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技术论文第1篇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什么,怎么教,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所授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可想象,当教师不了解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就无法依据学科专业,阐明基本原理在专业中的广泛应用,也无法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的承上启下和融会贯通;当教师不了解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造诣,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去接受、组织和管理知识,并达到自由运用知识的境界。
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信息时代的教师,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会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还必须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各种实现技术,如Powerpoint、Authoware、Flash等软件,才能把文字、***片、声音、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手段,制作出有创意的高水平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制作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上传到教学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的链接。
第四,多媒体技术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工作效率,用课件上课节约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课前要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使学生在课堂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来开拓自己的视野;课上要增加师生互动,逐渐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第五,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特定的课程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教师将接受学生更多更广泛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充实自我,改善知识结构,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恰当地控制教学节奏,谨防成为现代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也不能平铺直叙地念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成为课件的留声机,让课件代替了教师。另外理工类学科在进行必要的公式推导时,运用多媒体课件,鼠标一点就会有一个一个的公式出来,一个公式还未看清,下一个公式就蹦出来了,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有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教师也感觉没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如何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各自发挥其优势,使理工科的课堂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大学的教育要强调人的发展,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产品,一个好的大学是以它的学生质量和科研水平来评价的。对于大学的历史使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这样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他特别强调,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教学方法再好,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彩,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学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因而,学生同样必须明确所学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系统完整,建立创新意识,做到术业有专攻。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学习的平台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第一,多媒体教学上课时,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变抽象的文字描述和数学表达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第二,学生可以专心听讲,不再忙于记笔记,教师提供了教学课件的***,便于自学和复习;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相关信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教材、教师和参考书,使学生可以真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第三,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可以将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有目的地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凸显个性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第四,多媒体的交互特性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电子邮件与网络答疑的应用,使得师生的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模式,而真正地实现师生交流。
第五,课后作业的网络提交,体现了节约型社会的新理念,同时也考验着学生的诚信,使用得当,将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课后复制课件,有的学生就会忽视课堂听课,孰不知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交流中,两者思想火花的碰撞,即兴的幽默,课后却是无法复制的,而这往往能够让我们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光学》课程中的应用
物理光学作为光学、光学工程、光通信、光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促使我们对教材内容重新组织设计,既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明晰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经常感到这门课对于专业学习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得我们有时间更多地为学生引入相关学科成果和前沿。例如,在对光学薄膜的讲解上,介绍了多层光学薄膜在激光器、激光陀螺和DWDM等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对光子吸收、色散、散射等内容的讲解上,我们还特别介绍了在光电对抗、电吸收调制中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双光子吸收、多光子吸收、场致吸收,也介绍了对光纤通信有重要意义的基于瑞利后向散射的OTDR和基于受激拉曼散射的拉曼光纤放大器等。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们不仅仅局限于PPT幻灯片的播放,针对物理光学课程的特点,还添加了Flas,模拟光线的传输,动态地解析物理过程。例如,在杨氏双缝干涉中,让光动态地逐步穿过单缝和双缝到达观察屏,以有区别的颜色表示相长和相消的光线,在观察屏上显示出明暗相间的条纹,而且通过改变双缝距离、观察屏和双缝的距离以及光的波长(以光线颜色表示),来直观形象地说明三者分别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在介绍马吕斯定律时,让自然光通过起偏器,获得偏振光,再让偏振光经过检偏器,逐步改变检偏器的角度,在观察屏上将会看到光强随检偏器的角度变化而变化,使学生对马吕斯定律有深刻的认识。物理光学微观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是无法实现或较难实现的,不做实验就会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教学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同样利用Flas,模拟光子的吸收,并加入声音,动态地解析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单光子吸收、双(多)光子吸收物理过程,既可非常清楚地把要说明的问题反映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较抽象和较复杂的教材内容,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只局限于教师,我们通过课堂报告和课程设计,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不再认为课程的学习是孤立的。在师生互动环节,我们引入了课堂报告,学生结合课程基本原理和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消化后制作成PPT,在课堂讲解并师生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主动接触学科前沿;我们还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程设计,内容涉及例如计算机制作全息***、光学相关识别、液晶盒间隙厚度测量仪的等厚定标等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现代光学领域。
光影技术论文第2篇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形、***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当前,林业科技人员人数少,农民居住分散,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集中指导的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光影技术的使用,除了要采取一定的集中方式以外,主要要靠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林业技术部门主要是要提供学习的平台,如:软件、光盘、网站等。
光影技术论文第3篇
LED光源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是半导体发光材料技术高速发展及“绿色照明” 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产物。“绿色照明”是国外照明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新概念,我国“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始于1996年。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发展和推广高效、节能照明器具,节约照明用电,减少环境及光污染,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的照明系统。 一、LED照明概念 LED(Lighy?Emitting?Diode),又称发光二极管,它们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产生可见光。? (一)LED的发展历史应用半导体P·N结发光源原理制成LED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4年首先出现红色发光二极管,之后出现黄色LED。直到1994年蓝色、绿色LED才研制成功。1996年由日本Nichia公司(日亚)成功开发出白色LED。 以其固有的特点,如省电、寿命长、耐震动,响应速度快、冷光源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指示灯、信号灯、显示屏、景观照明等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家用电器、电话机、仪表板照明、汽车防雾灯、交通信号灯等。但由于其亮度差、价格昂贵等条件的限制,无法作为通用光源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半导体发光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氮化物晶体和荧光粉)的开发和应用,各种颜色的超高亮度LED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发光效率提高了近1000倍,色度方面已实现了可见光波段的所有颜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超高亮度白光LED的出现,使LED应用领域跨越至高效率照明光源市场成为可能。曾经有人指出,高亮度LED将是人类继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二)LED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主要由PN结芯片、电极和光学系统组成。其发光体——晶片的面积为10.12mil(1mil=0.0254平方毫米),目前国际上出现大晶片LED,晶片面积达40mil。 其发光过程包括三部分:正向偏压下的载流子注入、复合辐射和光能传输。微小的半导体晶片被封装在洁净的环氧树脂物中,当电子经过该晶片时,带负电的电子移动到带正电的空穴区域并与之复合,电子和空穴消失的同时产生光子。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能量(带隙)越大,产生的光子的能量就越高。光子的能量反过来与光的颜色对应,可见光的频谱范围内,蓝色光、紫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多,桔色光、红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少。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带隙,从而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LED照明光源的主流将是高亮度的白光LED。目前,已商品化的白光LED多是二波长,即以蓝光单晶片加上YAG黄色荧光粉混合产生白光。未来较被看好的是三波长白光LED,即以无机紫外光晶片加红、蓝、绿三颜色荧光粉混合产生白光,它将取代荧光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泡及LED背光源等市场。 (三)LED光源的基本特征 1、发光效率高 LED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改良,其发光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白炽灯、卤钨灯光效为12-24流明/瓦,荧光灯50~70流明/瓦,钠灯90~140流明/瓦,大部分的耗电变成热量损耗。LED光效经改良后将达到达50~200流明/瓦,而且其光的单色性好、光谱窄,无需过滤可直接发出有色可见光。目前,世界各国均加紧提高LED光效方面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其发光效率将有更大的提高。 2、耗电量少 LED单管功率0.03~0.06瓦,采用直流驱动,单管驱动电压1.5~3.5伏,电流15~18毫安,反应速度快,可在高频操作。同样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耗电量是白炽灯泡的八分之一,荧光灯管的二分之一、日本估计,如采用光效比荧光灯还要高两倍的LED替代日本一半的白炽灯和荧光灯。每年可节约相当于60亿升原油。就桥梁护栏灯例,同样效果的一支日光灯40多瓦,而采用LED每支的功率只有8瓦,而且可以七彩变化。 3、使用寿命长 采用电子光场辐射发光,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光衰减等缺点。而采用LED灯体积小、重量轻,环氧树脂封装,可承受高强度机械冲击和震动,不易破碎。平
光影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电影;光学技术;系统
中***分类号 J9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30-02
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主要是以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为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带来不小的冲击。电影行业是社会众多行业之一,也受到了来自科学技术的影响,老式的放映胶卷模式已经逐渐被取消,如今的电影行业以数字化电影为主。数字电影在放映的过程中是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才得以有效的实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光学技术,而且在新时展之下,光学技术也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与进步,可以说如今的电影行业发展如此迅速,光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光学技术和数字放映系统
光学技术是一项应用于电影放映方面的技术,往深层次研究的话,所谓的光学,指的就是以对光研究为基础,来探讨“光”这种特殊物质与其他普通物质作用的各种作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作为现如今电影行业主要的放映形式,主要依靠的是放映系统,随着胶片电影淡出电影舞台,数字电影不仅继承了原有胶片电影的优势,更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放映的形式,改变了胶片电影所带来的不足之处,优化了电影放映的技术,通过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递与播放,使得电影不会在放映的过程中由于次数的增加而影响播放的质量,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2 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中的应用分析
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讲的就是有关应用于数字电影放映所使用的技术,那么,光学技术是如何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呢?主要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成像中的应用
光学原理,在数字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光学技术就是要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文中所讲的数字电影,就不得不提到投影技术,在现代的电影投影技术方面最常见的3种方式就是液晶显示、直接光学放大以及数字化光处理,而在这3种方式之中使用的最为广泛也最为成熟的就是数字化光处理技术,这一技术所使用的原理就是用所集合的半导体晶片效应来促使电路围绕着固定的S进行旋转,从而发生有规律的偏转,在控制电场电路的基础上,光线就会照在微镜上发出不同方向的反射,因而通过镜头就会射到大银幕上,银幕上也就会产生微镜的效果。简单讲,就是光学技术的使用,使得数字电影的投影成像呈现的更好,展现在大荧幕上的画面质量是良好的。
光学技术使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实它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方面,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彩色成像的应用。在电影最早出现的年代,呈现在大银幕上的电影画面都是黑白色调的,而如今我们观看的电影都是五彩缤纷,极具色彩画面,达成这一效果的原因就是在数字电影中应用了光学技术,在光学理论中,通过蓝、绿、红3种滤光片,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形成多彩的颜色,电影放映中就是应用了这一原理,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对色彩的顺序进行处理,在通过RGB格式的数据由DMD进行存储,接受光系统的聚集,再将所接受到的白光照射到先前已经存储完毕的DMD上,蓝、绿、红这3种纯原色的色彩会不断按照顺序投射到DMD上,DMD的***像就会投射到大屏幕上,从而形成了方形的像素,而这些像素的形成正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像,也就形成了精彩绝伦的电影画面。
2.2 光学技术在终端投影镜头中的应用
在研究光学技术的成像问题之后,接下来要谈论的就是光学在终端投影镜头中的应用。首先,光学这一门学科较为复杂化,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也正是利用了光学这一复杂性的特点,数字电影在运用的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的光学参数,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数字电影在影院的放映过程中,其放映距离都是固定的,因此关于镜头焦距的问题有多种选择,尽管镜头的成本是非常贵的,但是利用光学技术进行调整,从而生产出了40mm~120mm的十分钟变焦镜头,这种镜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所需要用到的成本。最后,工作距离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方式,一方面,对电影放映机在放映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光学部分进行实地测量,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得到数据,但这一方式的困难点就在于用于测量光学部分的仪器无论是在价钱还是在操作系数上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基于光的逆向原则基础之上,结合产生的数据以及聚光片和分光作用的数据,从而计算出工作距离,这一方式相对于前一种方式而言,在操作性上更为简单。
2.3 光学技术所涉及的镜头结构和成像应用
光学技术所涉及到的光学原理,既能让人简单明了又可以复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将这一项技术应用在数字电影的放映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胶片电影所带来的不足之处,优化了电影放映系统,使得电影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光学技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光学技术涉及到电影放映系统的方方面面,电影放映镜头的工作距离与焦距之间的比例是维持在一定的系数之内,也就是说最佳的距离是在0.5~0.7之间,前面已经提到镜头焦距最合适的是40mm~120mm的十分钟变焦镜头,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两者的比例就会直线上升到3,但是在这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协调的作用,可以通过远心的镜头结构,再通过全权分离的方式对远心光路进行改进,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光学原理来投影成像,极有可能会受到光学的相差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光学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利用光学原理减少像素差,从而使得所呈现的影片质量完好。
3 结论
数字电影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产品,而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并且在放映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了解光学技术和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的基础上,对光学技术在数字电影放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对光学技术的了解,促进光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轩.数字电影放映氙灯使用经验[J].现代电影技术,2008(7):41-43.
[2]赫巍.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电影放映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9).
光影技术论文第5篇
中国电影论坛
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
“中国电影论坛——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9月26日开幕。30余名电影领域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探讨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创意问题和文化自信问题。
当前中国电影在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电影题材类型单一、电影创意陈旧匮乏、跟风媚俗之作盛行等。论坛开幕式上,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康健民表示,电影是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文化产品,要积极思考电影如何更好地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力。
在随后的论坛中,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着电影创作现实、电影创意与文化消费、大学生电影观众群调查分析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嘉宾中有来自高校的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等,也有肖风、梁明等在一线工作的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表示,开发科技,挖掘人才,促进内生性增长是中国电影业目前最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电影发生的一大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一批年轻导演富有新意的创作及其作品带来的,青年导演应该尽快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电影管理层要从多方面强化对青年电影人才的扶持,不仅在创作环节,还应包括发行、放映等方面。”饶曙光认为:“在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尚没有得到有效巩固的前提下,盲目采取国际化策略存在巨大风险。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着艺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国电影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克服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的种种弊端,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避免自身的产业危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提出,中国的爱情喜剧片已经逐步迈向成熟。“除了古装动作大片掀起的视听热潮外,爱情喜剧几乎是惟一获得了持续性市场成功的成熟类型片。如果说《不见不散》奠定了“中国特色爱情喜剧”的一系列类型规范,《失恋33天》则在实现了和更年轻一代观众趣味的精准对接情况下,对这一类型内涵的承继和拓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对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来说,青年文化的潜力是惊人的。“原来的新生代导演及更年轻的电影导演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正视社会、票房和受众口碑,他们的电影也在艰难地向‘主流化’靠拢。”
在随后的中国电影论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将首届理论评论特别奖授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会林教授。
中国电影科技之光
动画电影与科技应用
“中国电影科技之光·动画电影与科技应用论坛”27日开幕。中国科技之光论坛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着力打造的新品牌活动,自2010年举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三届。
光影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叶片;故障诊断
一、诊断方法及失效机理分析
(一)故障诊断方法。在国家***策的支持下,风力机叶片故障诊断方法得到飞速发展,其主要技术有应变测量、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视觉技术、声发射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比较先进的是视觉技术、声发射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成本高,应变测量成本低。摄影技术精度极高,视觉技术、光纤技术和声发射技术精度较高。激光超声技术和光纤技术适用于远距离监测。光学应变测量(光学三维测试技术、激光散斑***干涉技术、DIC技术)适合三维监测,并且激光散斑***干涉技术和DIC技术互补,可以无限制量程监测。视觉技术可以监测最小尺寸缺陷。振动测量特别适合检测叶片裂纹。
(二)失效模式。风力机叶片损伤机理及识别方法的探索对风力机叶片故障诊断尤为重要。表1为叶片失效机理。
表1 叶片失效机理
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一)传感器。传感器是将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的信息监测出来的部件,是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她直接影响着监测技术的发展。
对传感器的基本要求是:①监测出来的状态特征量信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②对被测设备无影响或影响很微弱,吸收待测系统的能量很小,能和后续单元很好的匹配;③可靠性好,寿命长。
在风力机叶片***监测与故障诊断中,传感器占有重要地位。用于叶片监测的主要有压电陶瓷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力应变传感器、光纤视觉传感器、声波(AE)传感器、脉冲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等。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得出结论:
1、 经济性:从低到高依次为电阻应变测量、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声发射测量、光学应变测量、光纤测量、视觉技术测量、红外成像测量、摄影测量。
2、 安全可靠性:主要以精度为参考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摄影测量、视觉技术测量、光学应变测量、光纤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声发射测量、电阻应变测量、振动测量、红外成像测量。
3、 适用性:
(1) 叶片裂纹:振动测量、光学应变测量(三维裂纹、夹层结构裂纹)、声发射测量(特别是微型)、摄影技术。
(2) 叶片开裂:振动测量、摄影测量(三维开裂)。
(3) 叶片断裂:声发射测量、光纤测量、摄影测量。
(4) 叶片覆冰: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光纤测量。
(5) 雷击:光纤测量。
(6) 叶片变形:视觉技术测量、光学应变测。
(7) 结构分层:激光超声测量、红外成像测量、光纤测量。
(8) 叶片腐蚀:声发射测量。
(9) 叶片碳化:摄影技术。
(10) 局部应力集中:电阻应变测量、光纤测量。
三、结论
本文以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结论如下:
光影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教学实践;公共选修课;行动研究
【中***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