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历制作篇1
《制作年历》的评课稿 《制作年历》的评课稿
20xx年3月26日,我参加了飞云学区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共听了3节研讨课,感受颇深。说实在的,平时因为课时时间较紧,且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较难驾驭,更因为这些知识没有考查要求,就不够重视,课上得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随意。学区安排以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主体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很有现实意义。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数学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其主要价值就体现在:让课堂数学与生活数学走得更近,让那个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动起来学数学,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就王海燕老师执教的《制作年历》一课谈些自己的想法:
王老师的《制作年历》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比如她在导入新课部分,是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年历入手,在学生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有关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合作制作年历作了必要的准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标注特殊日的活动中,让学生知道了一些重大节假日,同时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特殊日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已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在学生合作制作环节,王老师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数学了,此间,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得以充分展示。在实践活动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年月日的知识,这便是实践活动课的精髓所在。说到自主性,王老师在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环节中也有精彩的表现,学生优秀作品的评选有学生评委来担纲,在他们略显稚嫩而又真实的评价中,进一步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
总之,王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注重了知识间、学科间、知识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展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年历制作篇2
会计期间采用公历制的成本因素分析
(1)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伤害财会人员家庭和谐的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公历制似乎缺少了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和人员的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公年制的实施,必然导致中国会计人员以及相关工作在元旦后至春节前后工作量的巨增,人为地制造了会计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与家人,与节日氛围的不和谐。毕竟春节是全体炎黄子孙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民间的时间跨度并不是国家所规定的三天春节假期,这三天只不过是个高潮而已,民间的时间跨度应该是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尽管许多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大大的简化,但是会计及相关工作依然因会计年度的结束而与春节发生巨大的冲突,这些季节性的繁重工作常常冲淡了会计及相关人员的节日心情,有时因报表编制工作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有时因债权债务问题在春节期间东奔西走或东躲,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可见,现行的公历制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思想。
(2)企业年终各项工作重叠,降低会计年报数据时效性的成本。企业会计年报的编制是建立在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如年终盘点、审批、处理;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与职工个之间债权债务的催交清算;本年度经营决算;下年度经营预算;年度经济运营分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机构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董事会或相关机构对年度报表、预决算方案的审批;分红方案的确定,年度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下年投资计划的制定;拜访客户、酬劳供应商;感谢***府、慰问弱势民众等。这些工作交织在一起,常常会使企业会计年报数据确定不下来。这期间,如果有部门或是单位要企业上报数据,企业财务部门只能大致“捏合”一个数据上报而已,其数据的准确性是打折扣的。另外,年终工作一部分因会计年度终结而发生,另一部分是因春节到来而发生,二者交织在一起,使投资者、经营者有了更多调节企业经营业绩数据的理由。例如,有些业务发生的时间已经到了下一个会计年度的期初――春节前,但业务发生的起因却是上一个会计年度业务的延续。如年终奖金、年终福利等的发放等。换言之,由于公历制的终结点与春节较近,以及中国人“过春节”即是“过年”的强列意识,造成公历制会计期间与农历制会计期间实质性的并行,实务中会计人员不能仅按公历制的时间限定编制会计年报,致使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受到很大的挑战。现实中,企业会计年报有几个版本,最具时效性的是报给老板或董事会的年报,通常由财务人员在春节期间放弃休假,加班编制。另一个版本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由工商、财***等部门通知再编报。再有,我国证券交易所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完成年度报告摘要披露的期限是4月30日止,首次预约披露时间一般为三、四月份的某一天。另外,税务上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与年度申报同时完成,即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完成汇算清缴。这种滞后四、五个月才能上报或公布的处理,一方面是对会计期间采用公历制而避让春节的缺陷的一种修补,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3)汇算清缴滞后,降低企业年度决算数据使用价值的成本。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主要有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在税款缴纳方面,《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附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就全国的实践来看,汇算清缴工作均是在次年的5月31日完成。即报送税务部门作为查账征收的主要依据会计年报,是在次年的五月份完成即可。由于汇算清缴工作的严重滞后,造成了只少以下两个方的不利影响:一是为***府财***收支不符埋下隐患。国家各级财***收入的准确数据只能在第二年的5月31日以后,才可能确定。中国有句俗话:量入为出。这也应是各级***门安排下年支出的原则之一。没有一个准确的或者一个严重滞后的上年收入数据,下年的支出安排不能做到精打细算,这为年终的财***赤字打下了基础。二是影响企业税务筹划。企业由于税务筹划的需要,年初就需要对纳税事项、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投资理财、税收优惠、会计***策选择等进行统筹安排。上年纳税执行情况的数据对于下年度的税务筹划工作至关重要。企业上报税务部的会计年报包括:销售(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明细表、成本费用明细表、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纳税调整增加项目明细表、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免税所得及减免税明细表、捐赠支出明细表、境外所得税抵扣计算明细表、广告费支出明细表、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坏账损失明细表等十四个附表。这些报表从企业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投资理财、税收优惠以及会计***策选择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上年企业纳税执行情况,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然而,这种反映是在纳税年度后的近半年之久才有的,这些数据对于年初就需要进行的税务筹划工作而言,有些滞后。
(4)行***事业单位会计年报滞后,弱化了对财***预算编制指导的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央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审核”。第二十七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府***门汇总的本级总预算草案,应当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各级***府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应该是从每年的11月10日起至下年1月10日止。然而,各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年报一般是在春节期间加班编制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对次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预算年度采用公历制还有以下负面意义: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审批、预算批复之间的空白阶段。因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以前召开,导致在预算开始的前三个月,各级***府所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现象,尽管《预算法》中明确了其合法性,但在事实上可能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但上年同期支出未必合理。二是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危害较大,主要是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容易在制度上使上年同期不合理支出合法化,给本年预算平衡留下隐患。***府的财***预算如此,企业的经营预算也具有类似的问题。
(5)统计工作滞后,降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挥指导作用的成本。目前,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之一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支出法,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是收入法,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三是生产法,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不论用哪种方法核算GDP,都需要三个部分的资料:统计资料、行***管理资料和会计决算资料。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次年年初进行。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年底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管理资料基本齐备。GDP的核算依赖于会计决算资料,这是技术问题。但是, 会计期间的设计、统计期间的设计却是管理问题。如果将会计期间与统计期间相分离,也许会计决算资料能够更好、更及时地服务于GDP的核算。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很成功的经验。如:日本的会计年度使用的是四月制(即每年4月1日起至下年3月31日止),统计年鉴中使用的统计年度是公历制。这种统计年度与会计年度相分离的做法,使得日本的统计年鉴比中国的统计年鉴要提前约半年时间公布。日本每年最早一版的统计年鉴一般是在次年的1月下旬公布, 而我国每年最早一版的统计年鉴要到次年的7月份左右公布。
(6)扰乱中国资本市场的成本。公历制也是扰乱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银行结算时间也是采用的公历制,又由于许多企业委托理财的资金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委托理财协议被迫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前后签订的,于是在每年年底银行年终结算时就会出现所谓的“资金结算问题”:证券市场资金严重抽逃,银行存款虚高,岁末年初证券市场无行情。另外,我国证券交易所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完成年度报告摘要披露的期限是4月30日止,首次预约披露时间一般为三、四月份的某一天。这种滞后的股市会计年报,还会影响企业融资计划与投资者投资计划的制定。会计年报对于理性的融资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均要通过会计年报来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本企业或个人的融资计划或是投资计划。当然,这种计划最好是在年初进行,这对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公司而言尤其重要。
会计期间采用公历制的收益因素分析
年历制作篇3
[中***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58-07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策是国家教育***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科里斯特(krist)和沃克(walker)为课程***策下的定义是:“儿童在学校里通常会被要求学习某种学科,或被禁止学习什么,被鼓励去探索什么问题,回避什么,提供机会学习什么现象,避免形成什么意义。当这些要求追求一致并持续不断地被执行的时候,我们把这些清楚或不清楚的行动指南称为课程***策。”课程***策要解决的是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之间的偏差,当课程***策的制定主体是***府部门的时候,这样的课程***策也就属于一般的公共***策的一部分。一般来讲,文本的或静态的课程***策包括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材以及相关的保障性或解释性的文件。
目前对教育***策制定的研究一般参照公共***策的制定过程与步骤,陈永明等人将课程***策制定的决策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行***型,采用自上而下模式,由中央教育行***部门决定和修订课程,变动性较小,课程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制定的文本***策可以包括概括性的指导方针,通过***府立法而制定的正式文件,每个学生要获得的具体规定能力等,如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是草根型,采用由下而上方式,由各地教师团体或地方教育机关决定或改变课程,其变动性较大,在课程权力上,地方拥有较大的自,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美国是典型代表。第三种是示范型,既依循中央教育行***部门之要求,即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预期目标,又能广泛采用专家、学者、教师、家长等的意见,并将课程研究成果先作为示范性的使用及修订,通过充分的实验研究,然后普遍实施,典型的国家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国家课程***策的制定作了很大调整,出现了第三条道路的趋势,表现在课程***策上,集权控制的行***型与追求民主及弹性的草根型纷纷作出调整,以期寻找国家课程的适度权限,宏观把握、控制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后,指导中学历史教育的文本经历了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发展的历程,这种变化与我国60年来的***治形势、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形势相适应。教学大纲作为我国历史教育的指令性文件,对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大纲在我国5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建设虽渐趋完善,但仍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基于此,21世纪的历史课程改革才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历史教学大纲作为指令性的***策文本,其制定过程与作为指导性的课程文本――历史课程标准,有很大不同,主要采用委托制定到审批或审查再到颁行的程序,即由***委托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制定,然后交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最后由***颁行。其中,1956年中学历史大纲(以下简称“56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套历史教学大纲,其制定的过程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次中学历史课程文本研制的活动:1992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92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研制时间最长、参与人员最多、质量最好的一部大纲,其研制过程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1世纪初,***采用了委托立项与招标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来研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委托人或中标人作为负责人组建课程标准研制组,并与课程方案研制组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标准组同步进行课标的研制。“课程标准”初稿完成之后,交由相关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经***颁行,在试验区试行之后,向全国推广。世纪之交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体现出鲜明的变革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反思这一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对今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和地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的主要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历史教育格外重视,赋予历史课更大的责任。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国运盛衰系于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种形势下,历史课程无疑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新课程设计中参与设计人员的数量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史上最多的一次,近千名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三个大型研制团队:课程标准研制组、课程项目组、课程工作组(如***1所示),这三个研制团队都在***基础教育司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组织与协调下开展工作。以义务教育为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下分18个学科组,有300多位核心成员。课程项目组的部分专家同时也在课程标准研制组或工作组,项目组根据研究的问题又分为若干具体课题组,这些课题组是根据新课程研制,尤其是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而有系统地研究、突破,如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项目组、学生评价项目组、课程实施项目组、教学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以及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项目组等。课程工作组由课程专家构成,他们除了拟定课程方案以外,还起到与各个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他们被分派到各个学科组一起研讨,最后信息反馈到工作组中交流、斟酌,以把握各科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向与风格。
中学历史新课程设计人员的确定。1999年,***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新课程的大型研制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12月到2000年1月,***基础教育司分别召开了八所师范大学校长会议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会。在启动会议上,***基础教育司向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央教科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申报、审批及管理办法》和项目概览,其中包括高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研制的项目,明确了项目申报及评审原则与要求。会议之后,***又以文件的形式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下达了有关通知,号召全国的教育科学工作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申报研究项目。课题申报下达后,***收到各地递交的申报方案共计261件,其中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方案十多件。2000年3月16日至18日和4月18日至20日,***组织31位专家组成初审委员会,先后两次对各地提交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核。为了做到项目审查的公平合理,在审查过程中每一份申请表中的研究人员介绍部分不提供给审查专家,称之为匿名招标。高中历史课程设计项目初评出来的中标人是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2000年5月,***组织专家成立复审委员会,并于16日至18日,对初审委员会提交的各个项目研制方案进行再次审议和讨论。这次讨论通过了所有项目的送审方案,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自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项目的方案基本确定下来。
2000年5月至6月,委托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组与招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组合并,由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和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担任课标组负责人,开始着手准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
2000年7月,包括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内,各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同时展开研制工作。义务教育纲领性会议是在2000年8月份召开的,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科、文科项目负责人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按照***的要求,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的初稿要2001年3月份之前完成,各个领域课程标准统一思想体系与话语特征,即采用“共同框架”洛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五个明确的纵向线索,导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同时,还有一个内容维度,即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横向的线索。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各科课程标准研制组每月一次集中,每次拿出一定的进展。在这一段时间里,***在北京大兴七次召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核心成员,几乎是每月一次,每次大约集中一周左右,在这一周中,200多位参与新课程研制的专家首先要听取***的具体部署和对课程标准编写的反馈意见,然后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组内的交流研讨,编写课程标准,同时向***汇报进展情况。
历史课标组第一次核心成员会议召开的时间是2000年7月25日至28日。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第一次负责人联席会议精神,商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计划并落实前期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员。核心组成员朱汉国、姬秉新、王斯德、陈其、马世力一致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和民主的过程。研制中将采用专家专访、比较性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专题性理论研究、区域性座谈、个体与群体协作,以及合作研讨等方式。整个研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理论研究、研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指南。
第一阶段的工作,即前期理论研究,应根据***的新精神,争取在2000年9月底完成。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确定下列八个方面的问题及相关负责人:国外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陈其负责)、国内(包括港、澳、台)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调研(陈其负责)、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与方法研究(姬秉新负责)、历史课程目标研究(马世力负责)、历史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研究(姬秉新负责)、历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王斯德负责)、历史学科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的研究(朱汉国负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马世力负责)。本阶段研究成果的形式是调研报告和专题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5万(不包括复印资料、附录等)。
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2000年10月开始,进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2000年10月16至19日,历史课程标准组召开第三次会议,讨论明确了核心组成员的分工以及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编写完成课程标准的初稿,并提出10月30日前完成标准初稿的修订本,11月20日前各自征求初稿的意见的要求。2000年12月4至12月12日,课程标准组召开第四次会议,核心组成员汇报各自征求意见的情况,对标题问题、层次问题、衔接问题、用词问题、可操作性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完成了对各部分内容标准的修改。2001年1月3至8日,课程标准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工作的重点是精简课程内容,减少学习主题、降低目标难度,讨论课程专家组提出的批评意见,即内容陈旧、学科色彩明显、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对课程标准再做进一步的修订。2001年1月31日至2月5日,课程标准组召开第六次会议,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订。在此期间,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曾经向、中央***校、中央***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多次征求了意见:课标组核心成员也多次向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征询意见。稍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七所大学的课程中心对各科课程标准(初稿修改稿)组织了系统内的广泛征求活动,征询意见的对象包括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专业工作者,共有两百多人参与了阅读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和修改意见。
2001年3月,课程标准初稿形成之后,***再次组织大型的社会征询活动。这次征求意见是在广东深圳、广西玉林、福建厦门、江苏苏州、辽宁大连、河北石家庄、湖北武汉、上海,以及西南、西北等十个地区进行,涉及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623名,还包括了67位国有大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2001年5月,***邀请了7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史专家、艺术家及教育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了审议。2001年6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其他各科课程标准经******组成员的集体审议,获得通过2001年7月***正式印发了包括历史课程标准在内的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新课程进入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县级试验区进行实验。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6001年7月至2003年3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制是在2001年7月启动的,由于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需要考虑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学分制管理、选修必修课程划分以及高考等问题,并且课标组成员还同时承担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任务,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经过了相对较长的历程。基于义务教育新课程研制的经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也经历了调研一基础研究一文本制作一意见征询等环节。具体设计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7月至10月,***召开了三次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议,组织参与新课程研制的核心成员讨论高中课程方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高中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性,以及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高中学分制管理等。与此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组完成了相关调研和基础研究,具体有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展望、国外历史课程现状研究、国内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社会对高中历史课程的需求调研、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特点。在前期研究过程中,课标组核心成员初步形成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框架型设想。一种设想是高中历史课程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性课程(包括共同基础课和选修课),二是拓展性课程(包括A层面和B层面两类课型)。第二种设想是高中历史课程分成不同学习领域,即人文社会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第二阶段,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结构――模块。2001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组织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第四次会议,课程工作组集中对普通高中课程框架进行了研讨,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模块”的整体设想。历史课程标准组则具体讨论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中心领导也先后参加了历史组的讨论。历史课标组主要围绕“是否要设共同基础的必修课”,“如何设置选修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框架:共同基础课30个专题(中国古代史8个、中国近现代史12个、世界史10个),选修课10个专题(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科学发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运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文明的交往与冲突、20世纪战争与和平、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世界文化遗产介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蓟。
第三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的形成。2002年1月到6月***又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历史课程标准组在撰写课程标准初稿的过程中,就课程标准的结构、模块的划分、专题内容的选择与表述、课时分配、标准各部分的表述分别进行了专题研讨。在此期间,课程工作组以及课程工作组的有关成员多次参与历史课程标准组的讨论。2002年5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基本形成,并对初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第四阶段,征求意见与初稿修订。2002年7月,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相似,***组织了一系列的意见征询活动。2002年8月至2002年12月,历史课程标准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第五阶段,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相似,各科课程标准经过相关专家审议后,2002年12月22日,******组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03年3月正式向社会公布,并于2004年秋季进入试验区实验。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中的
主要特点分析
课程设计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但这一实践过程是有目的,“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主体一开始就对自己的需要有自觉的意识,并且能在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改造甚至创造外界对象,能够在大脑中对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预演,从而一方面把自己的需要外化为一定的对象物,使其成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界对象的认识,获得达到这一目的的知识、手段,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服务”。60年来,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历程充分展示了实践的这种目的性,正是由于这种目的性的指引,历史课程设计过程才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完善。
1.根据国情,借鉴和改造国外经验,改进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流程
“56大纲”的研制过程主要借鉴前苏联经验,主要作为国家***策文本来研制的,***治主导的倾向比较突出,相对来说,脱离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这种情况在“92大纲”文本的研制中得到了改善,变化是第一,文本编制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的加入,使大纲文本与教学实践有了结合的主体因素:其次,大纲初稿制定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再进行修订,体现了大纲研制过程的相对开放性,进一步加强了课程文本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吸收和借鉴了欧美地区国家课程设计的先进经验,文本研制过程体现出鲜明的行***模式,并且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严密、有序的设计流程,并把文本研制过程与反馈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程文本的质量,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文本研制流程。
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课程方案以及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同步进行,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严密的过程,从***2(见下页)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课程方案与标准研制的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具体包括1.项目招标,确定研制方案与人员2.基础研究3.新课程方案即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形成;4.修改与修订5.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颁行。而且整个研制过程又于一系列的反馈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反馈系统是在“草案”公布前,反馈系统是在草案“草案”公布后,这使课程方案与标准的研制过程形成了持续开放的机制。
***2:“课程标准”设计流程***
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课程设计人员内部的讨论协商逐步发展到课程设计的内部与外部相关人员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协商文化
“56大纲”的文本研制主要是历史教材编写专业人员的内部讨论与协商:“92大纲”就扩大到历史教材编写专家、高校历史学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的讨论与协商,而“课程标准”则充分发挥了历史学专家、历史教育专家、课程专家与***官员之间的对话优势,形成了一种协商文化,在不同专业视阈的融合中推进历史课程文本的研制。课程标准研制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官员、课程工作组成员、课程项目组与课程标准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坚持、协商与妥协。就历史标准研制过程而言,协商文化主要表现为课标组内部成员的协商和历史课标组、课程组与***官员之间的协商两种形式。
3.由中学历史课程文本的***研制逐步发展到多学科(包括课程方案)文本研制的组合
“56大纲”和“92大纲”都是***的研制过程,“课程标准”的研制则和课程方案以及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同步进行,这种文本研制流程有助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文本能够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文本体系。
四、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研制过程的反思
新中国60年多年来,我们往往只重视历史课程设计的结果,而忽视历史课程设计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过程进行研究的成果,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者也缺少对历史课程设计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
“56大纲”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具有鲜明的行***色彩,从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评价,这套大纲的文本质量还是很高的。30多年以后,参加过大纲编写的苏寿桐先生对这套大纲的评价是:“不但对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以后历套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6大纲”的研制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者先,确定大纲文本研制的议程、规划过程和审定都是由行***部门来完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具体的执行机构。其次,研制人员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写人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历史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人教社历史室的大部分编写人员是1953年以后从全国各地调入或借调的,主要研制人员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的专家只有杨生茂和李纯武两个人。研制人员的历史学专业背景决定了“56大纲”只能构建一套历史学科体系的中学历史课程。又由于世界史研究人员较少,在短时间内制定出高质量的大纲文本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世界史部分更多地借鉴前苏联的历史教学大纲也是当时的必然选择。第三,受***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既定的,所以本次大纲的研制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第四,主要依靠研制人员个人的作用,集体协商与研讨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而,五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内容有较大差异。第五,研制过程比较简单,与历史教材编写同步进行,大纲成了教材的缩略本,或者反过来说,教材是对大纲的具体化。
“92大纲”研制的过程与“56大纲”相比,行***色彩有所淡化,学术性凸显,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制流程,讨论编写意***,明确分工一草案整合,集体讨论一通过审查,进行实验一重新修订,通过审查一正式颁行。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主要特点是,第一,研制的过程比较科学,尤其是“进行实验”和“重新修订”这两个环节,使文本研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大纲在实施中的操作性。第二,参与大纲研制的人员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既有教材编写专家、历史学专家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专家,还有优秀的中学教师参与,这些人员集中在一起,反复交流、研讨与协商,及时吸收了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既保证了教学大纲文本的质量,又增加了教学大纲在实施中的适切性。第三,制定过程比较平稳、从容、务实、有效、严谨。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作了重大调整,在历史课程发展史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其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少课程设计理论的支撑,课程设计过程安排得不够科学。如文本研制的时间比较仓促,研制人员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与磨合:文本研制过程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形式,缺少教学实践的检验,缺少对课程标准文本的及时评价簿等。文本研制者的代表面不够广泛。具体来说表现如下,第一,缺少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历史学者参与,第二,文本的研制者大多是没有从事过中学历史教学的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家,第三,师范大学从事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较少,第四,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者占极小比例:第五,始终没有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中,受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影响的课程专家在理论层面起着绝对的引领作用,他们的很多教育理念是积极的和先进的,但新课程实施十多年的事实证明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这些理念的僵化操作破坏了历史课程的科学性。在文本研制过程中,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如历史课程设计的基础研究(包括教育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蓟、国际比较研究、学生需求研究等工作做得不够深入,致使制定出来的课程文本与教学实践、社会实际差距较大。在协商过程中,讨论的问题不能聚焦,缺少必要的学术争鸣。这么短时间要研制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是不可能的。人少(尤其懂中学生学习需要的人少)、时间短、反对意见听得少是这次课程标准研制的最大不足。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对历史课程设计过程本身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没有对设计程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设计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组织,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的设计实践和借鉴别国先进研制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能开发出适合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一套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真正能为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发挥作用。
年历制作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美国;比较
Abstract:A characteristic system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s built gradually in the last 100 years’ development in USA.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volvement and the system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USA and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British,France and Japan.The experience in USA could surely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our preservation work in China.
Key words:historicpreservation;USA;comparison
中***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8-51(8)
美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今也不过五百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州与地方***府拥有高度自治权,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个人对私有物产拥有高度自,因此美国历史文化保护运动的发展轨迹及形成的保护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
1美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历史文化保护运动在19世纪初出现萌芽,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在此过程中,保护运动参与的主体、保护理念和保护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美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五个阶段。
1.1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美国早期的保护活动几乎都是由私人发起或资助,保护多缘于爱国主义的情结,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与国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有着密切关联的标志性建筑,通常的保护方法是将这些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相似的用途,代表性的事件包括费城***厅(Independence Hall)(***1)、纽约纽伯夫的乔治・华盛顿司令部、弗农山(Mount Vernon)华盛顿故居等的保护。这一时期***府对保护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大众对保护的兴趣也不大。联邦***府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参与保护活动, 187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1889年拨付第一笔历史文化保护资金2000美元用于亚利桑那州 “大房子”遗址(Casa Grande)保护[1]。
1.2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1920年代末)
190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历史文化保护法《古物保护法》(the Antiquities Act),该法规定,未经***府部门批准,任何人不得盗用、挖掘、破坏或销毁***府拥有或掌管的任何历史或史前的遗址、古迹或古物。但该法主要是针对***府拥有或掌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也仅局限于遗址、个体建构筑物和物件。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府开始关注保护,但***府和民间的保护行动还是各行其是。
1.3保护运动活跃阶段(1930年至1960年代初)
1930年代开始,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进入活跃期。保护动机从单纯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展到对遗产美学和文化意义的关注,保护对象也从个体建筑扩展到建筑及其所依存的历史环境或地区。各级***府开始参与保护,相关的法律开始逐步建立,民间保护组织迅速发展。
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在1931年,查尔斯顿市建立起美国第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Old and Historic District)(***2、3)。之后保护区做法开始在其他一些城市陆续推行。1933年联邦***府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历史建筑调查工作。1935年联邦***府颁布《古迹保护法》(the Historic Sites -Act),明确 “保护对国家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迹、建筑和构件是一项国策”。依照该法,列入国家重大历史文化意义资源名录的遗产已不必局限于***府所有的财产。比较有影响的民间保护组织如建筑历史学家社团、美国州与地方历史协会和历史文化保护国家信托组织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建立。受联邦***府和民间保护力量的推动,州和地方***府开始全面参与保护活动,专门负责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地方***府机构开始陆续设立。
1.4法制建设活跃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
1966年《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该法建立起了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体系。该法明确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和目的,建立起了历史文化场所(historic places)国家登录制度、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认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咨询委员会制度。之后,与之相关联和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其中对历史文化保护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法规包括1969年的《国家环境***策法》(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1976年的《税制改革法》(the Tax Reform Act)①,1976年的《历史建筑修缮标准和修缮导引》(Rehabilitation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Historic Buildings),1977年的《国家邻里***策法》(the National Neighborhood Policy Act),1978年的《税收法》(the Revenue Act),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法》(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等。由于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属于私有财产②,这些法律的出台在规范各项保护活动的同时,建立起了私有文化遗产的保护激励机制,从而奠定了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如《税收法》提出了修缮历史建筑可以减免所得税的优惠***策③,通过税法改革将***府和私人的保护努力联系了起来。 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法》对这项***策惠及的范围和奖励的额度又作了进一步扩展④。与此同时,地方***府也在积极探索遗产保护的其他激励办法,开发权转让(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 TDR)⑤的做法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些保护***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保护热情,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美国历史保护运动达到了高潮。以列入国家名录的历史文化场所为例,1968年列入国家名录的历史场所共有1 204件,至1985年,数据达到37 000件左右。1976年至1989年,大约有21 000个修缮项目实施,吸引私人投资达140亿美元[2]。
1.5保护***策调整和完善阶段(1980年代以后)
联邦***府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相关激励***策进行适度调整,州和地方***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尝试通过地方税制的改革来激发业主的保护热情,包括所得税减免,财产税冻结、减免和扣除,历史建筑类博物馆免除销售税,非盈利性保护团体免除财产税等奖励***策。有些地方***府还推行了低息贷款和周转贷款等计划来促进对历史建筑的修缮。遗产保护的内容进一步拓展,1980年代国家文化遗产地区开始列邦***府的保护计划。历史文化保护也开始得到社会较广泛的认同,延续城市特色、振兴历史街区、发展旅游业被许多城市确定为核心发展策略。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速度开始加快,许多地方开始编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2美国历史文化保护的体系构架
2.1联邦层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1联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美国联邦***府推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国家登录历史文化场所(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s)、国家公园系统(National Park System)和国家遗产区(National Heritage Areas)。
(1)国家登录历史文化场所
历史文化场所国家登录制度由196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创立。国家登录的历史文化场所(historic places)包括在美国历史、建筑、考古、工程技术和文化方面有重大意义的地区(Districts)、遗迹(Sites)、建筑物(Buildings)、构筑物(Structures)和物件(Objects)⑥等。有资格入选国家名录的历史文化场所首先必须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
与重要人物的生活有关联;
能体现一个时期、一种类型或一种建造方法的独特个性,或大师代表作,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或个体普通但群体特点鲜明的作品;
承载着或可能会承载历史上或史前的重要信息。
此外,列入国家名录的历史文化场所还必须具有较高的 “完整性”,对历史文化场所完整性的评估通常包括七个方面,即位置(Location)、设计(Design)、环境(Setting)、材料(Material)、工艺(Workmanship)、感受(Feeling)和关联性(Association)。历史文化场所必须在几个方面表现突出才可能入选国家名录。截至2008年9月登录在册的国家历史文化场所已超过八万处。
(2)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
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是依据1935年颁布的《古迹保护法》,由内***部于1960年开始设立了一个保护分类,并在1966年被写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
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是指具有重大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场所,其与国家登录的一般历史文化场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认定的标准更高,更强调遗产的国家意义、国家关联性和高度的完整性。入选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的遗产会同时收录进国家登录历史文化场所名录中。通常,美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从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名录中选取。美国目前被认定的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接近二千五百处。
(3)国家公园系统
国家公园系统是指由联邦***府所有的,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的包含自然奇观地、著名历史文化地区或场所、各类室外休闲活动地等在内的各个单位的统称。1872年,格兰特总统签署《奉献法案》(the Act of Dedication),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来陆续有一些自然遗产地、战场和遗址等被认定并保护下来。目前国家公园系统包含392处“公园”,其中有自然景观地、遗迹、战场、湖滨、河流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等等。国家“公园”的规模差异很大,从几十平方米到数百万公顷不等。
(4)国家遗产区
国家遗产区具体是指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独特景观地区。在该类地区内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和休闲娱乐资源组合在一起,通过留存的物质要素和居民的传统习惯向人们传递着与国家历史文化有关的重要信息。因而申请认定的地区必须是仍有居民居住的区域,人们在这个地域可以领略到当地的文化传承。国家遗产区项目从1984年开始实施,遗产区由国会认定。
在遗产区的保护过程中,公园管理局只负责提供技术、规划和有限的经济援助,具体保护实施的决策权掌握在当地居民和组织手中。
美国的第一个国家遗产区――伊利诺伊和密西根渠国家遗产廊道(the Illinois &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建立于1984年。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认定的国家遗产区有49个(***4),类型包括工业小镇、城市社区、农业地区、战场、河渠走廊等。
2.1.2联邦层面的主要保护机构
(1)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国家公园管理局是联邦***府负责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机构,隶属美国内***部,除管理390个国家公园外,还负责历史文化场所国家登录的组织和管理,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认定,联邦历史文化保护基金及补助金的管理等工作。
(2)历史文化保护咨询委员会(the Advisory Council 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历史文化保护咨询委员会是依照1966年《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成立的一个***的国家机构,也是联邦***府唯一的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务的咨询研究机构。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向总统和国会提供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咨询;对有关遗产保护的管理和立法提出改进意见;对影响遗产保护的开发项目和***策进行评估;当***府的行为影响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促进联邦***府部门制订计划和***策,推进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实现;宣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3)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信托组织(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国家信托组织是美国目前唯一全国性的致力于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其主要工作包括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咨询和技术帮助,帮助地方发展历史文化地区的旅游业,资助遗产教育、社区振兴、地方保护组织发展等。如今,该组织在全国已经有250 000名会员和7个区域办公室,为全国50个州的一千多个地区组织进行过合作。
(4)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
建筑师协会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在州和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在建筑师协会内设有历史文化资源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识别、研究国内和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对职业历史建筑师进行培训等。
2.2州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
2.2.1州历史文化遗产登录
除国家登录的历史文化场所之外,美国大部分州建立了州历史文化资源登录制度。多数州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参照《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有关历史文化场所的五大分类,但具体各州在分类、认定标准方面又有差别。多数州已经建立起了登录历史文化遗存的地理信息系统,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对本州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查询。
有些州还设立了历史文化资源登录之外的其他保护类型。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其州一级的遗存保护类型就包括州历史文化资源登录(California Register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州历史文化标志地(California Historical Landmarks)和州历史文化景点(California Points of Historical Interests)。截至2008年1月,加州列入国家名录历史文化遗产2 380处,州历史文化资源名录遗产25 000多处,州历史文化标志地1 044处,历史文化景点851处。
2.2.2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1)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State Historic Preservation Officer,SHPO)
在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中, SHPO既有联邦***府官员的职能,负责联邦保护项目在州层面的实施,还承担州***府官员职能,组织和管理州***府推行的保护计划和行动,此外还要协助地方(如郡、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的开展。1980年以后,依照联邦法律要求,每个州都设立了SHPO, SHPO由各州委任,定期向内***部报告联邦保护计划在各州的执行情况。
(2)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全国性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Historic Preservation Officers,NCSHPO)
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全国性会议(NCSHPO)是由各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组成的专业协会,创立于1969年。NCSHPO为各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提供了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各州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互通信息,就当前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及解决对策进行交流。通常NCSHPO***由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咨询委员会成员承担,与会者还包括一些其他保护组织和联邦***府机构的成员,这种组织方式加强了州与联邦***府的沟通。
(3)州历史文化保护评审委员会
很多州设立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提名列入国家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并向州保护官员提出提名建议。有些州(如密歇根州)的历史文化保护评审委员会还对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纠纷或争议有最终裁量权。
2.3地方层面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2.3.1地方的历史文化遗存登录
地方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登记是国家和州历史文化资源登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城市已经对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过调查和登记,建立资源库,并对有突出价值的遗产进行分级认定,但在具体的认定标准、程序上却各具特色。以毗邻的圣・莫妮卡市和洛杉矶市为例:
圣・莫妮卡市按照遗产的价值和特点,将遗产分为有价值的构筑物(Structures of Merit)、标志地(Landmark)和历史文化保护区(Historic District)三类,其中标志地是指具有突出价值的个体遗产,保护要求最为严格;有价值的构筑物是指价值一般的个体遗产,保护要求是在业主计划拆除前必须提请评估;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个体遗产积聚,且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立必须经由社区大多数业主的同意并经城市议会批准。
洛杉矶市设立了历史文化纪念地(Historic-Cultural Monuments)和历史文化保护叠合区(Historic Preservation Overlay Zones)认定制度。历史文化纪念地是指有突出价值的个体遗产。历史文化保护叠合区是指在历史、文化或建筑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地区。其中历史文化叠合区概念的提出源自实际的规划管理操作,即在对该类地区实施规划管理时,要将区划(Zoning)规定与对地区保护的新要求叠加。
2.3.2地方历史文化保护机构和组织
(1)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办公室(或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
《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确立了地方***府认定(Certified Local Government)制度,即经联邦认定的地方***府,可以直接向联邦机构推荐国家登录历史文化场所,并对联邦拨付各州的保护基金拥有优先获取权,该制度的目的是激励地方保护活动的开展。地方***府请求认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设立专门管理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事务的专门机构。目前,很多城市设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不同城市保护委员会的职权差别较大,其主要任务包括调查、整理、登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信息咨询,参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向州或联邦推荐历史文化遗产等等。
(2)地方的民间保护组织
美国民间的保护组织在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保护组织可以分为三类,即保护联盟、历史保护社团和社区组织。其中,保护联盟主要是以资金帮助和提供义务咨询服务的方式来支持保护活动;历史保护社团通常通过周转基金的方式租赁或购买濒危的文化遗产,对这些建构筑物进行修缮,寻求建筑新的用途;社区组织是地方最基层的保护组织,其尤在历史文化地区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组织的工作是制定保护区保护条例并监督保护条例执行。有些社区组织还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细分为不同的委员会,各司其职监督和执行保护区保护工作[3]。
2.4各级***府在保护体系中的角色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府在历史文化保护活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较而言,联邦***府主要是建构保护活动的上层建筑,保证各州在保护方法上的一致性。联邦***府除对联邦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和管理外,对私人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经济激励***策(如保护资金援助、联邦税减免等),鼓励地方***府和业主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给予恰当的保护。
在美国各州具有高度的自治权,且州的立法对地方具有权威性,州通过立法影响地方的保护行为,同时也授权地方***府制定适宜的保护***策。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加州颁布的环境质量影响法(the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Quality Act)要求开发项目在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质量影响(包含对历史文化资源影响)评估,并对评估报告有严格审查程序规定;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的财税法(the California Mills Act)授权地方***府与历史建筑业主签约,对其维护和修缮历史建造的行动给予财产税减免的奖励等等。另外,州历史文化保护官员(SHPO)还对州内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调查,执行联邦***府推行的保护计划(如保护基金发放),在联邦***府和地方***府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最直接和有成效的保护活动实际是在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初的调查、认定工作起始于地方,历史文化保护法令、条例和措施的具体实施在地方,对历史建、构筑物改变的审查、批准和否决权在地方,业主直接接触的官员也是地方官员。只有在地方层面,***府的保护努力和民间的保护行动才有效结合,推动保护行动的实施。
3美国与英、法、日本等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比较
美国同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对单一历史建筑物“博物馆式”的保存,到对更广泛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遗产的保护关注,再到对居民生活着的历史性场所――历史街区、自然遗产地等的保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不断扩展,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财***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同这三个国家相比,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如下特点:
(1)保护运动起步晚,发展快
法国早在1830年国家即设立了历史文化总监一职,对历史文物进行监督和管理。1840年法国公布首批567栋保护建筑。1887年法国颁布第一部保护法――《历史建筑保护法》,明确了文物建筑保护是公共事业,***府应该干预,并创立了一个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历史建筑管理机构。1913年出台的新《历史古迹法》已经基本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要点。英国早在1877年就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1882年颁布首部《古迹保护法》,1900年颁布的第二部《古迹保护法》,已将保护对象从古遗址、古建筑扩大到宅邸、农舍、桥梁等有历史意义的普通建筑。日本在1897年颁布《古社寺保存法》,遗产保护已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19年又颁布了《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保护古迹名胜和天然纪念物,进一步拓展保护内容。美国直到1935年联邦***府颁布《古迹保护法》才明确对国家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迹、建筑和构件的保护是一项国策。
尽管美国的保护运动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几乎与这几个国家在同一时期(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现了遗产保护的高潮,各种保护法律相继出台,保护方法逐渐成熟,保护制度趋于完善。法国在1962年制订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令――《马尔罗法》,1983年通过的《地方分权法》设立新的遗产保护概念――“风景、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区” (ZPPAUP),进一步完善了遗产保护体系。英国1953年颁布《历史建筑及古迹法》,成立历史建筑委员会管理资金补助,1962年颁布《地方***府(历史建筑)保护法》,要求地方***府必须提供资金或贷款保护当地的历史建筑。1967年颁布《城市文明法》,确立保护“历史保护区”,1974年颁布《城乡文明法》,明确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和景观的保护,1980年颁布《国家遗产法》,设立“国家遗产纪念物基金”。日本在1966年制定《古都保存法》,保护京都、奈良、镰仓等古都的历史风貌。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存法》,增加了保护“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群”的内容。1996年又修订《文物保护法》,增加了“登录建筑”的制度。美国在1966年出台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法》建立起了国家遗产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在之后的二十余年的时间联邦、州和地方***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财税、环境保护与评估、历史建筑修缮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遗产保护的法制体系,建立起了较完善的遗产保护运行机制。
(2)民间力量在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民间力量在这几个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都表现活跃,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与英、法、日本等国***府主导、民间参与、自上而下为主的保护运动发展轨迹不同,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特点,民间组织始终处在保护运动的前沿,引领保护运动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对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由民间组织发起和引导的,联邦和地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基本是在民间社团组织的推动下出台的。由于实行听证制度,在现实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社区民众和一些民间组织对保护活动的进程往往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遗产保护的资金保障方面,美国民间资金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英国,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是由国家和地方***府提供的财***专项拨款和贷款,***府每年拨付的保护资金数额巨大。法国对于被保护的建筑和区域,***府也都给予建筑维修补贴,只是针对不同权属、不同保护等级和类型的保护对象,***府承担的维修费用比例及各级***府分担的维修费用有差异。即使对于所有权属于私人业主的古建筑,国家也要承担15%―50%的修缮费用 [4]。日本的保护资金也以国家和地方***府提供的补助金、贷款和公共事业费为主,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捐助。各级***府依据保护对象重要程度及实际需要划拨保护资金,如对传统建筑物群的保护国家及地方***府各承担50%补助费,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和地方***府分别负担80%和20%的补助费,而由城市景观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地区一般由地方***府筹措保护资金[5]。而在美国,***府的保护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主要用于***府拥有的遗产保护当中。对于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主要通过***府税收优惠***策(如所得税减免、物业税减免等)、经济优惠措施和财***投入带动社会投资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保护当中,并且收效明显。此外美国慈善事业发达,个人和企业捐助也成为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
(3)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遗产保护体系
因国情不同,各国的保护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英国保护立法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立法,地方***府主要是执行、解释国家立法,并通过制定地方的法规性文件进行有限的补充,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含了古迹、登录建筑、历史保护区及历史古城等不同层次的保护内容。法国立法体系则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立法主要是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和保护资金等原则性内容,地方立法侧重于制定更为详尽的保护细则。法国现行遗产保护体系内容包括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建筑、城市、风景遗产保护区”、历史艺术城市及特色小城镇等,其中的景观地⑦、“建筑、城市、风景遗产保护区”、历史艺术城市及特色小城镇等保护内容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的保护立法体系也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立法主要确定由中央***府负责的部级的重要遗产的保护,而更广大地区的遗产的保护则要依靠地方立法确立[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包括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物群、文化遗产保存技术、埋藏文化遗产等,其将无形的文化遗产、民俗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物群纳入保护体系当中。其中的纪念物也不仅包含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如贝冢、古墓、遗址、老宅、庭院、桥梁等古迹,还包括了具有较高艺术或观赏价值的峡谷、海滨、山脉等名胜,以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动物(包含生息地、繁殖地和迁徙地)、植物(及其原生地)、地质矿物及特异自然现象发生地等自然遗产[7]。
美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联邦立法、州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联邦层面的立法主要是保护联邦***府拥有的和国家登录的文化遗产,并确立联邦与州和地方***府在保护方面的合作关系。州和地方登录的更大量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依赖地方立法,各个州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地方特色制定地方的保护法规。针对私人拥有的文化遗产占绝大多数的特点,联邦和地方的立法都强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激励机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方面,联邦***府结合美国特点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国家公园系统和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区保护计划,强化了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其中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区保护计划在保护内容和保护方式上都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行了扩展。州和地方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分类和认定标准上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结合遗产的特点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保护***策。
4结语
经过近百年的演化,美国逐渐建立并形成了与自身***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遗产保护内涵不断延展,保护的主体从最初的民间和私人为主,后到***府关注,到如今已经建立起由联邦***府、州***府、地方***府、民间团体和私人共同参与并紧密联结的保护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联邦、州和地方***府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州和地方在保护策略制定和保护机制建立方面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地域差异较大,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出现历史文化资源快速流失、保护资金短缺等问题。美国灵活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策激励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注 释
①1976年《税制改革法》废除了对拆除老建筑的经济激励措施,同时推出了历史建筑基本修缮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策,激励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
②根据1994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历史保护国家信托的统计资料,1994年国家登录历史场所共62058处,其中私人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占71%,联邦所有占6%,州所有占5%,地方***府所有占18%。
③1978年《税收法》提出了联邦修缮投资税减免(Rehabilitation Investment Tax Credit)***策,规定修缮商业和有经济收益的历史建筑,开发商可以获得在其应缴的所得税中免除额度为10%修缮费用的税收优惠奖励。
④1982年《经济复苏税法》规定对商业和有收益的历史性建筑进行修缮,所得税可减免修缮花费的25%,有40年或3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可以分别减免修缮花费的20%和15%。
⑤开发权转让(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是指在区划要求可以进行更高密度开发的街区,被认定为历史财产的业主可以将其土地潜在的开发权出售给其它基地的业主,即开发权被其他基地的业主购买,并在该基地上使用。通过开发权的转让,历史财产的业主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TDR于1965年在纽约最早得到应用,后来被其他很多城市效仿。
⑥建筑物是指主要为人类活动创造的各种形式的遮蔽场所,如住宅、仓库、教堂、旅馆或类似的建造物;构筑物是指有别于建筑物,为提供遮蔽场所以外目的而创造的具有功能性的建造物,如桥梁、水渠、水坝、栅栏、高速公路、灯塔、地窖、隧道、风车等;物件主要是指艺术性的,尺度较小,易于建造的构造物,如界标、喷泉、雕塑、纪念碑等;遗迹是指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史前或历史上人类居住地或活动地,或具有历史、文化或考古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如战场、村落遗址、早期人类居住地等;地区是指由规划或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历史和美学关联性且意义重大的集中连片的遗迹群、建筑群、构筑物群、物件群或是他们的组合。
⑦景观地指具有“艺术的、历史的、景观的”价值或是“留下传说的、留下人类杰出痕迹的”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地和遗产地。
参考文献:
[1]TYLER N.Historic Preser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2000:33-58.
[2]MORRIS M. Innovative Tools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R].Chicago: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2:3-9.
[3]FRANK K,PETERSEN P.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the USA [M].New York:Springer,2002:77-79.
[4]赵琳.法国古建筑保护概论[J].古建园林技术,2002(1):38.
[5]王星光,贾兵强.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年历制作篇5
一、基本情况
我们按照XXX、XXX的通知精神,结合XX市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了《XXX关于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的实施意见》,对这次干部学历、学位清理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及组织领导都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实施意见》的统一安排,从XX月XX日开始,我们三家管档单位,对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在职干部,尤其是对副科级以上干部(正科级XX人,副科级XX人),1980年以来获得的大专以上学历、学位逐个进行了清理登记。经过两个多月的检查清理,对XXX名在职干部的学历学位进行了清理登记,共登记干部学历XXX个,其中全日制教育学历XXX个(中专XXX个、大专XXX个、大学XXX个),在职教育学历XXX个(中专XXX个、大专XXX个、大学XXX个、研究生X个)。在检查清理过程中,未给予承认的学历XX个,尚未给予认定的学历XX个。
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工作小组。为了维护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保密性,我们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部长牵头,干部科有关同志具体负责实施的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小组。从外单位抽调2名***治素质强、熟悉干部档案工作的同志,3名刚参加工作、社会关系少的同志组成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干部学历、学位的检查清理及登记工作。
二是集中学习,把握***策界限,严肃纪律要求。部里对抽调的XX名同志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集中学习、培训。组织他们系统学习X办发[XXX]XX号文,特别是对XXX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有关情况的说明》,进行了认真地学习研究,并结合检查清理工作的实际,对XXX组织部下发的两份传真电报进行了认真学习领会,使他们充分认识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他人负责,就是对组织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检查清理的范围、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为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严肃检查清理工作纪律,要求他们在检查清理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维护干部人事档案的严肃性;严禁吸烟,确保档案安全;不能随便议论和泄漏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不得私自涂改、抽取或伪造干部档案材料;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对发现学历、学位材料缺少的,不得私自索要,一律统一登记,由部里统一征集,从而确保了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检查清理的方式方法。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仔细对照干部档案中的干部履历表表头、学习、工作经历部分,认真检查干部已归入档案的学历、学位材料是否全面、真实、一致,并如实填写《干部学历、学位审核登记表》和《干部学历、学位情况登记表》,认真做好检查清理记录,严格审查鉴别有疑点的学历、学位材料,保证干部学历、学位审核登记的真实、准确、有效。
坚持维护学历、学位区别性原则。在清理工作中,我们对全日制教育学历和在职教育学历进行了严格区别。对于工作一段时间后,在自考、电大、职大、管理干部学院等脱产学习并毕业,获得国家教育行***部门承认的,认定为全日制教育学历,对此认定的关键是看是否脱产学习。对这种情况,我们都反复对照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进行认真识别,模糊不清的,还与有关部门、学校联系,了解情况,防止出现差错。
坚持维护学历、学位真实性原则。在检查清理中,对归入档案的干部学历、学位材料进行逐一检查,核对其学生(员)登记表、考生登记表、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鉴定表)、学历证明等材料是否齐全,认真辨别其字体、照片、学校盖章等是否具有时间的可靠性。对于1993年至1997年,在省内有关高校、干部院校举办的学制二年以上的班次,学业证书经“XX省干部教育验印专用章”验印,一律认定为省业余(大专、大学)学历。对于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取得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资格的,均未给予认定。此次学历、学位检查清理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北京经济函授大学、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山东公安专科学校一年制专业证书班、国防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半年制中级指挥班、烟台大学一年制专业证书班、鲁迅文学院函授部、辽宁刊授***校等院校,因不具备颁发学历证书的资格,其学历都没能给予认定。
坚持维护学历、学位原始性原则。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院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换了校名、系名或专业名,例如,XX师范专科学校现改名为XX师范学院,XX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改名为XX师范大学文学院等等。因此,在进行干部学历、学位登记时,均以干部本人在校时的校名、系名、专业名进行填写,以保证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
四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对于大学普通班、干部专修科、省业余、***校等一些特殊性学历,坚持与其他一般性学历区别开,并进行严格的审查鉴别。1970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入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当时没分本专科,我们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传真电报要求,均认定为“大学普通班”。1980年以来的二年制干部专修科学员,因当时招生已纳入国家计划,学员统一选调并参加入学考试,在校执行***统一制定的学籍管理办法,接受全日制教育,其学历认定为全日制教育学历。对干部专修科与干部培训班、干部进修班严加区别,在认真审核,仔细鉴别有关学历材料后方给予认定。对于***校学历,登记时均在大专、大学、研究生前加注“中央(省、市委)***校”字样,以示区别。而对于一些具有培训类性质的进修班(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培训班(***校理论培训班)等类似班次,按照规定,其有关证明材料不属于学历材料,只能认定为“培训类材料”,并在其干部本人档案内相应材料的“类号页”章下加盖“培训类材料”印章。
三、取得明显成效,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严格审查鉴别,我市的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了干部学历、学位,维护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严肃性。譬如:1970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入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当时没分本专科,致使这些同志在填写有关表格时无法确认自己的学历层次,填写不统一。通过这次清理,我们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传真电报要求,统一认定为“大学普通班”,使干部人事档案更加规范,更加完整。
二是为严格执行《条例》提供了可靠依据。《******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通过这次对学历的检查登记,把干部学历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教育两大类别,使干部学历更清楚、更系统、更规范,更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全市干部学历、学位实行动态化管理,为组织部门严格执行《条例》,培养、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可靠依据,防止出现较大偏差。
三是提高了干部对学历的认识。通过对承认学历、学位的认定和称呼的规范,对不承认学历、学位的清理,以及对档案中不齐全学历、学位材料的查找归档,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干部对学历、学位重要性的认识,改善了其学风,增强了其学习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是少数干部对学历、学位材料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向一些干部索要学历材料时,不少人认为自己有毕业证,还要证明材料干什么,有的人已毕业十几年了,学历材料还滞留在自己手里;不少办学点,特别是***校、函授学院对有关学历材料转递入档不及时,造成许多同一届次的学员同时缺少学历材料,给学历清理工作带来被动影响。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二是学历材料不规范、不一致。有些干部档案中缺少学历、学位材料或者不齐全;有些干部所填写学历、学位情况与档案中学历证明材料不相符合,有的只参加过几个月的培训却填写为毕业,从而给检查清理工作带来困难,使一些干部的学历、学位一时难以认定。
三是索要学历证明材料困难。在向干部本人索要有关其学历材料时,部分老干部对收集学历证明材料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快离岗了,有没有学历无所谓;还有一些时间比较早,尤其是1990年以前的干部学历,证明材料遗失的,由于间隔时间太久、学校变更等原因本人已无从查找,从而加大了收集学历材料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下一步对尚未确认学历、学位进行重新认定工作的开展。
年历制作篇6
关键词:单片机 液晶显示模块 C51编程
液晶显示模块在各种测量仪器、测量装置、显示仪表等日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对器件的测量精度和显示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时间的测量不但要准确,而且需要读取数值更直观更方便。本文介绍由单片机AT89C52和DS1302控制12864点阵液晶显示模块实现电子万年历的设计,并且用Proteus软件对整个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
1 系统构成
本系统设计中使用的单片机为AT89C52,其内部是8位的CPU,8KB片内ROM以及256B的可使用的片内RAM,32根并行I/O接口,两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五个中断源,两个中断优先级的内部结构。其中单片机的电路有复位电路,时钟电路。
其次还用到美国DALLAS公司推出的高性能、低功耗、带RAM的实时时钟电路DS1302,它可以对年、月、日、周日、时、分、秒进行计时,具有闰年补偿功能,工作电压为2.5V~5.5V。采用三线接口与CPU进行同步通信,并可采用突发方式一次传送多个字节的时钟信号或RAM数据。
本系统里用12864LCD显示模块来显示万年历的年月日、星期及时间信息,该液晶模块使用KS0108控制器,5V电压驱动,带有背光,内置8192个16×16点阵,128个字符及64×128点阵显示RAM。与外部CPU接口采用并行或者串行两种控制方式。
单片机在控制液晶显示模块的接口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访问方式和间接访问方式,直接访问方式是把液晶显示模块作为存储器或I/O设备直接连接到单片机总线上。而间接访问方式是把液晶显示模块作为终端与单片机的并行接口连接,而单片机通过对该并行接口的操作实现对液晶显示。一般在进行液晶显示模块的控制时,采用间接访问的方式。如***2所示。
2 软件设计
由于系统实现的功能为万年历显示,这就包括了公历和阴历两种历法的显示,在本文中利用单片机实现公历与农历的转换,采用的是查表的办法。
计算公历日对应的农历日期的方法先计算出公历日离当年元旦的天数,然后查表取得当年的春节日期,计算出春节离元旦的天数,二者相减即可算出公历日离春节的天数。以后只要根据大小月和闰月信息,减一月天数,调整一月农历月份,即可推算出公历日所对应的农历日期。如公历日不到春节日期,农历年要比公历年小一年,农历大小月取前一年的信息。农历月从12月向前推算。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公历和阴历的日期。
软件编程的程序主要有几个子程序包括年月日的公历和阴历的计算和显示程序,星期的计算程序和显示程序,***形界面的显示程序,时间的设置与显示程序,按键判断扫描程序。在电路里面还设置了可以对年月日和时间进行调整的三个按键,用来调整日期和时间的显示。主程序的大致流程***如***3所示。
3 Proteus软件设计与仿真
按照硬件设计要求,在Proteus软件内搭建硬件仿真电路。如果在没有仿真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路板和元器件的焊接调试,不但焊接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成功率低也会使设计成本升高,但是使用Proteus软件仿真可以使所设计的电路实用性提高,解决实验设备和实验项目不足的问题。使用Proteus软件对万年历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并且将C语言编写的程序进行编译后,将生成的.HEX文件载入单片机以后运行,硬件电路***和运行结果如***4所示。
4 结语
在单片机与液晶显示模块的接口和软件编程中,关键是要满足液晶模块的时序控制,初始化、操作和写入要显示的内容,通过DS1302的使用,可以降低编写程序的复杂程度。通过Proteus仿真软件平台和Keil编译软件实现单片机控制液晶显示模块的万年历设计与仿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设计效果。由该电路利用相关软件设计印制电路板,就可以制作出实际的电子万年历。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也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莫禾胜,唐晓辉.基于LCD液晶显示器的时间显示系统设计与制作[J].科技信息.2010(21):106-107.
[2]朱奕丹,余文.单片机控制的点阵***形液晶显示模块[J]. 仪表技术.2007(3):13-15.
[3]赵青格.单片机和液晶显示模块接口及驱动设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12):6225-6228.
年历制作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经***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工作,我们称之为***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熟悉学籍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时快速地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和判断。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中的问题。
年历制作篇8
的机会。这不,一张张、一本本,独具创意的宝宝日历,让小天使们的美丽、可爱都定格在回眸的那一刹那。
宝宝:王子新革
制作者:格格妈妈
格格,大名王于新革,是妈妈爸爸的心肝宝贝。背景选择天空的色彩,象征着人生的舞台,无边无际,晶莹剔透的雪花是宝宝纯洁无邪的心灵,她在空中自由地飘落,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中自由地舞蹈。
宝宝:铖铖
制作者:铖铖妈
设计说明:做这样的年历其实很简单,最主要是选择好年历模版的款式,要能把宝宝的12张照片都摆 上,大小适中,最好是有阳历阴历对照的(因为很多生日和节日都是阴历的);而这款年历的每个月份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特殊的日子(比如春节)用特殊的颜色标记,比较醒目:由于07年是猪年,麦兜年历当然是首选啦!怎么样,可爱吧。
宝宝:书剑
制作者:书剑妈
在制作这个年历卡片的时候,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上的每行字句,每一抹色彩都是我精心设计的。除了那只小猪,因为时间的关系用了网络素材,其余部分皆属原创。
书剑,照片中的你正用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在妈妈的眼中,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最帅气的宝宝。祝你快乐幸福!
宝宝:崔子灵
制作者:崔睿
设计说明:这本年历是我送给宝宝的新年礼物,象征着来年红红火火和蒸蒸日上。宝宝的天真为王格调,大部分字体的颜色采用热烈奔放的红色,星星点点的卡通圣诞老人、卡通植物、卡通动物增添了年历的活泼
元素,每本年历都有十二个月和个醒目的数字“2007”组成,设计简单,主题突出。
宝宝:小雨
制作者:小雨妈
四月的天气已经渐嗳,所以我选用了比较柔和温馨的粉红色作底色,而且粉红色也比较适合女孩子,再加上个卡通的小娃娃来增加童趣,让我们着了不爱都难。宝宝的这张照片呢,也是同月分拍的,很符合这个月的穿衣打扮,当时宝宝正在玩滑梯,我看到她开心的样子,连忙举起相机拍下她的瞬间。
日历制作Stey by Stey
做这套台历需要用到的软件叫AdobePhofoshop,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制***软件,一般网上可以***。对于PS比较熟悉的妈妈可以利用从网站上***下来的各种素材自己制作,生疏一点的妈妈呢,也不怕,可以从网上直接***自己比较满意的模版来制作。利用模版制作比较简单,自己会简单的抠***和拉放照片即可。
Stey1
打开PS软件,从“文件”目录下的“打开”打开自己想要制作的模板,
Stey2
仔细看一下模板,考虑一下放置宝宝照片的位置,打开照片,用拖拉工具(工具栏最上面右边一个),把宝宝的照片拉进这个模板里:
Stey3
照片拖进来后,我们要开始调照片的大小以适应相框的大小,并且要把倾斜度调到与相框吻合,调的时
候注意***层位置应该在宝宝照片的层,用CTRL+T,这时候照片的四周就会出现一个矩形,并有各个支点,点鼠标右键,就会出系列选项,我们可以先选自由变换来调整照片的大小,记住调整大小时定要同时按住SHIFT键,要不然,照片会变形。调好大小后,再重复以上操作,在选项里选“旋转”,就可以调整照片的倾斜度了:
年历制作篇9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路线;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
同志指出,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全体***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的群众路线教育。这一科学论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不仅揭示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还为我们创新和发展***的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
一、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是走好***的群众路线的前提
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不同的社会历史研究出发点去研究社会历史,得到的社会历史观也绝然不同。唯心主义者从神或者精神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认为英雄人物而不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结果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相反,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地活生生地人的吃、穿、住、用、行等社存在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力地驳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1]之所以如此,首先,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马克思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恩格斯认为从物质生产的基本条件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一切历史现象的说明就变得简单起来,“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治关系来说明。”恩格斯称之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3]和历史唯心主义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站在现实生活的物质基础上,“以自然史的精确性考察了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4],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劳动人民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的动力、研究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动力的时候,所应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推动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历史规律借以实现出来的基本途径。社会历史过程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律),但是这种客观规律无法自发的发挥历史作用,而是通过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实践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发挥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社会历史过程的结果,即“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这些都深刻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人民群众的实践在社会历史规律实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是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英雄人物往往产生于人民群众中间,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不过,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面前,英雄人物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它的作用如果不能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英雄人物也终将不能称之为英雄人物。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待群众和个人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真学习和把握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员干部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员干部践行***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的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和建设的胜利。
从内容上看,***的群众路线基本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个是***的群众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的正确的领导方法。“为了谁”曾经是困扰中国***进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旧民主主义***者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保护和延续精英阶层的利益,就是凭借自身的理念和经验构建起来的、看似符合百姓需要的、抽象的利益。忽视了人民群众在***中的实际利益诉求,因而始终无法取得***的彻底胜利。与之相反,我们***从成立时的那天起,就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三座大山,是为了人民***,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我们***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实践表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都要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目标落到实处呢?我们***还需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历史上,无论是晚清的改良派还是***派,抑或是五四时期的先驱们,都不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一例外地主张依靠“社会精英”的力量去实现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车轮已经证明这种主张行不通。与之相反,我们***从创建初期就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毫不掩饰地公开宣布自己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并坚持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社会变革。***的二大提出:“我们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7]指出:“***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正真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的群众。”[8]这些依靠群众的观点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的。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本身的实践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发挥的状况,又直接决定着社会历史过程的结果,那么我们***的***和建设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战争年代,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的胜利,就是由于我们***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天,我们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就不可能化解内部矛盾,抵御外部敌对势力的侵蚀。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还要求我们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这是总结我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真理。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尚处幼年时期的中国***,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重视不够,甚至打压解散工农群众武装,所以当发动反***时,我们***遭受严重挫折,轰轰烈烈的大***归于失败。十年土地***初期,***内“***”力量占据了上风。领导者不顾***处于低潮的实际,没有认真分析工农群众的***意愿,做出的实行全面武装***的决策,严重脱离群众,使***力量遭到重大损失。为了挽救危局,我们***重新把工作重点转向争取群众上来,明确要求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统一战线。1929年12月,又指出,“一切工作在***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9]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其他领导对如何处理***和群众的关系,改进***的群众工作方法等问题,也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此后,在***的群众路线指引下,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分析总结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提出***的方针和***策,用以指导中国***和建设实践。可以肯定地说,离开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离开了***的领导者作用和人民群众作用的有效结合,我们不可能取得***和建设的胜利。
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推进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才能长期走好群众路线。
理论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实现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还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这是长期走好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客观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理论初创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于从无产阶级运动中总结、提炼群众工作的一般原理,对于实践中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强调群众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更重视从制度上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列宁把接近群众作为衡量无产阶级******纪律的标准,还把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工作制度化;为了反对,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列宁亲自领导改组了工农检察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对***员干部监督的法律法规。这些实践从制度上为苏共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要求将“相信群众”作为国家建设治理的一条基本原理,并贯彻到***权和制度建设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生活中的运用。***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推进***治体制改革、克服的法宝。这是对群众路线制度化的充分肯定。这些一脉相承的从制度上落实群众路线的探索,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我们***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自身建设和外在挑战的巨大压力。如何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成为化解压力继续推进新的改革开放的关键。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十提出的总要求。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夯实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的***治优势,就要不断推进群众路线制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推进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新形势下走好群众路线,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必须推进群众路线的制度化设计。这是巩固***的群众基础和执***基础的迫切需要。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东西。***认为“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做坏事。制度好了,坏人也难做坏事”。强调“整风活动要重在制度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这为我们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的纪律八条的颁布,公务接待标准的制定以及巡视制度的确立等等,从制度上为我们***走群众路线、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也要看到,实际工作中各种制度的执行力还不强,许多制度在实践中形同虚设,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没有完全杜绝。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是把接近群众工作作为***员干部的硬约束,像执行***的纪律那样执行***的群众工作制度,使广大***员干部不能、不敢脱离群众。二是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设计群众工作制度。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发展成果不能为人民群众共享,群众路线制度化就是句空话。三是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切实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以人民群众的监督来制约权力,消除“技术官僚”治国带来的脱离群众的负面影响。
推进群众路线的法制化。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的法制化任务显得尤为迫切,部分***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违法乱纪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确保***员干部执行好***的群众路线,除了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外,更要通过法制化把群众路线理论转化为***员干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以增强***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刚性约束。一是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员干部自觉树立法治思维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提高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及时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成熟的制度化的群众工作方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三是制定落实人民群众监督权的法律,对落实人民群众监督权不力的***员干部,视为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依法给予法律制裁。
推进群众路线的现代化。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和指导实践。时展到今天,群众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上,而是包含了分配公平、***治民主、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诉求。针对群众知识、群众结构、群众要求出现的新变化,推进群众路线现代化,一是***的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二是***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务必要现代化。随着网民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问***和掌握网络话语权成为必然。***博客、微博、微信,甚至官员个人微博、微信的开通,表明***员干部已经意识到通过网络媒介密切群众的重大意义。但是***务更新不及时,部分群众意见没有回应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顶层设计,把网络问***和掌握网络话语权,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员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还要敢于网上“亮剑”,学会在虚拟世界中下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
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是根本,法制化是保障,现代化是客观要求。矛盾凸显期也是***员干部大有可为的历史时期,每个有责任的***员干部都应认真思考推进群众路线制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坚持和创新***的群众路线,才能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夯实我们***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群众基础。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的群众路线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页。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6]《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校,1991.9。
年历制作篇10
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历史性水域;逐渐发展;共进国际法;当代演进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1)融入海洋争端的应对,为国际社会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新视域。一直以来,主张历史性权利构成海洋权益争端中的焦点问题,亟需国际法解读。在国际法视野下,历史性权利与相关历史性主张,诸如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权原以及历史性捕鱼权等概念互为关联、互为纠缠。为了回应上述问题,本文撷取历史性水域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历史性水域制度的编纂与发展,进而深度阐释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当代演进。
作为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历史性水域的涵义是变动的。为此,本文将其置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予以考察:第一,深度探究历史性水域国际法蕴意的发展,进而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历史性权利”的质疑;第二,作为国际社会治理海洋的重要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与发展依赖于国际海洋法治文明成果的诠释与固化。为了用国际法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国应主动、全方位讲清这一理念的国际法内涵。(2)
一海洋争端中主张历史性权利的困境
海洋争端中主张历史性权利面临的首要困境,在于“历史性权利”的涵义尚未固化。海洋争端中一国主张历史性权利时,通常难以得到相关国家的认同,且其国际法涵义不稳定。一般地,历史性权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对某一陆地或海洋区域的占有,并且历史性权利的基础通常并不来自于一般国际法规则,而是该国通过“历史性巩固”的过程所取得的。(3)然而,对于如何理解“历史性巩固”,则存在很大学理上的争议。这是因为,海洋权利的历史性问题,总是需要一国必须明确证明海洋权利的控制和从事界限管理的持续性作为事实性基础的,而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4)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历史性权利所囊括的“时间”因素难以确定,其通常取决于具体的个案情况。(5)
深入认知历史性权利的国际法内涵及其国际法效力等问题,还需要借助于梳理相关国际裁判机构在该问题上的认定。其中,突尼斯诉利比亚案下对历史性权利的认识影响深远。该案比较倾向于历史性权利是侧重于一国在公海海域主张的非主权性质的海洋权利,往往是指一国的历史性捕鱼权。(6)在此基础上,历史性权利可以被推演出主权性的历史性权利和非主权性的历史性权利。但是这一界分过多是停留在理论探究上而缺失实践的印证。后续的判例强化了历史性权利侧重于捕鱼权的色彩,而与主权色彩的权利关联度日渐式微。长期以来,历史性权利的认可并非依赖于时效,而仅仅是“长期使用”的“受尊重”的权利。(7)同样,在卡塔尔诉巴林案中,国际法院认为,与巴林主张的争议海床的珍珠海岸的历史性权利一样,这些主张从来没有导致主权色彩的权利。(8)南海仲裁案下对历史性权利涵义的认定,成为该案的核心和焦点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历史性权利在性质上是一般性的,可以是主权,但也可以是更为有限的权利,如捕鱼权或者通过权。(9)从历史性权利的国际法实践上审视,其属于晚近才被提及的概念,导致历史性权利的国际法涵义处于不断变迁中,其国际法语境下的具体蕴意尚未被固化。(10)
海洋争端下主张历史性权利面临的另一困境,是历史性权利在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国际法效力有限。一般地,海洋权益争端包括海洋中岛礁主权及其相关水域划界所形成的海洋权利争端。通常而言,海洋中岛礁的领土主权的取得和变更受制于领土法,而海洋权利的确定规则依赖于国际习惯法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岛礁领土主权(尤其是远离大陆的洋中无人岛屿主权)与海洋权利划界纠缠在一起。(11)1982年《公约》界定了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对于领海而言,沿海国在领海海域享有的权利也不是完全的排他性主权色彩的权利,因为依据《公约》和国际习惯法,领海的“完整性”被无害通过权所突破和减损。(12)诸多岛礁主权争端判例将历史性权原视为争端国是否实行有效控制规则的证据之一。而在海洋划界特别是领海划界中,国际法理论与实践通常赋予“历史性权原”很强的国际法效力。这一点被《公约》第15条上升为国际法成文规则。(13)国际法无法避免不同的国际行为者的偏好、利益与***治价值。(14)历史性权利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构成识别海洋划界中的因素。(15)历史性捕鱼权的效力不断在海洋权利争端中得到适用,但是其根本的国际法效力通常限定于专属经济区内,而无法在岛屿主权争端中获得适用。实践表明,传统捕鱼体制不应该对岛屿主权和海域划界形成实质影响。厄立特里亚诉也门案就厄立特里亚方面对传统(历史性)捕鱼体制的质疑,仲裁庭给予详实的解释:“传统捕鱼体制是存在于红海两岸渔民之间的一种长久的惯例,两国渔民可以自由地进入任何一国海岸捕鱼并交易其产品,不受两岸***治关系的左右,更不应为近代西方主权思想所影响。”(16)
二历史性水域制度的编纂、逐渐发展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历史性水域的蕴意及其编纂
历史性水域制度很早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早在20世纪之初,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历史性水域问题(表)。1910年的北大西洋海岸捕鱼案中,仲裁员德拉戈提交给仲裁庭的反对意见认为:“有许多海湾经过远古惯例承认,可以作为沿岸国的领海,不管它们的湾口是否宽于一般的海湾。”1922年国际法协会提出草案,初略地认为“在国家通过持续的管理而行使管辖权的海域范围内,国家可以主张其河口、海湾或邻接部分的海域权利。”(17)这是国际社会开始编纂历史性水域问题的重要文件,它开创了系统探讨历史性水域法律问题的先河。1956年一些国家提出讨论历史性海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并初步形成题为《历史性海湾备忘录》的文件,系统梳理历史性海湾的国际法问题,诸如历史性海湾和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海湾理论的起源与正当性、相关国家有关历史性海湾的立法实践以及若干重要判例。(18)虽然,该文件是以备忘录的形式探讨历史性海湾理论问题,但是其影响很大。
在突尼斯诉利比亚案中,国际法院确认有关历史性权原的规则属于一般国际法范畴。但是,有一点似乎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就历史性水域或者历史性海湾可能存在特殊制度。(19)这表明历史性水域规则并不仅仅限于历史性海湾。一国领土所包围的历史性海湾内的水域与领海之间的区别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一区别并非总是以所有令人满意的明确性来表述的。(20)历史性海湾是国际社会早期关注的历史性水域类型。旋即,国际社会以国际公约形式,确认历史性权原和历史性海湾等概念及其法律地位问题。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领海与毗邻区公约》和《大陆架公约》,首次将历史性海湾写入国际法文件。(22)1962年联合国秘书处发表《历史性水域,包括历史性海湾的法律制度》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该文件通过引述1951年英挪渔业案,提出“历史性水域”的概念并尝试着对历史性水域的构成要件予以明确的界定,并认为历史性水域不限于历史性海湾。(23)英挪渔业案中,英国和挪威双方都同意历史性水域不仅仅限于海湾。(24)《历史性水域,包括历史性海湾的法律制度》不仅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梳理历史性水域的理论与实践,而且提出构成历史性水域的三个因素,即一国对历史性水域的主张、对特定水域实施有效管理的持续性以及外国的态度。(25)
表相关的若干国际法文本与重要判例(21)width=698,height=363,dpi=110
被誉为“海洋宪章”的1982年《公约》缺失“历史性水域”的措辞。但是,1982年《公约》明确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权原以及“特殊情况”在海洋划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并赋予历史性权原以“例外条款”地位。国际社会所展开的历史性水域制度的编纂,体现出遵循谨慎的风格和导向。历史性水域是沿海国在相关国家共同体的默许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明确、有效、持续地行使主权权利的水域。(26)历史性水域基本上是在狭义的“历史性海湾”概念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来,其法律地位不是源自一般国际法规则。(27)可见,在历史性水域制度编纂的初期,历史性水域所承载的历史性权利具有浓厚的主权色彩,其所意指的海域通常侧重于海湾和内水。不仅如此,“历史性水域”这一概念被英挪渔业案等重要判例所阐释。
至于是否可以在海峡水域主张历史性水域,国际社会和一些海洋大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正如英国在英挪渔业案中所承认的那样,即使是两倍于领海的海峡,至少在原则上也可以被称为历史性水域。挪威的诉状声称其拥有的“历史性权原”不仅延伸到斯凯尔加德群岛的其他海域,而且一直延伸到伊德尔雷亚,历史上该海域属于内水。(28)事实上,世界范围内诸多海峡被沿岸国主张为该国历史性水域。由于国际社会一贯秉承海峡应该维持航行自由的观念,这导致一国主张海峡海域为历史性水域难以获得认可。俄罗斯等国家试***将相关海峡纳入历史性水域的主张引发国际抗议。(29)即便是如此,历史性水域的类型展示其具有发展性,历史性水域的权利范畴和国际法效力不断演进。可见,历史性水域并不仅仅局限于内水、领海以及特殊的海湾。
(二)历史性水域蕴意与国际法效力的发展
1951年英挪渔业案确立了历史性水域的性质并不仅限于内水,它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存在的观念。(30)1982年突尼斯诉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裁决,在确定历史性水域的国际法效力上迈出重要一步。国际法院认为,历史性水域应该受到尊重。该案中突尼斯的捕鱼区包括其大陆架的入口处,应该得到承认。突尼斯所主张的历史性水域与《公约》所奠定的专属经济区等制度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突尼斯并没有选择把自己的主张建立在《公约》的基础上,这显示突尼斯对自己所主张的历史性水域的自信。显然,该历史性水域所承载的历史性权利不再属于内水或者领海的权利范畴,而是一种主权色彩逐渐消退的历史性权利。
然而,上述趋势在丰塞卡湾案中受到挑战。1986年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签署特别协议,将包括丰塞卡湾的岛屿主权争端在内的有关陆地岛屿和海上边界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31)国际法院最终判决丰塞卡湾为历史性海湾,其水域为历史性水域,并且构成三个沿海国共同享有主权的水域。该案的重大意义是以历史性水域主张某一特定水域被一个以上国家所享有。(32)毫无疑问,丰塞卡湾案在解决海洋权利争端上具有积极的国际法作用和价值,特别是争端国以历史性水域为依据而主张主权得到裁判者的认同。(33)之所以认定历史性水域不绝对构成沿海国的内水或领海,具体的法律地位要根据个案特殊环境来判断。(34)
即便如此,历史性水域制度向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领域延伸成为一种趋势。1982年突尼斯诉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突尼斯声明历史性权利能够延长至海床,即《公约》框架下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国际法院认为,一个国家仅仅依据其所谓的历史性捕鱼权,而主张大片海域作为排他性主权性质海域,除非该历史性权利意味着是一种完全主权意义上的权利,否则该权利主张不应该得到支持。国际法院认为突尼斯依据其1951年法令而单方面主张其专属渔区而强调历史性权利的重要性,进而主张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边界,这种做法不能剥夺相关国家依据《公约》获得的海洋权利。(35)该案中争端各国都互相承认争议海域属于历史性水域,更为重要的是,裁判者也没有否认争议海域属于历史性水域。由此,可以推论出该争议海域属于历史性水域,但是其所承载的历史性权利却不同于内水或领海所具有的主权色彩的权利,而是具有其他性质的权利。可见,历史性水域制度的编纂和发展,预示着其具体蕴意和国际法效力是不断变迁的。
基于维护本国和地区海洋利益的需要,主张历史性水域的立法逐渐进入国内立法的视野。(36)就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言,主张历史性水域的国内立法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这与该时期世界各国的无序“蓝色圈地”运动有关。虽然,有国家和地区基于某种考虑,最终在国内立法上放弃历史性水域的规定,但是历史性水域的涵义与法律效力日益发展。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法治阐释之路径
新时期中国提出并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基本的内涵在于世界各国在追求自身海洋利益时,需要建立在一个可以为各国所享有的正义感和安全感的价值秩序。(37)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洋法治解读与诠释,不仅为传统海洋争端和棘手问题的应对提供新视野和新场域,而且也是理性回应国际社会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质疑。
1.路径之一:“共同体”的理念
法国人卢梭认为“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其建立的基础是社会公约。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某种憧憬与共同理解,是国际社会的联合体,其基础是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相同性。(38)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海洋治理和海洋秩序构建中形成的共识。故此,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来不是突然涌现出来的产物,而是国际海洋法治的发展。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较早使用“国际共同体”概念的国际法文件。(39)国际社会强行法的产生说明各国共同利益的存在,也证明国际共同体的实在性。(40)作为国际社会海洋治理的重要法治文明成果之一的1982年《公约》,其立法宗旨和理念非常崇尚海洋“共同体”理念的表达和宣誓。
1982年《公约》意识到“各个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41)这彰显出《公约》通过海洋法治的路径来构建海洋秩序的“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同时也暗示着《公约》非常重视“共同体”理念的法治表达。进而,《公约》通过第122条和第123条设计出“闭海和半闭海”国际法制度框架。作为半闭海的地中海地缘***治复杂。地中海沿岸各国根据《公约》和各国国内法,可以主张各类海洋权利,诸如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不仅如此,地中海沿海国存在着海洋划界及其他的利益冲突。“地中海行动计划”通过建立特色海洋保护区,有效地回避海洋划界争端而促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合作。(42)由此观之,地中海海洋保护区在实现海洋保护区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着缓解半闭海海洋划界等争端的积极作用。(43)可见,地中海沿岸国之间的合作模式,不仅是积极践行《公约》框架下半闭海制度,而且为当前理解和阐释历史性水域制度的价值提供实践基础。地中海沿岸国的国际合作模式展示其积极的正能量,增强了以历史性水域承载合作理念的信心。
2.路径之二:海洋区域主义
海洋区域主义的突出特征是以1982年《公约》所构建的各国开展海洋区域合作的国际法体制。(44)福西特(LouisFawcett)在回顾国家之间经济与***治区域主义的发展历程时认为,1982年《公约》第8章“区域安排”较为间接地为战后区域主义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45)由于利用海洋越发密集使得地理上的特定海域环境与资源的脆弱性凸显,加之晚近以来国家管辖海域的不断扩展,导致海洋开发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的海洋问题和挑战在半闭海领域交会与激发。(46)正如亚历山大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区域化正成为越来越重要***治现象的世界里,承认海洋中特殊的区域性利益是确保海洋制度达成全球性协议的唯一可行办法。(47)
随着区域国际组织的设计和运行,以半闭海为名的区域治理逐渐得到发展。1982年《公约》对于半闭海制度设计具有创新性。本质上,半闭海关涉海洋划界、海洋航行权利、海洋资源分配等反映国家海洋权益的综合议题。1982年《公约》将半闭海引入国际法,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国际法规则,这是由议题本身过于综合性所决定的。故此,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入到半闭海的国际法治中,不仅可以丰富和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而且也是推动半闭海沿岸国合作的重要指引。半闭海治理的区域化路径充分尊重各个沿岸国的主权,将各国的海洋利益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相协调。(48)海洋权益争端的海域通常属于《公约》第122条下的半闭海。从地缘***治角度上审视,半闭海海洋权益争端与该地区的史地、文化、民族以及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为此,《公约》第123条呼吁半闭海沿岸国的合作义务。(49)绝大多数半闭海海域可能构成历史性水域。故此,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为新时期诠释历史性水域制度提供新场域和新背景。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
一国主张历史性水域是否得到相关国家或者国际社会的认同,不仅仅是历史性水域构成要件的国际法问题,而且也属于国际社会认同感问题。而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国际社会认同感的获得,或许受制于如下若干动因。
(一)传统海洋法理论的反思与检视
历史性水域的理论与实践源远流长。400多年前格劳秀斯与塞尔登之间的争论,实际上隐含着海洋自由与限制海洋自由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思想一度占据上风,并且最终被《公约》固化为基本原则。(50)某种意义上,海洋自由与闭海论之争从一开始便被赋予如何看待历史性水域的色彩。因为海洋自由思想一直贯穿人类利用开发海洋活动中。由于1982年《公约》框架下历史性权利存在立法缺失,加上国际社会对历史性权原理解的模糊性,导致国际社会对历史性水域的基本蕴意与国际法效力认知存在很大争议。作为国际社会治理海洋秩序重要国际法的1982年《公约》,其未能全面地在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方面奠定国际法治基础。不仅如此,与历史性水域密切相关的海洋自由也具有值得反思的空间。早期的海洋自由带来的结果是海洋大国的海洋霸权行为。现代国际社会治理理论崇尚海洋向国际社会可持续提供“公共物品”,进而实现全球海洋秩序的有效治理。因此,新时期国际社会有必要深入反思海洋自由等传统国际法观念。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国际海洋治理实践表明,“海洋自由”的理念正在被“海洋治理”的实践所替代。(51)
前述对传统海洋自由与历史性权利理论的反思与检视,构成理解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的时代背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重新理解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感,在于国际社会有必要反思海洋自由的时代局限性。
(二)“共进国际法”理念的倡导
西方海权论重视国家之间利益博弈而轻视国际合作,奉行以实力决定利益的海上霸权行为逻辑。而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海洋***治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西方海权论的超越。(52)海洋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其包容性和合作性,意在倡导国际社会将个体的海洋私利置于全球海洋共同利益之中。(53)
为此,有学者积极倡导并呼吁所谓“共进国际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夯实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基础。虽然“共进国际法”只是属于学者的倡导,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力值得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印证,但是,其基本诉求回应了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的法治基础。“共进国际法”用来描述一种以下述精神为特征的国际法:包罗万象、因而是共同的;在促进道德或伦理进步方面比在其他方面更为关注,且以人类繁荣为其终极目标,因而是进步的。当代战争的最激烈的战斗似乎不再是以通过武力打败一国或改变体制为目标,而是以重建秩序,赢得人们的心灵为目标的战斗。在这一战场上“共进国际法”扮演着特殊的角色。(54)“共进国际法”理念的提出或者未来可能的勃兴,为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国际社会认同基础开辟了国际法治新路径。
(三)功能性国家管辖海域国际合作的鼓舞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理解历史性水域应该具有包容性。当一国主张历史性水域的同时,应该容忍相关国家亦有权利主张历史性水域,充分顾及或者承认他国的既得利益。至于主张历史性水域所具有的何种性质和类型的历史性权利,则取决于一国对特定海域的国家实践。历史性水域所承载的海洋权利的性质和类型并非相同。(55)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的国际社会认同感,其国际经验来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区上的实践。功能性国家管辖权的国际合作,为理解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发展提供动力。作为比较典型的半闭海,地中海沿岸国基于各种战略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严格适用《公约》框架下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地中海复杂的海域地理特征和诸多沿岸国对历史性水域的各类主张和诉求,要求地中海沿岸国对于历史性水域的主张必须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和克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中海沿岸国家代替性地主张有所差异的功能性国家管辖海域,即基于海域功能路径而灵活务实主张本国的海洋主张,以避免与其他国家的海洋管辖权产生冲突。(56)地中海功能性国家管辖海域实践的合法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故此,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制度,在获得国际社会认同感上,应该充分借鉴地中海沿岸国构建功能性国家管辖海域制度经验。各国在主张历史性水域的同时,应该以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海洋权利为基础,而不是过度和夸大主张历史性水域。
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当代演进
(一)作为历史性水域当代演进之洋中群岛水域
构成历史性水域的要件并非僵化不变,而是随着海洋实践而具有演进性。根据各国对于历史性水域主张的实践,历史性水域可以存在于下列情境:不限于历史性海湾的历史性权原、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洋中群岛水域或者沿岸群岛水域、海峡中历史性水域以及历史性领海。(57)
就主张洋中群岛水域为历史性水域而言,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按照历史性水域构成要件的传统理论来衡量,洋中群岛水域构成历史水域不具有普遍性。这是因为,一国家主张历史性水域必须满足该水域与请求国家邻近的条件,一个国家在另一国附近海域主张历史性水域是不可能的。(58)然而,这一点被不断修正。为了群岛国的利益诉求,《公约》第4部分赋予群岛国周边海洋权利利益的最大化。这主要是基于群岛国的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貌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治的实体,或者在历史上已经被视为这种实体的考量。(59)CAB诉IslandAirlines案的司法裁决中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虽然这种主张由于缺乏证据被裁判机构驳回,但是主张洋中群岛水域为历史性水域的规则,从来没有反对意见。(60)尽管洋中群岛水域作为历史性水域的司法实践不多,但是,在洋中群岛水域主张历史性水域的理据却一直以来得到承认。可见,历史性水域制度的演进性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南海作为历史性水域的法律地位与制度价值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曾经初步提出南海海域属于“特殊历史性水域”,但是其内涵有待于进一步阐释。(61)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的历史性水域的解读,不仅赋予历史性水域以新的时代蕴意,而且也为阐释作为半闭海的洋中群岛水域——南海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新视野。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崇尚海洋事务的包容与合作,并秉承尊重历史。阐释历史性水域制度应该充分意识到历史性水域“自成一体”的属性和逐渐发展的趋向。南海作为历史性水域,其形成不仅反映出南海作为群岛水域构成历史性水域的客观情境,而且也符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尊重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合理的利益诉求。故此,历史性水域所承载的海洋权利并非属于南海海域某一特定国家排他性享有,而应该是南海周边国家都可以依据历史性水域的理据和史实主张历史性权利。历史性水域不仅顾及南海周边国家的合理诉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洋中群岛水域构成特殊历史性水域的实践得到加强,同时也彰显出中国在南海主张“历史性水域”比主张“历史性权利”更具有国际法上的生命力,也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历史性水域制度并非凌驾于一般国际法原则。作为半闭海的南海所承载的历史性水域的制度价值是多元的。南海的国际治理具有1982年《公约》第123条的国际法基础,南海各国应该展***际合作。南海断续线在彰显中国利益的同时,并不否认南海周边国家的合法权益。南海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试验田,其“历史性水域”的法律地位是对传统历史性水域制度的发展与突破,各国可以在“共建共享”理念下展***际合作。
南海作为历史性水域的国际法价值,在于南海海洋争端得以一定程度的缓冲。南海作为历史性水域,应该秉承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海各国的“重大利益”。不仅如此,中国从来都承认南海作为国际航道的自由航行权,从来没有损害承载国际社会根据国际法应该享有的海洋利益。因此,作为半闭海的南海,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南海各国针对南海海域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务实展开半闭海沿岸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南海各国应该有意淡化1982年《公约》的海域路径,而重视《公约》的功能路径,充分顾及“临时安排”的国际法价值,以减缓南海争端程度。
五结论
某种意义上,“历史性权利”并非“权利篮子”,而任意承载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权利群,诸如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权原以及历史性捕鱼权等。这容易导致国际社会的误解。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以及相关海域确立了疆域的信念。中国历代***府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和南海相关海域实施管辖。这与其他国家在南海进行零星活动完全不同。(62)作为半闭海,南海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被描述为“历史性水域”。南海断续线内水域内涵及其功能足以使此水域构成自成一体的历史性水域。(63)作为历史性水域的南海,中国拥有南海诸岛礁的主权,优先行使南海的历史性水域所承载的海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