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篇1
生物科学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迅速、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美国科研队伍中有50%都在研究生物科学,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国家对于生物科学的投入非常多,因此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基础科学方面,它可以帮助人类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促进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从人类生活方面,生物科学与之最息息相关的领域有两个方面,即医学和农业。医学可以帮助人类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发病机理,从分子层面定向设计药物,帮助人类克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顽疾,农业可以实现定向育种,实现农作物及动物的高产、优质、抗逆、抗病。同时,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转化到非生物科学上去,例如DNA芯片等,进一步造福人类。目前,我国的生物科学和技术产业正迅猛发展,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很快投入到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双能力”,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且具备创新能力的技能型生物专业人才的责任。
二、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双能力”的改革措施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和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模式,整合实验教学资源,超越单门课程的范围,建立实验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促进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避免不同课程中的重复性实验,提高实验课程综合化,将原有相对***纵向联系的实验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实验课程体系,以提高和实现学生“双能力”的培养。
2、开展校内实验平台的模拟训练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较多,主要有《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发酵工程实验》、《分子工程技术实验》等,通过发挥校内实验平台的优势,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等多样化实验项目,通过生物科学专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校内实验平台上获得初步的生物类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逐步掌握研究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实验教学发挥最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实习模式的调整与完善彻底改变以往的实习模式,将课程实习与实践、认知实习与实践、生产实习与实践、毕业实习与实践等专业实习时间统一集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直接参与到相关生物类合作单位的工程项目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与实施以及相关生物过程的控制与调整等工作,培养学生整体、系统全局的观念,并借助企业先进的实验条件及技术,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创良好局面。同时,这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提供一个选拔工程人才的平台,最终使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结束语
生物科学专业篇2
1.1非生物专业学生对学习“生命科学”课程意义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2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26.179,p<0.001,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2可知,无论是非生物专业的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不分男女,有64.3%的人都赞同开设“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这一结果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非生物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论是一致的,该校78.73%的非生物专业学生认为“开设‘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有意义”.[2]此外,还有23.8%的学生观点不清,可能与一些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有关.值得警惕的是,有超过10%的学生不认同“生命科学”课程,笔者认为这部分学生可能有比较狭隘的专业思想,平时不注意多元知识的摄取;亦或是一直以来没有获得过来自学校以及家庭的生命教育,因而由于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兴趣的丧失.另外,无论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在不认同“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人数和比例远大于男生,这是否与女生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和专业的认同度较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显然,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专业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的认识.良好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课程“基本态度”的核心要素.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就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此题的问卷结果看,高达35.6%的学生对开设“生命科学”课程———这门具有素质教育意义课程的不认同,学生这种对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不认同的情形应引起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1.2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目的”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3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31.265,p<0.001,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动目的积极获取知识的需要而选择该课程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54%(“喜欢”占26.2%和“就业需要”占27.8%);为满足短暂利益(获得学分)而选择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学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现象是,工科学生有29.4%(“喜欢”占8.0%和“就业需要”占21.4%)的学生是出于喜欢或就业目的而主动选择该课程的,有10.4%的受访工科学生是被动接受该门课程的(“获得学分”占4.0%,“学校要求”占6.4%);文科学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学校的要求而被动接受,另有12.7%的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接受,出于“喜欢”或“就业需要”主动选择的学生只占24.7%,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学生.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价值观是一个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决的是人认识一件事情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但“有价值”的上位概念之下还有一个行为动机取向,同样有动机高低之分.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的学习目的性(动机)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行为)与教学效果呈正向关.从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取向看,有近五成学生是被动和消极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许多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价值的认识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学习行为动机.二是可能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识”的个性特质有关,因此,造成29.8%的学生学习目的是听从于“学校要求”,16.7%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对学生进行访谈后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生中存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混学分”的严重的现象.[3]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应试教育主宰教育的情况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如何选择,如何思考的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行为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3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对生命科学课程学分与学时安排的要求”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4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24.256,p为0.004,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4可知,无论工科还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倾向于素质通识课的学时数以16-24学时为宜.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表4呈现的问卷结果看,47.6%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16;39.7%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24;7.9%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32;4.8%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48.换句话说,随着“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诉求呈递减趋势.这一结果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非生物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性.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是,1.44%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24学时;11.78%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32学时;4.3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0学时;71.26%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8学时;11.2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64学时.[2]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与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产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还是两所高校学生学习负担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学生对授课学时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逻辑地反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但作为一门既有丰富内容又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学时做保证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非生物专业的学生选修“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高达80学时.从中不难看出,“生命科学”课程一定量的授课学时在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中重要意义.
1.4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是否需要实验配套”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5对应的卡方值为22.754,p为0.007,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访者赞同开设配套的实验课,亦有18.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态度,另外还有6.3%的受访者明确拒绝开设实验.同样,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在回答“‘生命科学’课程是否要配套开设实验课程”时,认为需要开设的占65.52%,不需要开设的占34.48%.[2]这说明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和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没显著性差异.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专业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是否认知“生命科学”是“什么样的学科”,进而意识到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质.从表面看,“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实验途径加以获得或强化,“生命科学”课程实验是否配套似乎仅仅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问题.因此,对学生不愿意开设配套实验可以简单看成是学生对“生命科学”专业认同度不高,不愿意动手实践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开设“生命科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但是实验过程却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这个“探索性”过程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分析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科学问题的毅力品质,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实现实验目标后的心理体验等等特质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生命科学”的认知水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问卷调查结果对我们有效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几点启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广泛认同,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学科,它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知尚不尽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换言之,“生命科学”课程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定位”两方面加以引导.
2.1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引导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价值”和“必要性”的认知是任何人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并具有强烈的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前,精心准备“绪论”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绪论”课的讲授中,一是要强调开设“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把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是为了努力纠正非生物专业学生认为“‘生命科学’”课程是一门了解奇异大自然的‘科普课’”的认知误区,使学生的心理定位回归理性.二是教师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与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生物学知识与培养人对自然的热爱之间的逻辑关系;美化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满足人本身对物质的需求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与培养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建立一个基本的对事物认知、判断、运用的思维模式的逻辑关系;通过对生命科学的学习与人多种思维方式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对“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有一个科学的心理期待和较为理性的逻辑思考.
2.2注意“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既要科学又要合理我国特定的高考制度使的我国的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生命学科知识背景,尤其是文科学生更甚.因此,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深度时,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背景,又要意识到“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教育之要义.换言之,在“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深度设置上,既不能一味迁就满足学生对授课内容“浅、趣、新”的心理期待,把“生命科学”课程变成一堂“故事会”,也不能忘记教育对象是非生物专业学生,而把“通识教育”变成“深、难、全”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原有对“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被悄然扼杀.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广度时,在有限的几十个授课学时内,如何选择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生命学科”的具体内容,的确存在技术难题.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在选择“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广度时,以“生命—人类—社会”为课程内容的主线.笔者以为,这是非常科学的智慧选择,它不仅凸显了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自然与人、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成为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体现出“人文关怀”意蕴,而且这一主线也较好地贯彻通识教育所期待的实现“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一“生命科学”课程的根本教育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篇3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生物科学专业篇4
1.1依托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
大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9年获得辽宁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抓住有利时机,我院主要领导根据生物类专业实习遇到的问题,决定以中心为依托,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地点就选在中心实验室,并购置了适合进行生产实习的必要的设备,如大型离心设备、发酵罐、摇床、培养箱、烘箱、水浴锅、超净工作台、***苗分装机、压盖机以及进行生产实习所需要的试剂和材料。从硬件上配置资源,使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初具规模。
1.2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学院为校内实习配备了专业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师均为硕士毕业以上,具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授课教师为博士毕业以上,并具有高级职称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要求在科研上具有承担部级和省市级研究课题的经历。这样,从师资力量上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配置了最好的软件资源。
1.3选择实用、有价值的科研内容或题目作为实习实训内容
在本科生实习实训内容的选择上,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论证,其筛选的原则和标准为:首先,实习的内容必须来源于部级课题,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这样就保证了实习内容和题目具有高层次水平与研究价值;第二,实习内容必须具有应用性,即属于生物技术的下游,能够生产出产品或能进行技术转化。学院选择许崇波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气荚膜梭菌保护性抗原基因的构建及免***原性研究》(No:30371380)作为生物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依据,精选出其研究成果中的应用部分作为具体的实习内容,即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灭活***苗的制备。这样就保证了校内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实习的价值。
1.4制定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
实习指导教师同实验教师每个学年都要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对参与实习的人数要提前一个学期进行统计,并计算出所需要的易耗品和试剂材料,对于购买周期较长的药品或试剂要提前购买,其它试剂和材料均要求在实习之前一个月到位。实习的具体时间也要在实习开始前2个月做出,避免与其他课程或实践活动冲突。这样就保证了校内实习合理、有序地进行。
1.5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加强监督和指导
在每年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同实验教师要严格执行实习计划,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做出改动或调整。在指导学生实习期间,要耐心讲解,全程指导,并丰富教学手段,除了实践操作示范,还需要配合以PPT、影像资料等加大对学生信息的提供,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一定要严肃纪律,制定考勤制度和实习操作规范,严格监督执行。对于纪律涣散、不注意考勤制度的同学,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随时进行记录,与学生的实习成绩挂钩。尤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出现教学事故。这样就保证了实习的纪律性和规范性。
1.6规范实习报告,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学院指定了专门的实习报告手册,便于学生进行记录和填写。另外教师也要使用指定的实习成绩记录手册。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实习指导教师要事先做出规划,并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前夕及时向学生传达,其实习报告填写的要求一定要统一、合理。对学生实习报告的评价一定要客观、仔细和耐心,对实习填写内容中不规范的地方一定要指出,实习产品或结果中不理想的地方一定做出批改,并在最后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和给出最终的成绩,综合学生实习的全面情况,择优选出优秀实习生从学校层次加以表彰和奖励。
1.7认真总结,不断创新
指导教师最后要综合所有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实习做出整体总结和评价,并作为教学资料和档案材料留存。另外,要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准备,更新教学资料,积累素材,挖掘社会资源。指导教师通过个人联系等方式定期到大连周边地区知名生物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交流,为学生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使校内生产实习逐渐与校外实习接轨,不断提高实习效果。
2实习效果
校内实习从2006年开始,中间经过不断的改进,到现在经过了8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运行模式,校内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科生的实习得到了保证,完成了教学计划。试想,如果没有及时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学生的教学实习将不能得到保证。第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淬炼了他们进入企业及市场接受竞争和挑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第三,积累了经验,储备了知识,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
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展与生物***苗制备有关的实习实训,需要具备一定洁净程度的空间,因此需要在操作空间安装一些净化和过滤设备;或者需要一定数量的超净工作台。其次,实习实训的时间和强度不够。目前实习和实训的时间一般在第七学期后半部分,这时候正好赶上学生的考研复习,许多计划参加考研的学生往往抱怨实习占用的时间太多,耽误了他们的考研复习;而实际上集中生产实习的时间仅仅为2~3周,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要求。另外,尽管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一些个人联系等方式定期到相关厂家进行参观,但只限于一般了解,对车间实际操作还了解不够,对于工厂化生产生物***苗和生物制品的知识还不够深入。
3.2改进的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采取了如下的解决办法。首先,呼吁学校和学院领导进一步重视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和更新必要的设备,提高校内实习的专业化程度。第二,解决实习实训时间不足与学生考研冲突的矛盾,必须把生产实习的形式多样化,即不仅仅限于集中实习。实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期间,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这段时间尽量避开学生的考研时间,能够安排在第六学期为好。分散实习,可以安排在学生考研结束后,或者其他任何时间,这部分主要由导师制的形式来实行,不必要求实习内容统一,可以体现个性化的内容,只要是与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相关的实践操作就可以。分散实习应当给予每个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学生分散实习的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第三,针对实习指导教师对工厂化生产了解不够的问题,建议学院定期指派指导教师到相关厂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从而积累更专业的实践操作技术和知识,以传授给学生。另外,可以由学院出面聘请相关厂家的专业人员亲自给学生上生产实习课中的某一环节,并给予一定的报酬或其他奖励。
4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篇5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动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就业要求:
1、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学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运算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4、了解生物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动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6、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听、说、写的初步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篇6
我叫***,是**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届本科毕业生。
大学四年中,我不仅学好了动物科学专业全部课程,而且对兽医方面有一些了解,在班级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但我并没有满足,因为我知道,在大学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为了更好适应日后的工作,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一次性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等和辽宁省计算机二级考试。
思想成熟、为人诚实、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地工作、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热爱集体,助人为乐,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四年锤炼,在面对未来事业的选择时,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一定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生物科学专业篇7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复合型人才榆林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2005年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开始招生,主要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教学研究或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根据近几年在招生及就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仍存在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其他院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发展经验,提出榆林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思路,以期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总体思路
榆林学院生物科学属于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广博知识和扎实教学技能,能够适应中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合格本科毕业生。基于专业的特色,该专业的总体思路是:师范教育为主,通才教育为辅,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不论其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学校首先会向合格教师的方向去培养,希望通过4年的教育,使学生开始喜欢教师职业,或者更爱教师职业;使将来愿意从事或有机会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使将来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因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很多也是其他行业所需要的。
二、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具体思考
(一)强化课堂管理,量化考核制度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文化知识、传递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而且是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教师努力争取的,更应该是学生由衷期盼的。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
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教育实习时,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专业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也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重视教育实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可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2)由于现有实习基地相对不能满足所有实习,故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应加强对分散实习的检查;(3)在进校实习前两周的集中试讲环节,指导教师需认真听取学生讲课并点评,学校应加强管理,不能流于形式;(4)对集中试讲成绩差和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和专业合理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我校生物科学专业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瞄准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榆林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生物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勇.高校强化课堂管理探讨.管理教育,2008,(6).
[2]姚便芳.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忧与思.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9).
生物科学专业篇8
1.1教学与科研第三***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相对于理工院校,第三***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医学大背景深厚,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而言,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科研经费不足,投入产出效能低,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1.2学生方面第三***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地学习,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由于是***队院校,第三***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无用,从而破罐子破摔,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3体制方面第三***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对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目前,第三***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完善,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2年7月,第三***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2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构建校园文化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过分强化名利,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人的使命,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对***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医,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当代******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可以活跃其思维,激发创新火花,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2.2从教学入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可采取各种方式***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成绩,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完成的机会,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2.3完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适应时展的需求,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给出量化指标,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科研课题的机会。
生物科学专业篇9
关键词:新建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就业;对策
中***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4-02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成背景多样、本科办学时间短等原因,在办学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如何保持原有优势专业、发展新专业、合理布局专业,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其前身大多为师范专科学校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合并、升本、转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其办学规模逐步缩小,逐渐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本文结合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对师范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生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高考录取以学生填报志愿为依据,按分数高低,公正、公平录取学生,但在录取过程中本专业填报的第一志愿的人数往往不足,需通过招收服从志愿的考生来完成招生指标。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很难考虑考生生源地的问题。另外,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苏南部分市、县学生填报志愿时,形成扎堆现象。最多一年中同一专业来自同一生源地的学生多达15人。学生应聘教师岗位时,绝大多数市、县设置生源地限制及学校限制,使学生应聘时竞争十分激烈,有的市、县出现几十个学生应聘一个岗位的情况,来自连续几年不招聘生物师资生源地的学生,甚至连应聘的机会也无法获得。
2.学生个人原因
(1)专业思想不稳定。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特别是填报服从志愿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虽有部分学生转变观念,立志从事生物基础教育事业,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放弃应聘教师岗位的机会。即使是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也有少数由于家庭的影响、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作出另外的选择。
(2)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愿回生源地应聘,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苏南地区市、县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错失就业良机。
(3)缺乏就业竞争力。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在技能上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技能的训练要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才能得以掌握。部分学生对这些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偏少,且不能进行持久的练习,在应聘时处于劣势。另外,每个学校对技能训练的要求和侧重点都不同,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及课时安排上有所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3.生物教师需求量甚微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生物师资,随着中学生入学数量减少、中学合并等原因,中学生物教师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另外,生物学科在中学是一门不太被重视的副科,招聘人数极其有限,有些市、县连续几年不招,即使有招聘,绝大多数市、县只招1~2位。在应聘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一般允许学生参加2~3年的考试,许多学生不急于就业,待家复习,争取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应聘工作,使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大打折扣。
4.生物师资来源多元化
自教师岗位公开择优应聘后,博士生、硕士生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进入中学生物师资队伍,导致师范生竞争压力空前增大。有些地方的星级高中只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部分地方教育系统“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学校研究生所要达到的比例。高学历人群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使部分师范生失去了宝贵的应聘机会。
二、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我院2009届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共有30位学生,来自江苏省20个市、县,共有14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6.7%,其中8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3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3.3%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201 1届共有39位学生,有16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1%,其中7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6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9%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从录取教师比例来看,处在同类学校同专业较前的排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源分布较广,参与应聘教师岗位的概率增加,二是两届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较扎实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教育教学等技能。
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中学生物学师资的培养主途径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社会的需求,在对待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上,不能仅统计就业率,更应注重应聘教师岗位的就业率,这关系到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应避免就业统计中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其统计方式也可适当放宽年限至两年。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教育事业,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去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偏远地区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从2007年开始,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的初中生物师资为主要目标,并能承担高中生物学或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师范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已逐步完善,培养方案的调整为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保障。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明确课程群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的关系。低年级实行基础平台教育,体现宽口径、厚生物基础的特色;高年级分模块教育,通过方向课程,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从2008年开始,设置7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中两门与小学科学课程相关,学生根据所在生源地近几年的师资应聘情况及个人爱好,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另外,还设置了适应未来生物学相关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近年来先后设置了生化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环境与园林等方向,实行分流式培养。二是实施“分层次,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四层次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建立了“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将短学期作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营造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空间。
3.多途径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一是狠抓学生的说课、上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利用本专业毕业生中生物骨干教师多的优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切身感受中小学的真实生活,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借助师范生说课比赛、生物技能大赛,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4.传帮带教,增强自信
生物科学专业篇10
关键词: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内容 重复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今,遗传学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其它生物、医学学科,这使得原本在遗传学中讲授的内容也同时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种现象反映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高校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事实上,为体现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学科之间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以至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内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同行讨论。
1 遗传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生物、医药、农林等专业均开设有遗传学。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遗传学是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熟悉遗传学研究技术与实验装备,为学生毕业后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遗传学外,我院还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我们选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遗传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章节[1]与上述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课程的重点内容。尤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的相似度最高,这三门课几乎都重复着共同的遗传学问题――遗传物质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突变、重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开课时间与遗传学相同,这使得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遗传学教学内容在其它课程中的分布
2 问题的根源
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出现重复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遗传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其学科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进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大体上可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2]。如果以半个多世纪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为界,也可以简单的将整个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经典遗传学(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两大阶段:经典遗传学以孟德尔遗传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性状在系谱中的传递,即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兴起使遗传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脉络,又全面地影响并渗透到后继学科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界限十分模糊。通过对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子遗传学范畴的。另外,由于生化遗传学和早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材料,因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本身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们成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或进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同时开设的遗传学存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3 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重复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授课内容本身、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同行们在遗传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理论专长跳跃式地分割讲授,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讲经典遗传学而放弃分子遗传学。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遗传学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反会造成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面,对“教”和“学”都很不利[3];而如果无视教学内容重复的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对所有内容蜻蜓点水般逐一讲解,又无法实现大学遗传学教学深度和难度的提升。
我们认为,对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大刀阔斧整章删除,而应在重复章节内部进行微调,具体做法包括:精简繁杂冗长的内容,下放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自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内容,增加前瞻性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遗传学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各章节特别是重复内容在整个遗传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次选择不同的授课侧重点。
3.2 加强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协调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已成为遗传学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共识,对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无疑成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内容都作了删除,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变成被遗忘的内容。因此,积极促成遗传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相关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坐下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各自的授课章节,明确重复内容的教学分工,制订满足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多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授课计划,做到各有侧重而又不失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可避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还能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如:教师可在开课前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对重复内容的掌握情况;开课后则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3.3 优选教学方法
为了保持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的重复内容不但不可不讲,而且还要下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讲。对于在其他课程已深入学过而在遗传学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对于其他课程仅略有涉及但在遗传学中须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内容,宜先勾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点滴回忆,同时指出学生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地讲下去,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完成该知识点在遗传学中的深入讲授;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复内容,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讲好讲透,如:减数***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属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理解遗传的连锁交换和重组的一把钥匙;在整个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多次向学生强调和提及减数***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和渗透整合进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等多个章节,使枯燥难懂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变得易于理解,让重复的内容为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服务。
此外,遗传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如:我们尝试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合二为一,以综合性大实验的形式开设,从而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关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4 结语
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遗传学的授课教师,既要关心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又要加强对遗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刘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学规律,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84.
作者简介:袁茵(1981-),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讲师,从事遗传学教学工作,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陆幸妍,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