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启示,一是要重视无意识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二是要注重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结合,三是要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四是在教育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暗示教学法,五是加强人文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内隐学习理论;教育教学;启示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31-02
一、内隐学习理论概述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内隐学习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他认为人类学习有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模式。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一定策略、手段和意志努力有意识地去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学习到某种知识、习得某种规则的过程。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和规则在意识的层面无法觉知,不能够外显地说出来,但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通过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一般是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的。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体的默契、技术诀窍、知识诀窍、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和***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2]。早期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多是在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和复杂系统控制范式等方面。
二、内隐学习的特征
1.自动性
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过程中的规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是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内隐学习通常发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例如学骑自行车,清晰、明确的言语指导很难让初学者明白如何掌握车头方向和骑行用力;一般个体反倒是通过自身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2.抽象性
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 式[3]。Reber的实验结果发现,语法规则的改变明显降低了被试的成绩,而字母串物理形式的改变对成绩未产生影响。由此证明了内隐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4]。内隐学习虽然具有自动性,但需要经过学习时间的累积和练习次数的增加,内隐学习的效果才能够显现出来。
3.理解性
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和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也就是说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随着重复和强化的加深,这部分知识就有可能逐步转化为显性的知识,这就证明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具有理解性。
4.抗干扰性
与外显学习相比较,内隐学习很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比如,内隐学习不受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不受年龄和智商的影响。内隐学习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相同群体中个体差异也很小。
三、内隐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范畴
1.语言学习
人类的语言包含着大量的词汇以及语法规则。婴儿出生后的几年里,在一个语言环境中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掌握母语,能够进行流利的对话。研究也证明,内隐学习在人类语言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母语的更进一步学习以及对外语的学习,都非常适用内隐学习。
2.运动技能的掌握
人最初的运动技能就来自于对周围环境中各种运动技能的模仿,这也是内隐学习的结果。在各种劳动和体育运动中,人的复杂的运动技能需要通过机体内部自我协调才能够表现出来。研究表明,人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有着更大的优势。
3.社会态度的形成
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事物的认知、情感反应等大多凭借直觉来判断的。而人的社会态度,多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意识地形成的,并能够把那些缄默知识内化为显性知识。
4.道德教育
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按照这些规范做事。究其原因,是人们的
社会行为主要受制于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潜规则。所谓潜规则是指游离于社会正式规则之外且缺少具体标准的模糊性规则。虽然人们平常更多的是按照潜规则行事,但他们却很难说清楚潜规则到底是什么。因此,在道德教育方面内隐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艺术才能的培养
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表现着人类的生活,传递着理性的思考,给大众带来了回味无穷的审美愉悦的。艺术家一般会接受文艺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育,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必须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艺术家体验生活的过程更多的是表现为内隐学习。
四、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1.要重视无意识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无意识通常是指那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而是为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所共有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并且不用为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作出任何的努力,所以能够减轻因心理活动给人们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与运用的过程,内隐学习对人的认知、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发现,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揭示了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转化,意识与无意识辩证统一地构成了人的心理。在复杂多变、紧张应激、关键信息模糊的学习情景中,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的作用效果更好。长期以来,外显学习是我们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应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内隐学习。
2.要注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结合
研究发现,内隐学习机制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外显学习前有一定数量的内隐知识做基础,能够提高教学效果[5]。前人对应用人工语法范式进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研究也证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调效应非常显著。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同时进行学习。比如,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运动技能给学生布置探究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先行查找资料并进行实践练习;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系统讲解和示范。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在班级和学校形成一个文明、规范地使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就掌握了语言的内在规则,增强了语言能力。在书法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课堂教授学生写字外,还要让学生观摩一些历代的名家名作,让他们在鉴赏过程中体会、感受,使其在无意识中进行内隐学习。
3.要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在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前习得的知识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被意识到,也可能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学习之间的迁移是双向的,正迁移能够促进新的学习,而负迁移是干扰新的学习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强调的正迁移。研究结果显示,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迁移效应,并且能够实现跨领域的迁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被自动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条件下的学习,甚至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新的学习与以前学习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内隐学习,需要让学生频繁地接触内隐学习材料。
事实上,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学习的初期一般处于内隐水平而无法被意识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可以逐渐外显化并表现出学习迁移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内隐的习得语言规则,掌握应用的方法。于是,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便能够自觉地观察事物,并能将见到的、听到的用贴切的语句口头表达出来或者书写下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内隐学习、外显学习获得知识的迁移的结果。
4.在教育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暗示教学法
20世纪7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指运用引导、暗示等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掘人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暗示具有直接性、自动性、灵活性的特点,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暗示教学法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适当的学习环境,利用合适的音乐背景、角色游戏等,使学生处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无意之间就能接受环境氛围的熏陶。在运用暗示教学法时,教师要表现出愉快、热情、精神饱满的表情,保持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授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暗示手段,诱导学生轻松、愉悦情绪的产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心态的产生。
5.加强人文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教育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人文知识就可以的,更需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从而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学校人文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知识传授,还需要教师的身教和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与熏陶。
学校的教学楼、***书馆、雕塑和花草树木,以及宣传栏、校园网、校园广播等有形的校园物质文化需要透露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殿堂,感召着学生求索进取,使学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另外,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机构体制、师生道德行为要求等制度文化,以及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学校人文风气和习惯等,都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行为规范等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都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用人格魅力和良好修养教育影响学生。学校还要经常举办朗诵、歌咏等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时时刻刻地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内隐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人文知识,提高了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 Journal of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
[2]Nonaka,I.and Konno,N.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 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eiew,1998.
[3]郭秀艳.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J]. 教育科学,2003(6).
[4]Reber,A.Transfer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ynthetic languag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