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成功的过程浓缩,除了拥有数代香港人在这块土地上励志打下的坚实基础,香港回归的十年恰是祖国大陆“世界大国”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亦是相当关键的客观因素。
1919年《新青年》第7卷第1号刊发的卷首语写道:“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的自己所想的,创造***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这是“新青年宣言”,是1988年前***基于对“”在中国历史上伟大意义的认知,呼唤其时青年积极面对崭新社会的有感而作。如果我们考量香港回归十周年(1997―2007年)整个香港史的意义,会发现这样的宣言对于鼓励今日之香港青年同样独具深意。而事实也已经证明,在这十年中,香港的青年正是以这种“宣言式”的精神呼应着正处于数百年之大变局的香港。
香港的近代史饱经沧桑,在一个半世纪里,香港经历了英殖民期(1842―1944年)、日本占领期(1944-1945年)、英国管辖期(1945―1997年)三段历史。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点,无论从民族意义、文化认同,还是从经济模式、产业导向的角度看,这个曾经命运多舛的城市均已呈现给世人一种崭新的面貌。
同样,基于“香港回归十年”这个全新的语境,我们可以将在这十年前后成长起来的香港青年人命名为“新青年”。他们正在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他们已经在香港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他们已经接过上一代香港人手中的接力棒,他们中的杰出者已在更宽广的领域享有近乎家喻户晓的声名。
生于六七十年代
与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引领香港工商业走向世界的一代人相比,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今日香港青年,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前辈创业的艰辛,也很难感受在动荡不定的时局中求存,必须常作商业之外考量的心神煎熬。他们中虽有衔玉出生的接班人,但经过回归十年的打磨,他们已逐渐走出父荫,以更为主体的身份走向新的历史舞台。
他们之中,出生于1964年的李泽钜和李家杰最具代表意义。似乎缘于某种巧合,李泽钜真正走出父辈的光环,以主体身份参与商业实践并为外界更为熟知,始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仅用2个半月的时间即将“TOM网”从无到有运作上市并成功运营(1999年12月7日,李泽钜花2000万港元购买域名,12月16日正式推出,2000年2月23日即上市向公众股票,上市首日终盘价飙升了335.4%,创下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2003年3月,李泽钜先后投资1.2亿港元再次进入内地网络业;2004年1月,李泽钜以约5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航空31%的股权……
正因为李泽钜在香港回归后一连串成功的商业运作,使他紧随其父李嘉诚之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3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与李泽钜相比,与之同龄的李家杰,作为“东方巴菲特”李兆基的长子,1985年就出任恒基兆业执行董事,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但真正为商界所广泛认知,亦是香港1997年回归之后。与李泽钜在多种产业中辗转挪腾不同,李家杰的事业成功主要体现在内地地产业,由其任董事长兼总裁的恒基中国在香港回归后,通过历年在内地地产业数以百亿计的投资而收获丰厚,也使李家杰1999年担任九届全国***协委员之后,得以连任十届***协委员。
而年长李泽钜三岁的蒋丽莉,在任总裁协助父亲做大震雄集团之后,1999年毅然选择自主创业,创办环康集团和易一集团,2001年环康集团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而其本人于今年5月当选香港总商会***,成为香港总商会成立146年来的首位女***。
与老一辈杰出香港人主要在工商领域获取殊荣外,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新青年,在香港回归后,他们彰显力量的范围已辐射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他们之中,有出生于1969年的陶荣,1998年――香港回归后的次年,年仅29岁的陶荣即担任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并于2007年当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有出生于1972年的曾子墨,这位曾任职摩根士丹利的首位华人女性分析师,现在已是名闻华人世界的财经主播;有出生于1973年的黄金宝,他在2001年获得自行车亚洲锦标赛男子个人公路赛冠***,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有希望获取金牌的香港运动员……
当然,还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虽然他并非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但他的成长履历同样与香港回归后的十年相呼应,并且因为他的过于年轻而让人们对新香港寄予更多的憧憬,他就是1990年出生的陈易希。2004年,凭借智能保安机械人的发明,陈易希获得第55届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国际天文学会由此用“Chanyikhei”(陈易希的英文拼音)命名了一颗小行星,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华人中学生。
躬逢其盛
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成功的过程浓缩,除了拥有数代香港人在这块土地上励志打下的坚实基础,香港回归的十年恰是祖国大陆“世界大国”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亦是相当关键的客观因素。
这十年,伴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香港充裕的资本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投资腹地,而香港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内地的红筹公司而更显牢固,物流中心的角色也因内地巨额进出口货物的周转而得益。
如果摒弃来自祖国大陆的因素,我们会难以想象。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财富相差无几的王永庆家族与李嘉诚家族,时隔十年之后,两者身价会相差四倍之巨(2007年福布斯富豪榜,李嘉诚身价230亿美元,王永庆身价54亿美元)?而由李家杰领衔的恒基中国,为何会在短短几年内在内地地产业的投资高达数百亿元?
就是在香港回归的十年内,祖国大陆给他们带来了广阔市场和丰厚利润。李嘉诚的百佳超市和屈臣氏超市已开遍内地的大中城市,其码头生意也已在深圳和大连布点,而其旗下的和黄地产更是在多个城市盖起了商业地产。而李家杰在内地历年巨额的地产投资,也在短短数年内获利丰厚。
回归十年,内地给香港带来不仅是工商业的发展,完全可以推断――如果没有华人对凤凰卫视的收视率支撑,再知性美丽的曾子墨也不会在数年内红遍华人圈;而吴彦祖等新一代年轻艺人的崛起,可能尚需时日……
知道了这些,我们才会理解美国《时代》周刊为何会相隔十年之后,对姊妹媒体《财富》10年前发出“香港已死”的错误论断用25版的篇幅进行更正。6月7日,《时代》这样描述道――“香港明白,在这样一个幸运时刻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运了!此时此刻,中国内地正变得日益 开放,可以给予香港――这个混血的、有点外国风情的孩子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
就是这种“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的机会”,使得回归后的香港可以名副其实地冠之为“新香港”,相较于回归前,她在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位置继续前移至19位,其股市市值排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其集装箱吞吐量排列全球第二。
也就是这种“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的机会”,使得今天的香港青年一如近百年前的“五四青年”,在面临香港这座城市数百年难得之大变局之时,能够在继承先辈“香港精神”的基础上,以“新青年”的朝气和激情创业奋进、坚持不懈。而今年5月,由恒基中国***李家杰牵头,包括恒通资源集团***施子清幼子施荣忻、新世界集团***郑裕彤长孙郑志刚、霍英东长孙霍启刚、信和集团***黄志祥长子黄永光等香港富豪第二代组成的“青年百人会”,则可视之为香港新青年的“富豪后代样板”,他们已经冲出父辈的余荫,用自己的肩膀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新特质
与李嘉诚中学一年级的学历、李兆基只在私塾念完了小学相比,他们的后代――李泽钜和李家杰的知识起点无疑要完善得多。李泽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口气拿下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建筑管理硕士三项学位;李家杰于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香港总商会新任会长蒋丽莉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拿下工程学士之后,又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拿下工商管理硕士、制造工程系博士学位。
知识背景的不同,成长环境的迥异,使香港新一代青年身上呈现出全新的特质。与父辈习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相比,他们更喜欢西方规范化的商业制度和文化;与父辈往往一辈子局限于某一两个传统产业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在新兴行业中寻找机会,并更善于利用资本运作将财富迅速放大;与父辈注重在商业与***治之间寻找某种秩序的平衡,他们更强调基于商业自由之上的内心自由。
正是由于李泽钜更为全面的知识背景,使得他深度参与家族事业之后,家族生意能迅速跨越塑料、地产、零售等传统产业,辐射到网络、电信和航空等领域;而李家杰与其父李兆基精于计算的形象相比,则显得要博雅得多,他似乎对参佛悟道更感兴趣;而与“塑机大王”的父亲相比,蒋丽莉则更早地投入到慈善事业,刚过不惑之年就拿出亿元资金成立“海阔天空”慈善基金……
与香港工商界相比,在更宽广的社会领域,新一代香港青年同样积极进取、热心公益:现年33岁的陈英凝,连续多年以普通义工的身份参与前线救援、项目评估及管理等工作,并于2001年起任职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成为该组织历年最年轻的董事会***;38岁的杜聪,10年前毅然辞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职务,从此奔波在中国防治艾滋病一线,成立“智行救助体系”救助3000多名艾滋孤儿。
今日香港“新青年”可能缺少前代香港人克服苦难的经历和起于绝境的意志,但他们普遍接受的高等教育背景,对中西文化的通识使他们视野更为宽广,苦难记忆的缺失使他们能够超出功用目的而去追求事业真正的价值,而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使他们的思想不乏人文色彩。
“新香港”造就了一代香港“新青年”,而“新青年”也必将使香港变得更“新”、更具活力,他们正在、必将领跑香港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