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1篇

本文将以在1986年成立的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为例来研究公共管理在区域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共管理职能对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组织中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此次会议的宗旨及原则,并从中剖析公共管理职能是如何应运而生的。首先,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宗旨:以国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中心、以增强经济合作区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而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扩大经济合作区域内的交流合作、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联席会的组织原则是“在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合作中,坚持***府协调、市场运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合作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从宗旨和原则中不难看出在章程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公共***策理论在实践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利益倾向性、整体性、合法性与强制性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合作组织要想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为了适应公共***策理论落实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也为了满足区域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区域合作组织通常都有《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宣言》等文件,可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协议、宣言落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推进经济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发挥公共***策和共同决策的重要作用,围绕区域合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进行综合调研和比较分析,而这一过程正是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建议

在促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陈瑞莲曾经对合作组织进行过比较研究,他提出,虽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但是缺少实质性推进,其主要原因是区域城市***府间没能够形成统一、合理、公正的公共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无法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公共管理体制是否能够让人满意,是由公共管理的职能范围等因素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难题,其最终的解决往往是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分不开的。在促进区域合作、地方***府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曾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自己的建议,本文归纳后得出主要应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中央***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

职能不可缺少的支撑。区域内地方***府合作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共同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来自中央***府的***策鼓励与引导。

2.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科学的地方***府官员绩效评价机制

这样的官员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区域合作中的***府官员树立科学的***绩观,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扩大。

3.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存在的冲突,并不是否认地方***府追求各自的利益,而是可以通过一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挥***治协调的积极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同时实现***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实现区域合作组织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三、结束语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问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层面说,自伍德罗?威尔逊(Wilson,1887)以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拥有自身合法地位的社会科学,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始终不乏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甚至出现“理论丛林”的局面;而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也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本文作者在国内公共行***学界率先对“区域行***”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现在看来,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区行***”②,对***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柔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治合作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府实行经济性分权***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府的GDP崇拜和***绩主义、地方***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区行***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治行***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我国行***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规划等)与地方***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区行***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区行***”。所谓行***区行***,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区行***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区行***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区行***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府的、明确的单位行***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或“闭合型行***”模式。内向型行***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的,甚少关注行***区划边界或跨行***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区行***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区行***模式强调***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治原则,这使得按行***区划切割的地方***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府地方***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区行***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策。4.缺乏有效的***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我国区域***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有限***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集权体制、全能***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工具、有效的区域***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策、下有对策”、“***策的部门分割”、“***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1.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国际上“深度一体化”进程和宏观区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欧盟”。与之相比,我国与亚太国家结成的宏观区域或者与相邻国家结成的次区域,其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中国***府的积极参与并加以完善。2.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3.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4.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比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制度、“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制度、省际区域公共协调制度,等等。5.行***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6.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区行***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区划的刚性约束和***府统治为要义的行***区行***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1.在***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2.在***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它摒弃了传统的“内向型行***”或单边行***的弊病,奉行“区域性行***”和合作治理的哲学观,把大量跨越国界和行***区划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由此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层治理和细分治理。3.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它既有代表***的***府组织,也有非***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涵盖了区域内的民族国家间***府、中央***府、地方***府及其联合体,以及区域性的多样化非***府组织、自愿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了区域***府与公民社会、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新格局。4.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它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总之,根据区域涵盖界域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现代区域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次区域公共管理和国内区域公共管理3种类型(见表1)。

(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治理纷繁杂芜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没有绝对的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诚如著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的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家’的旧有形象或许将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因为国家机构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P13)组织间网络治理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治理。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见表2);在这4种治理类型中,法国一般被贴上“国家主义”的标签,美国以“多元主义”而著称,瑞士是“和谐主义”的典范,而欧盟则成为“交织主义”(即网络治理)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对贝娅特?科勒—科赫的4种治理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归纳和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机制主要适用于某个民族国家或行***区***府,而网络主义治理机制则适合于特定的跨国或跨行***区的区域共同体。这些特征也与上文分析的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并无二致。

(三)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尚未建构起适应区域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相应制度体系,***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袭“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所谓国家简单化管理,是指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官僚的极度理性而设计的一种“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逻辑下,***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简而言之,国家简单化管理,就是官僚在过分自信的情况下滥用国家权力,对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做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治理安排[5](P3)。国家简单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比如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例,为了确定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s)以及其他区域***策工具的受益区域范围,欧盟当局制定了通用的区域体系(NUTS区域)。整个欧盟的区域划分为3个NUTS层次,每个成员国分为1个或多个NUTS-1区,每个NUTS-1区又分为1个或多个NUTS-2区,NUTS-2区又进一步分为几个NUTS-3区。同时,对应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3类区域问题,至少有3类问题区域划分,即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又如,具体到英国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来看,英国把英伦三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英格兰划分为9个标准区域,分别成立9大区域发展局(RDAs)①,在9大RDAs下面又做次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区域划分,从而使区域问题的治理变得更有针对性,工具和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反观中国或国内的一些省份,区域协调发展***策的制度基础尚较为薄弱,表现在:***策随意性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框架;区域的划分非常简单和笼统,而且变动很大,很难真正确定区域***策的受益范围;尚未有相对***、具有法治基础的专门区域管理机构,等等。

(四)区域***策的创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传统上我国中央***府或地方***府,只有面向国内或地方的内部***策,缺乏面向国外和区域间的区域公共***策。要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府制度创新,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实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的转变。

1.国家间***策一体化。***策一体化是指***府有意采取超出国民待遇范围的措施,通过调整、协调或对国家***策和执行机制的相互认可来减少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目前,国际上的区域一体化安排(RegionalIntegrationAssociations)如欧盟(EU)、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协定(CER),在国家间***策一体化方面堪称典范。通过国内***策配合、国家标准和规章的协调,以及对外国管理体制和达标评定程序的认可3种模式,国家间***策一体化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开放和增加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将外部溢出效应“内部化”、对实行自由贸易的成员方进行补偿的机制等[6](P97)。因此,中国***府应积极参加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尽快实现与这些国家的***策一体化目标。2.***治目的下的“次区域”一体化***策。由相邻的若干民族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一体化安排,几个成员国之间实行“俱乐部规则”,可以共同提供国家安全、和平环境、有助于某些社会的***治制度,以及民主价值观的形成等区域性***治公共物品。这种“次区域”一体化***策可以减少邻邦间的摩擦、减缓社会及***治压力、巩固民主与***治制度、提升“弱小***体”的谈判和讨价还价能力,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几个国家建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结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3.实施区域功能***策。(1)竞争***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消除***府间恶性竞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欧盟,竞争***策被奉为单一欧洲市场的第三根支柱,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一切阻碍、限制或扭曲欧盟范围内自由竞争的行为,保证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和谐有序进行[7](P13)。欧盟竞争***策有着雄厚的法律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竞争***策的法律基础很不完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第7、30条有相关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条款外,很少有其他法律涉及地方***府间竞争和地方保护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我国地方***府间的合理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必须建构竞争***策的法制基础。(2)区域(地区)发展***策。这一***策旨在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区域***策必须以坚实的制度基础做保障,比如,欧盟的区域***策有3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后又发展为包括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在内的丰富的资金体系)、涉及地区问题的***策机构(主要包括欧洲投资银行、欧洲社会基金、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对各类具有不同程度地区效应的***策予以协调[8](P159)。可以看出,***运作的基金、专门负责的职能机构和区域***策间的协调是保证区域发展***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事业中,我国***府必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经济***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德]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美]詹姆士?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MauriceSchiff&L.Alan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问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层面说,自伍德罗?威尔逊(Wilson,1887)以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拥有自身合法地位的社会科学,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始终不乏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甚至出现“理论丛林”的局面;而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也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本文作者在国内公共行***学界率先对“区域行***”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现在看来,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区行***”②,对***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柔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治合作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府实行经济性分权***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府的GDP崇拜和***绩主义、地方***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区行***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治行***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我国行***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规划等)与地方***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区行***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区行***”。所谓行***区行***,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区行***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区行***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区行***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府的、明确的单位行***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或“闭合型行***”模式。内向型行***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的,甚少关注行***区划边界或跨行***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区行***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区行***模式强调***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治原则,这使得按行***区划切割的地方***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府地方***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区行***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策。4.缺乏有效的***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我国区域***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有限***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集权体制、全能***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工具、有效的区域***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策、下有对策”、“***策的部门分割”、“***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1.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国际上“深度一体化”进程和宏观区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欧盟”。与之相比,我国与亚太国家结成的宏观区域或者与相邻国家结成的次区域,其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中国***府的积极参与并加以完善。2.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3.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4.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比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制度、“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制度、省际区域公共协调制度,等等。5.行***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6.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区行***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区划的刚性约束和***府统治为要义的行***区行***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1.在***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2.在***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它摒弃了传统的“内向型行***”或单边行***的弊病,奉行“区域性行***”和合作治理的哲学观,把大量跨越国界和行***区划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由此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层治理和细分治理。3.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它既有代表***的***府组织,也有非***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涵盖了区域内的民族国家间***府、中央***府、地方***府及其联合体,以及区域性的多样化非***府组织、自愿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了区域***府与公民社会、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新格局。4.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它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总之,根据区域涵盖界域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现代区域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次区域公共管理和国内区域公共管理3种类型(见表1)。

(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治理纷繁杂芜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没有绝对的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诚如著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的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家’的旧有形象或许将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因为国家机构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P13)组织间网络治理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治理。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见表2);在这4种治理类型中,法国一般被贴上“国家主义”的标签,美国以“多元主义”而著称,瑞士是“和谐主义”的典范,而欧盟则成为“交织主义”(即网络治理)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对贝娅特?科勒—科赫的4种治理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归纳和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机制主要适用于某个民族国家或行***区***府,而网络主义治理机制则适合于特定的跨国或跨行***区的区域共同体。这些特征也与上文分析的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并无二致。

(三)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尚未建构起适应区域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相应制度体系,***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袭“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所谓国家简单化管理,是指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官僚的极度理性而设计的一种“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逻辑下,***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简而言之,国家简单化管理,就是官僚在过分自信的情况下滥用国家权力,对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做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治理安排[5](P3)。国家简单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比如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例,为了确定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s)以及其他区域***策工具的受益区域范围,欧盟当局制定了通用的区域体系(NUTS区域)。整个欧盟的区域划分为3个NUTS层次,每个成员国分为1个或多个NUTS-1区,每个NUTS-1区又分为1个或多个NUTS-2区,NUTS-2区又进一步分为几个NUTS-3区。同时,对应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3类区域问题,至少有3类问题区域划分,即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又如,具体到英国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来看,英国把英伦三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英格兰划分为9个标准区域,分别成立9大区域发展局(RDAs)①,在9大RDAs下面又做次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区域划分,从而使区域问题的治理变得更有针对性,工具和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反观中国或国内的一些省份,区域协调发展***策的制度基础尚较为薄弱,表现在:***策随意性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框架;区域的划分非常简单和笼统,而且变动很大,很难真正确定区域***策的受益范围;尚未有相对***、具有法治基础的专门区域管理机构,等等。

(四)区域***策的创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传统上我国中央***府或地方***府,只有面向国内或地方的内部***策,缺乏面向国外和区域间的区域公共***策。要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府制度创新,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实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的转变。

1.国家间***策一体化。***策一体化是指***府有意采取超出国民待遇范围的措施,通过调整、协调或对国家***策和执行机制的相互认可来减少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目前,国际上的区域一体化安排(RegionalIntegrationAssociations)如欧盟(EU)、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协定(CER),在国家间***策一体化方面堪称典范。通过国内***策配合、国家标准和规章的协调,以及对外国管理体制和达标评定程序的认可3种模式,国家间***策一体化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开放和增加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将外部溢出效应“内部化”、对实行自由贸易的成员方进行补偿的机制等[6](P97)。因此,中国***府应积极参加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尽快实现与这些国家的***策一体化目标。2.***治目的下的“次区域”一体化***策。由相邻的若干民族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一体化安排,几个成员国之间实行“俱乐部规则”,可以共同提供国家安全、和平环境、有助于某些社会的***治制度,以及民主价值观的形成等区域性***治公共物品。这种“次区域”一体化***策可以减少邻邦间的摩擦、减缓社会及***治压力、巩固民主与***治制度、提升“弱小***体”的谈判和讨价还价能力,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几个国家建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结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3.实施区域功能***策。(1)竞争***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消除***府间恶性竞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欧盟,竞争***策被奉为单一欧洲市场的第三根支柱,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一切阻碍、限制或扭曲欧盟范围内自由竞争的行为,保证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和谐有序进行[7](P13)。欧盟竞争***策有着雄厚的法律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竞争***策的法律基础很不完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第7、30条有相关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条款外,很少有其他法律涉及地方***府间竞争和地方保护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我国地方***府间的合理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必须建构竞争***策的法制基础。(2)区域(地区)发展***策。这一***策旨在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区域***策必须以坚实的制度基础做保障,比如,欧盟的区域***策有3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后又发展为包括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在内的丰富的资金体系)、涉及地区问题的***策机构(主要包括欧洲投资银行、欧洲社会基金、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对各类具有不同程度地区效应的***策予以协调[8](P159)。可以看出,***运作的基金、专门负责的职能机构和区域***策间的协调是保证区域发展***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事业中,我国***府必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经济***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德]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美]詹姆士?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MauriceSchiff&L.Alan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4篇

一、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柔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治合作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府实行经济性分权***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府的GDP崇拜和***绩主义、地方***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区行***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治行***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我国行***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规划等)与地方***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区行***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区行***”。所谓行***区行***,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区行***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区行***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区行***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府的、明确的单位行***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或“闭合型行***”模式。内向型行***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的,甚少关注行***区划边界或跨行***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区行***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区行***模式强调***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治原则,这使得按行***区划切割的地方***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府地方***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区行***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策。4.缺乏有效的***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我国区域***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有限***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集权体制、全能***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工具、有效的区域***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策、下有对策”、“***策的部门分割”、“***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1.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国际上“深度一体化”进程和宏观区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欧盟”。与之相比,我国与亚太国家结成的宏观区域或者与相邻国家结成的次区域,其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中国***府的积极参与并加以完善。2.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3.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4.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比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制度、“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制度、省际区域公共协调制度,等等。5.行***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6.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区行***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区划的刚性约束和***府统治为要义的行***区行***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1.在***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2.在***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它摒弃了传统的“内向型行***”或单边行***的弊病,奉行“区域性行***”和合作治理的哲学观,把大量跨越国界和行***区划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由此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层治理和细分治理。3.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它既有代表***的***府组织,也有非***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涵盖了区域内的民族国家间***府、中央***府、地方***府及其联合体,以及区域性的多样化非***府组织、自愿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了区域***府与公民社会、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新格局。4.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它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总之,根据区域涵盖界域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现代区域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次区域公共管理和国内区域公共管理3种类型(见表1)。

(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治理纷繁杂芜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没有绝对的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诚如著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的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家’的旧有形象或许将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因为国家机构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P13)组织间网络治理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治理。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见表2);在这4种治理类型中,法国一般被贴上“国家主义”的标签,美国以“多元主义”而著称,瑞士是“和谐主义”的典范,而欧盟则成为“交织主义”(即网络治理)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对贝娅特?科勒—科赫的4种治理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归纳和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机制主要适用于某个民族国家或行***区***府,而网络主义治理机制则适合于特定的跨国或跨行***区的区域共同体。这些特征也与上文分析的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并无二致。

(三)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尚未建构起适应区域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相应制度体系,***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袭“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所谓国家简单化管理,是指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官僚的极度理性而设计的一种“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逻辑下,***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简而言之,国家简单化管理,就是官僚在过分自信的情况下滥用国家权力,对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做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治理安排[5](P3)。国家简单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比如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例,为了确定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s)以及其他区域***策工具的受益区域范围,欧盟当局制定了通用的区域体系(NUTS区域)。整个欧盟的区域划分为3个NUTS层次,每个成员国分为1个或多个NUTS-1区,每个NUTS-1区又分为1个或多个NUTS-2区,NUTS-2区又进一步分为几个NUTS-3区。同时,对应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3类区域问题,至少有3类问题区域划分,即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又如,具体到英国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来看,英国把英伦三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英格兰划分为9个标准区域,分别成立9大区域发展局(RDAs)①,在9大RDAs下面又做次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区域划分,从而使区域问题的治理变得更有针对性,工具和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反观中国或国内的一些省份,区域协调发展***策的制度基础尚较为薄弱,表现在:***策随意性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框架;区域的划分非常简单和笼统,而且变动很大,很难真正确定区域***策的受益范围;尚未有相对***、具有法治基础的专门区域管理机构,等等。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问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层面说,自伍德罗?威尔逊(Wilson,1887)以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拥有自身合法地位的社会科学,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始终不乏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甚至出现“理论丛林”的局面;而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也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本文作者在国内公共行***学界率先对“区域行***”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现在看来,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区行***”②,对***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柔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治合作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府实行经济性分权***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府的GDP崇拜和***绩主义、地方***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区行***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治行***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我国行***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规划等)与地方***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我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区行***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区行***”。所谓行***区行***,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区行***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区行***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区行***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府的、明确的单位行***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或“闭合型行***”模式。内向型行***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的,甚少关注行***区划边界或跨行***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区行***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区行***模式强调***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治原则,这使得按行***区划切割的地方***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府地方***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区行***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策。4.缺乏有效的***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我国区域***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有限***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集权体制、全能***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工具、有效的区域***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策、下有对策”、“***策的部门分割”、“***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1.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国际上“深度一体化”进程和宏观区域治理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欧盟”。与之相比,我国与亚太国家结成的宏观区域或者与相邻国家结成的次区域,其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中国***府的积极参与并加以完善。2.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3.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4.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比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制度、“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制度、省际区域公共协调制度,等等。5.行***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6.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区行***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区划的刚性约束和***府统治为要义的行***区行***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1.在***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2.在***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它摒弃了传统的“内向型行***”或单边行***的弊病,奉行“区域性行***”和合作治理的哲学观,把大量跨越国界和行***区划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由此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层治理和细分治理。3.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它既有代表***的***府组织,也有非***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涵盖了区域内的民族国家间***府、中央***府、地方***府及其联合体,以及区域性的多样化非***府组织、自愿组织和经济组织,形成了区域***府与公民社会、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新格局。4.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它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总之,根据区域涵盖界域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现代区域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次区域公共管理和国内区域公共管理3种类型(见表1)。

(二)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治理纷繁杂芜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没有绝对的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诚如著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的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家’的旧有形象或许将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因为国家机构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而难分彼此。跨***府关系网络、跨国关系网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P13)组织间网络治理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治理。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见表2);在这4种治理类型中,法国一般被贴上“国家主义”的标签,美国以“多元主义”而著称,瑞士是“和谐主义”的典范,而欧盟则成为“交织主义”(即网络治理)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对贝娅特?科勒—科赫的4种治理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归纳和概括出其中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机制主要适用于某个民族国家或行***区***府,而网络主义治理机制则适合于特定的跨国或跨行***区的区域共同体。这些特征也与上文分析的区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并无二致。

(三)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尚未建构起适应区域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相应制度体系,***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袭“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所谓国家简单化管理,是指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国家官僚的极度理性而设计的一种“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逻辑下,***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简而言之,国家简单化管理,就是官僚在过分自信的情况下滥用国家权力,对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做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治理安排[5](P3)。国家简单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诉求,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比如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例,为了确定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s)以及其他区域***策工具的受益区域范围,欧盟当局制定了通用的区域体系(NUTS区域)。整个欧盟的区域划分为3个NUTS层次,每个成员国分为1个或多个NUTS-1区,每个NUTS-1区又分为1个或多个NUTS-2区,NUTS-2区又进一步分为几个NUTS-3区。同时,对应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3类区域问题,至少有3类问题区域划分,即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又如,具体到英国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来看,英国把英伦三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英格兰划分为9个标准区域,分别成立9大区域发展局(RDAs)①,在9大RDAs下面又做次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区域划分,从而使区域问题的治理变得更有针对性,工具和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反观中国或国内的一些省份,区域协调发展***策的制度基础尚较为薄弱,表现在:***策随意性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策框架;区域的划分非常简单和笼统,而且变动很大,很难真正确定区域***策的受益范围;尚未有相对***、具有法治基础的专门区域管理机构,等等。

(四)区域***策的创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传统上我国中央***府或地方***府,只有面向国内或地方的内部***策,缺乏面向国外和区域间的区域公共***策。要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府制度创新,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实现从内部***策到区域公共***策的转变。

1.国家间***策一体化。***策一体化是指***府有意采取超出国民待遇范围的措施,通过调整、协调或对国家***策和执行机制的相互认可来减少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目前,国际上的区域一体化安排(RegionalIntegrationAssociations)如欧盟(EU)、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协定(CER),在国家间***策一体化方面堪称典范。通过国内***策配合、国家标准和规章的协调,以及对外国管理体制和达标评定程序的认可3种模式,国家间***策一体化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开放和增加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将外部溢出效应“内部化”、对实行自由贸易的成员方进行补偿的机制等[6](P97)。因此,中国***府应积极参加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尽快实现与这些国家的***策一体化目标。2.***治目的下的“次区域”一体化***策。由相邻的若干民族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一体化安排,几个成员国之间实行“俱乐部规则”,可以共同提供国家安全、和平环境、有助于某些社会的***治制度,以及民主价值观的形成等区域性***治公共物品。这种“次区域”一体化***策可以减少邻邦间的摩擦、减缓社会及***治压力、巩固民主与***治制度、提升“弱小***体”的谈判和讨价还价能力,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几个国家建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结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3.实施区域功能***策。(1)竞争***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消除***府间恶性竞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欧盟,竞争***策被奉为单一欧洲市场的第三根支柱,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一切阻碍、限制或扭曲欧盟范围内自由竞争的行为,保证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和谐有序进行[7](P13)。欧盟竞争***策有着雄厚的法律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竞争***策的法律基础很不完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第7、30条有相关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条款外,很少有其他法律涉及地方***府间竞争和地方保护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我国地方***府间的合理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必须建构竞争***策的法制基础。(2)区域(地区)发展***策。这一***策旨在协调区域发展,减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区域***策必须以坚实的制度基础做保障,比如,欧盟的区域***策有3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后又发展为包括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在内的丰富的资金体系)、涉及地区问题的***策机构(主要包括欧洲投资银行、欧洲社会基金、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对各类具有不同程度地区效应的***策予以协调[8](P159)。可以看出,***运作的基金、专门负责的职能机构和区域***策间的协调是保证区域发展***策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事业中,我国***府必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经济***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德]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美]詹姆士?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MauriceSchiff&L.Alan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5.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才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竹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体为了解决在***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问交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治学和行***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治学和行***学的发展,***治学和行***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治研究;一是从行***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学科作为一门***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府,强调的是***府间(同级***府之间与上下级***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府的治理能力,提升***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管理中的***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议***的非***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8]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2003(1)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第7篇

公共管理是指根据公共***策理论,在特定的时期为服务一定的经济、***治、社会生活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策。公共管理实施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公共***策理论。公共***策是现代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其表达形式十分广泛,包括法律法规、行***规定或命令、***指示、***府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公共***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规范机关、团体、个人的行为,而在区域合作中其作用则主要是为了规范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目前,关于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在公共***策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很受***府重视,也实实在在地发挥着管理区域合作的作用。随着区域合作组织数量的增长、影响力的扩大,一方面,关于加强对区域合作组织的管理问题便暴露出来,并且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如何适当地发挥出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前文已经提到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在于规范区域合作组织中的活动,那么自然而然加强对区域合作组织的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变成了密不可分的两大要素。充分利用好区域公共管理和区域合作,明确区域合作应采取“中心结构”模式、“龙头”模式、“多中心结构”模式以及“多中心集聚”模式,并且不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区域合作组织的公共***策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减少区域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阻力,更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作。目前,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反之,公共管理职能的诞生从根本上来说也少不了不断壮大的公共区域合作组织的推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壮大。

二、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将以在1986年成立的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为例来研究公共管理在区域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共管理职能对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组织中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此次会议的宗旨及原则,并从中剖析公共管理职能是如何应运而生的。首先,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宗旨:以国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中心、以增强经济合作区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而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扩大经济合作区域内的交流合作、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联席会的组织原则是“在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合作中,坚持***府协调、市场运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合作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从宗旨和原则中不难看出在章程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公共***策理论在实践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利益倾向性、整体性、合法性与强制性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合作组织要想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为了适应公共***策理论落实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也为了满足区域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区域合作组织通常都有《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宣言》等文件,可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协议、宣言落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推进经济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发挥公共***策和共同决策的重要作用,围绕区域合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进行综合调研和比较分析,而这一过程正是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建议

在促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陈瑞莲曾经对合作组织进行过比较研究,他提出,虽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但是缺少实质性推进,其主要原因是区域城市***府间没能够形成统一、合理、公正的公共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无法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公共管理体制是否能够让人满意,是由公共管理的职能范围等因素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难题,其最终的解决往往是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分不开的。在促进区域合作、地方***府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曾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自己的建议,本文归纳后得出主要应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中央***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不可缺少的支撑。

区域内地方***府合作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共同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来自中央***府的***策鼓励与引导。

2.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科学的地方***府官员绩效评价机制。

这样的官员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区域合作中的***府官员树立科学的***绩观,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扩大。

3.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存在的冲突,并不是否认地方***府追求各自的利益,而是可以通过一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挥***治协调的积极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同时实现***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实现区域合作组织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四、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区域公共管理论文

学习

五彩缤纷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五彩缤纷10篇,内容包括五彩缤纷相似的词句,五彩缤纷的世界例文。3、洛阳牡丹盛开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反。4、孔雀的羽毛像一把五彩缤纷的大扇子。5、公园里的花儿五彩缤纷,使人流连忘返。6、夜空中五

学习

一个好人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一个好人10篇,内容包括中国好人榜作文十篇,一个好人故事。当然,我和我的朋友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十足的鞋迷。我总是抗拒不了那些新款球鞋的诱惑,所有那些!在我的家乡,如果你有一双够酷的球鞋,那简直不亚于穿金戴银!一我记得当

学习

动员大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动员大会10篇,内容包括动员大会日志100篇通用版,工作动员大会。同志们,新年伊始,我县举办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首届县运动会,既是对我县雄厚经济实力的一个展示,也是对我县管理水平、组织能力、精神风貌的全面检阅,机遇

学习

野蔷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野蔷薇10篇,内容包括野蔷薇原文完整版,野蔷薇的故事全集。这是一颗野蔷薇。它浑身长着尖尖的刺,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植物。它刚发芽的时候,叶子是紫红色的;叶片长大后,变成了草绿的颜色。每一个枝头都会有一个花苞。花苞没过几

学习

淡泊名利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淡泊名利10篇,内容包括淡泊名利的文段积累,淡泊名利的文章。居里夫人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居里夫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镭,他们找到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居里夫妇没日没夜地在院里的一口大

学习

金工实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金工实习10篇,内容包括金工实习报告合集十篇,最新金工实习心得10篇。在十天的实习中,累吗?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学到的也不少啊!比如说:在钳工实习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

学习

一模一样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一模一样10篇,内容包括一模一样的案例,一模一样教材全解。我想我能深刻理解这样的感觉,因为我就是其中之一的受害者。如果能够走出去,我想我会这样选择的。如果从一开始,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都是这样的选择,我想,我们会变得更加幸福

学习

诚信故事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故事10篇,内容包括诚信的故事10篇,诚信故事十个。第二天,小明没有把小红的橡皮擦还给她。又对小林说:“小林,你能借给我铅笔刨吗?明天我就还给你!”“可以,你拿去用吧!”小明就把小林的铅笔刨拿走了。第三天,小明还是没有把小红

学习

美文欣赏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美文欣赏10篇,内容包括经典美文欣赏50篇,美文欣赏600字十篇。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更

学习

劳动教育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教育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假期劳动生活心得体会,遵守劳动纪律心得体会。操场上原本生机勃勃地草坪现在杂草丛生。杂草们都昂着头挺着胸,一副得意洋洋地样子,神气地大喊道:“草坪是我的,我是这里的大王,它们都是我的奴隶。”

学习

论文模板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论文模板10篇,内容包括论文点评模板,论文致谢模板。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

学习

此地无银三百两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此地无银三百两10篇,内容包括此地无银三百两对联,此地无银三百两歌词。【释义】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示例】当代殷谦杂文集《揭皮》:《魏书》所说的曹操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

学习

奖励自己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奖励自己10篇,内容包括适当奖励自己,奖励自己文案。奖励自己并不难,也不需要太多的金钱和奢华,一顿美味佳肴,一次聚餐,一首好听的歌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出一颗自信的心灵,让你活得比以前更美好,

学习

美丽新乡村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新乡村10篇,内容包括美丽新乡村文案,十大美丽新乡村。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

学习

幼师实践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实践论文,内容包括幼师实践论文怎么写,幼师自身实践论文题目。因“90后”年龄特征,该群体普遍是刚入职一年内的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求生存期”,其中也不乏刚刚走入管理岗位的“90后”教师。总体情况,“90后”幼儿教师

学习

护理风险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风险论文,内容包括护理的安全与风险论文范文,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全文献。1.2培训方法本组25名护理人员均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其具体措施为:1)理论知识培训:选取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护士向护理人员讲解内科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

学习

茶文化传播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茶文化传播论文,内容包括茶文化传播论文,中国茶文化传播意义论文1000字。中***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

学习

新闻学本科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学本科论文,内容包括新闻学论文谢辞万能模板,2023年新闻学的论文。“业界评价我们,有句非常不好听的话,说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

学习

改造技术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改造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技术改造论文,技术改造的论文如何撰写。根据对平和县的小水电站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水电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机组设备本身存在缺陷。由于当时设备制造技术水平所限,加上这些

学习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师音乐教学论文,内容包括音乐学科教学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一)人文知识普及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

学习

水利文化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关于水利知识的论文,水利史论文1500字。1.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当前,发展与建设先进的水利文化事业,需要时刻把握水利文化的发展内涵,必须坚持繁荣水利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需要时刻把握水利文化的前进方

学习

阶梯式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阶梯式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阶梯式教学设计,教学小论文范例。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