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师范篇1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已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办学格局转为教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共存发展。教师教育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培养目标的下移,由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转为培养小学教师;其次,小学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要,必须以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再次,教师要由熟悉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方式转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新的挑战也为师专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专的教师教育,应该大有作为。
一、发挥优势,树立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自信心
师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近十几年来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中师资源几乎丧失殆尽,相当多的师专或***升格,或与有关院校合并后升格。目前,仅存的师专不足50所,其中80%以上分布在地(市)一级,是地(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顺应师范教育的转型,师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培养重点转向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小学教师)。
一是源于转型的培养目标要求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转变,取消原来的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专承担。
二是源于师专大多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小学师资兴趣不大。1998年***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从此,我国开始了高师院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小学教师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师本科院校有96所,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而目前全国仅有97所高等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培养小学教师兴趣不大。“本来期望其他大学都来培养师资,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中小学师资根本没有兴趣”。这为师专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四是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去农村化”非常严重,师专仍是农村师资的培养主体。多数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他们普遍缺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经验,相关师资也缺乏农村教育体验,对农村教育教学规律,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不够,培养的学生也极少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村小”任教。而师专所具有的处于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经验,使其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在培养农村师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见,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要树立信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与反映,是办学成败的关键。师专的教师教育要走好转型发展这步棋,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考虑地方性和市场性。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办学方向定位。师专大多分布在各地级市,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这是师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教育应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为农村地区“两基”成果巩固和发展需要,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二是培养目标定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优质师资奇缺,部分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仍需要师专培养。因此,师专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为主的思想***治素质高、教育理念先进、师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体魄健全、学生欢迎、人民满意的优质基础教育师资”比较切合实际;三是服务面向定位。师专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在服务面向上理应发挥地方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品质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四是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对高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只有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其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师范性”和“地方性”两个基本前提。因此,师专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优秀的小学师资,占领农村小学师资市场等方面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
三、产学结合,实现校校合作双赢
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师专教师教育产学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与生产冲小学校)、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在“依托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依托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应紧紧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对人才的素质需要、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场地等进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农村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师资来源;让中小学及其优秀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共同培养未来教师。通过选派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师专的兼职教师、为师范生开设专题讲座,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层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依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场地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桥梁,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便利,为师专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平台。
服务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一项基本职能。因此,师专教师教育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引导教师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要主动走出去,进入地方,深入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全面支持。首先,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并满足中小学的需要。其次,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不仅进行理论培训,还要参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再次,主动与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使研究做到即时现用,有效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领基础教育。实质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创新性(提供有效的帮
助);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实践性(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高师院校积聚了一批教育研究人员,其学科构成与中小学相对应,并有一定的沟通渠道,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引领的基础是研究和参与。师专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展开合作对话,在合作对话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一线教师并开展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应避免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之间产生“生产——消费”“传授一接受”的单向关系。
在产学有机结合中,中小学校可以获得师专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支撑和研究成果支持得以实现改善。教师可以获得师专的专业人员支援得以发展,师专在人才共育和实践基地共建中达成人才培养日标,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在一线的研究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从而实现产学结合、校校联动、合作共赢的格局。
四、加强建设,以品牌求发展
师专的教师教育要做强做优,关键在于加强建设,把教师教育打造成品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师范大学拼学术研究、全国知名度不是师专的长处,坚持打造“精品师范”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特色、创品牌,在地方形成一枝独秀不是不可能。因此,要加强建设,完善机制,重视规划,保证投入,确保形成地方品牌。须抓住几个最关键环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国以来,师专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工作的适应期长。在新的形势下,师专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迫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下移的现实,可采用“l+l+l”的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因此,在第一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文理渗透,重视培养艺术修养,学生集中修完公共专业课、专业通修课。第二年学生集中一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自主研习和实践活动训练。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综合型、多能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二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简单照搬原来培养初中教师的课程来培养小学教师。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和农村学校的实际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要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重点教材、教改项目等建设。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了解,树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专科师范篇2
论文摘要: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转型,对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将有新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已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办学格局转为教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共存发展。教师教育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培养目标的下移,由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转为培养小学教师;其次,小学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要,必须以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再次,教师要由熟悉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方式转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新的挑战也为师专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专的教师教育,应该大有作为。
一、发挥优势,树立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自信心
师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近十几年来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中师资源几乎丧失殆尽,相当多的师专或***升格,或与有关院校合并后升格。目前,仅存的师专不足50所,其中80%以上分布在地(市)一级,是地(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顺应师范教育的转型,师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培养重点转向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小学教师)。
一是源于转型的培养目标要求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转变,取消原来的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专承担。
二是源于师专大多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小学师资兴趣不大。1998年***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从此,我国开始了高师院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小学教师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师本科院校有96所,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而目前全国仅有97所高等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培养小学教师兴趣不大。“本来期望其他大学都来培养师资,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中小学师资根本没有兴趣”。这为师专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四是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去农村化”非常严重,师专仍是农村师资的培养主体。多数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他们普遍缺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经验,相关师资也缺乏农村教育体验,对农村教育教学规律,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不够,培养的学生也极少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村小”任教。而师专所具有的处于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经验,使其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在培养农村师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见,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要树立信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与反映,是办学成败的关键。师专的教师教育要走好转型发展这步棋,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考虑地方性和市场性。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办学方向定位。师专大多分布在各地级市,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这是师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教育应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为农村地区“两基”成果巩固和发展需要,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二是培养目标定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优质师资奇缺,部分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仍需要师专培养。因此,师专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为主的思想***治素质高、教育理念先进、师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体魄健全、学生欢迎、人民满意的优质基础教育师资”比较切合实际;三是服务面向定位。师专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在服务面向上理应发挥地方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品质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四是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对高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只有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其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师范性”和“地方性”两个基本前提。因此,师专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优秀的小学师资,占领农村小学师资市场等方面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
三、产学结合,实现校校合作双赢
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师专教师教育产学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与生产冲小学校)、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在“依托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依托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应紧紧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对人才的素质需要、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场地等进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农村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师资来源;让中小学及其优秀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共同培养未来教师。通过选派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师专的兼职教师、为师范生开设专题讲座,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层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依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场地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桥梁,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便利,为师专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平台。
服务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一项基本职能。因此,师专教师教育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引导教师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要主动走出去,进入地方,深入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全面支持。首先,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并满足中小学的需要。其次,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不仅进行理论培训,还要参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再次,主动与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使研究做到即时现用,有效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领基础教育。实质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创新性(提供有效的帮助);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实践性(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高师院校积聚了一批教育研究人员,其学科构成与中小学相对应,并有一定的沟通渠道,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引领的基础是研究和参与。师专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展开合作对话,在合作对话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一线教师并开展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应避免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之间产生“生产——消费”“传授一接受”的单向关系。
在产学有机结合中,中小学校可以获得师专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支撑和研究成果支持得以实现改善。教师可以获得师专的专业人员支援得以发展,师专在人才共育和实践基地共建中达成人才培养日标,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在一线的研究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从而实现产学结合、校校联动、合作共赢的格局。
四、加强建设,以品牌求发展
师专的教师教育要做强做优,关键在于加强建设,把教师教育打造成品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师范大学拼学术研究、全国知名度不是师专的长处,坚持打造“精品师范”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特色、创品牌,在地方形成一枝独秀不是不可能。因此,要加强建设,完善机制,重视规划,保证投入,确保形成地方品牌。须抓住几个最关键环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国以来,师专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工作的适应期长。在新的形势下,师专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迫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下移的现实,可采用“l+l+l”的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因此,在第一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文理渗透,重视培养艺术修养,学生集中修完公共专业课、专业通修课。第二年学生集中一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自主研习和实践活动训练。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综合型、多能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二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简单照搬原来培养初中教师的课程来培养小学教师。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和农村学校的实际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要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重点教材、教改项目等建设。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了解,树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专科师范篇3
【关键词】专科院校 师范生 师德培养 路径探析
如何增强教师职前培养中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师范院校长期不断追问和不懈追求的问题。《***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教师职业道德”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但如何改变德育类课程高高在上,远离实际的格局?如何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单单停留于说教层面,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师。
一、师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突出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句话:学高奠定师德之基;身正树立师德之本;师爱铸就师德之魂。
(二)师德的重要性
“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发生了一起校园悲剧,该校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张某因为其班上的一名叫婷婷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而对其进行了推搡,致使婷婷摔倒了。婷婷放学回到家以后感到不舒服,于2013年3月11日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其颅内出血,伤情严重。”“河南桐柏教师涉嫌22名小学生”“海南校长带开房”“黑龙江一女教师因过节学生没送礼,把学生骂了一节课!录音内容不堪入耳。”还有全国各地不时发生的教师殴打学生的事件。一个个触目惊、让人气愤的案例,让我们不禁想问,我们的教师到底怎么了?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重要来源。“师范”本身的含义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身正就是指个人道德和修养。陶行知先生阐述真正的教师要“以人教人”,让学生耳濡教师的“理”,目染教师的“德”,以教师为模范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现状
以我校为例,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警惕和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师范生中,虽然有不少人信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人为我”。有的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轻松舒适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对他人对社会想得少做得更少。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冷漠、自私,在集体劳动中表现出怕苦、怕累,在涉及评先、评优和助学金时,有的学生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这些价值取向有待纠正。
2.公民道德素质下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修养。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无视文明行为的规则,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和生活;在墙上乱涂乱画,教室里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吃剩的零食乱丢;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从不问好;有的为一些小事与别人发生争执甚至斗殴。
3.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对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一些同学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薄弱,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不愿意为大家服务;学生宿舍里,时常出现无人打扫卫生、整理任竦南窒螅一些集体活动没有老师就很难开展;对学校的公共设施、公共财产不爱惜,甚至有意损坏公物,这些不文明行为使学校的公物损坏严重。据笔者了解,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踢门摔门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是集体意识薄弱的表现。
(二)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专科院校师范生道德素质下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还有自身修养的因素。
1.从社会层面来讲,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整个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一方面,个人利益、金钱原则大大激发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利己主义的驱动下,一些人抛弃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被人嗤之以鼻。这就使师范生在道德选择上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在学校里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当前社会上许多与道德理论脱节的现象而深感困惑,比如近两年出现多次有学生看到老人摔倒后视而不见,昂首而过的问题。有学生对传统美德产生了怀疑,就会放弃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其价值取向更趋于世俗化和功利化。
2.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在中小学时期一直是“分数至上”,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学生关心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德育工作虽然一直在抓,但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应试教育”的影响弱化了,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针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如果只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3.师范生忽视自身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道德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通常师范生将功利尺度标准放在首位,而用道德标准衡量他人。正是这种在道德判断上的双重标准和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师德修养和公德行为却越来越差。
三、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探析
要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从教师师德培养环节抓起,严把师德培养关。
(一)加强思想***治教育
1.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发挥“两课”的引领作用,上好《思想道德修养》课;同时还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能够认识师德的要素、理解师德的基准、体悟师德的规范、评价师德的行为等。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真正懂得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师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化为教师的行动。其次要加强师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知法、守法、传法、用法。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要渗透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使学生德才兼备。
2.强化各种活动的教育作用。通过***课和基层***组织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进行爱***爱国、热爱社会主义、忠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爱心;通过学习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等的先进事迹,鞭策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质。
3.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广播、网络、板报、校刊等媒介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
(二)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一是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教师实际上是凭借自身的学识、素养、道德、经验在教育和感化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是用自己全部身心在从事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二是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性、自主性和鲜活个性的人,再加上学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种复杂而辛苦的职业。同时要明确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只能是工薪阶层,要转变学生从工资收入上确定教师职业地位的观念。
2.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师职业对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师范生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才能增强他们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见习、实习,让学生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感受、体验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师德才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使学生一生受益。一个教师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他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是他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这些优良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它将使学生一生受益,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四)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在校期间就应在思想素|、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丝毫不敢松懈。首先,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全面实施校园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如《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方法》《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等的严格遵守;其次,在校园内学生向老师问好到进办公室和他人宿舍主动敲门,在课堂上向老师问好和告别,从细节方面渗透基本文明礼貌的教育。学校在引导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除使用纪律约束外,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热忱,如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的评比都是对文明习惯的培养。无论是制度约束还是激励机制,都应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只有学生能做到“慎独”,我们的道德素质教育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天凤.教师职业道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杜时忠.新世纪 新师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关玫玫.教师职业道德修炼[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永宏,高公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凝练教师职业涵养[M]. 课程教育研究,2013(36):244-245.
专科师范篇4
关键词:师范类专科生;就业;新问题;解决措施
中***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1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步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一部分,师范类专科生和普通高职高专学生有共性也有区别,从自身条件来讲,师范类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从外部条件看,他们在就业时又受到了公招需求缩减、逢进必考等***策的影响。那么,师范类学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能否适应新的形势?
二、目前师范类专科生就业存在的新问题
(一)在就业趋势上呈现“两快一降二持续”的特点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地域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分析,自2010年以来,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两快一降二持续”的特点。两个快速增长:即报考公职人员的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据统计,2011年6所师范院校报考过或者有计划报考的人数达到8023人,占师范类专科毕业生总数的73.5%,比去年增加523人;二是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跳槽的频率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9届毕业生一年内平均跳槽1.5次,2010届为1.7次,到了2011届则达到了2次,过于频繁的跳槽不仅不利于积累工作经验,而且还不利于个人职业上的自我累积、提升与发展。一个降低:指一次面试通过率降低,根据数据分析,在已经就业的同学中,面试成功2009届需要1.8次,2010届2.5次,2011届需要3次。二个持续:一是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09届为8010人,2010届为9532人,到了2011届则达到了10915人,与此相反的是,国家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需要师范类专科生的比例逐年降低,据四川省地方***府(含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数据显示,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数2009年为2019人,2010年为1950人,到了2011年则持续下降到1605人,从这两个持续增长或减少的数据可看出,师范类专科生进入所谓“金饭碗”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难。
(二)在就业途径上表现为多元化方向,对口就业比例明显降低
经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提高了入职的门槛,对专科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少,即便是有专科生需求的,也是偏远乡村或者山区中小学。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巨大的家庭及心理压力,很多同学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据分析2009届就业对口率为61%,2010届为55%,而2011届则仅为40%。从学生本人来看,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其发挥专业特长,放慢了成长的步伐,同时也造成了短期内大量的跳槽现象。
(三)毕业生专业结构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现状依然存在
在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问卷中,仍然有大部分单位选择了“对毕业生专业结构不满意”、“毕业生的知识体系有待完善”等选项,说明从目前的形式下,虽然各个高校已经对专业培养方案做了适合市场的调整,但是用人单位依然觉得还有调整的必要和空间。
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师范类专科生由于受到专业限制,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比普通高职高专学生多,再加上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到“毕业起码是个老师”的思想影响,在校期间综合素质锻炼少,对社会认知少,最终造成他们比普通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困难,呈现出更多的就业矛盾。
三、造成师范类专科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师范类专科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举办师范专业相对成本较低,在调研的6所师范院校中,基本上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师范类专科专业,但是在申报专业时却忽略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盲目做大做强,使得师范生的毕业人数连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易招生的专业,如艺术、体育、音乐舞蹈等文(理)科专业,但根据麦克思公司的调查[1]显示,这些专业恰恰是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的专业,这势必会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第三个问题就是由于国家在专科层次方面的***策,使得学校的招生和专业设置的自相对较大,导致一些学校申请的新专业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不足,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培养的毕业生严重和市场脱节,客观上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师范类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2]。一些本应是师范院校长项的教育类课程,由于内容和教法很陈旧,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据调查,现在师范院校里的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等,已成为被学生忽视、不受欢迎的几门课,很多学生反映这两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负责这几门课程的老师对目前中学教育不熟悉,不能运用课程内容现身说法,不能教育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中国经济的多元结构造成学生“千***过独木桥”现象
中国典型的三元经济结构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3],正是由于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作在工资、福利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在连年缩减专科生用人计划的情况下,师范类毕业生仍然大量报考国家工作人员的现象,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家待业备考“公招”,这势必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专科师范篇5
关键词: 领导能力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在当前的高校改革过程中,中等学校或成人学校升级为专科院校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革。在改革的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要求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本文以赣南教育学院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新建师范专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提高高校管理者领导能力
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带头人。新形势下高校领导者的思想***治能力与善于学习能力、长远发展的战略意识、科学判断形势与科学决策能力、开拓创新与引领发展能力、总揽全局与协调能力,以及依法治校与廉***勤***能力是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领导能力。
1.高校的掌舵人要具备一般领导者的思想***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及专业素质与健康的身心素质。2.要有战略思维与全球意识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是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管理智慧。3.具备科学判断形势与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判断高等教育形势是检验领导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4.开拓创新与引领发展能力。5.总揽全局与协调能力。高校领导要善于从全局、长远分析问题,抓住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上。6.依法治校与廉***勤***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应当成为依法治校的示范者,依据法律、法规指导、协调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行***等多种手段实施学校管理。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探讨如何建设一支能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新建专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期,作为培养教师的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培养。
1.教师应该是思想型的教师。2.教师应该是探索型的教师。教师作为探索者,要学会直面教育现实与问题,自主思考、探索、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者。3.教师应该是追求型的教师。新时期的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有演讲家的口才,主持人的风度,演员的仪表仪态,将***的气概,做一个有追求的人。4.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先有优秀素质,教师应以良好的师德取信学生,高尚的行为示范学生,优雅的情趣感染学生。
针对大学老师肩负的重任和职业要求,我认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素质建设:第一,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当好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第二,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首先要应精通专业理论,具有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其次,要具备起码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再次,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尽量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要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等等。第三,练就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传播知识。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其根源必然体现在教学能力要素的差别上。第四,怀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大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需要创新。要从观念上、知识上、方法上、管理上不断创新。第五,需要强烈的敬业精神。树立敬业精神主要应依靠教师自身努力,立志从教,爱岗敬业;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要矢志不移,默默奉献。
三、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学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专科学校已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办学格局转为教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共存发展。教师教育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面临巨大挑战。首先,培养目标的下移,由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转为培养小学教师。其次,小学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要,必须以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再次,教师要由熟悉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方式转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新的挑战也为师专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专的教师教育,应该大有作为。1.发挥优势,树立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自信心。师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顺应师范教育的转型,师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培养重点转向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2.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学校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与反映,是办学成败的关键。师专的教师教育要走好转型发展这步棋,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只有准确、合理定位,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3.产学结合,实现校校合作双赢。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师专教师教育产学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与生产实现学校、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在“依托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三个不同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4.加强建设,以品牌求发展。师专的教师教育要做强做优,关键在于加强建设,把教师教育打造成品牌。须抓住几个最关键环节: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课程建设;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营造氛围。
四、重视实践教学建设
在师范院校中,教学实践过程是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职前训练的重要过程。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培养封闭、教师实践不够、实践资源不足、“教书匠”式技能模仿、基础教育感知和体验不足、对基础教育改革适应不够、与基础教育衔接不畅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明确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指向。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仅将教师教育的目标简单化为“培养教师”。实际上,要使师范生毕业后在教学岗位上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师范院校必须以就业为指向,强化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2.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课程体系予以支撑保障。这就需要对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3.抓好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的转化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对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理论上的探讨而忽视通过有效的变式练习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结果造成师范生“道理都懂,就是不会做”的缺陷。4.加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当对基层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研究水平,具有对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措施。5.搭建互动实践教学平台。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必须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大学——中小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中小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生活场景,使师范生亲历实际学校现场、感受真实教学情境、体验教师鲜活生活,获取教学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洪.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路径选择.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专科师范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以下师范类专科学校: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 年,坐落在享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美誉、“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及商贸中心”之称的广西柳州市。学校目前有柳州、来宾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59亩,其中柳州校区607亩,校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是陶冶情操和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获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部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族大道77号,是一所***建制的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它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来源:文章屋网 )
专科师范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汶川县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4142
国内刊号:51-1536/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专科师范篇8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 College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思茅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8059
国内刊号:53-1137/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专科师范篇9
你好!
首先,真诚地感谢你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荐材料。
我叫XXX,是XX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主攻的方向是水污染治理工程。
我来自农村,艰苦的条件磨练出我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坚韧个性。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正激越豪情、满怀斗志准备迎接。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付出总会有回报!
大学时期,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我选修了中国***史、公共关系、领导科学、写作等课程;自学了网页制作、计算机编程等,掌握了制作网页的技能,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并阅读了大量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专业上,我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有关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相关知识,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深深地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我担任过宣传委员、实践部干事、邓研会干事、环保协会理事等职位。暑假期间,我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2000年度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01年度被评为优秀团干和入***积极分子。
我深深地懂得:昨天的成绩已成为历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辉煌;只有不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本着检验自我、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目的,我来了。也许我并不完美,但我很自信: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满意。我将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悔地奉献给贵单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我执著的追求。“天道酬勤”是我的人生信念。
基于我所学的专业及意向,我求职的方向为:环保类工作或计算机类工作及其相关方向。
最后,祝贵单位事业更上一层楼!全体员工健康进步!
此致
敬礼
专科师范篇10
关键词:师专;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数学教育的目标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即数学教育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素质是指学习者对客观世界中形和数的认识,由直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提高到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抽象数学结构和空间概念,以及处理其相应关系的悟性和潜能的一种素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教育目标,从教育的主体上看,其灵魂正是数学素质。从教师教育特性来考虑,这种数学素质的外延应该适当扩大,还应包括学生从事数学教学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广义的数学素质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子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的需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这一载体来完成。本文中,笔者结合我校近年来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探索,谈谈我们的体会和成效。
一、以基本的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致力于使所培养的数学师资获得适应未来数学教育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涵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高等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应用能力。从下述宏观意义上的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1.极限思想。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思想的实质、是不同于初等数学的主要体现。有了极限理论作为基础,才有高等数学的蓬勃发展。
2.符号化和变元思想。使用符号化语言和在其中引进变元是高等数学高度抽象的要求,它能使数学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简明、直观、形象、准确,更易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极大简化和加速思维过程。主干课程应注重体现符号化和变元思想。
3.函数和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集合到一个集合的一种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则是变量与变量相互制约的条件,它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具有方***的意义。
4.概率统计思想。未来信息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应能够阅读和解释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增强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意识和方法,数学师资当然应该首先具备这种能力和相关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对这一方面有所体现。
5.逻辑推理思想。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使人变聪明的科学,原因就在于学习数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习性.对抽象的数学对象借助符号和逻辑系统进行严格的推理和论证,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良好习性,也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课程设置也要处处体现和强调这一点。
6.数学史思想。数学史本身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是一部数学概念的发展史,是历史上的数学。我们的课程体现数学史,不仅可以将同一概念在古代和在现代的情况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借以展现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启发学习数学的思路,而且可以通过数学家的事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人文精神教育、德育育人教育在数学课程中自然而然地顺利贯彻。
除明确提出的上述六条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外,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该渗透优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学实验思想以及计算机数值应用的意识,满足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
二、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设置专业特设课程
长期以来,当我们在确定数学课程体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总觉得这门课程必须学,那门课程也很重要;这个内容很有用,那个内容也不能少。结果给学生简单“堆积”了不少看似确实“应该学”的知识,过重的增加了纯粹地知识学习课时,削弱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课时。我们也感觉到不对,但课程的内容就是减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地把握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特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遗留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多学,恨不得把他们今后可能要用到知识全部教给他们,这种观念有时甚至是冠冕堂皇的。这就是典型的职前终身教育观念。但是,可以明确的讲,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把他们终身需要的知识学完。事实上,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很有可能是前人从未遇到的,更不可能是书本上已经有的;更何况,知识是无穷的,无论怎样学也学不完,多学一两门课和少学一两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总之,职前终身教育是不现实的,培养数学素质才是永恒的。这样一来,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可以抓住主要矛盾,毫不犹豫的丢掉瓶瓶罐罐,以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为出发点,本着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把那些陈旧的、次要的而又不影响课程的思想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内容坚决的取消掉,把空出来的教学时数去安排那些和中学实际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学后可快速适应中学教学的实用性特设课程。
三、新旧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旧专业课程设置(1998年前)。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专业特设课程:初中数学教材教法、初中数学(代数)专题研究、初中数学(几何)专题研究;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教师口语、书法;教育实践:第六学期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4周。新专业课程设置(1998年后)。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专业特设课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基本***形分析法、数学史、初等数论、中学数学新课程教法;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专业选修棵:数学教育心理学、flash课件制作、数学写作、教师口语、书法、健康教育;教育实践:第五学期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一个学期(16周)。
比较新旧专业课程设置,新设置按照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调整,去掉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入数学分析课程中;调整并增加了专业特设课程,这些特设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从而可以缩短学生从教不应期;教育科学知识课程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这一环节着重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训练,从第四学期开始,就将学生分组实施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包组辅导,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实践由旧设置的4周增加到16周,这一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教学和见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完整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更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效果检测
为了能够客观验证课程设置改革前后的实际效果,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旧、新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的毕业生中各抽取40人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诸如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查、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统计等方法和途径,依据制订的“初中数学教师***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和“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检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次检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果: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极其显著,对照组在这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从而说明新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明显。
五、结论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第一,了解数学科学,系统掌握高等数学专业知识,养成推理严谨,言必有据,条理化的数学思维习惯,能够适度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活动。第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适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从人才的培养层次上来说主要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资,其所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知识不应该是本科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是在保证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科学的整合。从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考虑,传统的职前终身教育体系不再适合时代和个体发展,应当适当地把职后继续教育纳入职前培养阶段中,突出职业技能养成。而大多数专科数学专业往往忽视了这两方面。因此,专科数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是必需的,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进步的。
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本着被培养对象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从数学知识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两方面入手来设置课程,科学整合,合理设计,是完全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所需要的优秀数学师资.我们自1998年施行新课程设置以来,从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的发展业绩统计情况,通过科学的效果检测和大量数据,用事实验证了新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优秀数学师资,能够充分体现专科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同类院校借鉴和推广。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萧树铁,谭泽光等.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3:67-68.
[2]李树臣.关于发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2,5:29-30.
[3]田长生.试论数学素质[J].高等数学研究,2007,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