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10篇

李商隐的无题篇1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 诗美 深情绵邈

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歌必须情与景互相依存,水融,才能形神兼备,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美感。“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是诗歌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诗人要有真切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动人心魄,流动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字字饱蘸着浓郁的感彩,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品格。

一、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小官僚的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薄。九岁时,父亲卒于幕府,他与母亲、姐弟一起告别绮丽的江南,回到人文荟萃的故乡郑州。江南的岁月陶冶了诗人童年时代的心灵,孕育了诗人的“百宝流苏”的风格。①回故乡后,李商隐发愤苦读。然而孤儿寡母的境遇却和外来的逃荒者的境遇一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正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上诗人自身的瘦羸文弱,诗人的心灵长期地罩上阴影,形成了易于感伤的性格。②

李商隐所处的年代正是牛、李两***争权夺利的时期。李商隐在***争中本为中立,但他在选择仕科路途上,选的是进士科,因此,他便成了新兴阶级的一员。按理来说,李商隐属于牛***一派,才合乎当时社会阶级的道德与利益。可是,为了爱情,他偏偏娶了属于李***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如此一来,在牛***的眼中,他唯利是***,背恩忘义。而在李***眼中,他却又成了放浪形骸、无道德操行的轻薄之辈。当时王茂元与令狐T为***敌,而令狐T又为宰相,李商隐虽屡次上书、献诗,向他表明心迹,然而,令狐T怨怒李商隐背恩,故不予理会,并断绝与其来往。这是李商隐一生最失意的事。***治上的冲突,几乎成为他终生的原罪。他作为***派斗争的牺牲品,注定了他怀才不遇、仕途不振的命运。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诗人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二、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生活经历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虽然满腹才华,力求上进,但是,他在仕途上深受当时当权的牛李两***的排挤,加上他个性孤介,一直沉寂下僚,怀才不遇。他的心中常充满着迷惘、抑郁和愤懑。李商隐与妻子王氏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了感伤和迷惘,两人结婚后,王氏仍住在父亲王茂元在洛阳的家中,李商隐或服阕之京,或漂游幕府,夫妻间聚少别多。于是,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便成为王氏生前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题材。另外,在与异性的交往上,由于唐代仕女游观风俗,以及女道士与文人交游的风气,李商隐有了与淑女名姝、女道士交往的机会,为他抒写爱情诗提供了亲身体验的基础。而且,李商隐横溢的才华和飞腾的文彩,形成了他风流自赏和潇洒通脱的性格。在爱情上,他不同于轻薄之徒的任诞纵情,追求腐朽堕落的声色犬马的刺激,把女人当成,而是不拘礼法,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一种纯情的、重精神而不是重的角度来描写爱情。李商隐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的人生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多愁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家事国事,物换星移,世态炎凉,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其丰富的感情的涌动,使他“多感”、“有情”。③

李商隐无题诗多重主观,偏感伤,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诗人试***通过情感领域深刻、婉曲的抒述方式,营造意境,渲染悲剧气氛来表达挚情。诗作表现伤感而不沉迷于伤感,慰藉佛道而不迷信佛道,重视个人的价值,关注内心的体验,将内在莫可名状、扑朔迷离的心灵感触与刻意雕琢的物象混杂在一处,传达出了凄艳的情调。因此,其心灵的伤感,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意象的心灵化,情绪的伤感化,这一切都使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远较一般意象纷繁。作为唐代中后期诗歌创作普遍低迷的例外,李商隐将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成为朦胧多义的诗歌大家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专事爱情的无题诗达到了凄艳、伤感的美学高度,包蕴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

三、李商隐无题诗特有的诗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继承《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伤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的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其爱情诗中的抒情对象基本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第二类是诗人妻子王氏;第三类是无可考查的恋爱对象。这些诗思致微渺,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让人领略到一种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朦胧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锐敏、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欲吐还吞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对爱情常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他的爱情诗总表现出一种情挚意真、深厚缠绵的情感。如《无题》: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可谓是景略情浓之典型。全诗充斥着诗人的情怀感叹,忽视了客观景物,着重于内心主观精神世界的描绘,只用了一些具体形象的比喻而不写现实之景,像在倾泄心中无限的情感,有着极浓的感染力。以“别”字为通篇主眼,见难别难,离愁别绪充斥全诗,营造了一种绵邈凄黯的氛围。东风无力,百卉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读之令人心有戚戚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乎,情丝乎?烛之泪,人之泪?语调沉痛,情意缠绵,字字痴情苦意,让人感其精诚。而颈联是诗人设想别后漫长的等待生涯,相见遥遥无期,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是无尽的相思之苦。蓬山万里,青鸟难凭,相逢的希望只不过是春蚕和绛蜡的终生期待罢了。诗句写得缠绵悱恻,诗情浓郁,在虚实之间,产生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

此诗诉尽离情别恨,细腻体贴的关注中可见诗人与情人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至情至性。诗人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⑤李商隐以情写诗,在无题诗中倾注了自身无比强烈的情感,使他的无题诗有一种蕴藏在诗中而又超乎诗外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创造出种种美感。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把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转为含蓄蕴藉、幽约细美,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表达他的心境与感受。⑥

《无题・照梁初有情》⑦写的是自己的夫人王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之情,刻画出一个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的女性肖像。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局,中心最不平。

首联写王氏夫人有着惊人之美,如旭日东升,初照屋梁;她又如出水芙蓉,鲜艳美丽,颇有名声。可见诗人对其夫人感情之深,一开始便塑造出一个美艳夺目的女性形象。颔联“裙钗”上的小芙蓉,头发上的“轻翡翠”,使人倍觉此女子的轻盈可爱。颈联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关怀,她深知丈夫心中有怅恨,故“锦长书郑重”,表示告慰,短短十字,却让人看出王氏的感情细腻,体贴丈夫,善解人意。尾联突出了夫人的知书达礼,富有思想。

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容貌出众、轻盈美丽,聪慧无比、体贴入微的女性形象。

另外,在《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诗人则以直观的语言写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之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勤于习艺,美丽聪颖,内心无限向往着浪漫美好爱情生活的青春少女。但是尽管拥有内在美质,早慧的少女却幽闺深锁,不得售嫁,虚度年华,让人不禁感到无限的同情。人们都是希望美的事物有好的遭遇,而诗中的妙龄少女虽如此美丽聪慧却在深闺“泣春风”,“犹未嫁”,令人读后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对少女有“我见犹怜”之感。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读者可通过诗人细腻贴切的比喻,在脑海中幻化出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有娇艳柔婉的,有可爱聪慧的,有坚强勇敢的。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她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貌出众,这是因为诗人在以情写人,在诗中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美艳无比的肖像群。同时,这一肖像群,渗透着诗人诸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相沟通,如《无题・照梁初有情》末一句虽是夫人的口吻,其实也是李商隐自己的思想。又如《无题・八岁偷照镜》,其中亦有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观感觉、心理活动。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他加强了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典故等手法以加强诗的暗示性,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内蕴美。

《无题二首》(其一):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诗人自己直接出场,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诗人借助开头两句中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而又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使人意会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点点,和风习习,空气中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已是“昨夜”。而“昨夜”的重叠,使得追忆的气氛更加浓郁。颔联略貌取神,展开想象,并将常语翻新,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抒写自己与情人今夕相隔而引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彩凤比翼双飞”,自古以来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但李商隐却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与情人的相隔,接着他又以犀牛角作比,以这种灵异之物来比喻自己与情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分离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心意相通却又是莫大的安慰,诗人将这两种矛盾着的感情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产生一种深刻细致的美感。颈联是诗人对情人所处之境的设想,“春酒暖”,“蜡灯红”,宴席之上,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情人所处的氛围更加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形单影只、凄清寂寞。因此,这就自然引出了尾联的嗟叹来。终宵的追怀思念中,晨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敲响,可叹自己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

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蓬的感慨融合起来,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上打破了时空的次序,诗人利用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画楼西畔桂堂东”,虚境实写“隔座送钩春酒暖”,使诗中蕴含一种变幻迷离的美感。诗歌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侧重感情领域的表现。在爱情破灭后,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心境的体谅,全诗写得深情绵邈。{10}诗人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

再来看看李商隐的《无题四首》(其一):{11}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首联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诗人一觉醒来,只见朦胧斜月映照楼阁,却不见梦中伊人之踪影,从远处传来悠然而凄清的钟声,让人倍觉孤寂而空虚。仅此一联,便叫人掉入了一个愁肠百结、惆怅迷惘的氛围中,使人领略诗人心中的那一声长叹。颔联先追溯梦境,写出了诗人因远别而造成的心灵伤痛以及刻骨的相思,因此便有梦醒之后“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情景出现。诗人以极其传神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梦醒之后,心情急切,墨未研浓就急于写信给对方的心理,给读者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颈联中“金翡翠”、“绣芙蓉”,这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映照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幻似梦的色彩,实境与幻觉相交融,添加了一种似有还无的朦胧美。尾联以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主人公的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以山喻愁,遗恨天涯。似乎相爱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复又远去,会合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万重蓬山,天遥地远,形象地写出了男主人公的沉重悲苦、惆怅失意的情怀。

此诗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即远别―思念―入梦―梦醒)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揉合在一起抒写,最后才点明蓬山重隔,归结到远别之恨,这样的构思,使得诗中蕴藏一种因爱情受天涯阻隔之恨而产生的回肠荡气的艺术之美。

李商隐无题爱情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扬,婉转曲折,含而不露,具有高度的内蕴美。在形象描写上略貌取神;在寄情寓意上重隐避露,着意于形象寄托,使其诗内蕴丰富,一唱三叹。在创作手法上工于比兴,采用象征暗示,借用典故。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中,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具有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凄艳浑融风格的诗美,{12}以其“深情绵邈”的特征把诗境推向了高峰,使其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一版:4.

②③⑤⑥⑩{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一版:425-440.

④⑦⑨{11}钟莱茵.李商隐爱情诗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7,第一版.

⑧孙金荣.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齐鲁学刊(曲阜),1999.4,(4):4.

参考文献:

[1]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商隐的无题篇2

关键词:认知诗学;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了部分唐诗宋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5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封宗信以认知诗学为视角,分析了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李金妹、文慧、李宏鹤等运用***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诗歌进行了认知解读,验证了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学者曾经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过李商隐的诗词,如胡菁娜曾专门讨论过李商隐诗词中的隐喻距离。鲍红(2006),刘羽,杨文地(2011)分析了他诗词中的隐喻,熊国华(1997)还专门总结过李商隐的概念隐喻系统。但这些学者都过分强调隐喻的认知理解机制在李商隐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阅读理解诗词文本本身所体会到的美感及诗词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关于认知诗学的定义,以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为依托文本,细致探讨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隐喻为阅读诗词带来的美感。

二.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诗人运用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的人与物创造隐喻时,手法十分灵活,有通篇写实的,有整章虚写的,也有将实物与虚事相糅合乃至融合无间的(鲍红,2006)。这就使得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为例,分析此诗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虽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4]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李商隐的无题篇3

在晚唐有两座令人瞩目诗山,一座是杜牧,另一座就是李商隐。杜牧还算比较幸运,做到中书舍人,李商隐则是不幸多了,一辈子都是做人家幕僚,一辈子都是涧底松。有两句哭李商隐诗是这样说的“虚怀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望江南认为这两句诗概括了李商隐一生恰当不过了。李商隐一生仕途不得意,但是他诗歌却异常得意,在北宋被奉为始祖,李商隐也许没有想到,就如卡夫卡一生失意,作品却被后来人奉为经典。生时候没有人当回事情,死后作品却时时被人弄起,李商隐让人感叹!!

李商隐总是认为自己不凡,只有认为自己不凡,自己才能是太阳,自己才能是明月,自己也是晚唐最亮的月亮,自己要在晚唐天空大亮一下,就是因为自己“出轨”,就是因为自己是李***王茂元乘龙快婿,自己这轮明月再也没有机会大亮,就连昔日好兄弟令狐綯也不给自己机会。望江南在想如果不是李商隐娶了王茂元女儿为妻,也许李商隐真会在晚唐***治天空大闪一下。但是现实不能假设,李商隐娶了王茂元女儿,李商隐上哪知道自己会从此遭到大厄。从此令狐綯对李商隐如对唾沫一样不再当回事情。李商隐给令狐綯写多少诗,望江南不知道,但是望江南想李商隐的当时心情,自己多么希望令狐公子能够看待昔日同窗面子上能够宽怀一下,李商隐甚至想要能够下跪能够和好,自己也愿下跪,毕竟自己一直把自己当成太阳,李商隐希望自己这位昔日拜把兄弟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李商隐自己情真意切,无论李商隐多么低头,令狐綯“你李商隐已经成为背恩小人,我与你是两道人,我怎么会给你机会呢!”望江南不知道唐宣宗知不知道李商隐,唐宣宗素有小太宗之称,唐宣宗爱诗,他不可能不知道李商隐,唐宣宗爱惜人才,也许他向令狐綯问过李商隐情况,也许他听令狐綯汇报说李商隐是背恩小人,现又是李***人,对李商隐也冷落起来,把李商隐不当一回事。

令狐綯最终没有给李商隐笑脸,李商隐一次一次示好,换来是不理不睬。李商隐这轮明月在晚唐***治天空没有撒下缕缕银辉。

“我李商隐不能白到世间走一遭,我李商隐要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存在,反正晚唐也没有几个写诗歌能够如我李商隐。”李商隐只能在写诗抒发自己不得意。“我李商隐的爱情是空前绝后,我的娘子是美丽动人多情端庄,我的《巴山寄北》就是写我与我娘子好的!我李商隐用爱情诗写我的爱情。”“我李商隐我要用无题来证明我自己独特,你问我为什么写诗无题,这就是我李商隐与人不同之处。我李商隐就如无题一样,你读去吧!我李商隐是西天空美丽晚霞,你只看到我美丽,你看不到我心痛。”不得意人天空总是阴雨,不得意人总是泪多。不得意李商隐,我想他要用自己方式证明自己曾在。“我李商隐在诗中说我自己,我用美人不遇楚湘王比喻我自己难遇,我用美人独守比喻我未有知遇。”望江南在想李商隐心情:自己老婆要过好日子,自己又没有做生意头脑,令狐兄弟始终不给自己往上拽一拽,李***人已经被朝廷彻底抛弃,自己只得跟人做幕僚,弄点微薄薪水。由李商隐,我想起卞和,他希望自己宝被人识得,李商隐也是这样,希望自己这块宝朝廷能够重视。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望江南要说李商隐是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烛成灰泪难干。

八五九年李商隐在郑州庄生化蝶,李商隐在临走时候也觉得自己人生不过是一場梦,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瑰丽的梦,自己只不过梦想成为天空最耀眼星辰,而自己却是昨夜星辰昨夜风,自己人生就如自己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是死难瞑目,因为自己这轮明月没有在晚唐***治天空中大亮一下,“我李商隐真是沧海月明珠难泪,蓝田日暖玉无烟。”

李商隐的无题篇4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职称论文

    (一)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偓的《观斗鸡偶作》、唐备的《道旁木》等,其讽刺的矛戈所向,上至皇帝、官僚,下至浇薄世面,无所不包。

    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潮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李商隐的无题篇5

关键词:朝鲜诗家 李商隐 名物 评注式批评

朝鲜诗话对

李商隐诗歌中的名物包括荷柳桃李、燕蝉蜂蝶、微风细雨、灯镜烛袜、琴瑟筝箫等。迷濛细雨和飘忽灵风、啼泪流莺和凄断秋蝉、烧残灯烛和五更钟声都是他诗歌中一再出现的名物,而虹收嶂雨、鸟没夕天、红楼珠箔、雨中隐现、雨摧牡丹、迸泪破梦、秋阴不散、枯荷听雨、青苔红树,这些雨中、月中、夕照中之幻境,在他的笔下连翩跃出。这些阴柔之美、朦胧之美,被阻隔、被摧残、被损伤的感伤哀怨之美,都为朝鲜诗家研究李商隐诗提供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名物世界。

一、评注动物类

古代朝鲜诗话是

三、评注景物类

李商隐诗景物描写繁多,如碧城瑶池、绛河云圃、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白玉堂和碧牙床等,诗人将典型的景物与人物进行巧妙融合,成为其无题类诗歌的创作源泉。朝鲜诗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鉴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朝鲜诗家很早就认为情景兼备才是诗歌的集大成者,如评注《锦瑟》诗与韩翃的《同题游仙观》相比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同题游仙观》韩翃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篇6

关键词:晚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赏析

在唐代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当***的六十余年里,国家内忧外患。***治上的瓦解和***,经济上的凋敝和动荡,使得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杂处在由唐代“诗境”向宋代“词境”的转变过程之中。恢宏壮阔的盛唐气象经过丰富多彩的中唐风采,最终转变为哀婉深沉的晚唐之韵,即走向更为细腻的心灵感受和更为含蓄的情感体验。

晚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这是时代的困窘在诗人心头打下的痛苦而绝望的印痕,不可避免地使作品染上悲哀的色调和伤悼情绪。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所以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一般来说,诗之有题犹如文之有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晴之目的。但是,当诗人本身的思想不太明晰、目的不太明确、情感不太单纯的时候,为作品设题目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过去,有人将同一情感类型的诗篇排在一起,用一个笼统的名字一以贯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但是,真正大张旗鼓地以《无题》为题,并创作出极有特色之诗篇者,还要数晚唐那位“制造诗谜的专家”李商隐。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上,恐怕没有谁比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加婉曲幽深、隐晦含蓄,让人猜不透、想不清、坐不实了。然而这些难以索解的诗篇却同样让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爱不释手。

广义地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包括以“无题”命名的作品,而且泛指那些以诗歌首句前两字做题目的作品,比如《碧城》、《如有》、《相思》、《东南》、《昨日》等,以及那首脍炙人口而又令人费解的《锦瑟》。

与其他“无题诗”相比,《锦瑟》诗似乎更具有扑朔迷离的朦胧美。就其所选取的意象而言,无论是庄生之梦为蝴蝶、望帝之化为杜鹃,无论是沧海遗珠、鲛人泣泪,也无论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都带有不可指实的朦胧性与模糊性,它们之间的排列也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因此,诗境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真是很难揣知了。我们所能感知的只是笼罩弥漫于诗境之上的那层浓重复杂、挥之不去的人生情绪:伤感、迷惘、惆怅、无奈、悲伤……不过,这已足以使我们心荡神摇了。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煞。”在我们看来,梁启超所谓的神秘性的美,是儒、释、道三家交融汇合后,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的艺术张力。

作为封建文人,李商隐具有儒家学者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执著于人生、理想、功名、事业、爱情、亲情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人间至美,甘愿为之泣血生烟。甚至于明知无望,仍然要“一寸相思一寸灰”地不懈追求,真正凸现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从而,为诗歌提供了内在的、深层次的情感动力,并呈现出深挚真纯的精神面貌。与这种入世精神相反,佛教恰恰要求超越一切人生执著,超越是非、毁誉、美丑、善恶等一系列价值标准,甚至于要求泯灭物质与精神二者的界限,让人走进清澈澄明的佛禅之境。因而李商隐在遭遇到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便终于走上了佛禅之路。用他的话说,“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无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恰似两股巨大的激流在诗人心底不期然而遇了。诗人力***在儒、佛之间找到出路,寻求于执著中实现超越,超越中坚持执著的途径。这种极难实现的努力在给诗人内心带来激烈痛苦的同时,更给诗人以排遣不尽的诸种人生情绪。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元好问曾感叹于李诗的扑朔迷离,索解不易,希望有人像郑玄为《诗经》作笺注一样,能为李诗解谜。此后,果然有不少人诱于无题诗的巨大魅力,苦心求证。此风绵延千载,至今不衰。然而,每一次新释义的增加非但没有使这些作品的读解更加明晰,反而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朦胧美与神秘感。就像一条不断延长的解释链一样,其韵味也变得更加丰厚、更加绵长。或许,无题诗不仅言志,而且言情,它包含了更为复杂微妙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受。就像在“锦瑟”与“五十弦”之间,李商隐巧妙地加入的“无端”二字一样,有些情绪和感受本来就是没有端倪的。或许,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缠绕着诗人。以“无题”为题,这难道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就作者的经历而论,李商隐创作无题诗并不是偶然的。他聪明早慧,很早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远大***治抱负。在一段少年得志之后,他不幸被卷入牛李***争,虽屡次上书投表请求汲引,却终遭冷遇,致使一生辗转各地做幕府书记,官小位卑,潦倒不堪,心中自有抑制不住的郁闷忧伤。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经历也颇为坎坷,尤其是中年丧妻之后,郁郁寡欢,常常沉湎于回忆之中,发而为诗,本是极为自然的事。加之中国诗歌自屈原以来就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传统,因而哪些诗是“言志”,哪些诗是“缘情”便难以分清了。从社会的角度上看,无题诗在晚唐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此一含蓄幽深、晦涩难懂的诗风正是衰变时代特有的表现。如果换上盛唐诗人,无论是写仕途,还是写爱情,都会比这明快健朗、直露坦诚得多。我们知道,若就仕途的坎坷而言,李白并不比李商隐更幸运。但李白对自己的抱负与苦恼却从不隐晦:得意的时候,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几儿童入京》);失意的时候,他狂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之三)。诗中表现的只是大悲大喜,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调。由于他对命运的不满是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因而他不但敢出怨言,而且企***进行抗争:“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匐震天鼓”;“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梁甫吟》)。这种悲剧性的搏斗,充分显示了盛唐士人昂扬的气质和蓬勃的生机。然而,在李商隐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欲言又止的表露,毫无希望的执著,充满痛苦的深情,无能为力的慨叹。爱情的失意、仕途的蹭蹬以及时局的混乱,使诗人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他宁愿沉浸于内心狭小的一隅,不再希望高飞远举了。正所谓,“雌去雄飞万重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怨,锁向金笼始两全”(李商隐《鸳鸯》)。诗人就像金笼锁鸟一样,将自己的心事紧紧地锁在意识的底层,使人琢磨不透。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说盛唐诗歌是行至中天的太阳,将光芒向广袤浩大的宇宙间播洒,强烈而充沛;那么晚唐诗歌则是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玄妙的光泽,柔和而宁静。如果说盛唐诗歌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汹涌澎湃;那么晚唐诗歌恰似跳跃在山涧之中的潺潺小溪,幽微曲折。如果说盛唐诗歌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晚唐诗歌则似一曲低回婉转的小夜曲。前者固然以其特有的劲健沉雄给人带来高亢昂扬的审美感受,后者也因其独到的柔美幽深、含蓄细腻而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朦胧、隐晦,而且绝望、痛苦。如果说“悲”可以转化为一种“美”的话,那么古今中外的诗歌恐怕无过于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一种万念俱灰而又至死不移的情,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人们又将留下多少刻骨铭心的遗憾呢?相爱而不能遂愿,相思而难以谋面,但诗人耿耿此意,拳拳此心,至死不渝。他就像一只春蚕,一生一世都在吞吐着不尽的丝(思);他就像一只红烛,每天夜晚都有流不尽的泪。早晨起来,他常常面对镜中新添的白发空自叹息;夜幕降临,他常常不忍离开眺望远方的楼台;夜晚的睡梦里,往往出现与挚友重逢的场面;落日的余晖中,每每记起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加深那日渐绝望的爱,那无法延续的情。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已经失去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与勇气,面对猝然而至的悲剧命运只好抱有一种近乎宿命的绝望情绪。在这里,诗人已经失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勇气,有的只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的叹息了。然而,细细想来,这种自我信念的失落不正是时代的夕阳投射在诗人身上的暗影吗?

参考文献:

1.赵景波,《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解读规律》,《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第六期。

2.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唐代文研究年鉴》1984辑。

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郑官柱,《终身之困,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 第10期。

5.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

李商隐的无题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李商隐;经典;情怀

大家都熟知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已经许多教师详细解读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有个时空交错的问题。“问归期”是当下的时间,“巴山夜雨”是当下的空间,然而“共剪西窗烛”却是想象中的未来的时空,要在未来的时空里,又说起过去的,也就是当下的这个时空“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以,李商隐的诗就难在这里,他并不是眼见的那么直白,他总是要婉曲一些。我们需要对李商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他的身世背景到他的诗作特点,只有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作。

一、李商隐的诗“潜气内转”

作为晚唐末世的诗人,李商隐以一首首“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诗留传于世。他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以致于无人作郑笺。“深知身在情长在”,正是因为其诗中的回复曲折的感情步步进逼,层层郁结,一波三折,始终无法宣泄,才使得他的诗寄托深,而这种情源于他特殊的人生命运和悲剧意识,融铸着他的人生悲哀和身世伤感,浸透在诗中逐渐地凝聚成一种浓烈的悲情。谭元春评“其诗深情苦语,无谓而有主情。”张采田则评其诗“潜气内转”,刘学锴先生曾说:“他的诗中贯注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一种身处衰世者对人生命运深沉的忧伤与哀感。”李商隐认为《樊南甲集序》是美的。李商隐的无题诗沉博绝丽,含意蕴藉,深情婉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中徘徊重沓的悲情又让人回味不已。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说“三李”诗,谓太白是才气,长吉是才思,义山是才情。这些题材之中最能凸现这种悲情的便是他的咏物诗,在物象上他选择的是纤柔和细小之物,在内容上不同于以前的咏物诗借咏物之品性高洁,而是抒发对其的品质节操的赞美,或是托物寓志,他的咏物诗则是通过其特有的悲己悯物的心态来体察物,描绘与自己的社会环境相似的物的生存环境,不以描摹物状为主,而是着重抒发物之境遇的感叹,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之境合一,身世合一,慨叹合一,旨在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流露出浓郁的悲情。

二、李商隐的诗纤柔悲惋

不同于李白的纵情山水,喜欢写高山大川巨浪瀑布,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细小、弱小、纤柔之物,如蝶、蜂、蝉、樱桃、野菊、嫩笋、微雨、落花、李花等,无一不是体态弱小之物。即使选取的是古典诗歌中常以吟咏的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悲情,“凌寒傲霜雪”的梅,在其诗中则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的怨情;“春风摇枝条”的柳在其诗中则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的哀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在其诗中则有“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凄情。他的情感附着于微小之物上,着重这些物的无奈、悲遇,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叹。这种悲情并不是作者特有的,而是缘于他的人生经历,“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本应该有显赫家世的他经历的是“佣书贩春”的生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他这辈已是门庭衰落,其曾祖、祖父虽然任过官,但只是县令、县尉之类的地方官,而且都是“以疾早世”,累代孤寡,门庭衰薄,这些幼小的经历给诗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创伤,也使他的内心有一种悲剧意识。

三、李商隐的诗充满了身世悲凉

较之于前辈诗人而言,李商隐在诗中反映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无论是写景、纪行、酬赠、怀古,都贯串着或渗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感,呈现出诗人独特在形象与个性。”“一些咏物诗、悼念诗、咏怀诗、题画诗,尽管品类不同,但大多数表现身世的自慨。”他的咏物诗表面上写物的遭遇和环境,其融入的是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流露出浓郁的伤感和悲哀,伤物与哀己合一。“由于他的悲剧的身世,在更多情况下,是用悲剧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因此其诗中弥漫的依然是他心中抹不去的悲情。李商隐曾在《上令狐相公状二》中说:“因情寄情,寓物成命。”又曾说“楚雨含情皆有托”,正因此使他的咏物诗含蓄蕴藉,包蕴密致,而且从这些物的描写之中,我们通过物的遭遇,看到的是李商隐个人的独特的身世遭遇,体味到的是他的身世悲叹,与表达的人生感慨不同,着重抒发的是身世体验,比之与感慨而言,更有一种浓郁的悲情,这是他亲历之后,内心的更沉重的哀叹。李商隐十六岁曾“以古文出诸公间”,受到令狐楚的欣赏,从其那学习骈文,随其出席公宴,受其提携,曾有得意之时。在崔戎之处,也受到知遇。十年应举后中进士也曾被赏识曾入秘书省。然而这一切只是那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锦瑟》中描写的“才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前后的对比使他产生“先荣后悴”的体验。“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欺。水亭暮雨害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帏。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中所说的曾植于长安曲江苑囿的牡丹何其受宠,明媚鲜艳,而此时沦落于西州,遭风吹雨淋,连蝶也不来问津,寒意逐渐浓了,牡丹更加孤寂落寞,无人赏吟,然而此时此刻在长安,那些章台柳却承厚天恩,正在一展摇曳芳姿。作者一生坎坷困顿,但前期中进士和入秘书省,在当时一般文人心目中,仍可算春风得意。尤其是处在晚年的境地回看前期,更有天壤之别。故本篇抒发的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无论从内容看无论是寄寓人生慨叹,还是身世体验,都隐隐地透露出他的悲剧情怀,而并不是对物的形态作刻画,注重抒发的是他心底的悲情。

参考文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

李商隐的无题篇8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倾轧的漩涡之中,***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

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情欲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刘修明.牛李***争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史林:1995(04) 

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李商隐的无题篇9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的《蝉》,可以说是咏物的名篇。

前四句直接写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那么,居处越高,所得越少。食不饱,力不足,难免有怨,于是,蝉连连嘶鸣,频频申诉,希望改变现状,却于事无补,徒劳费声。

纵然蝉耗尽气力,声疏欲断,近乎沉寂,树依然青青翠翠,无动于衷。冷淡漠然,可见一斑。

“难饱”固然恼人,误解更令人难过。餐风饮露,高洁自守,所需甚微。可就连这些许所需,也不能满足。蝉所以不停申诉,想来是认为树的漠然背后还有误解吧?漠然可以隐忍,误解断然不能接受。沐者弹冠,浴者振衣,身之察察焉能受物之汶汶?

居高难饱,亦不就低;饮露难得,誓不啜醴。饥饿而坚守不移,力尽而申诉不止,为与不为之间,操守自显。

栖高饮露,高洁自守,是蝉的个性。诗人呢?清高自处,而世情冷淡,无人相知。无怪乎他会被蝉吸引,想到自己的身世。

心理学家认为,凡忧郁之人,定有惆怅过往。就这个论断来说,李商隐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垂髫丧父,千里扶灵还乡;总角务工,勉力支撑上下。生活的孤苦,使得李商隐对那些曾给予过他温暖的人,无比感激。当他身不由己陷入***争,因排挤迫害,生活困苦时,他固然希望改善现状,可他更需要的是诉说,是希望大家了解他内心的感激,希望大家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居心叵测、忘恩负义的人,希望大家知道他其实是冰心一片无人知晓。可是,尽管李商隐很努力地去申诉,去辩解,换来的依然是牛***的无动于衷,李***的无尽冷漠。

自然,当李商隐看到那夜夜嘶鸣的蝉时,会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身世。

颈联主题转换。想来,是强烈的触动使得诗人将目光由蝉转向了自己:宦海沉浮,居官卑微,屡屡受挫,穷愁潦倒,如桃梗浮水般漂泊不定,怎能不想到故乡?许久不曾回去,家乡田园里的杂草恐怕长得跟荒野里的草一样多、一样高了吧?或许,是该挑个时候回去了,回家乡了此残生,总比遗骸暴野要好吧!

这个念头才一闪而过,李商隐就被蝉声拉回了现实。他毕竟是被生活磨练得分外坚强的李商隐,虽然生活清苦,且不被人理解,但是,既然选择了以仕途展抱负,以学识济天下,那就该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毕竟,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只能是一句牢骚罢了。行所当行,生无所息,才是士人一生的宿命!

于是,他的心情由低落转为平静,写下了“烦君相警”“我亦家清”的结语,表明自己依然会清高自守的心迹。只是,现在的坚守,不再为他人的了解,只为自己的心安。

孤清一如既往,执着一如既往。只是,短短几年后,被长期漂泊拖垮的他就不得不因病返乡,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五岁。

读李商隐,常会想到寓言故事里的那只蝙蝠,被鸟类看成兽,被兽类视作鸟,最终,既不被鸟类接纳,也不被兽类待见,只能孤独地飞翔在黑暗的夜里,被漫漫长夜所吞噬。

李商隐的无题篇10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职称论文

(一)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偓的《观斗鸡偶作》、唐备的《道旁木》等,其讽刺的矛戈所向,上至皇帝、官僚,下至浇薄世面,无所不包。

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潮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无论是在劲风危露中频嘶的《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还是在潮湿阴暗中乱舞的《萤》(日下芜城莽苍中),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这两首咏物诗极似李商隐的《流莺》,以物暗喻诗人自己,对于物的生理特性,诗人都无一语言及,风格上都具有一种哀婉的悲美。

唐彦谦对李商隐的传承在诗歌体裁上还表现在咏史诗上。咏史诗,自东汉至唐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彦谦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学习,古人都有所赞誉,认为能得义山讽谕的精髓。其实,唐彦谦不仅仅是在构思立意上学习李商隐,在咏史的题材上更是亦步亦趋。唐彦谦现存咏史诗十一首,其中有七首在题材和立意上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十分相像。李商隐有不少讥刺皇帝求仙虚妄的咏史诗,其代表之作当推《瑶池》、《汉宫词》,这两首诗都属于借古讽今,以周穆王和汉武帝求仙之事来讽刺唐朝皇帝求仙媚道的愚昧和虚妄。唐彦谦的《穆天子传》和《汉殿》不仅所咏之事与之相同,而且连遣词造句都有相仿之处。如“王母清歌玉管悲”、“鸟去云飞意不通”和“瑶池阿母绮窗开”、“青雀西飞竟未回”可见模拟的痕迹。此外《汉嗣》、《四老庙》、《见隋炀帝宝帐》、《骊山道中》分别和李商隐的《题商山四皓》,《隋宫》,《骊山有感》等篇相似,或借讥讽隋炀帝的荒***奢靡来影射当朝者的铺张浪费,或讽刺唐玄宗关键时刻不能制敌而连自己心爱的妃子也难以保全的可悲。

(二)在诗歌的情感方面,情理兼备,于社会反思中融入身世之感,深沉悲怆。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后又因婚姻之事开罪牛***,以后的大半生都处于牛、李***争,南衙北司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动辄得咎,虽多次哀哀陈情,剖白无辜,但终不为原谅,致使一生悒悒不乐,“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无法实现,“猜意鹓鶵竟未休”的局面不得改变。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不论是指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都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诗人将***的时代、淹蹇的身世、凄凉的情怀融入诗歌中,感情深沉凝重,其《秋霁夜吟寄友人》一诗:

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

前世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休。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林访惠休。2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夏去秋来,“萧疏”一词,已见萧条凄凉之意。颔联紧承上联,写明时间和环境,“岁晚”之时,已有迟暮之感,更兼风雨飘摇,诗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秋色,凄苦之情更加难奈。五、六联抒情,写诗人的身世之感。上联意为往事悲凉已不堪回首,而现实亦是萧条,前世不足以道,更显眼下之凄苦,诗人百无聊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诗人更无心回复。因为往事凄凉,现实聊赖,竟无一事可说!尾联写诗人心灰意懒之余,竟生遁世之念!诗人虽未言及***的世事及坎坷的一生,但一句“前世悲凉何足道”,已将所有囊括其中,感情深沉悲凉。再有《红叶》,写红叶的凋谢飘零,诗人的怜惜之情,深邃而沉痛,状物抒情,细腻婉转,借叶之凋零,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家国之感。其它的如《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中和三年春,唐朝***队击败黄巢起义***,收复长安。这首诗写诗人于克复后重游长安的所见所感。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凄凉。诗人面对今昔如此强烈的对比,如入梦幻,夜晚寥落的星辰下是历经沧桑后精神恍惚无着的诗人形象。全诗感情苍凉悲怆。

(三)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擅长用典,无论是在典故的选取上还是典故的运用手法上都是直承玉溪。

李商隐的无题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商隐的无题10篇

学习

食品安全追溯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追溯10篇,内容包括食品安全追溯方案,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一、什么是GS1GS1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

学习

爱心献血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爱心献血10篇,内容包括爱心献血内容及感想,爱心献血的真实感言。生命呼唤血液,爱心需要奉献。今天,我们以江西中寰医院工会委员会和共青团江西中寰医院委员会的名义向我院所有员工及所有有爱心的朋友发出倡议:让我们以履行公民

学习

给妈妈的礼物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给妈妈的礼物10篇,内容包括给妈妈的礼物推荐理由,妈妈礼物推荐实用。

学习

幼儿家访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家访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家访总结怎么写,幼儿家访情况的总结分析。我们在家访中主要了解孩子在暑假期间的情况:1、有无外出旅游?2、暑假学了什么?3、暑假有谁带,一日作息科学吗?如吃饭、睡觉等情况。4、放假前布置的小任务

学习

班会个人总结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班会个人总结,内容包括班会个人总结范文,班会总结个人一年的收获。第三个活动就是学校组织的“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活动,给我们每一个学生心灵都是一个洗礼,我们在其中知道太多太多,了解了我们是多么的无知,教育我们在生活

学习

优雅女人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优雅女人10篇,内容包括优雅中年女人,优雅女人一生必看50篇。优雅犹如游丝织成的网,男人飞蛾扑火般沉溺其中而不愿自拔。这类女人的头脑和计算机一样精准,心计足,极尽娇、痴、嗔、嗲的功夫,且腹有诗书气自华,长变长新。如果

学习

归来去兮辞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归来去兮辞10篇,内容包括归去来兮辞原文,归来去兮词全文。我们先看“序”。现实中的陶渊明生活很艰辛,从“序”中可知陶渊明当时生活之窘况。“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现实中的陶渊

学习

开学第一天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第一天作文10篇,内容包括开学第一天的作文100篇,开学第一天小学作文9篇。第一节是英语。外教老师来了,男士,棕色头发。他一进门,就在黑板上写了个“Matt”,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写这。只见他指着这个单词,微笑着对我们说:“Hell

学习

拯救未来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拯救未来10篇,内容包括道路安全拯救未来,拯救未来书。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1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

学习

英文请假条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请假条10篇,内容包括英文请假条范文大全,英文请假条100字左右。英文请假条写作需注意三点:1.英文中请假条的写法和汉语请假条相同,它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时间、称呼、正文和签名。2.一般而言,可认定请假条是一种简单的书信

学习

团队工作方案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团队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团队工作8字纲要制定模板,团队工作规划方案。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朗诵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明白先贤的智慧之光。2、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掌

学习

单位自查材料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自查材料,内容包括公安单位自查自纠剖析材料,单位自查自纠表格。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学校安全职责重于泰山的思想,增强职责感,层层落实,并重新学习了组织机构成员每个应尽的职责,对安全工作的重

学习

桥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桥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友谊之桥作文,关于桥的作文精选15篇。从家乡通往城里的路上,有条河,在新中国建立前,桥上有座木头做的桥,新中国建立后,1970年时,这座桥才建成,清河桥建成大约40年了。桥长约50米,宽20米,横跨在清河之上。桥共有

学习

遗体告别仪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遗体告别仪式10篇,内容包括遗体告别仪式范本,遗体告别仪式的感悟。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市文体局离休干部李_____同志的逝世,李_____同志因病经医治无效,不幸于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下午_____时_____分与

学习

李商隐诗全集范文精选

阅读(240)

李商隐诗全集篇1等各方面上有所差异:一为民间原始之风谣,一为文人学士雅致之抒情,方方面面,定然有别。钱钟书先生论中国情诗传统,谓从古体到近体,从律诗到词曲,说的正是如此。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诗;李商隐;爱情诗;(一)“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学习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内容包括李商隐无题诗原文,无题诗李商隐赏析。内容李商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他的诗歌如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

学习

浅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李商隐的咏史诗,内容包括李商隐诗全文及解释,李商隐的诗词译释。关键词:李商隐咏史诗内容表现手法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