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新闻篇1
在新闻报道中标题被称为整篇报道的眼睛。因此标题除了简洁、准确,能够使读者看到标题就能理解新闻的整体意义以外,还要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这也是中文新闻标题与英文新闻标题最主要的相同点。
词汇方面。首先,中英文新闻标题均要求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尽量选择一些简单日常的,可以直接表达出整篇报道内容的词汇,避免生僻词汇。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和讯新闻)。“Bush shows solidarity with Musharraf”。这里选择用show而不用reveal,这样就较为简单,并且接近生活。其次,中英文新闻标题都突出核心词汇,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比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中国日报》)。“deeply”突出了“道歉”的核心,“deeply sorry”,深深的歉意。尽管不合语法规则,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并且言简意赅、节省空间。再次,中英文新闻标题均注重流行语的运用,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Foot and―mouth curb causeherbs to starve”(《泰晤士报》,2001年9月12日)和“‘神马’都是浮云、有多少烧钱会议披着‘国际’马甲”(《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7日)
语法结构方面,中英文新闻均善于使用省略。1.缩略词的运用,英文新闻中常出现的缩略语有首字母提取法、裁减法和首字母混拼法等,例如:USAF general will be making key decisions(《泰晤士报》,2001年9月14日),这里的USAF就是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的缩略词。中文新闻标题的缩略语主要有数字归纳法、混合法和替代法等,例如:“《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人民日报》,2011年3月7日)。2.定语的省略,英文新闻标题的定语主要指定语从句,由于定语从句较长,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常用不带介词的名词词组代替,这样所包含的字母就会减少,例如:“Parents win pre school fee case”(《泰晤士报》,2001年9月26日),这里的pre school fee case就是case about the fee in the preparatory school的意思,改写后使标题变得更简洁。中文新闻标题的省略主要是“的”的省略,例如:“我国在菲被绑架人质抵马尼拉”(《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1日)意思是我国一名在菲律宾被绑架的人质抵达马尼拉。3.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导致冠词、助动词、系动词、代词、主语和谓语在英文新闻标题中的省略等。例如:“Baby girl saves brother in transplant first”(《泰晤士报》,2001年9月),这里就在brother前省略了代词her。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新闻所要强调的是什么,如果数量是新闻所要报道的重点就绝对不能省略。所以不论英文还是中文的新闻标题的省略都要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可以古板、教条。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不同点
词汇。英文新闻标题多用小词,即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的一类词,如英语单词“damage”应该算大词,它下面还可分出“hit”、“beat”、“Wreck”、“harm”等,而这些下分出来的词语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词。英文新闻标题中小词的选用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使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使表达更加贴切,还可以节省版面。
时态。英文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需要表达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体育新闻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并且英文新闻标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如:“Pacificnations brace for tsunami”(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遇到那些必须运用将来时的句子,英文新闻标题常常运用动词不定式代替,比如“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 higher insurance rates”(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与英文新闻标题相比,中文新闻标题时态则更加灵活多变。尽管同样是现在时居多,但也不排斥使用过去时、将来时等。例如《***下午3时将与网友交流》(新华网);“某某活动已经进行了多长时间”等这样的标题随处可见。
修辞。中英文新闻标题中均会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像对照、对偶、借代、典故、暗喻、仿拟、双关、拟人等。例如“Betral,the secret weapon of war”(《泰晤士报》,2001年10月23日)、“中国四金花全部出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2月18日)均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中文新闻标题还常常运用一些英文新闻标题一般不用的修辞手法:明喻、反复、排比等。例如:“抓***风,促***风,带民风”(《光明日报》,2001年10月30日)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几乎不用。而英文新闻标题较中文新闻标题来讲更注重韵的应用,如头韵,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美国有线新闻网)。这三个S的运用就是头韵。
语法结构。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而英文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纽约时报网),一些人将此标题翻译成汉语《躲过一劫,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新华网)。通过分析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异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于有“as”连接,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而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虽然较为松散,但是往往更具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分析
产生英文新闻标题与中文新闻标题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文与英文这两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或多或少地在各个方面制约着新闻标题的写作。
***治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针对相同的事件,由于各国的***治立场不同,报道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输掉大半辈子资本”“演:被美抛弃怎么办”这两条新闻标题所带有的***治倾向是极为明显的,很直接地表明了反“”和对台湾***事演习的讥讽。标题承载着重任,它让读者对***府的***治立场一目了然。
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英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歧。中国较为注重集体主义,注重人民的整体利益,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个人展示,这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也能体现出来,例如:“Facing Death Kevorkian Has Regrets”和“BirdFlu:Protect Your Family”这两则新闻标题。第一则描述一个个体,Kevorkian在飓风救援中面临死亡时的遗憾心情。第二则重点强调的是保护好家人。这就充分证明了英文新闻标题中注重个人利益和个性的问题。而“人民利益高于天――武警省总队淮河流域抗洪抢险纪实”,“保护母亲河,青少年共同行动”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在中文新闻中则较为常见。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较为注重“全”,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标题更加从全局、全社会或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例如“关注百姓的热点和难点”或“唤起社会对慢性肾病的重视”在中文新闻报道中是较为受欢迎的。相比之下,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更重局部分析,重逻辑和实证,善于分析、区别。所以英文新闻报道的标题往往是一些较为具体的事件,人们通过阅读这些具体事件,自己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
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中庸、平和与包容,而英文新闻则更多直接表达个性心理。表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在对待某些国际大事方面的态度。比如:“Becareful!China is Waking Up”这样的新闻标题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尽显其排斥性心理。而中文新闻报道对待一些有争议的事件,态度上就较为中立,注重和平,比如:“巴拿马表示将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结语
当今社会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新闻标题又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其作用更是值得注意,中英文新闻由于种种方面的影响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准确、恰当地掌握这些差异并且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既有利于编辑更加恰当地进行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互译,将极具吸引力的标题带给读者,也有利于读者自身对外语新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颜志蓉:《文化差异对中英新闻标题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磊:《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文新闻标题的汉译》,《新闻大学》,2010(4)。
3.邓海、刘晓慧:《文化・语言・外语教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4(7)。
英文新闻篇2
英语新闻的简单分类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将英语新闻分为书面英语新闻和播报英语新闻。书面英语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传播的新闻,播报英语新闻是指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介传播的新闻。之所以先做出这样的分类,是因为这两类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整体一致,只是略有不同。下面的分析适用于这两类英语新闻,不同之处最后予以说明。
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分析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教授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我们根据新闻报道的功能与特征,来分析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
1.新闻报道的最主要功能是信息传递,所以英语新闻中专有名词较多。英语新闻标题和导语中,通常回答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即What(什么)、Who(谁)、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和How(过程)。其中,Who(谁)会涉及人名或组织机构名称,Where(地点)会涉及地区名称。下面以一则新闻为例:
A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operation is underway in Libya to enforce a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 to prevent Colonel Gaddafi’s forces from attacking civilians.(2011年3月20日BBC新闻,多国部队正在利比亚进行国际***事行动,强制执行一项联合国决议,阻止卡扎菲上校的部队向平民进攻。)
在这条新闻中,有组织机构名称(United Nations,联合国)、人名(Colonel Gaddafi,卡扎菲),还有地名(Libya,利比亚)。这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熟悉世界各国***界、商界、体育界、娱乐界的热点人名,以及比较大的世界组织机构的名称和缩写,如UN(联合国)、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另外,还要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及热点国家的首都英语名称。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清楚了人名、地名的具体指涉,就会对新闻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推断和理解。
2.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简洁性,使得英语新闻中大量使用复合词,以及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名词性前置修饰语。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很强,加上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体的篇幅有限,这使得记者和编辑常常把两个或几个概念组合在一起,通过介词或连词等连接词用连字符连接成一个复合词。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篇幅,意思也更简洁易懂。例如:Earlier, French warplanes destroyed a number of pro-Gaddafi tanks and armored vehicles near the rebel-held city of Benghazi. (2011年3月20日BBC新闻,早些时候,法国战斗机摧毁了反对派所占班加西市附近的几辆亲卡扎菲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
以上这句英语中有两个复合词:pro-Gaddafi(亲卡扎菲的)和rebel-held(反对派占领的)。这两处,如果不用复合词,而使用正常语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就是pro-Gaddafi tanks =tanks owned by Gaddafi’s force; rebel-held city=city that is held by rebels。毫无疑问,后一种表达方式显得太嗦,在实际新闻文稿中肯定不会出现。类似的复合词还有很多,如land-for-security accord(以土地换安全协议)、most-favored-nation trade status(贸易最惠国地位)、read-my-lips politics(我说话算数,决不增税的***治或竞选策略),等等。在英语中,有许多复合词往往是在新闻中首次使用,后来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逐渐进入其他文体写作中。所以,复合词的使用可以说是英语新闻用词的一大特色。
关于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名词性前置修饰语,我们也可以举例说明,如:In the capital Cairo, an angry crowd prevented the opposition figure Mohamed ElBaradei from casting his vote.(2011年3月20日BBC新闻,在首都开罗,愤怒的人群阻挡反对派人物・巴拉迪去投票。)
在此句中,opposition(反对派)表示反对的状态,用作名词性前置定语,简洁明了。我们在阅读英语新闻时,遇到几个名词性单词排列在一起时,不仅要找对中心词,还要准确把握这些名词性修饰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英语新闻的全部内容。
3.新闻报道要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所以英语新闻中较少使用富有感彩和主观判断的词汇。尽管我们知道西方通讯社的许多新闻还是其西方价值观念的体现,但是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在此只关注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那么,什么是主观性的词汇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 tall man(一个高个子的人)即体现了主观性,因为只是作者认为这个人高,也许别人不认为这个人高。
A 6-foot man(一个6英尺高的人)即体现了客观性,作者并未作出主观评价。
据此推理,英语中有许多形容词、副词在英语新闻中很少出现,如good(好的)、kind(仁慈的)、beautiful(美丽的)、courageous(勇敢的)、cruel(残忍的),等等。
4.新闻报道内容包罗万象,所以英语新闻常常会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引入一些外来语。无论是汉语中的“新闻”,还是英语单词“news”,都含有“新”的意思,这表示新闻中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物,在原来的语料库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它,只能创造出一个新词来,例如: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stem)艾滋病
Cold war 冷战
Euthanasia 安乐死
E-mail (electronic mail) 电子邮件
Internet 互联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涉及其他国家文化中的典型事物,在英语新闻中,为了引起受众的好奇,一般保持原汁原味的外来语的读音,然后加以解释,例如,kung fu(汉语,功夫),judo(日语,柔道),laissez-faire(法语,自由主义),nyet(俄语,不),等等。现在,这些外来语已被英语国家民众广泛熟知,就不用再加注释了。这也可以说是新闻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
5.书面英语新闻与播报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区别。播报英语新闻是播音员按照事先写好的新闻稿念给受众听的新闻,虽然也有纸介质的文稿,但是毕竟要口头表达,所以相对给受众阅读的书面英语新闻而言,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口语化的小词来代替较长的书面语。例如:
Ban = prohibition, restrain, interdict(禁止)
Head,chief = commander, director, governor(领导)
Cut = abridgement, reduce, curtail(减少)
Job = profession, employment(工作)
Deal = bargain, transaction(交易)
Talk = conversation, discussion, negotiation(谈判)
这些口语化的小词,一方面有利于播音员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报更多的新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较快地掌握新闻内容。这都是符合新闻传播功能相关特征的。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新闻的各种功能特征限定了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英语新闻词汇的文体特征反过来也强化了英语新闻的各种传播功能。我们在阅读、收听英语新闻时,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有的放矢地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加深对英语新闻的理解。
英文新闻篇3
一、英语新闻和跨文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上的联系,更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媒体等方面信息的传递。为了更好的了解国际上的时事,我国也必须要加强对英语新闻的翻译,及时并准确了解国际上的各种新闻资讯。新闻媒体与普通媒体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新闻媒体的语言更加简洁、精准,但同时也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新闻资讯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在新闻中,人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新鲜词汇,这些词汇有可能来源于其他经济、***治等领域,也有可能是采用了某些特殊的语用方法。在英语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语言进行合理翻译[2]。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的语言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其不仅代表着大众文化,更加入了目前流行文化的元素。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对语言的使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中英两国之间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新闻语言的使用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为了更好的完成翻译工作,提高两国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译者必须要对中英双方的文化背景做出详细的分析和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习惯差异的翻译应用
思维习惯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我国的文化思维方式较为综合性、主观性和具体性,西方的文化思维则更加侧重分析性、客观性和抽象性。由于中英双方对于事物分析的侧重点以及思维方式不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这种思维差异[3]。例如,将英语新闻翻译为中文新闻时,则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综合、具体分析,更多的体现出主观色彩,以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反之亦然。
在语言的使用中,中英双方也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英国人的语言使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英语新闻中随处可见短句的穿插。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中国人的语言使用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条例性。因此,译者要保证翻译后的语言的条理性、顺序性以及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国人对于译文的接受程度。
(二)意象和传统文化差异的翻译应用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在其他国家中很有可能具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含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翻译。例如,在英语中“white”一般指的是“白色”,“black”指的是“黑色”,但是在特殊时期,“white”等词却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含义。“white elephant”直译应该是指“白色的象”,但是其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却代表着神圣的象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将个别词汇进行转换翻译[4]。
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谚语、象征等的使用方面。比如说中国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等,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新闻内容具有简洁等特征,西方人经常会使用具有典故的词汇作为标题或者新闻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必须要在理解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修辞和人物等的翻译应用
中英双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语言的修辞方面。新闻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一种,在语言使用方面要尤其注意措辞的准确,禁止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因此,新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修辞等手法的合理运用。修辞的使用不仅能够将语言的攻击性降低,而且可以加强语言的美感。人物翻译应用主要指的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的翻译应用。新闻中经常会使用历史人物或者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进行阐述,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人物或事件本身,而在于其隐藏的含义。例如,英国媒体在播报系列丑闻时会使用“annus horribilis[5]”一词,其代表的就是风波不停的含义。
英文新闻篇4
论文摘要:由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及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英语网络新闻标题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新闻标题英译可采取的翻译方法有直译、缩译和增译三种。对标题中文化词的正确处理也是网络新闻标题英译的关键。
1引言
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传播,是新闻对外报道的一个全新而高效的媒介。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有很大差异,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阶段各种条件所限,网络媒体的新闻稿件一般来自传统媒体,网络英语新闻也只是来自传统媒体或其它网络新闻的翻译版。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读者总是先看到新闻页面的标题,通过点击标题才能看到相关报道。这种阅读过程决定了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远远超过其在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在翻译中文新闻稿时,第一个需要处理的难点就是标题的英译。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新颖性和创造性,是整个新闻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人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网络新闻标题英译所进行的跨文化处理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2中英文标题的差异及网络标题的特点
与报纸等传统媒介的新闻标题相比,网络新闻的标题有很多不同之处。传统新闻报道中,中文消息的标题除了正题,大多还附带引题(即引主式)及副题(即主副式)甚至三者俱全(即完全式)。从表意程度来讲,报刊标题又可分为实题、虚题、虚实兼顾三大类。报刊消息中不但一些重大的消息常采用引题加正题或正题加副题的方式,即使一些综合性的报道如体育、娱乐新闻的标题也常用正题加副题的形式。此外,中文标题讲求文采、对仗和押韵,常常虚实兼顾。英文标题,无论是主要报刊还是网络英语新闻的标题,都以主题式为主,其语言质朴平淡,重在铺陈事实。
新闻网页受版页限制,多为单行的实题,并且由于网页制作工具所限,标题排列多为横排式。在字数上,由于过长标题会出现回行,造成版面不美观,因此标题字数有一定限制。受此制约,中文网络新闻的标题以实题为主,因而在跨文化转换的翻译中所作的跨文化改动要小于来自报刊媒体的新闻标题。
报刊新闻的标题除了具有突出新闻事实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主副标题的字号美化版面,以及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网络新闻由于受到上述限制,只能实现其概括新闻事实的功能。
3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的传递,体现着传播者自身对社会现象和新闻传播内容的价值判断。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不管新闻采取怎样的传播媒介,其内容和形式总会深深地烙刻上该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印迹,对于其它文化的读者造成解读困难。如果其它文化的读者对于标题的内容无法理解,那么点击该标题浏览新闻内容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因此标题的可读性和易懂性是网络新闻标题英译的一个原则。此外,可以通过使用英语缩略词使标题简短明了。制作英语标题时,应充分考虑到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以及受众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的特点,以实题为基本体式,对不同内容的标题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既要使标题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又要兼顾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应。概括起来,网络英语新闻的标题可用直译、缩译、增译等翻译方法对原标题进行跨文化转换。
3.1直译
概述新闻事实的主题式中文标题,可以用主谓句直译。如标题“我国现有教师一千二百余万”(人民网,04 /11 /6)就可以直译为“china has about 12. 5 million teachers"。再如标题“中美两国外交部门将建立直通电话”,(人民日报,04 /11 /6)该标题中“外交部”可用fm表示,使标题更简短,译为“china, us to install hot-line between fms"。
3.2缩译
由于中文新闻标题大多采取虚实兼顾的引主、主副甚至完全式的标题,因此在英译时缩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保留主要信息,省略次要信息。对于主副式标题可以省去副题。如标题“2004年中国进口1.2亿吨原油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中,主要信息是主题部分,副题只是对主题的补充,缩译为"china’ s import of crude oil in 2004 hits 122.72 million tons" o(新华网os /o 1 /25)同样,对于引主式标题也可省略引题交待的背景等附加信息,只保留主题内容。以“***在***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强调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os/1 /22 )为例,该标题是引主式标题,翻译时可省去引题内容,只保留主题部分的新闻事实,可缩译为"state councilor calls for sustainable degree-oriented education"。
对于一些虚实结合的复合标题,还可以通过提取其新闻事实,省略其它附加信息,以另立标题的形式进行缩译。以标题“***听取地质专家意见强调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报,05/01/22)为例,该标题为引主式标题,共40个字。如果将其直译,不但会超过可接受的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且不符合网络新闻标题以实为主的特点。因此需要对该标题的信息进行浓缩,取其主题的部分内容,将“战略性矿产资源”这样社会主义特色的词汇代之以其具体所指,并省略无新闻价值部分,译为“oil, gas prospecting prominent tasl in geographical survey。
3.3增译
由于文化语境的阀如,新闻标题英译后会产生跨文化理解障碍,甚至造成误解。比如标题“我国试行干部亲属出国子女就业申报备案制”(人民网),如果不了解其打击腐败的背景,就有可能使西方读者在理解此标题时有侵犯人权的质疑,因此在英译时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是必要的,译为“china monitors whereabouts of officials’relatives to uproot corruption"。此外,在标题英译中也可增加具体的数字以加强信息可信度和客观性,如标题“劣质奶粉案件有关企业和人员受到查处”,(人民日报,04/11/06)翻译时就增加了具体受查处人员的数字,译为“97 condemned for inferior milk powder case",增加标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标题中文化词的处理策略
为吸引读者,新闻标题常用一些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或反映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词。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这些文化词有可能成为读者解读新闻标题的障碍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造成信息传播失败。因此对新闻标题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词的处理是翻译中的难点,需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传递信息的翻译手段。
4.1省略文化信息
根据纽马克的分类,文化词(cultural words)可分为生态、物质、社会、姿势和习惯及(社会)组织、习俗概念等五大类。网络新闻标题中最多见的文化词就是人名,地名等属于社会组织类的专有名词。除了北京、长城等已经在文化交际中“透明”的文化词,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外,对于其它出现在标题中的人名,地名等文化词常采取省译的方法,而代之以新闻事实的概括,以减少阅读时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使标题简单易懂。如标题“***宁夏各族群众欢度古尔邦节”(人民日报,04/2/3)中包含两个地名,对于不了解中国地理的其他文化的读者就产生潜在的阅读障碍,因而最好省去地名不译而代之以更易接受的chinese muslims,该标题译chinese muslims celebrate annual ’ id al-qurban。对于标题中频频出现的官员人名,也可以采取功能对等词,用其职位取代名字,使不十分了解中国***治的读者也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标题“会见出席首届东盟地区安全***策会议各方代表团团长”(人民日报,04/9/6)可以译为“chinese premier meets asean security officers"。再如标题“中缅联合抓获***通缉五大***之一的马顺苏”(新华网,05 /1 /24 )中的人名就不必译为英文,而译为“major chinese drug trafficker caught and handed over to china"。对于一些由于新闻事件的需要必须要有地名时,也应舍小取大,用相对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了解的省名替换市镇名,如标题“乌鲁木齐发生一起爆炸事件2死11伤”中的“乌鲁木齐”在英译时被替换为“***”,该标题译为“downtown explosion kills 2,injures 11in xinjiang"。
4.2保留文化信息
在新闻标题英译时有时为了保留标题的文化色彩,可以对文化词做异化处理。为了保证标题的可接受性,应当使用简单小词和时髦词。如主副式标题“中国规划推动红色旅游—提出到2010年创收一千亿”( china boosts " red tourism)中,“红色旅游”是指把包括红***长征、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的重要***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该词文化色彩很浓厚,在英译中被译为“red tourism",沿承了红***(redy)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此时应注意用词应使用简单词汇的新颖搭配,对于已经被读者接受的文化词,也可以保留其文化信息。如海内外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可以保留其文化色彩,因而标题“今年春晚四种语言同时直播”就可以翻译成“cctv festival gala features four languages”。
英文新闻篇5
关键词:英文新闻网站 对外传播 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村”正从麦克卢汉的预言一步步变为现实,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传播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外传播工作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外交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弘扬,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在实时性、广泛性、便捷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特别是在我国的国际形象被长期“妖魔化”的背景下,利用英文新闻网站这一有力阵地进行对外传播就显得尤为紧迫。1995年,网络媒体真正意义上地被应用于我国的对外传播中。“2000年,中国网、人民网、新闻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和《中国日报》网站被确定为我国首批5家中央重点对外宣传网站,此后,我国的网络对外传播事业迅速发展壮大。”①“目前在我国,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为骨干,中央各新闻宣传网站、中央与地方新闻网站以及驻外使领馆之间互联互通、密切协作的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体系初步构建完成。”②
目前,我国拥有新闻权限和采编系统的英文新闻网站共有9个,包括6家部级网站和3家地方性网站。
6家部级英文新闻网站分别是:
1.人民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2.新华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3.《中国日报》网(省略)
4.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省略/01/index.shtml)
5.中国网英文版(省略/index.htm)
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家地方性英文新闻网站分别是:
1.千龙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2.东方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南方网英文版(省略)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在版面设计、内容采编、传播技巧和视角等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板块有待改进
整体来看,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在版面设计和安排上与国际知名的同类网站的差距日益缩小,但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平台之一,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服务板块有待深化。网站的服务功能是检验网站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讲,网站的服务性栏目包括信息查询、友情链接、站点导航、个性化服务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在服务功能上已经趋于同质化,但仍有很大开发和提升的空间,如网站首页的服务板块所占比重太低且不太醒目、服务功能不太齐全等。在强调人性化、全方位服务的今天,网站应该在深化和拓展个性化服务上下工夫,如将喜欢的文章或视频分享到其他网站,向受众提供手机版新闻和视频等。人民网英文版的***双语词典和文章阅读播放器都是很好的实践。可以预测,服务板块的深化和改进将有助于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和留住老用户群,从而间接提高网站的传播效果。
“China”板块有待优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介绍本国的***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扩大和争取外部世界对本国的认识、理解与支持。由此可见,本国的***治、经济、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信息应当成为重中之重,详细地介绍给受众。在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之中,绝大多数在主页(HOME)标签后面都会紧跟着“China”标签,然而在“China”这一板块中,有的只有关于***治、社会等方面的少量信息,而把文化、娱乐等标签放在与“China”标签并列的位置。有的网站,如新华网,在“China”板块中有商业、卫生、娱乐等板块专门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而与“China”板块并列的也有对应相同板块,这样就显得过于重复了。如何使“China”板块与整个主页的版面最优化共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在“China”板块中,除了***治、经济等硬新闻之外,有关美食、民俗、旅游等软新闻和实用信息的更新频率不高。
受众研究有待深入
无论进行何种传播活动,首先要弄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对外传播中也是如此。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目标受众主要为境外人士以及在华外国人。我们只有重视受众、研究受众,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在受众研究方面仍有待深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受众细分有待强化。大众媒介的受众具有分散性、混杂性和隐匿性等特点。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会背景等,使用媒介的目的、程度和心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受众进行细分,是提高我国英文新闻网站对外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有的受众对中国的***治信息感兴趣,有的想了解中国的经济情况,而有的只对中国的文化风俗感兴趣。再如,有的受众喜欢阅读有深度的文章,而有的受众则偏向于观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因此,网站制作人员必须通过与受众的各种信息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国别、社会背景、媒介使用习惯以及浏览网站的目的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网站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受众对媒介使用的满意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网的英文版有综合版、美国版和欧洲版三个版本。尽管美国版和欧洲版的版面和内容几乎相同,只有排列顺序和个别内容上的一些微小差别,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网站制作人员在受众分众化上作出的尝试与努力。
与受众的互动有待加强。要详细了解受众的背景就必须与受众进行各种交流与互动,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然而,目前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却很少,受众只能通过对网站报道内容进行评论、发送邮件和参与少量的读者调查的方式进行反馈,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情况。新华社原社长朱穆之曾经形象地形容这种情况是“你想说的都说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说”。要改变这种情况,网站可以在网页上长期举办一些问卷调查、有奖互动等类似的活动,或者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反馈平台来加强与受众的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详细了解受众的背景和媒介使用目的,而且受众也会觉得受到重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也将对网站的对外传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品牌建设亟须加强
品牌是指“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③。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对外传播中,品牌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与报道、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都可以称为综合类英文新闻网站。这些网站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其实给人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没有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
在网站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都应该强调品牌意识的树立,包括网站标志的设计、“……选题的策划、稿件的选择、页面版式等。同时,在市场宣传上,应该增加投入力度,增加在兄弟网站上的链接,增加网站的曝光度,使更多的人看到网站”④。除此之外,这些网站在建设中不应一味地求大、求全,而应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其实,稍稍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多数网站的自身优势和特点。例如,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以CCTV为依托,有着非常丰富的视频资源;新华网英文版以新华通讯社为依托,在新闻采访和稿件撰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东方网英文版等地方性英文新闻网站对于本地的受众有着较强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因此,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认真处理好网站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提升网站在受众,尤其是在目标受众中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结语
本文从网站版面、受众研究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9大英文新闻网站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即服务板块有待深化、“China”板块有待优化、受众细分有待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有待加强以及网站的品牌建设亟须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我国英文新闻网站传播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④梁岩、谢飞:《中国英文媒体概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郭习松:《中国对外网络传播发展策略研究》,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③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文新闻篇6
【关键词】新闻翻译;文化;国际交流;译者
0.引言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交流。翻译学者Lambert& Robins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新闻注重传播效果,因此对外报道新闻的翻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外新闻的功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国外人士传递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还肩负着对外宣传的责任,许多外国人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我国的对外新闻来了解中国的。对外新闻翻译中若出现不妥之处,其造成的损失不但是信息传递的折扣,严重时会让人对我国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对外新闻翻译的操作必须慎之又慎。
1.新闻翻译与文化差异
1.1新闻翻译的特点
新闻报道面向大众、时效性强、向社会负责的特点决定了新闻翻译必须准确、通俗,同时又需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词汇方面,用词强调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尽量少用形容词或副词做过多修饰;常多用小词、缩略词;大量使用新词,外来词和俚语俗语等;在写作上则以叙述位置,议论为辅,避免概念化;坚持准确及清晰的原则;成文流畅、通俗易懂。
1.2文化差异
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汉英两种语言所承载和传递的文化内涵往往有很大不同。比如我们的对外报道中常提到旧中国人民穷困潦倒,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ead a cow and horse’s life)。然而对西方人来说,牛马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因此,对外报道翻译只需译为“lead a hard and miserable life”即可。语言本身是不含任何***治色彩的,但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更何况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的两种语言。因此,在对外报道新闻英文翻译中,对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否则往往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2.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传播者来看,中外记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在国际新闻报道,特别是有关国际***治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在新闻《***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中,对于此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西方媒体侧重点的不同。新华社对此事进行报道时是以Senior CPC official meets British PM on ties 为标题的,立场很客观,就具体内容而言,着重强调中英存在的共同性利益,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着眼于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而国外媒体对此事进行报到时,题目为The guardian William Hague orders Foreign Office review over Neil Heywood case,不得不说,这样的题目很具诱导性与目的性,一下子将卡梅伦此次访华的重心聚焦在了极其敏感的事件上。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以和为贵,和谐共存,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已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之中,而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一直是带着有色眼镜的,这一点从其对中国一些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也不难看出来。
3.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文化因素的影响
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在***治新闻翻译方面,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对文化差异有高度的敏感性,才能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比如中国新闻界经常出现“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的报道,其中“和平统一”按字面意思应译为“peaceful unification”,但这样其实是欠妥的。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常说的祖国和平统一,实际上指的是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是指祖国的重新统一,而不是第一次统一,因此“和平统一”应译为“peaceful reunification” 这样的表达既精确,又突出了***治观点和立场,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对外的传播效果。
4.从中西方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外新闻翻译也不可忽视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 会使两种语言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兴趣,中国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的报道,外国读者可能读来味同嚼蜡。因此对外新闻翻译应该对原来的新闻内容有所选择, 切忌盲目照搬原文。以体育报道为例, 若我国的一名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中文新闻在介绍他的成绩后,往往还会附加上一定的内容介绍该运动员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在对外新闻翻译时,就应该根据情况对这些附加内容进行删减。因此,有时在国内报道中占有相当篇幅的新闻,在对外报道中则被编译成简讯或***片新闻等。
5.应当采取的翻译策略
对外报道新闻翻译就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不同文化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因此,要做好对外报道新闻翻译,译员必须在尽量保持词语原有形式和特色的基础上或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补充缺损的语义内容,对汉语时***新词进行解释性的翻译,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彻底抛弃原词的形式外壳,明确译出原意。除了要充分了解以上这些差异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首先,明确受众对象。我们知道,对外报道新闻的英文译本的受众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因此,在翻译对外报道新闻时,译者要充分注意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就语言转换而言,要做到灵活变通,否则就难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其次,忠实原文,但必要时需进行“解释性翻译”。为了让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能像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达到等效,在翻译对外报道新闻时,必要时就需进行解释性翻译,从而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达到最终的传播效果。
英文新闻篇7
关键词:英语;动态对等;新闻标题;翻译技巧;特点
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盛名,“动态对等”理论是指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信息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的行为模式。“动态对等”的翻译,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对应。但是,因为两篇不同的话语材料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只能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这是奈达倡导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翻译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要让译文和原文对等,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文的束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 英文新闻标题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可行性
由“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指导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适用。在这一理论下首先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其次,译文必须与原文的体裁一致。最后,不管读者是专家还是普通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相同或相似。英文新闻标题的任务就是使用生动有趣准确的词汇吸引读者,并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如果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不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将不能把准确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甚至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本来的意思,失去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需要遵守“功能对等”理论
3 英文新闻标题的特点
3.1 省略和小词的使用
省略新闻标题最明显的文体特征之一,标题常常只表实义词而略去虚义词。省略最多的虚词是冠词及动词不定式“to be”如:英文标题为“Washington ex-mayor Murdered”,在这里就省略了“was”,“华盛顿前市长遇刺身亡”。英文标题“Best daddy’s Competi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并不是翻译为“最好爸爸的竞赛”,原标题明显是发挥名词的作用,因此我们把这句标题翻译为“全能爸爸比拼”,这样便给读者一种短小精悍的视觉感受,引人注意。再如,“China Gives Mexico 5 M Dollar Aid”,这里用“aid”代替“assistance”,这样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标题的涵义。
3.2 用词简洁性
新闻标题强调经济达意、简明扼要,且报纸栏目狭窄,不宜使用长词,所以英文报纸编辑制作标题常喜欢用节略词、缩略词和单音节词。节略词又称为节缩词,也就是通过“掐头去尾”的方法,把原本很长的单词缩短,用于节省空间,避免标题移行。同时,大量使用缩略词,缩略词又被称为首字母缩略词,这是指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而成。如:“WTO”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缩写。单音节词往往词意简单,一般是读者最容易理解的词,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非常雅的词,而是使用常用的简单的词。
3.3 多用现在时态
新闻报道的事件发生在过去,按一般语法规则谓语动词应该用一般过去时,而新闻标题一般使用现在时,这样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直接感,符合新闻时效性的本质特征。例如:“Ice Collapse Speeds up Glaciers”(南极冰架坍塌加速喝水流动),“WHO urges ban on blood test for tuberculosis”(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对结核病血液测试的禁令)。
4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4.1 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作为译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关键。新闻标题是具有高度概括与浓缩的特点,所用的词也是高度概括性的词,其中的每一个词,以至每一个标点,都会对理解和翻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先把握新闻的内容,才能保证新闻标题翻译的准确性。透彻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是准确翻译新闻标题的根本。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要准确的理解原文的含义,做到忠实。
4.2 新闻标题翻译中做到“功能对等”原则
新闻标题都是具有真实准确,生动通俗,面向大众的特性,因此,新闻标题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用生动有趣,又准确无误的译文,迅速吸引广大读者,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而要到达这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功能对等”原则,否则,即使字面翻译正确,所传递的内涵也不一定是原有内涵。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必要时,可以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解释,以做辅助。
4.3 重视中英文语言差异
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差异,这样才能照顾到新闻标题的翻译特点。在进行英文新闻标题翻译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到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不等或信息偏移的现象。很多情况下,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很难在汉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了解,寻找最合适的汉语词汇,在翻译时必须坚持方向性的正确,意识形态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就有可能出现***治上的诋毁等现象,这就需要译者保持头脑清醒,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准确实效性,同时也要兼顾新闻的***治性。
5 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英文新闻标题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闻标题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一套独特的语法体系和标题词汇,在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中,准确理解原意,重视中英文语言差异,直译和意译以及对等词汇的使用等都可以作为实现“功能对等”的方法来达到理想的表达的效果。好的新闻标题能够让读者激起继续读正文的兴趣,好的翻译同样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英文标题时,必须注意英文标题的特征和差异,采用各种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1999
[2]梅婷.英汉新闻标题选词特点的对比分析[J].考试周刊,2011(7)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王海.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制作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
英文新闻篇8
信息时代里,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可或缺。为了向英语民族宣传介绍本地资源特产,吸引外资,许多地方电视台开办了英语新闻节目,把当地典型事件译成英语报道。众所周知,新闻通过广泛宣传所报道的内容来吸引广大受众。因此,作为文眼的新闻标题具有各类标题的共性:简洁新颖,用词别出心裁,巧用修辞,有美感享受,作为对新闻主体的高度概括常富含文化因子,这就导致此类翻译有较高难度系数。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流,这个过程依赖于受众接收的内容,判断译文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是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及修辞进行比较,重要的是让受众正确理解并能欣赏译本。”[1] 新闻题目虽短小简洁,翻译却应清晰体现出两种语言的文化异质。本文以某电视台英语新闻中播出的数条新闻题目的汉英翻译为例,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异质。
二、汉、英文化异质的具体表现
语言是文化的分支也是其镜像,不同文化特点在语言中都有折射。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形式不同、侧重相异的句式,因此,将原语转换成译语时,若单纯追求形似,一味被表层结构束缚,拘泥于原语字字对应,译者只能像带着脚镣的舞者,无法施展优美“舞姿”,“演出”也注定是失败的。实践中,译者必须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特点并遵循其表达规范。
(一)中西思维制式差异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汉民族重主观、宏观及整体思维,而英语民族重客观、微观和个体思维,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特点。汉语新闻题目中常有范畴词、抽象词做渲染铺垫及背景介绍,并不显得罗嗦。但英语题目表述简短、直接、突出核心,在汉英翻译时,这类词要按英文习惯省去,只译出精华部分。
例1.服务大众,真诚奉献
题目中两个四字词组形成对应,有较强的表达效果,但若直接译成“Serving Customers, Presenting Sincerity”,形似对应,实则违背了英语习惯搭配,因为“真诚”无法呈递。将其处理为“Best Service for All”则符合英语标题的简明特点,又不失其吸引力。
例2.西气东输主气源克拉2气田中央处理厂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原题的背景词多且介绍详细,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直译成英文则十分蹩脚,英语读者或听众也未必能理解其意,更别说能吸引观众聆听报道的具体内容。对原题稍加分析便能看出其主信息为“克拉2气田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所以最后处理为“Kara No.2 Make Final Sprint”,既传达了信息,又赋予了形象表达,其他附属的背景介绍则能在具体报道中得到。因此,在翻译新闻题目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应该被传输,哪些信息可以“牺牲”,都要认真考虑,揣摩新闻主体内容来转换视角处理,并根据英文思维制式和表达形式来取舍,从而将信息损失量减到最小。
中西方思维制式的差异还导致了汉、英语言对主语的不同要求。汉民族是螺旋式思维,重悟性,语言是意合语言,语法隐性,句子围绕意念主轴形成,强调意义而非形式,主语在汉语中所起作用不大,因此,许多句子没有主语或是主语模糊;而英语民族是直接性思维,重理性,英语是形合语言,以形式为主轴,语法显性,主语起关键作用。鉴于此,选择合适的主语很重要。在新闻题目的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当有思辨能力,分清真实主语和伪主语。
例3.***下拨16.57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
XJ Government Release over 1.65 Billion Yuan Subsidy on Grassland Eco Protection
这个题目看似传达原文之意,且结构基本对立,但过于累赘。分析原文标题发现含有地点词“***”,在英文的习惯表达中,时间、地点等词可做主语,谓语可选择“see,witness”等。按照英语的这种特点,笔者将其处理为:Xinjiang See the Release of Subsidy of Grassland Eco-protection。
例4.艾比湖发现梭梭王
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原题中的“艾比湖”是伪主语,“发现”的主语是有灵物,类似的表达在主语功能较弱的汉语中比比皆是。在强调主语的英语中,可以增加隐含的施为者或采用被动形式将宾语换置于主语位置。但由于新闻题目要求简洁,在这里用被动形式处理就更为恰当,并根据题目特点,直接用过去分词表现出被动含义:Giant Sacsaoul Spotted in Aby Lake。
例5.***开展清欠工程款督察行动
无灵词“***”不可能开展行动,开展行动的只能是由人组成的某种机构,所以在英语中要明示出隐含的主语,译成Watch Dog in Action to Clear Default,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可以让英语受众清楚明了。
以上新闻标题翻译中信息的取舍及主语选择无不体现出中西思维之差异。
(二)修辞手法的不同及美感对等
新闻题目中多用修辞,具有美感,使受众获得美的感受。修辞在题目中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翻译的难题,有些修辞手段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有些修辞手段之精妙难以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由于英汉语言在辞格运用上的差别,有时在译入语中保留原语的修辞手法完全行不通。因此,很多情况下,要在译入语中选择不同于原语的修辞手法达到与原题一致的美感效果,有时甚至要省去修辞直接译出其内涵意义。
例6.哈巴河县十万亩大豆喜获丰收
原题用拟人手法,“喜”字动态地体现出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同时使题目生动、形象。此标题被译为“Soybean Reaped, Farmers Smiled”,原题的修辞被抹去,但给人的审美感受仍然存在,体现出一种动态对等。“英语标题重‘音韵’,汉语标题重‘形美’。”[2]译者利用英语中押韵的特点使译题产生较好的音响效果,并赋予了韵律节奏感,使人耳目一新,既保留了美学效果,同时也真实地传达了信息,反映了题目的新闻价值。
《嘴执画笔写青春》报道了一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用嘴叼着画笔不断创作的感人故事。原题采用借代手法,用青春代指人生,但若英文直译为“Holding A Brush in Mouth to Paint Youth”, 则变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也让英语民族困惑不解:“青春”如何书画?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国人容易理解的内容成了理性思维为主轴的英语民族的难题。因此,翻译时应通读报道,理解其实质,并在译文中体现对等美感:Disabled Person, Able Painter。虽未采用原题修辞,但以一对反义词“disabled”和“able”形成鲜明对照,引人注目又不失美感。
(三)文化信息的异质及文化意象处理
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每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文化。“翻译中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而且是差异极大的文化元素。”[3]因此,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活动。如果说英汉语言自身的特点是翻译的明渠,这两种文化异质则是翻译的暗道。异质文化因子引起翻译难题,有时甚至导致不可译。“译者的天职便是打通可意会性和可译性的通道,并且将不可言传性或不可译性降到最低限度。”[4]
1.特有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信息
新闻报道一般为本国本土信息,不免大量涉及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如果照字面直译无法有效传达信息。有一新闻题目为《中秋月饼香》,反映的是中秋节前夕,市民购买月饼为庆中秋做准备。中秋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月饼是这一天的必备食品,“香”反映了月饼中寄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家人团圆。西方没有这个节日,英语民族虽知道这一食品,但却未必了解文化内涵,直译题目会歪曲报道事实,因此可译为“The Mooncake Festival Is Coming”,体现其语用意义。
《三农书屋:农闲好去处》涉及到中国北方农村特有的现象:冬季,许多农民赋闲在家。前些年,许多农民冬闲时无所事事,但近几年来,在***的***策的正确指引下,许多地方开展了学科技学知识活动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而西方民族不了解这一中国本土现象,如果直译,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此外,还要对“三农”加注,译文题目就会冗赘而不伦不类。因此,应直接译出其本质含义:Book Room——A Good Place for Farmers in Winter,就可以自然地引起英语民族的好奇心,为什么书屋在冬天成了农民的好去处呢?此时,就会禁不住去看具体报道了。
2.异质文化意象
许多新闻题目为了吸引人,含有一定意象。对翻译来说,处理有意象的题目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特定意象一般载有特定文化因素。英汉民族文化不同,许多意象的文化内涵自然也不同,有些即便有对应词其文化载量也可能不同,有的词会在对方文化中引起不同联想,有的则无法引出联想。哈迪姆和梅森认为:一个译文的文化负载量越小,翻译时调整的需要就越小;反之,所含文化信息越多,调整的幅度就越大。[5]
例7.***特色果业大获丰收,成农民增收新亮点
“亮点”是汉语中比较流行的词汇,具有生动意象和深层喻义。但这种意象在英语中是空缺的,直译为“glowing spot”或“twinkling spot”都较为牵强,表达不尽人意。这时,可以在英文中找一个有类似内涵的词“spotlight”,这个词被英语民族所熟悉,并具有和原题意象相似的比喻意义——引起公众注意或突出显著的方面。因此,将原题处理为“Bumper Harvest in Featured Fruits, New Spotlight in Additional Income”就比较到位、传神。
三、结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新闻题目的翻译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从这类翻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英语言的文化异质及其带来的翻译障碍。为取得满意的翻译效果,译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思考、对比和表达能力,忠实、通畅、形象地表达原题;同时,译者还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能对汉英语言进行虚实变通及文化意象的转换,进而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及民族文化心理。新闻的成功翻译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实现国际间语言文化交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冯修文.英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及修辞比较[J].新闻大学,2012(02).
[3]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英文新闻篇9
【关键词】文体分析 科技新闻报道 环境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一、语言描述
1.字位文体标记。字位包括语言的视觉中介,亦即书写系统,即标点、拼写、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等。针对此类新闻报道,其字位文体特征则体现在段落结构,标点和超链接的使用上。
段落里句子较少。在科技新闻报道当中,每段句子较少,阅读难度也会相应降低。段落之间有空行,为读者提供了适当的休憩,让读者保持兴趣和新鲜感。
逗号和引号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需要为读者更多的信息,而逗号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引号较多,常引用他人的话语,目的是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权威性,让科学研究更具有客观性。
超文本链接的使用是环境类科学新闻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超文本结构中,每一个加下划线关键词都可以链接到相应的文本,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取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了解更详尽的背景知识。
2.词汇文体标记。难词相对较多。难词至少含有三个音节,不包括有屈折变化的和专有名词。此类报道的难词较多,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文体正式度很高,更具权威性。专业术语使用也比较频繁,这些生物和化学词汇虽然增强了阅读难度,但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专有名词在此类报道中也很普遍,这也是新闻报道和科技类文章共有的文体特征。虽然为了节省篇幅,倾向使用缩略语,但其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专有名词都是以完整形式出现,并未使用缩略语,文章变得更有说服力。
3.句法文体标记。
(1)句子类型。形式完整的英语句子根据形式构造的规则性可以分为“大句”和“小句”。大句分为两大类:简单句和复句。为了使文章承载的信息量更大,环境类的科技报道通过句法组合,多使用复句。根据功能的不同,句子也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此类文本,虽然其句式种类较为单一,几乎只用了陈述句,却符合新闻报道的特征,使信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2)句子长度。句子长度作为衡量文体是否正式的标准,句子越长,语言就更为正式。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为17.6个词,环境类的科技新闻报道的句子长度已经远远大于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所以它的文体正式度更高。
(3)从句类型。名词和动词词组结合,形成的语法结构就是分句。科技类新闻报道多用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分句的数量自然就很多。为了确保准确性和科学性,新闻作者就需要用多种分句,对研究或实验做详细地描述,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文章结构更连贯。
(4)短语类型。短语有六种形式: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属格短语、动词短语。本文主要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来分析环境类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
文体学中,名词短语具备多种句法功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名词短语越多,语篇越复杂。不难发现,此类本文的名词短语基本占据篇幅的一半左右,每个名词短语的单词数都基本大于三个,名词短语又有较多的修饰语。理论上,修饰语可无限添加,尤其是后置修饰语。虽然长短语增加了文章的难度,却增大了文本的信息量。
动词短语指的是以主动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可附加其他助动词,否定助词和否定副词。而分析动词短语的文体特征,主要分析它的时态和语态。
时态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英语有16种时态,本类文本一般只用了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表示通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真理性的状态或者动作的一种时间状态,所以新闻报道常用一般在时来归纳总结事实。一般过去时,科技新闻报道中也很常见,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小类,它主要是告知读者最新出炉的研究成果,需要更为客观的描述,不许带有任何个人偏见。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英语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认为,被动语态能增加语言难度,其语气更正式。再者,主动语态用词少,语言简练,降低了阅读难度。环境类科技新闻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有些实验直接拿动物甚至人体做研究,为了凸显人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环境类科技新闻报道一般用主动语态。
二、结论
本文应用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此类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随着网络的普及,环境类科技新闻报道兼具科技文体特点和新闻报道特点,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了解此类文体特征,可以让更多人对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动态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秦秋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英文新闻篇10
Compared to the past, only reading does make me understand a lot of knowledge, also became the academic leaders, but it's a downright failure in life. While reading can also know society, but after all the writers praise is the truth in life, and that I love watching cartoons, and eulogize justice and goodness, degeneration and reject evil. In such an environment, my heart has been living in the white cloud, so that as the growth of the age, heart is still very naive. But I will contact with the reality of society, the essence of this society is not absolutely fair, not cheated can only let oneself become strong. But when he does not know this, just complain, disposition also become bad. Fortunately, when I was going to despair, when the news took me, no let me into the who also do not know to have bottomless pit.
Know only after watching the news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d I small. The content of the news is very rich, I also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down to between people. I see from a real case: "some of the good qualities: honesty, integrity, good Samaritan, wisdom...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this society!
新闻,以前是最不喜欢看的。从小到大一直喜看动画片和泡沫剧。现今过了年已是十五岁的大姑娘了,大人们常说我不懂事,我也常因自己脾气不好,或是不会处理事情而烦恼。一句“见识太少”终于让我找到了曙光,从此便开始喜欢上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