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光篇1
2005年10月,全国十大策划大师之一的陈放教授,应邀在新郑举行黄帝故里开发讲座,再次阐述了河南旅游的发展思路。
事实上,一直以来,文化牌就是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早在1992年,我国向国际旅游市场推荐的14条部级旅游线路中,国家旅游局就把“黄河游”线路列为第一条,它的全称是“黄河游――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
以河南段为核心的“黄河游”,自西向东横贯河南,连接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四座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既代表着河南旅游,又代表了河南文化。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河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难。
黄河沿线景点众多,游客看什么?在整个黄河之旅的线路中,既有郑州境内的黄河风景名胜区、汉霸二王城、大河村遗址等,也有开封的相国寺、铁塔、龙亭、包公祠、宋都御街、山陕甘会馆,还有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以及三门峡的虢国墓、车马坑、黄河三门峡大坝等众多景区(点)。
长期以来,各个景点都各自出招,力气不往一处使,以致造成了此处热一时、彼处热一段的现状,白白浪费了很多优势资源。
就郑州来说,游客到黄河风景名胜区走一遭,应该是体验和观赏黄河的最佳视角,但是在实际组团过程中,有些旅行社往往会从个体利益出发,撇开门票价格相对较高的黄河游览区,把游客带到只售10元门票的花园口游览区。
游客至此,与黄河草草一晤就匆匆别过,哪能感受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依附黄河旅游的河南文化,似乎更是无从谈起。
从这一点上来说,黄河在河南段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起旅游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河南省委书记***曾经指出:文化与旅游是相互包容、不可分离的,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文化性的产业;同时,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表示,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关联性很强,文化对旅游带动力也很大,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文化效力,重视旅游中的文化“含金量”,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跟省委高层的这种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把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游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恐怕是当前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最有效率的战略决策之一。
围绕这些思路,一些具体的实施工程,正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大众视野。
生态工程的构建设想
2005年10月13日,河南省首次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把云台山、黄河小浪底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精品”。
12月10日,经专家评审,由河南省旅游局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的《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该规划确定了河南省2006年至2025年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
据了解,河南省的主题旅游形象及其理念定位是“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中华之源”代表河南历史文化的特质,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根源、文源、武源、商源和佛道之源;“ 锦绣河南”代表中原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黄河文化旅游是海外营销的主要推介产品。
此次规划的要点是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根据规划,郑州为全局性旅游发展核心。其中,沿黄旅游发展带成为“两带”之一。
规划要求,打造沿黄河文化长廊,形成河南旅游发展脊柱。
组织沿黄河南北洛阳旅游线和三门峡――小浪底水上旅游线、三门峡金三角黄河生态与文化洛阳产品群等产品群,并确定了以嵩山文化旅游区为首的五大文化旅游区。
少林,自然是五大旅游区的“头牌”,它肩负着打响“至尊中岳”品牌、形成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强势旅游产品的重任。
而在重点旅游线路组合上,“黄河之旅”再次被列为重点。
规划表明,水域和湿地休闲度假系列将以大中型水库和主要河流为依托,在加强水域环境保护前提下,重点开发小浪底水库、黄河滩涂湿地等。同时,以黄河文化和先秦文化为主体,建设豫晋陕金三角历史文化与山水特色旅游城市,开发承东启西的黄河文化节点旅游。把建设虢国文化博物苑旅游区,整合黄河山水旅游资源,办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作为打造黄河旅游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环。
黄河浪花上的旅游文化
拥有296平方公里巨大水域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无疑更是黄河旅游文化线上闪亮的一点。
规划专家介绍说,黄河小浪底在滚滚的黄河干流上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壮丽景象,它已经开发和未经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与世界上同类旅游景区相媲美。黄河小浪底水库和黄河湿地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旅游资源,品位高,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认为,黄河文化旅游带是一个由黄河串联起来的结构性旅游产品群,它对沿黄城市的包容和依托,以及它对沿黄生态要素的整合与串联,都将构成展示河南文化大省形象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目前,在河南省的精品旅游线路中,郑、汴、洛“三点一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最大,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以最能体现黄河风景、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被国内旅游业界称为“三点一线”上的“珍珠”。
但这些年来,多头管理的缺陷,也让这颗镶嵌在黄河河南段的珍珠面临灰尘的侵扰。
黄河小浪底两岸分属洛阳、三门峡、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和水利部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多年的不协调,使景区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2004年年底,河南省人大***会调研组在景区调研后认为,小浪底的品牌含金量下降,旅游市场日益萎缩。
2004年年底,崔益铭就任河南省旅游局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局长以后,确立了最重要的工作方向,便是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利益。
“只有团结一致,黄河小浪底才有出路。” 崔益铭说。
2005年3月9日,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召集与小浪底大坝库区旅游有直接联系的相关单位开会,重新整合风景区行***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景区统一品牌形象,共同打造“小浪底”品牌;统一市场管理,逐步实现无障碍化区域旅游。另外,景区内统一规划实施,避免景区低层次、重复性、破坏性开发建设。
同年6月16日,水利部正式把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宣布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黄河小浪底很美,资源具有唯一性,我们对黄河旅游开发充满信心。”崔益铭陪同专家参观完小浪底水库后对专家表示。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崔益铭引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说。
2005年10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河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人文资源之多在全国罕见,遍地都是文化。少林寺如果没有少林文化支撑,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寺庙。
同样,人们有理由相信,用规划的方式明确了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战略地位之后,河南,一定会对黄河文化产品的整合、开发与营销提出贴近地域特色的解决方案。当地人亦能在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中,享受文化大潮带来的成果。
小众的文化从来都是自娱自乐的。玩大了,就是百花齐放。
这点,很像河南的豫剧、少林。
当这些代表着文化的概念和符号,跟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一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它与***治、经济的依附关系也就越来越清晰。
它所带来的有目共睹的变化,体现在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就能让人感觉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省份,其现代文明程度正在以让人惊讶的速度提升。
旅游风光篇2
近年来,随着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的开展,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城墙保护方面,学者周琦(2008) 和蒋建省(2009)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张以“城墙原真性”为前提局部修整城墙;黄慧英(2003) 、张辰(2006) 、郑琦(2013)则认为保护城墙与周边道路、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关系是古城墙保护的重要内容和最高形式,主张以“城墙完整性”为原则整体保护城墙。城墙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周成海(2006) 、徐茜(2007) 提出了整合城墙周边资源、分段开发城墙的观点,姜武堂(2001 ) 、刘思敏(2014) 则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明城墙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明城墙历史价值与保护手段的探讨,对明城墙风光带旅游开发关注较少,以定性分析与归纳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
本文基于284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被调查者对明城墙的游览意愿及对城墙开发方式的认可度,为明城墙风光带的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南京夫子庙景区、老门东景区与玄武湖公园对来宁游客和南京本地市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4.7%。
(二)样本概况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后,笔者运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南京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数量基本持平;年龄结构以19-30岁青年为主,占比高达61.3%,18岁及以下和50岁及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受教育程度构成具有学历较高的特征,本科及以上占比72.2%;月收入分布以2000元以下的比重最高,占比45.4%;职业构成具有多样性,基本涵盖了各类职业,其中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多。
二、调查统计分析
(一)旅游意愿
明城墙风光带对于游客的吸引力直接决定了游客是否选择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南京本地居民曾经游览过明城墙的人数比重达78.9%(见***1),远远高出外地游客25.3%。明城墙作为南京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标性建筑,大多数南京人都曾有过登临城墙观光、休闲散步的经历,但于外地游客而言,在面对南京数量众多的旅游景点时,明城墙对他们的吸引力较低。在问及外地游客此行是否将游览城墙时,仅28.2%的游客表示将游览明城墙,说明明城墙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登临。
(二)旅游偏好
1、登临地段偏好
不同城墙地段间存在的景观资源与进入方式的差异,使各个地段的吸引力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在当前明城墙已开发的4个主要段落中,被调查者选择各段段城墙的比例依次为29.2%、49.6%、16.9%、4.2%(见***3)。被调查者最乐于登临台城―神策门段城墙,原因一则是台城―神策门段城墙风光带旅游资源丰富,有玄武湖、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在内的旅游吸引物,二则是该段落位于南京市中心,登临城墙可一览南京都市风貌。占比位居其次的为东水关―西水关段,该地段中有中华门城堡景点、十里秦淮风光带美景、老门东集市等丰富的旅游吸引物,知名度较高,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2、城墙活动类型偏好
数据显示,44.4%(见***4)的被调查者乐于参加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和民俗活动,可见多数消费者希望在游览中了解城墙的建造文化、***事文化和生活文化,参加与城墙有关的民俗活动,获得互动体验。34.9%的被调查者选择“城墙周边景观”,随着近年运动类活动的快速发展,环城墙徒步活动受到大众青睐,这种方式既可锻炼身体,亦可同时感受南京城历史沧桑和现代文明。
(三)城墙开发方式认可度
目前,南京已采用涉及“墙上、墙内、墙外”的多种开发形式打造明城墙风光带,但被调查者对于不同的开发方式观点不一。从***5可知,在被调查者认同的开发方式中,以“墙外”活动为主,“墙内”活动为辅。“墙外”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打造明城墙市民广场和遗址公园”和“建立环城墙绿道,开展步行、骑行活动”,占比分别为46.8%和62.3%,这类开发形式既满足游客景观欣赏和休闲游憩之需,又保护墙体本身,因此这种健康绿色的开发方式受到最多人认同。“墙上”开发方式主要有观光黄包车和自行车骑行,选择这一方式的被调查者仅占21.5%,部分游客认为这一形式易对城墙造成损坏,且城墙部分路段狭窄,无法保证自行车骑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故这种开发方式不受欢迎。
(四)对新、复、改建城门及城墙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新、复、改建城门及城墙的态度不一。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举措“破坏了城墙完整性和原真性”(见***6)。有41.5%的被调查者认为近年修复城墙的举措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赞同“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这一观点的外地游客占27.6%,可见他们对明城墙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21.9%的本地居民认为这些举“顺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明城墙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联系,故本地居民更关注城墙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五)城墙申遗及条件调查
自2006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南京明城墙一直在为申遗做准备。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的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必要申遗。56%的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能够申遗是因其见证了南京历史变迁、蕴含了丰富文化价值。因此在今后的申遗工作中,建设新的城墙博物馆不失为好的选择。此外,城墙下的民俗文化也受到游客关注,对于“墙根文化”的整合展示,也是满足游客需求、促使申遗成功的重要举措。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明城墙旅游意愿度低,现有开发方式认可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2%的外地游客表示此行将游览明城墙,相较于南京中山陵高峰时期一天游客数量19万的火热程度,明城墙旅游意愿明显不足。此外,被调查者对于南京明城墙部分开发方式的认同度并不高,认同度最低的“墙上观光黄包车和自行车骑行”仅占21.5%,可见明城墙现有的旅游开发方式有待改善。
2、登临地段与活动类型偏好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分别有49.6%和29.2%的被调查者选择登临“台城―神策门”段和“东水关―西水关”段城墙,可见开发较为成熟的两段城墙更受到被调查者的偏爱。44.4%的被调查者选择“城墙历史文化的陈列与民俗活动”,而选择“城墙旅游开发活动”的被调查者仅占6.3%,远低于前者,表明明城墙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肯定,而城墙旅游开发类的活动受欢迎程度不尽人意,亟待改善。
3、城墙修复工作得到认可,申遗工作得到有力支持
研究表明,近年来一系列新、复、改建城门及连接城墙的举措得到认可,41.5%的被调查者认为修复城墙的举措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旅游建设;与此同时,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且56%的被调查者认为明城墙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能够申遗的重要条件,说明明城墙作为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申遗工作受到普遍支持。
(二)对策
1、挖掘城墙资源,设计特色产品
南京明城墙文化底蕴丰厚,有丰富建筑工艺价值、山水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而当前城墙资源利用度较低、开发项目较少,因此今后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发城墙。一方面要着重展示其文化底蕴,可打造神策门瓮城、明城墙博物馆、世界城墙遗产展馆、临湖厅国内城墙文化展厅等。另一方面,城墙风光带景观优美,可通过设计特色节庆活动展现其旅游价值,如开展春季城墙马拉松、夏季露天电影节、秋季城墙摄影大赛等,用多种形式的城墙活动吸引更多游览者走近城墙。
2、细分旅游市场,分段开发城墙
南京明城墙全长达25.091公里,受限于时间与体力,游客大都选择对其中一段城墙进行游览。因此城墙开发要注重细分游客市场,把握游客群体旅游偏好,根据不同旅游偏好推出符合其需求的段落开发方案。
目前,南京明城墙被划分为6个段落,6段城墙各具特色,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放大不同段落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各具吸引力。调查发现,台城―神策门段及东水关―西水关段城墙受到了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普遍欢迎。台城―神策门段落的特色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因此在今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可着重打造该段城墙风光带,整合周边景点如玄武湖、鸡鸣寺、神策门瓮城等,为游客提供更优的山水城林景观。东水关―西水关段落蕴含城南记忆,开发方向可着重展现市井生活大观,联动周边夫子庙、老门东等景区,打造水关遗址公园和创意集市。
3、提高城墙修复工艺,加速申遗进程
在明城墙修复过程中,应提高修复的工艺水准,采用古工艺烧制城砖,用更科学的技术手段维持城墙基本的结构、材质、形象和体量,做到修旧如旧来保证明城墙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从而推动申遗工作的进程。
同时,明城墙作为古都南京历史发展的一个文化符号,***府要加强对城墙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城墙文化价值。通过陈列城墙历史***片、出版城墙文化系列丛书、拍摄纪录片等方式,使明城墙蕴含的历史人文魅力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保护城墙、弘扬城墙文化的工作中来,为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助力。
4、加强旅游营销推广,提高明城墙地位
南京明城墙作为古都南京的重点文物,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高度认可。在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际,应加大明城墙旅游的推广力度,通过节庆营销、影视营销、网络营销等多元化的营销推广手段,塑造并传播“明城墙――南京古都的记忆”的品牌,打响明城墙风光带的旅游知名度,提高明城墙在南京众多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古都南京的城市名片。
旅游风光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生态旅游3Ds Max
中***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行业在全球迅猛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列为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旅游、城市规划、***事仿真、展览展示等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让使用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3Ds Max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效果***的制作、建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一些大型的规划项目中已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说明3Ds Max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及。
本文主要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徐州市丰县生态旅游风光带展示中的应用,实现了风光带关键景点的三维场景展示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可以让人感觉场景的真实性,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生态旅游风光带的整个环境风景的虚拟系统,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也可以帮助丰县生态旅游风光带做宣传。这样,不但节省了大家的时间,而且节省了公司宣传的资金。
1 系统实现技术
1.1 VRP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真、立体显示、计算机网络、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计算等技术和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的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1.2 3ds Max技术
3ds Max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广泛的三维建模、动画、渲染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制作高质量动画、最新游戏、设计效果等领域的需要,被应用于影视、建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各个行业。
1.3 PhotoShop CS5技术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像编辑、修改、制作、广告创意,***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形***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计算机美术爱好者的喜爱。
2 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分析
徐州市丰县生态旅游风光带展示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先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进行3D建模,利用PS处理贴***,烘焙,接着进行VRP后期的制作,以此来实现真实的效果。
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应用PhotoshopCS5软件进行贴***的处理。3D建模的模型既要省点省面,还不能出现闪***,最主要是简洁美观。烘焙之后做VRP的后期制作,主要制作音乐、天气特效、相机的切换等,这个环节是重中之重。
2.2 系统的设计制作安排
虚拟展示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准备、中期准备和VRP后期制作。
前期准备:需要调研风光带的环境和周边的环境,探讨周边建筑物的制作方法,系统可行性分析等。最后要到实地进行拍照,然后进行任务的分工。
中期准备:系统需求分析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开始做模型,把模型做得既美观又少点少面,并且PS出贴***。贴***必须修成清晰度高的,修出的贴***的大小也需要注意最后保存的大小必须是2的N次方。最后贴***,贴在模型上试一下渲染后的效果怎么样,如果不够真实,仍然需要再次修改。烘焙需要按照烘焙参数的设置进行烘焙,这样电脑能带得动,不会出现问题,而且出来的效果更好。烘焙完之后就是后期VRP的制作。
后期测试:本系统设计制作完之后要检测自己做的3D模型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应该立即进行修改。
3 三维场景的实现
本虚拟展示系统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果都大观园正门房子的建造;第二部分是大观园的建造;第三部分是李卫墓碑的创建;第四部分是公共卫生间;第五部分是小部件及路灯的创建;最后是VRP后期制作。
4 模型的烘焙
烘焙就是将3Ds Max场景中的灯光效果通过烘焙操作以贴***的方式导入到VRP编辑器后得到一个具有真实光影的场景效果。在场景烘焙前,须执行以下几点操作:
(1)渲染效果***看灯光效果。烘焙前,先对场景各个角度进行渲染,通过渲染的效果***判断场景中的灯光如何,如果灯光不满意可以及时修改,否则烘焙后的光影达不到理想效果就直接导入VRP后就需要重新烘焙。
(2)更改重名模型。烘焙后的模型贴***名称由“模型名称+烘焙类型(Completemap或Lightingmap)+.tga”组成。
(3)检查模型破面、重面等现象。烘焙前先将场景中的所有模型导入VRP编辑器中,检查场景中的模型是否存在破面、重面等现象。若是烘焙后才发现这些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烘焙,重新导入,从而会导致工作量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5结语
本系统主要用到了PS、3Ds Max、VRP这三个软件。在这3个软件中,最基本的还是在3Ds Max建模这块,模型是基础,有了模型,才能有后期的动画效果和VRP的制作。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建模方法不当,通过不断的摸索,最终研究出比较简便的建模方法。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开发了徐州市丰县生态旅游风光带展示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态旅游风光带的景观。如今虚拟现实已应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本文制作出的虚拟生态旅游系统可以用来宣传,也可以用作教学案列。虚拟现实技术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许多有危险或现实中金额花费较大的行业都已经应用到了虚拟现实技术。
参考文献
[1] 周涛.3ds Max 2010完全自学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4-26.
[2] 郭苗.浅谈3ds Max建模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6:16-18
[3] 黄心渊.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
收稿日期:2016-02-29
旅游风光篇4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旅游风光篇5
一、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 取得成绩
自20__年11月,我市旅游行***管理职能正式启动以来,按照市委、市***府关于“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力度,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全市上下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打造经济强市的重要内容,群策群力,城乡互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1、明确了__旅游发展方向。以“现代水乡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__的城市定位,以全力打造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为旅游发展目标体系,编制了“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__旅游发展目标。
2、形成了__旅游基本框架。我市可开发旅游资源8大类47处,近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龙川广场、__博物馆、邵伯斗野亭、明月山庄和现代花木产业园等,__水利枢纽风景区改扩建工程也在进行之中。__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旅游风景区、__现代花木产业园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部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和“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__年,全市星级旅游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2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9家,并向社会推介了“__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和“__风光一日游”旅游线路。
3、彰显了__旅游品牌特色。近几年来,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了“__花卉节”和“__经贸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从而突破了县级文化旅游资源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__旅游品牌,既宣传了__,促进了招商引资,也推动了节庆旅游的发展。
4、挖掘了__旅游乡村资源。根据我市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江鲜、湖鲜、花鲜为主题,初步形成了邵伯湖生态风貌、现代花木生产、观赏、渔业生态观光、休闲和品鲜为主的乡村旅游。
5、提高了__旅游经济效益。根据20__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公布数据,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1.76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1.01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7%,在扬州地区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二)存在问题
受传统旅游资源影响,我市还存在旅游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具体说来,主要是存在六对矛盾,缺失四个定位:
1、存在六对矛盾。主要是体制矛盾、机制矛盾、保障矛盾、资源矛盾、市场矛盾、质量矛盾,具体表现为大产业小职能,大责任小平台,大目标小保障,大资源小开发,大市场小手段,大需求小服务。
2、缺失四个定位。主要是缺失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规划定位,具体表现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意识没有确立,旅游业明确的市场主攻方向没有明确,吸引消费群体的旅游形象标识和口号没有形成共识,旅游发展规划尚未确认和施行。
二、今后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
(一)明确形象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没有鲜明、独特、整体性旅游形象的城市是很难长久的吸引旅游者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确立一个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思想,并围绕这个旅游形象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是我市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__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特点,以及建设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目标,为彰显“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旅游特色,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品味,建议__旅游形象定位为“水木仙旅 龙川__”。
“水”是__万物之源;“木”是__发展之本;“仙女(改用谐音:仙旅)”是__文化之神;“__”是江淮明珠之都。“水木仙旅 龙川__”借用清华大学园林名“水木清华”与__曾用仙女、龙川、__三个地名巧妙结合,体现了__旅游的自然特色、文化品位,展示了__“水”之源、“龙”文化的旅游魅力,同时也反映了__主动融入江苏、扬州及长三角大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向。
(二)明确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以__独有特色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主动融入扬州旅游、接轨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发挥__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尽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区域合作一体化,建成滨江旅游休闲区和水利生态观光区,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到20__年,接待游客总人数2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国内旅游总收入20亿元以上,实现三年倍增;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达5%左右;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
3、社会发展目标:通过旅游发展,达到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的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和谐、就业增长、收入提高、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重大突破。
(三)把握发展原则:
1、坚持***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府主要在规划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侧重基础投入、超前投入、适度投入、引导投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本多元投入,形成“***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
2、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功能复兴”的原则,把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走资源节约、生 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相结合。把旅游开发与__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旅游化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4、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注重推陈出新,创新旅游项目,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传统旅游项目,使旅游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5、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以长远的眼光、总体的思路去规划,分步、分区域、分时段实施,统筹规划协调,市镇联动,不断推进,逐步完善。
6、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民生富裕、社会进步的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创新机制、资源整合、多元投入、抢占市场为抓手,紧紧围绕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风光带、万亩绿色田园风光带以及滨江新城建设规划,精心培育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等三大旅游发展区域,尽快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符合资源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牵动作用大的标志性项目,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具体工作思路是:
(一)优化发展布局
紧紧围绕__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风光带、万亩绿色田园风光带以及滨江新城建设发展规划,精心培育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等三大旅游发展区域。
1、大江风光区:以南水北调源头为主题,建设滨江森林公园、中华水坛、大桥古街、开元寺、仙女庙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
2、运河风景区:以__水利枢纽为核心建设__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旅游风景区、渌洋湖生态旅游度假村等运河游览线重点旅游项目。
3、水乡风情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现代花木产业园、丁伙花镇、小纪、武坚、樊川水乡神韵、生态农业等重点旅游项目,同时做好温泉、休闲、红色旅游等项目。
(二)突出项目建设
围绕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等三大旅游发展区域,重点开发滨江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商务旅游,形成__富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1、现代花木产业园区项目:作为联系沿江开发和主城区的绿色长廊,应高举“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金字招牌,全力围绕“四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注重整体规划,注重功能拓展,注重设施配套,将“十里栽花算种田”的美丽景句化为现实。
2、饮水思源风景区项目:__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打造饮水思源项目并注重与滨江森林公园结合,围绕大禹治水、鉴真东渡和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三大主题,建设中华水园、东渡码头、南水北调源头牌坊、思源广场、大禹塑像、禹王宫等,适应大江风光带建设要求,必将成为长江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3、仙女庙公园旅游项目:依靠__历史上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依托自然资源,选址兴建仙女庙以及以会议展览、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中心,并与__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风景区、渌洋湖风景区互相联络,丰富景区的内涵,提高旅游的价值。
4、__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项目:重修“龙川古街”,恢复“江石溪故居(或石溪大药房)”,恢复龙川古街原始布局和往日繁华。打造“__水利特色景观”,在__水利枢纽工程方圆120公顷内目前已建成的水利景观基础上,美化环境,疏通要道,形成以“水利枢纽”为主题,以龙川广场为文化底蕴的滨江水利城市特色景观。
5、邵伯湖旅游风景区项目:利用邵伯湖美丽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深厚的历史资源,精心打造邵伯湖,迅速修复邵伯老街,做响邵伯龙虾,增强度假功能,促进邵伯湖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
6、渌洋湖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遵循“保护优先,综合开发,旅游主导,拉动生产”的原则,围绕“水上森林,湿地美景,农渔风情,人间仙境,有机食品”的特色,开发建设集生产、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八区一带二十四景”旅游项目,成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区。
7、大桥条石古街风景区项目:以大桥古镇为基础,恢复古街风貌、开发场圃资源、扩大古寺影响、打造滨江风光,形成“古、绿、水、花、食、寺”有机结合的新旅游区域。
8、小纪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小纪镇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境内千年古刹真如寺、广济庵,与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相衬托,亭、台、楼、阁,田野风光浑然一体。观光园以现代农业为抓手,特色农业为亮点,传统农业为基地,水乡农业为载体,宗教文化为引力,餐饮文化为特色,休闲文化为主题,建设现代农业休闲区、科技农业展示区、特色农业观光区、宗教餐饮娱乐区、水上乐园休闲区和特色水果采摘区等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必将形成一道亮丽的田园风光。
9、丁伙花镇旅游项目:以打造生态旅游花镇为目标,精心建设花木长廊、花木基地及特色花木园区,构建和完善“沿路、滨水、环镇”的绿色空间,达到绿在田园、美在乡村、乐在农家的效果,使之成为宜游宜居的生态花镇。
10、大禹风景竹园旅游项目:以竹文化为主题,建竹楼、竹桥、竹廊、竹亭,造***、休闲屋、楠竹林,设竹艺展馆、竹味餐厅竹品超市,使人们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挖竹笋、捉草鸡、扣野兔、钓草鱼,领略翠竹之风光,品尝竹食之野味,观赏竹景之妙趣,尽情享受竹文化的无穷韵味。
11、“东进序曲”红色旅游项目:以郭村保卫战***陵园为中心,郭村保卫战指挥部为主体,以传统历史人文资源、生态农业项目为补充,建设广场、郑少仪夜送情报渡口、郭村古街和新四***战斗指挥部等景点。
12、乡村旅游项目:各乡镇应着重做好乡村旅游的调研开发工作,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尽快打造乡村旅游景区(点),到20__年,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项目建设,到20__年力争创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3个,2a级景区4-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乡村旅游景区(点)15个以上。
(三)抓好配套建设
1、发展旅游住宿设施。优化星级旅游饭店空间布局,以市区为主要旅游接待中心,以大桥、邵伯等旅游区域为次级接待中心,推动各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星级酒店建设工作。建设适应不同需求的商务型、会议型、度假型、休闲型酒店。到20__年,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1~2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3家;三星级饭店6~8家,积极引导各地申报、创建一、二级星级饭店。
2、打造特色旅游餐饮。旅游餐饮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产业布局上,各旅游重点区域要开展特色美食街建设,沿江岸线及滨水地带可适当发展船上餐饮等特色项目。__市区在规划建设综合性高档酒店以及高档餐厅的同时,也要选址集中建设以__风味小吃为主,全国名点小吃为补充的美食区。在餐饮品种开发上,做到既有传统,又有特色。
3、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__民间工艺(如锻铜、漆画、竹编、草编、绒毛玩具等),开发具有__地方文化特色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集美观、实用、艺术为一体的系列旅游商品、纪念品,完善旅游商品 销售体系。打造旅游消费品生产加工基地,提供优惠***策扶持涉旅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
4、提升旅游娱乐设施。__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应注重突出水文化和花木文化。统筹安排旅游娱乐设施,拉开档次,高、中、低档相结合且构成比例合理,加强娱乐项目的参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多样性。加强夜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开放娱乐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娱乐经营,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产业化运作水平。
5、注重旅行社健康发展。加强旅行社行业间的合作,建立行业机构对内协调关系、互相补充,对外和各地旅游机构建立联系,加强营销;适当增加国内旅行社的数量,加强旅行社的行业管理。
(四)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旅游业大发展的目标,必须打破行业、乡镇、区域的束缚,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协调规划工作。
1、协调产业规划。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协调与合作。在规划、布局、用地建设、景区环境等方面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力求实现多赢。发展产业旅游,有助于拉长产业链,发挥各产业的最大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关联产业的有机结合,力求把产业做大、做深、做实。
2、协调空间规划。空间协调是指旅游用地和一、二、三产业用地的互相避让,以及景观空间的和谐。旅游资源较为集中,适宜建设风景区和游览区的地方,以及一、二、三产业建设需配备旅游发展的区域,要避免进行低水平布局;对于大型的或有重要意义和已有规划的项目区,要注重旅游功能的拓展。
3、协调交通规划。充分利用__地处江苏交通枢纽的有利优势,完善连接骨干交通、交通枢纽和城市、风景区的补充交通。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运河、湖泊和城市河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旅游码头和船坞,开展水上旅游活动。根据旅游景区集散中心布局,构建畅通、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和实用、美观、合理的交通标识和旅游景区(点)宣传广告系统。构建区域入境节点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和飞机场到达__旅游目的地的便捷交通系统。
4、协调文化规划。加快__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对具有相应条件的城镇,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加强非物质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可视化工作,利用多种媒介宣传__旅游。
5、协调城乡规划。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应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目标,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将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按照立足基础、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原则,注重开发与利用,注重挖掘与保护,实现城乡旅游整体发展,一体和谐。
四、工作措施
(一)注重体制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将发展旅游产业、做强旅游经济摆上重要位置,成立__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专职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按照突出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抓紧做好项目的规划编制和论证工作,明确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研究部署,计划工作方案,狠抓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整合,打破部门和行***区划的限制,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统筹和组织协调。
2、强化职能作用。明确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全市旅游产业归口综合协调的职能。赋予市旅委对各类旅游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的审核和会同市***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的审批职能,对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各类资源整合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职能,形成旅游规划控制一元化、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旅游产品经营市场化、旅游品牌营销立体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的良好格局。
3、强化整体功能。规划部门要按照旅游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根据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做好旅游项目的概念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农林、宗教、建设、水利、文化等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部门要服从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提升发展。各镇要根据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做大做亮各类各级景区(点),增强旅游产品的新颖性、丰富性与参与性,提高__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建设“平安__”的要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方便游客出行和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工作。加强旅游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旅游餐饮(食品)等方面的安全监督工作。强化商旅、工(艺)旅结合,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购物、休闲环境。加大城市宣传力度,要把旅游宣传融入招商、外事等各项活动中,调动各方面力量宣传__旅游,为加快旅游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注重机制创新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优化调节作用,促进旅游资源跨地区、跨部门整合。
1、精心包装项目。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加强推介招商,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针对重点项目加快培植、引进步伐,提高资金利用率。
2、改进投入方式。突破资金瓶颈,通过适当注入引导资金、协调贷款、提供贴息等方式,力求做到在建项目抓增资,招商项目抓引资,规划项目抓融资。合理运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资产所有权等优势,引导更多的资本投资旅游,发展旅游。
3、加快资产重组。在保护资源、维护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公有资产、保护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三产”分离,积极运用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盘活经营性资产资源,提高效益。
(三)注重***策扶持
1、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制定具体***策,在旅游宣传促销、重点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公益性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旅游促销经费,按章征收旅游事业发展费。
2、落实优惠***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重大旅游项目的,在用地、税收、项目贴息、建设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3、加强***策扶持。在鼓励旅游景区升级、文化遗产申遗、旅游饭店升星、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给予资金奖励。
(四)注重服务创优
1、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城乡文明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程度;全员发动,全民参与,营造“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旅游环境,协力打造充满活力、亲和力、人文魅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2、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__旅游网和游客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和投诉中心的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咨询、投诉处理和旅游救助等服务。
3、大力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制度,积极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五)注重人才培养
1、坚持科教兴旅。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建设旅游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来抓。加快形成 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一线员工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2、突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对知识水平的新要求,重点培养和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游、翻译等专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3、形成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策,支持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创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创业环境。
(六)注重市场营销
1、实施城市整体营销。主动融入扬州大旅游圈,加大城市整体推介力度,突出城市形象和整体优势,突出水乡文化和花木文化,放大城市品牌效应,提高__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突出节庆品牌营销。集中精力做大做响“花卉节”和“龙虾节”等__旅游节品牌,做深、做足节庆活动,着力提升节庆营销的成效和品牌效应。
3、联姻媒体强势营销。进一步明确旅游口号和旅游标识,加强与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网络的合作,构建立体促销平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以经常化、系列化、针对性强的有效宣传,不断扩大旅游促销的声势和效果。
旅游风光篇6
[摘 要]:运城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给运城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魅力城市 关公文化
运城市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遍布全区。2006年运城市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这进一步提高了运城市的知名度,给运城的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在申办魅力城市时运城展示了其独特的主题:“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运城以其古,以其信而名扬天下。借今日之南风,如何让运城的魅力重放光彩,我认为运城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盘点运城的旅游资源,其人为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公侯将相、学者志士,代不乏人。上古时期的“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灿烂的历史赋予了运城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享有“艺术宫殿”美誉的芮城永乐宫,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武庙之祖的解州关帝庙,建筑精美,楼宇飞檐雕琢细致入微,“大义参天”坊与“气肃千秋”坊双双而立,抒写了关羽“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的忠肝义胆。此外,《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以及黄河大铁牛也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令人颇为瞩目。
除却众多的文物古迹,运城的自然旅游资源也独具魅力。中条山主峰历山宛如一道云虹横亘于此,划出了神秘幽远的原始森林风光。这里奇峰峭壁,挺拔俊秀,林木参天,高耸入云。烈日盛夏,山风沁人,气候凉爽;严寒隆冬,雪景诱人,冰凌倒挂,大山森林银装素裹,宛若迷人的水晶世界,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孤峰山,吕梁山,五老山,尤门天险,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温泉和盐池等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再加上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和温暖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了运城市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到目前为止,已知野生植物约有1042种,其中大部分为经济植物,药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名列全省之首,共有128科,539种。野生动物有56科,157种,像梅花鹿、褐马鸡、黑鹳、白鹳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运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除了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运城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工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这也是运城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近年来,运城市发挥关公文化的优势,连续举办了关公文化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全市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但运城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还是一个旅游客源地。制约运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有:区位优势差、景点不集中、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市场观念不足、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欠佳等。发展运城旅游业应以知名景点为龙头,开辟热点旅游线路,培养大批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做好营销宣传工作,开发旅游资源,使运城真正成为一个旅游大市。
为开发运城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游客到运城旅游,运城市先后开通了运三、运风、大运等多条高速公路,并建成运城关公机场;对组织到运城旅游的包机、旅行社、旅游专列都采取了大力度的激励措施。同时运城市***府组织旅游促销团赴京、沪、粤等地介绍运城的旅游风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宣传促销。但是要跻身国内旅游强市之中,想成为黄河金三角的旅游重点区域,建成旅游强市,我认为运城旅游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应开展多项工作。
设定优质客源。要成为旅游强市,选准客源是重中之重。在旅游客源上,运城有着其它同类城市所难以比拟的优势。运城处于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中的西安、洛阳的周边,地理位置优越,只要给出充分的理由,把这两个城市的强势客源吸引过来,就完全可以支撑起运城的旅游产业。要吸引这两个城市的旅游者,就要强化“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大旅游概念,把运城的死海和关帝文化、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牡丹结合在一起推广,以强化旅游者的区域旅游概念,使西安、洛阳的旅游者也来运城观光。
优化旅游资源。目前运城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以关帝庙、普救寺、中国死海、永乐宫等6个热点景点以及运城到永济的热点线路,也就是“六点一线”旅游品牌。但是我认为有必要更加明确的把运城现有旅游资源划分为三大类主题功能,即分别设定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以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这三个概念下不同的旅游产品可以互相涵盖,灵活调整,以达到资源的最佳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旅游产品即文化观光旅游。
(1)观光旅游。以中条山、盐湖、垣曲原始森林景区为核心,围绕一山一湖一林开发成一系列山水休闲游憩景点,打造充分展现北方个性与特色的山水休闲旅游圈,将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传说、中条风光、盐湖景色等综合配套开发,在自然风光中增加最大化的附加值,如盐湖的中国死海黑泥浴等。
(2)文化旅游。武圣文化:将关帝庙、关帝家庙、关帝祖庙、关王庙等关帝相关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并结合其所在风景区、周围的其它旅游产品,打造成一个经典的武圣文化产品。炎黄文化:将风凌渡、大禹渡、舜帝陵、尧都(侯马)等有关三皇五帝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古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华夏文明:将运城现存的历史名人、名地遗址,如宰相村、司马光墓、盐湖池神庙、普救寺、鹳雀楼、永乐宫、黄河大铁牛等的相关内容开发成为一个综合的中华文化旅游产品。
(3)度假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可以依托以上两项内容自由调整,达到舒适、放松、陶情冶志的目的就可以。
强化宣传推广。有了强势的潜在客源和好的旅游产品,能否完成漂亮的临门一脚,营销工作是不可小看的。
运城多次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进行旅游宣传,但是这些宣传多是以各景点为单位的***推广,如果能合众家之力,打造出运城的整体旅游品牌,作到“大河有水,小河满”,也就是要打造出一个国人眼中的旅游强市品牌――“运城旅游”,还要靠***府去组织、安排景点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各种媒体上突出强调“运城”品牌的同时,大力的把重要、著名的旅游产品加强宣传。
优化城市风貌。运城市区给人的印象一般不是太好,铺天盖地的黄沙,污浊的空气,白色污染、脏乱的路面。脏、乱、差的情形让许多游客在赞叹运城景区和名胜的同时,也对运城的城市环境望而兴叹。没有良好美丽的城市环境,即使再吸引人的旅游产品也如同脸上有锅黑的女子一样,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运城市***府需要在推广旅游品牌的同时切实整治好运城的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消除旅游软肋。
我相信通过对运城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城市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大力度的宣传推广等诸多方面的努力,运城终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强市。重放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的风彩!
旅游风光篇7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贵州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部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杨胜明. 乡村旅游应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J].当代贵州,2004,(23).
旅游风光篇8
一、辽宁省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背景
1.区位占先机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环渤海经济圈中各省份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频繁,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休闲旅游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在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之一。因此,鉴于区位条件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发展先机,未来辽宁省开拓休闲旅游,发展休闲旅游市场必定十分有利。
2.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近十几年来,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一直良好,旅游创收大幅度提升,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外旅游人次大幅度增长,近几年来,根据辽宁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滨海休闲旅游业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滨海休闲旅游业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发展。
针对目前辽宁龙头产品缺乏、失控组合失衡等突出问题,通过主攻休闲度假、优化失控组合、提升产品品质,从而顺应休闲旅游主旋律、国民休闲计划和新的假日体系,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加快由单一观光主导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驾齐驱的转化。
二、辽宁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区划整合
辽西滨海旅游资源区,包括绥中--兴城滨海历史遗迹旅游资源亚区和锦州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亚区两个亚区。前者主要发展以虹螺山风景区和龙湾--兴城滨海风景区为主的山海风光。后者主要发展以医巫闾山、笔架山风景区、白台子滨海风景区为主的山海风光。
辽河三角洲滨海旅游资源区,主要包括盘锦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亚区和营口滨海历史遗迹区旅游资源亚区。前者发展以红海滩、盘锦湖滨公园、双台河口观鹤自然保护区、鼎翔旅游区为主的滨海风光和生态旅游风光,后者主要发展以金沙滩、红海、月牙湾、龟石滩为主的滨海风光。
辽南滨海旅游资源区包括旅顺口区近代战争遗迹旅游资源亚区和大连市滨海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亚区。大连市滨海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亚区主要发展以东海公园、星海广场、棒棰岛、老虎滩、燕窝岭为主的滨海风景区、以金石滩发现王国、极地海洋馆为主的人造景区、以长山列岛风景名胜区、海王九岛风景区、广鹿岛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东部海岛风光区及以冰峪旅游度假区、仙峪湾旅游度假区、黑岛旅游度假区为主的北部度假休闲区。
辽东滨海旅游资源区,主要发展以青山沟、凤凰山等山地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风光,以太平湾旅游区、鸭绿江端桥、鸭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鸭绿江景观以及以大鹿岛风景名胜区、獐岛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海岛自然风光。
三、基于区域优势,实施省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
1.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
辽宁滨海地区海陆交通十分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科技繁荣,文化发达,城市滨海文化独具魅力,内涵深厚,基于目前的拥有的优越背景和发展的良好势头,辽宁省应在今后将滨海休闲旅游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然,不同于其他旅游,休闲旅游拥有较高的重游率。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实现其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休闲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就十分关键了。面向关注和热爱滨海地区休闲旅游的群体,辽宁省在规划休闲旅游度假带时要重点考虑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注意创新创意娱乐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在市场定位中能够在“大国民、大休闲”的精神指引下,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建设滨海度假带公共休闲设施,目前,辽宁省滨海地区已逐渐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场所,面对日益增长的接待人数,满足接待需求,建设实用性、休闲性、综合性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成为迫切的一项任务,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能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休闲旅游经济收益。将休闲设施划分不同功能,基础接待可以作为公益性休闲设施来建设,同时,增设收费休闲设施,以此满足不同旅游者对于度假带休闲旅游的心理诉求。休闲设施要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符合现代滨海休闲旅游的趋势,继而提高滨海休闲旅游的品位,这将势必带动本省滨海城市旅游产业的升级,给本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
2.挖掘省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的专项产品
依据辽宁省核心资源和战略发展布局,依托滨海、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环渤海、环黄海两个滨海休闲度假带。
首先,依托辽宁密集的告诉公路等交通网络,以及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战略,重点面向环渤海、辽东北和蒙东,发展自驾车旅游。
其次,着力打造并宣传推广“北国海岸”新兴滨海游线,以此拉动辽宁夏季旅游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突出以滨海休闲和古文化体验为主体特色,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着重加强湿地休闲观光、珍惜动植物观光等系列产品,以兴城古城和绥中南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带动辽西滨海休闲旅游带的建设,迅速培养形成以滨海休闲度假为主导,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辽西滨海休闲旅游区。
再次,休闲渔业作为滨海休闲旅游业的一种主要形式,今后也将大力发展,基于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殖的理念,配合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禁渔区建设发展方略,将渔业习俗融入现代休闲旅游,大力发展海上垂钓、海鲜加工、3S观光、海边休闲娱乐活动等旅游活动。规划开发滨海度假地、渔俗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寻求渔业与休闲旅游业的交叉点,推动产业发展新模式的诞生,今后休闲渔业将继续是辽宁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重中之重。
最后,充分依托滨海、海洋、海岛等旅游资源以及辽宁本土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辽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这为辽宁省的婚庆蜜月高端定制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今后,依托辽南、辽东滨海资源、浪漫都市、山水生态、休闲海岛、宜人气候等优势,面向新婚、金婚、银婚市场,大力发展蜜月度假产品、海岛观光旅游产品。我省的旅游企业与相关行业发展成熟,在此契机,将婚庆旅游市场瞄准“高端人群”,发展复合型婚庆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收益性。通过将各产业聚合,重新整合旅游和社会资源,对本土旅行社、酒店、婚纱摄影、婚庆公司、旅游景区、满清婚俗文化研究会、婚庆***组织、婚庆俱乐部(论坛、自由部落等平台)、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等相关行业机构进行对接,并进一步寻求产业间合作的基础条件和交叉点,打造辽宁省婚庆蜜月高端定制旅游发展的全产业链新模式。
旅游风光篇9
一、统景镇现状
重庆市统景镇地处东经165°50’与北纬29°51’,重庆市渝北区东北部御临河与温塘河交汇处,拥有“山、水、林、泉、峡、洞、猴”复合旅游资源。统景镇区与统景风景名胜区毗邻,镇区总面积7.56km2,风景名胜区总面积8.52 km2。统景镇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数量逐年上升,给现有风景区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带来持续压力。风景区布局的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常常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而若超负荷布局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
2010年,统景镇镇区常住人口为12500人,预测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为15300人。根据有关数据估算,到2020年,统景镇年接待游客将达到76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3.2亿元。现有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无法满足未来需要,亟需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二、镇区与景区联动开发
统景镇属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镇区与景区相互割裂,风景区现有旅游项目针对性弱,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和效益较差。为了提升区域旅游品质,镇区要扮演好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角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避免与景区重复,做到优势互补,各有特色。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定为统景风景名胜区和镇区,共计16.08 km2。笔者将研究区域进行优化,最终形成旅游核心风景区、温泉旅游接待区、城镇配套建设区三大区域,如***1所示。
旅游核心风景区以现有景区为基础,用地面积向外适度拓展,拆除破坏景区环境的建筑物,升级旅游设施,保护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温泉旅游接待区以已建成镇区为主,在改善基础设施,维持城镇基本功能的同时,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控制风貌,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分散景区客流,实现服务功能。城镇配套建设区作为预留用地,用以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的需要。各个旅游项目根据功能区划,依托资源分布,形成离散布局。在不同区域开发同类旅游项目时,注意区别开发层次和时序,突出区域特点,完善设施,实现风景区和镇区有机结合、共轭开发。
三、设计旅游项目规划布局
(一)旅游项目设计
基于统景温泉旅游开发,笔者设计七类旅游项目:一是温泉体验项目,包括沐浴、医疗保健、养生美容服务等;二是温泉住宿项目,包括各类酒店、风情民宿、青年旅社、别墅等住宿服务;三是温泉观光项目,包括山水、林、峡、洞、涌泉、花卉、蔬果园、特色街区等;四是温泉餐饮项目,包括饮用泉、酒水吧、中西餐、小吃街等;五是温泉游乐项目,包括温泉水乐园、徒步登山、蹦极、攀岩、划艇活动、高尔夫俱乐部等;六是温泉文化项目,包括温泉科普博物馆、温泉民俗节庆活动等;七是温泉商贸项目,包括旅游购物品零售、特色农产品展销、商贸会议、高峰论坛等,布局情况如***2所示。
(二)旅游项目布局
旅游核心风景区依托密集的旅游资源,打造规模小而精美、特色鲜明的中高端系列旅游服务。区内布局体验项目(Ⅰ)如温泉医疗保健、温泉养生美容体验;住宿项目(Ⅱ)如温泉别墅、高端产权式酒店住宿;观光项目(Ⅲ)如山水、林、峡、洞、涌泉、花卉观光;餐饮项目(Ⅳ)如温泉饮用泉、高档中西餐;游乐项目(Ⅴ)如徒步登山、蹦极、攀岩、游艇、高尔夫;商贸项目(Ⅶ)如商贸会议、高峰论坛。温泉旅游接待区接纳大众客流,满足食、住、行、游、购、娱全面需求,营造浓郁的温泉旅游氛围。区内有序开发,规范管理,侧重大众化服务。区内布局体验项目(Ⅰ)如温泉沐浴、温泉足浴;住宿项目(Ⅱ)如经济型酒店、风情民宿、青年旅社住宿;观光项目(Ⅲ)如特色街区、花卉、蔬果园观光;餐饮项目(Ⅳ)如酒水吧、小吃街;游乐项目(Ⅴ)如温泉水乐园;文化项目(Ⅵ)如温泉科普博物馆、温泉民俗节庆活动;商贸项目(Ⅶ)如购物品零售、特色农产品展销。
城镇配套建设区主要用于满足未来增长的常住人口日常生活、居住需求,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不作为旅游服务区规划,可布局餐饮项目(Ⅳ)大众化中西餐、商贸项目(Ⅶ)如旅游购物品零售、特色农产品展销,补充游客需要。
四、小结
旅游风光篇10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模式
引言:随着近年来观光农业的兴起,我国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规模,传统的旅游形式,面对海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很多的游客,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由于现代的人们长期居住在城市,面对城市越来越多的喧嚣的环境,已经开始产生了厌倦。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很深的向往,这种憧憬田园生活的心情,可以通过观光农业而得到满足。①而海南岛在我国旅游岛建设中,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旅游方式,正适合了人们心里的需求,成为了我国观光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里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海南农业热带观光旅游的发展前景。
1、农业热带观光旅游潜力很大
海南观光旅游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并以品牌的方式在全国打响,但是海南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旅游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基本上停留在“蓝色旅游”的发展上,仍然停留在以“大海、沙滩、阳光”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而对于丰富而独特的“绿色旅游”资源,在大幅度上还非常有待系统地开发和利用。
仅就目前海南建设的的情况来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幕已经开始拉开,将海南的旅游业建设成为一座在***治上深化改革、在经济上扩大开放、在自然生态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成为海南旅游建设中的切入点和制高点。②
2、热带观光旅游,为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加快对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是一个理想选择,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破解海南旅游产业,在长期建设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更有利于海南农业在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为海南农业的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③要为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的观光农业,建设起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出一条农民新的增收渠道,这是充分切合海南省的具体情况,为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全的发展模式,使海南的旅游产业更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热带观光旅游,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海南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的资源丰富,可以不受海滨以及地域的诸多限制,以特色发展的农业,可以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发展壮大,发展不同的旅游观光农业,对旅游业本身而言,将会拉长海南现有的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新项目,延长游客在海南旅游的时间,从而能够更大幅度地增加旅游消费金额,能够适当地改变海南的不同的旅游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把海南岛旅游业发展向新的台阶推进,避免海南地区的旅游项目过度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对弥补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海南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模式
1、 农村休闲型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托海南农村,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这里有着十分淳朴的乡土人情,诱人的风味特餐,面向着城市或者城镇的居民,从吃、游等方面,都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周末休闲的需求,这种观光旅游,以提供特色餐饮和简单娱乐服务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适合具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城市,以及一些城镇周边的农村,能够以小型的“农家乐”为代表,形成一家一户的经营主体,这种观光旅游模式的客源回头率较高,但是旅客停留时间不长,市场比较稳定。④
2、农村度假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自然的优美的山水风光,建造起一系列的乡间别墅,或者提供档次较高的度假设施,能够面向城市收入较高人群,进行一些综合性质的服务。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分布在三亚、海口等大城市,旅游的市场稳定。⑤
3、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
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一般主要适用于海南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依托这些农业产业化所规划的项目,形成自己的经营体系,依托农业发展的景观,为游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要服务,兼带一些吃、购、住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面向本地,以及各个层面的游客群体,这些游客一般回头率比较高,所以这种观光旅游的市场相对于比较稳定。
4、农业民俗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一些民俗气息比较浓郁的乡村,在这里以海南的黎村苗寨为代表,在这里可以依靠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还有民俗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观光的依托,为游客提供具有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这种农业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以娱乐服务为主,招待的大都是外来的一次性游客,停留的时间没有固定性, 游客的范围比较广,有着一定的市场回头率,但是市场不是很大。
5、农业景区配套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围绕在大型景区周边的农村地区,以固有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的游客的需要,提供着吃、住、娱等配套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更多的特色的服务,主要招待的是景区的一次性游客,范围比较广范,游客的回头率高,一般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观光旅游的市场随景区的季节和游客的多少而定。
总之,海南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仍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无论观光旅游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需要兼顾合理,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突出可以提供的产品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在农村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府、企业、居民、游客四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为实现热带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为实现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建设思路。⑥
参考文献:
[1] 杜明娥.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生态经济, 2010, (09) .
[2] 龙翊岚. 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01).
[3] 任文文,张友棠. 浅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方式[J]. 特区经济, 2010, (07) .
[4] 邹伟,符国基.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