甘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但是,如果此句改成“滚蛋了,司徒雷登。”,那就是倒装了。所以只有象“多么幸福啊,新中国的儿童!”、“终于过去了,中国人民哭泣的日子!”这些才是主谓倒装,它们分别是后面所指人或事物已经呈现的性状、业已发生的变化,因而是主谓倒装句。上述四例其实都是“非主谓句+呼语”,在修辞上属于呼告手法。

二、定语倒装中的“伪倒装”

①我们消灭了敌人几百个。——刑福义《现代汉语》:定语后置

②……击毁***车(五辆),缴获各种武器(一百多件)。——骆小所《现代修辞》:定语后置

对于这两例,笔者很认同邵敬敏 (1987)的意见,即采用“排谓性”标准视之为兼语式,因为后面的数量短语都是对前面名词短语的说明,强调计数而不是限制和修饰,这样就带有很强烈的谓语性质,所以都不应看作定语后置。

三、“状语前置”

如果仅以句子成分的位置为标准来判定是否倒装,那么这一说法本身就有些站不住脚,因为状语本身就是在动词的前面,只不过现在是跑得更远、到了句首位置上去了。但是,这个理由太过于结构主义化,我们不依此为据。请看下例:

①[偏]我来得不是时候。 (引自骆小所《现代修辞》)

依据已经得到普遍共识的判断倒装的标准——倒装句复位后基本意义不变,我们就会很明显发现,此句复位后意思不是基本不变,而是大大改变了:原句是说“我来的时候很不对”,而“倒装”后却是说“只有我来的不是时候,其他人都对了”,两相对照意义大变,这能说是“状语前置”吗?同样下句也不是倒装:

②[刚]老李从上海回来。老李从上海[刚]回来。

四、“述宾易位或宾语前置”

这类倒装涉及到汉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语言的性质究竟是主语-谓语型还是话题-说明型?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文的意见是一定要以古今汉语存在的语言事实做依据,即汉语中不但有大量的集主语和施事于一身的句首成分,而且汉语的主题和述题之间的关系非常宽泛(如名词短语,分句、主题性分句、动词短语、前置词短语、后置词短语等六种语类均可出现在主题结构的主题位置上),所以像“吴先生我认识”、“一斤鸭蛋我三天才吃了一半”、“这些东西别动”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举不胜举,是再正常不过的句式(引自金积令,1991)。这说明宾语脱离动词跑到前面去做“大主语”或者“小主语”甚至单独充当“主语”的情况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这已经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现象;并且,汉语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动词,结果也导致宾语被“赶到”其它位置(绝大多数就是动词之前),这一点也已经日益得到大家的共识。所以,提出存在“述宾易位或宾语前置”这类倒装实在显得没有什么必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冬(1997)《现代汉语》北京

[2]金积令(1991)英汉语主题结构的对比研究

文言文倒装句篇8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鸿门宴》:“将***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文言文倒装句篇9

何谓“诗家语”?“诗家语”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高度简约却能包涵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又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方面诗歌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诗家语”一般具有反常、精警、含蓄三大特征。我在这里仅就“反常”这一特征谈谈我的看法:

“诗家语”由于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因而具有反常的特征。反常又包括语序的倒装和无理而妙、无理而趣两种。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语序的倒装: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意的需要和音律的限制,会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倒词、倒句、倒叙。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诗家语”不仅常以违背法理,不讲文法为能事,而且也常常违背事理,以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显能耐。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个羁旅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包括种种万千。而这首诗却独问对方:寒梅著花未?这就很有些反常。但仔细一想,又最有意趣。因为我们对故乡对亲人思念得越是深切,回忆的事情便也越细琐;而忆念越细琐,思念也便越深,连窗前的这枝很平常的最不起眼的寒梅都在游子的深深忆念之中,其他的人和事还须多说吗?这就是无理而妙。

再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模仿一位商人妇的口吻传达出心声。诗的前两句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的闺怨。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无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中国古代诗歌博大而精深,“状物如在眼前,写人则跃然纸上,读之则令人过目不忘,吟之,则余音绕梁,视之,则韵味无穷”。无论是语序的倒装还是语言的无理,都需要我们在此后的品读鉴赏中不断体会领悟。

参考文献:

[1]程丽华.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文言文倒装句篇10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可以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文中的句子: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省着让答者填。答者用谓语回答,而主语正可承前省。如果要求生活对话都用完全句,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在哪里?”水生说:“他们几个还在区上。”这就有点像外国人学汉语会话了。这段对话的内容是水生嫂探听游击队的消息,可是水生吞吞吐吐,他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水生嫂追根究底的心理。于是最后一个问话不但内容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形式上改用了完全句,可以看出这句话的份量不一样,显得郑重其事,不像一般生活对话那样随意、轻松,它给水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这个问题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

(二)倒装句。人物对话也常用倒装句,特别是主谓倒装。《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第一处是水生在上述水生嫂问话后,还想掩饰,于是笑了一下。水生嫂很敏感,知道笑里有文章,就问:“怎么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这里,一个疑问句,一个祈使句,它们和感叹句一样,都是倒装句的常用句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具体到课文,前一句表达了水生嫂急切的心情,在这样的问句中,谓语远比主语重要,说者总是迫不及待地先说出谓语,然后再补上主语。后一句,课文上接着补充叙述:(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殊的语气的。如果我们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可以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甚至传达出某种环境气氛。

(三)超短句。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中称其为“极端省略句”。这种句式的修辞意义主要不是节省语言,而是传达出某种情绪,如惶恐、愤怒、惊讶等。看课文中的例子:“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这是妇女们发现敌船后紧接着的两段对话。很明显,前一个妇女的语气还比较从容,她虽然有意外发现,但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她还可以相对平和地组织成一个完全句,她也许只是抱怨在风平浪静的晌午怎么会出现一只“船”呢?第二个妇女就不同了,她的敏锐的目光分明已经发现了敌船的标记(也许是膏药旗或大炮什么的),她的“唉呀”只是脱口而出,语速很快,“日本”二字就组成了一个超短句,不但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她的发现,而且真实地传达了她内心本能的惶恐、紧张(这不能说明她胆怯,这只是一种“下意识”)。如果把这个超短句换成:“那可不就是日本的船么?”就根本不能传达出原句丰富的内涵了。

(四)残缺句。残缺句是相对于完整句的。完全句与省略句是根据成分是否省略划分的。省略句虽然省略了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但它还是完整句,因为它在观念上是存在着被省略的成分的。残缺句就不同了,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忌讳或特殊环境的需要而有意“造”出来的(少数时候由于说话人的语言或知识修养不足也会无意识地制造出“残缺句”)。它不仅是语法上的“残缺”,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残缺”。这种句式在语法上说是不规范的(在这一点与省略句也不同),我们在正常说写活动中是不能随便制造“残缺句”的,文章和对话中存在不合理的“残缺句”,是语言修养欠缺的表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又可能甚至只能说出“残缺句”来。例如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一个出于忌讳的心理而制造的“残缺句”。《荷花淀》一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残缺句”。当几个女人去探夫时,一路上说说笑笑,一会儿埋怨起丈夫来,一个妇女说:“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慌”是方言“高兴”的意思。这个年青妇女大概新婚不久,还有点害羞和腼腆,想说“娶新娘(或新嫂)”都说不出口,讲到“新”字就跳过去了,结果留下了一个半截子句。正因为这样,才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乃至于一定的时代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言文倒装句10篇

学习

爱情诗歌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歌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诗歌经典100篇,爱情诗歌大全100首。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

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0字,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崔老师。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

学习

关于青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青春10篇,内容包括关于青春的文章简介,关于青春力量的文章。斜坡处有一块近似四方的巨大石块,毅然耸立在两棵古柏中间,窥视着这片山林千百年来的苍桑幻变。纵使江山如何更易,磐石千年岿然不动。我能够想象得到前朝先辈们每

学习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10篇

阅读(145)

本文为您介绍青山不老主要内容10篇,内容包括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青山不老主要内容二十字。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爱、需要快乐和健康。他们需要的也许并

学习

赞美环卫工人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环卫工人10篇,内容包括对环卫工人的赞美,赞美环卫工人文案。4、披星戴月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环卫工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增添了舒适和愉悦,恪守了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信念,在平淡的工作中,以实实

学习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作文种绿豆生长观察日记,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绿豆。中午,我去瞧了瞧,绿豆娃娃就成了绿豆老头儿,脸上满是皱纹,没有像大胖娃娃的身子光滑无比。下午放学,我的心咚咚直跳,三步并做两步地回到

学习

学年鉴定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学年鉴定10篇,内容包括学年鉴定表范文,卫校学年鉴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学而知

学习

礼仪的重要性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礼仪的重要性10篇,内容包括礼仪重要性的日常例子,礼仪重要性心得。一、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的脚步已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领土、资源、人数的竞争,而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

学习

描写冬天的作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冬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天小溪的作文,描写冬天的山的作文。Walkingontheroad,andtheraindrop***thecrackonthecrack,soIrememberedthesummerwearingaraincoatumbrellascene.Sud

学习

一屠暮行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一屠暮行10篇,内容包括一屠暮行原文及赏析,一屠暮行文言文字词注释。《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学习

励志名句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名句10篇,内容包括学习励志名句,励志名句文案。3: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生于忧患

学习

关于秋天的散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天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天的散文朗诵,秋天的散文100篇。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

学习

工作证明英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证明英文10篇,内容包括工作证明的英文模板是怎样的,单位工作证明范本。ThisistocertifythatMr.ShudulypassedthequalificationexaminationasaMechanicalEngineerandhasbeengrantedacertifica

学习

体育教学反思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反思评语,体育课堂常规反思。2.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理,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

学习

高中文言文虚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文言文虚词10篇,内容包括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例析,高中文言文虚词120个及翻译。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

学习

文言文阅读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阅读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十篇题,文言文50篇阅读。1.(2014・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学习

初中文言文论文10篇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文言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10篇,初中文言文范文大全。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

学习

文言文阅读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全文免费,现代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指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

学习

文言文课外阅读积累(五)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课外阅读积累(五),内容包括推荐小学课外阅读的文言文,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唐伯虎识破术士①有术②求见唐六如③,极言修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④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⑤,无如君者

学习

文言文常用句式通解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常用句式通解,内容包括文言文常用句式,常用文言文句式大全。《考试大纲》规定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句式主要放在文言文翻译、古诗文阅读理解中进行动态考查,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单

学习

孟母三迁文言文范文精选

阅读(10)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1一、故事新编所谓故事新编,是指作者充分利用名著、名篇、名作或课文内容,对其进行改编,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用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来反观现实生活,从而揭示主旨的一种

学习

文言文课外阅读积累(七)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课外阅读积累(七),内容包括七年级文言文积累20字,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田子为相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