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处篇1
人生如酒,美酒如美人。葡萄酒的生命,发酵结束时相当于它的青春嘉年华,接下来,就需要在贮藏的过程中走向成熟与圆满了。
它在橡木桶中获得更好的颜色,增加诸如植物香、烧烤味等香味。它置身于深色玻璃瓶中,在阴冷潮湿的酒窖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继续成熟。运气好的话,即便过了一瓶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开封那一刻,也会像烟花绽放一般,施展它最后的魅力。
过去,葡萄酒一旦发酵成功,葡萄种植者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葡萄酒变酸之前将它卖出去。中世纪的人们只选择贮存时间不超过一年的酒,因为条件所限,超过这个期限,葡萄酒的酒质就有可能变坏。
葡萄酒变酸的原因,是酒中含有的醋酸菌遇氧后的化学反应。温度越低,反应速度越慢。因此,保存葡萄酒,首要的是隔绝空气与保持较低的温度。
一般人没有酒窖贮藏葡萄酒,而在运输途中,震荡、暴晒,也很容易影响酒的品质。一瓶优质葡萄酒,经过颠簸的路途,再被烈日暴晒,其形其状,犹如美人遭灾,大家闺秀变成做苦役的女奴,纵是绝代佳人,也将以最快的速度残败凋零。有一年去香港,在一个仓库楼前看到工人卸货,成箱的葡萄酒就在烈日暴晒下搬运,不禁扼腕叹息——之前贮藏的工夫是悉数作废了。再想到这些酒将来会到达酒吧或者会所被人们品尝,只好暗自祈祷这些酒不要被我喝到。
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条新闻。2011年6月,荷兰。11瓶来自于波罗的海一艘19世纪的沉船中打捞出的香槟酒,在拍卖会上刷新单瓶拍价记录。
令人震撼的不仅是沉船遗珍的古董价值,还有这批香槟酒的品质。在海底沉睡了近两个世纪,瓶中物竟然保持了醇美滋味,绵绵不绝的小气泡,带着橡木与烟草芬芳的气息……沉落海底的不幸遭际,竟使得香槟酒芳龄永继。
事实上,海底稳定的温度和黑暗的环境,恰好为香槟酒提供了完美的贮藏条件。对于葡萄酒来说,解决了压力、湿度等问题,如同陆地上的酒窖,海洋深处或许是葡萄酒的另一绝佳贮藏之地。
小贴士:
橡木桶贮藏:
保存、运送,进一步陈酿。橡木桶与葡萄酒的关系,如天生佳偶。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具有更好的颜色,这种颜色在瓶贮过程中更稳定,香味更诱人;当然,橡木桶陈酿时间也并非越久越好。不应迷信橡木陈酿酒,未清洗干净或太过老旧的橡木桶,会将霉味、腐木怪味带给葡萄酒,败坏口感,甚至使酒变质。
瓶装酒贮藏:
装瓶后的葡萄酒应避免震荡,避光保存;存于合适的温度环境中。理想状态是恒定12℃,一般情况下,在7到18℃之间即可;恒定的温度优于上下波动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湿度,以70%的湿度为佳。太过潮湿时应注意通风;平放或侧放,使软木塞保持湿润;单独存放,避免吸收其他物品的气味。
海洋深处篇2
身怀绝技才能获得食物
深海中大多数是海盆、海山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中生物相对稀少,因此有人将深海称为“海洋中的沙漠”,这里的动物虽然个体比较少,但种类却不少。
由于可获取的食物来源有限,所以能够在深海生活的动物大都身怀绝技,在寻找食物时各显神通。如深海鱼类大多数都有一张巨大的嘴巴、又尖又长的牙齿和一双特别大的眼睛,一旦有其他鱼类或者动物被它们咬住,便在劫难逃,它们会死咬住猎物不放,直到将猎物吞噬消化掉。一顿大餐之后,它们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然后抓紧时间繁育后代。
有的深海鱼平时将身体埋在泥沙中,在嘴巴上方长出一根长柄,柄的末端有一个发光的小球,作为诱饵不停地摆动,吸引小鱼或者其他小动物前来,一旦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便突然跃起,张开血盆大口将小鱼一口吞掉。由于深海生物贫瘠,这些鱼类获得食物的机会也很小,因此它们被称为机会主义者。
还有一些深海动物靠滤食海水中的食物颗粒生活,如海绵、珊瑚、海葵等。由于深海的海水中食物颗粒非常缺乏,很多滤食性的深海动物和上述机会主义的捕食鱼类的新陈代谢率都很低,生长非常缓慢,所以很多深海动物的寿命都非常长。如有的海绵,经过上万年才长到一两米长。
适应海洋环境的奇葩形态
为了适应深海环境的特殊性,深海动物也衍生出很多特殊的形态。当然,不是所有深海生物都长得丑陋,只是由于它们获得食物的机会很小,所以许多深海鱼长着捕食需要的大嘴巴、长牙齿,以保证不让到口的猎物逃掉,它们的腹部都很小或者已经退化。如冷泉和热液口的生物群落优势种潜铠虾,由于其食物来源正是在它们的身体上生长的化能微生物,因此潜铠虾不再需要利用视觉去寻找食物,因此其眼睛也在逐渐退化。更有一些海绵动物,其形态看上去很像岩石。
身体的颜色能当武器
深海在海水的真光层以下,完全没有光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黑暗世界。因此,有的深海动物为了更好地求偶和寻找同伴,逐渐让自己的体色呈现为在海水中传播最远、最容易被同类发现的大红色,而这类生物往往具有发达的视觉和比其浅海亲戚更大的眼睛,如长刺石蟹。
由于深海的食物稀缺,而制造体色的色素需要能量,也有许多深海动物选择不需要色素的白色来节省能量。有时候,同种深海动物的生活范围小,聚在一起,也不需要靠视觉去寻找同伴和食物,因此,有的深海动物的体色也是纯白色的,如白瓷蟹、海绵、珊瑚、海葵等种类。有的深海动物,为了躲避天敌,身体的大部或者全部呈透明色。有的深海动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如繁殖阶段,还会发出五颜六色的生物光。 海葵
特殊的身体构造
有人好奇深海动物到浅海或者海面后会不会胀爆?其实深海动物的身体构造都是内外通透的。例如蠕虫类的动物海参,其身体是一个囊状,但有口和两个通道使其皮囊内外相通,这样深海水压虽然很大,但海参身体内外的压力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到了浅海或者海面,其身体内外的压力同时变小,内外压仍然相同,所以不会爆裂。
甲壳动物的虾类和蟹类,其甲壳与身体的结合处本来就有很多软组织作为通道,用来平衡身体内外的水压。而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其身体上有大量的小孔作为通道,也不会因此而受到损伤。至于动物体最小的组织单元细胞,虽然是一个微型的囊状体,但其细胞膜上也有无数的小孔作为物质交换的通道,可以传递水压使细胞内外的压力平衡。
即使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抹香鲸,为了追踪猎物,也可以在几十分钟内一口气从海面潜到 2 000多米的深海,是绝对的潜水冠***,然而外部水压变化巨大但抹香鲸却毫发无损。虽然抹香鲸与人类一样,也是用肺呼吸,但抹香鲸已经适应了海洋的捕猎生活,在上浮时有特殊的释放肺部空气压力的机制,因此不会因为水压变化而损伤肺部。
深海里衍生的奇特行为
海洋深处篇3
2012年3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经***批准实施,其中共有17处提到“近岸海域”,如在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中提到“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密度高、强度大,可供开发的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等,在海区主要功能中也多次提到各岸段近岸海域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最为核心的是,《区划》明确提出了“近岸海域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和“近岸海域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区划目标。
在学术研究层面,一个空间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其内涵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差异亦属正常,然而,如果这些空间概念作为实施相应海域管理***策的客观对象,以一种类似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管理文件中,那么其界线范围和内涵意义则都应该是明确的。特别是在《区划》中,这些区域概念与明确的量化管理目标直接对应,就更应该明确其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区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然而,关于上述几个海域范围的概念,在相关的各类典籍、规范、标准和管理文件中,目前尚没有准确定义。因此,本文将在综合分析相关学科领域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与国际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符合海洋地理学科理论和海域管理实际的海洋横向分带与命名方案。
一、“海”与“洋”的划分
一般来说,海洋是由“海”和“洋”组成,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空间地理范畴,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8—2010)对于“洋”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通的广阔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覆盖的底土。一般远离大陆,深度一般大于2000m”,而对于“海”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接、盐度为2以上的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割的边缘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波及的底质”。可见,“海”特指海洋的大陆、岛陆等的边缘部分,也就是常说的“边缘海”。“海”与“洋”最为本质的区别是基底地质构造,“海”的基底构造属于大陆壳,而“洋”的基底构造则属于洋壳,也就是说,海洋是由大陆边缘海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构成[2]。因此,要划分“海”与“洋”,就必须界定何为大陆边缘。
从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讲,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也就是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地带,由陆向洋按照地貌特征分成3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亦称“大陆基”或“大陆裾”)(***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又称陆棚,构造上属于陆壳性质,平均坡度只有0.1°左右,其范围由海岸线向外,至坡度明显增大的转折处为止,平均水深130m(一般以200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平均宽度只有70km[3],但是在稳定的大陆边缘,大陆架宽度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以上,比如我国东海区域就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大陆架宽度最大可超过500km,其外缘深度为130~150m[4]。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与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坡度较大陆架明显变大,平均坡度为4°17′,下界水深在2500m左右,大陆坡的平均宽度仅为20~40km。大陆隆是位于大陆坡和洋底之间的一种大型扇形地(深海扇形地)堆积,水深在2000~5000m处,宽度约600~1000km。
然而,国际和国内法规对于大陆架的界定,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定义又有所区别。1958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定义为“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临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此定义更多的是从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出发,并未给出明确的区域范围。而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于大陆架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方法,其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这一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里得到了完整的继承。此处,如果不考虑对于200海里专属经济管辖权的说明,《公约》规定的大陆架是到大陆边的外缘,而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它不包括深海洋底及其洋脊,也不包括其底土”。可见,《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实质上是包括了地理学和地质学意义上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3个部分,而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具有明确的地貌标志,大陆基范围则不很明确,因此《公约》中的大陆架一般更明确的是指大陆架和大陆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约》中对于划定大陆边缘的标志———大陆坡脚的定义为“大陆坡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点”,类似于地质学领域对于大陆架的“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的定义[4],但是笔者认为,《公约》所指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处并非指由缓变陡,而是从大陆坡向平缓的洋底过渡的由陡变缓之处。《公约》中另有条款规定大陆架范围不应超过2500m等深线,这个深度也是大陆坡的下界水深[3],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从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海”与“洋”的界线应该在大陆边缘附近,也就是大陆坡坡度明显变缓的大陆坡脚附近(《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外边线可至大陆坡脚之外60nmile处)。这样划分的原因有3个:一是大陆坡坡脚处是陆壳向洋壳转变的起点[3],以此来分界,符合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自然规律和一般认识;二是地貌标志明显,便于界线的勘定和说明;三是依此分界,“海”涵盖了《公约》确定的大陆架范围,便于海洋管理与国际国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二、“海”的划分
目前,关于海洋横向分带方面的唯一相关的标准定义见于《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GB/T19834—2005),其中定义近海渔业为“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内海域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定义远洋渔业为“在非本国管辖海域(外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或公海)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包括大洋渔业和跨洋渔业”。可见,此处的“近海”是指海岸线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空间,实际上对应的是《海洋学综合术语》中的“海”“近海”和“远洋”实质上指的是“海”和“洋”,这也与前文所述的“海”与“洋”的划分方案是一致的。
对于“海”的进一步划分,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横向的海区自然特征划分;另一种是按照垂直方向的水深特征划分。前者如前苏联学者A•B•根别利,按照海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把海又分为边缘海、地中海(内陆海和陆间海)、岛间海和内海[5],还有美国学者DavidA.Ross则把大陆边缘海划分为沿岸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其中又把沿岸区进一步划分为海岸、海岸线、海滩、河口湾、?湖、沼泽等[2]。后者如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边缘海的深度又把边缘海分为沿岸海(或浅水海,深度500m以内)和开阔海(或深水海,深度500m以上)。而对于海岸带区域的进一步划分,则一般认为现代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3个部分(***2)。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于海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能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4]。但是,对于“海”的横向划分,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和标准的方案,尤其是针对海洋管理,更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界定方法。
在海洋管理实践中,由于海洋分区往往有针对性的管理***策和管理目标的指向,所以分带与分区需要准确的界定,而不应存在概念认知的不确定性,因此其界定的标志,如地理标志、水深条件、地理方位坐标等,应同时兼顾自然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和与有关管理法规的衔接性。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海洋管理实践,可以提出3条较为明确的且具有实际管理意义的界线:一是海岸线,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也是海洋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分界线,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而且其勘定技术较为成熟;二是15m等深线,15m是沿海波基面的平均深度,是波浪可以作用的深度范围,因此一般将15m等深线作为海岸带向海方向的下限,再下则进入浅海区域,海岸带区域具有不同于陆域和一般海洋区域的特性,也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最热点区域,具有明确的管理意义;三是领海外部界限,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公布东海和南海区域的领海基点,因此其领海基线和领海外部界限都是明确的,领海外部界限是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国家对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享有完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提到的近岸海域也是指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
三、结论
海洋深处篇4
关键词: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有效策略
引言: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社会敏感性等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因此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作为整个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深水救援井概述
海洋深水救援井其最初就是通过井喷层附近的钻井技术来逐步减轻和环节膨胀的地层压力,确保整个地层孔隙之间的压力过大,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井眼的轨迹与事故轨迹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连通,从而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通过救援井的方式直接输入到事故发生的井中,从而实现进一步灭火和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救援井和其他的油气井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其特殊的使用目的直接影响了整个作业的环境以及技术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救援井技术的选择和结构都要与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救援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救援的效果[1]。
二、海洋深水救援井选择方式
对于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工而言,井位的选择十分关键,但是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区域的海洋环境因素,风、海、浪以及海底地貌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海洋深水救援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步考虑自身作业的安全线和稳定性,提高整个钻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设置一个安全有效的救援井井位,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风向因素。海洋深水救援井在确定位置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且结合其季节性的风向进行选址,就通常情况而言,海洋深水救援井一般要选择在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这样才能够避免其喷出的物质影响安全作业,尤其是在着火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整个风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其出现不必要的情况。
其次,间距因素。m然海洋深水救援井要处于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但是也要与整个井口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佳位置大约保持角度在15°到45°之间不等,在整个过程中其井造的携水性较强,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确保两井之间的安全距离[2]。
最后,地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海底障碍物、浅层地址灾害等对于整个井位的选择都十分关键,这也对于整个还有那个深层救援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分析
(一)连通技术
传统的斜仪技术、钻测技术等无法将救援井和事故井二者进行有效的连通和处理,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效果,这就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处理,确保其能够一次性的连通成功,因此提高整个连通技术水平十分关键。就目前而言,其主要工具包括了地面供电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新型技术以及探管电极设备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技术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套管等金属与其他的金属相比,其电导率更高,当电极注入电流的时候,套管向上和向下都会传输电流,从而使周围的磁场产生变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革新。
(二)压井技术
所谓海洋深水救援井压井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和恢复其内部的药理,确保整个井底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并且大于整个地层的压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整个井底始终处于常压的状态,从而使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能够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深水救援井的目的就是实现层位之间的连通,确保井内的泥浆进行压井,逐步实现井内压力的平衡和发展,通常情况下使用的压井技术包括了海洋司钻井和动力压井的方法。
四、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有效策略
虽然我国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较低,但是通过一些举措仍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进一步调整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钻井单位还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做好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其次,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正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体系和制度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将钻井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确保整个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3]。最后,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传统的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而言,通过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以及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等方法和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本京.探讨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5,12(03):45-46.
海洋深处篇5
1960年,当我首次潜入海洋最深处11,000米时,我看到了海底延绵不绝的山脉,如同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巨型脊椎,以及深海热液喷口、大陆架运动、海底扩张,甚至还有如同新生命王国一样的古菌域,让我震撼不已。
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海底的勘探都以如何从海洋中索取鱼、虾、石油、矿产等资源为目的,与此同时,让海洋去消化那些人们生活中不想接触到的垃圾、废弃物及有毒物质。而由此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迅速显现。比如,自20世纪中期起,大约一半的珊瑚礁已经消失或正在急剧减少,一些鱼类如鲱鱼、凤尾鱼、毛鳞鱼等不复存在,浮游植物也减少了约40%。
另一方面,酸化有毒的化学物质、数万吨塑料品及其他人为产生的垃圾也已严重污染海洋环境,而因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其实已经影响到了陆地、海洋和所有地球上的生命。
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20世纪早期,鲸鱼因其富有价值的肉、油和骨骼而遭到捕杀,但到21世纪,大多数国家都已不再把它们视为商品,反而开始尊重和保护它们;再比如,半个世纪前,海洋中只有些小型的海岸公园。但如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保护区网络,其中包括为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建立的数千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避风港。
此外,约有一半的珊瑚礁仍处于合理规模,10%的鲨鱼、金***鱼和箭鱼仍在自由游动;因为受到保护,如今海龟的数量比20年前还要多一些;大多数国家也都开始遵守国际海洋法的条款,临海国家还积极保护作为它们资产一部分的专属经济区。
中国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19世纪前,当这个国家尚未向世界开放,海洋探险还处于劣势时,农渔业却非常发达。在很多地方,人们都会用池塘养鱼,这是一种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进行水产品开发的绝佳方式。
现在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该如何有效地为他们提供海洋产品呢?在我看来,中国数个世纪以来在水产品养殖方面的经验就值得学习和推广。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我们一直从大自然中汲取食物,就必定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而若是自己养殖就能有效缓解此困局。这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
深海探险如今已越来越多地与新媒体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更迅速地将海底信息分享给大众。我们与谷歌的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全新尝试。几年前,谷歌推出了一款名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的虚拟软件,海洋专家可以在其中分享海底和海平面的最新数据。这样人们在观看时,就仿佛能沉入海底,看到各类海洋生物及变化。同时这款软件还能探究诸如泰坦尼克号等3D沉船的残骸,让人们感觉到与海洋紧密相联。
海洋深处篇6
“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
这是纪录片《海洋》的开篇语,简单而深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雅克・贝汉――这个“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导演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美好的镜头,投向大海――这个人类描绘最多却了解最少的世界,展现了一幅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每一滴水都孕育一个生命。一滴一滴的水,汇聚成了大海。
人们常把地球描述成一个大水球,因为地球上71%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之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则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她孕育了地球上50%~80%的生命,提供了人类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气,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海洋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洋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总是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浅海地带,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这里的气压是地球表面的1100倍,通过高科技的摄影镜头,我们得以窥见海底世界的精彩,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海洋》以大海波澜为依托,呈现出了一个生命多姿多彩磅礴浩瀚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毫不吝惜展示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暴风雨中,成千上万只海鸟如箭雨般扎入海底捕食;海底深处,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成群结队的海狮目睹同伴被鲨鱼吞噬后引颈哀歌;暮色中,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冰面上,小海豹跳出海面欢呼雀跃,在空中翻转舞动……
海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和谐运转。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从大到小,从小复大,海洋把生命和自然述说得唯美而动人。
海洋像社会,时见残酷又显温柔;海洋似人生,粗看单调,实则绚丽。在这个世界里,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它们总归是让海洋充满了和谐。平衡的状态一直这么延续着,纵使岁月如梭,生命依然故我。有了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活力,才有了海洋生物生命之美的和谐。
21世纪,人类已经开始向火星以外的更远的星球去航行。但是,在蔚蓝色的海洋世界里,却依旧有着太多我们迄今为止依旧没有解开的奥秘。其实,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更深层次的探索。但是,这片蓝色国度,至今仍在我们面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海洋生物普查计划,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调查显示,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海洋深处篇7
关键词:海洋文化 资源 开发 保护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鸦片战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深处篇8
关键词:海洋温深探测器;单片机;传感器;设计
中***分类号:TN02 文献标识码:A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做好对于海洋的探索、研究是我国一直以来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海洋资源的勘测、开发都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做好对于海洋环境的感知对于将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国外我国在海洋环境测量方面起步较晚,由于测量数据的欠缺使得我国无法通过大规模体系化的方式完成对于海洋环境的测量分析。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海洋勘察的资金投入,为做好对于海洋环境的测量需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海洋信息数据的获取渠道。海洋温深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对海洋环境产生进行测量并通过实时传输和数据存储的方式完成对于海洋环境数据的勘测。
1.海洋温深探测器的硬件组成
在海洋温深探测器的硬件组成中主要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A/D转换、时钟芯片、I/O结构、供电电源、通信模块以及时序控制和供电管理模块等组成。在各硬件中,温度传感器使用的是以NTC(热敏电阻)为核心的温度测量形式,其主要利用的是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变化这一特性。温度传感器、分压电阻等组成了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温度测量单元。压力测量模块主要是由压力变送器和分压电阻所组成,压力测量模块将所测得的压力信息转变为模拟电信号通过A/D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模块主要由两个数模转换芯片所组成,通过对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模拟量进行A/D转换将其转换为DB11-DB0的输出。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时钟主要有DS1302时钟芯片、晶振以及电容、电池等组成,在海洋温深探测器的时钟模块中内置晶振和电源能够确保海洋温深探测器在断电的情况下获取相关的时间信息。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数据存储模块主要用以实现对于所测量数据的数据存储,在存储所选用的SD卡具有SD和SPI两种主要的工作模式,其中SPI具有良好的硬件接口兼容性,本文所使用的ATmegal128L型单片机自身具有SPI的硬件接口,因此,从海洋温深探测器设计方便性考虑在海洋温深探测器SD卡存储模式的选择中选用的是SPI的接口模式。在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数据收发模块主要实现对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相关海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时序控制模块主要通过生成时序信号和控制信号以确保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温度和压力采集系统能够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数据采集作业。RS232通信接口用以实现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海洋温深探测器所采用的电源供应上采用的是24V的供电电压。海洋温深探测器的硬件组成如***1所示。
2.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程序设计
完成了对于海洋温深探测器的硬件组装后为了使得海洋温深探测器能够自动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存储作业,需要在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编制软件程序。海洋温深探测器中主要使用单片机作为整个探测器的主控系统,为确保单片机和其他硬件模糊能够协调工作,需要编制合理的工作程序。在海洋温深探测器硬件中的单片机程序的编制中需要对单片机中的A/D转换模块、时钟模块以及数据收发模块等进行相关程序的编制,通过编制的时钟模块驱动程序来完成单片机与时钟模块之间的数据通信,所编制的时钟驱动程序在接收外部指令的同时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此外,单片机在与时钟模块发送控制指令的同时接收时钟模块所返回的时间信息。在单片机中通过3个引脚来完成对于时钟模块的驱动和控制,这单片机中的3个引脚分别实现使能时钟模块、产生驱动时钟模块的驱动信号和通信。在单片机与时钟模块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时,首先使用时钟模块,而后通过使用单字节发送模式向时钟模块发送若干字节,完成后停止时钟模块输入输出引脚。海洋温深探测器单片机中的A/D转换模块的程序主要用于完成对于A/D转换模块的开启并进行模拟信号的转换,并判断模拟信号转换是否完成,在模拟信号转换完成后对转换完的数字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在海洋温深探测器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时刻都在海洋信息进行相关的数据测定,因此,A/D转换模块总是处于工作模式,在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单片机中通过使用3个引脚来完成对于A/D转换模块的启停和模数转换的进程。在A/D转换芯片工作时在接收到转换结束的标志后通过对转换模块芯片中的各个引脚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接收,首先将高4位的数据保存至date数组,然后在将低8位数据保存至date数组。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数据存储模块通过编制SPI接口的程序用以驱动数据存取模块和单片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数据存储时,单片机首先通过将指令和数据发送至存储模块用以驱动数据存取模块首先进行初始化,而后使得存储模块继续进行存、读数据的操作,此外,单片机在发送控制数据的同时接收数据存储模块所反馈的信息。数据缓存模块主要用以对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测定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列,从而形成固定格式的数组,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日期、时间、温度、深度)进行存储,对于存储的数据在缓存区存满后将把这些数据存储如SD卡中的相应的存储区域中。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FS232接口用于实现海洋温深探测器与其他外接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海洋温深探测器的数据获取上除了可以通过对海洋温深探测器中的SD卡进行读取外,还可以通过使用RS-232接口实现与其他测量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实现测量数据的实时传输。
在海洋温深探测器完成后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通过对海洋温深探测器测量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温度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两者之间的误差在1%的区间范围内,满足海洋温深探测器的测量要求。此外对于海洋温深探测器压力测量模块分别在0~5m的区间范围内按照1m间隔的方式对水压进行测定后换算成深度后发现与实际深度存在0.1m的误差,满足使用要求。
结语
海洋温深探测器在海洋环境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基于单片机的海洋温深探测器开发流程及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苏里阳,杨日杰,姜超,等.基于单片机的海洋温深测量装置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5(8):90-93.
海洋深处篇9
关键词:南大洋;生态系统;磷虾;海流;海冰
前言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资源量较大的甲壳浮游动物,其既是一个重要的草食性动物,同时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海洋哺***动物繁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捕食对象。因此,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南极磷虾的资源时空分布及变化对生态系统多个水平都会产生影响。南大洋中的海流、海冰与磷虾种群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流不仅可以带动海洋生物远离生源地,其独有的动力机制也为磷虾营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涡旋引起的上升流常常将深海中的营养物质带到浅层水中,绕极深层水的涌升也为磷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温度。海冰的消融加之风力的作用形成的冰间湖常常是磷虾的主要栖息地,海冰下大量繁殖的冰藻也为磷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此对于南大洋海流、海冰对磷虾分布影响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南大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为开辟磷虾渔场提供有效的预报信息。
1.研究近况
1.1海流对磷虾分布的影响
南大洋存在两种主要的海流:逆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及沿着陆地向西流动的东风漂流。西风漂流主要位于南纬50-60度,流速约为15-20cm/s[1]。东风漂流则靠近南极大陆,受到地形及气象影响,东风漂流呈现不连续性且伴有多个气旋式环流[2],其中大而显著的环流有威德尔环流和罗斯海环流。
关于磷虾的最北端的生存边界,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Toby J等在评估南极大磷虾的分布以及丰度时发现南极绕极流南边界以南的磷虾丰度最高,而南极绕极流中却几乎没有磷虾的踪影。T. Patarnello等也得出相同结论,并指出南极绕极流的流速太大阻止了浮游动物的北向运动[1]。虽然Kanda[2]曾追踪一个磷虾群并证明磷虾具有游泳能力,但其相对于15-20cm/s[1]的西风漂流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B. A. Krafft等在研究CCAMLR 44.6区的南极大磷虾分布时指出此区磷虾的最北端活动纬度为52°S,而该区的磷虾很可能来自南极半岛或南桑威奇群岛,因为在模拟海流时发现了南极绕极流及威德尔海环流,磷虾可能随海流离开生源地后进入威德尔环流的东北向支流,最后来到此处。
同时海流对磷虾种群的扩散也很重要。关于南极特拉诺瓦湾的磷虾分布,Letterio J等发现北部湾内磷虾密度最大, 而幼虾一般在夏季温跃层或温度大于1.5℃的水域集群,因为在整个调查海域存在南极沿岸流的西向分支以及罗斯海涡旋的南向分支,夏季表层水沿海岸向华盛顿角边缘流动,并带动幼虾汇聚此地。在Volker S对拉扎列夫海磷虾研究中则发现此海域大部分成年磷虾一般位于更靠南的水域,而幼虾以及中期磷虾一般都位于南纬60-67度。而Vassily A和Spiridonov在研究南极半岛和别林斯高晋海磷虾的产卵时间时发现在南极绕极流南端,磷虾的产卵时间较早,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初,而在罗斯海陆坡区,磷虾的产卵时间则较晚且延续时间短,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威德尔海东南区域沿岸流的影响[3]。
C. M. MacDonald等[2]在研究普里兹湾磷虾种群时发现一些幼虾从威德尔海进入西风漂流,使得磷虾种群随海流向东移动,而东风漂流中的6个气旋式涡旋都可能存在这样的"溢出"现象,使得磷虾种群大范围长距离的扩散。Volker S也发现在60°S由于受到威德尔涡旋的北向分支的影响,磷虾随海流进入斯科舍海并在当地的繁衍生息。太平洋中磷虾的同位基因与先前研究的大西洋与印度洋中磷虾的同位基因非常相似,这也说明不同的磷虾种可能是由一个大的磷虾种群经过海流作用分散到各地并进化而成的[4]。Volker也发现,拉扎列夫及其临近海区的海流系统及水文特征明显影响磷虾的分布,此处的磷虾种类与斯科舍海很相近,所以海流在磷虾的繁衍及进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
1.2.涡旋及上升流对磷虾分布的影响
上升流大多分布在南极辐散带,因为从南极大陆到辐散带是东风作用下的西向流,而辐散带以北则为西风作用下的东向流,其间形成一个流的切变带,加之地形影响,便使得绕极深层水涌升。其动力因素为Ekman经向的输送和南半球的气旋式风应力,前者推动上层海水向外辐散,使得深层水向上补偿,后者诱生气旋式涡旋,海水在涡旋中心流向四周,而在中心附近,也产生了深层水向上补偿的运动[5]。
海洋深处篇10
关键词:海上风电;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上风电起步比较晚,技术设备稍显落后,但是随着***府相继出台各种措施大力推进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海上风电将会成为推动我国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一股强劲新动力。由于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规模较大,那么项目的建设、施工必然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海上风机的打桩就会对水质、水流、海洋自我调节能力产生影响;海上风电场还会对鸟类、海洋生物的物种繁衍产生一定影响等等。
1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 海底电缆及风机的施工污染了水质,对海洋生物造成一定伤害
海上风电场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风机基础通过打桩锤直接打进海底,海底输电电缆的铺设也需要深挖海沟,这都会导致海底泥沙悬浮,一些沉积物也会被带起来,水体浑浊,加上一些含油废水的不慎泄漏,该海域的水质就会被污染,浮游生物的繁殖遭到破坏,海洋底栖生物就会死亡,对海洋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伤害。
1.2 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行期对鸟类的影响
海上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风电场施工期间,机器噪声、灯光、磁场都会对鸟类的觅食,繁殖和迁徙产生一定的影响。
(2)若风电场位于鸟类迁徙飞行路线上,鸟类与风机发生撞击导致死亡。
(3)近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会直接占用鸟类的栖息地,影响了海鸟的筑巢和繁衍。
1.3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有些风电场选址在海洋深处,风机排列的比较规则、有序,随风转动起来也是一道风景线;可是有些风电场选址离海洋湿地生态区比较近,不仅会对动植物的生态圈产生不良影响,从视觉上也破坏了这种天然的美感。
2 海洋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开重点保护海域
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的规划、建设要求都比较高,必须要做到先科学规划,后建设施工,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海上风电场的规划选址要远离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迁徙路线等,向深海领域发展布局,以减少风电场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海上风电场要避开海上交通航道、城镇建设和港口工业区填海用地、湿地风景区等海域,减少对海上交通、渔业和港口建设的影响,同时避免风电场后期深度开发的不利因素。
海上风电场是对海洋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是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积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引导,避开海洋生态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港湾河口、油田等重点保护海域,尽量减少对其他敏感海域的影响。
2.2 做好风电项目建设的监督和预警
一是风电建设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审批和监管职责,对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施工、后期运营展开全面的监督管理。如海域功能划分、施工时间、施工区域、施工范围、高压电缆铺设位置等都要监管到位,检查其是否与海洋生态环境有冲突之处。
二是海洋环保部门要将海上风电场纳入重点环保监测单位,不仅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环境测评,还要对其环保信用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环境信用评级较差的单位,要求其严格按照环境信用评价进行项目建设和整顿,抓好海洋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三是建立并完善海洋环境保护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场的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海洋环境检测方面的能力。扩大海洋环境检测范围,不再局限于海洋水质的监测,积极开展海洋生物、鸟类、海洋渔业资源的相关跟踪监测,要做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海上风电场项目竣工后,项目负责方要及时向环保部门申请环境质量验收。每一台海上风机都要接受严格的质量监测,海底电缆要接受电磁辐射标准的检验。海上风电场正式投入运营后,要定期接受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后评估,该评估报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
2.3 风电场最初选址要远离海岸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自然景观
海上风电场选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很多海上风电场的选址都是在近海海域,在开发初期时非常方便快捷的,但是对于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鸟类、渔业、城市规划、交通航道影响较大。
随着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风电场的建设已经难以满足风能发展的需要,且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向深海海域筹建风电场。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未来规划中也要有意识避开已经开发利用的海域和功能多敏感度高的海域,逐步向深海海域发展海上风电,促进海上风电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共进发展。
我国在开展深海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要充分做好勘测、论证、实验工作,做好深海海域的风能和海底地质勘测工作;提前规划好风机部署路线和输电线路的方向;密切监测深海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找出规律,做好验证;与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开发深海海域风电场,学***验和技术,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对已经在近海海域选址的海上风电场,要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远离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区域,尽量减少建设用地、用海,对于施工过程中修建的围堤,在风机安装完成后要及时拆除,恢复原有的自然景观。
3 结束语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缓解我国东部用电荒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还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法律法规,支持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海上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建设施工阶段,对海洋浮游生物、鸟类的影响比较大,但并不是不可修复的破坏,随着建设施工的结束,这些影响就会随之变小,甚至消失。总之,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不是长期,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是可以自行修复的。海上风电场建设是符合我国新能源战略规划要求的,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海上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风电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杰,赵鑫.海上风电场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